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苏联的伟大成就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合集下载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贸易政策
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实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 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10
人文与经法学院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
100% 100%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摒弃资 本主义,而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 有用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
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
合的好坏”。
20
人文与经法学院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过渡 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挫折后,他明确断定: “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
列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
个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伟大实践者,他对社会主
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体上是
正确的。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 的宝贵思想财富。列宁的许多重 要思想对当前各国社会主义建设
都有借鉴作用。
29
人文与经法学院
第三讲
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文与经法学院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53)
(1) 历史背景
◆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 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 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论文

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姓名:学号专业:院系:2013年12月28日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作者:专业:年级:摘要:本文首先对苏联模式背景及其形成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综合分析了苏联模式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原因、特点、评价一、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原因(一)苏联模式的形成。

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他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进行了对苏联人民长达30年的领导,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有的剥削阶级得以消灭,留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

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

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苏联模式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的产生条件:首先,国际环境险恶。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包围,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其次,由苏联自身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所决定。

从历史传统上看,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高度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大俄国沙文主义健儿对外扩张的传统,以及村社占有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宗法经济的传统,都对形成高度集中的模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再次,在实践上缺乏经验。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无前例可循,巴黎公社虽然曾经进行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但毕竟存在时间太短,尚未触及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重大原则和政策问题。

最后,从理论影响看,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存在某种教条主义的理解。

总之,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当时苏联国内外条件相互作用和党内外各种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斯大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其历史功绩主要是:第一、它使社会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想变成现实,较成功的解决了一个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形势下,如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难题。

第二、它经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它促进了苏联战后的各项建设,使苏联一跃而为世界强国,再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新型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肯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苏联模式第一次尝试对社会大生产进行全面计划管理,并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也提出了问题。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蜿蜒和辉煌。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其成立到解体的全过程。

一、苏联的成立与早期发展(1917-1928年)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后掌握了政权,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在成立初期,苏联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内部方面,国内经济几乎崩溃,国土上多个地区爆发了独立运动;外部方面,苏联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干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联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

首先,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内资源进行了严格的调控。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经济危机,为苏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和工业化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通过农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化方面,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苏联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苏联的工业产值和农业产量都大幅增长,国内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崛起。

二、苏联的高速发展与全盛时期(1928-1953年)在1928年以后,苏联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

在工业化方面,苏联实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计划。

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建设了一大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城市。

苏联的工业产值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翻倍增长,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家。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苏联推行了强制性的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导致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粮食危机。

然而,苏联政府坚决推行这一政策,并通过强制征收粮食等手段,最终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苏联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与历史作用PPT(22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征与历史作用PPT(22张)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特征
所谓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一般而 言,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推进国家工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 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其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斯大林宪法(苏联宪 法)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高度集权,在 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全面排斥资本主义和 市场经济。
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
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和列
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先后被捕、被杀。布
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
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
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
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
反昭雪,恢复名誉。
• 基洛夫原名谢尔盖•米 洛诺维奇•柯斯特里科 夫,生于1886年3月 27日,卒于1934年12 月1日。苏联布尔什维 克革命者和重要领导
人,曾任前苏联共产
党(布)中央政治局
委员和中央书记,列
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
等职。他的遇刺事件
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 清洗的恐怖镇压。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 形成、特征和历史作用
• 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 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的鞋匠家 庭。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逝 世。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在党的二大后支持以列宁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此间,他 先后 7次被捕,6次流放。1912 年春,遵照列宁的指示创办 《真理报》,9月任《真理报》 主编。1912年底至1913年初撰 写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 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纲领,得到列 宁 很 高 评 价 。 1913 年 7 月 ~ 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一、概述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单一政党制度。

苏联模式在20世纪中期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广泛推行,并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治制度1. 单一政党制度苏联模式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单一政党制度。

在苏联,唯一合法的政党是共产党。

其他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都被视为反革命组织。

2. 集权主义苏联模式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权由少数人掌握。

所有重要的决策都由共产党领导人或者他们指定的机构作出。

3. 宣传机器苏联模式下,媒体完全受到国家控制。

新闻、电视、广播等媒体只能宣传符合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内容。

三、经济制度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下最为重要的经济特征之一。

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对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

2. 国有化苏联模式下,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

国家通过集体农庄、国有企业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3. 等级制度在苏联模式下,工人和农民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阶级。

他们享有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水平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

四、教育制度1. 全民教育苏联模式下,教育是国家强制性的义务。

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校都由政府直接管理。

2. 政治教育在苏联模式下,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政治课程旨在灌输共产党意识形态,并培养忠诚于共产党领导的新一代革命者。

