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合集下载

简析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简析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简析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

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

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

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

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

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

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

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

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然而,随着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

这就给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重要挑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而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结束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导致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1.2 问题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历史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

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

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

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入手,探讨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衔接、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统一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指出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建议。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衔接、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改革、教育质量。

1. 引言1.1 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教学衔接是指初中和高中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的衔接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

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负担问题。

如果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前期的知识和能力差距,增加了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2.学业导向问题。

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

3.教育质量问题。

教学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发展问题,也是教育质量问题。

如果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将会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从而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历史内容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众所周知,历史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从过去中获取经验教训,以此完善未来社会,并让我们能够理解社会发展,让生活得以改善。

在教育领域,历史教学是一项核心课程,也是学生们学习历史变化、人文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直以来,学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社会统治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体系有着本质的差异。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更加广泛,以人文史、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史为主,注重对世界各国及其历史的探究;而高中历史教学则聚焦于中国历史,注重对中国历史的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以期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历史深处的道理,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进步。

同时,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差异。

例如,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探索能力,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历史,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更加重视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刻的认识。

此外,由于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完全不同,因此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如何保证学生有效地完成历史学习,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以解决衔接问题,是有必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指导,以保证其学习质量。

学校应及时引入新的历史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中掌握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为高中历史学习做好准备。

同时,学校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变化。

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历史学习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给予切实的奖励或惩罚,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加强对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以完成历史学习的衔接。

最后,学校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校外历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与研究能力,在历史学习中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洞察力,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良好的衔接效果。

综上所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虽然存在着很多困难,但如果学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与考核,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校外历史活动,就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历史思想理解,达到良好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探析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探析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探析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本知识。

初中历史课标的侧重点在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前后因果,包括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评议,高中历史课标则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对知识脉络进行整理,对历史问题有更深的解读。

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差别明显。

因此,探索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与高中历史学习相衔接的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熟悉学情,学习深度逐级加深从年龄结构上看,初中生将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心理也开始成熟。

在思维及认识程度上,初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的深度、广度及灵活性都大大发展。

依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思维中的感性成分较理性成分多,这与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同的。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还具有儿童的思维特点,此时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史料图片、简短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随着学生阅读、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选取的材料也应逐渐增加难度。

例如,将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与高中历史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对比。

“在确立中央政权体制的同时,秦始皇又在考虑地方管理体制问题了。

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如今六国刚亡,燕、齐、荆(楚)处于偏远之地,如不分封建国,谁去管理?臣等请陛下分封诸位皇子为王。

秦始皇根据李斯的意见,做出了决策,他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内容进行了意译和截取。

在高中阶段再次讲到秦朝地方管理体制的问题时则可以引用材料原文进行分析。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样的内容,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大幅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育和高中历史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地衔接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历史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为了更好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要求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实现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历史知识能够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需要兼顾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教学内容的跳跃感,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在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1. 整合课程内容: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求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设计要围绕课程标准,将初中学阶段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贯穿到高中历史学习之中,确保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 统一教学观念: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体化设计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教学观念,共同努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

3. 针对教学特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过渡和衔接。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 任务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的习得和应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下,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差异性,同时找到了两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分析了在当前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并从初中历史教师和高中历史教师两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衔接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

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

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

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

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

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

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随着教育的发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学生主要掌握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和史实,而到了高中历史教育阶段,就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历史研究和思考。

一、初高中历史教育的不同之处初中历史教育重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史实,使其有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而到了高中历史教育,学生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思考,并学会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历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需要高中历史教育从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出发,更加深入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基础的史实和知识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领悟。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1. 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可以定期组织学科组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各位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初高中历史教育之间的衔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

2. 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育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基本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式、图解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而到了高中历史教育阶段,则需要采用更加深入、系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加深入、广泛的历史知识和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

教师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深化和拓展。

三、结语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对于加强历史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和思想。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一、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和变化。

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首先需要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清晰的教学框架和体系。

在教学目标方面,需要确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应具备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在高中阶段所需要达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只有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才能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打好历史学科的基础,为接下来的高中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渐进式教学模式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在初中阶段,可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高中阶段,可以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注重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在新课标下,跨学科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重视。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文献来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历史地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在政治课上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

通过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四、加强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衔接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衔接,形成闭环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方面,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反复梳理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和对策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和对策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和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性分析第一,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以专题与模块为主,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以历史框架知识为主,主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其形式为主题与通史,内容相对浅显,知识也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第二,由于受教材形式、教学要求和教学地位等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不是重点,课时安排较少,教师为了赶进度会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高中阶段,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史学科十分重要,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第三,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主要是比较简单的历史事件与结论,以及对历史规律及概念的解释与定义,并且是副科,在考试中的地位不是很重要,师生不够重视,且以记忆为主,从而导致高一新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历史思维能力一般;但是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较多,内容深奥,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要能灵活学习历史知识,善于预习和勤于复习,积极思考。

