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名篇赏析:三吏三别之无家别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原文】无家别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⑵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⑶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⑷。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⑸。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⑹。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⑼。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⑿。
【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12.12喻文辉“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2、寓主观于客观。
诗作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来。
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
在《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1《无家别》【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天宝:玄宗年号。
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动乱。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
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
意即再征入伍。
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
委,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
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离乡背井,已觉心酸,无家可别,将何以堪?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
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2作品原文无家别[唐]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赏析】
杜甫:《无家别》【赏析】“三别”与“三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
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
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象。
第二篇《垂老别》,写一个子孙均已战死的老人,生活无依,只好投杖出门去从军的景象。
第三篇《无家别》写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正要在荒寂无人的乡里中,重新种田过活,却还是被县吏召去服本地的徭役。
情况各各不同,一律反映了唐代府兵制度对人民的迫害。
这里,我们研读《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第一段六句。
用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的自述,描写天宝十五载以后,陕、洛一带人民的田园庐舍都已毁灭,只剩一望无际的蓬蒿藜藿。
我的乡里原有一百多家,因为避乱,各自东西逃难,至今活着的人既无消息,死者已化为尘泥。
第二段也是八句。
接着说:我因为相州战败,脱身归来,寻找旧时的道路。
走了好久,才找到自家的巷子,可是已经空空洞洞,没有人迹了。
这时,太阳也灰白无光,天气非常凄惨。
所见到的只有狐狸,竖起尾巴对我凶恶地嗥叫。
再访问一下四邻,只见到一二老寡妇。
“贱子”是自称的谦词,女曰“贱妾”,男曰“贱子”,汉魏乐府民歌中已有了的。
第三段四句。
叙述自己回到荒芜的家乡之后,好比鸟雀留恋住惯了的树枝,不愿到别处去栖宿,因此,对于这样穷苦的老家,也不欲辞去。
气候正是春天,就独自负着锄头去垦地,傍晚还得在菜地里浇水。
以下十四句为第四段。
县吏知道我回家了,就来命我去参加军事训练。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3)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粉丝另辟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杜甫写作“三吏”、“三别”是在乾元二年,即公元759 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五年,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
杜甫正是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离开华州去洛阳。
他一路上耳闻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到处是紊乱与不安。
在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时,更是看到了“老翁”、“中男”、“新娘”等人的愁眉苦脸、悲泣哀叹,他们在官吏的残暴驱使下,忍受极大痛苦和悲伤,但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激起他内心深广的忧愤。
一、忧国当杜甫看到中原一带兵事不息,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能早日平定叛乱,恢复生产和社会稳定时,他心中的忧国之情被激起,十分担心国家安危,因此,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杜甫不得不鼓励人们去从军,为国而战,坚守自己的国土。
正如作者在《新安吏》中写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另外在《新婚别》中,杜甫赞扬新婚之妇深明大义,而且更把诗中的新娘写成鼓励爱人去参军,离别时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
”作者认为虽然新婚时刻固然可贵,但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不要顾念个人的欢乐,这可见杜甫伟大的爱国之情。
“正由于热爱祖国,杜甫一方面对人民所受兵役的痛苦表示无限同情,一方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劝勉人民忍受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
” 而且《垂老别》中的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老妻又缺衣少食,自己却愤然投军,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豁达大度,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
诗人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使得“三吏”、“三别”不再是一味地反战、控诉,而是有控诉也有维护,有哀悯也有赞颂。
作者认为只要为国而战就是值得称赞的,这也可以体现出杜甫的忧国之情所在。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些诗篇深刻地描绘了民间疾苦和乱世之中身世的飘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以下是它们的具体内涵: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描述了官吏强征兵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
同时,诗人在《新安吏》中以“后方记者”的身份与官兵进行对话,劝慰应征者,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通过人物的独白,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总的来说,“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也是他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向往的表达。
这些诗篇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是杜甫诗歌中人性关怀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新婚别》译文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
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
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
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
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
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
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
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
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
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
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
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版本二:兔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晚上草草成亲,今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三吏】【三别】赏析
《三吏》《三别》赏析杜甫诗歌鉴赏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某,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某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
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
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
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
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石壕”,在某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三史三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三史三别指的是杜甫的6部著名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前言】《石壕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今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5)啼:哭啼。
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9)新:最近,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原文无家别[唐]?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作品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安辞”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召令”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近行”二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杜甫《无家别》译文《无家别》鉴赏及赏析
杜甫《无家别》译文《无家别》鉴赏及赏析《无家别》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中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无家别》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无家别》唐代: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无家别》注释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无家别》赏析
《无家别》赏析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诗鉴赏《无家别》和《石壕吏》一样,是杜甫《三吏》、《三别》两组组诗中的名篇。
都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诗人自洛阳回华州的途中所作。
公元七五八年的冬天,李唐王朝为消灭安史之乱叛军的余部,调动九路兵马围攻相州(即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由于统治者的昏庸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结果在第二年(759)三月,唐军大败。
《无家别》就是写的这次战役后,一个溃逃的唐军老兵回到家乡的景况。
诗中通过老兵自言自语的诉说,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乱以后,统治者的腐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全诗可分五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死者为尘泥”,总述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荒凉景象。
开头两句,概括地描写家乡荒芜的全貌。
“天宝后”既说明荒芜的时间有三、四年之久长;又点出荒芜的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
“园庐”是整个的村内村外,满目荒凉,一片“蒿藜”,表现荒芜之甚。
其后四句,以老兵的回忆写出村庄的前后变化。
本来的村庄有百余户人家,大家安居乐业。
但战乱以来,死的永远死了,活着的不知道都逃奔到哪里。
这种今昔景况的对比回想,进一步地渲染了老兵内心的痛苦。
第二段自“贱子因败阵”至“一二老寡妻”,细致描绘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的荒凉景象。
“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两句是过渡句。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有“从头说起”和“补充说明”的意义。
第一段荒凉景象介绍老兵初回家的总印象,这一段又把总印象具体化,并补叙自己是因邺城阵败,思念家乡而逃回来的。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这首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无家别》这首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垂老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吏三别》这组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杜甫的三吏三别
概括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些诗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描绘了战争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三吏”中的《新安吏》描述了官吏强行征兵,让百姓为国家的战事付出代价。
《石壕吏》则描绘了官吏夜间抓人充军,使百姓流离失所。
《潼关吏》描述了潼关的险要,同时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三别”中的《新婚别》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妇,新郎被迫征战,新娘依依惜别的情景。
《无家别》描述了一个壮丁被迫参军,抛下妻子和家人,家破人亡的悲剧。
《垂老别》描绘了一个老人为了替儿子送行,亲自送他上战场,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牵挂和祝福。
这些诗歌反映了杜甫对战争和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对和平、仁爱和人道的追求。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三吏三别。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三吏三别。
”2、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4、。
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
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杜甫《无家别》赏析及译文注释《无家别》唐朝: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古诗简介《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无家别》翻译/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无家别》注释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吏三别杜甫《三吏三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译文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
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鞞(pí),古同“鼙”,鼓名。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齐:齐同。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邺城一战兵败,没有家的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萧条凄惨。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
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
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
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
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
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
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