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衔接之初一数学教学
做好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
做好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一、数学衔接教学的目的数学衔接教学旨在帮助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课程向初中数学课程过渡,使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为学习初中以及高中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数学衔接教学的方式1、数学衔接的培养思维能力:以实际应用出发,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思考能力。
2、复习小学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结合新教材对小学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更好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3、讲解新知识:以新教材为主,讲解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为学习初中数学课程做好准备。
4、分组实践:遵循“从实践中汲取知识,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践,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数学衔接教学的重点1、重视形象记忆:数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要重视形象记忆,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辅以实验应用:在数学衔接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和应用,尤其是要以实验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思维,实现学以致用。
3、提高记忆能力: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熟能生巧”,所以要将记忆作为衔接教学的重点,对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达到“熟知巧复”。
四、数学衔接教学的注意事项1、把握教学节奏: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教学节奏,保证合理的教学时间,不能过早过深,也不能过慢过浅。
2、提高自学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较高的自学效率学习初中数学。
3、重视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随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指导。
以上是关于做好初一数学衔接教学的500字简介,通过数学衔接教学,可以帮助初一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为学习初中以及高中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何在七年级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人教版七年级(上)主要是学习代数知识,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三个单元。这些内容都与小学学过的知识有关,但相对而言,更加抽象、全面、深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较多,有较大的困难,而这些内容又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影。而学好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把握它们与小学相关知识的衔接,实现新旧知识的平稳过渡。为此,教师应对中小学教学内容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对接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混合运算同以前所学一样,要严格按照运算顺序进行。如学生中常有4÷2× =4÷1=4类似的错误,在教学中可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第三,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如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二、从数到式的衔接
小学时,学生接触的多为具体的数,只是在学运算律和公式时用到字母,进入初中,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要和数字一起参与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一次飞跃,要实现好从数到式的衔接,在教学中应注意:
例如:在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录着“他生命的六位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请算出丢番图的寿命。这一问题,用算术方法求解难度较大,而用方程的方法则不难求解。
(3)加强语言转化为数学式的训练
尤其是较见的如a是正数,表示成a>0,a是非负数表示成,a≥0;x的2倍与3的差,表示成2x-3等等。
三、从算术方法到方程方法的衔接
对于应用题,小学采用的是算术方法,即采用分步或综合算术算出结果,而在中学则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两者思路迥异,刚开始时,学生往往习惯用算术方法,对于较简单的应用题,他们用算术方法能很快解出,认为大可不必舌易求难列,而对于稍为复杂的应用题,又往往找不到等量关系。方程方法在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好这部分内容的衔接,主要应注意: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点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
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
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算术数与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
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二)数与式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
浅谈初一数学教学如何与小学数学衔接的几点建议(王小龙)
浅谈初一数学教学如何与小学数学衔接的几点建议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中小学数学系统知识衔接1、立足于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或实行我所推广的“小组疑难学习法”力争把不会的问题尽早解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负数、绝对值、几何证明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初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一些简而易懂的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
浅谈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初中数学知识的逐步引入和巩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数学观念的衔接数学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几何概念,如加减乘除、面积和周长等。
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观念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因此,在衔接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加抽象和理论化的数学观念。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念的拓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这样一来,学生在数学观念方面的衔接就会更加顺畅。
二、知识内容的衔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主要学习了数的认识、数的性质、分数、小数等知识。
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将进一步学习代数、函数、方程等内容。
因此,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需要在知识内容上协调有序。
为实现知识内容的衔接,教师可以运用“渐进法”和“扩展法”等教学策略。
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初中数学内容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同时,继续强化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以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样,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就能够互相补充和巩固。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学习方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示例、计算和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
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在衔接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谈谈七年级数学教师怎样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谈谈七年级数学教师怎样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苦恼。
一.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
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
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材还突出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
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
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
甚至有的小学生老师对学生是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
3.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依赖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
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
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
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
