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离原理 ppt
合集下载
《分配色谱法》课件
04 分配色谱法ຫໍສະໝຸດ 优缺点优点高分离效能
适用范围广
分配色谱法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具有较高的 分离效能。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 括离子、共价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易于操作
高选择性
分配色谱法的操作相对简单,只需选择合 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调整适宜的温度和 pH值即可。
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操作方法配制流动相,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上样与洗脱
上样
将溶解后的样品加入色谱柱顶部,开始进行分离。
洗脱
使用流动相进行洗脱,使各组分得以分离并依次流出色谱柱。
检测与数据处理
检测
使用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 ,获取各组分的含量和性质信息。
数据处理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 验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和总结。
适用范围
适用于极性较小的 化合物,如烃类和 醇类。
缺点
对于极性较大的化 合物分离效果较差 。
反相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
通常是极性物质,如硅胶表面 的烷基或聚合物。
优点
分离效果好,固定相稳定,可 用于高温和极性溶剂。
原理
基于溶质在极性固定相和极性 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 离。
适用范围
适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分配色谱法》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分配色谱法简介 • 分配色谱法的分类 • 分配色谱法的操作流程 • 分配色谱法的优缺点 • 分配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分配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分配色谱法是一种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 平衡的分离技术。
原理: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 ,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导致物质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适用范围广
分配色谱法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具有较高的 分离效能。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 括离子、共价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易于操作
高选择性
分配色谱法的操作相对简单,只需选择合 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调整适宜的温度和 pH值即可。
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操作方法配制流动相,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上样与洗脱
上样
将溶解后的样品加入色谱柱顶部,开始进行分离。
洗脱
使用流动相进行洗脱,使各组分得以分离并依次流出色谱柱。
检测与数据处理
检测
使用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 ,获取各组分的含量和性质信息。
数据处理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 验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和总结。
适用范围
适用于极性较小的 化合物,如烃类和 醇类。
缺点
对于极性较大的化 合物分离效果较差 。
反相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
通常是极性物质,如硅胶表面 的烷基或聚合物。
优点
分离效果好,固定相稳定,可 用于高温和极性溶剂。
原理
基于溶质在极性固定相和极性 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 离。
适用范围
适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分配色谱法》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分配色谱法简介 • 分配色谱法的分类 • 分配色谱法的操作流程 • 分配色谱法的优缺点 • 分配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分配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分配色谱法是一种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 平衡的分离技术。
原理: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进行分离 ,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导致物质在固定 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色谱分析法概述》课件
高效分离
开发新型固定相和色谱柱,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灵敏度提升
采用新型检测器和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
联用技术
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 定性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微型化
采用微型化进样技术和毛 细管电泳芯片,实现快速 、便携的样品分析。
多维分离
结合多种分离模式和检测 技术,实现复杂样品的多 维分离和定性分析。
在色谱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各组分在两 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分离效果。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分类
色谱分析法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固定相的形态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 谱;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
描述
