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沉浮》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能够简单解释为什么物体味沉或者浮。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沉浮问题。

教学准备:1.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下册教材。

2. PPT演示文稿。

3. 实验器材:不同密度的物体、水槽、水。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思量物体为什么会沉或者浮,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概念讲解使用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物体味沉或者浮。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实验观察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水槽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Step 4:小组合作探索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预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原因。

Step 5:知识总结通过回顾讨论的结果,总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规律,强化学生对密度和沉浮概念的理解。

Step 6:拓展应用提供一些简单的沉浮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思量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7:课堂反思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让他们深入理解了物体的沉浮原理。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积极参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图示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此外,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思量和参预。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可以在下节课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密度和沉浮的关系。

同时,我还会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量,提高他们的参预度。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经过多年来的职场经历,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得心应手吧,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篇13.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

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沉浮教案(汇总8篇)

沉浮教案(汇总8篇)

沉浮教案(汇总8篇)沉浮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观察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1.每组一盆水和一盆蔬菜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桔子、蘑菇、土豆、西红柿。

2.每组一张记录卡(卡上画有水盆,水盆里有水位线),以及蔬菜、水果小图片若干;3、大记录表一张以及蔬果图片。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想一想,猜一猜,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1.认一认,说一说蔬菜水果的名称。

教师:看,桌子上有些什么?2.知道怎样是沉?怎样是浮?教师:如果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样?教师:看看苹果在水哪里?(这样叫做浮起来,如果在水底那么叫做沉下去)3、幼儿用动作感受浮起来和沉下去。

教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做一做浮起来和沉下去样子。

教师做动作演示,幼儿说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4.幼儿集体猜测这些蔬菜和水果在水中是什么状态。

教师:你们觉得香蕉放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用动作来表示。

(二)玩一玩,看一看,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教师交代操作方法。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了苹果放在水里是怎么样的?(浮起来的`)那我们应该把苹果的小图片贴在这个水盆的哪里啊?(让个别幼儿来记录)那沉下去的话应该贴在哪里?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还有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水杯记录卡还有蔬菜和水果的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的蔬菜和水果轻轻地放到水里,然后用小眼睛仔细看一看,哪些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然后把蔬菜水果的小图片贴到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一讲,说一说。

1.幼儿交流: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到水中,它会怎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师幼交流:谁愿意把你们一组的发现讲给大家听?(结合记录卡讲述)3.教师小结:这些蔬菜和水果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真有趣啊!(四)活动延伸。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现象: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可能不同。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形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浮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物体沉浮现象: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总结物体的沉浮现象。

3. 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形状的关系。

4. 总结沉浮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物体沉浮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查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安全性和合作性。

观察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细致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

最新《沉与浮》教案11篇最新《沉与浮》教案(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沉浮》教案

《沉浮》教案

《沉浮》教案《沉浮》教案《沉浮》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科学沉与浮教案范文

科学沉与浮教案范文

科学沉与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2.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观察、探究和总结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实验设备:容器、水、不同材质的物体、弹簧测力计、天平、计时器等。

教材和教具准备:教科书、图示、实物模型等。

课前预习:通过电子板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有关科学沉与浮的图像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了解有关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知识讲授(10分钟)讲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及其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浮力是物体排水使得物体能在液体中上浮的力,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示范实验(20分钟)选择5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木头、铁块、泡沫、纸张等。

将每个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观察它们的浮力和重力大小。

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在物体上,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4.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每组同学选取一个物体,观察它在水中的浮力现象,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

5.归纳总结(15分钟)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总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因,并解释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6.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引导提问,学生思考其他生活中与浮力和重力相关的现象,如气球飘浮、潜水、鱼类游泳等,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科学实验和浮力与重力的文章,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

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提出问题。

四、教学要点:1.理解浮力是物体排水使得物体能在液体中上浮的力。

2.理解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了解物体在液体中沉浮和受力的原因。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了解物体在液体中沉浮和受力的原因。

3.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总结,形成相关知识的概念。

沉浮实验教案

沉浮实验教案

沉浮实验教案沉浮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来探究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沉浮实验的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沉浮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包括若干不同大小的实验物体,如小石头、铜球等。

2. 一个透明的容器(如玻璃容器)。

3. 水池或水槽。

4. 测密度的天平。

三、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放入水池或水槽中,加入足够的水,使容器完全浸没在水中。

