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区编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7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7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7课1. 原文。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解析。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就像是老天爷拿着一把大斧子,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然后长江水就奔腾而来。

这里的“楚江”就是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

你看,江水那股子冲劲儿,把山都冲开了,多厉害呀。

- 再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坐在船上看两岸的青山,就感觉那山像是在欢迎自己似的,一座接一座地冒出来。

其实是船在动,但是看起来就像是山在动呢。

- 最后“孤帆一片日边来”,在那遥远的天边,太阳照耀下,一片孤独的帆船缓缓驶来。

这画面就像一幅美丽的画,有山有水有帆船,还有那耀眼的太阳呢。

1. 原文。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解析。

- 开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时候,西湖的水面波光闪闪的,就像无数颗小钻石在水面上跳舞,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 “山色空蒙雨亦奇”呢,下雨天的时候,西湖周围的山啊,看起来雾蒙蒙的,就像被一层轻纱给罩住了。

这种朦胧的美也很奇特呢。

- 然后苏轼突发奇想,“欲把西湖比西子”,他想把西湖比作西施。

西施可是古代的大美女哦。

为什么这么比呢?因为不管西施是化淡妆还是浓妆,都很漂亮。

就像西湖一样,不管是晴天波光粼粼的时候(淡妆),还是下雨天雾蒙蒙的时候(浓妆),都很迷人。

1. 原文。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解析。

-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的晚上,月亮照在洞庭湖上,湖水和月光相互映衬,那景色特别和谐。

就好像月亮和湖水是一对好朋友,互相给对方增光添彩呢。

-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上没有风的时候,水面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你想啊,没有打磨过的镜子,虽然不是特别光滑明亮,但有一种古朴的美,就像这平静的洞庭湖水面一样。

-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都是翠绿翠绿的。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古诗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本文将针对三年级第17课的古诗三首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一、《题都城南庄》1.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南庄的自然景致和生活气息。

2. 诗中通过“陇亩非馀俗,一室尚余闲”等诗句,表现了南庄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展现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意境。

3. 通过对《题都城南庄》的解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送泰宁公主还国》1. 《送泰宁公主还国》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以送别泰宁公主的场景写下了这首诗歌。

2. 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诗句描绘了长安夜晚的宁静和繁华,表现出了当时都城的盛况和生活百态。

3. 通过解析这首古诗,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风貌和宫廷生活,还能感受到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三、《登岳阳楼》1.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朱淑真的作品,诗人以登楼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山水风景和人文景致。

2.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

3. 通过对《登岳阳楼》的讲解,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领略到唐代诗人的豁达心态和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是对三年级第17课古诗三首的讲解,通过对这些古诗的解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希望本文的讲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前文讲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分析和赏析,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题都城南庄》这首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

本文将讲解三年级第17课的三首古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课文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登楼看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盛昌盛景象的向往与赞美。

这首诗的篇幅不多,但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憧憬。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不断向上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语言简洁明了。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课文二:《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作,也是《登鹳雀楼》的续篇。

诗中描绘了日出和日落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界壮丽景色的魅力。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是这首诗的开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日落时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题材简单,语言幽默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课文三:《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在枫桥上停舟,凝视远方,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以枫桥夜色为背景,以自己的感慨为情感表达,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融为一体。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通过描绘月夜和枫桥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绪万千。

整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领悟。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通过七个字的句式,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同时,诗中运用了夜晚、枫桥等意象来烘托诗人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一、课程引入欢迎大家来到充满韵律和色彩的古诗课堂。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三首中国古诗,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学习《登高》《春晓》和《静夜思》这三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深入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登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一幅诗人登高远望的图景,表达了他孤独落寞的心情。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以壮阔的景象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接下来,我们来到《春晓》的世界。

这是孟浩然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开元二年(714年)。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生机。

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尽留恋。

最后,让我们一起品读《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创作的小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明月悬空,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三、深入剖析这三首古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

通过对比这三首诗,我们可以发现每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不同手法和独特风格。

杜甫的《登高》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壮阔的景象,而孟浩然的《春晓》则以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美好。

李白在《静夜思》中则运用了更为朴素的语言,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

古诗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同时,这些古诗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余时间多读古诗,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我们在课后将进行一次小组讨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的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的古诗二首

