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有几块积木》
积木之谜:解密《有几块积木》教案
一、引言积木拼图是一款受欢迎的智力玩具,极具益智性和趣味性。
但是对于教学者来说,如何制定一份好的积木拼图教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只要旨在通过解密《有几块积木》教案,来探讨如何设计良好的积木拼图教学课程。
二、解密《有几块积木》教案1.教学目标《有几块积木》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1)认识立方体积木(2)掌握立方体的判断与统计方法(3)发散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内容本节课涉及到积木拼图,哪些学生都离不开的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立方体的概念(2)立方体的测量(3)立方体积木的数目判断(4)统计立方体积木的数量(5)利用统计数目反推失落的立方体积木数目3.教学方法对于这样一门增长智力、提高思维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必须要运用得当。
(1)灵活听取学生的提问、观察学生的反应(2)采取归纳、演绎、实物对比等各种方法,以“自主学习、发散思维”为原则。
(3)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团体合作、互相讨论,带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增加对课外积木拼图游戏爱好者的帮助,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前参考过往经验,制定好一个详尽而不乏新意的教案。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微笑着打招呼,深情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幽默、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教教师为学生派发小立方体积木,并要求学生将每个面的单位立方体数相加,便能得到小立方体的体积。
但是在本节课中,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一个积木被损坏,又该如何估算它的体积呢?借此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
老师教授了轻松有趣的数数方法,并要求学生数清楚不同颜色的立方体,学习数学统计应用。
在统计数目时,教师也用不同的金色,镀金以及透明颜色的立方体进行对比,敦促学生发散思维,开启突破与挑战。
老师为学生留下了最有挑战性的任务。
《有几块积木》(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二年级上册
有几块积木 -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有几个”、“有几块”等基本数量词。
2.学生能够通过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形态。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掌握并正确使用基本数量词。
2.理解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方法。
3.初步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出示两种颜色的积木,问学生这些积木一共有几个?2.利用学生提供的答案,引入“有几个”、“有几块”等基本数量词概念,并过渡到使用“有几块积木”的问题。
第二步:实践操作1.准备一组积木,教师利用其中的积木模拟出一种物品的形态,如动物、植物等等。
2.要求学生模仿教师所做,使用积木自由组合形态,从而知道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方法。
3.提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自由组合他们想要的形态,评估学生对积木的掌握和思维逻辑能力。
第三步:拓展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不同颜色的方块,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由这些方块组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并使用基本数量词答题,如“有几个”、“有几块”等。
2.使用计数方法,教授基本原理,引入组合数学的概念,如排列、组合等。
教学评估1.在引入部分进行诊断评估,以检查学生是否对基本数量词有理解。
2.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以检查其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方法是否正确。
3.在拓展部分进行总体评估,以检查他们是否能熟练地使用基本数量词,并初步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基本数量词的概念,掌握和使用了使用积木建构物体的方法,并初步了解了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实践和拓展意义。
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几块积木》教案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加课堂趣味性
数学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更是重中之重。
但无论是数学学习还是其他科目的学习,都需要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课程中,应该增加课堂趣味性,来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有几块积木》这一教案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课堂趣味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搭积木来进行思维训练,用积木搭出图形,来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参加数学游戏,来增加课堂趣味性。
比如,可以在积木搭建完毕后,让学生们通过计算积木的数量和体积来进行答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比如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计算它们的形状、面积和体积等来进行数学拓展,让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学习,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情境,从而来创造一个更加温馨、丰富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如今的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知识。
相对而言,采用趣味性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更为关键。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有几块积木-北师大版秋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有几块积木-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掌握用积木表示数字并理解其属性2.通过参与游戏学习统计数目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积木表示数字,并理解其属性2.教学难点:用游戏的方式学习统计数目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拿出几块同样大小的积木,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几块积木一共有几个?”引导学生用目测法或手摸法获取准确数目,并通过观察积木的属性,提出数字的那些属性需要用来表示数字。
2. 练习积木表示数字(20分钟)老师让学生在桌上组合出数字,先组成1-5的数字,然后再组成8、10,最后再试试20呢?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用不同的积木组合出数字,并理解其属性。
3. 游戏统计数目(25分钟)任务1:找出谁家积木最多(10分钟)在课前,老师把同样数量的积木派发给每个小组,让小组自由玩耍,然后在游戏时,老师将先抽取3-4组,让每个小组拿着自己的积木快速的连成数字,看哪个小组先连成最多的数字,就是获胜者。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用数目去统计的方法。
任务2:分组比较(5分钟)老师让同学分成两组,每组把积木拿到桌上,然后交换积木,每个小组组合出自己的数字。
比较两个小组哪个积木数量更多,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让同学分成三组,重复比较。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验到用数目比较大小的过程。
任务3:找规律,补全数列(1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组用积木组成数字的巧妙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组方法,自由组合出数列并补全这个数列。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并通过补全数列帮助学生巩固数目的记忆。
4. 拓展(5分钟)让学生自由玩耍,继续创造更多的数字,而且还可以通过创造数字来学习加减法。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记录及上述任务的开展,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针对学生表现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