不同类型的色谱分析法适用于不同的分离需求,如柱色谱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离 ,而薄层色谱则适用于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
《色谱分析法概述》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色谱分析法简介 •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 色谱分析法的优缺点 •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 色谱分析法的前景展望
01
CATALOGUE
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分析法的定义
定义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行为的差异实现分离。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色谱分析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 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依 据。
生态毒理学研究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色谱分析 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评估环境安全性 和生态风险。
开发新型固定相和色谱柱,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灵敏度提升
采用新型检测器和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
联用技术
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 定性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微型化
采用微型化进样技术和毛 细管电泳芯片,实现快速 、便携的样品分析。
多维分离
结合多种分离模式和检测 技术,实现复杂样品的多 维分离和定性分析。
在色谱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各组分在两 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分离效果。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分类
色谱分析法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固定相的形态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 谱;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
描述
不同类型的色谱分析法适用于不同的分离需求,如柱色谱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离 ,而薄层色谱则适用于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
《色谱分析法概述》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色谱分析法简介 •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 色谱分析法的优缺点 •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 色谱分析法的前景展望
01
CATALOGUE
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分析法的定义
定义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行为的差异实现分离。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色谱分析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 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依 据。
生态毒理学研究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色谱分析 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评估环境安全性 和生态风险。
《色谱分离法》课件
按分离机制分类
吸附色谱法
利用固体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 吸附能力差异进行分离。
分配色谱法
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对不同离子的 亲和力差异进行分离。
空间排阻色谱法
利用凝胶的分子筛效应,根据 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03 色谱分离法的操作流程
CHAPTER
样品前处理
度法、荧光光谱法等。
检测灵敏度设置
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浓度设置合适 的检测灵敏度,以提高检测准确
性。
收集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将各组分分别收集 起来,并进行后续处理和利用。
04 色谱分离法的优缺点
CHAPTER
优点
分离效果好
色谱分离法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 进行高效分离,得到较为纯净的单一 组分。
适用范围广
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药物分离纯化是色谱分离法应用的重 要领域之一。通过色谱分离法,可以 将混合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与杂质进行 分离,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药效。
在药物分离纯化中,色谱分离法可以 用于中药、西药、生物药物等的分离 纯化,如大黄素、紫杉醇、蛋白质等 物质的分离纯化。
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01
色谱分离法在食品检测中也有广 泛应用,主要用于食品中农药残 留、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
1950年代
出现了气相色谱法,利用气体 作为流动相,广泛应用于气体
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
1960年代
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 高分离效能的色谱柱和高压泵 ,提高了分离速度和灵敏度。
色谱分离法的应用领域
医药工业
用于药物生产和质量控制,以 及生物样品的分离和纯化。
食品工业
色谱法原理PPT课件
4. 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 的量无关。
第32页/共74页
