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夹层的抗栓治疗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颈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可发生在无重大创伤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血管内膜撕裂或血管破裂。
这可能导致腔内血栓、血管狭窄、闭塞或夹层动脉瘤形成。
颈动脉夹层可表现为局部体征和症状(如疼痛或颅神经受压)或脑或脊髓缺血颈动脉夹层是导致年轻人中风及卒中相关残疾的重要原因尽管有高质量的研究,但在疑似非主要外伤性颈动脉夹层伴或不伴脑缺血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结局方面的数据存在冲突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临床平衡和变化。
流行病学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中风的常见病因,由合并症、遗传或先天性因素、解剖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临床诊断对于伴有局部缺血或部分Horner综合征症状的头痛或颈痛患者,特别是有轻微颈椎外伤史或其他颈动脉夹层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新发或加重头痛或颈痛患者,采用CTA或MRI伴MRA进行紧急颈椎血管显像。
诊断的影像学工具对于怀疑颈动脉夹层的患者,MRA或CTA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合理检查。
对于CTA阴性且临床持续关注颈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含有脂肪抑制图像的MRA,因为它对壁血肿的可视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应避免将DSA作为一线诊断工具,但在临床关注且MRA和CTA阴性的患者中可以考虑。
超声可能有助于动脉重塑的随访评估。
提示夹层诊断的影像学征象。
A,双腔。
B,典型解剖部位呈锥形或火焰状闭塞。
C,内膜瓣。
D,假动脉瘤。
E,脂肪抑制T1的壁内血肿。
F,颈动脉成像双壁血肿(白色箭头)为低回声结构,损害椎动脉(V3段)的动脉血流。
G,左侧颈内动脉(ICA)完全闭塞并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颈部轴向源图像,显示环状征,颈动脉壁强化,颈动脉管腔内有新的非强化血栓。
这一征象对ICA夹层不是特异性的,但表明最近发生的闭塞,而不是慢性闭塞。
H,左侧椎动脉夹层患者CTA颈部轴向源图像,血栓围绕发育不全但明显正常的椎腔动脉,称为枕下环征,累及寰枕(V3)节段。
神经外科读书报告综述
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治进展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traumatic craniocervical arterial dissection,TCAD)是指由于头颈部外伤所致的颅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壁间血肿形成或管腔移位。
血管夹层形成后可激活血栓级联反应,进而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及假性动脉瘤形成。
造成TCAD 的创伤类型包括头颈部非穿透性损伤、直接血管创伤、颈部按摩及医源性因素(如血管造影时发生的管腔内器械损伤等),其中外力因素以机动车事故最常见。
TCAD 多见于年轻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发生率约为0.86%,椎动脉夹层发生率约为0.53%,颅内段动脉夹层发生率尚不明确。
TCAD 的好发部位与血管走行节段的可移动性有关,颈动脉夹层多位于第1~2 颈椎水平,椎动脉夹层多位于第2 颈椎至枕骨大孔之间。
本文针对TCAD 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进行综述。
1 TCAD 的诊断及风险评估TCAD 常因缺乏首发症状而容易被忽视,其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超声操作简便且应用广泛,但其由于灵敏性相对较低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赖于医师的操作经验,可能对夹层动脉瘤造成漏诊,故对于重大损害所致TCAD 的诊断超声使用相对受限。
需要指出的是,经颅多普勒超声可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监测血流动力及微血栓信号,有助于评估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
随着分辨率的提高,CTA、MRA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TA 作为首选检查,具有无创、便捷、高分辨率等优点,更适于小血管损伤的诊断,同时其也是最常用的复查方法[13]。
MRA 可明确夹层、壁间血肿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筛查软组织、脊髓损伤和缺血性脑卒中,然而MRA检查耗时较长,不适于重型外伤患者。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目录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三)病理(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辅助检查(七)狭窄程度测量与分级(八)诊断(九)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理论基础(一)手术时机(二)临床证据(三)手术适应证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相关治疗(一)围手术期治疗(二)麻醉方式选择(三)术中监测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方法(一)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三)补片成形修补技术(四)改良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五)术中转流技术(六)关于几种术式的选择(七)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八)手术入路相关的讨论五、手术并发症与处理(一)脑卒中和死亡(二)心血管意外(三)血流动力学障碍(四)颈部血肿(五)颅神经损伤(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但在我国该手术起步较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于2015年组织专家编写了第1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为CEA 的宣传推广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指导。
在2015年指导规范基础上,参考2016年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切除术对比支架置入术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ACT)结果以及2017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疾病的管理指南》和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的部分内容修订新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现作简要概括。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
