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猪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猪苓好种易管理,种植得法产量比较高。
因此栽培猪苓是农村很好的致富门路之一。
今天我们谈谈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教会大家种植猪苓。
一、栽培猪苓的选地与整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
具体要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阴坡或半阴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
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印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栽培猪苓的培养料准备(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另备指头粗的树枝,剁成5-8厘米的长的段。
凉晒一段时间备用。
再备树叶,装于蛇皮袋中,在水中浸泡1-2个小时,再把水沥干备用。
三、猪苓的繁殖方法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然后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在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厚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
四、猪苓菌种管理技术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
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印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型幼苓。
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五、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为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4-5月或7-9月采收。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一般来说,猪苓喜欢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坡地,所以在人工种植猪苓时,要首选海拔在1000-2000米的桦树、橡树等树下,******是在半阴坡,这种地方土壤肥沃,多为疏松的砂质土壤,很适合猪苓生长。
一般栽培猪苓的时间为每年的3-4月或者是秋季的7-8月,因为4-6月和9-10月是猪苓快速生长的时期,在种猪苓后立马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有利于猪苓的生长。
在栽培猪苓前要培育好菌床和菌材,一般是选用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和树根作为菌种。
猪苓选择用坑载的方式栽培,坑的长度和宽度在70公分左右,深度在20公分左右,这样既不会破坏森林,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将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以及树根堆放在坑内,并覆盖薄土,1-2个月便可以使用。
在种植猪苓时,可选择与菌棒长度相等的桦树、橡子树的新鲜枝条,在枝条的两面和间隔23-5厘米的地方切一个鱼鳞口,将新枝条和菌棒相互隔一个依次排开,排好后覆盖一层树叶后再覆盖一层腐殖土轻轻压实,然后在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第二层盖土6-10公分厚形成龟背状,有利于排水。
猪苓在第一、二年产量会很低,在3-4年以后才能进入到繁殖旺季,全年都可以采摘,但是在夏秋季猪苓的品质为最佳。
收获时要采摘老的,保留幼小的,采摘后要去杂质刷洗干净,在太阳下晾干后便可放在阴凉地方保存。
第1页共1页。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
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
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
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
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
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
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遮阴管理。
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
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别名豕苓、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是一种特殊的药用菌。
猪苓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其地上部分的子实体“猪苓花”可食,是一种美味可口的佳肴。
药用部分为地下菌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猪苓的开发价值极大,下面介绍猪苓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猪苓属于低温菌类寄生真菌。
一般在12月份冰冻之前或春季3月解冻之后直至5月均可栽培。
但冬季栽培比春季栽培要好,因为冬栽可使蜜环菌与猪苓有充足的接触时间,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然后才能确保猪苓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丰产。
二、选择良种猪苓有猪屎、马屎和鸡屎等形状,在选种时要选择猪屎和马屎状的作种苓。
菌核乌黑质坚的繁殖和再生力弱,不能作种用。
选种时间为10-12月,此时核浆已定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内含有机物质多,种内营养丰富,繁殖和再生力强。
寄主也要选择蜜环菌索生长旺盛的树根木段,以利猪苓菌核接触菌索而尽快得到良好营养。
因此,选择和培植蜜环菌是栽培猪苓的重要一环。
