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合集下载

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一、本文概述颜色,作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各种文化和语言中也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将通过对英汉颜色词的分类、历史演变和象征意义的研究,来揭示这些颜色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内涵和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英汉颜色词进行分类,比较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在数量和种类上的差异,以及这些颜色词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探讨英汉颜色词的历史演变,了解这些颜色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红色、白色、黑色等颜色词,来展示它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我们将总结英汉颜色词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颜色词,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二、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除了基本的指称功能外,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些象征意义往往源于各自文化的历史、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在理解和运用颜色词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颜色之一。

它通常与喜庆、吉祥、繁荣和尊贵相关联,如春节的红包、婚礼的红妆和皇帝的龙袍等。

红色还象征着革命和进步,这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危险、愤怒、热情和爱情等情感相关联,如红灯区的标志、斗牛士的红布和情人节的玫瑰等。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纯洁、高雅和哀思相联系,如白色的婚纱、白色的百合花和葬礼上的白花等。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则更多地与纯洁、神圣和和平相关,如新娘的婚纱、教堂的天花板和和平鸽的羽毛等。

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工]
汉礼貌 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 的差异

矛 逢
摘 要 :礼 貌 现 象是 不 同 的 民 族 所 共 有 的 .是 人 类 社 则 来 研 究 礼 貌用 语 .提 出 了礼 貌 原 则 fPoliteness Prin—
会 文 明 的 主要 标 志 ,它存 在 于 民族 的 语 言 和 文化 里 。 ciple),其 包 括 得 体 准 则 (Tact Maxim)、慷 慨 准 则
人 们跨 文化 交 际的 顺 利 完成 、社 会 的 正常 发 展 都 离不 (Generosity Maxim)、赞 扬 准 则 (Approbation Ma xim)、谦
开 礼 貌 用语 的运 用 。但礼 貌 用语 在 不 同的 文化 中具 有 逊 准 则 (Modesty Ma xim)、一 致 准 则 fAgreement Maxim)
根 源 ,即 中西 截 然 不 同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社 会 伦 理 道 德 种 礼 貌 ,而 中 国 人 在 受 到 别 人 的恭 维 时 ,常 常 用 “没
观 以及 思维 方 式 的差 异 。此论 文 通 过 对 跨 文化 交 流 领 有 、没 有 ”、“惭 愧 、惭 愧 ”来应 答 ,以此 表 示 谦 虚 ,或 者
差 异 在 中西 文化 中的 体 现 ,并 分 析 其 产 生 的原 因是 由 雅 。之 后 ,他 121又 提 出 了五 条更 详 细 的礼 貌原 则 :贬 己
于 深 层 次 的 文化 原 因 。如 是 由价 值观 、思 维 方 式 、社 会 尊 人 准 则 ;称 呼 准 则 ;文 雅 准 则 ;求 同 准 则 ;德 、言 、行
在 西 方 文 化 中 ,当 被 别 人 恭 维 时 .被 恭 维 人 礼 貌

从英汉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生 ” 其 实 际 主 体 不 是 个 人 , 是 游 戏 本 身 , 游 戏 的 来 回运 . 而 是 动 。游 戏具 有 一 套 不 以 游 戏者 个 人 意 愿 为 转 移 的 独 立 的 规则 体 系 , 戏 者 只 有适 应 并 遵 循 这 套 规 则 体 系 , 脱 有 意识 的反 游 摆 思 , 能 进 入 并 享 受 游戏 。在 游 戏 中 , 戏 者 必 然 会 不 由 自主 才 游 地 沉 入 游戏 自身 而 减 弱 自我 意 识 ,成 为整 个 游 戏 的一 个 有 机