五、社会制度1. 集体主义苏联模式下,个人利益被视为次要的。

集体利益被认为更加重要。

个人需要服从集体,并为集体做出贡献。

2. 社会福利在苏联模式下,国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福利。

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都是由国家提供的。

3. 人口控制苏联模式下,政府通过计划生育等方式控制人口增长。

政府认为过多的人口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六、总结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

虽然在20世纪中期曾经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推行,但是其缺乏民主和自由的特点最终导致了其失败。

苏联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苏联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苏联模式及其形成原因、特点和评价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曾经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苏联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

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强争霸,进行冷战,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中。

而在苏联国内,20世纪20年代,在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苏联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初步物质经济基础。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的“把国家计划看作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在党内取得主导地位,为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了一种社会模式——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3第三讲:苏联的伟大成就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3第三讲:苏联的伟大成就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 式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
• 以个人迷 信为核心 的高度中 央集权和 个人专断;
资料-1
• “导师,导师,最 亲爱的导师,人 们从世界各地来 到这里祝贺您的 生日,是你让世 界又恢复了和平, 是你在苏联成功 地实现了工业 化。”
资料-2
• 受益于苏 联社会主 义的苏联 儿童诚心 诚意地向 他们的生 身父亲和 导师-斯大 林献花。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
• 1.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 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 •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 3.用商品交易代替产品分配。 •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 义道路。 • 5.苏维埃应该乐于吸取西方资本 主义的长处: •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 党建设,反对官僚主义。
内战的影响(二)
• 内战期间,有的政党在 白军防线内组织反共政府; 苏维埃政府除容许极少数他 党人士公开只有宣传性质之 活动外,已封禁其他党派。 • 列宁于1918年初召开宪 法会议,选出的议员以反对 党居多,可是刚一开会,即 由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下 令解散,理由为宪法会议 “掩饰资产阶级的反革命”。
2.提出社会主义的两种公有制理论与指令性 计划经济理论,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 斯大林把农业看成 是国家工业化的手 段和工具 ,提出剪 刀差理论。 •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 造成苏联农业的长 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剪刀差
工业品的销售价
国家资金积累
农产品的收购价
资料-1
• “在集体农庄 务农是我们 最大的幸 福!” • “谁不加入 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 埃的敌人”。
资料-2
• 这是“第二次农奴制”
• 身份证制度
资料-3
• “革命的三个阶级站 在一起:工人、农 民、军人。”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贸易政策
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实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 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10
人文与经法学院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
100% 100%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18
人文与经法学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 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 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 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 善苏俄经济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且反映 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新思考。
19
人文与经法学院
8
人文与经法学院
2、“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苏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
人文与经法学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主要内容
项目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农业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工业政策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现 代 化 任 务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苏联现代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缺陷?
6
人文与经法学院
第三讲
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叙评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分析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分析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分析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苏联模式对于什么叫苏联模式,史学界回答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我们更加认同吴绍禹的观点:“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1924年1月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他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进行了对苏联人民长达30年的领导,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有的剥削阶级得以消灭,留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想。

3、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

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

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1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制度弊端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2政治上显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主要表现: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弊端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一、苏联的建国与初期发展(1917-1928年)苏联的建国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经济难点以及外部干涉等挑战。

然而,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土地改革和国有化,苏联逐渐稳定了国内事态,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

二、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化与工业化(1928-1953年)斯大林时期是苏联的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联实施了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

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化的目标是迅速发展重工业,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需求。

这一时期,苏联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如五大钢铁厂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

然而,这一时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大饥荒、政治迫害和大清洗等。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改革与冷战(1953-1985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浮现了一系列的领导人变动。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取销强制集体化政策、减少军费开支、实行部份市场化等。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问题也逐渐加剧。

此外,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也达到了顶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对苏联的发展造成为了很大的压力。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与解体(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这些改革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他实施了开放政策,推动了言论自由和民主化。

然而,这些改革引起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成为独立的苏联共和国。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难点、斯大林时期的高速发展、后斯大林时期的改革与冷战,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解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所谓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立起来的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和性质。

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建立了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不要经济杠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分配制度,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低薪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后来对少数高级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实行高薪制,逐渐形成了一个高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有特权,成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认为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群众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缺乏活力;发展道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治方面: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管理国家,但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群众缺乏主人翁感;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化宽容和文化自由;干部教育,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批判个人主义;学术领域,以权力干预学术,在各个领域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学术批判,扼杀学术自由;舆论宣传,强调舆论一致,不允许有和党中央不同意见,竭力宣扬对党和领袖的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具有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发展战略,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背景。

