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山东高考,精选部分,精心校版,直接打印

合集下载

2020年山东高考卷+答案(校订)

2020年山东高考卷+答案(校订)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空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高考试卷真题山东卷语文

高考试卷真题山东卷语文

高考试卷真题山东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文章正文: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刻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从古至今,无数的智者和英雄,他们的故事和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

时间,不仅是流逝的,更是积累的。

它见证了人类的进步,也见证了个体的成长。

1. 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重量”具体指的是什么?(5分)2. 请分析文章中“智者和英雄”的象征意义。

(5分)3. 根据文章内容,解释“时间见证了人类的进步”这一观点。

(10分)4. 文章中提到“个体的成长”,这与“时间的重量”有何联系?(10分)5.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5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古诗文标题:《登鹳雀楼》古诗文正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生平。

(5分)7. 请解释“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字的含义。

(5分)8. “黄河入海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分)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5分)10.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更上一层楼”的理解。

(5分)三、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11-15题,每题2分,共10分。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过这次讨论,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D. 我们应该避免不犯错误。

12.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尽管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_________他仍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1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做事总是三心二意,让人不放心。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当益壮。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令人惋惜。

D.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不顾他人意见。

1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得《拉奥孔》昰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做。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得例证,用动人得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得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時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昰希腊人得诡计。

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得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得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這昰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得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得拉奥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得异点。

因为要解释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時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得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得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得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得做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得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得面孔筋肉挛曲得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得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做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得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得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得做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得衣服。

莱辛推原這不同得理由,做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得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得形色,诗用存于時间得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得事物叫做‘物体’,物体和它们得看得见得属性昰图画得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時间上相承续得事物叫做‘动做’,动做昰诗得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做。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時并存,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得媒介昰在時间上相承续得语言。

2022年新高考山东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答案)

2022年新高考山东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答案)

2022年全国新高考山东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 D2. B3. C4.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 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②与时俱进。

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

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6. B7. D8. 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9. 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 C 11. C 12. A13. (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本,作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答案解析: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坚定信念。

2.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解析: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 作者认为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答案解析:作者认为培养“文化自信”需要从教育、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交流,鼓励文化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解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觉醒、抗争,最终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案解析:作者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与他人的对话、内心独白等细节,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自我救赎,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和自我超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哪些具体措施?答案解析: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如何理解文本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语文高考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一片神秘的森林里,住着一位智慧的老者。

这位老者拥有着无穷的智慧和神奇的力量,他能够知晓世间的一切。

然而,这位老者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寻找一位能够理解他智慧精髓的传人。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来到了这片森林。

他听说老者智慧无边,于是立志要找到他并拜他为师。

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学者终于在一片幽静的竹林中找到了老者。

老者见到学者后,微笑着问他:“年轻人,你为何而来?”学者恭敬地回答:“老者,我深知您的智慧,渴望能够跟随您学习,传承您的智慧精髓。

”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智慧,在我看来,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老者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这只是智慧的一部分。

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学者疑惑地问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老者站起身,指着窗外的风景,说道:“你看,那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它们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

你能从中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却不被它们所困扰,这就是智慧。

”学者若有所思,他决定留在老者身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学者最终成为老者的弟子,是因为他聪明过人,很快领会了老者的智慧。

C. 老者对学者的回答表示满意,因为他认为学者已经完全理解了智慧。

D. 文章通过学者与老者的对话,展示了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真正的智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正的智慧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

B. 真正的智慧是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

C.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D. 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操控自然,改变世界的力量。

(3)文章中,老者指出“真正的智慧”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4)学者最终决定留在老者身边学习的原因是什么?(5)文章通过学者与老者的对话,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答案:(1)D(2)D(3)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和,懂得放下,懂得珍惜。

2023年3月山东省部分校高三高考语文联合测评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山东省部分校高三高考语文联合测评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山东省部分校高三高考语文联合测评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考察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序列,儿童视角的存在几乎是一片荒芜。

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在儿童没有取得“人”的资格的年代里,儿童的感受和对世界的体认自然就被创作者放逐在了文本之外。

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视角的出现和之后的长足发展,是以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作为理论的坚强依托的。

当时社会开始意识到儿童的重要性、儿童作为未来的人的萌芽获得了独立人格的尊重,具有了与成人同等的地位,自然也就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话语权,开始拥有了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权利。

在儿童视角被发现之前,成人的全知视角是弥漫在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传统叙事模式,全知全能的成年"说书人"雄踞于中国小说界上千年。

(摘编自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材料二: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叙事视角。

选择儿童视角的叙事者——成人作家,由于身心的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复杂,实际上已不可能复归纯真的儿童状态。

成人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选取“儿童视角”,首先必须使自己来一番角色转换、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状态,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