庆之 意 . 如r tr a指 的 是 “ 念 1 或 “ 庆 的 日子 ”在 比 e lt y d ee d 纪 3” 喜 。 少 数 场 合 红 色象 征 尊 贵 与 荣耀 , : loth dcre f . 如 r l u te e pto s o r a r b
■曩
从 英 汉 颜 色 词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蒲春 芳
( 岛 大学 ; 岛酒 店 管 理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青 青 山东 青 岛 260 6 0 0)
摘 要 : 英 汉 两种 语 言 里 , 大量 的 表 示 颜 色 的词 汇 。 在 有 正是 这 些 颜 色词 使 语 言表 达 更 加 生 动 和 丰 富 多彩 。 中英 文 的 颜 色词 虽然 在概 念 意 义上 大体 一 致 . 但 同 一种 颜 色在 这 两种 语 言 中有 着 不 同 的 文化 内涵 。 本 文 通过 对 中英 文 中常 见 的 几 种 颜 色词 的 分析 .指 出它 们 在 不 同的 本 土 环境 中所 承 栽 的 不
( 重 欢迎 某 人 ) 隆 。 2黄 色 ( elw) . yl o 在 中国古 代汉 民族 传统 观念 中 , 黄色 是帝 王之 色 , 象 征着 它 尊贵 、 高 与权 力 , 黄 帝 ” “ 袍 ” “ 崇 如“ 、黄 、黄榜 ” “ 、 黄金 ” “ 和 黄道 吉 日” 。在 汉语 中“ 等 黄色 ” 表 示下 流 、 落 , “ 色 书 刊 ” “ 还 堕 如 黄 、 扫 黄 ”“ 色 电影” 。 在英 语 中没有 这样 的说 法 。 这些表 达 中 、黄 等 但 把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的 社 会 和 文 化 现 象 , 文 化 在 语 言 当 中 的 一 种 体 现 。委 婉 是
同音 或 同形 字 , 在 禁 忌 之 列 。 国 上 下 . 平 民 到 王 侯 , 都 全 从 都要 遵 守这 一 规定 , 则就有 杀 身 之祸 。 就 是 我们 通常 否 这 所 说 的 “ 讳 ” “ 讳 ” 比 如 中 国 的 第 一 个 皇 帝 秦 始 皇 国 或 公 。
关 键 词 : 汉委 婉 语 英
委 婉 语 “ u h mi 源 于 希 腊 语 , 中 , e ” 为 ep e s m” 其 “u 意

这 是 因 为 中 华 民 族 没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 一 的 宗 教 信 仰 。虽 统 然 有道 教 、 教 、 斯 兰教 、 督 教 等 存在 , 是 信 仰 者在 佛 伊 基 但 全 民 族 人 口 中 所 占 比例 较 小 。 语 中 与 宗 教 有 关 的 委 婉 语 汉 大 多 和 死 亡 有 关 , 道 教 中 的 “ 化 ” “ 化 ” “ 仙 ”佛 如 遁 、羽 、升 ; 教 中 的“ 桀”“ 寂 ” 。这些 来 源于 宗教 的委 婉语 使用 涅 、圆 等
从 英 汉 委 婉 语 对 比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翟慧敏
( 阳职业 技 术学 院 , 南 濮 阳 濮 河
摘 要 : 文 从 跨 文 化 的 角 度 对 比 了英 汉 委 婉 语 Biblioteka 本470 ) 5 0 0
有 关 。比 如 表 示 “ e t ” 死 亡 ) 委 婉 语 中就 有 很 多 是 与 上 d ah ( 的
“ 转 ” 《 言 与 语 言 学 词 典 》 “ 婉 语 ” 释 为 :用 一 婉 。 语 把 委 解 “ 种 不 明说 、 使 人感 到 愉 快或 者含 糊 的 说法 。 替 具有 令 能 代