基质降解,偏头痛患者该酶活性增加也提供了颈部动脉
夹层危险增加的一种生理学解释。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血管性疾病相关因素: 吸烟 高血压
口服避孕药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发病机制
动脉壁包括 3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当动脉壁撕裂, 血液侵入动脉壁各层之间,形成肌间血肿,出现夹层。另 外,血管滋养管破裂产生肌间血肿,常常累及内膜。
对于C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中国指南(2010) 推荐意见为: 1.无抗凝禁忌证的动脉夹层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者TIA 后,首先选择肝素静脉注射,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50~70s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抗凝
治疗(INR 2.0~3.0),通常使用3~6个月。随访6个月如 果仍然存在动脉夹层,需要更换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Ⅲ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偏头痛
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偏头痛增加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
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壁水肿易产生夹层有关。 Rist等对2010年前5个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Meta
结果表明发生偏头痛患者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增加2
倍,而这种危险似乎与有否先兆或不同性别无关。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偏头痛与颈部动脉夹层都有内皮功能障碍,也存在某些 共同的易感性,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编码变异; 另外,血清弹性蛋白酶是一种金属内肽酶,参与细胞外
临床表现与ICAD相似,表现为剧烈的颈枕部疼痛之后, 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如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和共济失
调。TIA较ICAD少见。部分患者不继发缺血症状。延髓背
外侧综合征和小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辅助检查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有哪些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血液流动和供应大脑的血流。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根据狭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同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这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介入治疗:对于中度到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或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
经皮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丝和导管引导下,在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将扩张球囊导管置入狭窄的血管部位,然后扩张球囊,将狭窄的血管腔重新扩张。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血管通畅性,恢复血流,减少症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把颈动脉狭窄处的斑块切除,恢复血管畅通。
手术时,医生切开颈部的动脉,将导丝和导管引入狭窄部位,然后使用特殊的刀具将斑块切除,并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通畅。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在介入治疗失败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和颅颈动脉路桥术(EC-IC Bypass)。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是通过手术切口,将颈动脉内膜剥脱出来,并修复血管。
手术时,医生切开颈部的动脉,将斑块剥离出来,然后缝合血管恢复通畅。
颅颈动脉路桥术是通过手术切口,在颅内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一条桥梁,绕过狭窄处,恢复大脑的血流供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狭窄处较长或病变严重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不断发展和研究,如颈动脉支架植入术(AAA),通过支架植入的方式来扩张血管和恢复血流。
还有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和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等。
清除血管栓块的方法有几种
清除血管栓块的方法有几种清除血管栓块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治疗、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清除血管栓块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其中包括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两种。
1. 抗栓治疗:抗栓治疗通过抑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减少血栓形成和生长的可能性,从而防止栓子形成。
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等,以及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溶解或降解血栓来清除血管栓块。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重组链激酶(r-PA)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激活为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从而溶解血栓。
二、内科治疗内科治疗是指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代谢状态,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式来清除血管栓块。
1. 利用药物调整代谢状态:内科医生可以通过给患者使用抗凝剂、降脂药物等来调整患者的代谢状态,促进血液的正常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 促进血液循环:内科医生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按摩等方法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血管栓塞的风险。
