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陈宗胜7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制度性成因
摘要 : 自从人类社会 的生产活动有 了剩余 . 便有 了收入分配问题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 经济增长 以及社会制度的 变迁而引 起的社会各阶层、 阶级等利益主体 结构 的变化 . 收入分配 问题 始终备 受关注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 了造成我 国收入分 配问题的
制度 性 成 因
关 键 词 : 入 分 配 问题 制 度 性 成 因 收
( ) 一 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 , 各税种之 间缺 乏整合力 . 响了 影 税 收公平调节功能 的发挥 我 国 目前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 配主 要依靠 个人所得 税 , 会保障税 、 社 遗产税 与赠与税 等没有建 立 , 消费税和财产税 等既不完善 . 功能也不够 。如财产税主要着眼于 筹集财产收入 . 没有重视调节功能 . 各种税种几乎都是争对 经营 性 的纳税人 . 很少顾及个人纳税人 我国实行 的个别财产税主要 局 限于对不 动产 、 土地 、 车船等征收 的房产税 、 土地使 用税 和车 船税 . 很大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 纳税人通常都是企 事 业单位 . 不适用 于个人。 ( ) 二 个人所得 税制度设计 不规范 . 约 了税 收公 平调 节功 制 能 的发挥 税 收特别是个人 收入所得税是调节贫 富差距 的一个 重要杠杆 。在有 的国家中 . 人们在税前收入 的差距 可能会很大 。 但 经过个人 收入所得税 的调节 .这种差距会大大缩小 如在美 国. 仅累进所得税一项 . 使最低收入者群体 和最 高收入者群体 就 的收入差距 . 税后 比税前缩小 了好几倍 但在 我国 , 个人所 得税 在有效 缓解 贫富差距方 面的作 用非常有 限 .有时甚 至起反向的 调 节作用 .这 主要是 由于现行 个人所得税本身 的设计 缺乏科学 性 和合理性 。具体表 现为 : 第一 , 费用扣除 的单一标准难 以体现 量能课税原则。费用扣除没有考虑纳税 人的婚姻状况 、 赡养人 口 的多少 、 年龄大小与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 , 而进行 整齐划一的扣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陈宗胜6
第六章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因素本章集中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进行分解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变动的因素。
①限于资料主要以天津农村为例进行分析。
②文中所使用的收入概念主要是农村家户所获得的正常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实物收入已折算成货币收入),但不包括房屋、生产工具等财产按市场价格折算的收入。
家户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在某些研究中假定家户中每个成员的收入是相等的。
收入差别指标仍然使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
第一节农村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天津经济的发展很快。
从1979—2000年,保持了8.2%的年均增长速度。
伴随着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上了几个台阶,尤其是90年代以来,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3151元增至2000年的17683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增加,天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504元增加到2000年的4370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6%,在全国属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表6.1.11984-2000年天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以及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年份天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速天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农村人均GDP(元)增长速度(%)绝对数(元)增长速度(%)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平均————————————3151361042435089638386211140712600139401521117683————————————————6.17.54.98.522.125.99.714.511.917.912.9504564635749891102010691169141015931956253131423548389040554370——20.2-1.85.010.31.1-0.52.11.310.3-1.26.217.018.112.113.56.99.37.60.14760.19440.17280.20000.2328——————————0.287770.287930.289070.281740.288100.323250.34155——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01);《天津经济年鉴》(1989-2001)。
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改革
了工 资分配方式 的不公正和不 公平 , 另外在我 国政 冶体制的影
响下 , 种影响在事业单位和行政 机关 中表现尤其严重。 这
2 分 配制 度 不 规 范 、
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 在坚持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 养老保 险制度
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 、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和城 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 活费和离退 确保
休人 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 使所有 符合 条件 的城市居民
首先, 宏观管理制 度未能严格规 范分配秩 序 , 主要 体现在
我国的税收制度方面。长期以来,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
3 收 入 差 距 增 大 、
还 有 所 欠缺 。本 文 就收 入 分 配 中存在 的 问题 做 出 阐述 并提 出 自
己的 建议 。
【 键 词 】 收入 分 配 问题 关
一
措 施
、
收 入 分 配 中 的 问题
收 入分配体 制是我国现 阶段社会 主义经 济体制 的重要组
成部分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
4 社 会 保 障 体 系尚 不健 全 、
性行业在工资的分配制度上采取了平均主 义的方式 , 造成 不仅
了企业内部 员工工资分配的不公正 , 也极大地影响 了劳动 力市 场的工资的定位 , 因为其背部普通岗位 员工的工 资高于 市场的
工 资定位 , 易导致市场劳动力价格的混乱 。加上其 相对其他企
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 已经 有了长足的进展 , 但这些制 度和措施仍有待于继续完善 占我 国人 口大多数 的农民仍然 而 没有被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 中。资料显示 ,05 20 年城 乡社 会保 障覆盖 比例 为 2 1 2: ,全国公共教育投入的 7% 中在城 7集 市, 公共医卫投入的 8% 0 以上集中在城市 。社会保障分布不均 , 令农民不得不为 自阶段 , 实行 以按劳 分配为主 体 、 多种分 配方式 并 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 I 生。由于生产 力决定 生产关系 , 生 产决定分配 , 产力发展状况 决定 分配方式 , 以 , 产力对 生 所 从生 生产关 系的决定作用 上看 , 实行 以按劳 分配为主 体 、 多种分 配 方式并存的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 。 但是这种方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阐微--陈宗胜教授新著《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书评介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阐微--陈宗胜教授新著《改革、发展