比较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比较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 。如:hlrnsc te hn ci e ukmo rw e d h t ya on , df hr h nt ya d h r y ga t e e r o 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 , e e u n a ew h el . 老了享 受父亲的财 ( 养儿防老 ” 与“ 相反 ) hlrnaentt b lm d f e 。C i e r o o eba e o t d rh f l e a n . a t o t i pr t u s fh r e s 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 父母责, 与“ 须顺承” 相反 ) hlrnwhn te r il a eprnsf l w e h ym 。C i e e hy ae lt m k aet o s h n te d te o, ge m k e d r 砒 a et m ma. h 孩子小时使父母变傻, 长大了把父母逼疯。( 这条谚语 更是与中国的孝道背道而驰。) 2 妇道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 4 女子首都更多的压迫 , 她不仅在家要从 父, 出嫁还要从夫 , 夫死更要从子。她们的地位低下, 不能与男子— 样受到教 育, 更不能出入社交场所。妻子必须贞节 , 从一而终, 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改 嫁。 很多谚语反映了对女子的歧视: 惟女子与小 人 难养也。 女人头发长, 见识 短。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女不吃二家茶。 好男不跟女斗, 好鸡不跟狗斗。 天下 最毒妇人心。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虽然男人也占统治地位 , 但妇女地位不像在中 国封建社会中那么低下。在英语谚语中 有些甚至强调妻子对丈夫的重要性 : H a w u r e ut s i w 谁想发迹 , et t ol t v , s akh h d h m i s 就请教妻子。H h ew o de nt oo h i , so o h s f o o hn r i wf d h nr i e. s s e i m l 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 自己。 A v t u o a o nt hr ub d r os m i ac w e h sa . iu w n s r o n 贤德的妇女是丈夫的冠冕。

从中西文化不同浅谈汉英语言的差异

从中西文化不同浅谈汉英语言的差异
胡 颖
( 枣庄学院 大学英语 教学部 , 山东 枣庄 2 7 7 1 6 0 )
[ 摘
要] 本文依据英汉语言文化起源 的不 同 , 通过人们在 自然环境 、 宗教信仰 、 思维方 式 、 历史 典故 、 风俗 习惯等方 面
的不 同, 分析英汉两种语言 的差异 , 并强调了准确恰当地把握和运用英汉语言 的重要性 。最 大限度地发挥英 汉语言 的 作用 , 有利于促进人类 的进步和发展 。 [ 关键 词 ] 汉英语言 , 差异, 中西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 H 0 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7 0 7 7 ( 2 0 1 3 ) 0 4— 0 0 7 3—0 4 该语 言 的社会 的文 化 , 看 到 该 社 会 的 自 然 环境 、 风 俗 习惯 、 宗教信仰 、 历 史典故 、 思 维
的 Ho w ma n y wi n t e r d a y s h a v e I s e e n h i m ,
s t a ndi ng bl ue — —no s e d i n t he s n o w a nd ea s t
貌 的 风 俗 和 信 仰 的总 体 。 由于 文 化 起 源 不 同 , 生 活方式差 异 , 风

自然 环境
法 的 系 统 及 结 构 。 语 言 是 和 交 际 环 境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一 种 行 为 , 语 言 单 位 的 意 义 是 在 使 用 中 的 意 义 , 是 环 境 赋 予 它 的 意 义 。它 体 现 了人 们 对 客 观 世 界 的认 识 和 态 度 , 语 言 的使 用 不 能 离 开 社 会 而 独 立 存 在 , 不 能 脱 离 社 会 流 传 下 来 的 决 定 我 们 民族 生 活 面

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发表时间:2011-09-19T11:28:21.42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冬梅[导读]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刘冬梅(桂林市职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2)摘要: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对英汉委婉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在等级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背景、审美观等五个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指出学习委婉语所依托的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引言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西方国家不同的等级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背景以及审美观等。

委婉语在日常交流及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感情和态度。

我们对委婉语的理解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种种考虑,有些话语不便或不能直说,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代替,可以避免冒昧或无礼,达到取悦人的目的,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

英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最早来源于宗教迷信,意为good speech或words of good omen(说好听的或吉言)。

可见,英汉语言对委婉语的定义、施用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英汉两种语言的委婉语,既属于语言现象又属于文化现象,记录并反映着各自的特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中西等级观念的差异汉文化更为注重等级观念,在封建社会中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