三、栽培方法要获得猪苓高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场地理想的场地为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40度、腐植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
2、精选菌柴要选用麻栎类的青冈树段较好,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蜜环菌生长的营养丰富,持久性强,有利高产。
3、种植深度由于猪苓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育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40厘米;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厘米;阴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菌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蜜环菌段在窖内相间隔放,用腐植质土壤填充菌棒空隙,菌核种放在蜜环菌棒与新菌柴之间的鱼鳞口处。
每窖用种10-15个,重约250克。
放好后覆腐植质土于菌核之上,然后再放一层菌柴和新柴。
如此相间隔放,即菌核2层,菌柴3层。
坑窖上面覆土成弓背形,以利排水和保温。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的窖坑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表面呈褐色,苓肉白色,干后淡褐色、坚硬,略有弹性,稍轻,内部致密。
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
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
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淋疾,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投入大,生长缓慢,效益低,难以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
生长期由过去的5一6年,缩短为3年,每平方米可获得lO一l5千克鲜品猪苓,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
可获得巨大的效益。
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栽培方法:1、选地。
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
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
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OO一l5OO米,坡度l5一5O度。
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选择l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微酸性,含水量在4O%左右,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2、温度。
猪苓在lO公分深处,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在l8一2O度生长最快,超过28度生产缓慢,低于9度超过3O度猪苓停止生长。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猪苓(学名:Poria cocos)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苓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猪苓的种植和养护。
正文:一、猪苓简介猪苓是一种真菌,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中。
它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以及保健品生产。
因其羊肚菌形似猪牙,所以得名猪苓。
二、猪苓的养殖方法1. 土壤选择和制作:猪苓适宜生长于酸性土壤环境,pH值在4.5-6.5之间较为合适。
在选择土壤时要注意排水良好,避免积水。
2. 发菌材料准备:猪苓的发菌材料主要是乾燥的猪苓菌核(即菌子)。
在选购时要确保菌核的品质良好,外观无霉变、虫蛀等问题。
3. 泡发阶段:将猪苓菌子均匀撒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泡发至增大2-3倍且表面润滑为宜。
之后将泡发好的猪苓菌子提取出来备用。
4. 撒菌阶段:在准备好的土壤上均匀撒上泡发好的猪苓菌子,然后轻轻压实土壤表面,以保持湿润条件。
5. 养护阶段:在养护期间,需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积水。
同时,要注意疏通排水口,避免大雨导致猪苓根部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
6. 采摘阶段:猪苓整个生长周期通常为1年左右。
当猪苓菌丝包裹腐烂木质部分、呈现白色且手感发硬时,即可进行采摘。
三、猪苓的注意事项1. 防治病虫害: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昆虫等害虫的侵袭。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或使用有机农药。
2. 合理施肥:猪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适量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猪苓适宜生长在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理想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润度。
4. 选择正规的产区和供应商:市场上有很多不法商贩贩卖劣质的猪苓,甚至添加了化学成分进行处理。
猪苓栽培技术书 定稿
