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和方法。

本文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评估方法进行了讨论。

通过这些讨论,可以为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指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分析、问题、策略、教材选择、教材设计、评估方法、改进方向、未来发展、总结、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重要时期,它不仅代表了社会的变迁和精神思潮的变化,也反映了作家们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力逐渐凸显,成为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对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文学经典、引领文学风尚的使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教学方法的呆板化、教学资源的匮乏等问题,都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对策略的探讨,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和措施;通过对教材的选择和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探索,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问题的反思

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问题的反思

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问题的反思也许,仅仅简单以“历史”与“文学”的方式描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会失去当代文学自身的本来面貌,因为,在当代文学的历史构造中,“文学”常常发生文化意义上的泛化以及后来者的视野,会使当代文学呈现另一番面貌。

当代文学本身天然的近距离以及不断演进的轨迹,已使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在缺乏历史沉积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相应的不确定性。

然而,作为一门与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当代文学”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从显现历史的角度上看,都需要不断进行“经典化”的检视,并在不断探索新途径的基础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重新书写”,而本文“历史”与“文学”的共构所要阐释的内容也正与此相关。

一考察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即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系列相关问题,首先必须明晰的是“当代文学”的涵义及其生成的过程,不过,作为一个隐含的前提,则是“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之间存有的差异。

勿庸置疑的是,当代文学史应当是当代文学的文本书写,它的叙述形态、史家的主体情怀特别是要揭示当代文学在“当代”范畴内展开的逻辑关系,都使得它与真正原生态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区别开来,不但如此,从一种历时性的角度衡量,当代文学史由于治史者本身的“客观限制”,也必然会以“年代”的方式(比如,当代文学史最是要注明其写作截至哪一年)滞后于内容更为广阔的当代文学。

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至少是意识印象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差别。

至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教育体制以及文学史已将杂乱无章、充满偶然的历史进行了一次适合人们阅读的历史重组之外,关键还在于“文学史”及其“经典化序列”确立过程中,赋予自我的历史性权力。

这样,在审慎的看待两者的交叉与区别之后,我们不难得出:妄图以文学史的眼光,追逐当代文学的脚步并进一步走向开放性的历史空间,总是一件难以确定、底气不足的事情,因此,对于众多研究者而言,在反复权衡可信度之后,总会将目光再次转向“历史”。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文学史的合理建构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一直是研究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开启以来,对于文学史本身的论争就从未停息,从对尘封作家作品的发掘与重评,到对“雅”“俗”二元对立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再到对“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等文学价值标准的考量与批判,反思浪潮不断涌入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不断的反思与争鸣中,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命名、分期以及文学史书写的价值立场、叙述方式、话语权力等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观点。

在现代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问题上,学界不断对以往被普遍认同的以“文学革命”为起点的“1917年”说和以五四运动为基点的“1919年”说提出修正和质疑。

如学者栾梅健通过对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语言、结构、主题意旨等的考察,认为该作具有断代价值,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标志的界尺”,其发表时间“1892”年,即可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1)。

严家炎先生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辟和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它的最初的起点,根据我们掌握的史料,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甲午的前夕。

”(2)丁帆教授则主张将“1912年”作为“新文学发端的起点所在”(3)。

这些观点都试图将现代文学的起始时间“前挪”,由此也引发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学界对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观照主要有两个面向:其一,对既有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与反思。

如李永东先生撰文反思“新文学史观话语霸权地位”(4)在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歪曲与遮蔽;贺仲明先生则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反思了文学史写作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文化等权力因素对文学评价与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影响(5);而文学史书写中的古典诗词、通俗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的地位与入史问题更是研究者反思与讨论的焦点话题(6),如陈国恩教授就指出在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问题上应当“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7)。

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

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

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书法篆刻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汉字书写规范是每个中国人审美底蕴的体现,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素养。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写对,即无错字和别字;二是写好,即所写之字是立得正、结构正确的方块字。

