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按照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三卷本中的第一部分,涵盖了一些基本概念、价值规律、商品及货币的分析等内容。

这是一个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起点。

首先,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使我能够看到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他清楚地指出,资本的积累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剥削使社会分裂和不平等日益加剧。

通过马克思的论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商品的真正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马克思把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通过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的劳动时间和社会关系。

这使我明白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过程,而这种交换是建立在商品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认识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马克思将货币视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对货币的研究,我明白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工具,更是资本家实现剥削和剩余价值的手段。

通过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我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我对货币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2)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篇一: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

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

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

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

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

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

《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

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

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

”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

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本书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概念和其内在的矛盾,并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的揭示,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经历,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就此与大家分享。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理论。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通过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出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货币,成为交换商品的普遍等价物,为空间化的劳动提供了一种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也是对剥削关系的实现和强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不再是简单的等价物,而是“资本的单纯表现形式”。

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自增值的价值。

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并将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成是通过资本家占有和支配雇佣劳动的过程,即剥削工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表现在剩余价值与再生产之间的冲突,即能否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投资和扩大生产。

如果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再度投资,就会出现过剩的商品和失业的工人,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资本、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旧一切生产方式破产的基础,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方向,呼吁劳动者以公有化生产资料,取消私人占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再分配。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剖析和批判的经典之作。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交换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使得各种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统一交换,进而形成了商品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也给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扩张和发展空间。

第二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尺度”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也揭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三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讲述了资本家如何利用雇佣工人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控制了生产工具,还对工人施加压迫和剥削,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和掌控。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实现和再生产进行了论述。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需要被生产出来,还需要被出售出去,否则就会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乱象的根源。

第五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分配。

他指出,剩余价值不仅会重新投资于生产中,也会以利润的形式流向其他行业和领域。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剥削,不断积累剩余价值,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和势力。

这一分析让我深入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第六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内容为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四梁八柱之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明白马克思对工人的同情和对资本家无情的批判。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生前所写,后两卷是由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稿后出版的,相较而言第一卷读起来会比剩余两卷更加容易。

需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写作基础是由哲学和政治学为基础的,资本论的逻辑推论基础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不能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去解读。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贪婪侵占造成的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升级,由此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宣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将发生的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劳动者才创造价值,资本家不创造价值。

由此一来,资本家的财富一定的来自于对劳动者的剥削,而非自身创造,进一步说明是由劳动者创造了一切的价值和资本。

这么论述一定有人有疑问,因为在现在的观念中,资本家前期投资的资金和设备都做出了一定贡献,那么问题就要再来往前追溯一下,资本家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设备又是谁造的,如果我们能够无限的回溯一定会发现一切又要再回到劳动者身上。

那么在这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

在这样的论述下就很清楚了,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剖析出的世界里明确指出,谁是生产者,谁是剥削者,并且再更进一步的深入论证,资本主义并将孕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5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此分享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1《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

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篇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

在本文中以这三种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后,我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劳动力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

这些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哲学基础,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
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经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第1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1867年9 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

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2000字3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2000字3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2000字3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2000字1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

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

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作者:卡尔·马克思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老师布置作业就是《资本论》的读后感,而且听别人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读过《资本论》,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从德文到英文再到中文,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精髓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我能力与精力有限,所以就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其作者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

并且《资本论》也是他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和理论根据。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但是说实话读了一遍《资本论》的第一卷,感觉内容很多也挺难懂的,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深刻理解的。

所以对第一卷总体内容的概括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且内容有点多我只是对自己感觉深刻的内容进行了一下概括可能也不是特别全面。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概论: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也在书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地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将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原理有以下四点出发:
第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二是自由劳动者,即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第二: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3、特殊商品: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

并且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

第三: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

第四: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数额。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结合对《资本论》第一卷所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原理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老师在课上讲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
研究生产关系。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这让我感到不太理解。

而且我对文中一段话感触很深:“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感觉作为劳动者在被无极限的剥夺,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使贫富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与资本者相比深感作为劳动者的无助和悲哀。

结合实际,让我想到,以后我们进入工作,是作为被剥夺者呢?还是作为剥夺者呢?一般我们将来会作为劳动者,而现在一般劳动者的工作极限是否超出了生理界限或是道德界限呢?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我会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没有读过《资本论》就不会不懂得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看一看,读一读啊!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但是我会尽力去理解的。

因为读完《资本论》的第一卷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了不同的认识,真的感觉自己原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解太肤浅太表面了。

看来我要学的还有好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