目录一、猪苓无性繁殖技术........................................... - 1 -(一)选择场地 ................................................ - 1 - (二)菌材选用 ................................................ - 1 - (三)密环菌的形态与鉴别 ............................ - 2 - (四)菌种来源 ................................................ - 2 - (五)培菌方法 ................................................ - 3 - (六)选择菌核 ................................................ - 5 - (七)栽培时间 ................................................ - 5 - (八)栽培方法 ................................................ - 6 - (九)场地管理 ................................................ - 8 - (十)收获 ........................................................ - 9 - 二、猪苓有性繁殖技术........................................... - 9 -(一)孢子苗床培养方法 .............................. - 10 - (二)孢子有性繁殖 ...................................... - 11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又名猪粪菌、猪灵芝、枫树苓、地乌桃,属特殊药用真菌。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前言:宁陕地处秦岭南麓,自然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气候主体差异十分明显,被专家称为“中国的绿色动植物宝库”。
根据宁陕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地道药材发展的理想适生区,根据调查统计,宁陕有各种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
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药材有130多种。
其中:猪苓更是我县独具的地道药材之一。
近几年,经过部分高海拔乡镇干部、农民尝试栽种半野生猪苓技术获得了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猪苓的栽培技术,使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县科协的同志根据群众需要,经过实地调查,采集大量第一手资料,认真收集整理,精心编制了《猪苓半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读本。
该书属科普读物,主要介绍我县人工栽培猪苓的实用技术,此书文字简捷,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希望能给广大猪苓种植户有所帮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猪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药物,在我国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利尿、渗湿、祛痰、耐毒的功能。
近年来发现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加之自古以来猪苓都是靠采野生供药,自然资源逐渐减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猪苓市场成供不应求之势。
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在天麻人工栽培的基础上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工、省投资、产量高,收益大。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猪苓菌核属多年生,呈块状或者不规则条状或扁圆块状,半木质化,用手按压有弹性。
大小不一,大的长有30厘米、直径3—10厘米,形似生姜块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猪苓菌核表现的有伴有根状菌素,子实体由菌核上长出,俗称“猪苓花”、“猪苓菌”、“千层蘑菇”、芳香、鲜美味佳可食用,为著名珍稀的食用菌。
一般在每年伏天连绵阴雨后接近地表的菌核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一菌丝盖。
单个的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央显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肉质。
猪苓如何种植技术
猪苓如何种植技术
猪苓是一种野生的药用真菌,常见于林间、山野或田园的湿润环境。
由于猪苓的生长环境特殊,种植猪苓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种植猪苓的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到适合的生长环境:猪苓喜欢在潮湿、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生长,通常在山林或田野中可以找到。
在选择种植的地点时,要选择坡度适中、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2. 培育种子或菌丝体:猪苓的种植可以通过培育种子或菌丝体进行。
在野外收集到的猪苓菌丝体可以进行培养和繁殖,也可以购买猪苓种子或菌丝体作为种子材料。
3. 建立培育基地:选择适合的培育基地,可以建立猪苓的种植基地,进行土壤处理、埋蔷、配置土壤等环节。
4. 培育猪苓:猪苓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培育,需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进行。
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给予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防止过度的日照和干燥。
5. 收获和加工:猪苓的收获时间通常在适当的生长周期后,要注意及时采收然后进行加工,制成中药材。
总的来说,种植猪苓需要根据其生长环境和特点,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制定种植方案。
同时,也需要注意猪苓的保护和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猪苓的生长和质量。
猪苓高产栽培的新技术
采收时间
在猪苓生长3-4年后进行采 收,此时产量最高。
采收方法
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进 行采收,将地表以上的部 分割除,然后挖取地下部 分。
加工与储存
将采收的猪苓洗净、晾干 后进行加工,如切片、烘 干等,储存时需放在通风 干燥处。