与收入分配》一书评介
罗润东
【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 陈宗胜教授最近出版的新著<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绝不是一本简单的论文集,而是一部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学术新著.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罗润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政府柔性行为的时代价值——陈晋胜教授《行政事实行为研究》一书评介 [J], 谭恩惠
2.中国总体基尼系数测定问题--兼评"陈宗胜-李实论战"并与陈宗胜教授商榷 [J], 周文兴
3.对经济改革发展前沿问题的新思考--读陈宗胜教授新著《收入分配及发展经济学的其他主题》有感 [J], 梁荣
4.深入研究中国如何从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简评陈宗胜等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 [J], 林毅夫
5.我国收入分配研究领域长期深耕之成果集大成——评介陈宗胜教授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及我们开展的扶贫田野试验 [J], 甘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陈宗胜14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14 第四篇关于调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建议本篇只设一章,完成一个任务,即针对前面的所有实证观察及趋势推测和研究结论,讨论调整和理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政策措施,以使中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始终保持在适当的区间或范围之内。
210第十四章关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及对一些政策机制的分析在第二篇中,我们分别对全国、城镇和农村的正常收入的差别程度、我国目前城乡及地区差别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并以天津为案例分别详细地分解分析了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制约因素及其扩大的具体原因,还对中国的城乡贫困率进行了估算,对正常收入差别的近期趋势进行了大致的预测。
在第三篇中,我们以几种典型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为主,分别测算了其对中国全国、城镇和农村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程度,并对其他种类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影响也进行了大致的估测。
从这些分析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大多数居民获得的占其收入总量大部分的正常收入的分配,大致是适当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乡差别过大、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农民收入提高过慢等,需要理顺。
然而,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受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影响很大,以致于当在收入差别中包括了几种主要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影响后,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则中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已经相当高,几乎可以用“接近于”或“局部和短期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来描述。
这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本章,我们要针对这些基本的研究结论,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规范行业间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和扶助贫困阶层五个大的方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并就一些建议的运作机理略作说明。
第一节关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定量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都过大;(2)富裕阶层为社会所尽责任还不够,贫困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仍旧较慢;(3)非法非正常收入猖獗,对居民收入分配差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居民收入分配接近或局部和短期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
浅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问题及建议
浅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问题及建议作者:李硕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3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财富分配不均也日益加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取代了平均主义盛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
认真总结30多年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但对于今后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甚至关系到政权的巩固。
本文对收入分配的分类、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建议进行了论述。
本文中所论述的收入不包括利用权力非法获得的收入。
关键词: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2一、收入分配的类型收入分配的类型为:短期分配和长期分配、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
短期分配和长期分配。
考察收入分配状况,应该区分不同的时间跨度。
但由于个人一生中的收入水平与年龄有密切相关,数据收集上有很大困难,一般以一年的收入为依据。
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
功能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又称要素贡献收入分配,即不同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自按其对生产贡献所得的报酬。
规模分配是指个人或家庭得到的收入,又称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
这种收入分配一般是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收入分配频率图等,来衡量并说明社会收入分配的差别状况和公平程度。
分配问题不仅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同时这种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揭示一定社会制度下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反映出这种利益关系背后的各种决定因素。
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地发展,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和研讨主要集中在对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争论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规模性收入分配的研究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当前社会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收入分配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这使得一部分人口难以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
