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_陈卫平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陈卫平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会被后人不断地予以各种评价。

100年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亦是如此。

最近20年来,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光辉篇章和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形象正在被部分颠覆,逐渐生发出了对其加以否定的倾向。

其中的重点之一,是认为新文化运动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反孔批儒推向了高潮,造成了扫荡中华文化命脉的历史灾难;因而如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清算这场历史灾难。

这样的观点从海外而流布国内,在不少学者那里似乎已成定谳而不容置疑。

但是,我们只要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略作考察辨析,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既昧于历史事实,又疏于逻辑论证。

一、全盘反传统还是"猛勇"反封建贬黜新文化运动者,常常把"打倒孔家店"作为其全盘反传统的有力佐证。

这是站不住的。

孔门儒学不是传统文化的"全盘",因而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并非全盘反传统不言而喻。

事实上,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学之外的诸子以及被目为异端的嵇康、李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有借鉴、褒扬。

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批儒是全盘"打倒"儒学吗?需要澄清的历史事实是,在能够查阅到的新文化运动文献中,没有出现过"打倒孔家店"的字样,只是胡适在肯定吴虞反孔批儒时,赞扬他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并把这比喻为清道夫扫除大街上的"孔渣孔滓"。

①与渣滓相对的是精华。

这意味着清扫"孔渣孔滓"是为了重新认识孔子及其儒学的精华。

事实上,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孔子及其儒学的得失都有具体的分析,如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

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②可见"打孔家店"并非全盘把孔子及其儒学"打倒"在地。

【历史】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05

【历史】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05

【关键字】历史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05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百强校】2016-2017学年河南郏县一高等高二上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A考点:思想束缚的潮流·维新思想·魏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2.“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答案】A考点:思想束缚的潮流·维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3.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百强校】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周练历史试卷【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始终抱守天朝上国的观念,鄙视西方人对西方的称呼为夷物,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了解西方,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转而学习西方,才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新文化运动看法

新文化运动看法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迁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

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学革命为起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面对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或无望后的又一次救亡运动,只不过,这一次,则是所谓“文化救国”,与前几次的救亡运动比,少了些火药味儿和政治斗争而已。

它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 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可信的。

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

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江苏高考历史二模

江苏高考历史二模

江苏高考历史二模高考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型和题量基本未变,考查的内容仍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主,继续体现了高考考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原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江苏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参考!江苏高考历史二模试题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汉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

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 ②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2.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

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

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这则记载表明( )A. 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B.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 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D. 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3.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

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

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

1915年“乾隆碑”被移到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

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B.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D.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4. 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 孔子B. 董仲舒C. 王阳明D. 李贽5.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自从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对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如今百年过去了,我们不禁思考:新文化运动真的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吗?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哪些缺陷?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百年反思。

1. 科学理性与传统文化的平衡问题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主张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持反传统文化立场。

这一立场在当时的中国曾经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其实是指西方的科学,而并非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能提供的科学。

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遭到了破坏和批判,甚至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这种极端的立场,在当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多元性,限制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 民主与文化的协调问题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民主还未能在当时的中国取得实质性的实现。

这种情况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也时有发生。

在我们尝试追求民主的同时,却往往会忽视民主的文化根源。

民主并不是立法、机制、程序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对公共事务和共同生活的价值认同。

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上的民主,而忽视了文化基础,那么我们很容易落入“以形式取代本质”的泥潭。

3.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统一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全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尽管全球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贡献不可忽视,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文化本土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推动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西方化”的进程。

这种进程也带来了一些缺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有的文化产业被西方文化占领,有的当地文化失去了独立性。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就需要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推动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

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

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

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正文: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

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

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

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

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

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

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有过激之处,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

由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对追求现代化处于一种“狂热”的心理状态,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加以鄙弃,就像西方谚语所言“把小孩子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倒掉”,结果反而造成欲速则不达。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运动,它的性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在总体上可以认为是反传统、倡导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一种思想和文化运动。

