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评《古代汉语词汇学》作者:暂无来源:《高教探索》 2019年第6期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课程,开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对其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则是词汇。

因此,掌握好词汇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关键。

一、《古代汉语词汇学》内容简介《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论述了一系列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提出,古代汉语词汇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特征、古今词汇的传承与发展,明确古今词汇的含义、引申规律等,从而形成分析古今词汇、探索词汇本质含义的能力。

语音必然归根于词汇上。

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假如没有词汇,文字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古代汉语词汇学》还提出,在古代汉语中,语法是语言的规则与结构,与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古代汉语的语法也离不开词汇。

该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语音、文字、语法等都建立在词汇之上,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十分关键。

下面笔者结合《古代汉语词汇学》一书,对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第一, 转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理念。

很多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对未来汉语言文学对就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性,以理论指导古代汉语词汇运用的实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 明确古代汉语词汇教学重点。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教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来对词汇知识进行扩充,而不是一味地深入讲解理论,彻底将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词汇理论教学。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宗教文化词汇的特点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 2.词义的扩大: • 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
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 “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 • “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 • “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 “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 • “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 • 3.词义的转移: • “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 “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 •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 例如 •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使甲代替乙,例如"齿"、"年"、"
兵"等。 •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者客体。例如"将"、"薪"等。 • 3)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刚"、"的"、"姝"等。 •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陵"、"室"、"宗"等。 •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
• (2)辐射式引申: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 义,它是以本义作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派 生出来几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 音也绝大多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词,在词义引申 之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另外造了字。例如:
•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 1、同义词连用 •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 (1)叠音词 • (2)联绵词 • 1)双声 • 2)叠韵 • 3)非双声、叠韵 • 4、偏义复词的运用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吉仕梅2004年10--11月第四章词汇学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

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

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显得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教学内容:1.字和词2.单音词和复音词3.词汇的发展4.古今词义的异同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6.同义词7.典故性语词第一节字和词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

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不大严格的。

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在文言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

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造字之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

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

如同形字、假借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怕:①(bó):恬淡、淡泊。

词汇----(古代汉语)

词汇----(古代汉语)
❖ 浴:洗澡。
❖ 涤:洗器物。
❖ 濯:洗衣物,洗器物,洗手足。 周公旦
❖ 盥:洗手。
2.词义的缩小
指一个词的意义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其 变化形式与扩大类恰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 范围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秽气.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 象兰草一样芳香)。”
(三)语义轻重方面:
❖(1)古轻今重
❖诛:古义:语·公冶长》:“宰 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 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有什 么可责备的呢?)
“口诛笔伐”,诛是谴责、批判之意 。后来词义 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3.词义的转移:
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特点是新义产生 后,旧义就不存在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的食品。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 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 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汤煮熟的 蔬菜。
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 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 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涕:古义指眼泪。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
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 《诗经·陈风·泽
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王褒《僮约》: “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 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王力先生说:我们如果有计划的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词汇的困难。

这1000多个词如下: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图、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师、姑、女、族、党、仇、河、防、城、池、田、馆、辞、谢、责、让、争、使、令、属、托(应为言旁)、往、来、去、从、违、即、就、趋、赴、战、击、引、却、冯、据、约、解、释、具、给、计、谋、会、习、疾、病、饿、厌、衰、崩、匮、困、侈、靡、寡、少、微、强、固、再、三、帝、后、王、侯。

子、息、宗、庙、诗、书、礼、乐、知、识、见、示、观、望、矜、哀、憾、患、恤、恕、愤、持、措、拱、攻、窃、诛、翦、修、讲、设、立、忠、信、士、仆、御、右、盗、恭、谅、正、邪、好、恶、贼、敬、慎、苟、显、著、相、帅、国、家、社、稷、仁、义、道、德、文质、色、臭、先、前、后、内、外、间、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决、治、树、艺、事、保、爱、伤、害、比、喻、诚、伪善、淫、凶、疏、戚、饥、孰、滋、共、同、殊、异、斤、钧、锺、烈、倍、政、教、法、术、势、数、朝、野、途、江、关、宫、府、衣、冠、屡、商、贾、旅、徒、年、岁、赡、说、听、毁、誉。

