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一章(2)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章 第2单元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63张ppt)
可得前 2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 x1=[20×2+2×(-5)×22] m=30 m。
(3)汽车停止即速度 vt=0 根据公式 v2-v02=2ax,可得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 v2-v02 0-202 汽车行驶的距离 x2= 2a = m=40 m。 2×-5
答案:(1)10 m/s
(2)30 m
如果问题涉及最后阶段(到停止运动)的运动,可把该阶
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 (2)双向可逆类:如沿光滑斜面上滑的小球,到最高 点后仍能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全过程加速度大小、 方向均不变,故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式,但必须注意x、 v 、a等矢量的正负号及物理意义。
[例2]
(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
1∶3∶5∶„∶(2n-1)
。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1∶( 2-1)∶( 3- 2)∶„∶( n t1∶t2∶t3∶„∶tn= - n-1) 。
[试一试]
2.(2012· 佛山一模)如图1-2-3所示,
x=x1+x2⑦ x′=x1′+x2′⑧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 x 5 程之比为 = 。⑨ x′ 7
[答案]
5 7
多过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多过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注意分段应用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规律列方程的解题策略,这就是数学中的分 段函数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注意设而不解的解题策略, 解题过程中设一些未知量,通过加、减或乘、除消元的
第二段时间:a甲=2a, 甲汽车做加速度为2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a乙=a 乙汽车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1ppt)
D.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弹簧秤的弹力的图示,
如图乙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出这两个 力的合力F′
图实-3-9
(1)在步骤C中,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_N。
(2)在步骤D中,合力F′=________N。 (3)若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1)弹簧秤读数时需要估读,最终的读数要以有效数字的 形式给出,根据图甲弹簧秤指针的位置,可读出力的大小为 3.00 N。 (2)根据力的大小可以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 板在图乙上由已知的两个力作出平行四边形,测量出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与标度1 N的长度进行比较,可求出F′的 大小为(5.2±0.2) N。 (3)若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相等,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 范围内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1)3.00 相等 (2)5.2±0.2 (3)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
——[高考命题常涉及的几种创新角度]—————————
一、本题创新点分析
1.源于教材——本例的实验原理与教材实验的原理
相同,所选用的橡皮筋、细绳套及验证方法也与本实验 相同。 2.高于教材——本实验没有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而是用钩码的重力作为绳的拉力,同时用两个光滑硬棒
则F=5G、F1=4G、F2=3G,由三角函数关系可知三力 恰好构成直角三角形,则cos α=3/5,cos β=4/5,所以cos
α/cos β=3/4。
[答案] 细线方向)
(1)结点 O 的位置
钩码个数
拉力方向(或
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 O 与步骤 B 中结点位置 3 (2)4
重合钩码个数和对应细线的方向
(2)平行四边形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PPT教案
第4页/共30页
5
五、数据处理 (1)条纹间距 Δx=|an2--a11|。 (2)波长 λ=dl Δx。
(3)计算多组数据,求λ的平均值。 六、注意事项 (1)双缝干涉仪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应轻拿轻放, 且注意保养。 (2)安装时,注意调节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 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并使单缝、双缝平行 且间距适当。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 习第十二
会计学
1
(2)根据 λ=dl Δx 可以计算出单色光的波长。公式中 d 为双缝 间距离,Δx 为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l 为双缝到屏之间的距离, 实验中 d 一般是已知的,所以测出 l、Δx 即可求出光的波长。
Δx 的测量可用测量头完成,如图实-15-1 所示,测量头由 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通过测量头可清晰看到干涉条纹, 分划板上中心有刻线,以此作标准,并根据手轮的读数可求得 Δx。 由于 Δx 较小,可测出 n 条亮(或暗)条纹的间距 a,则相邻亮条纹 间的距离 Δx=n-a 1。
缝S时,在光屏P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要得到相邻条
纹间距更大5
A.增大S1与S2的间距 B.减小双缝屏到光屏的距 离 C.将绿光换为红光第13页D/共.30将页绿光换为紫光
14
解析:由 Δx=dl λ 知,增大 S1 与 S2 的间距 d 或减小双缝屏 到光屏的距离 l 时,条纹间距变小,选项 A、B 错误;将 绿光换为红光,波长变大,条纹间距变大,选项 C 正确; 将绿光换为紫光,波长变小,条纹间距变小,选项 D 错误。 答案:C
图实-15-1
第1页/共30页
2
三、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由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 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组成),另外还有学 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干涉条纹 (1)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 座上。如图实-15-2所示。
5
五、数据处理 (1)条纹间距 Δx=|an2--a11|。 (2)波长 λ=dl Δx。
(3)计算多组数据,求λ的平均值。 六、注意事项 (1)双缝干涉仪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应轻拿轻放, 且注意保养。 (2)安装时,注意调节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 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并使单缝、双缝平行 且间距适当。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 习第十二
会计学
1
(2)根据 λ=dl Δx 可以计算出单色光的波长。公式中 d 为双缝 间距离,Δx 为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l 为双缝到屏之间的距离, 实验中 d 一般是已知的,所以测出 l、Δx 即可求出光的波长。
Δx 的测量可用测量头完成,如图实-15-1 所示,测量头由 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通过测量头可清晰看到干涉条纹, 分划板上中心有刻线,以此作标准,并根据手轮的读数可求得 Δx。 由于 Δx 较小,可测出 n 条亮(或暗)条纹的间距 a,则相邻亮条纹 间的距离 Δx=n-a 1。
缝S时,在光屏P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要得到相邻条
纹间距更大5
A.增大S1与S2的间距 B.减小双缝屏到光屏的距 离 C.将绿光换为红光第13页D/共.30将页绿光换为紫光
14
解析:由 Δx=dl λ 知,增大 S1 与 S2 的间距 d 或减小双缝屏 到光屏的距离 l 时,条纹间距变小,选项 A、B 错误;将 绿光换为红光,波长变大,条纹间距变大,选项 C 正确; 将绿光换为紫光,波长变小,条纹间距变小,选项 D 错误。 答案:C
