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2.6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08至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自行整理】
浅析2008金融危机下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一、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包括:(1)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行国债,地方债(2)动用资金开发各地方基础建设,同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加强对落后地方的援建。
(3)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4)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5)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6)产业振兴计划二、货币政策: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降息;放开信贷额度;人名币自动或变相贬值和地产业货币政策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2005年之后,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大大缓解,但经济运行又出现了新问题, 一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国家连续出台针对房地产业的经济政策,包括增 加税收、提高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 用房的建设等。
2007年之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涨,宏观调控措施更加严厉,一年之内10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高存贷款利率。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国务院对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的使用作了认真研究。项目安排的重点 是:第一,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结合防汛抗洪,抓好大江大河干 流堤防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毁工程修复,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 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第二,继续加快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 设。铁路主要安排京九南段复线建设等;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规划,重点 加快“三纵两横两个重要路段”的建设进度;电信建设主要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 通信网络。第三,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重点用于大中城市污 水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绿化等。第四,建设250亿公斤仓 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的17.5倍,超 过建国以来的投资总额。这些粮库主要由地方政府按统一标准包干建设,地方无 偿提供建设用地,免除相关的税费,并由国家粮食储备局选派工程监视,保证工 程质量。第五,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第 六,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此外,运用新增国债所筹资金,还将增加公检 法设施建设投入。
2008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保持货币信贷合 理增长,以诸多举措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 策发生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大转变。年初“从紧” 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008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008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试论这种变化的经济影响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突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向世界实体经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从去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
这种“一年三变”的情势,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贯彻货币政策以来史所罕见,也展现出2008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
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像“走钢丝”般平衡在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间。
年初,我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
2月份我国CPI涨幅高达8.7%。
作为治理通胀的直接负责部门,央行围绕着宏观调控“防过热、防通胀”的经济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甚至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中小企业大量经营困难或倒闭的情况下,依然对货币供应“严防死守”。
事实上,此时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全面衰退的局面。
12月1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下属的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美国经济于去年12月开始衰退。
可见,与美国经济关联很强的中国沿海地区在今年年初出现经营困难决非偶然现象,而是趋势性问题。
当然,此时的货币政策也坚守着一贯的灵活性原则,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行也随之加大对地震灾区的信贷支持。
但“从紧”的基调未变。
因此,“从紧”货币政策尽管在防止通胀问题上达到了目标,但对增长动力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年中CPI的回落,央行开始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
7月27日,央行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声明中首度讳言“从紧”,提出了“灵活审慎”。
此时,年初中小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已经从珠三角蔓延到了长三角,并继续向北延伸。
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颓势更加明显,“救市”呼声四起。
9月中旬,美国华尔街突然再次遭到巨大的信用崩溃。
央行反应迅速。
从9月16日开始,开始了四年以来的首次降息。
10月份以来,央行又进行了三次“双率”齐降。
2008年以来我国所实施的货币政策
内容: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增长速度放慢,12月26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原因: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使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上逐步回归常态。我的理解: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11年:稳健货币政策
内容: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速缓慢,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快速增长,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适度增长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原因: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利用货币工具逐步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我的理解: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增强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
2008年以来我实行的货币政策
08年:上半年稳健货币政策,九月全球经济危机后名义上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实为宽松
内容:上半年央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原因:通货膨胀 我的理解: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常用手段
内容:央行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贷款利率,暂停六月期、一年期、三年期央票发行 原因: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我的理解:利率下调,提高民间投资意愿,确保市场பைடு நூலகம்动性,与其他货币政策相辅相成,帮助经济回暖。
09年:宽松货币政策
内容:货币供应量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十一月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信贷增长达到9.59亿的历史高位 原因:为加快经济复苏 我的理解: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金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08年以来货币政策及影响
08年以来的国家货币政策及影响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面临经济过热的问题;并且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
2008年上半年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央行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
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
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2009年央行仍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综合利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调节资金供求,并使用金融创新工具保持了市场的合理性流动。
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价格变化,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了动态微调。
2010年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仍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也是08年三季度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四万亿砸向市场,虽然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势头上行,但留下的并发症也不少。
国际热钱流入,寻求避险;四万亿中一部分流向股市与房地产,使股市跌宕起伏,楼市房价居高不下;还有CPI节节攀高,通货膨胀压力激增。
11月,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根据此报告,及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利息,很容易看出,央行货币政策要逐渐趋于收紧。
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开始逐步退出。
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稳健偏紧型。
11年初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又各调升一次。
本年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不仅有国内通胀压力提升、人民币被迫升值35%,还有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迫使央行货币政策收紧。
中国历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2014
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edium-
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 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中期借贷便利 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 成本。 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 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中,一年期存 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3.5%下调到3.25%;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6.56%下 调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 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调整金融 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将存款利率浮动 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贷款 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0
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将 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 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 调节。
2011
自1月20日至6月20日,先后6次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最高至21.5%。 自2月9日至7月7日,先后3次上调存贷款 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高提高到 3.50%。
2006