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遵、徂、征、归、涉、降、流、放、游、浮、集、采、叔、振、援、操、秉、举、斯、伐、稼、穑、获、纳、交、错、被、任、负、施、用、制、贻、怀、慕、惩、、悼、淑、幸、偷、薄、险、阻、悠、皇、永、孔、亟、庶、裘、褐、裳、庭、宇、亩、所、骖、驷、策、矢、躬、身、领、武、仇、耦、征、收、发、封、弃、俟、迁、徙、遗、失、存、处、坐、遇、接、承、刺、折、戮、问、对、许、省、审、虑、怨、忍、快、兴、废、变、曲、直、长、小、贪、廉、轻、重、狂、殆、危、面、口、齿、耳、目、指、饭、食、服、饰、布、斗、式、检、英、灵、豪、然、且、或、曾、更、渐、俱、并、而、若、尔、建、置、罢、学、养、干、谒、徇、矫、效、留、遣、逢、候、延、胜、败、守、破、骑、伏、围、突、禽、纵、购、抑、按、拔、擢、挟、将、亨、顾、察、裁、断、奏、敕、委、捐、详、诈、与、夺、至、止、寤、寐、恨、惊、冀、贵、贱、壮、大、多、笃、专、壹、稍、略、辄、犹、阴、阳、休、咎、机要、祖、宾、郎、南、部、曹、邻、里、狱、阙、祠、第、屏、帐、壁、案、字、昼、项、乳、体、意、谄、谀、诬、辩、诉、怜、闵、吊、除、拜、营、务、积、聚、寻、迭、代、替、成、遂、系、累、羁、牵、悬、结、绝、擅、披、拉、奸、回、雅、俗、公、私、偏、全、独、特、丑、陋、秽、玄、素、白、方、夙、惟、霄、汉、景、曜、都、邑、鄙、边、塞、殷、周、胡、虏、戎、倡、优、伎、皂、宦、竖、臧、获、禄、位、产、业、货、赂、资、财、贿、情、性、声、响、拳、脚、端、绪、节、度、率、议、论、讽、贬、谪、斥、宣、褒、赠、颠、复、诣、肆、历、寓、寄、禁、戒、恃、玩、敷、化、加、损、刻、勒、郁、舒、张、驰、是、非、能、可、以、凡、圣、残、暴、甘、辛、鲜、敞、寒、温、幽、冥、奥、精、众、便、嘉、遽、速、弥、愈、尤、极、甚、最、夫、妇、婴、孩、亲、眷、竹、木、谷、壑、亭、台、郊、墟、才、材、簿、籍、状、类、寿、命、志、趣、涕、泣、膏、泽、帷、盖、梗、概、本、末、纪、监、抚、游、扬、抗、奋、沉、没、通、达、辨、析、切、推、移、革、闻、宿、随、拟、测、当、须、饶、秀、丽、工、博、核、奇、偶、丹、红、允、舛、宁、预、尚、攸、甫、聊、匪、厥、经、典、简、篇、词、赋、序、铭、诔、赞、章、表、闲、伦、常、纲、维、几、始、终、羞、辱、创、造、潜、藏、步、履、枕、藉、凌、历、胁、迫、陨、落、运、输、徭、役、戍、募、吹、唱、扣、弹、读、啼、号、讯、诘、叙、诉、摹、写、排、攘、窜、列、垂、尊、盛、虚、枉、和、顺、凛凝、烂、漫、赤、碧青、苍、乍、暂、每、既、卿、傅、仪、容、祥、殃、条、理、支、叶、朵、颖、轩、冕、庾、廪、帛、缕、扃、牖、楹、槛、梁、陵、津、浦、畴、陌、晡、曛、块、砺、掇、控、扪、把、挑、投、掷、递、蹈、蹑、升、缘、偃、仆、毙、倾、聆、眺、睇、眄、瞻、逥、还、逝、分、诀、悸、恸、帐、慨、警、惕、欲、感、酌、酹、酣、觉、央、阑、清、澄、浑、安、乖、互、繁、烦、急、忽、但、星、辰、岳、丘、岭、栈、阁、甸、藩、苑、陇、堑、坟、蹊、径、汀、洲、渚、皋、涯、塘、垠、辇、毂、辕、辙、簪、缨、绂、绶、衾、襦、袂、羹、飧、丝、管、弦、鼓、鼙、僚、群、辈、思、索、鉴、赏、料、想、占、卜、戏、弄、动、定、驻、住、依、倚、雕、制、生、消、淹、漏、泛、涵、蒙、蔽、荫、灸、啖、饷、敛、贡、激、濯、拂、逆、凋、零、屠、灭、罄、尽、了、肖、暨、逮、暝、黯、纤、悉、赢、短、骄、慢、妄、层、乔、耿、渺、缛、稠、综、杂、遍、尘、霭、峦、岩、阿、隅、畔、际、纶、纂、床、蓐、妆、奁、厨、筵、肌、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本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讲解了诸多古汉语中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等方面。