所谓国讳,主要是避开皇帝本人的名姓及服饰,比如与皇帝名姓相同的字音要回避。

东汉时要避光武帝刘秀讳,秀才改称“茂才”;而为了避明帝刘庄讳,把几百年前就已作古的庄子的“庄”姓改姓“严”,“老庄”改称“老严”。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 英 汉 谚 语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从英汉语言句子层面上的差异来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英汉语言句子层面上的差异来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杂的树状 结构 的长句 , 即聚集型 ( C o m p a c t n e s s ) 的体现 。但是 , 汉
语 的选词造句 , 则在很大 程度上挣脱 了语 言型态 的束缚性 , 它 既 没有谓语动词 和非谓语动词 的区别 , 而且也 不会被 限定在 特定 的
主谓框架 之中 , 即流散型( D i f f u s i v e n e s s )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汉语 的特 点在 于
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上下文来决定 , 尤其要 突出整个语言
的框架性 。汉语 中词语 的涵义往往反映在整体上 , 需要在意合 的 网络 中搜 寻。而一旦离开 了具体 的语境 , 概念 和涵 义将变得极其 模糊 , 琢磨不透 , 因此 又被称 为是意合语 。
通 常是 以主谓 或主表 为主干 的 , 把语 句 中的各成分悬 挂于主谓 两个 主干 的前后 , 通 过对 丰富 的关系词 的灵活运 用来过 度和 连 接, 宛如葡萄藤的主干那样一枝独秀 , 进而枝蔓横生 , 从 而形成 复
似一 根竹 竿 , 一盘珠子 , 一水波涛 ; 而英语的句子更如同是一棵 参 天的大树 , 一 串葡萄 , 一树荔枝 , 一 串珍珠 。
的进行组合 , 力求言能尽意 , 形式 紧而缺乏 弹性 , 关系裸露。而汉 民族的语 言造句对空问构架 的严谨并不在 意 , 且不拘泥于任何的 形态 , 而是 “ 注重线 性的转折 与动 , 追求的是流动的韵律和节奏。
体思维上 的不 同影 响, 英语 等印欧系语 言展示 出的是单位 的 自 足
性, 往往以主谓结构为主 , 形态 明确 , 显性 的句法 和词法 。这一系
的语 言所描述 的语 句中的各个成分 、 意群 、 以及各分 句之间 的关 联, 往往是通过诸如连词和介词 这一类 的词汇 问的纽带直接展现 出来 的 , 而语句中的各语法 关系主要 是通过词 汇间的不 断变化来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币?言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

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

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例如: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英汉常用习语看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从英汉常用习语看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上接第101页)[4]陈伟.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问题及对策的研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90.[5]孙成浩.节能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6):228.[6]李飞.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9):105.[责任编辑:曹明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也更加频繁。

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多地使用习语进行交际。

但是英汉习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不对等性,以至于在交流时常常滥用。

要想正确地使用习语,则需深刻了解其文化。

所以本文旨在从英汉常用习语揭示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1什么是文化不对等文化不对等又叫文化不等值。

所谓“文化等值”是指译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力争做到译文的字面意义、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接近原文,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的感受。

(陈俊林,《教学研究》,2004)陈俊林曾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思维差异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而笔者认为思维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

因此,笔者试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这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2中西文化的不对等性2.1习语反映生活环境的不对等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国的历史、地理位置及地域环境的差异,使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

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挥金如土”而非“挥金如水”,同一习语在英语和汉语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不同。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面 ,笔者 从人文 思 想、道德 观 念和 宗教 思 想三个 方
力发扬 人性 ,主张 人性 自由。如英 语谚 语 :
M a esw h thec n n n do a a ,a d God wha l. t he wi1
人 做 他 能做 的 , 上 帝 做 他 愿 做 的 。
这 些谚语 用对人的赞颂来代 替对 神的赞颂 。 意大
面 ,探讨 英汉 谚语 中中西 文化 的异 同。


人 文思想 ( ma i i Ies Hu ns c d a )的异 同 t
人文 主义 注意 发扬 人 的光辉 ,人文主 义 学说 以
人 的问题 为 中心 ,但 由于对 人 的 本身看 法不 同 ,人 的 问题 所涉 及 的面又 极 为广 泛 ,所 以人文 主义 在 中 国 的发展和 在西 方 的发展 也 不尽相 同。这 些不 同 自