04
技术应用与效果
增产增收效果
提高猪苓产量
应用新技术,如科学选种、优化 种植条件等,能够显著提高猪苓 的产量,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新的菌核可以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并长成新的猪苓子实体。
02
高产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地
选择海拔在800-1500米的向阳山 坡,土壤以沙质或半沙质土壤为 宜,要求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 良好。
整地
在选好的地块上除去杂草和石块 ,将土地深翻30厘米左右,同时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入适量的农 家肥或复合肥。
杂质含量等。
科学田间管理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合 理施肥、及时浇水等,可以改善 猪苓的生长环境,提高其品质。
严格采收与加工
按照标准采收和加工猪苓,可以 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也有
利于提高其市场价值。
生态环保效果
保护生态环境
新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利 于保护生态环境。
延长产业链条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猪苓开 发成多种产品,如猪苓茶、猪苓胶 囊等,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 加值。
提升市场竞争力
新技术可以提高猪苓的品质和产量 ,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 于推动猪苓产业的发展。
提高品质效果
优化品种选育
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并采用先进 的育种技术,可以提高猪苓的品 质,如提高药效成分含量、降低
猪苓高产栽培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技术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
以菌核作药用,有利水渗湿、祛痰解毒之功效。
临床主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淋浊、赤白带下等症。
其提取物猪苓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主产地有陕西、云南、甘肃、吉林、安徽、山西等省。
形态特征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菌核呈长形块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姜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瘤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
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或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
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3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
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
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一、生长习性猪苓生长发育需要密环菌提供养料。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6℃。
土壤含水量以12~30%为宜。
pH值以4.5~5.8为佳。
对土壤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黄壤土为佳。
二、培养密环菌材和菌床1、母种制作:原料配方:马铃薯200克(去皮)、蔗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制作时,先将去皮的马铃薯切成薄片,放入1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半小时,再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
然后将琼脂放入滤液中溶化。
再加糖搅拌均匀。
并将水补充至1000毫升即成液体培养基。
将液体培养基用漏斗趁热分装入试管,装量为试管长度的四分之一,上面用双层牛皮纸包扎后,放入高压灭菌锅内进行灭菌处理。
灭菌后,取出带培养基的试管趁热斜放,冷却凝固成斜面培养基,然后采用组织分离法或孢子分离法,在无菌条件下将密环菌组织或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即成密环菌母钟。
2、原种制作: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麦糠20%、木屑29%、石膏粉1%。
将上述配料加水适量,调拌均匀后,装入菌种瓶内。
料中心打透气孔,用棉赛将瓶口密封后进行灭菌处理。
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并置于22~26℃室温下培养17天左右,菌丝布满培养料时,即得原种。
中药猪苓的种植
中药猪苓的种植中药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肿等功效。
下面是关于猪苓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详细回答。
一、猪苓的种植方法:1. 地块选择:猪苓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选择在农田中部或山谷中部种植,可以利用坡地或者农田边缘的低洼地种植。
2. 地力整理:秋季将猪苓选地地块进行平整,清除杂草,深翻约30厘米,将草根、杂质等去除,改善土壤质量,使其适合猪苓种植。
3. 种子处理:猪苓繁殖有种子、块茎繁殖。
采种子繁殖时,将干燥完好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可以采用温水浸泡处理10小时,再用湿沙或腐熟生物质外包装恒温50天左右;块茎繁殖时选用表皮饱满无病害的块茎进行剖块繁殖。
繁殖时土壤温度要求在20-25之间。
4. 播种管理:在燥热的季节实施防晒,盖草帘或盖草帽。
幼苗生长期,要注意及时除草、除虫,干旱期保持湿润。
生长期间适当进行保施肥料,每隔一定时间进行追肥措施。
