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基础)
膜分离技术概述和基本理论
三、膜材料
有机膜材料 1.纤维素衍生材料: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
素等。 2. 聚砜:性能优于纤维素 3. 其它高分子材料:较高的机械强度,耐pH
范围宽及较耐高温 无机膜材料 金属、金属化合物、陶瓷、玻璃以及沸石等。
醋酸纤维素膜材料的特点
(1)同时兼有滤液流量高和截留性能好两大优点。 (2)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 (3)不耐高温,耐游离氯低于1 mg/kg,耐pH 2~8。 (4)易被细菌和酶所降解。 (5)压力长时间作用下膜结构会变得紧密而使截留
(二)聚酰胺膜
•聚酰胺是含酰胺链段一CO—NH一的一系列聚合物
•主要有: 芳香族聚酰胺 聚哌嗪(qin)酰胺 聚砜酰胺
•脱盐率高,膜通量大 •耐压密性和热稳定性较好 •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芳香聚酰胺的结构与制备
[H N
N HC O
C O ]n
• 合成方法:以Du Pont公司的Nomex为例, 是由间苯二胺和间苯二酰氯低温缩聚而得。
• 改进的方法:提高膜的机械强度,减少膜 的变形。同时定期对膜进行反冲洗,恢复 膜原有的孔隙。
(三)膜的降解
•化学降解: 由于膜在碱性及强酸性液体影响 下所造成膜材料的水解。 避免方法:pH调节
选用化学性能稳定的膜材料 •生物降解: 是微生物在膜上繁殖的结果,可 用清洗或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膜分离技术(基础)
6
各种膜过程的市场评估
商业吸引力 高 中 低
成本上可竞争 □表面水处理 □气体处理 ○水脱盐 □废水处理 ○食品工业 ○生物工程 □化工
△电池隔膜
技术上先进
△人工胰 □空气分离 □血浆分离
○控制药物释放 ○超纯水 △去内毒素
SDI=[1-T0/T1]*100/T
氧化还原电位ORP是表征水体中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种参数。当氧化还原电位
。 呈正值时表示水体中含氧化性物质,当氧化还原电位呈负值时表示水体中含还原性物质
24
管式膜:包括无机管式膜、有机管式膜及有机无机复合膜;主要用于解 决高浓度、高粘度、高含固量以及高温、高腐蚀性液体的分离过滤。
26
立升内压膜
立升外压膜
27
外压膜与内压膜优缺点比较: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内压膜 预处理100~300微米 单面积膜通量高 断丝后产水污染慢 进料侧光滑 膜丝不易粘黏 易清洗 反洗效果好 一般不气擦洗
外压膜 预处理500~1000微米 单面积膜通量低 断丝后产水污染快 进料侧有死角 膜丝易粘黏 清洗相对难 反洗效果相对差 可气擦洗
对称膜:亦称各向同性膜,膜的各部分具有相同的特性,其孔结构不随深度而
变化的膜。膜的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在各个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所有方向上的 孔隙率相似。(如电渗析中的离子交换膜、气体分离膜和微孔膜)
第九章 膜分离技术
聚氯乙稀(PVC) 聚氯乙稀(PVC)是产量最大的三大合成树脂之一, 是一种非结晶态的热塑性塑料,没有明显的熔点,玻 璃化转变温度在80℃左右,常温条件下韧性较差。
PVC可耐甲醇、乙醇、乙二醇、醇类、醋酸等,不耐 丙酮、环己酮、硝基苯等有机溶剂。 PVC耐氧化性能与聚乙烯(PE)接近,在氧化物存在 条件下,易发生部分分解。同时,PVC分子中含有氯 元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析出,影响过滤水质。
炭黑
病毒 细菌 酵母细胞
10~100
10~100 300~10,000 1000~50,000
蛋白质
胶体硅粒子 漆颜料
10~300
8~20 100~5000
面粉
金属离子 氯离子 水溶性盐
1000~100,000
0.2~0.7 0.18 0.3~1.2
五、膜的分类示意图
第二节 膜及其膜组件
概念: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利用膜 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 量差作为推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 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均质膜
非对称性膜
微孔对称性膜
铝膜
聚酰胺转相膜
纳米管膜
扫描电镜图
表面 SEM
横切面 SEM
过滤器类型: Pall Filtron Omega 系列 300 K
2. 膜的孔道分布
膜分离技术基本知识
高分子微滤膜材料:
主要有:纤维素类,聚砜类,聚酰胺类,聚烯烃,聚酯类,含氟类等。已用于微 孔膜的高分子材料有纤维素、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聚醚砜、聚酰亚胺聚乙烯、 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等。
几种主要膜材料的基本性能
膜材料 pH范围 耐温性能/℃ 耐氯性能 耐溶剂性能 膜组件
醋酸纤维素 聚砜 芳香聚酰胺 聚丙烯晴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聚丙烯 聚酯 再生纤维 聚砜酰胺
0.08~0.1
病毒的过滤,超纯水的最终过滤,人工肺、血浆净化
0.03~0.05
病毒过滤,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的过滤,无热源水制造
微滤过程的主要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 用途举例
生活用水