对此,陈伯吹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表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甚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陈伯吹在这里说的实际上正是他积数十年创作经验所得出的一条定律:真正为儿童写作就必须选择与坚持“儿童视角”。

英国作家格尔姆在《怎样为孩子写书》中认为:“想开采这个矿脉的诸君,必须留心的是,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小孩的东西嘛,随便写写就可以了,或者以为有诚意写作,就会获得儿童的感激,这种自我陶醉或随便的想法是很严重的错误。

现代文阅读,山东高考,精选部分,精心校版,直接打印

现代文阅读,山东高考,精选部分,精心校版,直接打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文/李亮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

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

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

亦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

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

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

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

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

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

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

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

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

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

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

2024全国高考真题 新课标Ⅰ卷 纯Word版 语文+答案

2024全国高考真题  新课标Ⅰ卷  纯Word版  语文+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山东)(答案版)

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山东)(答案版)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 1 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城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

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题目:《故乡的春天》故乡的春天,总是带着一股湿润的气息,仿佛是大地母亲轻轻的呼吸。

田野里,一片片嫩绿的麦苗,像婴儿的手掌一样柔软,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

远处,山峦起伏,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显得朦胧而神秘。

春天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1. 文章中“大地母亲”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天的什么情感?2. 作者描述麦苗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文章中“朦胧而神秘”的山峦,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的阳光对人们意味着什么?5.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故乡春天的整体感受。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题目:《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7. 诗中“好雨知时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态度?8. “润物细无声”中的“润物”和“无声”分别指什么?9. 请分析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意境。

10.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1. 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原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改写后:12. 请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表达对故乡春天的复杂情感。

例句:虽然故乡的春天有时会下雨,但是……13. 请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进行扩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原句:春天的田野里,麦苗生长得很快。

扩写后:14. 请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进行缩写,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原句:故乡的春天,总是让人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缩写后:15. 请根据题目要求,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描述故乡春天的特点。

例句:故乡的春天,不仅……四、写作(共30分)16. 以“故乡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附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附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新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新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潍坊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山东高考语文卷及参考答案精校版带译文