因此,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以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的积聚。
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有机会的社会共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社会成员更加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再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的资源配置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
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创造社会价值的工作而不是追逐金钱的利益。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体效益。
最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监管。
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此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收入来源和资产状况的监测和审查,防止一些不正当的收入获取方式。
综上所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改革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社会的总体效益。
河北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院( 中 心 ) : 管理学院学 科、专 业 : 政治经济学 研 究 方 向 : 经济理论指 导 教 师 : 张三 研 究 生 : 李四入 学 年 月 : 2008年论 文 题 目 :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开题报告日期 : 2009年6月研 究 生 学 院1、 题目名称及来源(1)题目名称: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化趋势研究(二)题目来源本文在导师顾六宝教授的指导下,在导师的关于财产性收入课题研究基础上,自拟研究题目。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分析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不同来源,找到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居民收入的目的;其次,根据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比较,得出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因素,为达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目标,并给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财产和收入相应对策和政策建议,第三,实证比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消除造成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的增长,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从2000年到2002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然而在总量上,财产性收入占居民纯收入的比重只达到2%左右,高的增长速度和极低的比重说明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创造条件”,如提高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规范、加大培养人民群众的理财知识等等,可以提高人民收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繁荣,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那关注,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030114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
第 !期
许宪春: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一部力作
" # #
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测算了这些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 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大量发生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原因,揭 示了制度缺陷是转轨时期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的根本原因。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在测算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分析其 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建议,包括打破 城乡分割壁垒、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 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缩小城乡差别的政 策措施,促进要素的区域间自由流动、加快落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 展落后地区的非国有经济、落后地区的税收转移与优惠、加强落后地区的交 通和教育两大基础工程建设等抑制地区差别扩大的政策措施以及规范行业间、 职业及职务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扶持城乡贫困居民脱贫的政策措施,打 击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政策措施,等等。 综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对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对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定量分析,体现出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巨大的 决心和勇气,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内容和方法,使该书颇具 特色。该书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 差距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收入 分配政策,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力作。 此外,该书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统计资料的运用严肃认真。作为统计工作者,我非常关心作者在研究问 题时如何运用统计资料。通读全书,能够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统计资料的运 用采取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统计指标的定义、口径、范围和统计分组往往会发生 变化。经济分析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那些统计指标的定 义、口径、范围和统计分组的变化,才能正确的使用相应统计资料,得出正 确的分析结论。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的作者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使考 察期内有关统计指标的内涵、口径、范围和统计分组尽量保持一致,作者对 相应统计资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例如,由于在考察期内,统计部门对城市 住户调查中的某些指标的口径进行了修订,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作者对 相应指标的有关年度数据进行了适当调整。 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统计部门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时,有时会采 取简化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有时会影响到某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在这 种情况下,经济研究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对汇总数据进行必要的 调整,使之满足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 《再论收入分配》一书的作者较好地做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_趋势及影响因素_以天津市为案例_陈宗胜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陈宗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引 言自80年代初以来,国际上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领域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研究都试图否定库兹涅茨倒U 理论,比如Birdsall (1995)等人关于东亚地区的研究试图说明“低收入差别同经济增长是一致的”。