这些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七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等方面来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小学数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小数计算、几何图形、分数、比例、代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
而初中数学则更加注重数学的抽象性和推导性,内容包括代数方程、函数、概率与统计、数列、三角函数等。
因此,在衔接时要注意将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初中数学的推导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使用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及问题解决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提问、示范、猜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知识。
问题解决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学习策略也是衔接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数学活动,例如参加数学竞赛、数学角色扮演游戏等来巩固和拓展数学的基础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于思考、积极与他人讨论、善于总结和归纳等。
这样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是成功衔接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以向家长传递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初中数学的发展要求,并提供一些家庭作业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帮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并提供一些适当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论文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一、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有很多小学阶段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他们要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特别是对于突然增加的更多更难的新学科,使他们感到难以适从。
在这个期间,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而中学老师不再保姆式地挟着他们走……所以有不少小学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变成了中学里的差生,而数学学科更是如此,这不但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严重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是适应的问题。
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
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小学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
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
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三、初中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首先是要记住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
这些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其次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不退缩才有可能学好。
最后是要学通教材。
其实各种练习册中的习题都是教材中例题的变形,因此,学好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遇到困难时,弄明白是哪部分知识,然后找教材中的知识与例题,反复阅读,并与问题相比较,从而寻找解题的思路。
学习数学知识,只知等待老师授予还不行,要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精华版)
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我常听中学老师说,很多同学学校时成果很好,到中学成果明显下降,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据我的体会所知:搞好中学校数学教学的连接,使中学校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同学的数学学问和才能都街接自如,这是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应当把学校与中学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搞好新旧学问的架桥铺路工作,把握新旧学问的连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同学顺当过度,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熟悉:一,要熟悉中学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中学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学校数学侧重是打下数学的基础;; 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其内容主要; 基本的图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形熟悉及简洁的周长,; 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面积与体积运算; 以及简洁的代数学问等;中学数学就侧重于培育学生的数学才能,包括运算才能,自学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才能,抽象规律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学问,系统学习代数学问,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 仍有简洁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二,做好教学内容的过渡1,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 学校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学问,即正有理数;而升入中学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接踵而至的就是肯定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运算关系也由原先的四就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①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在一年级“0 的熟悉”中我补充了0 的意义:表示无;表示起点;表示分界点;由此引入了负数,以及简洁的运算;一天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对他爸说:“爸,11 减14 等于几?”,老公笑笑说:“不知道!”“我知道等于-3 ;”- ’老公对我说:“你弄得太复杂了吧!”儿子满意的说:“我知道,用大数减小数,再添个‘号;”我笑了;②,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学问,以拓宽同学的学问面;运算7 ×(12-3 )+15=中,强调,去括号要看是否变号;移项要变号;2,从“数”到“式”其实,中学学习的内容多是学校内容的扩展,有很多关联的;只要从小六到初一的过度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分,在学问间架起连接的桥梁,也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这同学在熟悉上由详细到抽象;如何使同学适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留意引导同学把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同学会感到一些困惑;不同的字母比如a,b,c 认为表示的数肯定不相同,因而仍要对同学讲清字母可以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可以把字母看成详细事物,也可以把字母看成未知数,可以把字母看成是可以取不同值的广义数等;另一方面又要留意挖掘中,学校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分,在学问间架起连接的桥梁,从而搞好学问间的过渡;3 ,从“算术法”到“方程” 学校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自初一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见到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把例如:是原先的“算术法”忘得干干净净;这是由于,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大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比较便利;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形,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 3 倍多5 的数是29,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29-5 )÷3,而后者就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同学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让同学对比两种解法的优越性,从而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同学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便利的,熟悉到方程是更便利,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同学感受到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面积公式的扩展应用有很多面积公式,在中学,甚至高中都有应用;只要老师适当的扩展引导,同学就可以轻松的跨上一个台阶;比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就让同学体验了一次次胜利的惊喜,同时获得了县培训中心的老师们的好评;在《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应用》中,我引入了小高斯的故事,讲了高斯的算法,(1+100)×100÷2=5050 引出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 首数+尾数) ×项数÷2; 通过对比梯形的面积公式S=(a+b) ×h÷2,同学不难发觉:其实完全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求等差数列的和;另外,我仍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勾股定理,并应用到解一些复杂的题型中;这样不仅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好,培育了同学的探究创新精神;也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铺垫了宽阔的道路;三,教学方法上的连接学校数学教学中,老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中学,相对来说老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形看,学校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同学进入初一后,老师必需结合同学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同学的熟悉结构和熟悉规律动身,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连接;(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留意新旧学问的连接“代数初步学问”是以学校数学中的代数学问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始终到简易方程,在学校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学校数学中的代数学问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中学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动身的,不是学校学问的简洁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留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学问的连接.