如今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极为普遍,已面临危机,需要积极拯救。

1、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1.1使用错别字普遍在学校,学生写错别字比较普遍,且很难纠正。

2013至2014年,就学生汉字书写情况,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团队对本院三年制高职护理210人和中职学前教育130人分别进行了调查。

调查前,教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逐个学习并抄写容易写错的常用词语150个,一个月以后听写其中的100个词语。

调查情况如下:高职出现错别字占58%,其中错别字在17个以上的占13%;中职出现错别字占78%,其中错别字17个以上的占18%。

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纠正。

二是学生写错别字占58%以上,相当普遍。

在社会上,使用错别字的也不少。

如新闻、电视剧、广告、店名、网络聊天等,有意无意地使用错别字的现象,随处可见。

新闻字幕出现错别字:如2014年8月5日晚云南卫视83云南鲁甸地震特别报道中,字幕石漠化严重的漠写成了末。

电视剧字幕出现错别字:如第一次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中将耽误错写成担误,电视剧《唐明皇》的主题歌中难道说他不爱江山爱美人一句,把难道都写成难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沧海》,主题歌中听风萧萧看浪滔滔一句,将萧萧写成啸啸,剧中对白我脑袋像一盆糨糊将浆糊写成糨糊。

广告、店名使用错别字: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网吧店名一网情深;自行车修理店名补轮胎,补写成礻字旁。

网络语言出现错别字:如把有没有写成有木有、什么写成神马、再见写成88等等,这些流行的网络错别字总是一传十、十传百,尤其是学生,似乎总是过目不忘,而且带到作文书写和生活用语中,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几大问题

现代中国文学的几大问题

作者: 马立新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118-121页
主题词: 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悖论;审美诉求
摘要:“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中文学科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意在培养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教育工作者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遇到的困境1.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文学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而现阶段的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则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赏析、评判、感悟和研究文学作品等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与生活实际等的结合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或辅助现代化多媒体课件教学等。

近年来,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例如讨论式教学等,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许多中国现代文学教师,因自身能力或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的深刻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使得新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得不到广泛运用。

这种情况下,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不足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没有应用不足,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3.考核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实现全面考核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学生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改正,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对课程教学成效和学生成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主要是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作者:王学振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10期王学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

作为一名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师,我感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解决好几对矛盾,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要处理好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规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有清楚的认识;能够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其中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系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力求科学、公正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同时对现代文学研究前沿、基本研究方法有所了解,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等。

”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对矛盾: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究竟应该侧重于文学史知识的获取,还是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还是应该两者兼顾。

有的教师,自身审美感悟能力很强,长于文本分析,因而在教学中侧重讲解作品,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欣赏名篇名作。

这对学生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如果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具体作品的讲解而忽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是不尽合理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根本性质来讲,属于历史,应该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历史的基本状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文学史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把握。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在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三个十年的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分: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人的文学、启蒙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受疾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的影响,是阶级的文学、斗争的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中成长,是民族的文学,但是阶级意识并未彻底退隐,民族文学观、阶级文学观如影随形,相伴相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革与克服困难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革与克服困难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革与克服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困难,但也在不断克服中迈向更高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变革与克服困难的几个方面。

一、文学形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大多数作品以古典诗词和传统戏剧形式为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20世纪初期,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采用了现代小说的形式,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此后,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如茅盾、老舍、巴金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困境。

二、文学内容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封建社会的崩溃、列强侵略以及国内的混乱和动荡等。

这些问题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作家们用文字描绘了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

例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以农民和工人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而且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呼声。

三、文学思想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变革还体现在思想层面上。

在传统文学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人们开始思考和追求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变革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批判了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提倡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同时,他还引入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如“朦胧诗派”和“新感觉派”,它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四、克服困难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在克服困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冯雪冬【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This tex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dealing with abnormity words and parony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Big Chinese Dictionary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 of how these dictionaries are interpreted with the text .Solving all these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large -scale dictionaries ,will provide significant values for dictionaries such as avoiding having repeated explanation , saving spaces ,explaining words properly and parsing different explanations etc .%本文分析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编纂过程中处理异形词、同源词时存在的问题,指出二辞书随文释义之弊病。