简单地认为: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两相间很 快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板的方 式向前移动。对于一根长为L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 数应为: n = L / H
n称为理论塔板数。与精馏塔一样,色谱柱的柱 效随理论塔板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板高H的增大而减 小。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 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 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达 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 (固定化分子)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亲和 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54
0
0.0
0.5
1.0
色谱峰
基线
1.75
1.5
2.0
3.23 3.77
2.5
3.0
3.5
4.0
第14页Time/共(min7) 4页
4.91
4.5
5.0
保留时间
NL:
色 8.92E3
TIC F: + c
谱 SRM ms2
465.30@23.00 [
2.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 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图中O′B.它相当于样 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第18页/共74页
第32页/共74页
简单地认为: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两相间很 快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一个一个塔板的方 式向前移动。对于一根长为L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 数应为: n = L / H
n称为理论塔板数。与精馏塔一样,色谱柱的柱 效随理论塔板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板高H的增大而减 小。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 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 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达 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 (固定化分子)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亲和 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54
0
0.0
0.5
1.0
色谱峰
基线
1.75
1.5
2.0
3.23 3.77
2.5
3.0
3.5
4.0
第14页Time/共(min7) 4页
4.91
4.5
5.0
保留时间
NL:
色 8.92E3
TIC F: + c
谱 SRM ms2
465.30@23.00 [
2.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 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图中O′B.它相当于样 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第18页/共74页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主要分离类型与原理)课件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主要 分离类型与原理)课件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简介 •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类型 •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应用实例
目录
Part
0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定义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是一种分离和检测复杂样品中各种组分的方法。它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实现分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rt
03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固定相
是色谱柱中的填充物,用于吸附 和固定样品中的组分。常见的固 定相包括硅胶、氧化铝、活性炭 等。
流动相
是携带样品通过色谱柱的液体或 气体,与固定相相互作用,使各 组分得以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样品在流动相中溶解并被 带入色谱柱。
实验操作前的准备
实验器材与试剂准备
确保所需的色谱柱、检测器、流动相 、样品等都已准备好,并确保试剂的 质量和纯度。
实验条件设定
仪器校准与维护
确保色谱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 行必要的校准和日常维护。
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合适的流动相比 例、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
实验操作步骤与要点
样品处理
根据实验要求,对样品进 1
Part
02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类型
吸附色谱
STEP 01
原理
STEP 02
应用
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 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 分离。
STEP 03
特点
固定相的吸附能力可以通 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进行 调节。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简介 •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类型 •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应用实例
目录
Part
0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定义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是一种分离和检测复杂样品中各种组分的方法。它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实现分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rt