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反传统的。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传统社会已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而当时的中国文化仍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包容性、革新性已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因此,新文化运动力图打破封建的传统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开创一种现代化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推动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其次,新文化运动倡导现代化。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革。

新文化运动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现代知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呼吁改革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社会制度,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新文化运动家们通过倡导民主、科学、知识和文化的现代思想,努力开创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纪元。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思维,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把“实利主义”作为其价值导向。

最后,新文化运动倡导国际化。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自然科学、技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成就逐渐进入中国,因此,新文化运动家们呼吁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他们强调跨越文化边界,促成民众间创新、交流与合作,主张与世界接轨,以扭转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反传统、倡导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它在文化、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巨大贡献,其代表人物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的思想成果,仍然能够启迪和影响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与纠葛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与纠葛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与纠葛新文化运动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来,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分歧与纠葛。

本文将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与纠葛进行探讨。

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思潮和自由主义的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他们倡导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理念,主张学习西方知识和文化,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新思潮被提出,学生、青年和知识分子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探索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

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分歧和纠葛1.“民主”与“共产”之争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共产主义可谓是两条岔路。

一方面,许多知识分子在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中,提出了“五四民主”、“百万农民游行”等主张,表达了对一定程度上的民主自由、法制和人权的诉求。

另一方面,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参与共产主义领导的工人、农民运动。

这导致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分歧和纠葛。

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支持民主和自由主义,而另一些具有强烈共产主义信仰的人选择了跟随共产主义,支持共产主义的政治革命。

这种思想分歧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持续发酵,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之一。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倡导一种新的现代文化。

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总体过时,只是某些方面需要适当改革,需要根据现代化进程适当发展。

由此导致了新文化运动中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思想分歧和纠葛。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新⽂化运动对传统⽂化的态度
新⽂化运动对于传统⽂化的态度相对偏激,但是实质上新⽂化运动反对的是中国传统⽂化中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识,⽽不是传统⽂化本⾝。

陈独秀、李⼤钊等都明确讲过,他们并不是完全否定孔⼦,⽽是完全承认孔⼦的历史地位。

他们只是指出,孔⼦之道“不合现代⽣活”。

新⽂化运动的对传统⽂化的真实态度
龚书铎在《正确评价五四新⽂化运动》(载《⼈民⽇报》1999—05—06)⼀⽂中指出,五四新⽂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孔教,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新⽂化运动是由尊孔复古帝制复辟的社会现实引发出来的因此.
在新⽂化运动中,陈独秀李⼤钊等⼈批评旧思想的针对性是很鲜明的他们集中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法,指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驰,但是新⽂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孔⼦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肯定了孔⼦的历史地位和孔学的历史价值,表⽰“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个⼈,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价值,并认为孔⼦学说也有优点,不是“⽆可取“。

李⼤钊在《⾃然伦理观与孔⼦》⽂中也明确表⽰:"余之掊击孔⼦,⾮掊击孔⼦之本⾝,乃掊击孔⼦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掊击孔⼦,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仅此⽽⾔,也可以“也可以看出新⽂化的动并没有完全内定传统,没有视中国传统⽂化尽为糟粕,说不上是全盘反传统,新⽂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使传统⽂化中断。

如果说有“中断”,那断掉的只是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且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并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之中。

国民革命和推翻封建制度的思潮兴起,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政治腐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并试图挑战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

因此,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他们探索现代化的渠道。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1. 反对传统观念:新文化运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坚持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推崇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观念。

它挑战了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人解放和独立的思考。

2. 强调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知识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性。

它反对迷信和封建迂腐,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

这种强调科学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来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3. 推动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改革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提倡通俗文学和白话文的使用,以更好地与广大民众沟通。

它大胆地挑战文人士大夫的优越感和封建文化的压抑,使得文化产生了全面的变革。

4. 倡导民主运动: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主张废除专制政权,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它鼓励人们争取政治和社会权利,提倡人民治理自己的事务。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 推动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开辟了人们思想解放的新思路。

