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地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知识: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 写作方法指导: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

3. 文章结构布局: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以及过渡的使用。

4. 语言表达技巧: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风俗活动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感受。

- 难点: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构思,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风俗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具:写作素材收集记录表、草稿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风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3. 写作方法指导:教授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以及如何布局文章结构。

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素材和构思,互相交流启发。

5. 写作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包括风俗背景、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要点。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了解更多家乡风俗,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写作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家乡的风俗”这一话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文化,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2.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能够自主撰写一篇家乡风俗的文章,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带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给学生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寻求自己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学习材料准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笔记本或纸张•笔2. 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1.教师阅读《家乡的风俗》一文,并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指导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式,例如:“长辈们”、“亲热的问候”、“有口皆碑”、“留下永久的印痕”、“生生不息”等。

这些词组和句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加地道和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对家乡风俗和文化的喜爱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3. 回忆家乡风俗习惯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从外观、行为举止、节庆习俗、口头禅等方面入手,调动他们的记忆和创造力,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2.让学生和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互相帮助提炼、凝练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内容。

4. 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并在写作时着重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生动性和吸引力。

2.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例如叙事、描写等,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课堂总结在完成习作环节之后,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听取他人的反馈,互相帮助改善文章的写作。

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学习的内容、收获和困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与更多人分享家乡的风土人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掌握习作的写作要求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控制习作的篇幅,保持思路清晰、主题鲜明。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示范习作、互评互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第一步:说明习作的要求和主旨1.首先,向学生介绍本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的主旨:家乡的风俗;2.解释一下习作的要求:习作要准确表达家乡的风俗,并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第二步:呈现例文1.展示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文章,为学生讲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2.督促学生听取范文,并体会其中的文学表现技巧;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风俗和民俗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如: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当地人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等等;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分类等方式,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整理出来。

第四步:针对性技法教学1.教授习作的写作技巧,如选择语言的美感,写作的思路,段落和语句的结构等;2.通过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习作写作技巧的运用方法。

第五步:展开习作1.指导学生首先做好习作的提纲,确保思维的连贯和思路的清晰;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展开习作。

第六步:互评互鉴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并进行评价;2.老师对各组的习作做出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同时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家乡的独特之美,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认识自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4.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思考3. 正文:包括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的探讨、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等。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文化内涵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材料:笔、纸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4.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舒适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展示家乡特色风俗,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目标:介绍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表达家乡情感的愿望。

3.活动一:学生自我介绍家乡的一两个特色风俗。

4.活动二:小组合作,讨论家乡风俗的意义,并汇总形成小结。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

2.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3.活动一: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家乡风俗,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自由作文。

4.活动二: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课时1.复习:再次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了解。

3.活动一:小组合作,准备呈现家乡风俗的PPT,每组介绍一种风俗并展示具体场景。

4.活动二:全班讨论,分享家乡风俗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家乡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五、延伸阅读1.《家乡风俗的魅力》,刘瑞康,少儿图书出版社,2008年。

2.《风俗文化探索》,李宁,中华书局,2015年。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

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①介绍一种风俗。

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 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教学过程:【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单元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单元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写作纸张、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让学生对家乡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4.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风俗,进行写作实践。

5.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风俗2. 板书内容:风俗习惯、写作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A.春风春雨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A5 DDBAC 6-10 BBABA
第二课时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教学
目标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教学
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
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
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A.糯米饭B.菜团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A.农事生产B.宗教信仰C.神话传说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
教学
(3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