同时,可以给予小组比赛中胜利的小组或者个人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出积木的数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积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数学思维。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数量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数的训练,本节课将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有几块积木?”让学生尝试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积木数量的探究,每组选择不同数量的积木,通过数数、记录的方式,找出每组积木的数量。
3.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各自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数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4.2 评价内容:对学生数的概念的理解、数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用具:积木、计数器、记录表格等。
5.2 教学素材:积木图片、数的概念相关故事等。
第六章:教学设计6.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6.2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有几块积木?”学生尝试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Step 2: 自主探究(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积木数量的探究。
每组选择不同数量的积木,通过数数、记录的方式找出每组积木的数量。
Step 3: 合作交流(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各自探究的结果。
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数出积木的数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有几块积木》是一篇关于数量认知的教材,通过让学生数积木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量的概念,但对积木的数量认知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积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量的概念。
3.2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数积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数积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有几块积木?”4.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数积木,并记录下每组的结果。
4.3 交流分享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数数结果,讨论哪组数得对,哪组数得错,并找出原因。
4.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数积木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数积木作业,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实物资源准备一定数量的积木作为教学道具,颜色和形状可以多样。
6.2 教具辅助使用计数器、画图工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概念。
6.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积木的图片,以及数积木的过程。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物理环境布置一个宽敞、明亮、安静的课堂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7.2 心理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怕出错。
7.3 学习氛围第八章:教学拓展8.1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长一起数家中的物品,如玩具、书籍等,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块积木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几块积木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⑴进一步稳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⑵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局部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⑴ 引导学生心得知识的内在联络,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略的实际问习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投影仪、积木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⑴ 下面的算式。
(1)2×3=6 (2)5×3=15 (3)4×6=243×2=6 3×5=15 6×4=24先让学生同桌相互读,再指名读。
⑵一共有多少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只)二、新授教学课本第6页例习题。
⑴投影出示积木图。
⑵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木图。
发问:图中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报告。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7?(5个7)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5个7相加是多少)求5个7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7×5=35(块)或5×7=35(块)]谁会读出这个算式?(7×5=35读作7乘5等于35,5×7=35读作5乘7等于35)算式中,“7”表示什么?(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5”表示什么?(5表示有5排)“35”表示什么?(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7叫乘数)“5”叫什么数?(5也叫乘数)“35”叫什么数?(35叫积)(2)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一共有35块。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5(7个5)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7个5相加得多少)求7个5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5×7=35(块)或7×5=35(块)]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5叫乘数)“7”叫什么数?(7也叫乘数)“35”叫什么数?(35叫积)三、稳固练习⑴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习题。
《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
《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针对小班儿童,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积木搭建的基本方法、形状及数量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认知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这四种基本形状;2.认知数字1、2、3及相应数量概念;3.了解积木的使用方法,掌握积木搭建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积木的使用方法,掌握积木搭建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字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积木盒子。
2.相应形状的图形卡片。
3.预先准备积木拼图案例。
4.库存数量积木。
5.记录表格。
学生准备:1.桌子。
2.方便使用的座椅。
3.愉悦的心情。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出示4种不同图形的卡片,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并向学生解释这些形状。
教师示范一下如何用积木搭建出这些形状。
步骤二:学习数字和数量概念教师拿出积木,并逐个出示数量概念的图形卡片,让学生理解相应的数字和数量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积木来体验相应数量的概念。
步骤三:搭建积木拼图在桌上展示出一个简单的积木拼图,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掌握积木的使用方法和搭建方法,并能够学会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步骤四:自由搭建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思维来搭建积木。
步骤五: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分享他们用积木的经验,分享对孩子的观察和对孩子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四个基本形状。
2.学生能够识别数字1,2,3并认识数量概念。
3.学生能够掌握积木的使用方法和搭建方法。
4.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七、教学课件教学课件见附件。
数学教案二年级:小朋友分别拥有几块积木?
