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破伤风

合集下载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

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

其中F(ab')2 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TAT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IgG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2 的相对含量,使之安全性较TAT得到较大提高。

在HTIG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先选择F(ab')2,其次选择TAT。

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1. 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伤口;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2. 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的伤口;超过6小时未处理的简单伤口。

3. 污染伤口:被污物、有机泥土(如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如动物或人咬伤)污染的伤口;已经感染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发生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二)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仔细询问影响患者免疫功能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患者适宜的预防方法,后文详述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推荐。

破伤风处置及破伤风相关免疫接种

破伤风处置及破伤风相关免疫接种

破伤风处置及破伤风相关免疫接种关于破伤风破伤风是指因破伤风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

当其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中大量繁殖,释放痉挛毒素时,就会引发破伤风。

破伤风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微克。

破伤风杆菌特性破伤风杆菌,学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其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需经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气中(120℃)10分钟,或在5%石碳酸溶液中浸泡10小时~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具有不易杀死的特性。

破伤风杆菌那种环境中居多破伤风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等中,连手术室中也发现过它的身影。

破伤风常见致病原因1.外伤所致:破伤风梭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通常是污染的物体造成的伤口(如: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伤口内有坏死组织。

外伤是造成破伤风感染的主要因素。

2.软组织感染:皮肤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肛周感染等);3.有消化道破损病史(如消化道手术史、消化道穿孔等)。

发病机制破伤风梭菌对活组织、淋巴结、血液无侵袭力,但可产生毒素引起发病。

毒素有两种:溶血素和痉挛毒素。

目前溶血素的作用尚未明确,可能造成组织损伤。

痉挛毒素即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单链蛋白,分子量约150 kDa,由1315个氨基酸组成,被切割为重链和轻链,由二硫键连接在一起。

重链的C末端负责与神经细胞突触前膜的结合及内化,含有破伤风毒素的囊泡沿轴突逆行转移到神经元胞体,与这些部位的受体不可逆结合,并转移至节前抑制神经元,其N末端协助轻链从囊泡转移到细胞质内。

轻链具有锌离子依赖的肽链内切酶活性,能剪切囊泡相关的小突触囊泡蛋白-2,阻止囊泡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肌肉强直、痛性痉挛和自主神经不稳定。

破伤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破伤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破伤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破伤风概述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毒素会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使得患者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的症状。

该病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但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英文名称:tetanu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外科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苦笑面容、角弓反张主要病因:破伤风杆菌感染检查项目:血液检查、痰培养重要提醒:一旦因意外情况出现外伤,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临床分类: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可分为3型。

1、轻型潜伏期在10天以上,症状于4~7天内逐渐发展,每日肌肉痉挛发作<3次。

牙关紧闭和颈肌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

2、中型潜伏期为7~10天,症状于3~6天发展至高峰,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每日全身肌肉痉挛发作>3次,无呼吸困难。

3、重型潜伏期<7天,症状在3天内达高峰,有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伴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端发凉等表现。

二、破伤风的发病特点三、破伤风的病因病因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

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

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

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基本病因: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生成痉挛毒素及溶血毒素。

在伤口局部生成的痉挛毒素吸收后,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

破伤风

破伤风
C.L. Thwaitesa.Tetanus.Current Anaesthesia & Critical Care (2005) 16, 50–57
五、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1ml/头, 皮下注射,免疫期为一年,第二年再接一次 ,免疫期可达四年。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wounds to prevent tetanus
一、流行病学及流行史
(一)流行状况
全世界都有发生,各年龄均易感,但在气候温暖潮湿、土壤富有有机 物质的人口稠密的地区最常发生。
全世界每年发病数约100万。 2003年我国因NNT死亡398例,是继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后
死亡数居第4位的传染病。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cidence was 36–48 cases per year. This rate has
强 心 ( 强 尔 心 ) , 解 酸 ( NaHCO3 ) , 利 尿 (乌洛托品),防并发症(PG、SM),补液 (葡萄糖、VitC、VitB1)等。
Flow diagram showing the management of tetanus. 1—limited evidence; 2—some evidence; 3—good evidence
1.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
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 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 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
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 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哪些情况该打破伤风针