笔者曾试图以中国和其他公有经济的经验证明“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 曲线”(陈宗胜1991)是成立的。
本文试以中国天津市为例①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伴随着收入差别扩大的;运用数学模型从收入来源角度分解分析了收入差别扩大的体制变动原因,从家户特征的角度分解分析了收入差别扩大的发展方面的原因,量化了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对收入差别变动的贡献率。
主要论点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的收入差别(就正常收入的差别而言)同经济增长是相适应的,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其差别程度今后仍将继续缓慢上升,但估计边际增速将减缓,即趋于倒U 曲线的顶点或拐点。
在正常收入的范围内分配差别的扩大是公平程度的提高,是激励增长的源泉,政府不应干预。
政策的关注重点应集中在两端,即抑制非法和非正常收入,消除贫困。
文中使用的收入概念不是特别宽泛,通常主要指的是家庭获得的正常收入,不包括房屋等财产以及各种非法或非正常收入(陈宗胜1994)。
这样作既是由于资料的限制,也是考虑正常收入是我国城镇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主体。
文中使用的测度收入分配差别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而且为了分解的需要,主要使用按家户计算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二、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在经济发展中扩大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低收入阶段向中下收入阶段的快速转变时期,天津经济也是如此。
马克思和库兹涅茨(1955)都证明,在私有经济制度下,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正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时期,本文作者曾证明,在公有经济条件下也不能例外:我国经济正处在收入分配差别沿着公有经济倒U 曲线的上升段逐步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上(1991)。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陈宗胜1
第一篇导言第一篇只设一章,讨论本书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如本书研究的背景,研究主题,一些基本的概念、指标和方法,以及主要的研究思路等。
第一章研究主题、收入概念及思路第一节背景:收入分配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本书重点讨论的是当今中国即20世纪最后10-20年及21世纪最初几年中,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现状及特征。
这里,我们首先简略回顾和介绍一下这一讨论的背景。
一、分配一、分配关系的改关系的改关系的改进是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进是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核心:收入分配关系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关系的集中点。
社会制度变革总是从收入分配关系的变革开始的。
人类从不同角度对传统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批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弊端产生于其全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由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结果导致前苏联及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民主主义则在批判和改革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同时,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结果是传统资本主义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
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上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并且在前苏联经济制度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
人们希望通过废除作为“万恶之源”的私有制度,①建立能够实现公平分配的国家公有制度,从而迈向通往幸福之路。
然而,传统社会主义似乎又走得过远。
作为对传统资本主义严重两极分化的分配制度的矫正,传统社会主义在国家公有的基础上走向了严重平均主义的另一极端。
分配平均、普遍贫穷、效率低下、高度集中,是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最主要弊端。
革除这些弊端,是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再次掀起震动全球的改革浪潮的直接动力和起因。
中国在改革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潮流中,以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
人们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革除平均主义,消灭贫穷,提高效率,迈向自由、民主、幸福的理想坦途。
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田卫民【摘要】我国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
虽然城镇自2005年、农村自2006年起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微略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远多于农村居民,导致2002—2010年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由自有收入的2.57扩大到可支配收入的3.25,从而使得总体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11.98个百分点。
除2008年略高于0.4以外,2002—2010年所有年份居民自有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
加上转移性收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幅度扩大,并且所有年份的基尼系数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0页(P92-101)【关键词】转移性收入;收入分配;基尼系数;逆向调节【作者】田卫民【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河北保定 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6自从陈宗胜基于库兹涅茨(Kuznets)倒U定理提出“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 曲线假说”及其“阶梯形变异”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广泛研究。
概述起来,学者们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进行了探索。