5. 病虫害防治:猪苓可能会受到蚜虫、菌核菌、霜霉菌等病害的侵害,应及时进行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时要选择对猪苓有特效的药剂,遵循药剂使用说明,注意药物与水分的配比。
二、猪苓的注意事项:1. 温湿度要求:猪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5,湿度控制在70%左右。
要选择温暖、阳光充足的种植地块,避免寒冷和冰冻的环境。
2. 土壤肥沃:猪苓要求土壤肥沃,可进行有机肥或化肥的追施。
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追施一次有机肥,与耕作结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 水分管理:猪苓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不能过湿。
需注意合理浇水,避免积水,以免造成根部窒息。
干旱期要实施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
4. 病虫害防治:要定期观察猪苓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等方法,但要注意使用安全、环保的防治药剂。
5. 采收和储存:猪苓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生长季节结束后的秋季,当猪苓的地上部分枯黄后即可采收。
采收时要注意不损伤地下块茎。
采收后的猪苓要进行晒干和贮存,防止霉菌滋生。
猪苓高产种植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技术猪苓别称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的菌核,入药有利小便、渗湿的功能,近年来发觉还发觉有抗癌作用,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均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长特性猪苓喜肥沃潮湿、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头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
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
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栽培备料猪苓种植选择栎类,桦树,槭树,枫树、赤杨、桑、柳等多种材质坚硬的阔叶树木锻,直径10厘米左右,锯成长60厘米,晾晒10~15天,使含水量70%左右,然后将其每隔3~5厘米,按品字形打三行孔,将猪苓菌种塞满孔内。
选地整地猪苓种植应选择潮湿,通透性能良好,土壤含水量30~50%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坡向以西南或西北向的二阳坡为好,坡度在20~30度之间。
地选好后,顺坡挖窖培育,窖深50厘米,长和宽各70厘米。
栽培时间猪苓的栽培时间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下窖培育将窖底挖松7~10厘米,放入1/3的腐殖质土,整平后,铺一层浸湿的干柞叶,将猪苓菌棒平放在树叶上,间距6~10厘米。
棒与棒之间放一些蜜环菌枝,然后将蜜环菌栽培种撒在树叶树枝上。
将小猪苓紧贴在蜜环菌棒旁。
然后填充腐殖土,轻轻压紧,不留空隙,松紧适度,不要压得太实。
最终,掩盖细土10~15厘米,窖顶盖枯枝落叶,稍高出地面,使呈龟背形,以利排水。
栽后管理猪苓培育不施肥、不除草,让其保持野生状态,但要常常保持窖土适当潮湿,防止人畜践踏和鼠害。
也不要任意翻看,以免破坏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采收加工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
猪苓的种植技术
猪苓的种植技术猪苓别名猪茯苓、猪灵芝,是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鲜美,也是著名的中药,具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
那么猪苓该怎么种植呢?一起来看看吧。
1、选地人工栽培猪苓最重要的就是选地,选地要从地形、地势、植被以及土壤等多方面进行,猪苓适宜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的地区,以半阳半背坡向为好。
植被宜选择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以选择富含腐殖质的沙粘土为宜,土壤呈微酸性。
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种植。
选地后就要有顺坡挖窝,窝与窝之间控制株行距30×50厘米,而且还要有排水沟,而窝的规格一般为长1米、宽70厘米、深15厘米。
2、材料准备首先要选择良好的菌柴,适宜选择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这些树种的皮厚质量,负载蜜环菌生长环境,而且营养丰富,能为菌种提高持久的营养供应,有利于高产。
还要准备好猪苓菌核蜜环菌种,菌种应该选择菌丝粗状、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的优质菌种,这样才能获得高产、优产的猪苓。
3、繁殖方法首先在窝底铺一层2-3厘米厚的树叶,将蜜环菌掰成小块均匀的撒在树叶上,再将猪苓生长素撒在树叶上。
最后吧菌柴摆好在树叶上,菌柴阿金要有一定的间距,3-5厘米为宜,再用混合物将间距填满。
将猪苓菌掰成小块,均匀的摆在菌柴的两侧上,在覆盖一层树叶,树叶上覆一层1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在用树叶覆盖。
4、管理栽培猪苓的功效点在于温度,猪苓在10厘米深处,地温在10度时即可萌发,萌发后在18-22度生长最快,一旦温度超过28度生长缓慢,低于9度或超过30度会停止生长。
所以在管理时最重要的就是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地温,其他管理较为简单,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使其保持自然生长即可。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作为传统中药常用之一,多用于煲汤治疗,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又可治蔓藤,
疗湿热,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等,因其药力广泛,被称为特种药材。
猪苓栽培有许多方法,以下是两种最常见的方法:
1. 种子繁殖:采用自然灌溉的方法,在田外撒播猪苓的种子,然后将种子保持湿润,使其发芽,当种子发芽后,在苗床上移植,再用温水浇灌,保持湿润,即可栽培出优质的
