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教案.docx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8.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 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防病虫害 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D.防洪、防涝
每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 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 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 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 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 减轻晚霜冻害。如图)。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5.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3、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现实应用
(1)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农
业
实
践 温室大棚
地膜种植
烟雾防冻
铺鹅卵石
应 用
O3
平流层上层首先接触到 紫外线,先吸收增温
海温保拔度温越越高高, 作用
H2O、
(温室效应)
C2O
海拔越高,
H2O、C2O吸收温度红越低外线
平流层 →→
对流层 ↑↓ ↑↓
大地暖 大气
短波
长波
天气多变
天空晴朗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现实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三主体:
太阳 ;
地面
; 大气 。
(2)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垂直分层及受热过程(省一等奖)
大气垂直分层及受热过程教学
一、学情分析
大气组成、热力状况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本人采取了实验综合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受热过程
四、主要教学环节
1、新课引言:
展示岳阳近一周内天气日报图片。
教师讲授:这是未来一周内岳阳天气预报情况,岳阳的这些天气状况与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密切相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1)》。
教师板书:《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1)》
2、三维目标
(1)、展示考纲要求与三维目标和作业检查情况。
(2)、教师讲授:通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我们发现大家普遍对于对流层特点和大气热力过程存在较大问题,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下面,我们来了解第一个问题。
(3)、教师板书: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和平流层。
3、大气垂直分层
(1)、教师讲授:大家首先来看一幅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请结合图示说说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
[新教材地理]2021-2022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研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研讨
各位领导和老师,今天上午第四节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和需要开发学生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熟知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特点。
(二)综合思维
从人类与地球大气相互影响的角度,认知大气成分与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地理实践力
从运动员训练基地的选择,看大气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
(四)人地协调观
树立人类与大气相互影响的地理观念;践行保护地球大气的实际行动。
3.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章讲述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大气中某些成分及其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各层有何特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有怎样的联系?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本章内容包括两节,与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本节课主要阐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5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
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图表、案例分析和活动形式阐述大气的组成。最后教材以示意图形式阐释大气的垂直分层。本节内容分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两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高三地理一轮大气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考考点与能力目标:
[知识讲解]
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1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3.20XX 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4.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大气环境的含义、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通过读图、填绘图表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初步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本节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媒体及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到了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地球的运动、变化及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均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
它天体的影响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缩小研究的范围,从茫茫宇宙回到地球
上来,重点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首先研究第二单元大气。[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提问]什么是大气?它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的生产生存有何影响?
[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前言部分,整理知识,回答提问。
[投影]投影提问答案:
1、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厚达几千千米的混合气体,人们称
之为大气。
2、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影响:生物的生存
水的循环
地貌的形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讲解]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环境。今天我们首先研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板书]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提问]请根据书中的介绍和自己对大气的了解,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大气有哪些物质组成?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1讲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近地面大气 紧贴地面的大气层也迅速降温,降温幅度超 过了上层大气
地面
夜间地面温度迅速冷却
2
(二)平流逆温
形成条件:晴朗少云,风速可以较大 平流雾:中纬度沿海地区的冬季,当海上暖湿空气平流至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
的平流逆温,容易产生平流雾(如秘鲁寒流流经区的海雾)
逆温层
下垫面
下垫面温度较低
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下沉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 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 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低纬地区:
对 流 层
17~18千米 中纬地区: 10~12千米 高纬地区: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8~9千米
平 流 层
从对流层顶向上 至50~55千米高 空
现实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知识 框图
1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99.97%)、水汽(0.03%)和固体杂质(不到0.01%)
干结空气
大气中不包含 水汽和杂质的 整个混合气体
水汽
含量很少且不 固定,随时间、 空间及气象条 件而变化。
固体杂质
含量不定,随时 间、空间及天 气条件而变 化。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干洁空气
氮气(N2)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本节课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对于这些内容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1)人地协调观: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
识。
(2)综合思维:利用地理资料分析说明大气的成分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圈层的空间结构。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气温特征,理解各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并能联系实际知道全球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读
图、阅读和概括能力;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
2.难点: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多媒体自制教具
(一)引入课题
利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宇宙环境中的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设问导入(适宜的温度、有大气、有液态水)
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多媒体展示《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同学看书提问:
1、回忆初中化学内容,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干洁空气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
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课件
[思考探究]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 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提示:新雪反射率最高,冰、城市水泥路面的反射率较高,赤道附近 海洋反射率最低。 2.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提示:颜色越浅、湿度越大、地面越光滑,反射率越大;反之越小。
3.绿色植物对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很强,反射很弱,而对近红外线 的吸收很弱,反射很强。议一议,根据绿色植物的反射特征,如何利用遥 感技术,实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