本书的某些内容,取自1987年出版的《古汉语词汇概要》,但都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大部分内容是新加的。

与《古汉语词汇概要》相比,无论在理论的阐述、内容的安排、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本书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目录1.绪论1.1 为什么要建立古代汉语词汇学1.2 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3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2.单音词2.1 字和词2.2 单音词概说2.3 单音词的特点3.复音词3.1 复音词的分类3.2 并列复音词3.3 主从复音词3.4 联绵字3.5 重言词3.6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4.词义4.1 本义4.2 引申义4.3 古义与今义5.词义的演变5.1 词义演变的原因5.2 词义演变的各种情况6.同义词6.1 同义词的确定6.2 词义的演变是同义词形成的主要原因6.3 同义词形成的其他原因6.4 同义词的运用6.5 同义词的辨析7.反义词7.1 反义词的分类7.2 反义词的特点7.3 反义词的运用7.4 反训词8.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8.1 同音词8.2 同形词和多音词9.因声求义9.1 声训9.2 右文说和亦声字9.3 音近义通10.通假字10.1 假借概说10.2 “本无其字”的假借10.3 “本有其字”的假借10.4 通假字的确定11.同源字11.1 同源字的性质11.2 同源字的确定11.3 研究同源字的意义12.古今字12.1 古今字概说12.2 古今字的产生12.3 古今字与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关系12.4 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字13.古书材料及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13.1 关于原始材料的运用13.2 《尔雅》与《说文》13.3 古书的注疏13.4 训诂学研究成果的运用14.古汉语词汇研究与字词典的编纂14.1 传统训诂学与字词典的关系14.2 古汉语字词典的释义原则14.3 古汉语字词典义项的确立和分合后记重印后记。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有趣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
一、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

1. 单音节词。

- “走”
- 发音:zǒu。

- “兵”
- 发音:bīng。

2. 双音节词(连绵词)
- “参差”
- 发音:cēn cī。

- “踟蹰”
- 发音:chí chú。

二、古今异义词。

1. “妻子”
- 发音:qī zǐ。

2. “卑鄙”
- 发音:bēi bǐ。

三、一词多义。

1. “绝”
- 发音:jué。

- 词性: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2. “数”
- 发音:shù、shǔ、shuò等(根据不同意义发音不同)
- 词性:名词、动词等。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中的“军”
- 发音:jūn。