猪苓苗。
2. 根茎繁殖:采用梭浆繁殖的技术,依据根茎种子的繁殖规律,利用梭浆衍生种子,可生长出大量幼苗,可被移植到备选地。
猪苓栽培在田间还需要考虑种子质量,防止病虫害,管理措施应在田间灌溉,施肥,
施药,田间除草等。
此外,猪苓需要的土壤特性是土壤质地肥沃,疏松,适宜湿润,保证适当的土壤湿度,以帮助植物发育,使植物活力旺盛。
最后,经过管理畜林专家判断,猪苓栽培技术可以增加猪苓的产量,提高其质量,让
更多消费者获得口感纯正的猪苓。
陕西汉中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陕西汉中猪苓丰产栽培技术猪苓,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猪屎而得名。
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核菌属药用真菌。
以干燥菌核入药,为利尿药,行水、利湿、消肿,并能止泻,治痎疟。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首先从猪苓中分离出猪苓多糖,后经临床实验证明,猪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疗效。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一)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在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一大丛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孔状菌,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1、黑苓黑颜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
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可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
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刚转变为黑苓,或转为黑苓时间较短。
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扩大栽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
如手捏菌核顶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者,这种黑苓菌核可加工成商品猪苓。
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并在菌核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
这种菌核只能加工商品。
2、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
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只能做种苓。
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白苓。
3、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
猪苓高产栽培技术
土壤:适宜生长在疏
松、肥沃、排水良好
的土壤中
光照需求
光照强度:猪苓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强度 应适中,避免过强或过弱。
光照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猪苓生长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每天 至少需要8小时的光照时间。
光照质量:猪苓生长需要高质量的光照,应选择 光照质量较好的光源,如自然光或人工光源。
光照均匀度:猪苓生长需要光照均匀,避免光照 不均匀导致生长不良。
猪苓的栽培方法
选种与育苗
01
育苗:采用无菌培 养基进行猪苓菌丝
的培养
02
03
培养:控制温度、 湿度等条件,促进
猪苓菌丝生长
04
选种:选择优质、 抗病性强的猪苓品
种
接种:将培养好的 猪苓菌丝接种到适
宜的培养基中
栽培密度
合理密度:根据土壤肥
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确 01
定适宜的栽培密度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 穴播等方式进行播种
治疗方法
预防为主,综合 防治
定期检查猪苓生长 情况,发现病虫害 及时采取措施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避免产生抗药性
加强猪苓生长环境 的管理,保持良好 的通风和湿度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如使用生物农药、 天敌等
猪苓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采收时间:每年 7-9月
采收方法:人工 采挖
采收标准:猪苓 成熟,表面光滑, 肉质饱满
包装:用塑料袋 或纸箱包装,便
于运输和储存
加工处理
01
采收时间:夏末 秋初
02
采收方法:人工 挖掘
03
清洗:去除泥沙、 杂质
04
干燥:自然晾晒 或机械烘干
05
猪苓怎么种?猪苓的种植技术要领
猪苓怎么种?猪苓的种植技术要领【常见问题】猪苓怎么种?【专家解答】猪苓在我国入药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靠野生供药量的减少,猪苓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因而实现猪苓的人工种植十分重要。
为了保证猪苓种植的产量效益,掌握猪苓的种植技术要领十分重要。
现将猪苓的种植技术要领介绍如下:一、猪苓种、蜜环菌种、新木棒套旧菌棒和菌枝种植法在夏秋季种植,选择桦树、杨树、毛栗树、青冈和橡子树直径在3—10厘米左右的新鲜树棒,截成与事先培养好的菌棒或种过天麻和猪苓带有蜜环菌丝的旧菌棒同等长,在两方或四方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在预先挖好的条带或坑田上面均匀铺好树叶,间隔6—10厘米放一根新棒,再放一根菌棒,以此类推。
将直径1—2厘米新树枝斜茬砍成长6—8厘米左右,相似“人”字形摆在两棒之间,并靠近新棒两侧匀称摆蜜环菌种,再在棒间均匀投放野生新鲜猪苓种(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为佳),然后覆盖一层树叶,并将条带和坑田上方林下腐殖土层刮下填充间隙(厚度5厘米左右),轻轻压实,不留空隙,按同样的方式种第二层,然后盖土6—10厘米左右,形成龟背状,以利排水。