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或血管内器械清除血管栓块的方法。
1. 血管内溶栓:介入医生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血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部,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通常适用于血栓形成区域较小的血管。
2. 血管内机械取栓:介入医生通过经皮穿刺将器械插入血栓所在的血管内,利用旋转、摇头或显著膨胀等方法来破坏血栓,然后用抽吸器将血栓抽出,从而达到清除血管栓块的目的。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指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清除血管栓块。
1. 介入外科手术:包括开胸手术、开颅手术等,适用于血栓位于深部或较大的血管中无法通过介入治疗清除的情况。
2. 血管旁路手术:通过将健康的血管连接到关闭或堵塞的血管上,以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血管栓块。
介入治疗颈动脉堵塞的原理
介入治疗颈动脉堵塞的原理颈动脉堵塞的治疗原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用于早期、轻度颈动脉堵塞,以预防或减少进一步血管堵塞。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控制血脂水平和血压等方式来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颈动脉堵塞的发生。
2. 血管扩张治疗:对于中度或重度的颈动脉堵塞,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扩张治疗,以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血管扩张治疗通常包括药物血管扩张和介入性血管扩张两种方法。
- 药物血管扩张:通过给予特定的药物,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促进血管扩张,从而增加血管腔径,改善血液流动。
一种常用的药物是硝酸甘油,可通过皮肤贴片或口服等途径给予。
- 介入性血管扩张:介入性血管扩张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进入堵塞的血管,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的方法。
具体操作包括在堵塞部位把球囊导管膨胀,使其压迫血管堵塞物,从而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重度颈动脉堵塞的治疗,并可以通过放置支架等方式来维持血管通畅性。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动脉堵塞,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堵塞物。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内膜剥除术和血管旁路移植术两种方法。
- 内膜剥除术:通过切除颈动脉内膜上的堵塞物,清除血管内的障碍物,从而恢复血管通畅。
这种方法常用于仅部分血管受到堵塞的情况。
- 血管旁路移植术:将一段血管(通常是从其他部位取材,如腿部或胸部)移植到颈动脉堵塞处,以绕过堵塞部位,建立新的血液通路。
这种方法常用于严重的血管堵塞,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恢复通畅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治疗方法会因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有所不同。
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颈动脉支架手术后注意事项
颈动脉支架手术后注意事项颈动脉支架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手术方法,主要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部植入金属支架,恢复血液流通。
术后需要患者注意一些事项,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下是颈动脉支架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1. 休息和活动:手术后的第一天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之后可以逐渐开始少量的活动。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免增加颈动脉区域的压力,影响伤口愈合。
2. 定期服药:手术后,医生常常会给患者开具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服用这些药物,并在用药期间避免同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
3. 小心伤口:手术后,颈部会有一个切口,这是手术植入支架的入口。
患者需要保持伤口干净、干燥和避免受到外部伤害,如撞击、摩擦等。
同时,患者应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并注意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4.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应遵循健康的饮食原则,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同时,要限制高脂、高盐和高糖的食物的摄入,以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的发生。
5. 戒烟和限酒:吸烟会加重动脉硬化,增加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手术后的患者应立即戒烟,并且要尽量避免饮酒或限制饮酒量,以保持血管的健康。
6.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给出必要的治疗建议。
同时,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监测支架的情况和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7.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原因,术后患者应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如合理的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以维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8. 应激和情绪调节: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挑战,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患者应注意与家人和医生的沟通,寻求支持和理解。
此外,可通过参加兴趣班、听音乐、阅读书籍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颈动脉夹层
狭窄越重诊断越准确
自然病程
缓解率46–90% ,闭塞后再通率33–50% 。 夹层动脉瘤缓解率 5–40%,有15–30%会