03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与流动相
固定相
是色谱柱中的填充物,用于吸附 和固定样品中的组分。常见的固 定相包括硅胶、氧化铝、活性炭 等。
流动相
是携带样品通过色谱柱的液体或 气体,与固定相相互作用,使各 组分得以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样品在流动相中溶解并被 带入色谱柱。
实验操作前的准备
实验器材与试剂准备
确保所需的色谱柱、检测器、流动相 、样品等都已准备好,并确保试剂的 质量和纯度。
实验条件设定
仪器校准与维护
确保色谱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 行必要的校准和日常维护。
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合适的流动相比 例、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
实验操作步骤与要点
样品处理
根据实验要求,对样品进 1
Part
02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类型
吸附色谱
STEP 01
原理
STEP 02
应用
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 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 分离。
STEP 03
特点
固定相的吸附能力可以通 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进行 调节。
《色谱分析基础 》课件
缺点
分离效果相对较差,灵敏度较低。
04 色谱分析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确保实验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
实验步骤
详细列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 理、色谱柱选择、进样、洗脱等,确
保实验过程规范、准确。
实验原理
阐述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流程,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实验安全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 括色谱图、峰高、峰面积等,确 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
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数据 进行处理,如平滑、基线校正、 归一化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和可比性。
结果分析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结果分 析和解释,得出实验结论,为实 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 敏度高。
缺点
对于高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差的 化合物不太适用。
液相色谱法
原理
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品中的各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分析高分子量、热稳定性差 、不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 ,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色谱分析具有高效、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 和环境等领域。
色谱分析的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分析基于不同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差异进行分离。在流动相 的带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分配,最终达到分离。
检测原理
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化为电信号,以 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常见的检测器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质谱 等。
分离效果相对较差,灵敏度较低。
04 色谱分析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确保实验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
实验步骤
详细列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 理、色谱柱选择、进样、洗脱等,确
保实验过程规范、准确。
实验原理
阐述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流程,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实验安全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 括色谱图、峰高、峰面积等,确 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
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数据 进行处理,如平滑、基线校正、 归一化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和可比性。
结果分析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结果分 析和解释,得出实验结论,为实 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 敏度高。
缺点
对于高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差的 化合物不太适用。
液相色谱法
原理
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品中的各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分析高分子量、热稳定性差 、不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 ,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色谱分析具有高效、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 和环境等领域。
色谱分析的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分析基于不同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差异进行分离。在流动相 的带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分配,最终达到分离。