2. 选择一个实验物体,将其放入容器中,观察它是否浮起来。

如果浮起来,则说明该物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如果沉没,则说明该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3. 重复步骤2,使用不同的实验物体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思考题:1.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总结出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吗?请简要说明。

2. 我们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3. 你能举出一个例子,说明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吗?五、教学提示:1. 实验前可提前给学生讲解有关物体密度、浮力等基本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

2.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3. 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1. 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计算其密度,并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 可以设计一个更加复杂的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对沉浮的影响,如温度、浮力等。

3. 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如造船、潜水等。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验来探究物体的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和浮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和浮力有关。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沉和浮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 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沉和浮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球、盐水、清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沉和浮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讨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并记录下来。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沉浮》教案范文

《沉浮》教案范文

《沉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金属块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

2. 教学课件与资料。

3.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浮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 总结物体浮沉条件: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条件,如阿基米德原理等。

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浮沉现象,如船只的载货量、潜水艇的浮沉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浮沉条件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浮沉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发展情况。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评价方式。

3. 评价内容:a.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b.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c. 学生运用浮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 学生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中?哪些物体会沉在水中?”•第二步: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和浮力是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第三步:开展实验环节,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并以此验证之前所学的沉浮规律。

•第四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实际生活中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1.技巧引导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我采用了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通过关键问题和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做了一些因材施教的调整。

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允许他们自主制作橡皮泥物体并记录实验结果,而对于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3.课后拓展在教学结束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课后拓展内容,比如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实际应用案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沉浮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年级科学《沉浮》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浮》教案

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课题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时1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5、组织交流: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导思考:(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和浮的概念,理解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沉和浮的概念1.1 引入沉和浮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沉和浮的定义。

1.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第二章:物体的沉浮2.1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第三章:影响沉浮的因素3.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第四章:浮力原理4.1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

4.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浮力原理,并应用浮力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第五章:应用与实践5.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沉浮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浮力较大的船等。

5.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沉浮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沉浮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沉浮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在团队合作中,积极参与,沟通交流,完成任务。

六、沉与浮的转换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沉浮状态变化。

教学内容6.1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否可变,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6.2 进行实验,如改变物体体积、增加或减少液体密度等,观察物体沉浮状态的变化。

6.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沉浮状态转换的原理。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沉浮状态的转换。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物体的沉浮状态转换现象。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

科学沉与浮教案15篇科学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教师提出尝试题: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沉浮教案通用6篇

沉浮教案通用6篇

沉浮教案通用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沉浮教案通用6篇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案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沉浮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沉与浮科学教案范文

沉与浮科学教案范文

沉与浮科学教案范文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沉与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反映了物体在液体介质中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沉与浮科学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沉与浮的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沉与浮的原理;掌握实验测量浮力的方法;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沉与浮的原理和应用;实验测量浮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示范与讲解结合,实验探究和讨论相结合。

2.教学手段:课堂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互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一些浮力和重力的现象,例如:漂浮物体、沉没物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沉与浮的物理原理和相关概念,包括浮力、密度等内容,并解释物体浮力与物体大小、形状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50分钟)3.1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一张浮力测量表格。

3.2实验步骤1)小组成员依次选择一个物体放入水槽中观察,记录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浮着、沉着、部分浸没等);2)小组成员使用浮力测量表格记录各个物体的浮力;3)小组成员计算并比较各个物体的密度。

3.3讨论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大小、形状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和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较高,乐于参与实验和观察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体沉浮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乐于合作分享,培养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自主设计实验,分析物体沉浮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沉浮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所需的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笔。

3.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液体底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与浮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密度是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物体的浮沉。

2. 掌握物体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规律。

教学重点:1. 了解物体的密度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密度。

2. 掌握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3.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密度与浮沉的规律。

教学难点:1. 理解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密度与浮沉的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杯、水、各种不同密度的物体(如塑料球、木块、金属块等)。

2. 教学课件:包括密度与浮沉的相关知识点和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的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于主题的兴趣。

Step 2:讲解讲解物体的密度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密度。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Step 3: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密度物体的浮沉规律。

Step 4: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浮沉的应用场景,如船只载重、潜水等。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于密度与浮沉的理解。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上升、潜水艇下沉等,进一步理解密度与浮沉的原理。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密度与浮沉的知识点。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5、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5、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后记: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