南都:温州警方须对使用监控设备作出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一公安分局采购手机木马及植入软件的公示在昨日引发轩然大波。
公示提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花费4.9万元,购入“专门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可实时监控手机通话,短信和照片等信息”的手机木马,花费10万元购入“针对安卓手机或苹果已越狱手机进行接触式植入木马程序”的打码器。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就公安监控行为对公民隐私潜在的威胁产生了担忧。
公安日常工作中在必要时采取监控手段,而公民隐私权是否会因此受到侵犯,这类监控行动又该如何监督,可以说,自监控行动问世以来,这样的担忧一直存在。
此次地方公安部门采购监控设备的消息曝光后之所以很快就引发质疑,主要因为它让某些公安部门的监控行动公开化,这无疑会为外界提供一个契机,上述长期存在但未被解答的忧虑就此得以广泛讨论。
普通民众对于各式各样的监控行动并不了解,至于它的阴暗面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则几乎人人皆知。
《窃听风暴》这样的经典电影细致地展示了权力部门的监控行动,相关细节未必准确,但这类行动的杀伤力从中可见一斑。
如今我们处在和《窃听风暴》不一样的社会背景,监控行动仍然发生在周围,唯一可以让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此类行动很多时候被局限于打击犯罪,起码世界各国在为监控行动辩护时都会提到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这类宏大议题。
但是类似的辩护只说明了监控行动的动机,并不等于它们可以避免侵犯民众合法权益,电影《全民公敌》可以说是现代版的《窃听风暴》,其中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卷入一场监控乃至谋杀行动,现实比电影更残酷,美国的棱镜计划甚至将监控对象指向各国元首,在监控丑闻层出不穷的今天,公民的权益保护无疑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关的基础议题比如监控行动与法律法规、现代政治伦理可能的冲突得以呈现,与此同时,由于对监控行动的特殊性缺乏了解,也导致了一些偏见。
比如有人拿监控器材和军火、高压手枪作比较,认为它们都是常见的警方设备,对它的威胁不必要过度担忧。
言下之意是如今很多人对公安监控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过敏反应。
这种批评合理的一面在于,监控器材的存在的确不等于它们就会侵害到普通人的权益,但这种对比又极不恰当,人们之所以不会对公安采购高压手枪发出质疑,原因在于这类设备的使用极为有限,而且往往是在公开场合,容易受到监督,监控行为则截然不同,它的隐秘色彩注定普通人无法预估自己会否受到伤害,在缺乏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加上隐私话题的极端敏感性,监控行为带给民众的负面影响无疑会被放大,人们谈“监控”即色变,它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始终就是一种威胁。
为消解民众的上述担忧,涉事的公安部门有必要解释这批监控设备的使用范围,当然,这只是对事件本身的应对,为了兑现这种承诺,长远来看还需要严格的规范机制,这涉及对警权的约束,显然不是单一个地方公安部门所能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