抗栓: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 血管内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
溶栓:被认为有潜在风险,如扩大壁内血 肿,增大血栓不稳定性引起栓塞,SAH, 形成假性动脉瘤等,但也有小样本数据 表明溶栓是低风险的,也有META分析示 在夹层中使用溶栓和在其它卒中中使用 溶栓药比,安全性一样。
临床表现
缺血症状 据报道,脑或视网膜缺血症状见于50% –
95% 的颈部动脉夹层病人。TCD证实栓 塞为最重要机制。约5%患者由低灌注所 致。 71–84% 表现为脑梗死,13–20% 表现为 TIA,3% 表现为黑矇视力下降,3%表现 为缺血性视神经病,1% 为视网膜梗死。 约20%脑梗死无前兆症状。
流行病学
颈部动脉夹层占卒中整体病因的约2.5%,但它 却占45岁以下卒中人群病因的5%-22%。
美国和法国的流调显示颈部动脉夹层的发病率 为十万分之二点五到十万分之三。
颈部动脉夹层可累及中年龄段,包括新生儿及 儿童,最常见发病年龄段为35-50岁,高峰为 41-50岁(the fifth decade),女性比男性平均 早发病5年。
颈部动脉夹层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潘宋斌
背景(Background)
动脉夹层( dissection ) 主要是指动脉内膜层与血 管中层的剥离或血管中层 与外膜的剥离,伴随的出 血通常进入血管壁形成盲 端囊状物(Blind Pouch) 或在内膜下形成平行的第 二通道。
2010AHA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中文精简版
较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差异未知。 (新建议) 对于伴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尽 管使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后仍出现反复脑血管缺血性事件,可考虑 血管内治疗(支架)。 对于伴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血 管内治疗不适合或失败,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有卵圆孔未闭(PFO)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抗血小板 治疗是合理的。 对于 PFO 患者卒中的二级预防,没有足够数据表明,抗凝治疗 是否相当于或优于阿司匹林。 (新建议) 对于 PFO 的卒中患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推荐封堵 PFO。 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尽管补充叶酸可降 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水平可防止中风复发。 对于合并遗传性易栓症的动脉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应进行深 静脉血栓(DVT)的评估,是短期或长期取决于临床和血液凝血 功能)抗凝治疗的指征。 患者应全面评估卒中的其它机制。动脉卒中或 TIA 的患者在无静 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证实易栓症,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 的。 对于有自发性颅静脉血栓和/或复发性血栓性事件史和遗传性易 栓症,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对于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需要检测抗心磷脂抗体 (APL),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的。 对于符合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口 服抗凝治疗(INR 目标为 2.0-3.0)是合理的。 对于合并镰状细胞病(SCD)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的成年患者, 上述建议的有关控制危险因素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一般治疗是 合理的。 对于 SCD 患者防止脑缺血性事件复发,可考虑其他疗法包括定 期输血,以减少血红蛋白 S 至<30%-50%的总血红蛋白、羟基脲 或中晚期闭塞性疾病患者旁路手术。 对于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CVT)的患者,抗凝治疗很可能是有 效的。 没有相关试验数据明确急性 CVT 的抗凝需要的最佳治疗疗程, 但 在抗血小板治疗后至少 3 个月的抗凝治疗是合理的。 对于 Fabry 病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 推荐α -半乳糖苷酶替代 治疗。 (新建议) 对于 Fabry 病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在本指南中的其他二级 预防措施也被建议。 (新建议) 对于伴随高血栓形成风险如高凝状态或机械心脏瓣膜的缺血性卒 中或 TIA 的孕妇,以下建议可考虑:每 12 小时监测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调整怀孕期间的普通肝素(UFH)剂量;怀孕期间 监测抗因子 Xa 活性调整低分子肝素剂量,直到 13 周,之后使用 华法林,直到怀孕晚期,再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直至分
主动脉夹层支架种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主动脉夹层支架种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病变,指主动脉内部发生的血管壁撕裂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渗入血管壁中,形成夹层,导致主动脉功能受损甚至破裂。
为了治疗主动脉夹层,夹层支架的使用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主动脉夹层支架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不同种类的夹层支架在形状、材料、安装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不同的适用性。
通过了解不同种类的夹层支架,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详细介绍两种主动脉夹层支架的种类及其特点。
每种夹层支架都将被分别讨论,包括其优点、缺点以及适用的临床情况。
此外,本文还将对这些夹层支架的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医疗界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研究方向。
在本文的最后,将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支架种类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主动脉夹层这一严重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同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夹层支架技术的发展,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主动脉夹层支架的种类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信息。
接下来,文章将分为正文和结论两个主要部分。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两种主动脉夹层支架的种类。