- 原本词性为名词,军队的意思。

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驻军、驻扎”的意思。

2. 形容词作名词。

-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
- 发音:jiān、ruì。

- 原本“坚”是形容词,坚硬的;“锐”是形容词,锐利的。

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 四、怎样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 • 1.从字形上分析:例如“劝”从力不从言,可 以知道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 奋力。 • 2.从语境上分析:语境就是上下文。它也包括 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例如 “进”与“退”是反义词,可以知道“进”的 古义是前进,而不是进去。“富”与“贫”是 反义词,可以知道“贫”是表示金钱或者生活 资料缺乏。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1、同义词连用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1)叠音词 (2)联绵词 1)双声 2)叠韵 3)非双声、叠韵 4、偏义复词的运用
词汇学(二)
• 第八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一、词的本义 • 词的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所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 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或者说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 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 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例 如纲的本义是指网上的总绳,鄙的本义是指边邑。由 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 我们知道,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产生之 前早就有了汉语了,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 申义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无法去考证了,
• 我们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词的 本义: •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探求字的本义要 从字形分析入手,也就是要从分析汉字 的结构入手。因为本义既然是词的基本 的最早产生的意义,一般能够满足这个 方面的要求。例如"解"字,是一个会意 字,从"角",从"刀",从"牛",表示用刀 去分解牛角和牛的肢体。所以,"解牛"、 "分解动物的肢体"是它的本义。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一、词语解释
1.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ǒng)
解释:过分地奉承、谄媚。

2. 操戈持盾(cāo gē chí dùn)
解释:持戈执盾,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3. 循规蹈矩(xún guī dǎo jǔ)
解释:按照规矩、遵循成规。

4. 独孤求败(dú gū qiú bài)
解释:形容自己力量太弱小,独自寻求失败。

5. 含辛茹苦(hán xīn rú kǔ)
解释:吃尽了苦头,忍受艰辛。

二、成语典故
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典故:羊已经丢了,只好补牢以防将来再丢羊。

后比喻事后防范,补救遗漏。

2.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典故:据说有个人对着牛弹奏琴曲,牛当然听不懂。

比喻向不懂之人解
释,是徒劳无益的。

3. 穷凶极恶(qióng xiōng jí è)
典故:形容行为极其凶恶,罪行极其严重。

4.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典故:古代君臣有失,下臣背负荆棘请罪以示诚意。

后比喻谦卑认错。

5.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典故:指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力量。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常用词语和成语的解释及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词汇学1

古代汉语词汇学1
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 达一定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字的作用可以等于词的 作用。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对九千多个汉字作了研究, 并且根据字形来说明字义,学术界公认《说文》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字典。《说文》一字只收一义(《说文》有时用了 “一曰”这个术语,但这不是分列义项,而是介绍不同说 法),而这个“义”就是本义,根据这一点,也未尝不可以 说《说文》也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词典。因为这些字是为某些 词造的,因而形与义结合,字与词就一致了。当然,《说文》 揭示的本义,有些是错误的,有些虽然正确,但在古书中找 不到用例,那就另当别论了。由于语言中概念多而文字少, 有些概念文字学家没有专门为它们造字,而是假借別的字来 表示。例如,“易”,《说文》说它是“蜥易”,象形字, 用来记录难易的“易”;“笨”,《说文》说它是“竹 里”(竹白),从竹本声,用来记录笨拙之“笨”;最典型的 是古代第二人称代词,开始借用男女之“女”,后来又借用 汝水之“汝”,始终没有自己的本字。这样一来,字增加了 兼职,形与义脱节,字与词就不一致了。另外,由于汉字的 演变发展、词汇的演变发展,促使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 字、连绵字的产生,也就使得字与词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2.古代训诂学家对于字的认识多受《说文》 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字和词会有不同,他们 说“字”的时候,就是指的“词”。古代训 诂学家也有用“词”或“辞”的时候,但他 们所说的“词”或“辞”并不是今天我们所 说的词,而是专指虚词。例如,《诗经·周 南·歩没》:“薄言采之。”毛传:“薄,辞 也。”又《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说 文。八部》:“曾’词之舒也。”又《矢 部》:“矣,语已词也。”清代王引之编了 一部解说经传里的虚词的书,命名为《经传 释词》,集中反映了传统语言学对“词”的 看法。从此看来,传统语言学并不是没有划 分字与词的界限,只不过这种界限与现在截