饮用水生产中颗粒和细菌的去除等 水,溶剂,酸,碱等各种化学用品的过滤澄清,含油污水的分离,乳液过滤,高粘度聚合 物纺丝溶液的过滤,涂料中的杂质过滤等 各种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切削油的过滤澄清,发酵产品和菌体,油水分离 发酵过程中去除杂菌,菌体浓缩分离,类菌质体的去除等 超纯水的制造,半导体制造中各种药剂和气体的精制,过滤,洁净室用的空气净化,光盘 制造用药和药剂的精制等 无热源纯净水的制造,输液,注射液,眼药水的除菌,血液过滤,血浆分离,血清,组织 培养等其他生物制剂的过滤除菌,原料药,中间体,化工原料,中药提取液等澄清, 除菌过滤,制药废水处理 酒、啤酒、碳酸饮料中酵母核霉菌的去除,糖液的澄清、过滤,果汁、果酒澄清、除菌过 滤,明胶的澄清,葡萄糖澄清,白啤酒除菌,牛奶脱脂等 水中悬浮物,微小粒子核细菌的去除,印染废水的脱色等。 冶金废水的处理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工艺原理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工艺原理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工艺原理比较简单。在过滤过程中,原料液被泵加压,并且原料液以一定的流速沿着过滤膜的表面流动。大于截留分子量的物质分子不会通过膜流回储罐,小于截留分子量的物质或分子会透过膜而形成透析液。因此,膜系统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回流(浓缩)出口,另一个是透析液出口。每单位膜面积(m2)每单位时间(Hr)流出的透析液量(L)称为膜通量(LMH),即过滤速率。影响膜通量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固体含量(TDS),离子浓度,粘度等。
澄清和纯化技术-超微滤膜系统
用于澄清,纯化和分离的膜主要是超滤/微滤膜。由于可以截获的物质的直径分布广泛,因此它们广泛用于固液分离,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的分离,色素的去除,产品纯化,油水分离等工艺过程。
超微滤膜分离技术可以代替传统的自然沉降,板框过滤,真空鼓,离心分离,溶剂萃取,树脂纯化,活性炭脱色等工艺。
膜分离,澄清和纯化的优点:
●可获得真实的溶液,产品稳定性好;
●过滤分离产率高;
●分离效果好,产品质量高,运行成本低;
●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该工艺无需添加化学药品,溶剂和溶剂,也不会引入二次污染物;
●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人工成本低;
●扩展性好,易于实现产业化扩展的需求;
●设备可以自动运行,稳定性好,易于维护。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通过膜将混合物中不同分子大小、形状、电荷和极性等特性的物质分离出来。它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保护、医药制造、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和电子行业等。本文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和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作为分离介质,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更多的组分,其中其中至少有一种组分通过膜而另一种组分不直接通过。根据膜分离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
压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施加压力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以实现分离的技术。膜的孔径大小、膜的材质和压力差均会影响分离效果。该技术主要包括超滤、逆渗透和微滤等。
超滤是指利用孔径大小在10-100纳米的超滤膜去除溶液中的高分子物质。逆渗透是利用高压驱动水通过0.1纳米左右的逆渗透膜,将混合物中的水增量分离出来,这是制取纯水的主要技术之一。微滤是利用孔径在0.1-10微米的微滤膜去除悬浮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2、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
电力驱动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电场将混合物推动到膜上,实现分离的技术。例如电渗析技术是利用电场和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将含有离子的溶液通过电场驱动到离子交换膜中,使得原来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两侧集中,最终通过两个极
板分别收集。
3、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
扩散驱动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分子间的扩散速率的大小差异,将混合物中的混合物分离的技术。例如气体分离、液体浓缩和溶液析出等。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根据膜的性质和分离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膜分离技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膜分离技术基础及其应用012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膜面流速: 指物料在膜元件通道内膜层表面流动的速度; 渗透液(清液):指透过膜层的澄清液体; 浓缩液:被膜层截留后反复在膜系统中循环过滤后 残 留的 物质,主要是不溶性的菌体,多糖,蛋白,杂 质等; 渗透侧(清液侧):指收集渗透液的部分; 循环侧:指供流体在膜通道内循环的部分;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陶瓷膜元件类型