一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Kuznets“倒U曲线”的形状只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①Kuze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1(1995),pp.1-28.;Nafziger建立的用于计算基尼系数的回归方程式的解释变量只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Nafziger,E.W.,The Economic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0,pp99-130.他建立的回归方程式为G=1.067-20.221/x-0.089lnx,式中,G为基尼系数值,x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浅谈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浅谈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
而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首先谈谈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上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30年来,收入差距扩大了,基尼系数也扩大了。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我国目前在收入差距上的现状和问题:1、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在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上海28838元,居民收入最低城市新疆可支配收入却只有12120元,之间相差2.38倍。
而收入最高的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324元,收入最低的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00元左右,相差4.56倍。
2、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电力、煤气、供水,年平均工资为850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470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年平均工资为127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878元,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45倍。
行业差距有所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收入水平。
但1985年以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到2005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了31080元,而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仅为8295元,行业收入差距山1985年的1.45倍扩大到3.75倍。
这里同样不包括工资以外的收入,如果考虑到工资以外的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业的收入水平远不止3.75倍,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正逐步合法化。
3、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衡量个人贫富差距是合适度的基准。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博士生部分招生专业参考书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博士生部分招生专业参考书目(参考一下)考试科目、参考书目: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1)《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谷书堂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谷书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近一年来主要报刊杂志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文章。
2、西方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平迪克著,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哈尔·范里安,上海三联书店。
3)《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著,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7年。
4)《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Macroeconomics(英文版),Olivi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6)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中文本),Hal R. V aruan,1992年。
3、国际经济学:1)《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奥伯斯尔德著,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国际经济学》,彼得·林德特,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九版。
3)《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埃尔·赫南赫尔朴曼,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4)《国际货币与金融》,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国际经济学》,薛敬孝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6)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ene M. Grossman, Kenneth Gogoff, 1995.4、财政学:1)《现代财政学原理》,张志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2001年。
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系数的公式:
∑ G
=
1
-
1 PW
n i =1
(
W i -1
+ Wi)
× Pi
( 4)
式中,P 为总人口,W 为总收入,Wi 为累计到第 i 组的收入。公式( 4) 避开了等份和少进行分组,而且已知每组的人数和收入,就可以计算基尼系数。
利用基尼 系 数 计 算 公 式 ( 4) 直 接 计 算 出 全 国 城 镇 居 民、农 村 居 民 收 入 基 尼 系 数,然 后 利 用
*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政府收入统计分析》( 项目批准号: HB11YJ052) 。 ①张玉玲: 《厉以宁谈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光明日报》2002 年 1 月 7 日 B01 版。 ② 李实、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1999 年第 4 期。 ③ 魏众、B·古斯塔夫森: 《中国转型时期的贫困变动分析》,《经济研究》1998 年第 11 期。 ④ 宋冬林: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其理论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5 年第 8 期。 ⑤ 陈宗胜: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⑥ 陈宗胜: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究》1997 第 3 期。 ⑦ 陈宗胜: 《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思考1、改革開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分配在国家的控制,遵循所谓的按劳分配,平均主义那套原则。
干什么样都是一个样。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是不公平的。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真正的按劳分配的原则。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时期。
在我国城乡改革体制的大背景下,开启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格局。
其他方式比如债券、利息、分红等非劳动合法收入。
第三阶段段20世纪90年代至2021年之前,我国收入分配进入全面改革的时期。