哪些情况该打破伤风针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在没有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病死率接近100%。

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感染后,会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衰竭,甚至死亡。

那么,哪些情况下该打破伤风针呢?很多患者只要是外伤,甚至是擦伤,都会去打破伤风针。

实际上,感染破伤风需同时具备的条件是:组织开放性损伤,创口较深;有破伤风杆菌侵入,如沾染泥土、粪便、铁锈、木刺等;伤口内有失活组织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因此,接种过疫苗的患者,有浅表创口及单纯表皮擦伤时,经及时清创后,就没必要再打了。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一般会忽略有菌感染的可能。

但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肠道内,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

这些患者需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破伤风潜伏期为3-21天,多数为1-2周,因此应在受伤后及时注射,一般不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但未发病,两周内打破伤风针也有预防作用。

哪些情况该打破伤风针王传林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在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出现有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药物的副作用、药物过敏、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如果发生不良反应,该怎么做呢?副作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

比如用于治疗胃肠道痉挛的药物阿托品,常有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对于这类副作用的处理方法是:若不良反应较轻,并且连续服用后减轻或消失,那么这类药物可以坚持服用,不必惊慌,可继续服用至疗程结束;当出现反应强烈的不良反应时,应当立刻停药,马上去医院就诊。

药物过敏:是指服用药物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这类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疹、哮喘、过敏性休克吃药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等。

发生这类不良反应时,要注意马上停药,并立刻去医院诊治,不要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治疗。

破伤风(古今养生中药)

破伤风(古今养生中药)

破伤风(古今养生中药)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症状体征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

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

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

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

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

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

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

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

患者神志清楚,当病情进展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患者十分痛苦,常由很轻微的刺激,即引起一次痛苦的痉挛。

从出现肌张力增高到首次出现强直性肌痉挛的时间称为初痉期。

初痉期短于48h者,提示病情较重。

病情的进展表现在痉挛的间歇期缩短而持续时间延长。

如喉部肌肉及呼吸肌出现持续性痉挛而未能缓解时,患者可因窒息而立即死亡。

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直引起破伤风患者特征性的痉笑面容、吞咽困难、颈强直、角弓反张、腹肌强直及四肢僵硬等临床表现。

较重的病例常同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高热、多汗、心动过速等。

高热是破伤风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脐带受染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通常7天,故亦称“七天风”。

早期症状是吮奶困难,以后出现与成人相似的症状,如角弓反张、面肌张力增高等,但不如成人明显。

患儿可表现一种皱额、闭眼、口半张开、嘴唇收缩的特殊外貌。

亦可因喉肌痉挛而窒息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出现高热,除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外,继发支气管肺炎亦为常见原因。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人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僵硬、喉肌痉挛、颜面肌抽搐、呼吸肌痉挛等,病情严重者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因此,成人破伤风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诊断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感染后约3-21天,病人出现局部感染征象,如皮肤红肿疼痛、乏力等。

2. 间歇期:持续1-7天不等,在这期间病人没有症状,但是病原体已经在生产毒素。

3. 痉挛期:病人出现肌肉痉挛。

初期常常表现为锥体束症状,出现颜面肌抽搐,之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喉肌痉挛和呼吸肌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及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成人破伤风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确认是否曾经接触破伤风疫苗或抗体:疫苗接种或曾经感染破伤风的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破伤风疫苗未接种或抗体低下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 症状表现:根据病人表现的临床症状,如肌肉僵硬、喉肌痉挛等进行诊断。

3.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血清破伤风毒素抗体和破伤风杆菌培养等检验手段对病情进行进一步确认。

治疗方案成人破伤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等级护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等级护理,按时采取呼吸机、心跳复苏等措施。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对于破伤风疫苗未接种的成年人,可以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切断疫源传播。

3.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多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如注射青霉素G 6-15万单位/日。

4. 破伤风毒素抗体治疗:将人体制备的破伤风毒素抗体进行静脉注射,能够中和血液中的破伤风毒素,减轻其毒性,因此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大大提高治愈率。