(2)从详细到抽象,特别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同学进入中学后,需逐步进展抽象思维才能.但初一新生在学校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假如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纳一些实物教具,让同学看得清晰,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终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连接(1)连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刚从学校升上初一,学校里的很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当连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积极,声音洪亮,积极举手发言等.(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同学基于学校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育同学自学才能,指导同学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育爱好,开阔视野.最终,由于学校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必需留意中学校数学的连接,指导同学顺当由学校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由以上四点看来,中学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表达在学问范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学好中学数学,肯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规律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与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和初一数学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差距,但也有一些重叠
部分,如基础概念、简单运算和几何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衔接教学
的策略:
1. 概念过渡:在小学数学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和
思维方式,尽可能地通过实物、图形和数字等形式让学生建立概念。
在初一数学阶段,要以此为基础,逐渐转向抽象和理论层面,使学
生逐渐适应。
2. 重视思维训练:小学数学强调的是解题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的培养。
在初一数学阶段,要继续强化思维训练的内容,适当提高
难度,拓宽思维的领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3. 牢固基础知识:初一数学将会对小学阶段的基础概念进行拓
展和深化,包括分数、比例、代数等知识点。
因此,在小学数学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加强巩固练习,以便更好地适
应初中数学学习。
4. 课外阅读和活动:在小学数学阶段,课本中的题目和例题不
够丰富,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阶段,
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杂志、竞赛题目等,与此同时
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或者实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和动力。
5. 反复讲解和梳理课程内容:由于初一数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比
小学阶段的内容难度更大,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抓住每个学生的特长和需要,耐心
讲解,反复梳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
同时,应该重视复习和巩固课程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初一数学教学中的衔接愈显重要。
笔者抓住心理衔接教学,知识结构衔接教学,教学方法衔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里衔接的教学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一大部分学生经过升学考试的洗礼,在心理已树立了学习信心,具备了努力学习的倾向。
如优生想在新学校继续保持学习优势,差生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其次,初一学生对新老师、新教材等充满新奇感,这种新奇感是产生新追求、新需要、新动机的源泉,这将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乃至关系到学习的成败。
2、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把这些新生显现的心理现象作为重要依据,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现象中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教学中适时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这方面处理和好,将是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开端。
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把心里衔接教学方在首位。
二、知道结构衔接的教学初一学生受小学数学知识的制约,不少学生对初中教学中与小学教学中相近概念和与小学数学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如整数、有理数的运算)不易掌握而影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
这就决定了知识结构的衔接教学成为衔接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1、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体现的知识结构衔接因素。
《代数初步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衔接阶段。
教师应认识到此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通过列代数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后解决问题更普遍,更优越、更简明。
使学生认识到数是式的特例(代数式的一个值),式是数的一般表现形式而完成由定性(数)到通性(式)的过渡;由于代数式的值一般是随所含字母之取值不同而随之不同。
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为以后学习各种式、列方程解应用题,函数等知识创造条件。
2、《有理数》是又一个知识结构衔接阶段。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认为本章教学较小学数学仅仅多一个符号,而应认识到这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又一次飞跃。
小升初衔接-初一更好地学习数学
小升初衔接:初一更好地学习数学有了学习数学的爱好和积极性,要学好数学,还要留意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要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
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包罗概念学习,定理公式学习以及解题学习三个方面。
学习数学概念,要擅长抓住它的素养属性,也就是区分于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属性;学习定理公式,要紧紧抓住定理标的目的的内在联系,抓住定理公式适用的范围及题型,做到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定理公式,数学解题事实上是在娴熟掌控概念与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解决冲突,完成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要著重学习各种转化方式,培育转化的技能。
总而言之,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中,要留意驾驭知识的'整体精髓,领悟其中的规律和本色,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认识体系,以促进各种形式间的彼此迁移和转化。
同时,还要留意知识形成过程无处不隐含着人们在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和策略,无处不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南,而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时最盼望要学到的东西。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技能转化为技能的桥粱,是数学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柱。
在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规律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控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在数学学习中,要特别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培育。
数学社会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标语席卷整个世界,有人认为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数学预备的人才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预备”并不但指懂得了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想,学会了将数学知识敏捷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