数学教案二年级:小朋友分别拥有几块积木?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2)掌握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3)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积木、数字牌、相机;2)课前准备:调查每个学生拥有的积木数量;3)课后准备:计算每个学生拥有的积木数量,进行汇总。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活动1)展示积木,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2)展示数字牌,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并可以进行比较。
步骤二:积木分发1)老师向每个学生发放不同数量的积木,并记录下来;2)学生可以相互观察,记录下周围同学拥有的积木数量。
步骤三:分组活动1)老师根据学生拥有积木的数量进行分组;2)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拥有的积木,让其他同学观察,并猜测数量;3)学生交换积木,并进行猜测数量。
步骤四:数字运算练习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牌,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2)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积木来模拟计算过程;3)每个学生进行举手回答运算结果,老师进行纠正和点评。
步骤五:总结活动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点名表扬表现好的学生;2)整理每位学生拥有的积木数量,并进行统计计算;3)老师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每位学生的积木数量,方便后续教学使用。
4.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应用。
同时,通过积木的数量比较和计算,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
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立体图形常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下面就是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有几块积木》二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预设: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积木若干块。
教学重点: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2、填一填。
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
(书P6.3)四、拓展性练习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学教案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_P7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 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2.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 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 5 7=35(人)7+7+7+7+7=35(人) 7 5=35(人)4. 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5.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3.汇报,订正答案.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五 . 作业:教科书P_〝练一练〞1.2.3题.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学教案范文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4.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重点: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二.复习旧知1.读一读.(1)2 3= 6 3 2= 6(2)5 4=20 4 5=20(3)3 7=_ 7 3=_2.说出乘法算式.(1)6个8相加:6 8或8 6(2)9个2相加:9 2或2 9.(3)3个5相加:3 5或5 3.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加法:7+7+7+7+7=35(个)乘法:7 5=35(个)或5 7=35(个)三.学习新知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 ,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_._.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_.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_._.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_.20.25.30.35.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7+7+7+7+7=35(块)(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7 5=35(块)或 5 7=35(块)(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5+5+5+5+5+5+5=35(块)(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5 7=35(块)或 7 5=35(块)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 5和5 7来表示.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 7或7 5来表示.)四.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板书设计:有几块积木7 5=35(块)5 7=35(块)小学二年级数学《有几块积木》教学教案范文三教学目标预设: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学生准备:积木若干块.教学重点: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说一说.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②请学生汇报交流.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 5或5 7块.2.做一做.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三.教学效果测评1.看图写乘法算式.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3.送信游戏.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四.拓展性练习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有几块积木-北师大版秋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有几块积木-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几”的概念,并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感知,以便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判断描述数量。
2.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物品的数量和进行相应的分类,并且对减法概念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1.数的概念。
2.数的大小比较和分类。
3.减法的初步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几”这个概念,并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感知,以便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判断描述数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地比较物品的数量和进行相应的分类,并且对减法概念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老师带着学生提前玩一些计数和分类的游戏,为本节课程做铺垫。
游戏可以是拨测计数器或将纸上的数字数字点数和物品数量对应。
2. 导入新知识通过主题磁铁、口袋等工具将一些积木和一些其他同学带来的物品交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分类和计数这些物品。
让学生充分体验几个字的含义并且认知到可以通过比较大小、分类来了解物品的数量。
3. 讲解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来说明几个数字的表示以及比较和分类的方法。
4. 练习与巩固通过唱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唱歌让学生数出教室里几个窗户、几个门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比较几个水果的数量。
5. 拓展老师可以通过拓展更难的问题来挑战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给学生较难的积木的数量后,老师询问学生有多少个积木在手上,同时告之学生“减去一颗”后还剩几颗。
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减法的概念。
6. 课后作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适当的作业。
例如让学生在家里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回答问题“一共有几个物品?哪一类物品的数量最多?数量最少?”五、板书设计数学概念数字的表示及大小比较数的分类数字的计数减法的初步认识积木数量的比较六、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主题磁铁、积木、口袋、图片或动画等教学资源可事先准备好。