命题点全训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 的方向及大小(箭头越粗,表示能量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与②有关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16时30分至次日6时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1-2节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重点阐述主要成分的作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成分会发生变化。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等。地球大气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可分三层垂直结构,重点阐述三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呼吸和光合作用,学生比较熟悉,可从此入手,切入大气成分的作用。结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极端天气事件,介绍大气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熟知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综合思维
从人类与地球大气相互影响的角度,认知大气成分与大气垂直分层。
(三)地理实践力
从运动员训练基地的选择,看大气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
(四)人地协调观
树立人类与大气相互影响的地理观念;践行保护地球大气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地球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练”3~4题
考点一
考点二
归纳提升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对 流
低纬: 17—18千 米
而降低(对流层的顶 部气温降至-60 ℃)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 的直接热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类生活在对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流层底部,对
层
高纬: 8—9千米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日出前最强
C.日落后结束
D.强度与高度呈正相关
4.该地16时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可能是( )
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逆温层的上界高于250—300米,A错误;逆温层的上界 最大高度出现的时间为凌晨5时左右,可知日出前最强,B正确;日落后逆温 并没有结束,C错误;强逆温最大高度为50—60米,D错误。第4题,由图可 知,16时逆温层的高度为20—30米,逆温层厚度较薄,A、B错误;C的逆温层 较薄,C正确;D是中间出现逆温,不符合图示信息,D错误。
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流层与人类关 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 系最密切 的水汽、杂质;对流运
动易成云致雨
考点一
考点二
分层 高度范围
从对流层 顶部至 平流层 50— 55千米 高空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
各位领导和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本课适合于我校或重点中学高一年学生,一般中学高一年学生对知识扩展部分可以不讲.下面我
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4,教材处理可分两部分:一是大气环境和大气的组成这一部分可设计表格或简单的设问让学生阅读并小结,教师可以将大气的作用知识适当的延伸,如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大气热力作用联系等.二是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前后因果关系密切,如大气成分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密切相关,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与大气运动的联系,大气运动与天气变化状况的关系,天气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我校的学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与第一章和下一节大气运动适当联系,为学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础.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对生命活动、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3.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并充分利用各层大气的特点开展相应活动。
5.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6.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7.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
8.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气象仪器、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大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气科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知识清单一大气的组成
知识清单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各个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
①对流层⎩⎪⎨⎪⎧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天气变化最大作用:与人类关系密切
2022年(新教材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
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向一 考向二
(3)分析雾霾天气
作用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
2.受热过程
过程
具体过程
过程1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球表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低
过程2 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核心素养 1.学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综合思维)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地理实践力)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大气圈的组成
地表温度 紫外线
二、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2.垂直分层
考向一 考向二
(4)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 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 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 (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3.受热过程
【判断】
(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
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 6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 考纲要求 ]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 知识讲解 ]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CO使大气中的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
2,
CO 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 减少。
22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 米降低℃。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
对流层②对流动动显着(低纬 17~18、中纬 10~12、高纬 8~9 千米)。热,差异大,对流强,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着。
起初气温变化小, 30 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大气用。 [ 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高度 /Km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80oC -50oC-10oC 20oC温度/oC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
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6° 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
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 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 米的 A、B 两点气温TA、TB 的大小。( 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
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着。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
光最多。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
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
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大气逆辐射强)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 能力训练 ]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居实
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 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 3 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
下图回答1— 2 题。
分析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 3000 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 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6000 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 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A.①5000 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B.②
)
C.③D.④
读图,回答3— 4 题。
3.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 1880— 1900 B. 1920— 1940C. 1958— 1978()
D. 1978— 1998
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 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 .③D.④
)()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7. 2003 年 10 月我国发射的“神州 5 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
()大气层()
A.气温在- 50℃到C.最低气温约为-
20℃之间
80℃D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最高气温约为40℃
8.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
C.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
D.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着——不显着——显着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今年 3 月 1
日至 17 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3 题。
9.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 天中的()
A. 7 日 B . 10 日 C . 12 日 D . 17 日
10.下列 4 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A. 3 日 B . 6 日C.11日D.16日
11.从 3 月 17 日起,再过10 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
长的是()
A.上海B.北京C.广D.哈尔滨
12.下列 4 天中,北京某地(40° 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A. 3 月 4 日B.3月8日C.3 月 13 日50°的一天是
(D. 3 月 17 日
)
13.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