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常识[精品文档]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常识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常识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常识:
1.光的直线传播: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它会沿着直线传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物体,因为光从物体出发,沿着直线传播到我们的眼睛。
2.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像,它与我们的实际形象是对称的。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它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因介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米/秒。
4.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可以用于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原理指出,当一个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5.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
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
这些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常识,物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了解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区别
空气开关是零线和火线起作用,当两线间电流太大就会自动跳闸,作用和保险丝一样。
漏点保护器是火线起作用,如果人接触火线,那么通过人体和大地构成回路,有额外的电流没有通过零线,里面的电磁装置会自动触发,也会跳闸,马上断电保护人体。
这两个装置都是用的电磁原理,其间还包括放大电路。
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课本都能找到。
可以在百度上找这个的原理电路图,一看就明白了。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以下简称RCD),它所检测的是剩余电流,即被保护回路内相线和中性线电流瞬时值的代数和(其中包括中性线中的三相不平衡电流和谐波电流)。
为此,RCD的整定值,也即其额动作电流IΔn,只需躲开正常泄漏电流值即可,此值以mA计,所以RCD能十分灵敏地切断保护回路的接地故障,还可用作防直接接触电击的后备保护。
漏电保护器是一种利用检测被保护电网内所发生的相线对地漏电或触电电流的大小,而作为发出动作跳闸信号,并完成动作跳闸任务的保护电器。
在装设漏电保护器的低压电网中,正常情况下,电网相线对地泄漏电流(对于三相电网中则是不平衡泄漏电流)较小,达不到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值,因此漏电保护器不动作。
当被保护电网内发生漏电或人身触电等故障后,通过漏电保护器检测元件的电流达到其漏电或触电动作电流值时,则漏电保护器就会发生动作跳闸的指令,使其所控制的主电路开关动作跳闸,切断电源,从而完成漏电或触电保护的任务。
空气开关1.小型断路器有何用途?用于照明、动力配电系统作过载和短路保护,以及线路的不频繁转换之用漏电保护器是通过检测用电器具有无漏电,只要有毫安级的漏电则它立即自动断开电源。
空气开关仅仅是一个大电流的空气隔离开关不具备检测功能,只是提供一个隔离点使电路能够通断自如。
但是现在有将两者做成一体的复合开关江苏省地方标准《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80-2000)第8.1.3条第4款规定:除壁挂式空调电源插座外“所有电源插座回路均应设漏电保护装置,有条件时宜按回路分别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动与静-精品文档
动与静ppt xx年xx月xx日•引子•生活中的动与静•物理中的动与静•哲学思考目•动与静的艺术•结论录01引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例如机械运动、动物运动等物理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思维变化等抽象运动。
静指物体位置的相对稳定:即静止状态,与动相对立。
何为动与静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反应、生命活动等。
动的内涵静止是相对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如地球自转、物体振动等。
静的内涵动与静的内涵1动与静的相互关系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动与静相互依存静止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运动状态,而运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静止状态。
动与静相互转化动与静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运动。
动与静的相对性02生活中的动与静城市动态城市生活中人们忙碌、交通繁忙、建筑林立,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城市静态尽管城市生活繁华喧嚣,但也有安静的角落。
静谧的公园、清幽的小巷和独立的咖啡馆都是城市中的静态元素。
城市中的动与静自然动态自然界中生物活动频繁,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动物迁徙等都呈现出动态的魅力。
自然静态自然也有安静的一面,如平静的湖面、静止的山峦和幽静的森林,给人以宁静的美感。
自然中的动与静人类文化活动中,如艺术、音乐、文学和科学等领域都呈现出活跃、进步的特点。
人文动态在文化长河中,一些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都表现了静态的一面,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
人文静态人文中的动与静03物理中的动与静0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牛顿运动定律与相对静止0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0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公式为p=mv.动量作用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公式为I=Ft.冲量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公式为I=Δp.动量定理动量与冲量摩擦力与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当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摩擦力公式F=μN,其中F为摩擦力的大小,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摩擦力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04哲学思考动与静的辩证法动态与静态是相互依存的动态和静态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静态就不存在动态,反之亦然。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精品文档]
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章:声现象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易错点: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易错点:拨钢尺:1.实验步骤: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
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
(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易错点: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易错点: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初中物理八上生活常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中的一些生活常识包括:
1.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响度就越大。
当听者距离发声者较远时,听到的声音响度会减弱。