截面图
支撑体电镜图
陶瓷膜元件的安装
板式膜
板式膜优缺点
优点: 组装方便,膜的清洗更换比较容易,料液流通截面较 大,不易堵塞,同一设备可视生产需要而组装不同数 量的膜。 缺点:
需密封的边界线长 ,膜片容易损坏,过滤面积较小,占 地较大
平板膜组件分离原理
中空纤维超滤膜
中空纤维膜优缺点
按分离孔径划分的膜类型
按分离孔径划分的膜类型
按膜的材质划分的膜类型
天然高分子材料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硝酸纤维和再生纤维 优点:醋酸纤维的阻盐能力最强,常用于反渗透膜,也可作超滤 膜和微滤膜;再生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透析膜和微滤膜。 缺点:醋酸纤维膜最高使用温度和pH范围有限,在45-50C, pH3-8。
影响膜的因素
2、蛋白质种类与溶液PH
PH对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及构象有很大影响,在PH 低时溶解度低,在等电点时吸附量最高,即膜污染最 严重。 PH对不同膜与不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也产生影 响。由于不同膜的亲疏水性、荷电性不同,不同蛋白 质特性也不同,所以较难预测该因素的影响。对于荷 电膜而言,当蛋白质荷电性与膜固定离子电性相同时, 污染程度较小。一般认为强疏水膜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较弱,较耐污染。
膜技术--五种经典的膜分离过程
14
3.基本原理及操作模式 -纳滤
• • 纳滤 (Nanofiltration)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 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 左右。与其他压力驱动型膜分离过程相比,出现较晚。它 的出现可 追溯到70年代 J.E. Cadotte的NS-3 0 0 膜的研究,之后,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但 与反渗透相比,其操作压力更低,因此纳滤又被称作“低 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 透”。 • • 与超滤或反渗透相比,纳滤过程对单价离子和分子量 低于 200的有机物截留较差,而对二价或多价离子及分子 量介 于200~500之间的有机物有较高脱除率,基于这一 特性, 纳滤过程主要应用于水的软化、净化以及相对分 子质量在 百级的物质的分离、分级和浓缩(如染料、抗 生素、多肽、多醣等化工和生物工程产物的分级和浓缩)、 脱色和 去异味等。
按照"级"和"段"的概念,反渗透的操作模式有多种。
22
一级一段连续式
一级一段连续式:经过膜组件的透过水和浓缩液被连 续引出系统,该方式水的回收率不高,实际工业中较 少采用。
23
一级一段循环式
•
一级一段循环式:经过膜组件的浓缩液部分返回进料 槽与 原有的料液混合再通过组件进行分离,由于浓缩 液中溶质 浓度比进料液高,透过水的水质有所下降
26
并联、串联方式连接
第十一章 膜分离技术基础
纳滤的应用:
纳滤广泛用于脱出溶液中的部分小分子有机物和单价盐离子及水的场合。 如使用纳滤精制低聚糖;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进行浓缩和纯化;
利用Donnan效应分离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和多肽。
荷电的纳滤膜对于处于等电状态的氨基酸或多肽的截留率几乎为零, 而对于带电状态的氨基酸或多肽却表现出较高的截留率。因此,可通过调 节料液的pH值,利用Donnan效应对不同的氨基酸或多肽进行分离纯化。
第二节 各种膜分离过程及其原理
3、反渗透
反渗透的截留特点:
• •
•
绝大多数二价的盐离子,基本上能被反渗透膜完全脱除。 对于相对分子量大于150的大多数组分,不管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能被很 好的截留。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的分离体系反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具体的膜分离规律和特性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
有机膜
纤维素类膜材料是应用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膜材料,主要用于反 渗透、超滤、微滤,在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中也有应用。 芳香聚酰胺和杂环类膜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反渗透和纳滤。
聚酰亚胺是近年来开发应用的耐高温、抗化学药剂的优良膜材料,目前 已用于超滤、反渗透和气体分离膜的制造。
聚砜是超滤、微滤膜的重要材料,由于抗压密性和抗氧化性强,也是良 好的复合膜支撑材料,但其疏水性使膜的透水性差。 聚醚砜是在聚砜的基础上改性得到,材料的抗氧化性、耐热性及耐溶剂 性能都有所增强。 聚丙烯腈也是超滤、微滤膜的常用材料,它的亲水性强于聚砜。 聚偏氟乙烯是是近年来开发的耐污染性最强的一种膜材料,主要用于制 备微滤膜和截留分子量较高的超滤膜。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方法包括以下六种:
1. 微滤(Microfiltration,简称MF):微滤是一种以机械筛网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1-10微米。微滤适用于去除悬浮物、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同时也可以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
2. 超滤(Ultrafiltration,简称UF):超滤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1-0.01微米。超滤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3. 纳滤(Nanofiltration,简称NF):纳滤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1-0.01微米。纳滤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4.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反渗透是一种以高压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01-0.001微米。反渗透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5.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简称FO):正渗透是一种以渗透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其半透膜具有高渗透性能。正渗透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
氨基酸、葡萄糖等。
6. 膜渗析(Permeation):膜渗析是一种以半透膜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其孔径大小为0.0001-0.001微米。膜渗析适用于分离和浓缩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氨基酸、葡萄糖等。
膜分离技术-概述和基本原理
6.膜组件的选择
1造价 2抗污染能力 3膜材料 4组建的结构 5反渗透 中空纤维式
卷式
6超滤一般不用中空纤维式
7.膜的选择及使用
A截留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指截流率达90%以上的最小被截流物质 的相对分子质量
一般选用额定截留值应稍低于所分离或浓缩的溶 质分子值
B流动速率
溶质的分子性质 相对密度大的纤维状分子扩散性差。 溶质浓度 稀溶液比浓溶液的流速高。 压力 增压加速流速。 搅拌 破坏溶质表面的浓度梯度,加速溶质的扩散,提高
推动力
膜过程 应用实例
对称
反渗透
海水淡化
压力差 电位差
超 滤 超纯水/白蛋白浓缩
微滤
前处理/终端过滤
*
纳滤
医药/啤酒
*
气体分离
气体/蒸汽分离
*
电渗析
海水淡化/废水
*
浓度差
渗析
人工肾
浓度差
控制释放
医用/农药
*
浓度差(分压差) 渗透蒸发
无水乙醇
*
浓度差+化学反应 液膜
金属分离/废水
*
膜形态
非对称
* * * * *
*
*
复合 * *
*
* *
技术原理
1.压力特征
压力特征
2.浓差极化
膜两侧溶液间的传递方程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特殊膜的过滤、分离和浓缩物质的方法。它可以根据物质的大小、形状、电荷和亲疏水性等特性,通过膜的选择性分离达到分离和纯化目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生物工程、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几种膜分离技术。
1. 微滤技术
微滤技术是一种通过孔径在0.1-10微米之间的膜进行过滤分离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去除悬浮物、细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常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中的前处理过程。
2. 超滤技术
超滤技术是一种通过孔径在0.001-0.1微米之间的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它可以去除溶解物、胶体粒子、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废水处理和生物制药等领域。
3. 逆渗透技术
逆渗透技术是一种通过孔径在0.0001-0.001微米之间的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它可以去除溶解盐、重金属离子等小分子物质,常用于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和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4. 色谱膜技术
色谱膜技术是一种利用具有特殊分离机制的薄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它可以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极性、电荷等特性实现高效分离,常用于生物分析、医药制造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5. 气体分离膜技术