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不断发展。

它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来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弊端,其教训深刻。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发展改革计划集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在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继续沿用与发展。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所形成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因为没有触及根本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最终导致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本国的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

20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薄弱、底子差,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苏联不仅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差,而且遭到外国势力的干涉,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困难与挑战。

列宁逝世之后,1925年4月在苏共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中央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随后,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他也开始为巩固个人地位而残酷消除其他政党和党内的反对派和政治对手,大搞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以确保斯大林路线得以全面贯彻施行。

伴随着高速发展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党内干部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又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上。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一)赫鲁晓夫时期从经济理论上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摆脱斯大林“左”的教条主义。

从商品货币理论来说,到1961 年通过的《苏共纲领》,也只是说它具有新内容和加以充分利用而已,根本没有人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市场经济为方向,强调的还是指令性计划。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特点及其弊端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特点及其弊端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成就及其弊端摘要:苏联模式形成和存在于斯大林时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曾经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尽管它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

如果要正确对苏联模式做出科学的评价,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态度。

关键词:苏联模式;成就;特点;弊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一、苏联模式以及特点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1]。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2]。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其高度集权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渗透在思想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3]。

首先,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

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战飞机109,000架
• 坦克130,000辆
• 火炮110,000门(不包括迫击炮)
• 迫击炮9,700门
• 子弹7,000,000,000发(70亿)
资料
历经了多年对苏联历史的否定,今天终 于合乎规律地在千百万人心中产生了一种意 识:不能否定苏联70年的历史。
——《苏维埃国家史》蒙恰耶夫、乌斯季诺夫著,2002年版
• • • • • •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8月 建成大型工业企业:1500个 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建成 劳动生产率提高86% 工人工资增加88% 1933年取消工业品配给制
• 两个五年计划结束之后: • 飞机、汽车、化工、轻型集中机械制造业 全面建立起来; • 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需求的0.9% • 1940年,钢1800万吨、煤炭1.6亿吨 石油3100万吨、电483亿度 •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的产量占世界 第一位;
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
• 1928年春斯大林放弃新经 济政策。 •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 成社会主义制度。 • 1938年苏联制定第三个五 年计划,提出用五年时间 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从 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 主义。 • 1946年后,斯大林进而提 出一国可以建成共产主义
2.提出社会主义的两种公有制理论与指令性 计划经济理论,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 斯大林把农业看成 是国家工业化的手 段和工具 ,提出剪 刀差理论。 •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 造成苏联农业的长 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
1.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 性和发展阶段问题。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3.用商品交易代替产品分配。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 道路。 5.苏维埃应该乐于吸取西方资本主 义的长处: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 建设,反对官僚主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式
(3)新经济政策(一)
1921年起,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 确立自由贸易原则, • 允许部分商品私人贸易, • 把部分工业改为租让、租赁等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 • 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等手 段调节经济。
(2)新经济政策(二)
•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从战 时共产主义向国家资本主 义的策略性退却。 • 列宁还认为,这种退却并 不是暂时的,而“是非常 慎重的、是从长远打算 的 ” , 预 计 至 少 实 行 25 年。
资料-1
• “在集体农庄务农 是我们最大的幸 福!” • “谁不加入集体农 庄,谁就是苏维埃 的敌人”。
资料-2
• 这是“第二次农奴制”
• 身份证制度
资料-3
• “革命的三个阶级站 在一起:工人、农 民、军人。”
资料-4
• “资产阶级指责我 们不能建立有效的 政权,无产阶级立 刻用武力来制服他 们,让反动阶级闭 嘴.”
(2)战时共产主义的后果
• 这个政策只实施了两年多就 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无 偿征集余粮引起农民暴动。 • 到了1920年底,苏维埃经济 就走到极为困难的境地。实 践证明,这种直接过渡的思 想和尝试是错误的。 • 列宁开始充分认识到:落后 的社会基础条件及其所代表 的“必然性” 是难以逾越、 甚至不可逾越的。
剪刀差
工业品的销售价
国家资金积累
农产品的收购价
•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 机。 •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 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实现农业集体化。
93%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99%的耕地划入集体农庄 播种面积1.3亿公顷,比1928年增加10% 全维产量世界第一 皮棉产量世界第三
资料-3
“当然,无论如何帝国主义敌人是不愿意 看到人民的国家拥有如此强大实力的,所以资 本家们不敢看十月革命节的阅兵,因为他们怕 夜里会睡不着觉;醒来又怕苏联攻入了他们的 资产阶级国家。他们千方百计也要削弱苏维埃 国家的实力。” ——苏联媒体报导
资料-4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他是世界上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 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 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
• 苏联模式从十月革命后就开始形成。
内战的影响(一)
• 白军主要活动地域:南方在 黑海之滨及顿河(Don)流 域,有不少沙皇及克伦斯基 治下之高级将领,其部队以 哥萨克骑兵为主;西伯利亚 35000捷克战俘在途中发难, 以后更陆续招引其他反共部 队加入;白海沿岸,英军占 领之处;波罗的海沿岸。三 方面的白军防线可以连成一 线,红军始终采取中央作战 的方式。
3.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但犯了 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丑化无产阶级专政
• 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的 “阶级斗争尖锐化” 理论的指导下,苏联 二三十年代实行的政 治大清洗运动,所涉 及的范围、被消灭、 被镇压、被逮捕的人 数,都是沙俄历代君 王所望尘莫及的。
政治文化
• 在政治文化中实行高 度集权、以党代政、 个人专权、领导职务 终身制、对领袖人物 的个人崇拜、对领袖 思想的顶礼膜拜、对 科学研究的行政干预 和对文化教育的严格 控制等制度或做法, 实质上是封建的东西, 却被当作正统社会主 义的代表。
内战的影响(二)
• 内战期间,有的政党在 白军防线内组织反共政府; 苏维埃政府除容许极少数他 党人士公开只有宣传性质之 活动外,已封禁其他党派。 • 列宁于1918年初召开宪 法会议,选出的议员以反对 党居多,可是刚一开会,即 由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下 令解散,理由为宪法会议 “掩饰资产阶级的反革命”。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十月革命后,列宁开 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 国内战争的宣传画:战胜反动的白匪军 和帝国主义干涉部队。
(1)战时共产主义
• 1918年3月,列宁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 主要内容:农村的余粮征集制、工业的普遍国有化、 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生产、分配平均主义等 • 实际上,除去国内战争这个特殊原因,列宁当时也 的确把它当作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
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
社会主义 =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 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 总和”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最终导致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 模式)的形成。
(1)斯大林的理论、实践与错误
1.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 义的理论,指引苏联取 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 成果; 但进而提出一国建 成共产主义,对于建设 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 不足。
第三讲:社会主义苏联 的伟大建设成就和苏联 模式
一、社会主义苏联的伟大建设成就
• 1925年12月18日,联共十四大召开,宣布进 入工业化建设时期。 • 斯大林多次强调“落后就要挨打”。 • 斯大林:工业化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0月—1932年4月 • 建成大型工业企业:450个 • 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 • 工人工资增加130% • 社会保障基金280% • 1929年底消灭失业 • 1932年取消粮食配给制
特征二
• 以扩军 备战为 主导的 国家统 制经济
资料-1