另外一 些谚语 表 达 了人作 为 万物之 灵 的地位 。
Ma e o l fh nvr . 是 宇 宙 的 灵 魂 。 nit u t u ies 人 sh s o e e Ma e aue f ltig. 是 衡 量 万物 的 标 准 nit sr lhn s 人 sh me o a
Co pa io fCulur lCo m rs n o t a nno a i n o g ih a d Ch n s o e b t to fEn ls n i e e Pr v r s
工 JU Zhig X I O a — ua 一 — uo . A Yu n y n
摘 要 :谚语是意 义相对 完整的固定 句子 ,是语 言中一种 重要 的熟语 ,是 语言的花朵。笔者 从人 丈思 想、道德观
念 和 宗教 思 想 三 个 方 面 对 英 汉 谚 语 进 行 比较 与 分析 , 归 纳 总 结 出 中 西 丈 化 在 这 些 方 面 的异 同 关键 词 :谚 语 ; 中 西丈 化 : 人 丈思 想 ; 道 德 观 念 ; 宗 教 思 想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O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2 5 (0 6 1 0 7 — 4 6 1 95 2 0 )0 — 0 70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 一 )亲属间的称谓 在现代 汉语中 ,亲属称谓 大部分可 以清 楚地表达身份 ,如辈份( 父辈 叔 、 舅;同辈:姐 、弟、堂哥 ), 父 系或母系 ( 姑、姨 ),直系或 旁系 ( 孙、侄孙 ), N 相称显示亲近 ( 周振行 ,2 0 0 4 :2 7 )。随着中西文化交 年龄 的大小 ( 伯 、叔 、哥 、弟 )及血亲或姻亲 ( 哥、嫂子、姐、姐夫 )。另外 , 也常被对方要求 以 F 流的深化,我们也逐渐习惯采用 直呼其名 的方式 ,而对社会地位较 高或有威望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地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 呼 ,如大哥 、二弟 、三妹等 。 而英 语 中的亲 属称 谓却 比较 笼统 、模糊 ,一词 多义 ,覆盖 面广 。除 了 的人士 ,则不能一概照搬 ,以免显得唐突 。 辈 份 可 以清楚 表达 外,其 他关 系 只有通 过上 下文 仔 细推 敲或 当面 询 问。如 ( 三 )谦 称 与 敬 称 b r o t h e r兄弟 同为一词 ,不分 年龄大 小;g r a n d p a爷爷也指外 婆,不区分 父系 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是 “ 谦虚、尊敬 ”等,要求人们在交往 中对他 母 系;u n c l e 可指叔 叔、伯伯、舅舅 、姑父 ,不 区分年龄、父系和母 系。英语 人使用敬称 ,对 自己使用谦称 ,尽量贬低 自己、抬高他人表达谦虚、尊敬及客 中的 c o u s i n更是无所不 能,它不但年 龄、父系、母 系不 分 , 连性别 也不分 , 气等 ,因此汉语词汇 中拥有大量 的敬词和谦 词 ( 祝 畹瑾 ,1 9 9 9 :3 8 )。谦称有 鄙人 、在下 、小弟 、属下 、老朽等 ”,称 已方 的人为 “ 家父 、家 囊 括了堂哥、堂弟 、堂姐 、堂妹、表 哥、表弟 、表姐、表妹等 一系列汉语称谓 。 如称 自己为 “ 除此之外 ,英语 国家 习惯于称呼家庭成 员名字 ,许多人 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 慈 、 家兄 、敝岳 、 拙荆 、 贱 内、小儿 、 犬子等 ” :敬称有如 “ 令尊大人、尊夫人、 尊翁 、 尊府、令堂、 令兄 、 令 郎、 令媛、令孙等”,以及 “ ……君、……公、…… 母的兄弟姐妹。 因为西方 人崇尚 自由和独立,钟情 小家庭 生活方式 ,因而盛行核 心家庭 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比较独特 的人际态度 。 制 度。子女一般 到 l 8岁左 右就要单独 生活,独立 门户 ,因此他们 的亲 属观念 在西方文化 中,人们在 价值 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注 v a l u e ) 在 自由竞 争中的体现 , 强调 自我独立精神 , 淡薄亲族观念, 比较淡薄 ,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 ,极少有 三代 同堂的现象,更不用说 重个人价值 ( 四代同堂 了。另外 ,英语亲属称谓是不 区分 宗族 、血亲和姻 亲的。英语文化不 在言语交际上很少使用谦称。 而尊称 的通用形式为 “ 壮. ” 、“ M r s . ”、“ M i s s ” 、 追求人人平等 ,重视年纪和资历 ,称 呼只 是一种把 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一种 “ S i r ”、“ M a d a I n ”等,前三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 , 但 是在使用 “ M r . ”、 “ M r s . ” 和 “ S i r ”、 “ M a d a Ⅱ l ”时 以下的一些情况还是需要注意 的: 手段而 已,甚至人们愿意用名字或昵称来称 呼对方。 ( 二 )非亲属间的称谓 M r .( 先生)和 M r s .( 太太 、夫人 )是英语中的一组敬称,一般 与姓氏或 汉语里有~小部分亲属称谓可用在非亲属成员身上 ,如叔叔、 伯伯、( 老) 姓名连用 。语气正式 ,关系一般 。 S i r( 先 生 、 阁 下 )和 m a d a m ( 夫 人 、 女 士 、 太 太 、 小 姐 )是 英 语 中 另一 爷爷、大爷、大哥、 大姐 、 小弟 、 伯父、伯母、嫂子等等。在人们 的社会 生活 中, 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关系不密切及陌生人之 间。 此组敬称一般单独使用, 亲属称谓语有泛化现象 ,常用于社 交场合 ,用 以区分人 与人的相互关系及表达 组敬称 , 不同的语义、情感和语气等 多种功 能。亲属称 谓语的运 用能够缩短对话者之 间 不与姓 氏连用 。M i s s( 小姐 )用于称呼未婚女子,一般应与姓 氏或姓名连用 。 的距离的作用,提高亲近感 , 消 除交流 障碍 ( 肖巧玲,2 0 0 0 :8 4 ) . 。比如邻 居, M s( 女士)是 M r s . 和M i s s 合成而 来的一个 女性敬称 ,与姓 氏或姓名连 父母同事 ,自�

【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关键字】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句式、语义系统之间的语系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

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

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

因此,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词化程度相当高,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可以使译文简洁。

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补语” 的意思,“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

英语一个动词,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

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就简洁多了。

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 3 ]。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

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

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汉语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

从使用方法上来看,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第 1 卷 第 3期 1 20 0 9年 9月
河北农业大学学 报( 林教育版 ) 农 J u n l f r utr l i ri f b iAg i l r o r a o i l a Unv s yo e( r u t e& F r sr d c t n Ag c u e t He c u oet E uai ) y o
on t u t r ld f e e e be we n e s n s r m he he c lu a i f r nc t e a t a d we t f o t pr g a i i tnc i n o a m tc d s i to f Eng ih a d Chi e e po ie s ls n n s lt ne s
文 化价 值观 。

合 作 原则 的不 足 , N. eh 1 8 ) 出 了礼 貌 原 G. I c ( 9 3 提 e 则 , 括 :1 策 略 准则 ; 2 宽宏 原 则 ; 3 赞 扬 准 则 ; 包 () () () ( ) 虚 准则 ; 5 赞 同准 则 ; 6 同情 准 则 。B o 4谦 () () rwn
的交际冲突来分析其产 生差异的根源。
关 键 词 : 汉 礼貌 ;礼 貌 语 用 差 异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英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G 6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O 8 9 7 20 ) 3 3 3 3 1 O ~6 2 ( 0 9 0 —0 1 —0
H iu AN L- n j
( ho lo um a te nd S ilSce c Sc o f H nii sa oca i n e, N o t nie st i a,Ta y n。03 051 r h U v r iy ofCh n i ua 0 )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

green 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 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

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

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

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

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

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blue 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

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

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

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

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

从英汉对龙的不同文化语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对龙的不同文化语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对龙的不同文化语义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龙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它是帝王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在西方它是邪恶与凶残的代表。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龙(dragon)在中西方的起源,阐述其不同的文化语义,进而浅析了此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龙;文化语义;文化差异1.引言语言学家朱利·洛特门曾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语言的结构为中心”(juri lotman & b.a uspensky,1978)。

由此可见,语言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以语言为依托。

英汉两种语言中,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在中国是伟大的动物,是帝王的化身和民族的精神。