第一种主动脉夹层支架将被称为主动脉夹层支架一,我们将在2.1节中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在该节中,我们将介绍主动脉夹层支架一的要点1和要点2。
然后,我们将转向第二种主动脉夹层支架的种类,将其称为主动脉夹层支架二,我们将在2.2节中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在该节中,我们将介绍主动脉夹层支架二的要点1和要点2。
通过这两个节的内容,读者将对不同种类的主动脉夹层支架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主动脉夹层支架的发展方向。
主动脉夹层支架隔离术后,治疗方法
主动脉夹层支架隔离术后,治疗方法一、术后治疗方法:主动脉夹层支架隔离术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药物治疗: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
主要的药物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降压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降低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患者再次发生主动脉夹层。
2.定期随访:对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
在随访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检和B超检查等,以及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3.外科手术治疗:在支架隔离术后,如出现发热、剧痛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4.生活方式管理: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保持情绪的平稳和愉悦。
戒烟戒酒,避免过度饮食,控制体重,适当参加运动等活动。
二、术后注意事项:1.避免紧张情绪:术后的患者需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
过度的紧张和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的不稳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避免剧烈运动:患者需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以免引起主动脉夹层支架的断裂。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帮助患者增强体质,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遵守医嘱: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和用药计划,勿自行更改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4.定期复诊:术后的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检查病情及治疗效果,为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奠定基础。
5.饮食控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控制,避免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患者也需要避免吃太多或太快,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炸、浓烈刺激性食品。
6.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并避免睡眠不足或过多。
建议患者在晚上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的音乐或电视声音等干扰睡眠。
膝外侧副韧带损伤,已支架固定5周,治疗方法膝外侧副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是由于膝关节受到扭转、摔倒等外力导致副韧带损伤。
副韧带是连接股骨和胫骨的重要结构,对于稳定膝关节和限制膝关节外侧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其中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吸烟等。
以下是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建议。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发病数天后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及时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降压获益并不明确。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应在发病数天后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
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
脂代谢异常也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C≤1.8mmol/L(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LDL-C<2.6mmol/L(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mg/dL)。
对于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也推荐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颈动脉闭塞治疗方法
颈动脉闭塞治疗方法
颈动脉闭塞是指颈动脉内膜发生斑块或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受阻的病情。
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颈动脉闭塞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流等方式来减少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从而达到预防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另外,一些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颈动脉内膜的稳定性。
手术治疗是对于颈动脉闭塞比较严重或有严重症状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之一。
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颈动脉内膜内球囊扩张术和颈动脉搭桥术等。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是将颈动脉内膜中的斑块刮除,恢复血流通畅。
颈动脉内膜内球囊扩张术则是通过在斑块区域内放置一个膨胀的球囊来扩张血管,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颈动脉搭桥术是将患者的另一血管连接到颈动脉供血,绕过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区域。