气体分离膜技术是一种通过选择性渗透和扩散作用实现气体分离的方法。它可以根据气体分子的大小、极性和亲疏水性等特性,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常用于天然气净化、气体分离和空气净化等领域。
6. 电渗析技术
电渗析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和离子选择性膜实现离子分离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调节电场强度和离子选择性膜的特性,实现对离子的选择性排除和富集,常用于废水处理、盐水淡化和电解产氢等领域。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纯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根据不同物质在膜上传质速率的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纯度的组分。
膜材料是膜分离技术的核心部分。常用的膜材料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丙烯(PP)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机械强度,能够适应不同分离过程的需求。
膜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种传质方式:滤过、扩散、吸附和表面反应。
其中,滤过是一种根据孔隙大小分离物质的方式。膜孔径可以选择性地阻挡某些组分的通过,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根据不同的孔隙大小,膜分离可以分为超滤、纳滤、微滤等不同类型。
扩散是指溶质通过膜材料的自由传递。膜材料的孔径足够小,能够阻隔溶质的传递,但小分子溶质在溶液中由于热运动而产生扩散,最终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吸附是指有选择地吸附膜上的溶质。通过膜材料的特殊性质,如亲水性或疏水性等,可以使特定溶质选择性地吸附在膜表面,从而实现分离。
表面反应是指在膜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在膜上引入特定功能基团或活性物
质,使溶液中的某些组分在膜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分离。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化工工业中,膜分离常被用于液体分离、气体分离和固体分离等过程。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去除有害成分、提纯溶剂和分离混合气体等。在食品工业中,膜分离可以用于乳品浓缩、果汁澄清和葡萄酒分离等。此外,膜分离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分离纯化、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
膜分离技术相比传统的分离方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膜分离过程不需要加热和加压,能节约能源和减少设备投资。其次,膜分离具有高分离效率和高选择性,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微量成分的分离。此外,膜分离过程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操作人员。同时,膜分离技术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膜分离原理技术与设备
(2)非对称膜:横断面具有不对称结
构。包括一体化非对称膜和复合膜两类。
——分离效能主要或完全由很薄的皮层决定, 传质阻力小,其透过速率较对称膜高得多。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三、膜分离的特点
(1)膜分离是一个高效分离过程,可以实现高纯度的分离;
原理: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小分子物质 与小分子量 物质透过膜上微孔,流到低压 侧,大分子物质被截留。
机理: 筛分
2、微滤过程(微孔过滤)
膜: 微孔,均质的多孔膜,孔径0.02-10μ微孔, 能截留直径为0.05-10μ的微粒或分子量大 于106的高分子
原理: 原料液在压差作用下,小分子物质 与小分子量物质透过膜上微孔,流到低压 侧,悬浮微粒和分子胶体被截留。
2、常用膜器件的类型
板框式、圆管式、螺旋卷式、中空纤维式、 毛细管式
二、常用的膜器件
(一)板框式膜器件
1、基本部件
平板膜、支撑盘、 间隔盘。三种部 件相互交替、重 叠、压紧。
2、特点
① 组装比较简单,可以简单地增加膜的层数 以提高处理量;
② 操作比较方便。 ③ 板框式膜组件组装零件太多;装填密度低;
4、膜组件的结构与组装
端 盖
密 膜连 wk.baidu.com 组接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膜材料分离不同物质的技术。它通过将膜作为一种分离介质,使物质根据其尺寸、极性、溶解度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离,从而达到纯化、浓缩、分离和净化等目的。本文将介绍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1.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依据膜的性质和膜分离机理来进行物质分离的。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透过能力的材料,它可以是固体的、半固体的或液体的。膜分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当溶液与膜接触时,溶液中的物质会根据其性质差异而开始向膜两侧扩散;
