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加教学反思以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体验能力。

2.培养幼儿进行简单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幼儿工作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幼儿科学知识的基本积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提出科学问题。

2.执行简单实验,观察结果。

3.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并达成共识。

三、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透明水杯,盐,筷子,纸巾。

2.教具:图片、实物。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天空现象

1.师生交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天空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

2.教学目标:引导幼儿观察天空现象,提出科学问题。

3.教学安排:

a.展示天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等特点。

b.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会有不同颜色?云朵是怎么形成的?”

c.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简单展示他们的观点。

活动二:实验探究

1.师生交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鱼不能在盐水中生存?”学生回答。

2.教学目标: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实验和科学探究。

3.教学安排:

a.展示实验器材,解释实验目的和方法。

b.师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c.师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现象和结论。

d.整理实验笔记,记录实验过程和发现的问题。

活动三:总结讨论

1.师生交流:师问:“同学们,刚才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2.教学目标: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和达成共识。

3.教学安排:

a.引导幼儿回忆实验结果和思考原因。

b.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论,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的力量》(1)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的力量》(1)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的力量》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中的“纸的力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不同材质纸张的特性,探究纸张承重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纸张折叠与承重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材质纸张的特点,知道纸张承重能力与纸张材质、折叠方式等因素有关。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纸张折叠方式与承重力的关系。

重点:不同材质纸张的承重能力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各种材质的纸张(如报纸、白纸、卡纸等)、积木、尺子、胶带。

学具:小剪刀、胶棒、画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用纸张搭成的桥,让幼儿猜测这座桥能否承受住一个积木的重量。

2. 例题讲解:

a. 教师分别用不同材质的纸张搭建桥梁,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纸张的承重能力。

b.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不同材质的纸张承重能力不同?

c. 教师演示纸张折叠后承重力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折叠方式与承重力的关系。

3. 随堂练习:

a. 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纸张进行折叠,尝试搭建承重能力更强的桥梁。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1. 纸张承重力比较:

报纸:弱

白纸:中等

卡纸:强

2. 纸张折叠方式与承重力关系:

对折:增强

折成扇形:减弱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用不同材质的纸张折叠成不同形状,比较它们的承重能力。

2. 答案:

对折的卡纸承重力最强。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教案:

科目:科学

年级:大班

主题:神奇的空气

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气球和风筝。

教学内容:

1. 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 学习如何使用气球和风筝。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通过一段简短的故事或图片来引入空气主题,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用手指示学生周围的空气,让他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探究活动:

1. 按照小组分发气球和风筝给学生。

2. 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气球和风筝与空气的互动,让他们发现气球和风筝可以被空气充

满和推动。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如何使气球充满和风筝飞行的。

解释活动:

1. 让学生手持气球或风筝,询问他们空气是如何进入气球和风筝的。

2. 解释空气的特性和气体的可以弥散的性质,并解释空气被气球和风筝占用的现象。

练习活动:

1.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游戏,比赛用气球和风筝进行吹风比赛,看谁的气球和风筝能够

飞得更高。

2. 鼓励学生互相协作和分享策略,以提高飞行效果。

总结活动:

1.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观察结果。

2. 回顾今天学到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并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这节科学课,我选取了《神奇的空气》作为主题,旨在让大班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

重要性,并学习如何使用气球和风筝。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引入活动、探究活动、解释活动、练习活动和总结活动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引入活动阶段,我通过一段简短的故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兴趣,并通过手

指指向空气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这一引入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现代交通工具》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现代交通工具》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现代交通工具》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现代交通工具》章节,详细内容

包括交通工具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介绍汽车、火车、飞机这三种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及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分类、特点,了解现代交通

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其工作原理。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现代交通工具,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现代交通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交通工具的分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交通工具图片、模型、实物(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交通工具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

教师提出问题:“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 教学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交通工具的分类、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教师以汽车、火车、飞机为例,详细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出示例题:“请你说出三种现代交通工具及其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请你设计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画出它的样子并简单介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现代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工具用处大》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工具用处大》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工具用处大》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

节《小工具用处大》。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如剪刀、尺子、胶棒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工具的用途和

正确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名称、用途和基本使用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其在使用小工具时能够注意自我保护。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小工具的名称、用途,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各种小工具(剪刀、尺子、胶棒、螺丝刀等)、PPT、

实物展示台。

2. 学具:每组一套小工具、实践操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剪开一张纸、测量一块布

的长度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小工具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用途,并讲解基本使用方法。

针对每个小工具,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强调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5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的使用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练习任务。

提问幼儿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小工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

1. 《小工具用处大》

2. 内容:

常见小工具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工具,并说明其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种子娃娃有办法》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种子娃娃有办法》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种子娃娃有办法》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

内容围绕“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主题,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

随堂练习,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种子,培养

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知道种子发芽需要的环境条件。

2. 通过观察、实践,认识至少三种不同种类的种子,并能够简单

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不同种子特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种子娃娃玩具、种子样本、放大镜、土壤、花盆、水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小铲子、喷壶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种子娃娃玩具,引发幼儿兴趣,讨论种子娃娃的成