以上就是颈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 2024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1、年龄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2、性别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3、危险因素和诱因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3、危险因素和诱因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4、临床症状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4、临床症状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4、临床症状
二 诊断
(一)临床特征 4、临床症状
二 诊断
(二)辅助检查 3、MRI
二 诊断
(二)辅助检查 3、MRI
二 诊断
(二)辅助检查 4、DSA
二 诊断
(二)辅助检查 4、DSA
图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夹层所致 血管改变(左侧大脑中动脉)。DSA显示左侧大脑 中动脉夹层表现,框内可见内膜瓣及双腔征象。
二 诊断
(二)辅助检查 4、DSA
A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箭头指示部位为左侧 颈内动脉“双腔征”及“内膜瓣”; A2: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图像,箭头指示部位为狭窄 的左侧颈内动脉; A3、A4:增强前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轴位 对比图像,箭头指示部位见高信号的“新月形"壁内血肿。
B:动脉粥样硬化:
B1、B2:DSA.NRA图像箭头指示部位见右侧大脑中动 脉狭窄: B3、B4:增强前后HR-MRI轴位对比图像,箭头指示部位 见右侧大脑中动脉管腔内斑块形成,斑块内有强化。
三 治疗
(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 治疗
(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 治疗
(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 预防与预后
四 预防与预后
四 预防与预后
T
H
A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牛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奋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20%~30%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肇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丰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颈动脉闭塞治疗方法
颈动脉闭塞治疗方法颈动脉闭塞是指由于颈动脉内膜破裂而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中风。
治疗颈动脉闭塞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以防止或减少新的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以延长凝血时间,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则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在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以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
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来恢复颈动脉内血液流通的方法。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血管成形术是指通过导丝引入闭塞部位,然后在狭窄部位使用球囊扩张血管,使其恢复血流。
支架植入术是在血管成形的基础上,将一个金属支架放置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以保持血管的通畅。
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通过造影检查来确定狭窄或闭塞的位置和程度,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
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来恢复颈动脉内血液流通。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内膜剥离术和血管重建术。
内膜剥离术是指在闭塞的血管内,切开闭塞部位的血管壁,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的通畅。
血管重建术是指将闭塞的血管段切除,然后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进行修复,恢复血管的通畅。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闭塞程度较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因为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液凝固功能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注意体重控制、适度运动等,以减少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对血管的影响,从而预防闭塞的再次发生。
总之,颈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颈动脉支架治疗适应证禁忌症
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治疗适应证禁忌症一、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适应症:1、症状性患者,曾在6 个月内有过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 )的低中危外科手术风险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50%,颈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6%;2、无症状患者,通过无创性成像或血管造影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直径狭窄超过70%,颈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小于3%;3、对于颈部解剖不利于CEA外科手术的患者应选择CAS,而不使用CEA。
4、对于TIA 或轻卒中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可以在事件出现2 周内进行干预。
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保留部分神经功能患者,应在梗塞至少2周后再进行CAS治疗。
5、CEA 术后再狭窄,症状性或无症状性狭窄大于70%。
6、CEA高危患者:年龄大于80岁;心排血量低(EF<30%);未治疗或控制不良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近期心梗病史;不稳定心绞痛;严重COPD ;对侧颈动脉闭塞;串联病变;颈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等。