2.音色的特性:音色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相同的音调和响度,它们的音色也会有所不同。
3.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高于20000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而低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
这些声音虽然统称为声,但人类是无法听到的。
一些动物,如蝙蝠和海豚,可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
而地震、海啸、台风以及大象等则可以发出次声波。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声音环境和物理现象。
小晨精品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XCJP】
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 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稳固练习运动的快慢〔提升〕【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拟和计算,理解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根本方法;S2.能利用公式V二一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I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点诠释:【?运动的快慢?ID: 78637 〔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公式:"吐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沼/S或阳.5-1〕常用单位:千米/小时〔尿面或加3 ■犷1 〕换算:L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以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以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典型例题】类型一、速度及其计算1、〔2021?旌阳区校级模拟〕一列客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铁轨上迎面开过一列长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里的旅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为15s,那么货车的行驶速度为m/s. 【答案与解析】货车的速度为v客车的速度v1=54km/h=15m/s那么在15s内客车前进的距离S=v1t货车前进的距离为S=v2t根据题意:S+S=s=300mVt+v2t=300m15m/s ¥5s+v2 X15s=300m解得:v?=5m/s【总结升华】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同时开始相对运动,相遇时各自前进的距离之和等于原来两物体间的距离;假设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那么另一个物体的相对速度v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之和.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变式】【?运动的快慢?ID: 78637例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2B.2:1C.9:2D.2:9▼2. 〔2021?埔桥区模拟〕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响时间;在反响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端距离叫反响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响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司机以某一速度开车时正常的反响距离是6m,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 且仍以原来的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多少?【思路点拨】〔1〕知道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和反响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2〕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知道反响时间,求出了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利用s=vt求饮酒后的反响距离.【答案与解析】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S1=6m ,反响时间t1=0.3s,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v=s〔/t1=6m/0.3s=20m/s ;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反响时间t2=0.7s,由v=s/t可得,此时反响距离:s2=vt2=20m/sx 0.7s=14m.答:如果此时仍以原来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14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饮酒前后司机反响距离的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熟悉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平安,严禁酒后驾车!类型二、平均速度▼3、从都匀到瓮安120km o 一辆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后,又以40km/h的速度行驶完后1/4的路程.求:〔1〕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s【思路点拨】路程和速度,根据推导公式:t=—,先求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所用时间,再求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1/4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为从都匀到瓮安所用时间.平均速度是总的路程除以行驶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题目中总路程是的,总的时s间第一问以求出,代入公式v u s ,即可求出.【答案与解析】3 3o -S - x 120A/7?〔1〕汽车以GtJhn/h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41=%丁一^=1, A片 5 口火力s, 口4m以401km4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 =^-=—±-=0,75H ;4 站2 40Am/ h所以总时间t= = t+/ =1 5h+0.75h=2.25h;〔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筐安的平均速度是"二二笑?:53, 33ki/h ;[总2.25力答:I 1〕这辆小车从都勾到瓮安的时间为2 25A;〔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S3一3阪外【总结升华】此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举一反三:【变式】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后0.5min内加速行驶250m,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30min ,通过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30km,最后关闭发动机 1min 通过路程200m 到达乙站,求此汽车分别在起动时、匀速行驶时、滑行 时的平均速度及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答:四个平均速度分别为&揄/工;16.7m/s ; 3. 3m/s ; 16. U/s类型三、图像、信息题【思路点拨】〔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 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答案】A【解析】①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③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应选 Ao【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①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个物理量之 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举一反三:【变式】〔?