(2)某些物质会更容易穿过膜,而某些物质则不容易穿过膜;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穿过膜的物质会在膜的一侧积累,而穿过膜的物质则会在膜的另一侧积累;
(4)最终,膜两侧的物质浓度会产生差异,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膜分离机理主要包括分子筛机理、静电排斥机理、氢键解离机理和溶解-扩散机理等。这些机理的具体作用方式会因膜材料和溶液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膜分离分类
膜分离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
(1)按材料分类:根据膜材料的不同,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无机膜分离、有机膜分离和复合膜分离等。
(2)按过程分类:根据膜分离过程的不同,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过滤膜分离、渗析膜分离、渗透汽化膜分离、电渗析膜分离和反渗透膜分离等。其中,过滤膜分离是一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它通过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渗析膜分离则主要用于离子交换和废水处理等领域。渗透汽化膜分离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它通过将渗透物质转化为气态来实现分离。电渗析膜分离和反渗透膜分离则是应用广泛且成熟的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海水淡化、食品饮料加工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膜分离技术
2024/7/5
膜分离技术
33
2.芳香聚酰胺( Ploy-amide-PA)
是一种非对称结构的膜, 成膜材料为芳香聚酰胺。
稳定性好, 脱盐率高, 能在温度0~300C pH=4~11的条件下连续操作, 并且不会被生物
侵蚀。 ——易受氯侵蚀
2024/7/5
膜分离技术
34
三、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
氢键理论扩散模型
CA膜对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物具有选择透 过性。
2024/7/5
膜分离技术
32
(c)压密效应
CA膜在压力作用下, 外观厚度一般 减少25%~50%, 同时, 透水性及对溶质的 脱除率也相应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膜的压密 效应。
(d)膜的水解作用和生物侵蚀
CA膜是一种酯, 易于水解, 水解速 率与pH值和水的温度有关。一般在碱性介质 中的水解速率比在酸性介质中大, 在 pH4.5~5.2时最低。
99%
多孔层, 孔径 (1000-4000) ×10-10m
这种膜有不对称结构: 表面结构致密, 孔隙很小, 通称为表皮 层或致密层、活化层; 下层结构较疏松, 孔隙较大, 通称为多 孔层或支撑层。
2024/7/5
膜分离技术
29
膜的照片
在相对湿度为100%时, 膜的含水量高达60%, 其中表皮层只含10%-20%, 且主要是以氢 键形式结合结合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DI=[1-T0/T1]*100/T
氧化还原电位ORP是表征水体中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种参数。当氧化还原电 位呈正值时表示水体中含氧化性物质,当氧化还原电位呈负值时表示水体中含还原性物质
。
管式膜:包括无机管式膜、有机管式膜及有机无机复合膜;主要用于 解决高浓度、高粘度、高含固量以及高温、高腐蚀性液体的分离过滤。
时代沃顿膜元件选择原则:
时代沃顿RO膜元件的设计导则:
膜元件串联数与系统回收率关系:
前后两段比值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4:3~3:1之间,一般在3: 2~2:1之间常见,以2:1最多。
几种膜材质的化学结构式:
五、膜的操作运行方式:
错流过滤与全流过滤(死端过滤) 反冲洗与不反冲比较 化学清洗
过 滤 方式比较 常规过滤 1、膜的发现与发明
错流过滤 进料 浓料
料液 浓料 膜 层
滤饼层
滤料层
膜层
膜
层 滤液
透过液 Common filtration
依靠滤饼层内颗粒的架桥作用等机理 操作方式:死端deadend,又称垂直流
依靠过滤介质的孔隙筛分作用。 操作方式:错流又称切线流
crossflow filtration
污染层厚度
料液
膜渗透流率
B 分离膜的定义: 两相之间具有选择性和渗透性的中间相, 在驱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温度差、电位差 及其它能位差的推动下,促进或限制两相之间 的特定物质的传递,从而实现混合气体或液体 的分离,这一中间相称为膜。
膜
气相 液相 气相 液相 液相 / / / / / 膜 膜 膜 膜 膜 / 气相 / 液相 / 液相 / 混合性溶液 / 非混合性溶液
各种膜过程操作参数对比:
E、按膜分离结构分:对称膜与不对称膜 不对称膜:指膜的化学结构或物理结构随膜的部位而异,即各向异性膜。用
高分子溶液铸膜时,膜是由很薄的致密皮层和比皮层厚得多的由海绵状或指状 微孔层构成的支撑底层共同形成具有分离功能的高分子膜,在膜的厚度方向上 呈现出不对称性。用于反渗透和超滤的就是这种不对称膜。在多孔支撑膜上涂 布其他聚合物溶液,或用界面缩聚,或用等离子体聚合等方法在多孔膜表面形 成均匀致密的薄膜,所构成的复合膜也是非对称膜。
对称膜:亦称各向同性膜,膜的各部分具有相同的特性,其孔结构不随深度而