上古汉语词汇

上古汉语词汇

上古汉语词汇1、zhì 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2、zhuó 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3、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guī 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5、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6、tuān lài 【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7、bù 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8、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9、yá 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10、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11、qī 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12、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3、bǐ 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古汉语词汇学大纲

古汉语词汇学大纲

《古代汉语词汇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一 课程说明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选修) 学时学分: 18 学时 1 学分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初步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各种规律,了解古今汉语词汇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古汉语学习和未来从事古文教学中所遇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古代汉语》的后继课、提高课。

该课程以《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等课程 为基础,是对这些课程的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学时分配:二 教学内容绪论 古代汉语词汇概说(2 学时)教学目的: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章次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第四章内 容古代汉语词汇概说 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同义词和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2 2 4 4 2 2 2 2 2 2教学重点: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讲授要求:结合实际语料讲授,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直观的理解。

讲授要点:一、古汉语词汇学的学科性质二、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

(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三、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一)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二)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三)对比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4 学时)教学目的:让学生对我国古文字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规律,并能主动利用规律去分析部分汉字的演变情况。

教学重点:汉字演变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汇学复习

古代汉语词汇学复习

词汇学1、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及词义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字和词的区别: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

汉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1、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齐师伐我;2、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素:朋友;3、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蟋蟀。

3、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数量多,使用频率高)。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成,表示一个意义的词,古汉中以双音节词为主,可分为单纯词、合成词。

4、单纯词:词的两个音节只代表一个词素。

可分为叠音词、联绵词。

5、叠音词:大多数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模拟声音的象声词。

相同形象的的叠音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6、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成,表示一个意义的不可分割的双音节单纯词。

分为双声联绵词(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古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非双声兼叠韵联绵词(滂沱、蝌蚪、梧桐)。

联绵词不能分开解释,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故写法比较自由(匍匐、蒲扶、扶服)。

7、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复音词。

主要有粘附式(词根和词缀合成)、并列式(最常见:朋友、辽远、艰难、琴瑟)、偏正式(先王、诸侯、百姓、庶民)、支配式(将军、借口、亡命、得罪)、主谓式(夏至、人为、霜降)。

8、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双音词:1、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国家、城市、谍报、指示、消息);2、表示同一概念的同义词的临时组合(恐惧、困乏、贼杀、候问)。

9、偏义副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反义(祸福、寒暑、动静、利害);近义(园圃、车马、面目)。

10、古今词义的变化:1、基本未变化,还在使用(风雨兴焉、)2、发生变化:词义变化显著(揭竿而起、揭节奉使)、词义变化相反(山城仅百层、士卒仅万人)、词义差别较小(君子固穷、天下之穷民)、多义词的义项减少(吾何爱一牛、是故甚爱必大费)。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第” 始见于汉代,用在数次之前,表次序:
第一、第二、第三……
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史记·陈丞相世家》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7
上古语言于动词前加“爰、曰、言、薄、于、 聿 。”等,尤以《诗经》最为多用。如:
冉冉(柔弱)孤竹生。 《古诗十九首》
仓庚喈喈。
《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
《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
《诗·小雅·鼓钟》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1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例如: 双声复合词:亲戚 将军 股肱 叠韵复合词:刚强 人伦 中庸
上面的词都可以拆分为两个语素,是合成词。
17.01.2020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22
学习联绵词应注意的问题
2、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 准。例如:
蟋蟀, 古音同为“心”母字,现在已经变 得
不是双声了。
芣苢, 上古音同为“之”部字,现在也已 经
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
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刀。”后造“舠”字表小船。吴均《赠王桂 阳》:
“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
夫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②指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 夫
长铗归来者也。” 17.01.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
虚词是汉语语法中极其活跃的因素。