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363809例8〕 像可知〔〕A.在0〜1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s 〜2s 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2mD.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1m【答案】DO s .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起动的250 m --, « 3.3m/s 30G30000a?5 ) ———— « 16.7m/ s 滑行V 3 =?2 30 x 60s S3 200m _ _ ;1 —— = s 口— x 3、3mt sS1+S2+S3250的+ 30.□.用+ 2口Dm …., 30s +30 x 60s + 60s如图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 -时间图像,由图4. 〔2021春?长汀县期中〕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数变为乙图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o【答案】一0.5【解析】由甲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十二8.尿/机 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 s 甲=13561km ;由乙表可知,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电=13601km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s = ?-s 甲=1360%T356%二4.尿,那么这段时间为40km , --------- =0.5h .80km/h【总结升华】 此题是图表信息迁移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表数据的物理意义,该题中指针所对应的数据是汽车行驶的速度,对应的单位是 hnlh ,显示表中间的数据里汽车已行驶的里程.乙图与甲 图的里程差就是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答复 以下问题:(1)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 (选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秒; (3)骑车者的速度为 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 米/秒.【答案】①是 ②25③13.3 8【解析】 骑车者和跑步者在 0时刻时都在原点,故是同时出发,根据图表可知,跑步者前进 的时间是25s,速度是 1 二:=_.」,」「」二,骑车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15秒,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那么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200m 所用速度是■ S" = 200w/%=13.物人类型四、开放思维题V 6.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事故不断发生,有人猜测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的错误判断有关.如下图,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口100m 处以72km/h 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该同学以1.2m/s 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答案与解析】 此题属于解题过程开放性试题,要判断人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可以 比拟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是否小于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也可以比拟在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内汽 车行驶的路程是否超过100m,还可以比拟在汽车行驶 100m 的时间内人步行的路程是否超过12m .根据题意可知:,二72尿廿二2Q,M s , S 广10〔加,以二L 加⑹队=12湘.方法一:比拟时间.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以二“‘人」纱;2刈「心,f -s iv — 100W-5s <iQs岔路口的时间】‘-i,•••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方法二:比拟汽车的路程/, - Silvi = 12%彳弓,二 10s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 人 人人 /L2冽/s,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一千 上‘■’」,200m>100m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三:比拟人的路程 •••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总结升华】 这类题的一般解法是:①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条件和题目要求,必要时可 以画出示意草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②根据公式v=s/t,列出方程,然后代入数值和单位;③准确计算结果.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辆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的 S-t 图象,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请利用你获取的信息自编一条物理题目汽车到达在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 =?也5s = 6然 <12活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不解答〕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你要用的信息:_______你自编的物理题目:【答案】①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②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③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前小车在前小车在小车在小车在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内的速度是多少?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5—7s内的速度是多少?7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从“雾里”到“物理”——初中物理学习中缺乏生活常识的现象研究
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櫌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由此看出,科技创新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学生设计方案过程中,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自我思维界限的突破过程.烛焰发生偏转的那一刻,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整个过程学生对知识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热情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项目式学习有诸多要素:问题驱动、目标设计、团队协作、收集信息、探究实验、研讨方案、解决问题以及项目评估等.