检测原理
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化为电信号,以 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常见的检测器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质谱 等。
色谱的分离原理
色谱的分离原理
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分子在固定相(静态相)和流动相(移动相)之间的不同吸附和分配行为进行的。
流动相可以是液体色谱中的流动溶剂或气体色谱中的气体载体。
静态相可以是液相色谱中的固定液相或气相色谱中的固定固相。
在液体色谱中,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分为亲水性色谱、离子交换色谱、逆相色谱、手性色谱等。
亲水性色谱是根据样品分子与固定液相之间的亲水性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
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样品分子与固定液相中离子交换介质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进行分离的。
逆相色谱是根据样品分子与固定液相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
手性色谱是利用手性固定相和手性样品分子之间的选择性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
在气体色谱中,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分为气相色谱和气液色谱。
气相色谱是利用样品分子与固定固相之间的疏气性相互作用进行分离的。
气液色谱是在气相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液体静态相来增强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更高的分离效果。
总之,色谱的分离原理是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和分配行为,利用不同的相互作用机制,实现样品分子的分离。
色谱法分离原理
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 法的基础。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三、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物理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 (流→气) 气-液色谱 色谱
液-固色谱 液相色谱 (流→液) 液-液色谱
2. 按产生分离过程的相系统的形式分类
①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研磨成粉末,再涂敷成薄膜。 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实验室定性分析方法。
§9-2 色谱法分析理论基础
一、色谱保留值
1、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
时间的曲线图,称为色谱流出曲线,也称为色谱图。 纵坐标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保留值(时间、流动相 体积或记录仪的走纸长度)。
在理想情况下,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基本上是对称 的,可以作为正态分布处理。
色谱流出曲线是确定组分保留值、评价柱效能和 分离效能的依据,也是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
②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柱管内。它又可分为填充柱色 谱和毛细管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玻璃管或毛细 管)内。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实验室样品分离方法。
③ 纸色谱:用滤纸作固定相或载体,把试样液体滴在 滤纸上,用溶剂将它展开,根据其在纸上有色斑点的位 置与大小,进行鉴定与定量测定。
平板色谱
3. 按分离过程原理分类
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连用。
计算机控制的气相色谱仪;液液色谱重新引起人们的 重视。
发展了计算机控制的液相色谱仪。
新的色谱方法、理论、技术、仪器不断发展;专门的 色谱数据工作站;色谱仪与其他仪器的连用;智能化 的色谱仪也在努力研制中。
五、色谱法的特点
●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茨维特将这些不同的色带叫做色谱, 把这种分离方法叫做色谱法,把这种柱 子叫做色谱柱。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三、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物理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 (流→气) 气-液色谱 色谱
液-固色谱 液相色谱 (流→液) 液-液色谱
2. 按产生分离过程的相系统的形式分类
①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研磨成粉末,再涂敷成薄膜。 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实验室定性分析方法。
§9-2 色谱法分析理论基础
一、色谱保留值
1、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
时间的曲线图,称为色谱流出曲线,也称为色谱图。 纵坐标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保留值(时间、流动相 体积或记录仪的走纸长度)。
在理想情况下,一个组分的色谱峰基本上是对称 的,可以作为正态分布处理。
色谱流出曲线是确定组分保留值、评价柱效能和 分离效能的依据,也是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
②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柱管内。它又可分为填充柱色 谱和毛细管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玻璃管或毛细 管)内。有机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实验室样品分离方法。
③ 纸色谱:用滤纸作固定相或载体,把试样液体滴在 滤纸上,用溶剂将它展开,根据其在纸上有色斑点的位 置与大小,进行鉴定与定量测定。
平板色谱
3. 按分离过程原理分类
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连用。
计算机控制的气相色谱仪;液液色谱重新引起人们的 重视。
发展了计算机控制的液相色谱仪。
新的色谱方法、理论、技术、仪器不断发展;专门的 色谱数据工作站;色谱仪与其他仪器的连用;智能化 的色谱仪也在努力研制中。
五、色谱法的特点