《有几块积木》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有几块积木》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示数量,并能根据图形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1.学会用图表示数量。
2.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准备:1.板书:积木的图片、数字和“+”、“-”符号。
2.大量有色积木。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书、椅子、积木等,询问学生这些物体可以用什么表示数量。
2.提示学生可以用图形、数字等方式来表示数量。
步骤二:学习表示数量的图形1.出示积木的图片,并与学生一起数数。
引导学生发现积木的数量与图片中的方块数量相同,可以用图片来表示数量。
2.让学生用画纸和彩笔亲自画出所给数量的积木图形,并在图片下方写上相应的数字。
步骤三:简单的加减运算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积木,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例如:5块积木+2块积木=?或8块积木-3块积木=?2.提醒学生可以用图片来表示每组积木的数量和结果,然后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
步骤四: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题目,指导学生读题、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和计算结果。
2.检查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评,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步骤五:拓展探究1.给学生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例如:如果每块积木代表2个,那么5块积木又代表多少?2.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一种方法来表示所给数量的积木,并计算结果。
步骤六: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如何用图表示数量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然后与小组成员分享。
教学延伸:1.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更多可以用图形表示数量的例子,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2.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每块积木代表3个,那么7块积木又代表多少?板书设计:-------------------------------积木,数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学会用图形来表示数量,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分享意识。
小学数学 二上《有几块积木》教案01
《有几块积木》教案01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有几块积木”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具体情景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体验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
积木图、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容
总
结
(1)《有几块积木》教案01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有几块积木”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具体情景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体验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
积木图、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3)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有几块积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块积木教学目标:会通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1、板书积木图。
2、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学习新课1、我们最近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是什么?(生:乘法)乘法算的是什么?(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什么样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2、有几块积木。
出示板图:有几块积木?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
能直接列乘法算式吗?生:每排有7块,有5排,也就是5个7。
一共:5×7=35(块)说说5、7各表示什么意思。
5个7的和生:每列有5块,有7列,也就是7个5。
一共: 7×5=35(块)说说5、7各表示什么意思。
7个5的和小结: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也就是求“几个几的和”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追问:加数不同,能用乘法吗?为什么?练:能将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小黑板)12+12+12+12、 a+a+a 、4+4+……+4(b个)、 6+6+6+6+5、 4+3+2 3、说一说: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8×3 可能表示什么呢?8个3的和,3个8的和。
能说出加法算式吗?口头练习:4×7 5×6二、练一练1、(1)一共有多少人?看图说出图意。
每组有4人,有3个组,一共多少人?(写在黑板上)读一读。
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吗?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即是求几个几相加?(相同加数是4,有3个这样的加数,求3个4的和)3×4 或4×3(2)一共有多少瓶?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2种数法。
横着看,每排有6瓶,一共有4排,即求4个6 的和是多少4×6=24(瓶)竖着看,每列有4瓶,有6列,即求6个4的和是多少。
6×4=24(瓶)2、填一填。
10+10+10=()×() 7+7+7+7=()×()1+1+1+1+1=()×() 5+5+5+5+5+5=()×()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几块积木》教案二:通过分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本次《有几块积木》教案二的教学主要针对二年级上册的学生。
本次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分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掌握有关“有几块积木”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1、练习数数的技能,熟练掌握1-20的数字。
2、能够以图片,模型等方法进行形象计算。
3、打牢分组的基本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分组操作。
4、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分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整体呈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0块积木,让同学们一起数数,并告诉同学们这是10块积木。
画出20块积木,让同学们数数,告诉同学们这是20块积木。
2、分小组教学:把班级分成小组,每组5人,让同学们自己选出一名组长。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10块积木和20块积木。
让小组内的同学们互相数一下10块和20块积木的数量,并告诉组长他们的答案。
组长宣布结果,由教师进行核对答案。
同时,教师宣布小组中所组成的人员名单,进行组内分工,例如:清洗、整理、存放、交换等任务。
3、整合课: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交换,把积木重新搭成10块和20块,并统计整个班级的积木数量。
并让同学们从小组中选出代表,看看那个小组的人员工作最有规律。
4、优化教学:在整合课上,教师会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对每个小组进行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给小组进行奖励。
三、师生互动1、教师引导。
2、学生提问及互动。
3、小组间合作交流,并对小组进行奖励。
4、上课之前,教师让同学们说说上次的教学内容有没有掌握,提问少数几个同学,让他们将前段时间学的知识在黑板上练习一遍。
四、教学参考教学目标: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好的学习积木计数的知识。
学习资源:积木。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学习步骤:1、通过图片教学(黑板上)、教师小组分工进行课堂教学。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任务分工,协作完成。
3、每个小组进行分组,进行讨论。
4、将整个班级的知识进行汇总,颁布到全班。
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几块积木》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本文将帮您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文章,以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几块积木》教案二为例。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积木的形状和颜色,找到相似的积木,并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相似度。