要将这些要素全部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并有效实施,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从而影响正常的课时进度,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查询和收集非常便利,但是对于一个项目,尤其是本文这种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项目,学生课下在网上就有可能直接找到答案,这样就会失去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项目式学习会受到课堂时空的限制,因此教师应该借助项目式学习的经验,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设计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冯·劳厄说过: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遗忘,“剩下的”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应致力于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灵感;再就是学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参考文献:[1]杨勇诚.项目引领下的物理深度学习策略[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1):1-4.[2]张惠钰.高中物理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探讨[J ].物理教师,2017,38(09):26-28.[3]邢宏光,麻少妮.基于学习进阶的初中实验设计———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J ].中学物理,2019,37(02):60-62.[4]韩祥,姜静,高若阳,等.飞机的升力高峰备课[J ].中学物理,2019,37(02):22-24.(收稿日期:2019-04-23)·经验交流·从“雾里”到“物理”———初中物理学习中缺乏生活常识的现象研究姜军军(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摘要:聚焦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缺乏生活常识的现象,整理了学生缺乏生活常识的典型表现,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多体验、多反思、多观察等建议帮助学生将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常识,建立完整的物理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关键词:生活常识;体验;建模;生活素养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8-002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姜军军(199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体验获得一些常识性知识,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告诉我们,物理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从生活走向了“雾里”.因此,笔者对该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期望帮助初中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物理常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生活素养.1缺乏生活常识的表现1.1“雾里”———缺乏基本认知初中学生还未形成完整的物理世界观,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基本的观察和认知,很多常识的获得是通过课本而非生活本身,因此对身边的一些基本物理量如质量、功率、电流等没有直观概念,导致在估测题、填单位等问题上,只能靠死记硬背,无法活学活用.·82·2019年9月Vol.37No.18中学物理例1一名中学生从地上捡起一只5号电池举过头顶做功大约为()A.0.1J B.0.5J C.1J D.2J这道例题会有部分学生错选A、D选项,其实根据克服重力做功的公式W=Gh=mgh并不难得到这题的解题方法,做错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对一只5号电池的质量的基本常识.而C选项之所以错选不多,是因为苏科版的教材上有“人从地面捡起一个鸡蛋举过头顶做的功大约为1J”的例子,学生记住了这个例子,但是对于什么尺寸的电池是5号,一只5号电池比鸡蛋质量大还是小,小多少没有直观的概念,造成失分.1.2“误理”———认知存在偏差初中学生贫乏的生活体验和初学物理的有限知识之间的碰撞,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例2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她走向平面镜,则成的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不变”),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1所示,这时她(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对于例2最后一空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能否看到自己像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平面镜成像原理一知半解,会错以为木板会挡住因反射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如图2所示),因此会挡住人的虚像.这正是初学物理带来的新的认知对学生原有常识的冲击,使得学生难以在生活常识和物理知识之间来回自如切换,从而导致理解错乱造成答题错误.1.3“物理”———难以建模分析庖丁解牛,手触之而能分其皮骨,这是建立在其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如此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在物理学习中,实际问题的物理建模是很多学生的难点,这是缺乏相应常识的表现,如挑水抬水问题的杠杆建模.例3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如图3所示,甲图中和尚们商量出新的挑水方案.胖和尚一人挑两小桶,瘦和尚和小和尚合抬一大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他的肩往后移一点距离B.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水桶B往前移一点距离C.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将水桶往前移一点距离D.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让瘦和尚往前移一点距离例3在杠杆这一章节属于中等难度的题,很多学生第一次遇到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无法把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抽象成一个杠杆的模型,这不仅是建模能力的缺乏,也是缺少抬或挑重物的常识的体现.2缺乏生活常识的成因2.1缺体验———知识无法内化成常识笔者对常识类习题错误率较高的学生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他们回家后学习外的琐事基本都被父母包办,甚至有人没有烧过开水、没有独自乘坐过公交.当教师想当然认为“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公交急刹车时被甩出”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生活常识,殊不知这对他们而言只是刚刚才接收到的“知识”,他们需要下意识地去记忆这些“知识”,而没有内化成自己无意识的“常识”,因此记忆并不深刻,屡做屡错.笔者也曾将例3的问题向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提出过,农民几乎是不假思索给出正确答案.农民并不会杠杆的建模,他给出答案的依据是自己成百上千次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在他的眼中就是常识,而这样的经验正是学生所缺乏的.2.2缺环境———认识无法具象成见识在城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工具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一些教材或题目上的东西逐渐被淘汰,学生缺少亲身见识和体验的生活环境.如一只鸡的质量,城镇学生可能连活鸡都不曾见过,所以对鸡的质量没有常识也就不足为奇了.再比如杆秤,几乎·92·中学物理Vol.37No.182019年9月已经被电子秤所替代,绝大部分城镇学生并未见过.教师在讲解涉及到杆秤使用的习题时,基本都是“开头一张图,内容全靠说”.而在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相对城市较为落后,一些城镇学生习司空见惯的乐器或高科技家电设备没有亲身体验过.如探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很多农村学生没摸过吉他、提琴,对影响发声音调的因素这一“常识”一无所知,无从猜想.2.3缺观察———体验无法升华成经验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把自己经历的事物总结成经验的过程.