总之,成人破伤风的治疗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药物应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破伤风的感染,避免伤口感染,及时接受疫苗接种和预防针注射等措施,减少疾病传播和发生的机会。

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反应的影响研究

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反应的影响研究

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反应的影响研究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in)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分泌出来的神经毒素,能够引起严重的疾病和伤亡。

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复杂,由多种组分组成,包括一条链和两条链,其中一条链为活性酶链,另一条链为中和剂链。

这两条链通过硫键与其他组分相互连接,形成了破伤风毒素的结构,从而影响其对生物的反应。

破伤风毒素的活性酶链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一种叫做受体的蛋白质发生作用,进入细胞内部后,活性酶链会剪开一种叫做髓鞘素的蛋白质,使得神经冲动不能被顺利传递,从而导致肌肉强直和痉挛等症状。

除此之外,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还会影响其对免疫系统的反应。

破伤风毒素的中和剂链能够结合人体免疫系统的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个过程可以激活免疫系统的各种分子,从而引起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

此外,破伤风毒素还能够引起一些细胞死亡和损伤等生物反应,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和对生物反应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生化、结构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手段,对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开发新的抗破伤风毒素药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破伤风毒素的活性酶链的结构和功能非常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因此可以被开发为疫苗的一部分,用于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破伤风毒素的各种组分可以通过合成和改造等方法进行调控,从而影响其对生物的反应和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破伤风毒素的分子结构和对生物反应的影响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且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等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还可以为人类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破伤风的详细介绍

破伤风的详细介绍

破伤风-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破伤风是临床助理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

(一)病因破伤风为革兰阳性厌氧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和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的环境中方可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致病。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

痉挛毒素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引起全身横纹肌的强直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

同时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和心率增快等。

而溶血毒素则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平均为6~10天,亦有短于24小时或长达数月或数年者。

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天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一般潜伏期愈短,症状愈重,死亡率亦愈高。

2.前驱期患者常先有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

3.发作期最初是咬肌,以后顺序发生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的持续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患者开始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有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姿态。

当膈肌、肋间肌收缩,则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可致呼吸停止;若喉部肌肉痉挛,可引起窒息。

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均可诱发强烈的抽搐。

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患者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非常痛苦。

病情较重时,抽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间歇期则短。

发病期间,患者神志始终清楚,病程一般为3、4周。

自第2周后,随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

(三)并发症主要并发症:①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有呼吸困难,在此基础上可出现咳痰困难,呼吸道不畅,易继发肺不张和肺炎;因持续抽搐可致窒息;②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呼吸道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

肌痉挛,缺氧和禁食后体内代谢不全,使酸性代谢产物淤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进食困难和补充不足,常有低血钾,由此引起腹胀。

中医外科破伤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外科破伤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破伤风破伤风是因皮肤破伤后,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新生儿断脐时感染的称为“脐风”。

中医认为是由皮肤破伤之后,风毒侵入,流窜经络引起。

【诊断】1.发病前2周内有外伤史。

2 .早期表现为咀嚼肌乏力,面部肌肉酸痛,语言不清,吞咽不便,张口困难,牙关拘急。

3 .典型发作时,面部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项背部肌肉痉挛则角弓反张;最后膈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

4 .任何轻微的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线甚至医生的检查)都可能诱发强烈的全身肌肉痉挛,因而导致病人体力衰弱、窒息,甚至引起死亡。

5 .患者神志始终清楚,若有高热,常提示有毒血症、肺炎等并发症。

6 .新生儿在7天之内,出现进行性吮乳困难,牙关开阖不利,需密切观察,早期明确诊断。

【预防】本病预防胜于治疗,一旦发作死亡率很高。

1.及时而有效地对受伤创口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消灭死腔。

在伤口较大,清创不易彻底时,不宜缝合,可用3%双氧水湿敷,以消除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7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1500单位,皮试后肌内注射,超过24小时者,剂量应加倍。

8 .内服玉真散3〜5g,日3次。

蝉蜕粉3〜5g,黄酒送服,日3次。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本病死亡率较高,应按常规加用破伤风抗毒素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法:祛风解毒止痉。