它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 促进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它推动中国社会转向现代化的方向,推动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浅谈“五四”之“反传统”

浅谈“五四”之“反传统”
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五四文学反传统的最好说 明。
胡适在 《 文学改 良刍议》 中强调从 “ 八事 ”入手 ,认为 “ 第 一,文 学向来是 向着 白话 的路子走 的,只 因为有许多障碍 ,所 以直 到现在才 步入 了正轨,以后 即永远如此 。第二 ,古文是死 文字,白话是活的 。 ”[ 1 3 胡适所说的第一点是针对于中 国文学发展的趋势而 言的。中国传 统文学 从诗经 、楚辞发展到后来 的汉赋唐 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 ,各种文体臻于完备 。一个时代有一个 时代 的文学 ,当时代环境 发生改变 ,会促使在
作原则到具体实践 ,都呈现 了一种 与传 统截然不 同的样态 。 但 由于 五四时期特殊 的社会背景 , 人性 的解放 ,
又 自觉承担 了反帝反封建 的社会功能 。
二 、“ 五 四”如何 实现其 “ 反传统 ”
五四新文学素 以白话文的提倡 ,以及 “ 人 的文学 ”的发现这两方面 的突出贡献成功挑战传统文学 。但

这种反传 统的态度似乎过于激烈 。或许是他们有意 而为之,又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毕竟,培育五 四新 文学主要建设者 的土壤仍是传统文学。就以陈独秀 为例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在对 整个封建 旧 文学宣战之前 ,在第一个举起 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之前 , 他竟然是 1 8 9 6 光绪年间的秀才。 当中国传统 社会 中儒家思想 的核心 已深入血脉 的时候,积极入 世 、追求仁义 礼智信 的坚定信念早 己转化成救 国救 民的真挚愿望。他们 “ 打倒孔家店 ”的旗号,只是 针对 当时社会 上掀起 的尊孔复古的逆流 ,而不是对 于儒家文化为代表 的传统文学的全面否定 。很难想 象一个没有传 统文化根基的人如何来承担建设新文 学的重任 。换言之 ,五 四新文学反的是传统文学中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吗?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吗?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吗?摘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是绝对否定吗?当前高中各版本教材对此存在分歧,但教师们在教学中却将新文化运动的绝对化倾向作为既定结论传授给学生。

应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绝对化倾向问题?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教学?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应对策略笔者今年11月份在山东省1751项目学校同课异构活动中,曾与另一位教师共同执教岳麓版必修三模块《新文化运动》一节的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设计了一个课下探究性作业: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绝对化倾向,请搜集相关史料阐述你的观点。

另一位教师则以结论的形式明确提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即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绝对否定的态度。

在课后评课活动中,一位教研员针对笔者的设计给出这样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这一问题,在初中学生就已学过,这已经是教材中有定论的东西,没有让学生再进行探究的必要。

对此,笔者在进行本课的备课时,曾查阅了岳麓、人教和人民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与教参,对比发现人教版新旧两本教材和岳麓版教材,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都止于“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以及“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等积极意义,对于其绝对化倾向问题均未涉及。

唯人民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新文化运动是否存在绝对化倾向这一问题仍存歧见。

相反,由普通高中教师编写的各版本的教参却都认可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化局限这一结论。