●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茨维特将这些不同的色带叫做色谱, 把这种分离方法叫做色谱法,把这种柱 子叫做色谱柱。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质分子 的 极化率 溶质分子的 偶极矩
2
B3 B4 0
溶质分子 的氢键 其他作用能
(
6—17
)
6.4 色谱保留值
6.4.3 气相色谱保留规律 气相色谱通常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两种分离模式。对气液色谱而言,
色谱保留主要取决于溶质在气液两相的分配系数K,其热力学表达式为
s S s InK RT R
谱柱的一端,流动相连续通过色谱固定相将样品中的组分一次洗脱出色谱柱, 样品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其在两相中的竞争性分配能力产生差异,
因此按一定顺序一次分开。此法是最简便的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型色谱
通常都用此法。 在置换色谱中,样品一次性加到柱上后采用置换剂作为流动相连续流
经色谱柱,依次将组分置换下来。作为流动相或流动相的组分,置换剂与
6.3 区带迁移
在柱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区带的迁移完全发生在流动相中。
迁移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常,柱色谱实验都是把样品从色谱柱一端引入,在另 一端检测从柱中流出的流动相。 实现色谱的选择性区带 迁移的三种基本方式: 洗脱法 置换法 前沿法
6.3 区带迁移
在洗脱色谱中,流动相和固定相通常处于平衡状态,样品一次性加在色
键合相色谱(BPC)
尺寸排斥色谱(SEC) 离子交换色谱(IEC)
色 谱 法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分配色谱和
反相分配色谱。
上述所有将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的方法都属于柱色谱。如 果将固定相均匀涂抹在玻璃板、铝箔或塑料等支撑物上,使固 定相呈平板状,流动相则沿薄板移动进行分离,此法称为薄层 色谱法。如果采用滤纸作为支撑物则成为纸色谱。薄层色谱和 纸色谱合称为平面色谱。 纸色谱由于分离能力差,目前基本已被薄层色谱取 代。
lg k lg k n lg V lg Vn I 100 (n ) 100 (n ) lg k n1 lg k n lg Vn1 lg Vn
(6—16) 含有n个碳数的正构烷烃的k值
Kovates指数消除了色谱过程的流速,色谱柱的相比等多因 素的影响,且在特定温度和特定固定色谱柱上为常数。
6.4 色谱保留值
6.4.1 基本关系 色谱过程中流动相通常与固定相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并以
快于溶质的速度u流过色谱柱(凝胶色谱除外),而溶质则与固
定相相互作用,其谱带平均迁移速度ux为流动相u的一个分量, 两者之比定义为比移值Rf ,即 Rf 值主要用于描述平面 色谱的保留行为,是色谱定 性的依据。
在前沿法中,样品作为流动相或流动相的组成部分连续流经色谱柱。
与固定相亲和力弱的组分。首先以纯物质的状态流出色谱柱,其次是亲
和力较弱的第二个组分与第一个组分别的混合物流出色谱柱,以此类推。 前沿法用于测定单一组分或简单混合物的吸附等温线,以及从主组 分中分离作用较弱的微量成分。前沿法很少用于制备分离。
Vm
(6—7)
色谱保留时间tR,流速u和保留体积VR有如下关系:
VR utR
当色谱柱死体积为 V 调整保留体积 VR
/
(6—8)
、死时间为
0
与调整保留时间 t
to
,色谱过程 之间的关系: (6—9)
R
VR VR V0 u (t R t0 ) ut R
6.4 色谱保留值
Rf
ux u
(6—1)
Rf值也用于描述柱色谱中的溶质的保留,与溶质的分
配容量相关。对一个溶质分子而言,其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 间分数与该组分瞬间分布在流动相中的总的分子数相近,经
6.4 色谱保留值
一定时间后,这两分数在统计极限内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溶质分
子在流动相中平均消耗的时间分数等于溶质分子瞬间分布在流动 相中的总分子数,即
若溶质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分数为1,则溶质分子分布
在流动相中。 溶质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越多,分子分布在流动相中 的分数越高,ux越大,Rf也越大。
当溶质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 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即
K
c c
s
cs和cm分别为溶质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6—4)
m
S a
:吸附熵
由此可见,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具有相同的保留值变化
形式,只是溶质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而已。
6.4 色谱保留值
同系物碳数规律:
Inkn 1n C1 RT R 1 0 2 2 0 3 B4 0 V 0 C1 In RT VB 1 1 CH 2 VCH 2
后来,该法分离了许多无色物质,虽然在分离过程中看不到
颜色,但是色谱法这个名一直沿用到至今。
6.1 概述
茨维特发明的液相色谱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
纪30年代初,随着色谱法逐渐成为实验室常规方法才受到广泛重 视。
现代色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其中最突出的是Martin。他于1952年与Synge因发明了分配色谱பைடு நூலகம் 术获得诺贝尔奖,同年又与James合作发展出气—液色谱技术。 虽然20世纪40年代色谱法在实验室中的应用得到飞速发展, 但50年代气—液色谱法的创立和发展才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 其不仅引领分离进入仪器方法方法时代,而且催生了目前使用的 许多现代色谱方法。
(6—22)
0 :同系物起点化合物的极化率
CH 2 :CH2的极化率
VCH 2 :CH2的体积增量
n :同系物的碳数
6.4 色谱保留值
(6—20)
6.4 色谱保留值
式(6—20)是气相色谱保留值变化最基本的规律,也称为气相
色谱保留方程,它表明气相色谱主要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化合物的
分离、改变选择性和调节保留值。
对于气固色谱模式,容量因子的热力学表达式为
a S a Ink In RT R
a :吸附焓
(6—21)
,即
t 2 R
VR2
( 6—15)
与 主要是为了消除流动相流速变化而采用的保留值定性参
数,而后者更能准确的描述对两种溶质分离程度的大小,尤其是在 k值较小的情况下。
6.4 色谱保留值
对气相色谱流出组分进行定性的参数还有比保留体积和Kovates保 留指数。用保留指数I定性,是以一系列正构烷烃的保留值作为参照, 通过下式计算特定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6.4 色谱保留值