长过程。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种植的经历,激发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种子发芽的过程,讲解种子发芽需要的环境条件。

针对不同种类的种子,教师展示种子样本,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每组观察一种种子,记录种子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动手实践(10分钟):

教师示范种植方法,提醒幼儿注意种植过程中的细节。

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种植成果,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种子娃娃有办法

2. 板书内容:

种子发芽过程

不同种子的特点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钻空空》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钻空空》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钻空空》

一、教学内容

《钻空空》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平面和立体图形,探究图形之间通过旋转、翻滚等方式“钻空空”的现象,以及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平面和立体图形;

2. 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理解图形之间的旋转、翻滚等动作,并

能用语言表达“钻空空”的现象;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让幼儿掌握图形之间的旋转、翻滚等动作,并能用语言描

述“钻空空”的现象。

难点:让幼儿理解“钻空空”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各种平面和立体图形模具,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柱、球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平面和立体图形模具,画有不同图形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各种图形模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邀请几名幼儿上台演示图形之间的旋转、翻滚等动作。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例,演示如何通过旋转、翻滚的方式让一个图形“钻空空”;

邀请幼儿尝试用其他图形进行类似操作,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钻空空”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5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让不同的图形“钻空空”;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钻空空”的现象。

探讨“钻空空”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如摩擦力、重力等。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钻空空》

2. 板书内容: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立体图形:圆柱、球、立方体等;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1)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1)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一、教学内容

《神奇的空气》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探索》第三节。本节课详细内容围绕空气的性质、作用以及人类生活与空气的关系展开,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包含的物质,感受空气的重要性和存在感。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空气奥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保护空气,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空气的性质、作用以及人类生活与空气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空气演示器、实验器材、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空矿泉水瓶、气球、吸管、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气球、吸管等教具,进行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

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3. 例题讲解

讲解空气的组成、作用以及人类生活与空气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5. 小结与巩固

6. 课堂拓展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污染的途径,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

1. 《神奇的空气》

2. 内容: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作用:呼吸、燃烧、冷却等

人类生活与空气的关系:环保、健康、生存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空气》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空气”。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特性以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空气的用途。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性以及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空气瓶、气球、塑料袋、风扇、花束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空气的透明瓶子,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邀请幼儿上台摸一摸、闻一闻,感受空气的特性。

2. 例题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并举例说明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

请幼儿分成小组,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具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存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5.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神奇的空气

2. 内容: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珍惜和合理利用空气资源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空气

2. 答案:幼儿通过画笔描绘出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如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个别幼儿的指导还需加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水的力量》2篇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水的力量》2篇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水的力量》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水的力量》精选2篇(一)

1.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

- 了解水的力量及其应用

- 掌握水的压力、浮力、离心力等概念

b. 能力目标:

- 能够观察、实验和解释水的力量

- 能够运用水的力量解决问题

c.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点:

- 了解水的压力、浮力、离心力等概念

- 进行观察、实验和解释水的力量

3.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好课件、实验材料、模型等教具

- 学生准备好实验记录本和实验用具

4. 教学过程:

a. 导入:

- 通过对水的一些日常观察,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压力、浮力、离心力等现象

b. 探究活动:

- 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证明水的力量,并解释其原理

c. 归纳总结:

- 整理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水的压力、浮力、离心力等概念 d. 拓展应用:

- 制定小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水力发电模型等 e. 拓展阅读:

- 提供相关的科普读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力能源和水的工程应用

f. 课堂讨论:

- 小组讨论所展示的最终产品,并对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和评价

5. 教学反思:

a.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b. 学生对水的力量和应用有何样的认识和了解?

c. 学生在实验设计和解释方面的能力有何提高?

d.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创新方面有何表现?

e. 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有哪些值得改进处?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鞋子》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鞋子》

小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鞋子》

小班级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鞋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鞋子的功能以及鞋的种类。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这个案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小鞋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鞋子的功能和鞋的种类。

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学时安排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2.学时安排:1节课。

五、教具及教材的准备

教具:小鞋模型2个、鞋底、鞋面、弹力绳、睡袋、小手工具等。

教材:《小鞋子》。

六、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了解鞋子是什么,鞋子的种类有哪些,鞋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等。

2.教材呈现(5分钟)

通过将《小鞋子》放在课桌中央,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事,了解小鞋子的故事情节。

3.实验操作(20分钟)

在此环节,老师出示鞋底和鞋面,让学生进行组装并讲解。老师先展示如何制作鞋子。首先,将鞋面放在鞋底上,然后用手工具给鞋面穿孔,再将弹力绳绑上去。让学生重复操作,鼓励他们创造自己的小鞋。

4.讨论(10分钟)

当学生完成制作之后,老师提问鞋子有什么作用,有哪些鞋的种类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制作鞋子。在每一组中,他们可以相互帮助和协作。在做小鞋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6.小结(5分钟)

通过小结,让学生了解小鞋子的重要性和意义,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认真对待鞋子的保养。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太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太阳》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太阳》

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以及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太阳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1. 知道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2. 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教学准备:

1. 图书《有趣的太阳》

2. 小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出示一幅描绘太阳的图片,并鼓励学生谈论太阳的形状、颜色和光亮等特点。

