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科学》教材,对应章节为第三章“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二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方法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消除对科学的恐惧感,树立科学探究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

难点:如何将科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等)、教学PPT、板书材料。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步骤: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

步骤:通过PPT展示,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步骤: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主题,如观察昆虫的翅膀、测量温度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4. 课堂讨论: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发现。

步骤: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假设、实验、结论2. 实践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尝试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答案:观察记录表,分析报告。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科学家是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的。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掌握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产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这些科技产品?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2.科学并不神秘(1)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小故事,如爱因斯坦、牛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2)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太阳升起、雨后彩虹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科学方法(1)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2)以实例说明科学方法的应用,如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

4.科学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物体沉浮、探究光的传播等。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得出结论。

5.科学与生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学生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环保、能源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指导。

2.学生对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涵盖第六章“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节“化学反应”。

具体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实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难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药品。

学具:科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生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化学反应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强调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化学反应的类型:讲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类型。

(3)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现象,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原子的重新组合。

(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化学反应实例,如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基本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化学反应的概念、类型、实质、基本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

2. 答案:(1)铁生锈:氧化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酸碱反应;锌与稀硫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2)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3)示例:烧碱与食醋的反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材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2.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烧杯、试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定义,介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4. 例题讲解:以“水的沸腾”为例,讲解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干?(2)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2. 答案:(1)阳光照射,加快了湿衣服中水分的蒸发。

(2)秋天气温下降,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显现出黄色的类胡萝卜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的掌握。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二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融化比在空气中快?”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3. 例题讲解:以“影响冰块融化速度的因素”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冰块融化速度的因素。

5.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冰块融化速度的因素,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 影响冰块融化速度的因素3. 科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科学探究实验,探究某一生活现象。

2. 答案: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走进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观念,理解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和解释。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科学神秘吗?”2. 讲解: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解释。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一个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解释特点:客观、严谨、实证2. 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科学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2. 答案示例:夏天为什么会有雷阵雨?观察现象:夏天雷阵雨频繁发生。

提出假设:雷阵雨可能与气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查阅资料,了解雷阵雨的形成原理。

验证假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雷阵雨与气温、湿度等因素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帮助学生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科学领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内涵,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科学方法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新课讲解(1)科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讲解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探究步骤。

(3)科学方法的应用:讲解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在实际探究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的科学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科学并不神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应用科学。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步骤。

(3)谈谈你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走进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实践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步骤。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步骤。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如“纸杯烧水”、“彩色牛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提问:你们认为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探究这些现象的?2. 新课讲解科学并不神秘:介绍科学的定义,强调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讲解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步骤。

科学精神:介绍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3. 例题讲解展示一道科学实验题,如“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测定水的沸点”。

各组汇报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提问: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科学精神:质疑、探索、严谨治学2. 实践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测定水的沸点。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入门》第11章,主题为“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认识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步骤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科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融化比在空气中快?”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

3. 科学探究步骤:详细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4. 例题讲解:以“冰块融化”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讲解每个步骤的细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步骤科学方法应用2. 例题:冰块融化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科学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为什么柠檬水可以除锈?”2.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a. 观察现象:发现铁锈。

b. 提出假设:柠檬水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与铁锈发生反应。

c. 设计实验:将柠檬水涂抹在铁锈上,观察变化。

d. 收集数据:记录柠檬水涂抹时间、铁锈变化情况。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解科学本质,消除对科学误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科学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重点: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科学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科学内涵。

(2)介绍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科学实验,如“纸锅烧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释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如“为什冰块融化后水体积减小?”(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些简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基本概念2. 科学探究过程3. 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应用。

(2)分析一个科学实验,阐述科学探究过程。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推荐一些科学书籍和网站,让学生深入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素养。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涵盖第八章“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和区分这两种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及本质区别。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铁丝等)、实物标本。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场火灾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思考火灾发生的原因,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物理变化:定义、特点及常见实例。

(2)化学变化:定义、特点及常见实例。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 实验演示:(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

(2)冰融化:冰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木炭燃烧:________(物理/化学)变化。

(2)冰雪融化:________(物理/化学)变化。

5. 例题讲解:判断下列过程中,哪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a. 木材燃烧b. 冰融化c. 钢铁生锈d. 水沸腾答案:a、c。

6. 小组讨论:7. 作业布置:(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物质状态的改变定义:物质结构的改变特点:无新物质特点:有新物质常见实例:冰融化、水沸腾等常见实例: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

()(2)冰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走进科学”,涉及内容为第一节的“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将科学应用于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等)、教学课件、实物展示。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远?”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3. 科学探究过程:介绍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讲解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2.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七、作业设计请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科学探究,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2. 答案:见教材相关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小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组织科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材的详细内容包括:
1.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3.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2.语调起伏,注重抑扬顿挫,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完整性。
2.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避免拖延或过于仓促。
三、课堂提问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质疑精神。
3.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方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知识点。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与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选取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在本节课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现象作为实践情景引入。
2.是否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
三、课堂氛围的营造
1.是否注重语言语调的运用,提高课堂氛围?
2.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
1.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如何?
2.学生能否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探索?
五、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2. 教学重点: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科学的概念、特征,以及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列举生活中的科学实例,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概念科学特征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科学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科学原理。

(2)简述科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实例1:电磁感应现象;原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

实例2:光的折射现象;原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化导致方向偏折。

实例3:植物光合作用;原理: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2)科学基本特征:客观性、实证性、系统性、预测性。