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过程中克服这些问题,对于辞书避免重复释义、节省篇幅以及准确释义、义项分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页数】4页(P68-71)【作者】冯雪冬【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相关文献】1.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 [J], 曾昭聪2.明代汉语俗语词与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以《世事通考》所录俗语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为例 [J], 曾昭聪3.当代复音词单音词化与语文辞书编纂问题 [J], 吴汉江4.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新华成语大词典》编纂的体会[J], 乔永5.词汇学研究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两大贡献 [J], 苏宝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越来越丰富多样,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日益兴旺。

然而,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诸多困扰和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就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困扰展开探讨。

一、文本的多样性现代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复杂,文本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求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挑战。

例如,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阅读方式,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文本。

二、文本和社会的关系文本是社会的产物,文本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文本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如何解读和分析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却是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问题。

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往往难以直接反映出真实的社会情况,如何推断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了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文学创作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学创作虽然是文学艺术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学创作常常与经济利益相联系。

流行文学、商业文学等新型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在经济与审美的两个维度中平衡,是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现代文学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如何平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学传统与现代文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创作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文学传统的凝固与现代文学的迅速发展,研究者需要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从中发掘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推动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总之,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扰。

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扰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推广有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状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编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关注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现状,包括编纂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热点和争议等问题,以期对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编纂意义。

我们将强调现代文学史编纂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学研究和教育、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将对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呈现出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爱好者对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关注和热情,推动现代文学史编纂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演变脉络与中国的社会变革、文学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深化紧密相连。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史编纂,开始尝试将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代学术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总结。

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往往以文学革命为核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启蒙意义。

这些著作往往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从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到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叙述。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学术研究的不足,这些早期的文学史编纂往往存在着视角单材料不全等问题。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也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视野的拓展,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的学术视角。

现当代诗词专史写作的必要性和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现当代诗词专史写作的必要性和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现当代诗词专史写作的必要性和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中华诗词研究院举办现当代诗词的文学史地位〔内容提要〕近百年来的现当代诗词成果丰硕,名家辈出,作品能真正代表二十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成就,理当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写作诗词专史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这方面的工作具有承续历史、关注现实、启迪未来的多重意义,兼有拓荒性的学术价值。

写作诗词专史,存在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1、需要澄清“五四”以来批判传统文化的误区,统一思想认识。

2、需要深入了解现当代诗词创作队伍中知识人士尤其是国学家的实际成就。

3、亟需系统整理出版近百年诗词文献,为专史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石。

〔一〕小引感谢中华诗词研究院通知我参加这次专题座谈会,表达个人的看法。

我从青年时代起,习作传统诗词已有40多年,作品已结集出版;从事近百年来的现当代诗词研究,也有20多年,发表了一百几十万字的论文,出版多种学术专著。

2005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最终成果78万字去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今年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百年学人诗词及其诗论词论研究》,批准立项,专著在撰写中。

此外,我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中下册166万字、《中国现代词选》40万字;主编校勘二十世纪诗词文献各类丛书近60种,均已出版。

在长期研究现当代诗词和编校诗词文献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考后形成一些基本的观点,在此提出,就教于到会的专家学者。

〔二〕现当代诗词专史写作的必要性20世纪初叶,“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诗词成为“文学革命”的对象,产生了废弃格律、走向欧化的语体新诗。

但旧体诗词的传承与创作并未因此中断,民国期间名家辈出,南北各高校中文系多开设诗词写作课,由名家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诗词虽一度沉寂,但“文革”后迅即复苏并走向兴盛。

自甲午战争(1894)、庚子事变(1900)至“文革”结束(1976),我国内忧外患极为深重,拨乱反正后转入改革开放时期,政局安定,经济繁荣。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温儒敏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现代文学学科领域目前出现的某些困扰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的“边缘化”与“汉学心态”,“思想史热”现象,“泛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性”的过度阐释,等等。