在恒温下,K为常数,仅取决于固定相、流动相和溶质的分子 结构,反映了溶质与两相间作用的差别。 在分配色谱中,浓度浓度采用单位体积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 溶质量来表示,K称为分配系数。而在吸附色谱中,溶质在溶剂中的 浓度以单位质量固定相中吸附溶质的量或单位表面积吸附溶质的量 表示,其与单位体积流动相中溶质的量之比Ka,称为吸附平衡常数。 容量因子k,或称容量比是另一个描述溶质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分布特性的重要参数,其定义为
kn n
cs vs Vs K cm vm Vm m
s
cs和cm分别为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 的浓度。Vs和Vm分别为固定相和流动相 的体积。
(6—5)
6.4 色谱保留值
比移值和溶质容量因子的关系为
Rf ux nm 1 u nm ns 1 k
(6—6)
)
1 1 ux u( ) u( KVs 1 k 1
固定相间的亲和力比样品中的任何组分都强。置换剂使样品组分沿色 谱柱移动,如果色谱柱足够长则可达到稳定状态,色谱柱中形成连续
的纯组分的矩形区带,与固定相亲和力弱的组分在前,每一个组分置
换在其前面的组分,以此类推,最后与固定相作用最强的组分被置换 剂置换。
6.3 区带迁移
置换色谱主要用于制备色谱和工业流程色谱,达到高通量制备纯化合物的 目的。根据实验条件,各组分区带间的边界不一定是连续的,纯物质的收 集可以控制在各置换区带的中心区域。
6.3 区带迁移
色谱实验所得到的信息都包含在色谱图中。在洗脱色谱中,色谱
图通常是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响关系应信号与时间或流动相流
过色谱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在正常的色谱条件下,根据色谱
图中的峰数可以判断样品组分的复杂程度提供混合试样中的最低组分
数。
通过色谱峰位置的准确确定可以对样品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而色谱图给出的各个组分的峰高或峰面积是定量的依据。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色谱理论的形成和色谱技术的发展使分离技术上升为“分离 科学”。早期色谱只是一种分离方法,类似于萃取、蒸馏等分离 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要高得多。许多性质极为相似而不能 用蒸馏或萃取等方法分离的混合物通过色谱法可以得到分离。随 着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色谱法已不仅是一种分离技术,也成为 一种分析方法。
(6—18)
s 、 S s 为溶质在固定液中的溶解焓和溶解熵。从色谱容量
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基本关系式(6—13),可得Van't Hoff,即
s S s Ink In RT R
或表达为
(6—19)
Ink
S s In R s
ux nm Rf u nm ns
(6—2)
ux ns 同理,溶质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分数= 1 u nm ns
(6—3)
nm、ns分别为溶质瞬间分布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子数。 如果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时间分数为0,则溶质停留在 固定相,谱带不移动,ux=0,Rf=0。
6.4 色谱保留值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和分析方法。其原理:根据物质溶 解度、蒸汽压、吸附能力、立体结构或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性质的 微小差异,使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当两相
2
B3 B4 0
溶质分子 的氢键 其他作用能
(
6—17
)
6.4 色谱保留值
6.4.3 气相色谱保留规律 气相色谱通常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两种分离模式。对气液色谱而言,
色谱保留主要取决于溶质在气液两相的分配系数K,其热力学表达式为
s S s InK RT R
谱柱的一端,流动相连续通过色谱固定相将样品中的组分一次洗脱出色谱柱, 样品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其在两相中的竞争性分配能力产生差异,
因此按一定顺序一次分开。此法是最简便的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型色谱
通常都用此法。 在置换色谱中,样品一次性加到柱上后采用置换剂作为流动相连续流
经色谱柱,依次将组分置换下来。作为流动相或流动相的组分,置换剂与
6.3 区带迁移
在柱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区带的迁移完全发生在流动相中。
迁移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常,柱色谱实验都是把样品从色谱柱一端引入,在另 一端检测从柱中流出的流动相。 实现色谱的选择性区带 迁移的三种基本方式: 洗脱法 置换法 前沿法
6.3 区带迁移
在洗脱色谱中,流动相和固定相通常处于平衡状态,样品一次性加在色
键合相色谱(BPC)
尺寸排斥色谱(SEC) 离子交换色谱(IEC)
色 谱 法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分配色谱和
反相分配色谱。
上述所有将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的方法都属于柱色谱。如 果将固定相均匀涂抹在玻璃板、铝箔或塑料等支撑物上,使固 定相呈平板状,流动相则沿薄板移动进行分离,此法称为薄层 色谱法。如果采用滤纸作为支撑物则成为纸色谱。薄层色谱和 纸色谱合称为平面色谱。 纸色谱由于分离能力差,目前基本已被薄层色谱取 代。
lg k lg k n lg V lg Vn I 100 (n ) 100 (n ) lg k n1 lg k n lg Vn1 lg Vn
(6—16) 含有n个碳数的正构烷烃的k值
Kovates指数消除了色谱过程的流速,色谱柱的相比等多因 素的影响,且在特定温度和特定固定色谱柱上为常数。
6.4 色谱保留值
6.4.1 基本关系 色谱过程中流动相通常与固定相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并以
快于溶质的速度u流过色谱柱(凝胶色谱除外),而溶质则与固
定相相互作用,其谱带平均迁移速度ux为流动相u的一个分量, 两者之比定义为比移值Rf ,即 Rf 值主要用于描述平面 色谱的保留行为,是色谱定 性的依据。
在前沿法中,样品作为流动相或流动相的组成部分连续流经色谱柱。
与固定相亲和力弱的组分。首先以纯物质的状态流出色谱柱,其次是亲
和力较弱的第二个组分与第一个组分别的混合物流出色谱柱,以此类推。 前沿法用于测定单一组分或简单混合物的吸附等温线,以及从主组 分中分离作用较弱的微量成分。前沿法很少用于制备分离。
Vm
(6—7)
色谱保留时间tR,流速u和保留体积VR有如下关系:
VR utR
当色谱柱死体积为 V 调整保留体积 VR
/
(6—8)
、死时间为
0
与调整保留时间 t
to
,色谱过程 之间的关系: (6—9)
R
VR VR V0 u (t R t0 ) ut R
6.4 色谱保留值
Rf
ux u
(6—1)
Rf值也用于描述柱色谱中的溶质的保留,与溶质的分
配容量相关。对一个溶质分子而言,其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 间分数与该组分瞬间分布在流动相中的总的分子数相近,经