7、急诊患者,如假性动脉瘤;急性颈动脉夹层;外伤性颈动脉出血。
8、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不推荐应用于已有严重残疾的脑梗死患者中。
二、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禁忌症:绝对禁忌证:无症状颈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
相对禁忌证:(1)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2)伴有颅内动脉瘤,并且不能提前或同时处理者;(3)2 周内曾发生心肌梗死或较大范围脑梗死;(4)胃肠道疾病伴有活动性出血者;(5)难以控制的高血压;(6)对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者;(7)对造影剂或所使用的材料或器材过敏者;(8)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9)血管迂曲或变异,导管或支架等输送系统难以通过;(10)血管病变广泛或狭窄范围过大;(11)血管炎性狭窄,广泛的血管结构异常;三、颈动脉狭窄介入手术治疗可能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包括穿刺点的并发症,栓塞、血栓形成和高灌注脑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心动过缓、低血压、血管损伤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处血管、操作路径血管及远端血管的损伤,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支架内再狭窄等;导管、导丝断裂及所致并发症;造影剂过敏;穿刺点血肿、瘀斑、假性动脉瘤或夹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8 月第 34 卷第 8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771
专题讲座
颈动脉夹层的抗栓治疗
方 琪, 赵红如, 杜 娟
R743 文献标志码: A : 中图分类号: 摘要: 颈动脉夹层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是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药物 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的困惑, 近年来对于采用抗凝药物治疗还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已成为业内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 抗凝; 抗血小板治疗 DOI 10. 7504 / nk2014070301 Antithrombotic therapy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FANG Qi ZHAO Hongru DU Juan. Department of Neurolo 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FANG Qi Email fangqi_008@ 126 com Abstract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s the important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resulting in vascular stenosis or occlusion. However how to treat these patients pharmacologically has made clinicians confused. In recent years anticoag ulant therapy or antiplatelet therap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Keyword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anticoagulation antiplatelets therapy
7 -8 7 9 - 12 13
772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Aug. 2014 Vol. 34 No. 8
联征中有 2 个症状存在, 则强烈支持 CAD 诊断。 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AD 的诊断更加明确。目前, 全脑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 CAD 的金标准。 ( DSA) 1 )具有双腔征、 其诊断标准为[ ]: ( 双向血流等 夹层动脉直接征象; ( 如“鼠 2 )具有动脉管腔狭窄, 尾征” 、 “ 线样征” 或“ 珠线样” 改变, 管腔呈火焰状闭 塞、 动脉瘤等间接征象; ( 并排除 3 )具有间接征象,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痉挛或动脉炎, 或结合头部 MRI 断面上呈新月征。此外 MRI 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 在 CAD 诊断及其治疗随访中的作用越来越 MRA) 重要, 是目前首选的无创影像学诊断方法[ ]。 3 治疗 对 CAD 治疗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夹层, 改善并发 症及假腔的愈合。临床治疗应该包括镇痛, 控制血 [ ] 压, 抗血栓治疗 。然而, 如何进行有效地抗血 栓治疗?到底采用抗凝药物还是抗血小板药物?不 同的药物选择对预后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早已成 为业内关心的焦点。 抗凝治疗早在 19 世纪 70 年代就已提出, 可以 防止 CAD 的栓塞事件, 但迄今仍缺乏相关的随机试 验及循证医学资料。Norris[ ]指出, 在已发表的众 多研究和评论中, 支持者们始终认为抗凝是颅外段 CAD 的最佳治疗选择, 而这些选择大多数来自于医 疗经验。还有一些支持抗凝治疗的间接证据。影像 学研究发现, 超过 90% 的 CAD 引起的脑梗死患者 为血栓栓塞性脑梗死, 主要由夹层继发栓塞所致, 而 并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梗死(即低灌流性脑梗 死) ; 此外, 经颅多普勒研究发现, CAD 患者颅内微 [ ] 栓子的出现频率很高 。上述发现从表面上支持 抗凝治疗, 而且至少应在卒中后立即开始, 以使来自 内膜破裂处的栓子降至最少。采用抗凝治疗通常采 用的方法是在立即肝素治疗后给予为期 3 个月的华 法林治疗[ ], 维持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 2 ~ 然后再根据血管影像学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3, 然而因抗凝治疗无研究依据, 同时又存在出血 风险, 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已有争议, 抗血小板治疗 则逐年受到重视。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 现, 除了继发于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的低灌注和夹 层处血栓脱落造成的动脉源性栓塞, 血流动力学机 制也在夹层发生及壁内血肿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 ], 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引起壁内血肿扩大从而 CAD 使夹层处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加剧恶化。此外,