文章从时代与学术生产变化等方面探究了这些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对解决问题的方向与理路提出一些看法。

文章认为,现代文学面对学科边界极大扩张以及理论方法的泛化,存在自我解构的危险,有必要做做“瘦身运动”。

现代文学学科这些年成果累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

但也存在一些困扰和问题,对此我在不同场合发表过一些意见。

这里我想再集中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包括四个方面,也就是学科的“边缘化”与“汉学心态”,文学史研究中的“思想史热”,“泛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性”的过度阐释问题,等等。

一 “边缘化”与“汉学心态”记得早在1988年,在第二届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上,曾有许多学者借用王蒙先生说的“六神无主”来形容商品经济振荡、价值观念变化对研究人员形成巨大的冲击。

从那时开始已经谈得很多的所谓学科的“边缘化”,至今有没有“好转”?我看没有,加上学科体制所带来的许多非学术干扰,我们这个学科似乎愈加陷入“低谷”,大家做学问的心绪不见得很好。

我们只有努力调整心态,才能理性面对“边缘化”的事实。

其实,这种状况是“大环境”所致,不止是现代文学,整个人文学科差不多都这样。

所谓“低谷”也只是相对过去而言。

我们不能总是留恋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现当代文学①因为贴近现实而处于社会生活中心,一部创作或者一篇文章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许多“文化英雄”就此诞生,从事文学工作令人羡慕。

记得1978年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文学专业招考研究生,计划招收五六个人,却有六、七百人报考,简直挤破了门。

别的大学情况也大致如此。

那时学生高考选报志愿,中文专业是许多优秀考生的首选。

而现在呢,考生都挤到热门的应用性专业去了,第一志愿报考中文系的已经不多②。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

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复、浮躁与过于追求时效性以及功利化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需从三点着手:一要为文学史书写留有“余地”,二要深化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三要重建文学史的“神话”。

标签: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史命名;文学史叙述自“重写文学史”提出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热潮,其中又以新世紀以来的书写最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一种不断生长的学科,它的“重写”既是自身生长的需要,又合乎新时代的编史潮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因此,从整体上对这百余部的文学史进行理论反思是有必要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该如何命名?众所周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并非生来如此的概念,对现代文学的命名首先是“新文学”,而当代文学原来被称为“新中国文学”或“建国以来的文学”。

因为秉承社会进化论的观念,“新文学”之“新”让位于新中国之后的文学,因此才有“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命名,并作为学科的概念一直保留下来。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出现一些新的命名方式,不同的文学史命名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一种特别现象。

这既表现出它持续探索与建构的姿态,也间接地暴露出它内在的焦虑。

第一种命名方式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这一提法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孔范今、黄修己、顾彬、严家炎等人都直接以它为文学史命名①。

在很长的时间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几乎是文学史家最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以此为名。