6月16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此后两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直至11月15日执行9%的存 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 点,由2.25%提高到2.52%。同时将购房贷 款基准利率下限由0.9倍扩大为0.85倍。
2007
自1月5日至12月25日,先后10次提高人民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二、1987-1991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硬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 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 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 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健康发展。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2.调控措施
鉴于之前“急刹车”式的紧缩货币政策过度导致了经 济下滑的经验,这次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具体主要包括: 第一: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第二:1995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 策目标调整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着重监控货币供应量; 第三:1996年4月正式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 业银行的短期国债; 第四:通过回收再贷款来进一步紧缩货币量; 第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汇率结合起来。
图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GDP与M2 、CPI的增长率
一、1984-1986年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 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率从 1982年的9.1%一路上升到1984年的15.2%。由于过度追 求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在1984-1986年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政府财政赤 字逐年增多(1984年底高达149亿美元),银行大量投放货 币,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从1984年的2.8%上升到 1986年的6.5%(见图1-1 )。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
这些经济政策不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评价和梳理,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财政政策从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我国财政政策一直处于积极调整和创新之中。
我国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通过减免税费、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促进消费,提高民生水平。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推动了经济向好发展。
二、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规范金融秩序。
我国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保持了我国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我国通过降息、降准等手段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三、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通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等手段来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要明确的是,这些政策举措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
我认为未来的经济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健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应该更加注重制定长期稳健的政策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性建设,提高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希望未来我国能够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3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08年以来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应分析大全
08年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并评述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
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
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结合国际和内经济背景,央行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上半年CPI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6月分才达到最高值,所以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加上但是国际形势还没有特别恶化,次贷危机还没有波及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运行还较平稳,所以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的公开操作手段来回笼资金,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我国2008年至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评述
2012年第3期SHI JINGJI 经济JIAO视角摘要: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危机也从最初的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适度宽松”到如今的“稳健”的政策转变。
本文在对货币政策相关理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2008年至今的3大主要货币政策进行简单的评述,重点在于分析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预测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货币政策;居民消费物价指数;G D P 增长率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2.03.40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87-03我国2008年至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评述魏鹤群(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一、货币政策一般理论回顾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3大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
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
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9年,国内新增信贷总量创下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货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进行探讨。
一、历史回顾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货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封闭的货币,领导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调控物价、工资、利率等方式,维持经济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贯彻市场经济和开放的货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1993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货币,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措施,推动经济增长。
1994年和1995年,我国经历了两次货币供应过剩的危机,货币开始转向稳健型,并实行了较为紧缩的货币。
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再次加快了对外开放,货币继续保持稳健,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3.2008年以来的货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领导实施了积极的货币和财政,实现了逆周期调节。
货币的重点是增加流动性和减少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之后,我国货币转向中性,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加强了货币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二、前景展望1.货币转向稳健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需要通过加强货币的稳健性来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2017年,我国央行推出的金融去杠杆就是为了控制金融机构的负债杠杆率,减少金融风险。
2.货币将更加聚焦实体经济随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货币也需要更加聚焦实体经济。
货币应该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3.货币将更加灵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货币也需要更加灵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规模为350亿元人民币/200亿迪拉姆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1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2]23号),明确参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不再限于列入试点名单的企业,对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名单管理。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扩大至1800亿元人民币/900亿林吉特,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2月15日,发布《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试点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2]24号),在原有农业银行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山东8个省563家县支行的基础上,将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 个省379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范围,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县支行执行比农业银行低2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 [2012]32号),要求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工具创新,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改进和完善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2008年第三季度-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 8月4日起正式实施,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完善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及一致性审核。
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12号公告,决定自2008年8月1日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方式。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
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008]238号),进一步改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
8月5日,国务院颁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8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银发[2008]225号),全方位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
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7.47%下调至7.20%,其他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五年期以下由4.77%下调到4.59%,下调0.18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由5.22%下调到5.13%,下调0.09个百分点。
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总的方向来说,就是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银根松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总需求政策。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全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通货膨胀内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预测,灵活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稳。
