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生高考数学总复习讲义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高考数学知识点:空间共线向量-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高考数学知识点:空间共线向量-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高考数学知识点:空间共线向量高考数学知识点:空间共线向量共线向量的定义: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高考物理,那么这些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平行于,记作。

注:当我们说向量、共线(或//)时,表示、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

共线向量的坐标表示:

若,,则。

共线向量定理: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存在实数λ,使=λ。

推论:

如果l为经过已知点A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那么对任一点O,点P在直线l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满足等式

其中向量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

如图:

式都叫做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表示式,式是线段AB的中点公式。

共面向量定义:

通常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与向量共面的条件是存在实数x,y,使。

推论1:

如图,空间中的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有

在平面MAB内,点P对应的实数对(x,y)是唯一的,式叫做平面MAB的向量表示式。

推论2:

空间中的一点P与不共线的三个点A,B,C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其中O为空间任一点)。

共面向量定理的延伸:

如果三个不共面的向量满足等式

浅谈高考数学复习教学如何回归教材-PPT精选文档

浅谈高考数学复习教学如何回归教材-PPT精选文档

课本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又是教学的依据,理应成为高考数学试题的源头, 因此高考命题注重课本在命题中的作用,充分发 挥课本作为试题的根本来源的功能,通过对高考 数学试题命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每年均有一定数 量(10题左右)的试题是以课本习题为素材的变 式题,通过变形、延伸与拓展来命制高考数学试 题,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
二、学生对回归教材的一些误区
历届的高三学生,对回归教材都有轻视之感。老 师要求班上的同学看教材,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不以为 然,认为不如把时间用来多做几个题有效。 有些同学也看了教材,觉得没什么收获,主要是 方法不对。老师必须讲清回归教材的重要性,同时要 指导和督促学生做好这件事情。
三、教师如何提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价值
第一层次:选编原题,仿制题。有的题目直接 取自于教材,有的是课本概念、公式、例题、 习题的改编。如2019年湖北理科15题,辽宁理 科17题,广东卷9题等;又如:
第二层次:串联方式,综合习题。即有的题目 是教材中几个题目或几种方法的串联,综合与 拓展。如2019年广东卷15题,
第三层次:增加层次,添加参数。即通过增加题目的 层次、设置隐含条件、引进讨论的的参数,改变提问 的方向等,提高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2、顺应新课改体现新理念
目前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高考数学试题理 应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汲取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新思想。因此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交集成为试题的创新地 带。

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十章统计与统计案例10.3相关性、最小二乘估计与统计案例课件文-精选文档

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十章统计与统计案例10.3相关性、最小二乘估计与统计案例课件文-精选文档
解析 由 x =30,得 y =0.67×30+54.9=75.
设表中的“模糊数字”为a,
加工时间
则62+a+75+81+89=75×5,∴a=68.
1 2 3 4 5 6
解析
答案
题组三 易错自纠
5.某医疗机构通过抽样调查 (样本容量n=1 000),利用2×2列联表和χ2
统计量研究患肺病是否与吸烟有关.计算得χ2=4.453,经查阅临界值表
利用统计量χ2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的方法称为独立性检验.
当χ2≤2.706时,没有充分的证据判定变量A,B有关联,可以认为变量
A,B是没有关联的;
当χ2>2.706时,有90%的把握判定变量A,B有关联;
当χ2>3.841时,有95%的把握判定变量A,B有关联;
当χ2>6.635时,有99%的把握判定变量A,B有关联.
1 2 3 4 5 6
解析
答案
6.在一次考试中,5名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如下表:(已知学生的数学 和物理成绩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学生的编
号i
1
2
3
4
5
现已知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36x+a,则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估计数
数学成绩x 80 75 70 65 60
第十章 统计与统计案例
§10.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

2019年高考数学复习精选课件 第2节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019年高考数学复习精选课件 第2节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栏目索引
变式3-1 在本例条件下,若d满足(d-c)∥(a+b),且|d-c|= 5 ,求d. 解析 设d=(x,y),因为a=(3,2),b=(-1,2),c=(4,1),所以d-c=(x-4,y-1),a+b=(2,
4),
由题意得
4( (x
x 4) 4)2

2( (y
y 1) 1)2
.
答案 1
解析

∵ BE

=3 EC
,∴ EC
= 1 BC
= 1 ( AC

- AB
),
44
∴ AE

= AC

+ CE

= AC
-
1

( AC

- AB
)
4
= 1 AB + 3 AC ,
44
故λ1+λ2=1.
栏目索引
考点二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典例2 已知A(-2,4),B(3,-1),C(-3,-4),设 AB =a, BC =b, CA =c,且 CM =3c, CN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考数学精选课件全国卷1地区通用版:3.1 导数与积分

高考数学精选课件全国卷1地区通用版:3.1 导数与积分

∴曲线y= 1x (x>0)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k2=- x102 ,
由题意知k1k2=-1,即1·
1 x02