变化的膜。膜的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在各个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所有方向上的 孔隙率相似。(如电渗析中的离子交换膜、气体分离膜和微孔膜)
F、按膜元件结构分: 缠绕式膜、平板式膜、管式膜、 中空纤维膜、卷式膜
缠绕式膜(包括熔喷或烧结膜):主要是用于超滤、纳 滤或反渗透膜的前置保安过滤,过滤精度一般是0.2微 米以上。
膜分离技术
——基础篇
目录
一、膜技术的起源 二、膜技术的发展 三、膜的定义 四、膜的分类方法(包括膜厂家介绍) 五、膜的操作方式 六、各种膜的用途及其应用(内外压膜的优缺点) 七、膜技术的发展方向
讲述膜技术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
-、膜技术的起源
一、膜现象与研究 A 膜现象的存在: 在自然界 在人体 在各个领域 B 膜现象的研究: 1748年,Abbe Nollet 发现水能自然地扩散到装有酒精溶液的猪 膀胱内,第一次揭示膜分离现象。 1861年Schmide发现用柿胶膜或赛咯玢膜过滤溶液,可以截留细 菌、蛋白质、胶体,首次提出“超过滤”的概念。 1864年Traube成功地研制出亚铁氰化铜膜,第一个制造出人类 历史上第一片人造膜。 1866年Thomas Grahamz在一篇“气体通过胶质隔膜的吸收和渗 析分离”的研究论文中,最早提出了气体膜分离的扩散原理。 20世纪中叶,由于物理化学、聚合物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生 理学的深入发展,新型膜材料和制膜技术的不断开拓,各种膜 分离技术才相继出现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生产高通量、无缺陷的膜和紧凑高面积/ 体积比膜分离器上取得突破,开发了中脱盐反渗透过程,七八 十年代又将进展转移到其它膜过程取得成功。
三、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过程是一个高效、环保的分离过程,它是多学科 交叉的高新技术,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可呈现出各 种各样的特性,具有较多的优势。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如蒸馏、吸附、吸收、萃取、深冷分 离等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 高效的分离过程 ※ 低能耗 ※ 接近室温的工作温度 ※ 品质稳定性好 ※ 连续化操作 ※ 灵活性强 ※ 纯物理过程 ※ 环保 ※ ……
陶瓷膜管元件
陶瓷膜的断面结构
一种陶瓷膜组件的装配图
金属膜
B 按功能分: 分离膜, 反应膜。
C 按分离过程分: 微滤(MF) 超滤(UF) 纳滤(NF) 反渗透(RO) 电渗析(ED) 气体渗透(GP) 渗透汽化(PV)
EDI原理图
D 按膜孔径大小分: 微滤膜(0.05-10μm) 超滤膜 (0.05-0.002μm) 纳滤膜(0.001-0.005μm) 反渗透膜。(0.0001- 0.001μm)
超滤预处理工艺:
设备类型 澄清池
主要工艺参数 1.83~2.07m/h
备
注
去除浊度物质,悬浮物和胶体
多介质过滤 地表水5~8m/h 精制石英沙和无烟煤;合理级配和填充高度; 器 地下水7~10m/h 要求过滤精度优于10mm
软化器
15~25m/h
需高质量再生剂,脱除硬度物质 精制粒状果壳活性炭,脱除有机物和游离氯
各种膜过程的市场评估
商业吸引力 高 成本上可竞争 □表面水处理 □气体处理 ○水脱盐 □废水处理 ○食品工业 ○生物工程 □化工 △电池隔膜 技术上先进 △人工胰 □空气分离 □血浆分离 ○控制药物释放 ○超纯水 △去内毒素 □亲合膜 △生物反应器 △传感器 无吸引力 ○人工肾 △人工肝 △移植隔离 ○氯碱电解 △燃料电池 隔膜 △人工皮肤
清洗相对难
反洗效果相对差 可气擦洗
Norit主要有XIGATM和AquaFlexTM两个系列膜,膜丝材料为聚醚砜 和聚乙烯吡咯酮共混材料外筒材料PVC。
XIGA是诺芮物子公司X-FLOW生产的卧式内压式8寸10nm中空纤
维膜,采用全流过滤操作方式;一般操作TMP0.3~0.8bar;可在一 个压力容器内串联安装四支元件;通量在60~135L/m2.h,电耗在 0.1~0.2KWh/m3;清洗PH:1~13;产水率80~92%。要求进水SS低 于50ppm。 每个组件长1.5米,膜丝内径0.5或1.5mm,元件膜面积40m2。
中
低
注:○成熟过程;□开发中过程;△待开发过程
二、膜的定义 A 欧洲膜协会1996年定义:
1、膜是一种中介相,它把两相分隔开来, 并/或对它相邻两相的传质充当主动或被动的障碍。 2、如果在一个流体相或两个流体相之间,有 一具有选择透过性、化学构成和相态稳定的连续 相物质,那么这一连续相物质就是膜。
四、膜的分类 A 按材料分:
有机膜(高分子聚合膜), 无机膜(陶瓷 膜、金属[不锈钢]膜、碳膜、玻璃膜)。
浸润与不浸润:
A、无机膜:陶瓷膜、金属膜、玻璃膜和碳膜 陶瓷膜品牌:a、membralox\membraflox\ b、aaflow\orelis\atech\schumacher c、久吾\tami\PCI 金属膜品牌:AccuSep\凯发 玻璃膜与碳膜:PCI 陶瓷膜的主要用途:生物制药、油水分离并举例 金属膜的主要用途:生物制药、化工等
卷式膜:可以理解为变形的平板膜,由于装填密度高,容易标准化, 因此成为现在膜元件的发展方向,主要用于纳滤、反渗透及少部分 的超滤如GE和KOCH的超滤膜。
国内超滤膜品牌分析:
国内中空纤维式(内压式)超滤膜市场的产品主要被美 国科氏(PS)、荷兰诺芮特(PES)、海德能(PES)、德国 Inge(PES)、荷兰INT(PES)、深圳立升(PVC)、得力满 /Aquasource(CA),大连欧科(PES)等品牌所主导。 国内中空纤维式(外压式)超滤膜市场主要被日本旭化 成(PVDF)、西门子/USFilter(PE/PD/PVDF)、日本东丽 (PVDF)、欧美环境OMEXL/陶氏化学(PVDF)、深圳立升 (PVC,PVDF)、天津膜天膜(PVDF)等品牌所主导。 卷式超滤膜市场的绝大分额主要被日东电工、美国科氏、 GE所主导。 浸没式超滤膜产品而言,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主要被加拿 大泽能、日本三菱丽阳、西门子、美国科氏、日本久保田、 日本东丽等品牌所主导。 目前的市场格局是,以科氏为代表的几个国外知名品牌 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而中低端市场被国内众多超滤厂家所 瓜分,其中的代表企业有欧美环境、天津膜天膜,海南立升、 大连欧科、汇通源泉等企业。
立升内压膜
立升外压膜
外压膜与内压膜优缺点比较:
序号 1 2 3 4 5 内压膜 预处理100~300微米 单面积膜通量高 断丝后产水污染慢 进料侧光滑 膜丝不易粘黏 外压膜 预处理500~1000微米 单面积膜通量低 断丝后产水污染快 进料侧有死角 膜丝易粘黏
6
7 8
易清洗
反洗效果好 一般不气擦洗
平板膜:最原始的一种膜结构,由于占地面积大,能耗高, 逐步被市场所淘汰,主要用大颗粒物质的分离。一般采用死 端过滤方式,如注射液的灌装,SDI测定仪用膜或滤袋等。
SDI也称为淤泥密度指数(fouling index),是表征反渗透系统进水水质的重要指标。是在规 定时间内,孔径为0.45μm测试膜片被溶在被测试给水中的淤泥、胶体、黏土、硅胶体、铁的 氧化物、腐植质等污染物堵塞的比率和污染程度。
目前各种膜过程的发展状况和销售趋势图
3、我国膜技术的发展 A、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 60年代进入开创阶段。 B、1965年着手反渗透的探索,1967年开始的全国海水淡化会战, 大大促进了我国膜科技的发展。70年代进入开发阶段。这时期, 微滤、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等各种膜和组器件都相继研究开发 出来, C、80年代跨入了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又是气体分离和其他新 膜开发阶段。 D、90年代后进入高速发展及自主创新期。2001年立升公司PVC 合金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制成功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事件之一。 膜分离过程已成为解决当代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高 新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基础。
活性炭过滤 10~15m/h 器
各种膜组件优缺点比较:
反渗透原理图:
反渗透发展史:
1748年 Nollet发现渗透现象。 1920年代Van’t Hoff 和J.W.Gills 建立了稀溶液的完整理论。 1953年 美国的C.E.Reid发现醋酸纤维素类具有良好的半 透性。 1960年 美国首次制成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98.6%脱盐 率,10.1MPa下259L/d.m2,膜厚100微米)。 1970年 杜邦公司发明了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 器。 1980年 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及其卷式元件问世。 1990年 中压、低压、及超低压高脱盐聚酰胺复合膜进 入市场,从而为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998年 低污染膜研发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反渗透的应 用范围。
管式膜组件的主要优点是能有效地控制浓差极化,大范围地调节料 液的流速,膜生成污垢后容易清洗。其缺点是投资和运行费用都高, 单位体积内膜的比表面积较低。
中空纤维膜:由于装填密度大,经济性好目前是
微滤、超滤甚至反渗透元件的主要结构形式。中空纤维膜又分 为外压膜和内压膜。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具有装填密度大、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时 间
透过液
图2-11 无流动操作(并流过滤、静态过滤、死端过滤)示意图
操 作 过 程 比 较
膜渗透流率 污染层厚度
料 液
浓 缩 液
时 间
透过液
图2-12 错流操作(动态过滤、)示意图
超滤 机理
膜通量 起始通量
随着过滤的进行,膜的通量会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为孔堵塞、吸附、 浓差极化或凝胶层的形成。此时,若能增强被截留组分离开膜向溶液本体 的反向扩散,必将使膜的通量得到提高。通常认为所需的反向扩散是建立 在以下两个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扩散效应,它由膜上被截留组分浓度的升高 而引起,其次是液体动力学效应,它起因于膜上速度梯度而造成的剪应力。 这两种效应都起作用,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与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密 切相关。当微粒尺寸大于0.1um时,微滤过程主要受液体动力学效应支配, 渗透通量将随着粒子或分子尺寸的增加而增大。
AquaFlexTM 低浊度 超滤膜(立式)
这种膜平均孔径为10~25nm,膜丝内径0.8或1.5mm,内压式; S225为35平方米,SXL225为40平方米,操作方式为全流/错流; 进料液中固体悬浮含量可达200ppm;不内安装于膜壳内,是 单独立式安装;
AquaFlexTM 高浊度 使用COMPACT管式组件,膜内径:5或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