方药举例:1.玉真散加味姜制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10g,蝉蜕15g,水煎服。

不能口服者鼻饲。

9 .追风散每日1剂,重者每日2齐IJ。

此方解痉作用较强。

10 撮风散娱蚣1条,钩藤IOg,朱砂0.3g,全蝎尾1条,蝉蜕3g(有条件加麝香适量),研为细粉。

每次服0.5〜1g,每日3次。

适用于新生儿。

二、简易方药取鲜嫩桑树枝直径约3cm、长100Cm,架空,中间用火烧,两端即滴出桑木油,收集备用。

成人每次IOmL加红糖少许,服后出汗。

三、针灸疗法体针牙关紧闭:合谷、下关、颊车、内庭。

喉痉挛:少商(放血)、扶突。

破伤风

破伤风

破伤风文章目录*一、破伤风的概述*二、破伤风的典型症状*三、破伤风的病因病机*四、破伤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破伤风的并发症*六、破伤风的防治方案破伤风的概述1、定义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因此本病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

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

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

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创伤都可能被含有破伤风梭菌的土壤或污泥污染,但只有少数患者会发病。

在户外活动多的温暖季节,受伤患病者更为常见。

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无人群限制。

6、科室普外科、内科。

破伤风的典型症状1、破伤风的典型症状病人先有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酸胀、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

这些前驱症状一般持续12~24小时,接着出现典型的肌强烈收缩,最初是咬肌,以后顺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

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有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呈阵发性痉挛,使病人具有独特的“苦笑”表情。

颈项肌痉挛时,出现颈项强直,头略向后仰,不能做点头动作。

背腹肌同时收缩,但背肌力量较强,以致腰部前凸,头及足后屈,形成背弓,称为“角弓反张”状。

四肢肌收缩时,因屈肌经伸肌有力,肢体可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

在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刺激,如光线、声响、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能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

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病人面色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非常痛苦。

破伤风完整版ppt课件-2024鲜版

破伤风完整版ppt课件-2024鲜版
与TAT作用相似,但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可用于TAT过敏者。
2024/3/28
镇静剂
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用于控制痉挛和抽搐。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 给药途径,避免过量导致呼吸抑制。
肌松剂
如巴氯芬等,可用于缓解肌肉强直和痉挛。但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 和循环功能。
20
并发症处理和预防措施
肺部感染
对于长期卧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 和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如出现肺部感染征象,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024/3/28
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交流,我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方 法。
28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破伤 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更加精准
和有效。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预防性疫 苗和治疗药物,以降低破伤风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公众对破伤风认识的提高, 预防措施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
接触污染土壤或动物粪便
土壤和动物粪便是破伤风梭菌的主要 来源,接触后若不及时处理,易引发 感染。
2024/3/28
8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2024/3/28
9
潜伏期及前驱期症状
潜伏期
通常为7-8天,短者24小时即可发病,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
2024/3/28
前驱期症状
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 痛等。
15
免疫学检查方法
破伤风抗毒素(TAT)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的滴度,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破伤风梭菌。一般情况下,患者感染后破伤风抗毒 素滴度会升高。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检测