在古代汉语的虚词中,虽然单音虚词占了大多数,但复音虚词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随着汉语词汇从单音到复音这个总趋势的不断发展,复音虚词在虚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形成现代汉语中居多的局势,所以,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首先为了适应语音的发展,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汉语语音在先秦很繁复,声母、韵母及声调都比现代丰富得多,到了十四世纪以后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简化。

, 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使人们头脑中的概念不断增加,因而要求增加大量的新词来加以表达。

其结果就是,如果词的单音节形式不改变,就必然导致同音词的大量增加,而这,又会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其次是为了语言表达的明确精密古汉语的虚词特别丰富发达,往往一个单音虚词可以表达几种甚或十几种意义。

但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入细致,从而要求语法更加明确精密。

作为构成汉语语法体系重要因素的虚词,其一词多义的情况不能无限制地不断扩大发展。

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混论,而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出现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

再次为使语句排比整齐完美,古人说话或写文章,为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要求有较整齐完美的句子,一唱三叹,节奏性强,句子有
一定的字数,因此往往需借用虚词以足节拍,当使用一个单音虚词尚不能达此目的时,就须连用两个单音虚词,如果这种连用总是以一种固定的形式不断地反复地出现,最终就会凝固成一个双音虚词,最后为达到强调或突出的效果古人在叙述事情、表达感情时,有时用单音虚词觉得不足以表示强调或突出,就连用两个同义虚词。

这种连用经常化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就变成了一个复音虚词。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一类是依赖语境形成的。

(一)相对独立构成的
由于可以相对独立构成,而不必依赖具体语境,这一类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与实词有不少相同类型。

具体而言,有并列式、修限式、述宾式、介宾式、附着式、重叠式。

(1)并列式
构成并列式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语法意义也相同或相近。

它们之间在结构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也没有主谓、修饰等句法关系。

这一类型在复音虚词中所占比重较大。

例如像由代词并列构成的夫其等,由动词并列构成的譬如等、,由副词并列构成的乃遂等,由助动词
并列构成的会当、会须等,由介词并列构成的:比及等,由连词并列构成的借使等。

(2)修限式
构成此类复音虚词的前后两部分是修饰限定与被修饰限定的关系。

又可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类。

a.定中式
定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但组成复音虚词后不一定是名词性的。

例如:
何物;一日、一旦、一朝;一体;何许、恶许等。

b.状中式
状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又可分为两种:
副词加动词的:不如、不若、安事;何意;唯恐、惟恐;无有、未有;壹似、一似等。

副词(或代词)加助动词的:宁能、岂当;何敢、安敢;不得、勿得;不敢、弗敢、弗能、亡能;不克、未克等。

助动词在句中的作用是修饰动词的,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助动词受副词的修饰,组成状中式复音虚词后,再修
饰动词。

因此,上面两种复音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和结构关系是不一样的。

(3)述宾式
述宾式复音虚词由述和宾两部分构成。

由于古代汉语中述宾关系存在着两种语序,因而此类复音虚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宾前述后;一种是述前宾后。

a.宾前述后
例如:何有、奚有;何如、何若、奚如、奚若、胡如、曷若、何似。

b.述前宾后
例如:移时;有间、为间、有顷;要之、如是、若此、如此、若彼、如彼、若斯等。

其中“移”、“有”、“总”、“若”等是述语动词,“时”、“日”“间”、“是”等是其宾语。

(4)介宾式
由动词性或介词性的语素加上宾语性的语素组成,不再表示原动宾或介宾短语的意义,而虚化为以副词和连词为主的虚词。

例如:竭力极力弹指所以依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