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仍未准确认识这一问题,继续将其视为既定结论教授给学生。

为此,笔者试图从思想背景和批判内容方面对新文化进行新的审视。

辛亥革命只是从政治和军事角度推翻清廷、结束帝制,而并未动摇封建的君权观念、纲常名教,这是大家的共识。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
陈廷湘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5
【摘要】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激烈反传统的态度受到学界广泛的讨论,或认为其有片面性之弊,或认为其并非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不可否认,这一群体对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否定的,但其否定的片面性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理论依据的选择.因此,如果说他们的思想有片面性,那也是深刻的片面,历史的片面.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陈廷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3
【相关文献】
1.清末时期“老少易位”的权势转移——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前奏 [J], 付长睿
2.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传统"的"反传统" [J], 王佳佳
3.以科学思维辨析五四新文化运动 "反传统" [J], 朱德发
4.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传统”的“反传统” [J], 王佳佳;
5.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反传统 [J], 郑永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其实, 在孔子的思想中, 虽然维护以宗 法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是其主导的方面, 但是 孔子毕竟还有企图突破宗法关系束缚的思想 倾向。 然而在儒家思想传统的后期发展中, 君臣、 父子、 夫妇的关系逐渐变成了绝对片 面的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就是这种思想的代 表。 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反复复强调的君臣、 父子、 夫妇还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 那么, 到了汉儒手中原始儒家的君臣、 父子、
37
文化视点
夫妇大义所形成的 “三纲”、 “五常” 就已经 蜕变成了适合封建中央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 原始儒家思想与汉儒的思想之间固然有着很 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两 者之间的天然联系。 而此种天然联系就是以 宗法血缘为其先天的纽带的。 汉代以后历代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就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设计。 毋庸讳 言,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就是与此种社会制度 紧密相联的。
民主 2009·5
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发生过类似的思想批判。 如果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可以知道中 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着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深刻 而全面的转变。 这一历史转变既表现在价值 观层面, 也表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刻 的变革方面。 准此,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新文 化运动的意义, 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中国传统 社会的结构。
的说来, “五四运动” 是一场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
自由、 人权、 平等、 法治、 民主、 科学为基 本 内 容 的 新 人 生 论 。 陈 独 秀 于 1915 年 创 办 《新青年》 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 思想和陶冶人格, 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 的道德信念、 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 想或文化的变革, 尤其是道德的变革, 所以 他反复申说 “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在他看来, 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 革命, 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 是不 可能取得成功的。 即便成功了, 也不可能持 久。 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 也是最为迫切、 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 的变革, 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而是 “根 本思想” 的转变。 因此结论是, 要真正使腐 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首要的只能是 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完全重 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 这就是思想革命、 道 德革命优先的思想。 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 命,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依据与理想目标作者:陈廷湘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激烈反传统的态度受到学界广泛的讨论,或认为其有片面性之弊,或认为其并非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不可否认,这一群体对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否定的,但其否定的片面性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理论依据的选择。

因此,如果说他们的思想有片面性,那也是深刻的片面,历史的片面。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进化论;新道德[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5—0023—06 The Radicals’Ideaistic Foundation and the Ideal ObjectiveTo Oppo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CHEN Tingxia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Abstract: The Radicals appeared i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in China from 1915s to 1923s have ca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s among the academic circles due to their fierce antitraditional attitude; some scholars hold that the radicals’ tend to be onesided, while other scholars argue that these radicals did not mean to launch a complete neg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goes without denying that the radicals as a whole were inclined to negate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ir negative onesided selection was made on a theoretical rather than casual basis. In view of this,if the radicals’ thought is regarded as being onesided then it is also a kind of profound and historical onesidedness.Key words: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The Radicals;The Theory of Evolution;The New Morality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激烈反传统文化早已是一个老话题,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__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__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

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

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

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变革。

这场运动旨在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腐和保守思想,促进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也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和思考。

1. 原因和目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中国在晚清和民国初年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衰落和文化危机。

传统的士人精神、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逐渐失灵,无法应对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成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共识,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必要路径。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腐、束缚和愚昧,倡导思想的解放和实践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三大主张,强调个人和自由、平等、科学、现代化的思想。

这些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士人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一场思想之争。

2. 儒家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冲突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被广泛地贯穿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而新文化运动则强调现代化、科学和平等自由等必要的社会价值。

这两个文化形态产生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差异导致了大量的思想争论。

新文化运动人物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维、权威主义和尊卑等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其中,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文章尤其具有代表性。

他们提出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呼吁吸取世界上各种文化的长处,建立自己的独特文明和思想体系。

然而,这些观点并不被传统文化的支持者所认同。

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观存在着过多的西方化倾向,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尊重。