二、猪苓种和蜜环菌种同播种植法在春夏季种植,种植前一个月左右选择适宜树种截成50或60厘米长的同规格树棒,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利用清林的小树或枝丫梢头砍成6—8厘米左右的马蹄形树枝,堆放在林下半阴半阳的地方,经过昼晒夜露至半干备用,待有猪苓种时即可在林下环坡势开挖条带或坑田(规格同上),铺一层压实约1厘米厚的林下潮湿腐烂树叶,按间隔6—10厘米顺带摆放备用树棒,两棒之间以“人”字形摆放备用树枝,在树棒鱼鳞口与树枝交接处投放优质蜜环菌种(每平方米两瓶),同时在此处摆放野生适龄猪苓种,再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5厘米左右,再种第二层,最后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6—10厘米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丰产栽培技术猪苓,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猪屎而得名。
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核菌属药用真菌。
以干燥菌核入药,为利尿药,行水、利湿、消肿,并能止泻,治痎疟。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首先从猪苓中分离出猪苓多糖,后经临床实验证明,猪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疗效。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一)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在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一大丛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孔状菌,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1、黑苓黑颜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
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可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
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刚转变为黑苓,或转为黑苓时间较短。
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扩大栽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
如手捏菌核顶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者,这种黑苓菌核可加工成商品猪苓。
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并在菌核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
这种菌核只能加工商品。
2、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
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只能做种苓。
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白苓。
3、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
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
但也是猪苓产量的基础,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
因此在每年冬季和夏季白苓生长发育期,严禁翻窝,白苓一碰就掉,造成很大损失。
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
(三)菌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
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2000公尺均有野生分布,主要是杂灌林、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较多,而在原始森林、竹林、高山阴坡、中山密林中分布较少。
伴生的树种以桦树、枫杨、栎、麻栎、柞、野山楂、泡桐、杨、柳、女贞、竹林等均有分布。
(一)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开始萌发,14℃左右白苓快速萌发,个体生长速度加快,18℃—22℃生长最快。
当温度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停止生长。
因此栽培猪苓相对海拔要高,气候要冷凉,高温干旱(低浅山)或高山背阴坡温度偏低对猪苓生长均不利。
(二)湿度猪苓对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都比较高。
土壤的含水量35—50%,低于30%猪苓停止生长。
土壤质地为微酸性,PH值6-8之间,腐植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但在栽培实践中,除中高山区,而海拔千米以下林地腐植质层较薄,在栽培时必须在坑内多增加枯枝落叶,让其腐烂之后形成腐植质,使土壤疏松透气,并能蓄含水份,抗旱保墒。
对栽培环境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5—90%之间。
因此栽培猪苓只有在海拔千米以上,才会有理想的自然条件。
三、猪苓的营养和生长发育(一)猪苓的营养猪苓是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繁殖生长。
蜜环菌以菌索形态侵染灰苓和黑苓,白苓不具备吸收消化蜜环菌的能力,因此,蜜环菌不侵染新萌发的白苓。
蜜环菌索沿着猪苓表皮生长,并贴于菌核上,蜜环菌索和猪苓菌核上均有片状脱落,菌索的一点或几点皮层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分枝,对猪苓菌核形成多点侵入,菌索皮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菌索,向菌核纵深不断扩大侵染范围。
由于密环菌的侵入,猪苓获得了赖以生存的营养,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猪苓菌核即可萌发出新苓。
(二)猪苓菌核生长发育当猪苓菌核接蜜环菌后,吸收蜜环菌营养,在适宜条件下,在春、夏和秋季,母苓上随时都可以萌发出新生的白苓。