应用:天气预报、医学诊断、工程设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2. 实践情景引入:生活中的科学实例。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教学教材,主要围绕“科学并不神秘”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二章“科学探究”的第三节“科学方法的运用”,详细内容涉及科学方法的定义、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方法的特点,能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方法的定义、特点及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科学方法的定义、特点,让学生对科学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包括问题分析、假设提出、实验验证和结论得出等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与科学方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与科学方法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一种方法。

特点:客观性、实证性、逻辑性、系统性。

2. 科学方法的运用问题分析假设提出实验验证结论得出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2)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二、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也有利于学生抓住关键知识点。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版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其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特点。

a. 科学是什么?b. 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c.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3. 科学探究步骤与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设计实验方案。

d. 进行实验。

e. 分析实验结果。

f. 得出结论。

4.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步骤与方法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科学的基本概念。

b. 列举科学探究的步骤,并举例说明。

c. 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答案:a. 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实验,以揭示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八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中的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

难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样品等)。

学具:科学教材,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块融化、盐水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科学并不神秘1. 物质的微观构成2.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3. 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略2. 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__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__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__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2、难点(1)如何打破学生对科学的畏难心理,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平易近人。

(2)培养学生从常见现象中提出科学问题并尝试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彩虹的形成、磁悬浮列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现象神奇吗?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2、讲解科学的定义和范畴(10 分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强调科学不仅包括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验,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例如,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为什么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气?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3、小组讨论:身边的科学(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并尝试解释。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4、实验探究(15 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会跳舞的盐”。

在一个碗上覆盖一层保鲜膜,将盐撒在保鲜膜上,然后对着碗大声喊叫,观察盐的跳动。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盐为什么会跳动?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5、科学方法的介绍(10 分钟)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

6、科学与社会的关系(10 分钟)讲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医疗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革新、通信方式的改变等。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版浙教版《科学》教材,对应章节为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特性,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以及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科学实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科学探究的步骤。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共同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7. 知识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基本概念与特性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身边的科学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科学原理。

(2)谈谈你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举例说明。

2. 答案:(1)示例:水的沸腾、电磁感应、光合作用等。

(2)示例:科学探究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讲解科学探究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涉及第五章“科学探究”的13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原则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2.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并正确收集、处理数据。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与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温度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探究方法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实验设计原则,包括变量控制、对照组设置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观察学生操作过程,给予及时指导。

6. 数据收集与分析(10分钟)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实验设计原则3. 数据收集与分析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科学探究的其他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与应用2.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一、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与应用1. 变量控制: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只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例: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子长成了幼苗、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雨后出现了彩虹、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
2、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

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3、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5、小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

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仔细观察
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积极实验
认真思考
1、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有各
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

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的形态有100多种。

目前世界各地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结果,由于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
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随着裂缝喷出地面。

如我国的澎湖列岛,世界著名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等。

3、珍贵的间蜂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
体重250~350克,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4、美丽的含羞草:含羞草又称“知羞草”“怕痒草”和“惧内草”。

含羞草被摸后,先是小羽片一片片闭
合起来,四根羽柚接着也合拢了,然后整个叶柄都下垂。

含羞草常见于路边、空地等开阔场所,全株皆可入药。

它的特殊在于它奇异的植物运动现象。

5、雨后出现彩虹:阳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就像
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解成7种色光,形成彩虹。

由于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这些雨的范围不大。

往往是这边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闪耀着强烈的阳光。

雨过以后,天空中还悬着许多小水滴。

而冬天天气一般较冷,空气干燥,下雨机会少,阵雨就更少,多数是降雪,而降雪是不会形成虹的,所以冬天很少出现彩虹。

6、绚丽的眼花: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

点燃烟花后,类似以上提到的化学反应引发爆炸,而爆炸过
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化成光能呈现在我们眼中。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科学要研究各种___________,并寻找它们。

2.我们在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______、多_______、多_______,运用__________和知识,为人
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3.通过各种途径,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筷子在水中“弯折”:
(2)雨后出现彩虹:
(3)晴朗的夜空出现流星:
4.金钱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或下沉呢?鱼在水中的浮沉除了与有关外,还与________的大小有关。

5.科学老师在做“会沉浮的气球”演示实验时,装着沙子的气球,吹到适当大小,然后扎紧口子放到水缸里恰好使气球不浮出水面,也不沉到缸底。

若把气球吹得再大一些,扎紧口子放到水缸里,则气球将(填“上浮”、“下沉”或“和原先一样”)。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鱼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的道理是一样的,鱼在水中上浮与下沉是由来完成。

我们国家制造的潜水艇也可以在水中下沉和上浮,潜水艇沉浮过程中起作用的结构,与鱼的所起的作用相似。

二、选择题
1.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
A.多做实验
B.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C.认真听老师讲课
D.凭感觉对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并做出正确判断
2.下列自然现象和发明创造不相关的是( )
A.金鱼的沉浮——潜水艇
B.悬灯的摆动——时钟
C.水沸腾顶起壶盖——蒸汽机
D.光的折射——望远镜
3.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是对人类有用的,它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B.科学对人类有用,没有任何不利之处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我们要学好科学,为人类社会服务
三、实验分析题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上两支蜡烛,一高一低。

在点燃后,罩上玻璃罩,观察哪支蜡烛先熄灭。

你的猜想是什么?试验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比较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实验;思考;科学方法
3.(1)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2)是光的色散现象
(3)小天体落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直至燃烧形成的。

4.鳍的活动;鳔
5.上浮;鱼鳔的胀大与收缩;鳔
二、选择题
1.B
2.D
3.B
三、实验分析题
1.低的先熄灭,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它是沉在下面的,所以低的蜡烛先熄灭。

2.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间薄,四周厚;老花镜的镜片是中间厚,四周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