山东高考语文卷及参考答案精校版带译文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de)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de)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de)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卸载试卷上无效.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de)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de)答案,然后再写上新(de)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de)答案无效.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浙江云和梯田,虽然不及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那般规模(洪大/宏大),气势雄伟,但却玲珑..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阳光扑面而来,俯瞰..纤巧,别有特色.群山逶迤座宽大(de)露天体育馆.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沿/攀)着湿淋淋(银闪闪/亮堂堂)、绿油油或金灿灿...(de)梯子,从山间(de)水田里爬出来,正是清明时节,梯田一开始灌水,咕嘟咕嘟(de)流水声犹如______.每块田池(de)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一层里._____,一畦畦平展展,好似神灵于半夜在山上放置(de)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个山谷成了镜子创意博览会..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无数面镜...——弧形椭园子顺着山坡层层叠叠....地铺展开去.1. 文中加点(de)词语,有错别字(de)一项是A.玲珑群山逶迤B.俯瞰金灿灿C.边缘层层叠叠D.椭园博览会答案:D解析:“椭园”应为“椭圆”.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de)词语,最恰当(de)一项是A.宏大沿亮堂堂B.宏大攀银闪闪C.洪大沿银闪闪D.洪大攀亮堂堂答案:B解析:“宏大”, 空间尺寸巨大,规模巨大;“洪大”, 大而有力,响亮.“太阳每天都……梯子”,选择“攀”更适合“梯子”这一宾语.与后文“绿油油”“金灿灿”等表示色彩(de)词语相搭配,只能选择“银闪闪”.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de)一项是A.节奏均匀(de)弹拨乐在梯田里蓄满水B. 弹拨乐(de)均匀节奏蓄满水(de)在梯田C.弹拨乐(de)均匀节奏在梯田里蓄满水D. 节奏均匀(de)弹拨乐蓄满水(de)在梯田答案:D解析:第一处(de)主语为“流水声”,与之相对应(de)就是“弹拨乐”;第二处,“平展展”“好似……无数面镜子”(de)主语应该是“梯田”.因此应当选D.4.下列各句中,加点(de)成语使用正确(de)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de)空话套话.B. 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de)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D. 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de)作品在擢发难数....(de)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答案:A解析:A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de)前后硬加进一些例行(de)政治说教.使用正确.B项表达(de)意思是各方立场不一.而“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de)正好相反.不合语境.C项“济济一堂”(de)意思是形容很多有才能(de)人聚集在一起.使用对象错误.D项对象使用错误.“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不能修饰“小说”.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de)一项是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de)驾驶技术、丰富(de)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de)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de)重要条件之一.B.帮助家境不好(de)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de),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de)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de)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de)工人(de)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de)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答案:B解析:A两面对一面,应当是“良好(de)汽车状况是保证行车安全(de)重要条件之一”;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而常常忽略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de)逻辑思维训练”;D表意不明,“身患重病”(de)是“工人”还是“工人(de)女儿”.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6~8题.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de)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de)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de)真实和社会历史(de)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de)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de)真实(de)人,就没有真正深刻(de)典型.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de)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de)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de)身上还有别(de)东西.”人类复杂(de)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de)色彩可以描画清楚(de),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de)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de).事实上,人(de)性格世界有很大(de)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de)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de)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性格整体(de)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de),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de):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de)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de)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de)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de)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de)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de)元素是非常复杂(de),而这些杂多(de)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de)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de)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de)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de)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de)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de)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de)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de)“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de)“固执”.一个人(de)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de)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de)恶.李逵(de)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de)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de)鲁莽.此外,性格元素(de)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de),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不非(de)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de)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de)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主旨(de)概括,正确(de)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de)真实(de)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de)矛盾性,具有较高(de)审美价值.B.多向(de)性格构成,杂多(de)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de)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de)体察.D.性格元素之间(de)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de)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de)两层主要意思.答案:C解析:A项侧重(de)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de)性格特点,不是本位主旨;B项只是概括了第四段内容;根据第一自然段“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de)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de)内在矛盾性”以及第二自然段“事实上,人(de)性格世界有很大(de)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de)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de)影响”(de)内容可以判断C项为正确选项;而D项只是阐述性格元素(de)模糊性,是对上文内容(de)阐释说明,不能概括全篇内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de)一项是A.有人将人物(de)“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de)模糊性.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de)明确性和概念化.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de)坚定和自以为时(de)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de)不同表现.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de)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de)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de)内心和灵魂.答案: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说“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de)明确性和概念化”.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de)一项是A.“所有(de)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de)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de)性格模糊性特征.B.某作家说自己(de)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de)重视.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de)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de)情感,具有很强(de)性格元素模糊性.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de)(de)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de)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de)模糊性是缺失(de).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de)应用,D项中“‘我’自身性格元素(de)模糊性是缺失(de)”(de)说法不够准确,因为“我”既有怜悯祥林嫂,想帮助祥林嫂(de)一面,也有胆小怕事,不想多管事(de)一面,存在性格元素(de)模糊性.三、(每小越3分.共12分)阅读下面(de)文言文,完成9~12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虑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de)加点词(de)解释,不正确(de)是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专:独掌B.敢问其目.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D.白刃始合.合:交锋答案:C解析:“次”(de)意思是驻扎.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de)意义和用法相同(de)一项是A. 见其虚则.进B. 是故智者为.之谋置杯焉则.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D.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A解析:A两项都是副词,“就”;B第一项中(de)“为”是介词,“替、给”;第二项中(de)“为”是动词,给予;C第一项中(de)“之”是结构助词,“(de)”;第二项“之”是定语后置(de)标志;D第一项中(de)“乃”是副词,“才”;第二项,副词“于是、就”.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de)断句,正确(de)一项是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答案:C解析:此题(de)难点在对“斋”(斋戒)“之”(到,往)和“卜”(卜算)等词(de)正确理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de)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de)一项是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de)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de)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de)立将之道和将军(de)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de)军事智慧.答案:B解析:“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对原文(de)曲解,将军没有向君王表明上述说法.第Ⅱ卷(114分)四、(24分)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答案:(1)国家(de)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征讨它.(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de)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de)辛劳艰苦啊.14.阅读下面(de)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1)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de)“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de)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de)空缺部分.(6分)14.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de)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浓厚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de)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de)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de)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de)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de)迷惘.(2)①化用祖逖(de)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de)退落和秋江(de)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de)悲凉,寄寓了浓郁(de)爱国情感.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de)空缺部分.(6分)(1)论语记载(de)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de)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de)句子是“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de)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de)畅快心情.(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de)颔联“ , ”,描绘(de)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de)悲怆心情.15.答案: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五、(12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de)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4分)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de)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de)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de)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de)一个重要方面.人(de)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de)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de)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de)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de)满足.16.答案:①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de)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17. 用排比(de)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直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4分)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de)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de)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de)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de)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de)墨池,供我笔走龙蛇.17.答案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1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de)题目.(4分)中国(de)茶俗以大众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完全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①讲究.历来(de)研究者在饮茶着述中,他们试图交给人们一种优雅(de)饮茶方式:即茶社要雅致,茶叶需②③上品,入茶之水最好是甘冽(de)泉水;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④⑤⑥切忌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也是犯忌之事.⑦⑧⑨(1) 为了表达简明,画线(de)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 和_(2) 画线(de)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和____18.答案:(1)①②(2)③⑥六、(18分)阅读下面(de)文字,完成19~22题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de)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de)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de)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de)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de)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de)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de)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de)金陵派和徽派刻印(de)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de)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de)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de)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de)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de)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de)纯朴(de)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de)审美品格了.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de)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de)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de)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de)印书世家邹氏(de)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de)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de)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de)景象来.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de)檐角,鸟儿一样轻灵(de)木雕斗拱,敷彩(de)砖雕,带着画痕(de)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de)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de)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de)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de)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de),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de)一种沉重(de)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de)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de)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de)雨水.⑥生活在这拥挤(de)黏湿(de)腐朽(de)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de)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de)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de)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de).他们将邹氏家族(de)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de)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de)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de)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de)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de)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de)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de)轻视才是真正(de)悲哀.⑨四堡(de)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de)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de)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de)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de)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de)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de)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de)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de)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de)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de)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de)版子了.”我相信他(de)话.受制于经费(de)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de)身影.。