毫不夸张地说,在某个时间段,它大有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命名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已经后续乏力。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
个美学概念。它既与古典文学相联 系, 而又区别于 古典文学 ; 既与外 国文学中的纯文学或诗学概念相 关, 而又不能 等同于纯文学。王 国维在《 古雅之 论 在文学上之位置》 中认为 : 欲知古雅 之性 质, “ 不可
不知 美之普 遍 之性质 。美 之性质 , 言 以蔽之 日 : 一 可
现代 中国 : 一个 自足 的“ 历史研 究单 位”
汤 因比认 为 , 史 研 究 的首 要 问题 是 确 定 “ 历 可
发展以及市民文化的兴盛 , 如上海、 苏州、 宁波、 无锡 等 , 民文化比较发达, 市 这部分市民群体成为现代流 行读物的忠实读 者 , 成为消费文化的重要群体。其 次, 现代报刊的出现与发展。1 世纪末 2 世纪初 , 9 0
出现 和繁荣 主要 原 因在于 : 首先 , 现代 城市 的形成 与
正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 , 他把 中国文学史 写作 的范式 困境 问题 再 次 激 化 , 人 无 法 再讳 疾 忌 让
医 。基 于这 一背景 , 我想 , 只有 高度 重视 以下三 个基 本 问题 , 能真正 突破 文学史 写作 的范 式 困境 。 才
以自行说明问题 的研究范 围” 。这个研究单位必须 蕴于“ 整体社会 ” 总的过程” 和“ 之中, 惟有如此 , 才 能进 行 “ 明
在俗 文学 子 系 统 中 , 渭 “ 会 文 学 ”, 五 四 所 社 是 以来 经过 文学 革命 提 倡并 创 造 的新 文 学 , 由陈独 秀
现 代 中国 文学史 研 究 的三 个 问题
李 钧 ( 阜 范 学 学 教 ) 曲 师 大 文 院 授
顾彬不仅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 还质疑 中国 新文学史的写作质量。而读过顾彬《 二十世纪 中国 文学史》 首先 , , 发现其文学史观与评价标准值得推 敲; 其次, 很少涉及思潮 、 团和出版等重大事件 ; 社 再 次, 是存 在不 少 硬 伤 。这 不免 让 人 有 些失 望 。但 笔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领域。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文化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越来越重要。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历史困境和主要问题。

一、历史困境文学文献史料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当时,人们主要通过传说、传统、故事等方式来传承文学作品。

但到了中古时期,文学史研究已经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其中,以《唐书》《宋史》等书为代表的官修史料是最为重要的。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史料研究受到了重大冲击。

历史卷轴的珍贵承载着文学古籍的主要途径,但很多时候它们已因时间和外界条件的变迁而丧失最初的保存的情况。

加上古代人们对承载文学作品的材料重视不够,因此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失传,留下了重要的空缺和遗憾。

二、主要问题在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仍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社会现状的方方面面:1.资料分散历史上,人们通常通过博物馆、古籍书库、图书馆等途径来查找文学史料。

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这些文化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发生变化,这导致了文献史料的分散性。

2.常量不足虽然现在的文献史料已经有了大量的整理和保存,但这并不意味着常量足够。

很多时候,研究者需要对一件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历史背景进行非常细致的推敲。

但由于史料量的匮乏和时间距离的遥远,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3.语言转变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工具。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语言的转变。

很多时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现代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在进行翻译和解读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考虑和分析才可确保正确性。

三、结论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文献史料的研究都是一件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事情。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认识文学的演变和演变,就必须不断努力,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来源,加强文献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不断加强研究成果的积累,以更好地平衡发展和传承文学的精髓和文化意义。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六个难题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六个难题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六个难题◎黄平黄平按:受《当代文坛》所约,笔者新春期间组稿“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栏目,拜访某前辈学人,一番访谈下来,很受启发。

不妨就以“答客问”的形式,更为生动灵活地呈现对话原貌。

同时尊重前辈学人意愿,不署名,以英文字母中第一个字母A代替。

黄平(下文简称“黄”):A老师新春好!《当代文坛》在2019年想做一个新栏目“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非常期待您能赐稿。

A:小黄你好,这个栏目主要是谈什么?黄:我理解是主要谈当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的难题。

A:文章我写不动,你我就随意聊聊,如何?黄:一切尊重您的意见。

A:依我看,当下的当代文学史写作,或者更广阔地说,当代文学研究,至少面临以下的这些难题。

难题一:总体性视野A:第一个难题,就是总体性视野。

我问你,你觉得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写得怎么样?黄:夏先生对于文本细部的分析有真知灼见,但学界普遍认为夏先生的偏见太深,对于很多作品的分析并不客观。

A:我们不必回溯这本文学史充满“冷战”色彩的成书经过,夏志清的偏见一望可知。

你我都不认同夏先生在当时的立场,但并不妨碍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史。

夏志清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以他自身的偏见,评判他面对的几乎所有作品,并且自圆其说。