而在西方,它是罪恶和残酷的代表。

英汉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喻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龙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语义,然后探讨了引起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人们理解文化差异。

2.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国俗语义2.1 龙在中国的起源古往今来有关龙的无穷力量的描述数不胜数。

比如龙起源于图腾的氏族时代。

在宗族发展和兼并过程中,龙通过吸收其他动物的特征来发展,其外观也有不同的描述。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混合物:骆驼(或者马)的头,鹿的角,虾(或者兔子)的眼睛,蛇身鱼鳞,鹰(或者狗)的爪子,牛的耳朵,以及土狼的尾巴。

(金乃逯,1999:126)2.2 龙在中国的文化语义龙在汉语文化里,有着十分丰富的国俗语义。

首先,龙象征“华夏儿女”。

它是造福万物的神物,能腾云驾雾,兴云降雨。

“龙王”就是代表,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有干旱人们会祈祷龙王降雨。

(常敬宇,2000)其次,龙是帝王的化身。

每一个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

因此,汉语中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加一个“龙”字,如“龙体”、”龙颜”等。

最后,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还可从其他一些词语中体现出来,如“龙腾虎跃”。

汉语中带“龙”的俗语也很多:“鲤鱼跳龙门”,指那些提升很快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

汉英语言丰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需要很大的精力与学问,确非笔者力所能及。

本文只想就几个方面的一些语言现象的对比,对双方文化作一简单分析。

一.自然环境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

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相异。

我们会读到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Charles Dickens的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等等。

关于西风,则有John Milton的And west winds with musky wing(带有芳香翅膀的西风),John Masefield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等等。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双方的自然环境相异也。

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无比舒心。

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则凛凛然,刺人肌骨;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夏日之可畏”,“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同样是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说Lovely weather,isn't帅之类谈论天气的话语,而在中国,人们见面后总少不了要问句“吃饭了吗?”这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幻无常,阴雨天多,这样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它也是意料中事。

而在中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

也正由于此,汉语中与“吃饭”相关的词语非常丰富,如“要饭的”、“饭桶”、“吃香”、“吃不消”等等。

二、生产劳动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

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

原来英伦三岛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

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当有限。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对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

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

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鞭打快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山羊”和“绵羊”在汉语中很少加以区别,而英语的sheep和goat两词区分十分严格。

在英国的民俗中sheep是驯顺善良的象征,goat为淫荡邪恶的代表,甚至the sheep and the goat这一成语作“好人与坏人”讲。

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发现,以耕作业为主的汉民族对牧羊很少重视,而英人向来重视畜牧业,尤以牧羊为主。

能提供羊毛,换来财富的绵羊,本来就在英人心目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再加之性格温顺,故受人偏爱:而山羊性情好斗,雄性尾部散发恶臭,在希腊神话中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也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因而使人嫌恶。

三、风俗习惯1、亲属称谓: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比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我们看到,汉语竟把表亲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宗法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

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迥异,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

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有三十二卷,今人编的《称谓大词典》更是收了一万二千多词。

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过 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

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

2、敬语谦词: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

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先生、局长、敝人”等敬语谦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

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

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

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

中国人听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的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亳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

再比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

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

如,“浅谈……”、“试论……”、“……初探”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Linguistics(《科学与语言学》)。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英美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 ?等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话语被认为有失礼貌。

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个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

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

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

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

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四、宗教信仰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

比如,“天公”、“阴阳”、“菩萨”、nun(修女)、lesson(日课)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等也可见于日常语言中,如“听天由命”、“天地君亲师”。

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

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在英国,则基督教为主要宗教。

该教于597年传人英国。

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西方人则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

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

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

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

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等。

后两个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再比如夏日夜空中呈现的亮晶晶的白色带状繁星群。

汉语称之为“银河”、“银汉”、“天河”等。

英语则称之the Milky Way。

有“银河”,我们联想到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是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堑。

而the Milky Way则出自希腊神话,既可指天后Hera给Hercules喂奶时滴下的奶汁凝成的一条路,又可指人间通往宇宙宫殿的一条乳白色大道。

这个繁星群带给双方的联想竟有天壤之别!六、思维方式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

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从外表不易看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