2. 引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提出问题:“太阳是地球的什么东西?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二、讲解知识点(10分钟)

1.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简单介绍太阳是地球的恒星,是地球的能源来源。

2. 通过阅读《有趣的太阳》,讲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如太阳能板、太阳能电池等。

三、阅读《有趣的太阳》(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有趣的太阳》,重点关注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

2. 请学生回答有关太阳和太阳能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以及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2. 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代表依次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以及太阳能的潜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以及太阳能的利用方式。通过阅读《有趣的太阳》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对太阳和太阳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太阳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针对性地加强教学,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的作用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参与程度较低,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综上所述,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他们对太阳能的认识和兴趣。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面》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面》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面》

一、教案背景和目标

《和面》是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一节优质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面粉的特性以及制作面食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理解面粉的特性和原理

–通过观察、感受面粉的颜色、质地等特性,引导学生思考面粉的成分和作用。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面粉在制作面食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制作面食:和面

–引导学生观察面粉的性质并学习正确使用面粉的方法。

–告诉学生如何添加适量的水和搅拌的方法,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

–引导学生探究面粉吸水的机理。

–提醒学生关注面团的状态变化,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判断是否达到和面的要求。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面粉、水、容器、搅拌棒等材料和工具。

–PPT展示课程内容和实验演示。

2.学生准备:

–听课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和预热(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本节课

的主题进行联系。

2.通过展示一张面粉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运

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进行猜测。

第二步:教学内容呈现(10分钟)

1.展示PPT,介绍面粉的特性和原理,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面粉与水

的混合过程。

2.通过图示和文字说明,介绍制作面食的一般步骤和和面的重要性。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

1.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准备一定量的面粉和水,以及容器和搅拌棒。

–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进行和面。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编应用题》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编应用题》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自编应用题》

一、课程背景

本次科学教学是在大班进行的,学生的年龄大约是5-6岁。教学内容为“洗涤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洗涤物品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安全使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常见的洗涤物品,以及它们的基本成分和用途。

2.掌握不同的洗涤物品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洗涤物品。

3.了解洗涤物品的正确存放和安全使用方法。

4.完成一系列应用题,测试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三、教学重点

本次科学教学的重点包括:

1.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洗涤物品,了解它们的基本成分和用途。

2.教授学生不同的洗涤物品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洗涤剂,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其他清洁用品。

3.重视学生对洗涤物品的正确存放和安全使用方法的认知。

4.通过一系列的应用题检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四、教学过程

A.引导性讲解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介绍常用的洗涤物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碗精等。

2.分别对不同的洗涤剂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告诉学生这些物品的基本成分和用途。

B.学生讨论

3.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出不同的洗涤物品的使用方法。

4.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洗涤物品,并着重介绍不同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C.小组合作

5.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制定出一份有关洗涤物品正确存放和安全使用方法的小册子,并向全班呈现出来。提供小册子制作的材料和模板给学生使用。

6.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正确的存放和使用洗涤物品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使用。

D.巩固性练习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泥土里有什么》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泥土里有什么》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泥土里有什么》

教学背景

本次教学为大班科学课,旨在通过探究泥土的组成成分,让学生们了解泥土的

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园科学老师使用。

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地描述泥土的基本成分。

2.能够理解泥土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3.能够体验挖掘泥土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兴趣。

4.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主要内容为探究泥土的基本成分,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并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泥土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发

现学生对泥土没有基本了解,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生动的课外信息补充。

操作实践环节(30分钟)

1.安排每组同学在室外或室内挖掘一些泥土,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观察,

问学生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初步了解泥土的成分。让学生回答泥土的成

分有哪些,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3.引导学生探究泥土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思考

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尝试。

总结回顾(20分钟)

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介绍一些不同的应用案例,如泥土可以用

来做瓷器、陶器和製砖。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泥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复习梳理,总结课堂要点。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照科学探究的流程进行,让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在本次操作实

践环节,尤其是学生挖掘泥土进行观察时,我故意加大了难度,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学生收获颇多。但是,由于时间仅为30分钟,学生实际接触到的可能还不够,下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溶解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溶解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溶解的秘密》

教案:

科目:科学

年级:大班(3-4岁)

主题:溶解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溶解以及溶解的过程。

2.观察和描述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溶解的秘密》绘本。

2.水杯。

3.糖、盐、沙子等不同物质。

4.试管或透明杯子。

5.一些小容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先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溶解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接触到过溶解。

2.讲解(5分钟):

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简明扼要地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和溶剂发生相互作用,

变成更小的颗粒分散到溶液中。

3.观察实验(15分钟):

将一些糖、盐、沙子等物质分别放入不同的小容器中。让学生逐个观察这些物质在水

杯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溶解速度、溶解后的颜

色变化等。

4.小组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试管或透明杯子。让每个小组自己选择一个物质,观察和

描述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鼓励学生们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整合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出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能够用

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溶解过程。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针对大班学生的科学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观察、描述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索,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增强了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案

班级:五年级二班科学教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概要: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含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20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52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单元“光”: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

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4、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

周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