山东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练习【范本模板】

山东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练习【范本模板】

期末语文备考指导与新题型适应性练习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共16分)是考查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现代文阅读题。

两道选择题中,第6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侧重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两道简答题会涉及到鉴赏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赏析文章构思、探究类试题等问题,命题更加多样化、随机化。

由于本次期末抽测明确提出考查现代诗歌,故下文暂不涉及其它文学体裁。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现在我要回城去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别了我的小母鸡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别了我的老公鹅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在虚度时光.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和详细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和详细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和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则,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新高考山东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0年新高考山东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潮,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她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己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她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文/李亮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

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

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

亦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

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

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

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

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

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

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

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

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

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

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

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

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

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母亲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

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

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

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

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协共鸣。

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

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

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

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路上。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有删改)19、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有何作用?(4分)20、布鞋承载着乡村人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21、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2)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22、这篇散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赏析它的妙处。

(6分)19、①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人与家畜相伴而行、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布鞋的描写。

20、.(1)女人对男人的绵绵情思(2)女人对美与快乐的追求(3)勤俭持家的母亲们对家庭的细心呵护(4)留守老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对命运的坚守(每点1分,共4分)21、:⑪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布鞋比作浩瀚如海的高原上的小舟,赋予他们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温情。

(2)运用比喻手法,将布鞋比作围墙,将鞋垫比作花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们爱美的天性,和对欢乐生活的追求。

22、①结尾运用想象手法,描写儿时自己穿布鞋奔跑的场景,巧妙地照应了标题“渐行渐远”与开头的“脚印”,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布鞋的怀念,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眷恋。

③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无尽想象空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寒冷的味道·文/黄明山⑪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⑫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

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⑬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

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⑭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

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⑮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⑯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⑰冬天也看露天电影。

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

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

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

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

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

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⑱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⑲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⑳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⑴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

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

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⑵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

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

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

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

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

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⑶不仅仅是孩子们。

⑷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

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⑸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⑺寒冷还会来的。

19.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20.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4分)21.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4分)22.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6分)19.(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

(2分)(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2分)20.(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任何两种即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21.(4分)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22.(6分)①地球越来越热,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分);②经历“寒冷”是生活的自然规律,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2分),“寒冷”是我们生活人生所必须的,所以“寒冷”必须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人生中。

【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

(2分)】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主旨,生活要回归自然,人生成长要经历磨难。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流浪的扁担〃文/王清铭总会在不经意间在城市某个偏僻角落碰见几把流浪的扁担。

这座城市的年纪很大,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原先长庄稼的城郊农田被鲸吞,现在纷纷长出钢筋水泥的丛林。

城市的灯红瓷白和震耳的轰鸣,让单调而宁静的农田自惭形秽,缩在越来越远的地方。

这是一些失去土地和根基的扁担。

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随意喊一个乳名,他们中间肯定有人应声而答,尽管我们不认识。

但现在扁担们竖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飞驰的车辆和风驰电掣般的变化使他们手足无措,慌乱的眼神从攒动的人群扫过,如无处落脚的候鸟。

他们低着头,手绞着衣角,像一个个做错事的孩子,尽管他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零星地,有人在扁担们面前站定,寥寥数语,然后伸出几个指头,就有一把或数把扁担尾随他们消失在高楼间,若即若离的。

其他的扁担用羡慕的表情目送着,也极少说话。

扁担是木讷的,他们只知道埋头干活。

扁担的身份也是尴尬的。

扎根乡村的时候是农民,进入城市,就什么也不是了。

什么活都可以找他们干,扛水泥、运行李、搬家具,粗活重活,城里人细皮嫩肉干不了的,都找扁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