14 - 15 16 - 17 18 - 19 20 21 22 23 - 24
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低, 而在抗凝期间持续存 在的出血风险抵消了抗凝治疗的获益。 Philippe 等[ ]曾在一项为期 1 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 抗血小 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相比, 其短暂性脑缺血(TIA)发 生率、 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稍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同样, 2008 年关于 CAD 抗栓药物疗效的 Meta 分析显示, 对于 CAD 的患者, 没有证据支持抗凝治 [ ] 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也没有其他研究表明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之间有任何显著的区别。 在临床上, 对于无症状的 CAD 患者无需治疗, 因为其有自愈性。而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 在 CADISP ( cervical artery 目前尚无试验依据情况下, dissec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研究组提出急 1) ( 抗血小板治疗后, 诊需立即抗凝治疗的指征[ ]: 经颅多普勒( TCD) 仍发现 HITS( 提示有多发栓子) ; ( 血管完全堵塞(再通时易有栓子脱落) ; ( 2) 3 )脑 多发栓塞或非刻板型 TIA (提示栓子所致可能性 大) 。而在下述情况不宜进行抗凝治疗, 更适合抗 1 )重度栓塞, NIHSS 评分 ≥15 (易发 血小板治疗: ( 2 )仅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 生症状性脑出血) ; ( 无 缺血性表现; ( 伴颅内动脉夹层( 易发生蛛网膜下 3) 腔出血) ; ( 4 )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抗凝后可使夹 层内血肿扩大, 加重管腔狭窄, 导致血管供血区低灌 5) 注) ; ( 伴有其他出血性风险疾病[ ]。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抗血栓 治疗, 但至今仍没有任何关于抗凝药或抗血小板随 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可明确表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的 使用是否真的有效[ ]。2012 年一项荟萃分析的数 据来自包含 1636 例患者的 40 组非随机研究分析结 果表明, 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卒中复发风险 方面[ 抗血小板药 2 6% ( 13 / 499 )对抗凝药 1 8% ( , 比值比( 20 / 1137 ) OR) 1 49 ]或死亡风险[抗血小 板药 1 00% ( 对抗凝药 0 80% ( , 5 / 499 ) 9 / 1137 ) OR 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也没有明显 1 27 ] 证据表明抗凝剂或者抗血小板药有明显的优势[ ]。 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非随机研究, 目前亟需随机化 研究来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任何随机试验对 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CAD 的疗效及安全性 与安慰剂组进行比较。因此, 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在 CAD 患者的治疗中需要常规应用这两类药物。同 时, 也没有随机试验对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疗效 进行直接比较, 而从非随机研究的分析中未发现这 两种治疗有任何差异。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大
,
:
:
,
:
,
,
,
,
,
,
,
:
;
;
方琪,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 师。现工作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擅长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
颈动脉夹层(CAD)是动脉血流通过破损的血 管内膜进入血管壁, 造成血管内膜及中层分离, 从而 形成壁内血肿, 造成管腔狭窄; 如出现血管扩张的称 为夹层动脉瘤。CAD 年发生率为( 216 ~ 310 ) / 100 [ ] 万, 易发生在颈动脉的颅外段 , 可通过来自内膜 破裂处的栓子或管腔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导 致脑缺血, 是青壮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 约占其 [ ] 病因的 20% 。 1 病因 CAD 可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本文主要介 绍自发性 CAD。高血压是 CAD 的一个重要病 因[]。随着血压升高, 动脉管壁增厚、 血管顺应性
参考文献
1 ]万敏, . 神经疾病与精神 [ 郭秀海. 头颈部动脉夹层研究进展[J] 2011 , 11 ( 6) 616 - 619 卫生, : 2 ]姜明, . 中国实用 [ 樊东升. 脑动脉夹层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 2008 , 28 ( 10 ) 23 内科杂志, : 3 ]曲方. 颈部动脉夹层病因及危险因素[ J]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4 , 34 ( 5) 450 - 453. : 4 ]管静静, .中 [ 陈妍, 徐运. 脑动脉夹层导致卒中的早期诊疗 [J] 2014 , 34 ( 5) 435 - 438. 国实用内科杂志, : 5 ]程学英, [ 王剑锋. 缺血性卒中不可忽视的病因— — —脑动脉夹层 J]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 34 ( 5) 457 - 459. : [ 6 ] Pezzini A, Case V, Zanferrari C, et al.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 risk [ J] .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6 , 77 ( 1) 95 - 97 [ : 7 ] Michael T, Haneline DC. The etiology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 J] . J Chiropr Med, 2007 , 6( 3) 110 - 120 [ : 8 ] Benninger DH, Herrmann FR, Georgiadis D, et al. Increased preva [ 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J . Cerebrovasc Dis 2009 27 3 241 - 246 factor for spontaneous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A casecontro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