2. 学生能够通过将积木拼成不同形状的图案,锻炼其空间想象力。
3. 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数方法,统计不同图案所用的积木数量。
教学步骤1. 导入:积木的分类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积木的形状和颜色,让他们分辨出相同和不同的积木,并找到相似的积木。
可以通过老师手中的实物积木,通过投影仪或是PPT上展示积木图片进行引导,展示出积木之间的变化。
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提升思维的活跃度,预测下一幅图案所需积木数量并在小组内口头报出。
2. 引入问题通过引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小明想用积木拼成一个三角形,请问他最少需要选几块积木?最多需要选几块积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如数的大小比较等,分析问题。
3. 给出实际的图案通过给出实际的图案,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计算该图案所需积木数量。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实际性,可以通过PPT或投影仪展示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图案,例如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让学生猜测并计算所需积木数量。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描述出图案所需积木数量的计算方法。
4. 拓展与练习可以对之前举的的实例进行拓展,例如:拼成不同颜色的三角形、计算不同形状的正方形所需的积木数量等等。
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图案,进行统计块数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演练中寻找规律。
可以让学生思考创造独立于教材的习题,例如通过拼成独特的图案,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计数能力。
5. 总结与归纳在本次教学结束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本节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巩固。
还可以思考积木在数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帮助。
总结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几块积木》教案二:如何准确地数出积木数量
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
其中,数的概念、数的读法和数的组成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数学时,特别是在学习数的数量时,总有一些难点,比如如何准确地数出数量。
在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有一节课程叫做《有几块积木》,这节课程主要是教给孩子们如何准确地数出积木的数量。
我们该如何做呢?本文将介绍对应的教案和如何有效地教学。
一、教材分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有关数的数量,教材上通过一些图片展示了不同形态的积木和不同数量的积木,用以让学生们实现数的数量的感知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孩子能够认识积木,准确的算积木数量;2.帮助孩子认识最基本的几何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等;3.培养孩子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如加减;4.通过课堂中的游戏和练习,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1.引入:老师用照片等辅助教具介绍积木,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的积木,最好可以让学生们触摸实物来感知形态。
2.讲解:让学生们观察和比较图片,学习如何用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求出积木数量。
比如:对于同一种类型的积木,如长方形长宽相同,小正方形也长宽相同,可以使用乘法,由此建立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型。
3.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桌子上分别摆出不同形态的积木,通过比较、计数等方式,让他们尝试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有所不同,可以根据情况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
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答几个问题,以检查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4.作业:老师要求孩子回家后,要找家中的相关物品比如糖块、牛奶盒等,进行算数练习,以便培养孩子们的应用能力。
四、与生活中的积木玩具结合在教授“有几块积木”这一课程时,可以结合孩子常用的积木玩具进行讲解和练习。
这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更有兴趣去学习,而且也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
同时,孩子们可以上网下载《有几块积木》的手机游戏,用游戏方式让他们体验这方面的投入与分享。
数学的学习是需要过程和方法的,而准确的数数和数的数量是数学学习的最基础和必要的环节。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
《有几块积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的方式,识别和计数积木的数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数数和描述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有几块积木》是一本关于数学启蒙的绘本,通过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数数积木的数量。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数数的经验,对积木也有一定的兴趣。
本节课将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数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积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数数,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
3.2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数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展示积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几块积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观察和数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积木的图片,并数一数每张图片中有几块积木。
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数结果。
4.3 比较和讨论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张图片中的积木最多?最少?”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4 总结和扩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数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数的方法,如数数楼梯、数数玩具等。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积木或类似的物品,进行数数练习,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成果。
5.2 作业要求学生需要准确地数出物品的数量,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数数过程。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数数积木数量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6.2 评估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数数过程、回答问题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是否能准确数出积木的数量,是否能用语言描述数数过程,以及是否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四、拓展性练习
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
积木若干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 5×7=35(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有几块积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是要会直接用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有几块积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
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
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
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 63×2= 6
(2)5×4=204×5=20
(3)3×7=21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7+7+7+7+7=35(人) 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