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专题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第1课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据材料信息:一夫耕种可养活9-5人,体现了农业的收益丰厚,由此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故选A。
B与农业收益无关;C因果关系颠倒;D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
2.(2019·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
故应选B。
3.(2019·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4.(2019·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我国古代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我国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在冶金、制瓷、纺织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享誉世界并长期领先。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下,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并人为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结合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主要的农业工具和水利工程等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认识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农业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珍惜土地的意识和关注农民的情怀。
“神农”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神农氏的传说(1)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实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影响(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程阶段时间表现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商周时期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铁犁牛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影响(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窗口。
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这些知识点,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人物来看,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其中之一便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和有序。
通过学习秦始皇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天才智慧和果断决策力的人物。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汉武帝。
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例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置郡县制度等。
此外,他还鼓励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使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由于高积土、严重的剥削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变得极为困苦。
于是,在那个时期,农民起义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巾起义和赤眉起义。
这些起义不仅动荡了中国的社会秩序,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
例如,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代,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的汉字形态和发展演变,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知识。
其中一个重点是中国的天然和人工地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因此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黄河和长江。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国的长江大街。
这两条河流提供了中国大部分耕地的灌溉水源,使中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高中历史是我国中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历史知识不仅是考试的内容,也是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史的重要工具。
其中必修二专题涵盖了诸多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等,其知识点繁多、明细复杂,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和总结,下面将进行必修二专题的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必修二专题中的重点,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时间段。
其中,周朝、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都需要我们了解。
1.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其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特色。
周朝的成立是在商朝衰落后,周武王率领的周军依靠“革命”的力量,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的封建制度。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伟大的王朝,它的统治者秦始皇在位期间改革开明、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法律,创造了以兵戈征服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性事件。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的第一次,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王朝之一,其在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这时期的汉武帝更是推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推广汉字、取消私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开拓外交等。
此外,汉朝的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文物都是汉朝的遗产。
4.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盛世的时代之一,其在文化、科技、军事、地理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惊人的成就。
唐朝的繁荣和兴盛不仅体现在民间文化艺术方面,也体现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
在这个时代,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际贸易更是达到了巅峰。
5.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与前面的唐朝不同,宋朝在快速发展市民经济的同时,也在进行全面的文化建设。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小结与测评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提分必备】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精品2019高中历史专题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2学案:专题一专题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
专题优化提高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要素和基本特色1.共同要素(1)客观环境:一致稳固的政治场面,为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必需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进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并且政策拥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第一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沟通:国内各民族、各地域间的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中外交往的增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民众条件:广大人民的勤劳奋动,创建了大批的物质财产。
2.基本特色方面特色农业生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种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产模式小田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推行精耕细作地主土地全部制、小农土地全部制、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多种土地制度形式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手工业以家庭手工业最为广泛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增补而存在,但曾长久居于世界当先地位经济构造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进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经济重心格局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纳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期间还采纳“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点训练】1.(2019 资·阳高一检测)东晋南朝期间,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域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医生以下,父亲母亲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应出江南地域()A .传统家庭观被推翻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分析:选 C。
题干资料说明当时的大多数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应选,从本源上来说是C 项。
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高中历史归纳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归纳总结必修二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二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涉及了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本文将对必修二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秦朝统一中国、帝国的繁荣与分裂、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以及文化的绚丽与灿烂。
第一部分: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他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家思想、修筑万里长城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帝国的繁荣与分裂随着秦朝的繁荣,帝国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这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内乱,最终使得秦朝的统治走向了终结。
从西汉到东汉,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例如王莽篡权、黄巾起义等。
此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董仲舒、班固等。
第三部分: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数次朝代的兴衰和交替,主要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阶段。
南朝时期有宋、齐、梁、陈等多个王朝,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北周等。
随着北朝的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四部分:文化的绚丽与灿烂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绚丽与灿烂。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巅峰,如南朝的文学艺术、北朝的佛教艺术等。
这些文化的兴盛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总结:通过学习必修二的内容,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这门课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积累,也培养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继续探索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关于高中历史归纳总结必修二的文章,对于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与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3.唐代商船规模宏大,水路四通八达;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易混易错] “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1)形式: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产品:产品及原料大都自给,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1)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2)特点: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思维点拨] 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1)形成: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由政府垄断。
(2)目的: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3)特点:产品不投放市场,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4)弊端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1)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特点: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
[思维点拨] 官营手工业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三、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周时期(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农业的起源(1)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粟和水稻。
(3)传说:“神农能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历程(1)原始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及播种工具耧车出现。
③东汉: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评价(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农耕生产秩序遭受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1)目的: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二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知识点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侵华背景(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2)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3)力图转嫁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4)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2.侵华史实(1)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4)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5)侵华罪行①制造“南京大屠杀”。
②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实验。
③推行“以华制华”政策,实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化教育。
日军侵华的原因知识点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底,中共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在此基础上组建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国民党爱国将领(1)十九路军:一·二八事变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2)山海关:安德馨率全营300名官兵力战殉国。
(3)承德:宋哲元率部收复喜峰口。
(4)察哈尔省危急: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4.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背景:1935年,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①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响应中共号召,南下宣传抗日。
②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最后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序幕。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专题小结
对象
内容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
不
同 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影 展有利,后来阻碍了 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 响 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 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
主义萌芽的成长
交流,使中国逐Hale Waihona Puke 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都是压制商品经济的 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脉络梳理
专 题 一
专 题 小 结
核心考 点归纳
考点一
考点二
阶段质量检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特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 农业生产模式 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 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 工商业 界领先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 经济结构 资本主义萌芽 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 经济政策 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方面
点击下图片进入“阶段质量检测”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对象
内容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 时期 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不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
同 目的 封建统治基础,发展 封建体制 地主经济 点 内容
商业活动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导言高中历史必修二课程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本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线索,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
在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推动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历史的脉络,更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现实社会,为未来的人生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思考和启示。
对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和解析各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和特点。
1. 阐述历史必修二的重要性及其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
历史必修二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认识到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历史必修二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必修二,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必修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作为高中历史的核心课程之一,历史必修二的学习是其他历史课程的基础。
它也与语文、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知识支撑。
历史必修二的学习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本文的主旨和目的。
本文的主旨和目的在于对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本文还将结合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阐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和学习任务。
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学习总结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二、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具有闭塞性、迟滞性等特点。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商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
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 B
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
此种情况的答案之间有较强的迷惑性,要认真比对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