培育数学应用技能,首先要养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其次,要掌控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般方法,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除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联系外,可适当了解数学在经济学、办理学、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谈印鸸敝鼍教学的嬲◇昆明市盘龙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杨黎娅小学生升人中学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下降,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加严重。
基本上形成两极分化。
本文从研究这个问题人手,首先分析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3个原因,进而分析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别和特点,同时提出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教材的衔接”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两个观点,并对以上两个观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教法和学法上: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初一数学教学的特点1.坡度陡。
初一数学教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从教材内容看,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算术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初步概念以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有少鼍的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几何初步知识。
但把“数”扩充到“有理数”,完成从“数”到“字母”的飞跃,系统学习方程知识和平面几何知识都是在初中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初一学生面临算术数到有理数、具体数到字母代数、简易方程到系统方程、平面几何初步到平面几何系统学习的一系列过渡。
对于年纪偏小、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这些过渡形成一道道陡坡,学生学起来要花较大的气力。
2.节奏快。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少.每个概念、法则.教师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消化和吸收。
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多、量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增加,学到的新内容如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被动。
以初一上学期数学教学为例,学生要在77个学时内学会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还要注意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节奏显然比较快。
3.影响深。
初一数学教学内容。
都是后续学习必须的知识。
从运算来看,初一以后数学中的运算,最后常归结为有理数的运算,熟练地进行有理数计算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
再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看,从一开始引入“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到反复强调“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式”和“图形”,就已经把数形结合起来了。
浅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浅谈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又一年接初一数学的教学工作,时常听到同事说道:“某某学生在入学考时数学成绩如何如何好,现在如何如何差!”。
也有在家访时,学生家长说道:“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在八九十左右,现在怎么差?”针对以上现象接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数学学习中的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首先,我认为要分析学生的心理:(1)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经历着一个特殊时期,进入少年期的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
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升中学特有的心理困惑构成持续紧张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由于某些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既不能上重点中学又不知将被电脑派位到哪一所普通中学;由于父母对升入重点中学的要求过高,给学生的压力过大;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上不了心目中的中学,学生易自暴自弃。
这些毕业班特有的精神压力可使一些学生出现心理异常。
其次,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相脱离,致使思维不能沟通,学习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如果在原有的经验中,找不到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的知识,就无法把当前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比如,解答“甲商品每件价a元,乙商品每件价b元,如果买甲商品m件,买乙商品n件,总共应付多少元?”时,学生对答案是“(am+b n)本”不能理解.这是因为答案是一个代数式,与他们已有的结果是一个具体数的经验相脱离,思维受到具体数字概念的束缚.针对学生小学数学思维到初中数学思维障碍,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进行疏导:1.借助直观。
唤起表象,架起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操作来帮助获得表象,理顺思路.如解答“用白铁皮做圆柱形罐头盒,一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
如何做好小学到初一数学学习的衔接
进入中学,学生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怎样与陌生的老师、同学相处,怎样调整好学习方法,如何把加重的课程学到最好,如何排解来自老师、家长乃至自身的学习压力,……诸如此类,而且,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的继续,学习内容,知识难度,都更上一层。
小学数学是模仿,初中数学是实践。
抽象的逻辑思维不象小学那样简单的记忆,这需要学生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当中。
升入初中如果再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显然无法适应。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是需要衔接的。
无论是从教师、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材的角度看,中小学数学教学都存在客观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一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无法很快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由此产生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绩下降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数学学习的衔接,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这时需要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做到自主主动的学习。
一是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
初中往往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而且每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所以要上课用心听,用心记。
学生要积极适应新老师的授课方式,包括板书,思路,要求等。
同时还要勤学好问,主动接触老师。
二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比如期中期末要达到什么水平,各科的目标是什么)和短期计划,即周计划、日计划(比如,怎么按排自己的一天活动)。
此外可以找个竞争对手来激励自己。
三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能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四个方面。
学生还要具有以下几个意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通过复习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模糊点。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
其次要有总结的意识。
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对系统知识进行归纳,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建立起一个知识网,并随时进行填充。
这样才能把复杂知识记牢。
最后要有反思意识,分析自己这段时间学习是否有进步,方法是否合适。
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浅谈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赵继凤(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河中心小学,河北承德067300)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初中数学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应用能力。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一)学生主体地位更为明显目前的教学环节强调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这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实践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机会。
整个教学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组织和引导,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的趣味化特征表现较为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小学数学课程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由于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数学表现出更多的趣味性特征,更注重周围环境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小学生可以积极探索这些丰富有趣的知识。