到1993年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021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第四阶段是2021年以来,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时期。
2021年十一五开局之年,规划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的变革,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到十九大,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2、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通过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到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的这些变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全体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金融双重门槛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_基于风险预期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金融双重门槛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风险预期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马草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摘 要:本文对基于风险预期的金融歧视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解释与经验分析。
文章的理论部分着重探讨金融歧视通过金融市场“双重门槛”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路径,以及由此引致的金融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双向反馈机制;实证部分以1952-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金融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基于V AR的动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城乡金融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双向正效应,而城市化将会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及其经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
关键词:风险预期金融歧视“双重门槛”城乡差距一、引 言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命题,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相伴生的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之下,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二元经济结构最重要的体现,因其在扩大居民收入总体差距中的贡献最大,①使得相关研究广泛而深刻。
作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城乡金融差距的作用值得关注,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化倾向,金融歧视造成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使得资本在农村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参与不足,导致了城乡发展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在现有不多的该领域研究文献中,国外学者主要致力于理论模型的开发,但这些模型的前提假设多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并不十分符合中国实际,中国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歧视未被纳入模型分析框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验分析方面,多数文献在引入不同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样本期内检验了金融发展与* 本文是陈宗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项目编号:07-ZD-045)的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国的贫困状况及与收入差别的关系收入分配差别与贫困状况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贫困率越高,可能收入分配差别就越大,反之则反是。
另一方面,在贫困率不变或缩小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别即使扩大也可能是正常的,因为这时的收入差别扩大,可能是共同富裕基础上差别的拉大;反之,如果在贫困率提高的情况下,即在贫困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别的扩大可能就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此时的收入差别扩大很可能是牺牲一部分人利益的结果,即是以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而落入贫困阶层为代价的。
可见贫困状况既直接影响着收入差别程度的形成和变动,又是评价收入分配差别状况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准或条件之一。
因此,本章专门研究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向(本章附录中对贫困、贫困线的定义,测度指标等进行了文献考察)。
第一节中国二十世纪八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贫困状况变动轨迹十年代以来贫困状况变动轨迹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致力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行列;另一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
从1994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反贫困行动得以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①诚然,要考察中国贫困状况的变动轨迹,首先要对贫困线的确定及变动情况有一个了解。
图7.1.1中国的城乡居民贫困线变动图资料来源:表7.1.1①中国近二十年来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卓有成效的反贫困行动,使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我们的研究表明,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81年的4.1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贫困发生率由52.0%下降到5.4%,2000年又减少到3133万,贫困率下降为3.88%;1997年底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100万,贫困发生率为5.68%,2000年又减少到1500万,贫困率下降为3.3%。
全国总的贫困人口约为4600万,总的贫困率为3.63%。
10040070010001300160019002200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一、中国城乡贫困线的确定及变动。
本书坚持使用基期数据加物价指数调整法来确定考察期内的年度时序贫困线,即假定我国政府首次公布的某年的贫困线是适当的,能够反映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计收入水平;而以后和以前各年份中,乡村居民的贫困线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整,城镇居民的则按消费价格指数调整。
结果见表7.1.1中第一行数据。
这是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作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采用这一标准和方法)。
关于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的考察表明,由于标准不统一,计算方法不同,绝对贫困线确定的水平并不一致,不同学者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见本章附录)。