古诗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三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和第17课中分别介绍了两首古诗,分别为《春晓》和《登鹳雀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首古诗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春晓》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孟浩然是唐代诗人中的大家,擅长写田园诗,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中。

他生活在唐代中期,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并称,被后人誉为“诗仙”。

2. 解读诗歌内容《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表现了春天的清晨,人们还在沉睡中,而大自然却已经充满生机,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通过诗歌得以体现。

3. 探究艺术特色《春晓》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1. 了解作者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王之涣和孟浩然同为初唐四杰之一,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清丽、豪放洒脱而著称,擅长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

2. 解读诗歌内容《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想,以楼为景,以时光为线,将人生百态和自己的感慨融会贯通,写出了一首意境深远、豪放清丽的千古绝唱。

3. 探究艺术特色《登鹳雀楼》以其豪放清丽的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王之涣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通顺流畅,富有韵律美感,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放清丽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春晓》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古诗分别展现了孟浩然和王之涣不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过这篇文章的赏析,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优美的古诗,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 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liàn yàn
水欲光把潋 西滟湖比晴西方子好,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yì宜。 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历代美女之最。
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 夷光,世居苎萝(zhùluó)山苎萝村。
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zhū jì)市 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
了解诗人的观察顺序
(1)晴——雨 (2)俯看——西湖 (3)仰望——群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
比西子(娇 艳、迷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一读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 粼的金光。风景十分的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 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 湖比作那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 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把生字新词 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 的字可以向同桌或老师 请教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本名岐,字飞卿,是花间词派的重 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 裔。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 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 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 “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 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 齐名,并称“温韦”。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庭筠 脍炙人口的七 言绝句《过分水岭》吧。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第十七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景色的古诗,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审美观念,即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
对比阅读
选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让学 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如《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
创作实践活动设计
1 2 3
仿写古诗
让学生模仿所学古诗的风格和形式,创作一首新 的古诗,如模仿《咏柳》创作一首《咏花》。
改写古诗
让学生将所学古诗进行改写,可以改变诗句的形 式、顺序或内容,但保持原意不变,如将《登鹳 雀楼》改写为现代诗歌。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 魅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古诗背景与作者介绍
古诗背景
《望天门山》
描写了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和楚江水,展现了山水的雄奇和壮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和赞美。
《望洞庭》
描写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来自者介绍0102
03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 、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
创作了这首诗。
《望洞庭》
03
刘禹锡在游览洞庭湖时,被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所感动,创作了
这首诗。
03
古诗内容解析
《登鹳雀楼》解析
01
诗人:王之涣
02
03
04
创作背景:诗人登上鹳雀楼, 远望山川,被壮丽的景色所感
动,创作了此诗。
内容描述:诗歌描绘了夕阳西 下,黄河滚滚,一望无际的景 象,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夜宿山寺》解析
01
诗人:李白
02
创作背景:诗人夜宿山寺,被其高耸入云的气势所震撼,创作了此诗 。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大意:
鹅弯着脖子, 昂着头,朝着天 空高声唱歌。它 一身雪白的羽毛 浮在碧绿的水面 上,一对红红的 拨起轻轻的水波。
chūn xiǎo xiǎ


诗人:孟浩然 诗人: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全诗大意:
春天气候暖和,夜里睡得很香,不知 不觉天已经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 处是小鸟的叫声。这一夜曾听见刮风下雨 的声音,不知道花被风吹雨打,落了多少. 的声音,不知道花被风吹雨打,落了多少.
Hale Waihona Puke 17 古诗两首yǒng é 唐代诗人: 咏 鹅 唐代诗人: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鹅, qǔ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bāi máo fú lǜ shǔi 白 毛 浮 绿 水, hǒ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释义: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弯曲 项:脖子 曲项:弯着脖子 向天歌:昂着头,朝着天空高声唱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白毛:雪白的羽毛 浮:漂浮 绿水:指清澈的水 掌:脚掌 红掌:红红的脚掌 拨清波:拨着清清的水波
释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晓:天亮、早晨。 闻:动词,听见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知:知道
╱ (jué) jué) 觉得 落 ╲ (là) 丢三落四 là) ╱ (luò) 落下 luò) 少
╲ (shào) 少爷 shào) ╱ (shǎo) 多少
觉 ╲ (jiào) 睡觉 jià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