黄:如果夏先生根据每位作家的自身特点来评判,即讨论张作家以张作家为标准,讨论李作家以李作家为标准……A:那就是我们常见的平庸的文学史,各个章节不过是一些流行批评意见的大杂烩而已。

黄:我理解您的意思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问题意识统领全书。

A:对,更准确地说,对于当代文学史的把握,要有非常明确的总体性视野。

不仅对于当代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学逻辑有自觉的把握,更是对于当代文学所在的当代中国的历史逻辑有深刻的体认,027到这一步,才有所谓文学史。

黄:但我最近在读王德威教授主编的哈佛版的文学史,这本文学史以碎片的方式解构总体性。

A:王德威的这种反总体性的文学史,也正是总体性之一种。

离散多元,众声喧哗,从后现代的立场看这种写法也不破碎,相反各个章节的立场很统一。

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文艺之窗·232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 王 雯【摘 要】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的发展给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文学产生的分歧越来越大,文学的核心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因此,当今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客观的去评价现当代文学,如何解决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重新确立文学信心,建立新的文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问题和挑战 发展策略一、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1.时代发展对文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功利化,浮躁化等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心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需要人们静心领悟的文化,开始逐渐受到冷落。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大部分创作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自身生存,或者未来追求名誉和利益,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创作的初衷和原则,开始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商业化创作。

时尚文学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作家放弃自身的文学信仰,迎合市场而创作的便于市场销售进行的作品。

当今,时尚文学创作的大多数作家都存在着文学功底薄弱的缺点,其作品只是由表面上的辞藻堆积而成,情节虽然紧凑,但思想内涵却几乎没有。

例如网络快餐文化小说,娱乐杂论,都市娱乐小报等,这一切作品都是为了娱乐大众的消遣品,并不像现当代文学那样需要静下心来去慢慢品读。

由于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导致快餐文化市场大,受欢迎程度高。

在这种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作氛围呈现市场化,欲望化,金钱化和娱乐化的状态,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随手一翻还是不错的,但经不起细读和推敲,故事情节浅显,甚至无文学可言,例如某篇网络小说,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成主人公怀念母亲,这种文学水平让我们汗颜。

这种没有文学灵魂追求的作品,是现代追求快餐式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今文学中的精神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中国文 学通 鉴》 , 尽 管 由人 民出版社 于
2 0 1 1 年 出版 , 然而 这仅仅 是 对 现代 中 国文 学通 史 的仓 促 的尝试 性 的 书 写 , 也 是 对 现 代 中国文 学 史 学 的初 步 实 验 。因 此 从 具 体 的 书写 经 验 或 教 训
原生态的史料 , 是极其贵重的原始资源 , 它为建构
书写不 只纳 入 了学 术科 学 的范 畴 , 也 使 这 种研 究 或 书写 具 有 学 科 所 要 求 的规 范性 与科 学 性 。 因
中, 笔者切实地感受到 ,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至
少从 理论 与实践 的结合上 应着 重解 决如 下几 个 问
题。