破伤风预防及处置规范

破伤风预防及处置规范
已知的最强的毒物:人致死量2.5ng / kg; 破伤风毒素由神经纤维的间隙向上,到达脊髓前角,上行达脑干; 通过淋巴转运到血流中,广泛扩散到组织中,使毒素广泛被神经 - 肌肉结
合处摄取,而快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
破伤风的致病机理
毒素通过干扰各种神经递质释放,包括抑制性介质释放 缺乏神经兴奋的抑制性介质及抑制神经元协调作用,导致伸肌及屈肌同时
每周都接诊外院转来的儿童外伤患者要求使用 “不过敏”的破伤风针(破伤风被动免疫 – 抗体)
真的需要吗?
每年都有无外伤史的破伤风病人来医院就诊
为 什 么 会 患 病?
尴尬的事实
我国每年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 是发达 国家上万倍
我国每年的破伤风发病率也是发达国家万倍以上
一 破伤风概述
破伤风预防与处置规范
XXX 急诊科
汇报提纲
一、破伤风的若干思考 二、破伤风概述 三、国内外现状 四、破伤风免疫预防 五、外伤后破伤风预防规范
一 破伤风的若干思考
每天有大量外伤病人使用 “破伤风针”(破伤 风被动免疫 – 抗毒素 / 抗体) —— 患者强烈要求 —— 急诊外科医生建议
标准是什么?
强烈收缩,肌肉强直,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
三 国内外现状
国外现状
各地区年发病率存在差异,从0到0.65/10万不 等,绝大部分病例(99.2%)发生在发展中国家[4]
美国报道破伤风发病率为0.16/100万人,60岁以上 老年人0.35/100万人
新西兰0.7/1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3.0/100万人 澳大利亚截止2002年数据报道发病率0.35/100万人,
2.典型症状: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 局 部 抽 搐 , 牙 关 紧 闭 , 张 口 困 难 面 部 肌 肉 强 直 表 现 苦 笑 脸 背 部 及 腹 部 肌 肉 触 之 坚 硬 , 呈 角 弓 反 张 咽 肌 痉 挛 , 吞 咽 困 难 ; 喉 肌 、 隔 肌 和 肋 间 肌 痉 挛 、 呼 吸 困 难 ,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外伤污染而感染。

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强直、痉挛、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

针对这些症状,以下是成人破伤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临床诊断成人破伤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

一般来说,成人破伤风的初期症状包括局部感染、发热、肌肉疼痛等,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会出现肌肉强直、痉挛、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

针对这些症状,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1. 病史询问:向病人了解其病史,包括是否有过外伤等情况,以及是否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等。

2. 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肌肉状况、肌肉强直程度等,并观察病人是否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查血液、尿液等样本,确定病原体是否存在。

治疗方法成人破伤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成人破伤风的治疗,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去除病源:对于成人破伤风的治疗,首先需要去除病源,即通过对伤口等病变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等措施,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2. 预防性用药:为了控制病情,医生通常会给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破伤风毒素等药物,以防止病毒继续感染。

3.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肌肉疼痛可以使用止痛药,呼吸困难可以使用支持呼吸药等。

4. 细心护理:成人破伤风的治疗需要细心护理,医护人员需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成人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控制病情,避免严重后果。

因此,在诊治成人破伤风的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以便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024破伤风ppt课件课件完整版

2024破伤风ppt课件课件完整版
及时接种疫苗
孕妇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注意产褥期护理
产褥期妇女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感染破伤风梭菌。
儿童青少年防治策略
普及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应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百白破疫苗,提高免疫水平。
加强学校卫生管理
学校应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减少破伤风 梭菌的滋生。
实验室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01
02
03
04
早期诊断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在早期发 现破伤风感染,为后续治疗争
取时间。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体内TAT或TIG水平 变化,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
治疗效果。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通过检测接种破伤风疫苗后体 内抗体水平,可评价疫苗接种
效果及免疫持久性。
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测可用于破伤风疫情 的监测和预警,为防控策略制
2024破伤风ppt课件 课件完整版
目 录
• 破伤风概述 • 破伤风预防措施 • 破伤风治疗方法与策略 • 特殊人群破伤风防治策略 • 破伤风实验室检测与评估方法 • 总结与展望
01
破伤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 染性、中毒性疾病。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 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产生毒素 ,引起肌痉挛。毒素也可通过淋巴或 血液途径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
一旦出现皮肤破损,应立即清洗伤口 并消毒,避免感染破伤风梭菌。
宣传教育普及
公众宣传
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 宣传破伤风预防知识,提高公众 对破伤风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学校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
来源:医学之声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在我国并没有破伤风防治相关指南,下面医学之声小编结合相关文献,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疾病的预防。

破伤风芽孢杆菌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灰尘、土壤、铁锈、人或动物的粪便中均可发现它的存在,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是外伤、烧烫伤,此外不洁接生的新生儿、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目前相对较少。

对于损伤重、伤口小而深的创口极易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伴需氧菌感染的情况下容易生长繁殖(需氧菌消耗氧气后厌氧菌容易繁殖)。