在每年的十月革命节上,苏联都会让数不清的先进 武器穿过红场,以显示苏维埃国家强大的国力,震慑那 些仇视无产阶级、敌视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资料-2
苏维埃人要让长眠的列宁放心,他事业的继承者 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 共同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暴力,在和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大战中取得速胜、大胜、推动世界革命 ——苏联媒体报导
三.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 式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
• 以个人迷 信为核心 的高度中 央集权和 个人专断;
资料-1
• “导师,导师,最 亲爱的导师,人 们从世界各地来 到这里祝贺您的 生日,是你让世 界又恢复了和平, 是你在苏联成功 地实现了工业 化。”
资料-2
• 受益于苏 联社会主 义的苏联 儿童诚心 诚意地向 他们的生 身父亲和 导师-斯大 林献花。
• 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7倍。 • 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2.6% •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占世界10%,超过 英、法、德,仅次于美,居世界第二位。 • 军事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当时的所有常规 武器均可制造。
苏联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二战中的生产: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
特征三
3,以闭关锁国(由一国扩大为一个阵营)为特 征的僵化体制,并且把这种极端保守和落后体 制吹嘘为优越于一切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
斯大林的错误理论来源
• 一是理论来源于他早年 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 主义?》。 • 二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贯被臵于苏联国家利 益之下,来自于俄国特 有的“解放”人类的 “俄罗斯使命论”。 • 三是“左”倾教条主义 是斯大林理论的致命特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