(三)教授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高等教育不同,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主要强调数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能力,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所有学生的。
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二、初中数学的基本特征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
在教学内容上,初中数学也比小学数学有了很大的拓展。
初中数学引入了平面几何、二元方程等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浅谈初一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一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生从初一入学成了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成人感和自尊心增强,观察力、记忆力及评价能力正处于迅速提高的时候,且易冲动、逆反心理强、易走向极端,但另一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高年级时的性格活泼、思维具体、行为模仿和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注意到以下衔接。
一、教师在教学上,要实现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专研初中教材内容的同时,也研究、熟悉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同时,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了解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吸取小学教学方法的优点。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我们的课内外教学,使学生尽快完成“由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准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初一的数学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截然不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
因此,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内容上的衔接1.算术数与有理数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个大转折,为此,必须抓住以下几点:⑴讲清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
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如何表示上升高度下降高度呢?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
这样,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及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
如:(-3 )+(-5)先确定符号为“-”。
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即(-3)+(-5)=-(3+5)=-8如(-3)×(-5)先确定符号为“+”。
再把数字部分相乘即可,即(-3)×(-5)=3×5=15如(-3)÷5先确定符号为“-”。
再把数字部分相除即可,即(-3)÷(-5)=-3÷5=53- 2、数与代数式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分析1.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应该是有连贯性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初中阶段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
如果两个阶段的教材内容没有衔接好,学生很难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
2.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数学注重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而初中数学注重分析和应用。
小学时期学生主要通过记忆和操练来学习数学,而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
因此,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从机械计算逐渐转变为灵活运用和思考。
二、解决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1.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
特别是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过度阶段,应该有教师的互访和交流,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教学内容的过度和延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可以在小学阶段引入一些初中数学的概念和基本思想,为初中数学的学习做好准备。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考试评价的渐进性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考试评价应该是渐进性的,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也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试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包括口头答辩、实验课、小组合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衔接之初一数学教学
陈飞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浅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体上可分为预习、听课、复习与作业、总结这几个环节。
1、预习方面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
特别对于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由于小学几乎就从无预习的习惯,所以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1.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
1.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1.3同时由于多数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这时教师可以不妨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这样既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又会在上课时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4方法上基本采取随课预习,预习前教师最好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面的指导。
在听课方面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2.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5)听好课后小结。
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即每节课的前半小时),使学生听之有效。
2.2“思”是指学生思维。
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思”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2.3“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
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
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
(1)记笔记要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教师在讲解重要例题或概念时应听懂再记);
(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面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
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
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
指导时应教会学生:
3.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3.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这一点在本套教材似乎要求不高,但笔者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让学生模仿规范的条理性书写,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3.3会进行简单的数学语句与数学图形之间的转换(即由条件画出图形或由图形得出条件)。
应特别指出在这三个指导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
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
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
4.1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4.2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
4.3做:在看与列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布置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
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
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
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
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
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
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
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
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
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总之,教学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