同时,他们也反对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精英主义和反传统的思潮。

因此,新旧两个文化坚持自己的立场,你斗我争,思想之争逐渐升级为文化之争。

3. 文艺与美学的路线斗争文艺和美学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误解——从未说“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误解——从未说“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误解——从未说“打倒孔家店”陈卫平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该刊改名为《新青年》。

一百年前《新青年》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创刊及其所推动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

百年来,对于新文化运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评价。

不管作什么样的评价,应当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新文化运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无疑是诸多历史事实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弄清这些事实,既有助于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定位,更有助于当下乃至未来的文化思考、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翻开通行的历史教科书或者涉及新文化运动的论著,往往都有这样的表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明确指出,到底是谁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最近几年,随着“国学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褒扬,“打倒孔家店”几乎成为诟病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最常用的有力佐证。

其实,这个口号在至今能够查阅到的新文化运动文献中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任何人提出过“打倒孔家店”。

在新文化运动中,只有胡适写于1921年的《序》,借用他人之语,称赞过吴虞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打倒孔家店”其实是“打孔家店”的讹传。

也许正是有见于“打孔家店”被讹传为“打倒孔家店”,造成了人们把新文化运动片面地理解为全盘否定传统,至少是全盘否定儒学的价值,因此,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以“重提五四精神”为旗帜的新启蒙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已经有学者指出了这一讹传。

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这一讹传继续流行。

从不存在的“打倒孔家店”来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打倒”和“打”无疑具有重大区别。

打个比喻,父母大概都打过孩童时代的子女,但并未要打倒他们的子女,相反,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打”是希望子女们改正过错,能更好地挺身站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可 不有

否则

就 是 这 块共 和 招 牌 也 是 挂 不 住 的




猛 勇 攻 击 孔 教 的 矛 头 直 指 封 建专 制 主 义 的 三 个 方 面
政 治 层 面上


批判 孔 子 为

帝 王专 制 的

护符


思 想 层面 上


批 判 孔子 为 思 想 专 制 的 权 威
因 而 如 要 弘 扬优 秀 传 统 文 化


必 须 清算 这 场 历史 灾 难

这样 的 观 点 从海 外 而流 布 国 内
在 不 少 学者 那 里 似 乎 已 成 定 谳 而 不 容 置 疑

但是

我 们 只 要对 新文 化 运 动 的 反 传 统 略 作 考 察 辨 析
就可 以看 到

如指 出

孔 子论 知 识 注



以 贯之 ' 注 重 推 论

本 来很好


只 可 惜他把




字 看作 读 书 的 学 问



而 造成 某 些
当然


流弊



② 可见
打 孔 家店
并 非 全盘 把 孔 子及其 儒 学

打倒

在地





字无 论 如 何 都 显 示 了 反 孔批 儒 的猛 烈

孔 批 儒 的 失 误或 者 说片 面 性
不 能 说丝 毫 没 有 认 识
在 于 只 抓 住 了 后 者 而 忽 视 了 挖 掘 前者

因 而 只 承认 孔

子 儒 学 的 历 史 价 值 而 否 认其 现代 价 值 ②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思 想 家 们 对 儒 学 的 前

层面

孔渣孔滓
① 与 渣 滓相 对 的 是精 华

这意 味 着 清 扫
孔渣孔 滓

为 了 重 新认 识 孔 子及 其 儒 学 的 精 华

事实 上

胡 适 出 版 于 新 文化运 动 高 潮 期 间 的

中 国 哲 学 史大 纲 》


对孔 子及 其 儒 学 的 得失 都 有 具 体 的 分 析



言 以 蔽之


就是 主

张矫 枉 必须 过 正
夫 矫枉 必 稍 过 正



打倒

儒学 吗


需 要 澄 清 的 历 史 事实 是


在能够 查 阅 到 的 新文化 运 动 文 献 中 在 肯 定 吴 虞 反 孔批 儒 时
扫除 大 街 上 的


没有 出 现 过

打倒孔 家 店


的 字样

只是胡适

赞 扬他 为


只 手 打孔 家 店 的 老英 雄

并把 这 比 喻 为 清 道 夫


正 如 现 代新 儒 家 贺 麟 所 说

五 四 时 代新 文 化运 动

展的
个大转 机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最 大 贡献 在 于 破 坏 和 扫 除 儒 家 的 僵 化 部 分 的 躯 壳