两种不同的免疫保护方式
被动免疫
我们常说的注射破伤风针。

通过注射抗破伤风球蛋白获得保护抗体的方式被动免疫,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TAT通常为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马血浆,经酶消化和盐析等工艺制成,因而过敏性反应为其通常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TAT脱敏注射过程中约14.1%的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很少应用。

但因其价格便宜在发展中国家仍广泛应用。

虽TIG制备复杂、价格相对较高,但是TIG具有使用安全、临床易操作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文献报道约为0.2%)、中和毒素作用强等优点,保护预防作用持续时间比TAT长,因此TIG在单独发挥被动免疫、被动—主动保护作用优于TAT,值得推荐使用,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TIG代替TAT 的原因。

作为一种被动免疫其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TAT约为2-4天,TIG约2-3周。

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

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

主动免疫
是通过主动免疫获得保护,它是指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诱导机体自身产生抗体获得保护的方式。

医学上的破伤风疫苗是指破伤风类毒素制剂,是类毒素而不是抗毒素。

大家常说的小儿百白破疫苗里的“破”即指破伤风类毒素。

他是用破伤风杆菌经减毒加工处理后制成的,注射到人体10天后产生抗体,2~3月内抗体逐渐增加,并维持滴度较高水平,这样人体才会产生常达10年左右的自动免疫力,但不能产生终身免疫,且需定期强化免疫。

若在注射TT后人体尚未产生抗体或其他导致循环抗体水平不足0.01IU/ml时,伤者存在感染破伤风威胁,此时还需注射TIG 或TAT,促使伤者的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衔接,以获得紧急免疫预防保护。

另外,破伤风类毒素强化免疫不易过于频繁注射,以免增加不良作用。

儿童出生后百白破疫苗必须连续注射3针。

18个月龄加强注射百白破疫苗。

6岁的儿童改注射白破二联制剂疫苗,至此抗体可以维持10年。

如果每5~10年或者伤后皮下注射0.5ml类毒素,即可快速产生抗体,一般无需被动免疫。

两个误区
破伤风针应当在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后仍有注射价值(因为虽然破伤风24小时内即可发病,但潜伏期可为一周或更久)。

其实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d,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使发病,症状也应该较轻。

因此我们不能把24小时作为一个教条的界限,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2周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

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
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

这些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破伤风正确预防建议
因为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临床上较深的污染的伤口特别是泥土污染的伤口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应考虑打破伤风针。

一般来说,只是划伤表皮,或者伤口不深,较干净,只要做好清创,一般可以不打破伤风针。

对接受或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或加强免疫的患者:
(1) 、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未超过10年,此时体内具有较高抗体水平。

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时,原则上可以不再给予免疫预防用药;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可以予以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以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如清创满意也可不予加强。

(2)、若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超过10年,此时部分患者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至保护水平以下。

所有伤口均建议加强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促使身体快速恢复抗体水平,以达到长期保护。

(注:如果时间过长、体内抗体水平比较低,感染破伤风可能性大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TAT或TIG)无免疫、免疫不全或免疫史不清,认为无抗体保护患者:
(1)、当伤口较小、表浅、清洁:认为感染破伤风可能性不大,有时间让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时,应1个月注射1针破伤风类毒素,共3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护;
(2)、当伤口较大、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或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时,认为破伤风感染可能性比较大、不适于自身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TIG)予以短时、快速保护,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3针促使身体产生主动抗体达到长期保护。

关于孕妇用药
针对孕妇,TAT或TIG毒理作用不明,需慎重。

但破伤风类毒素是安全的,一般来说,使用方法同常人。

而对于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如果孕妇过去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只要在妊娠早期,最迟在分娩前3周,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即可,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也获得这种保护性抗体,如果孕妇过去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则应在首次注射后4周,再注射一针,以作加强。

TAT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抗毒素须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

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并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

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1)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

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

如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

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抗毒素。

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者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

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2)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

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着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

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参考文献:
1.杨贵博,王传林.破伤风预防现状及常见误区[J].创伤外科杂志,2014(1):94-96.
2.破伤风抗毒素
使用说明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