二、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1.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找出二者的衔接点高一新生在心理和环境上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渡期,所以,要想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学生固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信心。

另外,通过对学生回忆初中历史知识的考查,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使初中的历史知识与高一历史知识相衔接,清晰教学思路,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春秋战国历史,包括西周的形成,诸侯割据产生的原因,以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从群雄割据到秦朝统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形成时期。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工作报告一、概述1. 本报告旨在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地过渡。

二、研究背景2. 我国教育体制中,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然而,过去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并未得到很好地延续和发展,这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顺畅的问题。

三、调研方法3.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以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师为对象,调查他们在教学中对于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四、调研结果4.1 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存在知识内容的断档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

4.2 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更侧重于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顺畅的过渡。

五、问题分析5.1 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过渡不自然,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变需要时间。

5.2 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没有形成扎实的历史基础,而直接面对高中阶段较为复杂的历史内容和分析要求,造成学习困难。

5.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而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转变考虑在内。

六、解决对策6.1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6.2 高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将初中历史知识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过渡。

6.3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习惯养成,引导学生从记忆知识到历史思维与方法的“跳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七、结语7. 通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我们得以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按照调研结果提出的解决对策,积极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畅衔接,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由于目标的差异,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造成衔接断层的原因1.课程标准方面的因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由于标准的制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所以,初高中课标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正是造成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功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同之处在于,高中历史课程在理念上“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

另外,高中课标第一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课程结构的差异初中历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课程最终选择“板块+学习主题”的历史课程呈现模式。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则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的通史体例,对历史知识体系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3.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薄弱,严重阻碍了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

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其实,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置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从理论上而言,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遭到了挫折!二、解决方法1.教师的衔接长期以来,广大初高中教师由于缺少沟通、缺乏理解,初中历史教师不清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高中历史教师也不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特点。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创新 课 堂
1 6S 浅谈Fra bibliotek 高 中历 史教 学 的衔 接
■ 杨 志 国
初 、 中 历 史 教 学 衔 接 问题 高 对照和分析初 中历史课程标 准与高 中历史课程 标 准 ,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两 个 问 题 。 从 1基本历 史知识 上 的承接 性。初 、 中历史 在 . 高 基础 知识 上是基本稳 定 的 , 只是 在 内容 的深化 上 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 高 中而 言 , 相关 的规 定 明确指 出 :在 义 务 教 育 的基 础 上 , 一 步 认 识 历 史 发 展 进 “ 进 程 中 的 重 大 历 史 问 题 , 括 重 要 的 历 史 人 物 、 史 事 包 历 件、 历史现象和历史 发展 的基本脉络 。 由此 可见 , ” 高 中历 史学习专题是在初 中历史学 习基础 上进一步 的 拓宽和深化 , 它们之 间是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 , 了解初 中教材 , 做好 初 中、 中历史 教学 的衔 接 , 高 才 能使 高 中 历 史 学 习更 顺 利 。 当 然 , 种 知 识 上 的 衔 这 接应 该“ 既注重 与初 中课 程的衔接 , 又避 免简单的重 复 ” 。 2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 上 的 一 致 性 。 . 情 初 中 阶段 的历 史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 唯 物 史 观 和 科 学 以 的教 育理论 为指导 ……转 变学 生被 动接 受 、 死记 硬 背的学习方式 , 拓展学 生学 习和探 究历 史 问题 的 空 间 ; 养 学 生 正 确 的 历 史 观 , 而 使 学 生 学 会 辩 证 地 培 进 观察 、 分析历史与现实 问题 , 加深对祖 国的热爱 和对 世界 的了解 , 历史 中汲取智慧 , 从 养成现代公 民应具 备 的人文 素养 , 以应 对新世 纪 的挑战 。高 中阶段 的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 会运用 科学 的理论 和 方法认 学 识历 史和现实问题 , 步形成科 学 的世界 观 和历史 逐 观 ; 立 不 断完 善 自我 、 树 为祖 国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做贡献和 民族 与人类命运 的人生理想 。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 : 1在过程 与方法上 , 中 、 中都 注重对学 () 初 高 生进 行历史方法 的培育 , 努力 转变学 生学 习历 史 的 方式 ;2 在情感 与态度 价值 观上 , 形成 正确 的世 () 要 界观与历史观 , 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 , 树立远大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作者:张慕颖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6年第10期[摘要]文章立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历史Ⅰ》第一单元,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探讨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历史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建设性建议[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8任教高一年级的历史课程,笔者都会听到学生抱怨:“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多了!”难,究其根本,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出现学生无法企及的“台阶”,且“难题”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妥善解决。