图实-15-1
第1页/共30页
2
三、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由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 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组成),另外还有学 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干涉条纹 (1)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 座上。如图实-15-2所示。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单元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答案] C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
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 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 (3)作用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不能牵扯有第三个物体。
3.意义
建立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 的
相互依赖关系。
[试一试]
2.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 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
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
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
图3-1-2 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3-1-2所示。观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两个
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
2010年海南T16
计算
计算
14分
11分
(1)从近三年高考试题考点分布可以看出,高考对 本章内容的考查重点有:力和运动的相互推断分析, 动力学相关的图象问题,牛顿运动定律与曲线运动, 功和能的综合等。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也是近年
高考考查的重点。
(2)高考对本章内容要求较高,每年都有涉及,既 有选择题,也有计算题,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 为零
叠加性 不同 点 力的 性质 相同 大小
抵消,不可叠加,
不可求合力
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可以不是同性质的力
点
方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2]
(2011· 浙江高考)如图
3-1-4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 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 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 的是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 胜利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40张)
弹簧总长/cm
弹簧伸长/cm
五、数据处理 (1)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根据 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2)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作出一条平滑的图
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都在这条图线上,但要注意使
图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3)以弹簧的伸长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 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
求出弹簧的伸长量x和所受的外力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
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l0=________ cm。 次数 内容 拉力F/N 1 2 3 4 5 6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 二、实验原理 (1)如图实-2-1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 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 重力大小相等。
图实-2-1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 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 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 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
该弹簧的原长为L0=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
N/m。
(3)试根据以上该同学的实验情况,请你帮助他设计一 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 据) [解析] (1)如图实-2-12所示
图实-2-12
(2)由图线可得出的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
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弹簧的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k= 25 N/m。 (3)如下表所示 次数 弹力F/N 弹簧的长度 L/(10-2m ) [答案] 见解析 1 2 3 4 5 6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一章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45张ppt)
面记作0,往后第六个点作为计数点1,依此标出计数点2、
3、4、5、6,并测算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x4-x1 x5-x2 G.根据公式 a1= ,a2= , 3T2 3T2 x6-x3 a1+a2+a3 a3= 及 a= 求出 a 3T2 3
[解析]
在实验中尽可能地保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
动,同时也要求纸带能尽可能地直接反映小车的运动情 况,既要减小运动误差也要减小纸带的分析误差。其中E 项中的电源应采用交流电源,而不是直流电源。 [答案] ABCDFG
⑴直接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小车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 斜的直线,如图实-1-4 所示,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 Δt,速度也 会增加相同的值 Δv, 由此得出结论: 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2)通过函数关系进一步得到,既然小车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 v 随 t 变化 的函数关系式为 v=kt+b,显然 v 与 t 成 “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图实-1-9
(4)在 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则 Δv a= =(0.64± 0.01) m/s2。 Δt
[答案] 图
(1)弹簧测力计
(2)0.864
0.928
(3)见解析
(4)(0.64±0.01)
[题组演练]
3.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实-1-10所 示,已知频闪周期T=0.1 s,小球相邻位置间距分别 为OA=6.51 cm,AB=5.59 cm,BC=4.70 cm,CD= 3.80 cm,DE=2.89 cm,EF=2.00 cm。小球在位置A
七、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
(2)电源频率不稳定,造成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不完 全相等。 (3)纸带运动时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 (4)用作图法,作出的v-t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