6.4 色谱保留值
一定时间后,这两分数在统计极限内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溶质分
子在流动相中平均消耗的时间分数等于溶质分子瞬间分布在流动 相中的总分子数,即
若溶质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分数为1,则溶质分子分布
在流动相中。 溶质在流动相中消耗的时间越多,分子分布在流动相中 的分数越高,ux越大,Rf也越大。
当溶质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 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即
K
c c
s
cs和cm分别为溶质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6—4)
m
S a
:吸附熵
由此可见,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具有相同的保留值变化
形式,只是溶质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而已。
6.4 色谱保留值
同系物碳数规律:
Inkn 1n C1 RT R 1 0 2 2 0 3 B4 0 V 0 C1 In RT VB 1 1 CH 2 VCH 2
后来,该法分离了许多无色物质,虽然在分离过程中看不到
颜色,但是色谱法这个名一直沿用到至今。
6.1 概述
茨维特发明的液相色谱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
纪30年代初,随着色谱法逐渐成为实验室常规方法才受到广泛重 视。
现代色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其中最突出的是Martin。他于1952年与Synge因发明了分配色谱பைடு நூலகம் 术获得诺贝尔奖,同年又与James合作发展出气—液色谱技术。 虽然20世纪40年代色谱法在实验室中的应用得到飞速发展, 但50年代气—液色谱法的创立和发展才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 其不仅引领分离进入仪器方法方法时代,而且催生了目前使用的 许多现代色谱方法。
(6—22)
0 :同系物起点化合物的极化率
CH 2 :CH2的极化率
VCH 2 :CH2的体积增量
n :同系物的碳数
6.4 色谱保留值
(6—20)
6.4 色谱保留值
式(6—20)是气相色谱保留值变化最基本的规律,也称为气相
色谱保留方程,它表明气相色谱主要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化合物的
分离、改变选择性和调节保留值。
对于气固色谱模式,容量因子的热力学表达式为
a S a Ink In RT R
a :吸附焓
(6—21)
,即
t 2 R
VR2
( 6—15)
与 主要是为了消除流动相流速变化而采用的保留值定性参
数,而后者更能准确的描述对两种溶质分离程度的大小,尤其是在 k值较小的情况下。
6.4 色谱保留值
对气相色谱流出组分进行定性的参数还有比保留体积和Kovates保 留指数。用保留指数I定性,是以一系列正构烷烃的保留值作为参照, 通过下式计算特定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6.4 色谱保留值
在恒温下,K为常数,仅取决于固定相、流动相和溶质的分子 结构,反映了溶质与两相间作用的差别。 在分配色谱中,浓度浓度采用单位体积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 溶质量来表示,K称为分配系数。而在吸附色谱中,溶质在溶剂中的 浓度以单位质量固定相中吸附溶质的量或单位表面积吸附溶质的量 表示,其与单位体积流动相中溶质的量之比Ka,称为吸附平衡常数。 容量因子k,或称容量比是另一个描述溶质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分布特性的重要参数,其定义为
kn n
cs vs Vs K cm vm Vm m
s
cs和cm分别为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 的浓度。Vs和Vm分别为固定相和流动相 的体积。
(6—5)
6.4 色谱保留值
比移值和溶质容量因子的关系为
Rf ux nm 1 u nm ns 1 k
(6—6)
)
1 1 ux u( ) u( KVs 1 k 1
固定相间的亲和力比样品中的任何组分都强。置换剂使样品组分沿色 谱柱移动,如果色谱柱足够长则可达到稳定状态,色谱柱中形成连续
的纯组分的矩形区带,与固定相亲和力弱的组分在前,每一个组分置
换在其前面的组分,以此类推,最后与固定相作用最强的组分被置换 剂置换。
6.3 区带迁移
置换色谱主要用于制备色谱和工业流程色谱,达到高通量制备纯化合物的 目的。根据实验条件,各组分区带间的边界不一定是连续的,纯物质的收 集可以控制在各置换区带的中心区域。
6.3 区带迁移
色谱实验所得到的信息都包含在色谱图中。在洗脱色谱中,色谱
图通常是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产生的响关系应信号与时间或流动相流
过色谱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在正常的色谱条件下,根据色谱
图中的峰数可以判断样品组分的复杂程度提供混合试样中的最低组分
数。
通过色谱峰位置的准确确定可以对样品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而色谱图给出的各个组分的峰高或峰面积是定量的依据。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色谱理论的形成和色谱技术的发展使分离技术上升为“分离 科学”。早期色谱只是一种分离方法,类似于萃取、蒸馏等分离 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要高得多。许多性质极为相似而不能 用蒸馏或萃取等方法分离的混合物通过色谱法可以得到分离。随 着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色谱法已不仅是一种分离技术,也成为 一种分析方法。
(6—18)
s 、 S s 为溶质在固定液中的溶解焓和溶解熵。从色谱容量
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基本关系式(6—13),可得Van't Hoff,即
s S s Ink In RT R
或表达为
(6—19)
Ink
S s In R s
ux nm Rf u nm ns
(6—2)
ux ns 同理,溶质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分数= 1 u nm ns
(6—3)
nm、ns分别为溶质瞬间分布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子数。 如果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时间分数为0,则溶质停留在 固定相,谱带不移动,ux=0,Rf=0。
6.4 色谱保留值
6.2 色谱过程及分类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和分析方法。其原理:根据物质溶 解度、蒸汽压、吸附能力、立体结构或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性质的 微小差异,使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当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