的 形 式末 节
及 束 缚 个性 的 传 统 腐 化 部 分

它 并 没 有 打倒 孔孟 的 真精 神

层 面 展开 的

不过
只 有 深 人揭 示

后者

才 能 更 清 楚 地认识 前 者


这 在 现 代 新 儒 学 的 开 创 者 梁漱 溟 身 上 就 有 所 体 现

他 这 样评价 陈 独 秀 上 述 的


猛勇
攻 击 孔教 的 话




陈 君 这段 话 也 可 以 说 是 痛 快 之
中 国
社会 科 学
20 1 5
年第
1 1

新 文 化 运 动 反 传 统 之辨 析
陈 卫 平
任 何 重 大 历 史事 件
运 动 亦是 如 此


都 会 被 后 人不 断 地 予 以 各 种 评 价
年来



00
年 前发生 的 新 文化
最近
20
新文 化 运 动 作 为 反 封 建 的 光辉篇 章 和 开 辟 中 华 民 族新

即 对 以 往 的 思 想要 区分 两

个层 面
超越 时 代 的
思 想 的 根 本精 神


和 思 想 受 派 生 其 时代 所 支 配 的 具 体 观 念

应 当 学 习 前者 体 现 的 智 慧
而 后 者 往 往 随 着 时代 变 迁 而 过 时

他 指 出 新文 化运 动 反





中 国 学术 扫 地



他 们还批判


孔 门 伦理
的 纲 常名 教 是

牺牲被 治 者 的个




性 以 事 治者



的 伦 理 专 制 ⑥ 尽 管 三 纲 之 说 非孔 子所 创






儒教 之 精 华 曰 礼
子之礼 维护 尊 卑 贵贱 的 等 级
尊卑 贵贱 之所 由 分

上 述三 方 面 的
猛勇

反 孔 批 儒 具有 历 史 正 当 性

因 为 这使
得 人们 在 辛 亥 革 命 失 败 后 的 迷 茫 中 有 了 新认 识 觉 醒 和思 想 的 启 蒙 制


把 中 国 社会 推 向 前 进



要有 文 化 的


即 陈 独 秀说 的

吾人 之 最 后 觉悟

思想

与 国







独秀 文存



04


李大钊
8 0

然的伦理观
孔子》

李大钊选集


北京


版社

1 9
7 8






吴虞


李卓 吾别 传



吴虞 集




成都 第
98

四 川


民 出
版社

1 9
86



85




家 主 张 阶 级制 度 之 害 》 李 大钊
胡适



吴虞 文 录






胡 适 文存 》 第






5 82



韩达编
陈独 秀


《 1 91 1
1 9

49
评 孔 纪年

济南



山东
教育

版社

9 85




87







宪法 与 孔 教》

独秀文存


合肥


安徽人 民

版社
人 民
19


7 9



全盘

因 而 新 文 化 运 动 反 孔批 儒 并 非 全 盘

反传统 不 言 而 喻
事 实上

新 文 化 运 动 对 于 儒学 之 外 的 诸 子 以 及 被

为异端 的嵇康

李贽 和 民 间 神话 那么


传说 等 多 有 借 鉴
褒扬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反 孔批 儒 是 全盘

文 化 的 前 进方 向 的 形 象正 在 被 部 分颠 覆
的重点之

逐 渐 生 发 出 了 对 其加 以 否 定 的 倾 向


其中

是认 为 新 文 化运 动 把 中 国 近 代 以 来 的 反 孔批 儒推 向 了 高 潮

造成 了 扫

荡 中 华 文 化命脉 的 历 史灾难
中 国
哲 学史大 纲》

上海

上海 古籍
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