有些物理知识或者规律,其实学生每一天都在体验,如开关灯、抬手臂等行为,学生一天会经历数次甚至数十次,但因为缺少观察和感受,这样的经历只“体”不“验”,无法升华成自己的经验.因此,学生面对“闭合并联电路的一条支路开关,另一条支路电流表示数是否改变?”的问题会一脸茫然,面对“单臂举起哑铃向上抬的过程中肌肉施加的动力F1如何变化?”的问题手足无措.可见,体验不仅仅是经历,更是体会、观察,是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变成自己的经验,这就是知识的升华.3培养生活常识的建议3.1多体验,让常识走出书本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但若过多地运用多媒体,势必会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沦为物理课堂的看客.特别是学生接触较少的工具或者未曾亲身体验的活动,要让它们从图片、视频甚至题目里走出来,走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它们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把刻板的物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物理常识.例如把杆秤带进课堂,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称量的过程,称砝码、笔袋甚至书包.又如例3中的抬水问题,只需要一根硬棒,让学生通过抬书包去体验改变肩膀位置和书包位置带来的力的变化.这样的体验是理论分析不能带给学生的,而这样的体验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的分析、建模,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3.2多反思,让活动告别形式对于体验过但学生仍模糊不清的生活常识,教师应反思:学生的体验是“真体验”吗?如在八年级学习物体质量时,笔者就安排过一个学生体验活动“感受物体的质量”,要求学生将鸡蛋、5号电池、物理课本等物体放在手中掂量一下,然后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质量大致是多少.等到九年级学习了功的知识后,预想学生曾有过感受物体质量的体验,对于例1的解答问题应该不大,但正确率并不理想.反思发现,在上述体验中犯了两个错误,导致体验流于形式,学生并未获得相应的物理常识:一是告诉学生物体的质量,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二是通过掂来感受物体质量大小存在一定科学性错误.因为学生感受到的其实是物体对手的压强,虽然5号电池比鸡蛋质量小,但是手的受力面积不同,甚至有学生把电池竖直立在自己掌心,而在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压强大小并不能代表质量大小,故学生的体验较为混乱.反思后对该体验做出改进:将物体依次放在同一轻质塑料袋中,用一根手指提起,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并估测.这样的改进让体验更“真”,学生感受得更仔细,才能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是否“真体验”,杜绝流于形式的体验活动.3.3多观察,让作业回归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应关注作业的生活化需求,布置一些课后的体验作业,如:双手拿扫帚扫地,给父母买两个质量差10g以内的苹果,完成10个单手举哑铃动作感受肌肉松紧变化,利用电能表测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既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又鼓励了学生多体验生活中的物理常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4结束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活常识缺失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生疏于观察、家长包办溺爱、教师不给机会体验,都是不可忽视的诱因,需要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广大物理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让学生从“雾里”走向“物理”,懂物理、会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素养,真正地让物理走进生活.参考文献:[1]袁园,杨银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生活素养”提升———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实践[J].物理通报,2019(02):39-42.[2]陆建忠.基于生活现象的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和态度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4):20-21.[3]王鹏.中考物理“爱估测”[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1):37.[4]朱新荣.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07):17-18.(收稿日期:2019-05-28)·03·2019年9月Vol.37No.18中学物理。
生活物理知识科普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科普如下:
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菜刀的刀刃薄,是用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菜刀的刀刃抹油,是为了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就能知道水量高低,因为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对您有所助益。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 知识讲解
: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学习目标】1.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尤其是三孔插座和螺丝口灯泡的接线方法;2.知道保险丝的作用及更换原则;3.了解测电笔的作用及使用方法;4.掌握安全用电原则。
【要点梳理】要点一、家庭电路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低压供电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导线等。
2.家庭电路的各部分的作用:⑴火线和零线(进户线):给用户提供家庭电压的线路,分为火线和零线。
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火线和地线之间也有220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间电压为0V。
⑵电能表:①用途: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
②安装: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原因:这样才能测出全部家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③铭牌:所标的电压U是:额定电压;所标的电流I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⑶总开关(空气开关)①作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
②安装:家庭电路的干路上,空气开关的静触点接电源线。
⑷保护设备(保险丝):①材料:保险丝是由电阻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②保险原理:当过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③电路符号:④连接:与所保护的电路串联,且一般只接在火线上。
位置在总开关之后。
⑤选择: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家庭电路的最大工作电流。
⑥规格:越粗额定电流越大。
⑸插座:①作用:连接家用电器,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
②种类:固定插座、可移动插座、二孔插座、三孔插座。
③安装:并联在家庭电路中,具体接线情况:三孔插座,左零(线)、右火(线)、上接地(线),两孔插座通常左零线右火线。
⑹用电器(电灯)、开关:①安装: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灯头的螺旋套,进而接零线;灯泡尾部的金属柱接灯头的弹簧片,再通过开关接火线:②原因:防止维修触电。