《历史Ⅰ》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本历史教材,也是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中存在困难最多的模块。

笔者以苏州地区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将其与初中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对应部分作分析比较,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差异初高中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必然存在学习难度的差异和梯度,但关键是这种差异和梯度是否合理,这是我们在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中需要关注的。

历史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朱煜教授在《历史教材学概论》中认为:历史知识的广度是指涉及的知识点和知识面。

历史知识的深度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分析,包括揭示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影响,历史人物的思想、行动的分析和评价等。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知识的深度是以广度为基础的,广度也体现了一定的深度。

*根据朱教授的观点,笔者思考以量化的方式,借助直观的数据来分析初高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历史知识的广度,从而来判断其难易程度的差别。

(一)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广度比较《历史Ⅰ》第一单元主体内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单元主题是政治制度,有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历史概念;所涉及的各类官职、机构等相关名词,对学生而言,空洞生疏,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部分。

因此衡量本单元知识广度的核心词,是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官职、机构。

笔者通过对《历史Ⅰ》第一单元和初中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数据: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新增知识点较多:新增政治制度10个,官职、机构为31个,增幅分别为52.6%和81.6%。

其中,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涉及的最多,新制度有5个;新增古代官职、机构有17个。

由此可知,就第一单元而言,初高中教科书在历史知识广度方面的衔接并不好:①新知识太多。

②新增知识大多为历史概念,抽象而枯燥,记忆和理解都是难题。

(二)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深度比较笔者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现,就高中《历史Ⅰ》第一单元而言,初高中的学习难度差距较大。

虽然《历史Ⅰ》第一单元中有约一半的政治制度在初中教材中已出现过,但其表述过于简而概之,与高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要求相比,太过浅显。

高中课标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课标要求基本上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上。

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明显地体现在试题上。

比如关于郡县制,苏州市中考试题是这样的: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起先把国家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而高一学生可能会遇到下面这道题: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这两题的难度绝不是同等级的。

中考试题要求仅是“知道”“了解”而已。

高中题目既包含“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比如“秦以前的封建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从而明确是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再结合对这两个制度的“分析、综合、比较”,甄别出分封制的实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开始确立起封建官僚体制。

这两题都符合课标要求,它们的难易差距是初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差距。

诸如此类的题目比比皆是。

可见高一学生抱怨高中历史难,的确有其客观因素。

高中新课程强调多角度、多方面运用史料,创设新情境,展现新问题。

因此,习题中大多是学生不曾谋面的新史料,第一单元,是古代史,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就成为学生做题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吐嘈材料“晦涩难懂”,这的确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历史学科能解决的问题。

二、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一)构建知识体系初高中课程的设计思路存在差异:初中课程是以时序为主,“通史”加“主题”的形式;高中则分为3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是“模块”加“专题”形式。

课程设计思路的差异,使初高中教材在教材体例、历史知识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表述重点等呈现很多差异,造成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学习高中历史所需知识体系的差异。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一新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时代社会特征等学习专题史所必须具备的背景知识是匮乏的,而高中教材对此表述极少,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出构建“大历史观”的黄仁宇说:“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其观点主要在于“宏观”把握历史,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微观”研究某个历史事件。

笔者建议,在开讲第一单元前,教师首先和学生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线索和发展特征,为高中专题史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单元知识结构,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好方法。

如第一单元后三课的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主要围绕两对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三个方面(中央官制、地方制度、官僚制度)展开。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让他们“按图索骥”地去理解某个政治制度、理解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因果关系,“宏观在宇,微观在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结合《历史Ⅰ》的其他单元,也可构建第1单元和其他单元的知识联系。

如第1和第2单元的横向联系,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了解世界政治体制发展的多元化;如第1和第3、4、6单元的纵向联系比较,让学生体会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民主政治因为国情的差异而异彩纷呈。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会因此得到提高。

(二)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初高中课程标准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实质上是初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差异。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1.运用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并注意难度适当,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题目过难,台阶过高,会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课标要求的“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题。

或许高一新生开始时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以此来降低难度,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启发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

2.总结并运用历史规律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通过总结运用历史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古代经济等内容,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积极、消极的影响。

3.指导学习方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一历史教师给新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比如“理解记忆、联系比较”等。

让学生明白,初中“死记硬背”的方式,对高中历史学习是劳而无功的,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

(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高一新生,教师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变“台阶”为“坦途”;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存在,需要高中教师在高一阶段找到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点,做好各环节工作,为高一新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台阶。

[注释]*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1.[参考文献][1]齐吉祥,马执斌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姬秉新,陈其主编.历史Ⅰ(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庞丹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