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主要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对冲多余流动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的流动性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
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规划。
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
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
2008—2012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总结分析看了一些资料,总结出,我国的财政政策在2008——2012一直是积极地;但是货币政策发生了改变,2008是一个变化点,2011年是另一个变化点。
从1998到2007年,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因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有灵活性,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
1998-2002 年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2003-2007 年主要是防止通货膨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连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 年货币政策是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阶段:一、08年7月以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二、08年9—12月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09年10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11年—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工作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央行要求:2011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转向一松一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货币政策大事记
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沟通交流2014-02-28 17:27:09打印本页关闭窗口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短期再贷款流动性供给功能的通知》(银发〔2013〕22号),要求各分支机构充分认识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供给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短期再贷款作为解决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正常资金来源渠道,有效运用短期再贷款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
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海峡两岸的金融机构除可通过代理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也可通过清算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2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6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7日,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3〕26号),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等民生工程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工作。
2月8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加强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的相关安排,经过评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发〔2013〕58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政策,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同时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货币政策大事记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5%的存款准备金率。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2008〕13号),在利率、期限、项目资本金方面做出特殊规定,以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支持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的作用。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8〕18号),全面推出利率互换业务。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抗御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银发〔2008〕36号),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合理摆布资金投入结构、进度和节奏,加大对抗灾救灾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紧急安排50亿元支农再贷款;加强发行基金调运管理,保证市场现金供应,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备耕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2月22日,发布《二○○七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
在强调从紧货币政策要求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坚持贷款投放有保有压,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优先保证对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备耕生产的信贷支持。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
3月19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08〕90号),要求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加快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评审委员会第十二次例会决定,对江苏等25个省(区、市)辖内27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额度为210亿元。
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8年第一季度例会。
(完)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对四类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存贷款利率管理、支付清算管理、会计管理、金融统计和监管报表、征信管理、现金管理、风险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积极鼓励、引导督促四类机构以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目的,扎扎实实依法开展业务经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5月14日,发布《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第1号)》(银发[2008]152号),对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
5月30日,发布《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评审委员会第十三次例会决定,对江苏等24个省(区、市)辖内29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额度为190亿元。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
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完)7月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 8月4日起正式实施,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完善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及一致性审核。
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12号公告,决定自2008年8月1日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方式。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
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8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008]238号),进一步改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
8月5日,国务院颁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8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银发[2008]225号),全方位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
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7.47%下调至7.20%,其他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五年期以下由4.77%下调到4.59%,下调0.18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由5.22%下调到5.13%,下调0.09个百分点。
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8年第三季度例会。
9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服务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发[2008]275号),强调做好有关金融服务工作,维护我国奶业发展的根基,保持奶业市场稳定,支持和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4.14%下调至3.87%;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7.20%下调至6.93%;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下调0.27个百分点。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决定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08年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0月20日,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调整最低首付款比例。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下调0.27个百分点。
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信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8]304号),强调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精神,做好农房重建的信贷服务工作,加快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步伐。
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3.87%下调至3.60%;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6.93%下调至6.6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11月17日,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年期存款利率由3.60%下调至2.52%,下调1.08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利率由6.66%下调至5.58%,下调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5年期以下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至3.51%,下调0.54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含)下调至4.05%,下调0.54个百分点。
同时,下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其中,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调至1.62%,下调0.27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0.99%下调至0.72%,下调0.27个百分点;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4.68%下调至3.60%,其他再贷款利率相应下调;再贴现利率由4.32%下调至2.97%。
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评审委员会第14次例会决定,对安徽等22个省(区)辖440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额度为327亿元;对陕西等5个省(区)辖内127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额度为35亿元。
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廉租住房建设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2008] 355号),强调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举措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支持廉租住房开发建设,保障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