③开关和用电器串联,控制用电器,如果开关短路用电器会一直工作,开关不能控制,但不会烧干路上的保险丝。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精品文档5页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物态变化与天气吧!一、雨、雪和冰雹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气成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又有凝结核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
如果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雨。
雪是结晶的水。
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凝集起来变得足够大的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雨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二、雾和云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就形成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充沛,有凝结核存在,有使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
云和雾的本质上的一回事,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
可以说,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与雾相同,所不同的是,形成云要有空气的上升运动以及上升运动而引起的绝热冷却。
三、露和霜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也可以发生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
夜晚,地表明因向外辐射而冷却,温度迅速降低,与地表明接触的空气,温度也逐渐降低;当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
电功电功率生活用电(精品文档)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寒假复习专题(四)电功 电功率 生活用电(一)电功1. 电功:电路中电流做的功叫电功。
电功表示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能的多少。
2. 电功公式:W UIt I Rt U Rt ===22W :电功;U :电压;I :电流;t :时间;R :电阻。
3. 单位:国际单位:焦耳(J ) 1焦耳=1伏特·安培·秒 常用单位: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4. 测量仪表:电能表。
(二)电功率:1. 电功率:电流在1秒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电功率的公式: 定义式::电功:时间P W tW t =推导式:P =UI U :电压 I :电流 3. 电功率的单位:国际单位:瓦特 常用单位:千瓦1千瓦=103瓦特 4.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时的功率。
实际功率:电流通过导体实际做功的功率。
(三)焦耳定律:1.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2. 公式:Q =I 2Rt 。
3. 单位:焦耳。
(四)家庭电路:1. 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用电器插座、开关、导线组成。
2. 连接:(1)电能表直接与进户线连接,接总开关,保护设备。
(2)各盏灯和插座安装在保护设备之后。
(3)灯和插座应并联,开关与它控制的灯串联。
3. 熔丝的作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保护电路。
(五)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安全电压值:不高于36伏。
二. 重点和难点:1. 掌握电功的决定因素:电压、电流和时间,并运用公式计算电功。
2. 掌握电功率的定义、意义、公式、单位,并利用公式计算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3. 理解焦耳定律,掌握焦耳定律公式的意义,应用公式计算。
【典型例题】例1. 现有一只“6V 3.6W ”的小灯泡,一个9V 的电源,一个开关,一个接线夹,导线若干,还有一段电阻丝(每厘米的阻值是0.5欧),求:(1)利用上述器材组成一个调光电路,设计出你的电路,说出你的办法。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29页精选文档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波:利用录像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物理常识_精品文档
物理常识什么是物理常识?物理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简单的物理计算或者应用物理原理解决问题。
物理常识的重要性物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各种物理现象。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科学和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例如,在使用家电设备时,了解一些基本的电路原理和电磁知识,能够使我们更安全地使用电器,并且在故障排除时更容易理解问题所在。
此外,物理常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理解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
物理常识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常识内容: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描述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公式。
在运动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以下一些概念:•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研究力的性质、力的效应以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规律。
在力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以下一些概念:•力: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作用力等于物体所具有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作用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热现象的一个分支。
它包括研究热传导、热平衡以及能量转换等过程。
在热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以下一些概念:•温度:衡量物体热量状态的物理量。
•热量: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
•热传导:物体之间热能通过分子碰撞传递的过程。
•热膨胀:物体因温度升高而体积变大的现象。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光和光现象的一个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名称:物理常识
知识点总结
厨房中的物理常识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生活中的物理
1. 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答: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是为了使它们的齿或刀锋利而减小受力
面积,使用时用同样的力可增大压强。
2. 把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上就能用它来挂衣服或书包。
这是什么道理?
答: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面上时,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壁上。
挂衣服或书包后,塑料吸盘与墙壁产生的摩擦力以平衡衣服或书包的重力,所以能挂住衣服或书包。
3. 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答:发条拧得紧些,它的形变就大些,因此具有的弹性势能就多些,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就多些,就能推动钟表的齿轮做较多的功,使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4. 钢笔吸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是什么原因?