一般在4、5月间,当地温升高到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猪苓开始萌动,在黑苓、灰苓菌核的几个点,菌丝突破表皮,发出几束洁白绒毛状菌丝,开始数量很少,逐渐繁殖增多成菌丝团,渐变成米粒大小的菌球,在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对菌丝起保护作用,菌球就依附在母苓上,依靠母苓提供营养。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到七、八月平均地温达到18℃左右,白苓生长速度加快,到秋后可长成大小不等的白苓,并在白苓上分生几个分枝,顶端有白色生长点,后端颜色逐渐加深。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猪苓生长渐慢,新生的白苓及分枝白色生长点,颜色加深,由白变黄,变为黄灰色,越冬后变成灰苓。
经过第二年生长,秋季灰苓由灰变褐黑色,越冬变成黑苓。
以上即是母苓萌发出白苓,白苓至灰苓,到变成黑苓的生长动态。
因此,白苓、灰苓和黑苓,大体上为母苓春栽后生长当年,次年,第三年不同生长年限的猪苓菌核。
(三)离层的形成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
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
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
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
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
当适宜环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在苓体上便形成一个葫芦状细腰,有时一年内同一个苓体上出现2—3个细腰,掰开细腰中间有菌丝相连。
这样的猪苓规格质量差,碎苓块多,产量较低。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选地不当,同时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做好。
四、猪苓栽培(一)栽前准备1、选场地根据野生调查和略阳、留坝县猪苓栽培的经验,在秦巴山区猪苓栽培可分为:海拔800米以下一般不宜猪苓生长栽培;800—1000米可以栽培,但不是最佳环境,应选择早阳山林下栽培,遮荫度应在七阴三阳杂灌稀疏林地;1000—1200米半阴半阳稀疏林下,是栽培猪苓较理想的环境;海拔1300米及其以上,地处高寒,宜选阳山、晚阳山,稀疏林下或露地栽培。
据2007年4月留坝县城关镇芥菜沟猪苓栽培基地,采挖1400窝2003年栽培的猪苓,总产6000多斤,平均每窝下种量250—350克,5根树棒加蜜环菌种1—1.5瓶栽培,海拔1300—1400米,稀疏林地,晚阳山,鲜重100克的猪苓较多,最大的一个猪苓重1000克。
相反,在同海拔阴坡种植的产量较差。
2、选择栽培地土壤土壤是猪苓菌核生长发育的基质,猪苓生长过程中,除蜜环菌和树木须侧根系为其提供养分外,还要从土壤基质中获得水分、微量元素等物质。
因此,首先要土壤疏松透气,不积水、不板结。
以含颗粒状团粒结构,疏松的腐植土最适宜猪苓生长。
其次是含腐植质的黄砂壤,黑砂土。
石渣土、粘土、黄泥土均不宜栽培。
经试验对比,在同等条件下,粘性较大土壤比含腐植的黑砂土栽培,猪苓平均窝产量相差一半左右。
3、栽培时间人工栽培猪苓,收获期即是栽培期。
结合翻窝收获商品,用种苓继续扩大栽培,并将小块种苓及与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仍留在坑里,重新加上树棒,粗树枝和枯枝落叶,过3—5年又可采挖。
4、备料提倡栽小窝,每窝用树棒5—7根,直径12厘米左右,棒长50cm,棒的2—3面砍好鱼鳞口。
用当年新培养的优质菌枝1公斤,树枝节1.5公斤,杂木树的落叶1公斤。
5、选种苓选择中等大小(平均单个重16—20克)黑苓或灰苓做种。
灰苓的菌丝幼嫩可全部做种,黑苓应选种苓断面为白色或浅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的做种。
较大的种苓,也可以从细腰或离层处掰开分栽。
根据几年来实践,以春栽最好,当年萌发的新苓越冬即变为灰苓。
而冬季栽培后,随气温不断降低,当年不萌发新芽,还要第二年春季地温回升之后才能形成白苓。
更重要的是冬季开挖,当年形成的白苓还未转变为灰苓,很容易在采挖或栽培时碰掉,损失很大。
故建议除挖到野生种苓,一年四季随挖随栽外,人工栽培的猪苓最好春收春栽。
(二)栽培方法1、林地栽培利用间伐后的林间空地或杂灌林、竹林下,采取环山梯地式栽培。
这种地段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小树根和须根为蜜环菌提供养分、水分,主张栽小窝。
猪苓野生状况下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一般深40厘米左右,因此猪苓栽培坑宜浅,不宜深。
坑深3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新生的猪苓菌核有向两侧放射状向上生长的习性,最终形成倒三角状的锅底形。
栽后第三年就有菌核露出地面,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这时每年冬、春季节应在坑面栽培层添加菌材、菌枝一层,满足营养需求。
其栽培方法是:基本按照等高线,开挖成环山梯地,梯地宽一般1米左右,长度不限。
栽培时树棒走向与梯地相同,先从坡下开始,先栽一台,再利用挖第二台地的土覆盖第一台,依次类推,树棒、树枝、苓种、蜜环菌(或菌材)菌枝等数量及摆放方法均与半野生栽培方法相同。
(1)菌枝加树棒伴栽先在坑底铺枯枝落叶一层,压实厚1厘米,将备好的树棒5—7根取来平压在上面。
棒间距离10厘米,将种苓350—500克在棒的两头(各1个)和两侧(各3个)均匀摆放靠紧。
取新培育的菌枝1公斤,夹放在种苓两侧和棒间,一头必须紧接种苓或鱼鳞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树枝节,要放平压实,空隙用腐植土填实,防止在空洞造成杂菌感染。
用枯枝落叶填充棒间厚10厘米,将全坑铺平,用土封顶,厚15厘米,坑口要平,以蓄积雨水和截留坡上滚下来的虚土落叶,坑面用落叶树枝覆盖即可。
(2)蜜环菌种树棒伴栽用棒、用种和栽培方法均与菌枝树棒伴栽相同,但是每窝需用蜜环菌种1—1.5瓶,每窝投资比用菌枝多,但一次到位,节省劳力和时间,可有效防止杂菌感染,同期对比,其产量高于菌枝栽培。
(3)菌材加新棒栽培这种方法是最初使用的栽培方法,其用料和栽法与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2根新培养的菌材加3根树棒,或3根菌材加4根树棒,经几年生产实践和对比试验,但前期发菌快,白苓多,后期营养不足。
产量相比较低。
3、露地栽培露地栽培是近年来摸索出来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充分利用闲散二荒地、缓坡地及房前屋后空闲地,便于管理,省工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