=-1,
解得 x02 =1,又x0>0,
∴x0=1.
又∵点P在曲线y= 1 (x>0)上,
x
∴y0=1,故点P的坐标为(1,1).
4.(2016北京,18,13分)设函数f(x)=xea-x+bx,曲线y=f(x)在点(2, f(2))处的切线方程为y=(e-1)x+4. (1)求a,b的值; (2)求f(x)的单调区间.
y=e(x-1)+2. (1)求a,b; (2)证明:f(x)>1.
解析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
f
'(x)=aexln
x+
a x
ex-
b x2
ex-1+
b x
ex-1.
由题意可得f(1)=2, f '(1)=e.故a=1,b=2.
(2)由(1)知, f(x)=exln x+ 2 ex-1,从而f(x)>1等价于xln x>xe-x- 2 .
线方程是
.
答案 y=-2x-1
解析 令x>0,则-x<0, f(-x)=ln x-3x,又f(-x)=f(x),

精选高考数学必考点 二面角与距离 理(精品文档)

精选高考数学必考点 二面角与距离 理(精品文档)

2014高考理科数学必考点解题方法秘籍:二面角和距离

求“二面角”与“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这两方面的题目又是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事实上,这两类问题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下面给出这两类问题的一个“统一”求解公式,让你一招通解两类问题,

定理:如下图,若锐二面角的大小为,点A为平面内一点,若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为,点A到平面的距离AH=d,则有。

说明:中含有3个参数,已知其中任意2个可求第3个值。其中是指二面角的大小,d表示点A到平面的距离,m表示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值得指出的是:可用来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用于求解相关的二面角大小问题。其优点在于应用它并不强求作出经过点A的二面角的平面角∠ABH,而只需已知点A到二面角棱的距离,与二面角大小,即可求解点A到平面的距离,或已知两种“距离”即可求二面角的大小。这样便省去了许多作图过程与几何逻辑论证,简缩了解题过程。还要注意,当已知点A到平面

的距离d与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m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时,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则有;若所求二面角为钝二面

角,则

下面举例说明该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2004年全国卷I理科20题)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平面ABCD,垂足为O,即PO为点P到平面ABCD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只需求出点P到二面角P-AD-O 的棱AD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到二面角A-PB-C棱PB的距离及点C到半平面APB的距离即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考生高考数学总复习

讲义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5艺考生高考数学总复习讲义

第一章、集合基本运算

一、基础知识: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

2.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分类:

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

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表示开口向上,以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4.集合的表示法:

={0,1,2,①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着规律的无限集,如N

+

3,…};

②描述法:一般格式:{}

∈,如:{x|x-3>2},

x A p x

()

{(x,y)|y=x2+1},…;

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

③字母表示法:常用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N +或;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5.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表示;A 是B 的子集记为A ⊆B ;A 是B 的真子集记为A ≠⊂B 。

常用结论: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③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A B ⊆,B C ⊆,

A C ⊆那么. ④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6.交集A ∩B={x |x ∈A 且x ∈B};并集A ∪B={x |x ∈A ,或x ∈B};补集C U A={x |x ∈U ,且x ∉A },集合U 表示全集. 7.集合运算中常用结论:

;A B A B A ⊆⇔=A B A B B ⊆⇔=

注:本章节五个定义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

B?A),即:若存在x∈A,有x∉B,则A?B(或B?A)

说明:A⊆B与B⊇A是同义的,而A⊆B与B⊆A是互逆的。

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φ和}

{φ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注意:B

A⊆,讨论时不要遗忘了φ

A的情况。)

=

2.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 (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

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对A?

≠B,B?

C,同

样有A?

C,即: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3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 set)。记作:A∪B(读作:“A并B”),即

{}

,

A B x x A

⋃=∈∈

或x B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B的并集是C,即

A B

⋃= C

例.A={x|x>3},B={x|x<6},则A∪B=。

4,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

B ={x|x ∈A ,且x ∈B}

例,已知集合A ={(x ,y )|64=+y x },B ={(x ,y )|723=+y x },求A ∩B 。 5,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记作:U C A ,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U C A x x U x A =∈∉且

例.设U ={x|x<8,且x ∈N},A ={x|(x-2)(x-4)(x-5)=0},则U C A = ;

C U A

三.考题精选

一、选择题

1、(2012福建文科卷2)已知集合M={1,2,3,4},N={-2,2},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D )

⊆ ∪N=M ∩N=N ∩N={2}

2、已知全集}6,5,4,3,2,1{=U ,集合}5,3,1{=A ,}6,5,4{=B ,则结合

)(C U B A =( B )

A .}6,4,2{

B .}2{

C .}5{

D .}6,5,4,3,1{

3、有下列结论:( A )

(1)空集没有子集;(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任何一个集合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集;

(4)如果N M ⊆,则不属于集合M 的元素必不属于集合N 。

A 、 0个

B 、 1个

C 、2个

D 、 3个

4、设集合A={x |x ∈Z 且-10≤x ≤-1},B={x |x ∈Z ,且|x |≤5},则A ∪B 中的元素个数是(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