答:按下弹簧片时,橡皮管内的一部分空气被挤出,放手后因橡皮管要恢复原状使管内空气压强低于管外大气压强,墨水被管外大气压强压进橡皮管内。
5.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饭菜越快熟。
6.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热的对流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热流上升,冷流下降,通过不断循环达到动态平衡,热的传导发生在热的导体上,热从高温的一端向低温一端传导,热的辐射不需要媒介,它通过辐射的方式向低温处传热。
暖水瓶的瓶胆与外壳之间是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降低了许多,瓶胆内部光滑如镜,降低了辐射,所以暖水瓶能保温。
7.为什么熟鸡蛋在冷水里浸一下就容易剥壳?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水在这一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在我们所遇到的物质中,除少数几种以外,大多数都有“热胀冷缩”这样一种物理特性。
但是,各种物质的伸缩程度又各不相同。
鸡蛋是由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也不一样。
在温度变化不大或温度变化均匀时,还显不出什么,但若温度剧烈变化时,蛋白和蛋壳的步调就不一致了,当煮得滚热的鸡蛋骤然浸到冷水里时,冷水使它的温度发生很大的变化。
蛋壳猛然收缩。
蛋白还处在原有温度没缩小体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蛋白被蛋壳挤压进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温度渐渐降低,也逐渐收缩,由于蛋白、蛋壳和蛋黄的收缩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蛋白与蛋黄的脱离。
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蛋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8.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为什么?
答:因为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所以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
9.冬天,人在感觉手冷的时候,可以用搓手的办法使手变热,也可以把手插进裤袋里使手变热,这两种办法各是通过什么方式使手得到热量的?
答:搓手通过做功得到热;手插进裤袋用体温把手暧热,这是通过热传递得到热。
10. 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常见考法
这类题目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查,借助生活中的电灯泡、电水壶、电饭锅、钢丝钳、自行车、电能表等,通过铭牌、绘图或描述的方式,展现有关用品及其物理情景,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热学、电学、力学等知识,往往涉及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从制造的材料、形状、工作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
问题中一般选用日常生活、生产、社会、自然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设情景,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误区提醒
1.对实际生活情景、原理不熟悉.
2.不能把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过分较真导致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偏离知识点,物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很多情况下需要忽略次要矛盾,是实际情景的理想化.
【典型例题】例1:白炽灯是人们常用的照明用具,如图所示.根据你对白炽灯的了解,请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简要回答.Array
例如:问题: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
简答:在高温状态下工作灯丝升华造成的.
(1)问题:;
简答: .
(2)问题:;
简答: .
【解析】
(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铁螺扣套为什么有花纹?为了增大灯口螺套和灯头之间的摩擦.
(3)灯泡内为什么要抽出空气?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燃烧.
(4)塑料灯口上盖内的电线为什么要打一个纽扣节?纽扣节承担灯头及灯泡的重力,使电线与灯头接点不受力而不松脱.
(5)灯泡和灯头上哪些由导体组成的?灯丝、灯丝支架、螺丝套和灯头尾触点是由导体组成的.
(6)白炽灯在工作时能的转化是怎样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答案】见解析
【典型例题】例2:如图所示,钢丝钳是电工常用工具,它的用途广泛,并应用了许多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请根据题中要求解答以下各题.(1)钢丝钳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它是一种___杠杆(填“省力”或“费力”),它的刀口做得很薄,这是为了___压强(填“增
大”或“减小”).
(2)钢丝钳钳柄上的套管必须用___材料制成,带电作业时才不会触电;钳柄套管上一般都刻上花纹,这是为了____摩擦(填“增大”或“减小).
(3)图是钢丝钳剪断钢丝时单侧钳柄的受力示意图,请在图中作出动力F 1 的力臂L 1 和阻力F 2的力臂L 2.
【解析】钢丝钳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工工具之一.首先从它的外表材料看:是由金属(可以增强钳的硬度)和橡胶(增强它的绝缘性)制成;从运用的物理原理:钳口有凹凸花纹(增大摩擦力),刀口很薄(减小接触面积,增大压强),钳柄套管上有凹凸花纹(增大摩擦力),整体看:动作时能绕一转轴转动(包含杠杆原理),因人手能用较小的力剪断坚硬的铁丝,所以它是省力杠杆.如此由表及里,从左到右的观察分析就能有顺序的说明钢丝钳各部位包含的物理原理了.
【答案】(1)省力 增大 (2)绝缘 增大 (3)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