要解 决学 科与 文学 史的关 系
某种学科或各种形态的文学史提供了可能性 ; 但
是 它却 不是 具有严 密逻 辑 系统而 自成 体系 的文学
史 。只有根据实存 的文学现象客体和某种意识形 态 的诉求而建立起 的相应学科 , 才有可能把文学 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来研究 , 将 实存文学史 现象作 为人文科学史来书写 , 这样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史
史 同时并立 出现 的情况 , 的确 是 比较模糊 的 , 难 以
辨说清楚。胡适于 1 9 2 2 年撰写的《 最近五十年中
十收稿 日期 : 2 0 1 2—1 1 —1 6
作者简 介: 朱德发 ( 1 9 3 5 一
) , 男, 山东蓬 莱人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明确 而完 整 的学 科 界 说 , 大 多 是 附 加 式 或 断代 式
阶级论 为基 石 的新 民 主 主 义思 想 主 魂 , 而 且 由 民
书写现 代 中国 的文学史 , 而 不 是 书写 中 国 的
构过程来审视 , 那是先有学科后有文学史 的。从 严格的科学意义来说 , 那种实存型 的客观文学史
算 不上 真正 的文 学 史 , 只 能 说 它是 构 成 文 学史 的
现代文学史或新 文学史 , 在理论观念和操作实践
上要 解 决 的 问题 是 不 一 样 的。我 与魏 建 主 编 的
山东 师 范 大 学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A L O F S H A ND O N G N O R MA L U NI V E R S I T Y(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为鉴, 自觉反 思、 追根 溯源、 探求规律是实现此宗 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 现代 中国文 学史 ; 学科观 念; 价值体 系; 以史为鉴; 2 0世纪 中国文学史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5 9 7 3 ( 2 0 1 3 ) O 1— 0 0 2 4— 0 9
或明或暗的史迹 , 或者散落河床的历史碎片, 或者
大浪淘沙剩下的遗 留物等 , 它们充其量不过是构
成文学史的原始 资料 , 也是能否形成某种学科的 客观基础 ; 因而只能从客观存在的意义上说文学 史先于学科而出现。如果从文本型的文学史的建
的书写对象 , 一方面说明文学史书写在不断发现 、 不断突破 、 不断求新。至于是 否存在学科 与文学
此, 在这种先有学科后有文学史的逻辑程序中 , 无 论书写何种文学史都离不开特定的学科 , 只有学
科 所框 定 的文学 史 书 写 , 而 没 有游 离 学科 规 范之
外 的文学史写作。如果允许后者 的合理存在 , 那
只能说 它是 “ 破 门而 出” 的突 破性 的文 学史 写 作 , 而不是 学 科规 定 的文 学 史 书写 。 这 种 “ 出轨 ” 写 作, 一方 面表 明既定 学 科 范 畴 已容 纳 不下 文学 史
摘要 : 现代 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 上解 决的 问题 , 一是 对 已有 的 中国现代 文 学学科进行 调 整, 惟有建构现代 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 中国全景观 文学史 的需要 ; 二是确 立涵括 性大 的具 有普适
性功能的价 值评 估体 系 , 给 多系统 多元化 的现代 中国文 学 以公平 合理 的评价 ; 三是现代 中国文学史书 写 旨在 以史
先有学科后有文学史 , 还是先有文学史后有 学科 , 还是它们没有先后之别 而同时并 立出现?
看来 这个 不是 问题 的问题 却成 了首 要解决 并 回答 的问题 。若是 从 客 观存 在 来 考 察 , 那 应 是 先 有 文 学史 后有 学科 , 不 过 这种 实 际 存 在 的文 学 史 不 是 书 写的文 学史文 本 , 它 只能 是 实 存 于历 史 河 流 中
2 0 1 3年 第 5 8卷 第 1期 ( 总第 2 4 6期 )
2 01 3 Vo 1 . 58 No .I (S e r i a l No . 24 6)

现 代 中 国文 学史 书 写亟 待 解 决 的几个 问题
朱德 发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 2 5 0 0 1 4)
①朱 德发 、 魏建 主编 : 《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2 0 1 1 年。
朱德发 : 现代 中国文学史 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 问题
国之文学》 , 只是末尾写到 五 四新 文学 的兴起 与 演进 , 使新文学有 了史 的叙述 , 但胡适并没有 明确 的新文学 的学科 意识 ; 1 9 3 0年代 的周作人 、 王哲 甫、 钱基博 、 伍启元 、 王丰园、 吴文祺等独撰了不同 样态的中国新文学史 , 1 9 3 5年赵家璧 主编的《 中 国新文学大系》 更具有新文学史规模 , 1 9 4 0年代 的周扬 、 李一鸣 、 任访秋等也讲授过或书写过 中国 新文学史。然而 , 这诸多 的新文学史几乎都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