本书确定的贫困线是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得出的(陈宗胜1994),并且同其他学者的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大体上一致,因而或许可以恰当反映出贫困线的变动趋向。
首先,在考察期内中国城乡贫困线的绝对数值通常是逐年增加的,这主要是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
就平均值而言,也有个别年份由于重新调整贫困线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差异使得贫困线降低(见图7.1.1)。
其次,贫困线的相对水平是逐年降低的,贫困线的上升速度低于人均收入的上升速度,贫困线的人均收入弹性小于1。
①这反映出虽然我国的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贫困线之下人口的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全社会居民平均的收入增长速度,和社会平均水平比较,贫困人口的相对生活水准是逐年下降的,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差距越来越大,即居民之间的相对差别日益扩大。
这正是本书在前面几章中反复分析和证明的现象。
二、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及变动轨迹。
按照上文中确定的贫困线,我们测度了中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率变动情况。
见下表7.1.1。
我们的看法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的特征:农村人口贫困率由1981年的52%迅速下降为1985年的18%,年均下降近7%(6.8%);然后缓慢下降到2000年的近4%,②年均下降不到1%(0.93%),其中有的年份贫困率和贫困人口数量都有所回升。
关于农村贫困变动情况的文献很多。
对于1985年以前的贫困情况,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
1985年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动趋势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出现差异的地方。
一些学者与我们持大致相同的二阶段看法,另一些学者则坚持略有区别的三阶段论。
1、农村贫困状况变动两阶段论。
与本书作者持大致相同观点者认为,1985年是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的转折点,在1985年前后的两个时期里,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动情况是非常不同的。
改革初期至1985年,中国在缓解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从1985年以后,贫困人口的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并且有学者认为,农村贫困率在80年代初期急骤下降之后,从1984或1985年开始重新上升(卡尔·李思勤,1994,第347页)。
据世界银行的一份详细研究报告估算,在中国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33%下降到1984年的11%。
此后,这一比例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到1990年,这一比例仍然为11.5%(转引自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第349页)。
①农村贫困线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74.8%降到2000年的22.1%,而城镇的这一指标由81.5%降低到21.2%。
见表711中数据的比较。
②即现有贫困人口约3133万,这与国务院公布的3000万相差无几,然而国务院公布的贫困线却是625元,贫困率为3%(见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1年9月21日第8版)。
这似乎不一致。
按我们的测算,如果以625元衡量农村贫困人口应为5000多万,贫困率应为5%,表7.1.11978-2000年中国的贫困线(元)变动情况年份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本书测算农村贫困线绝对标准(1)181181183186188194200206216249296309319329367430493524530518504498268农何焕炎、文兼武、唐平(1993)绝对标准(2)100200206213227236259300304317其他学者的测算506(3)333(4)1157(7)村249(5)260(6)530(8)平均(9)140.5181183186188197203210221.5265.4277.5304.53123233674305125245305185044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6191.3233270.1309.8355.3397.6423.8462.6544.9601.5686.3708.6784921.612211577.71926.12090.121002210225374.894.678.568.960.755.451.149.447.948.746.144.444,041.239.835.232.527.225.424.722.822.1贫困线占人均纯收入的百分比(%)(10)本书测算城镇贫困线绝对标准2803143203263353754014375276136216537098231029120113071347133913221333城其他学者的测算966(12)605(13)2291(12)439(14)镇239(15)1130(16)1572(17)1547(18)平均(19)280314320326335375401437527582.4621852.7896.2973.31130157219192087.82140.1133913221333 343.4477.640.4525.3562.9650.1739.1899.61002.21181.41375.71510.21700.62026.62577.43496.242834838.95160.35400585462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565.765.362.159.557.754.348.652.649.345.156.552.74843.84544.843.141.524.822.621.2城镇贫困线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说明:1.1985年的数字来源于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小组《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概览》,其他各年为以1985年为基期而按价格指数调整之值,其中1978-1990年的数据引自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陈宗胜,1991)。
另外国务院公布的2000年的农村贫困线为625元(见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1年9月21日第8版)。
2.以1984年为基年,最低热量摄入量为2100千卡,恩格尔系数为60%,1985~1989年为依据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数值;1990年的数值268为以1985年为基年,经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
300元为统计计算价格调整后新计算的贫困线,1991、1992年为以1990年300元为基数经物价指数调整后的数值。
3&7.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食物热量为2150千卡,每月每千卡热量的单位支出是0.323元,恩格尔系数为60,以1995年为基年,1988年为价格调整后的数值。
4.卡尔.李思勤(1994),333元的贫困线是对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测算的259.7元的贫困线价格和住房支出修正后得到的数值。
5.世界银行根据农民居民收入的概念估计的农村绝对贫困线,来自李实、古斯塔夫森(1996)。
6.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采用人均纯收入,人均日摄取热量2,400千卡计算的1988年贫困线,见朱玲、蒋中一(1994),11页。
8.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1999,433页。
9.为便于纵向比较,将不同学者计算的贫困线平均得出平均贫困线,其中,1988年去掉了506元的最高值,1995年去掉了1157元的最高值。
10.均以平均的贫困线计算出的比例。
11.以1985年为基期,按城市平均收入的50%确定1988年的城镇相对贫困线为375元。
12.阿齐兹.拉曼.卡恩(1999),1995年城镇人均热量需求为2,100千卡,恩格尔系数为55%,人均每千卡热量的单位支出为0.60元,测算出1995年城镇绝对贫困线为2,291元,1985年数字为按城市物价指数的调整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