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社区矫正理论研究》范文

《2024年社区矫正理论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和社区参与,帮助罪犯在服刑期间融入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并最终实现其再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社区矫正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可,成为法学界、社会学界及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存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操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犯罪学、社会学和刑事司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首先,犯罪学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区矫正通过改善罪犯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等,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社会学强调社会关系的重建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社区矫正通过促进罪犯与社会的互动,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恢复其社会角色。

最后,刑事司法学则强调刑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既体现了惩罚的严肃性,又注重改造的实效性。

三、社区矫正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矫正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的理论研究,也有定量的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探讨了社区矫正的内涵、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研究为推动社区矫正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社区矫正存在的挑战尽管社区矫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的问题。

目前,对于哪些罪犯适合进行社区矫正、哪些罪犯不适合进行社区矫正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其次,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矫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此外,社会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最后,社区矫正的资源有限,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在社会中进行惩教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方式,主要是对一些轻罪犯或者第一次犯罪的人进行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社区矫正制度的出现,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人员配置、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人员配置方面,社区矫正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不足,导致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和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

其次是管理模式方面,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相对较晚,一些地区在管理模式和经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完善和改进。

最后是服务质量方面,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等服务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投入和加强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我认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建立起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更加专业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社会需要关注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个人则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社区矫正对象,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区矫正工作,让更多的轻罪犯在社区矫正制度下得到改造,并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网络,由机器人文字编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针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教育和社会融入的刑罚方式。

本文将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背景、目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在犯罪预防和社会重建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社区矫正制度起源于西方,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

那个时期,囚犯人数激增,监狱空间不足以容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区矫正制度被引入,以使犯罪分子能够在社区中接受惩罚、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

二、目的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监督、教育和支持,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建自己的生活,并有所贡献于社会。

与传统监狱相比,社区矫正制度强调个体的积极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实施方式社区矫正制度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实施,包括假释、暂时性监管、半开放式监狱等。

其中,假释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允许犯罪分子在一定约束下返回社区居住,同时接受监管和辅导。

四、犯罪预防作用社区矫正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犯罪预防。

通过提供教育和心理辅导,社区矫正帮助罪犯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并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和资源。

同时,通过对罪犯进行监督和随访,社区矫正能够推动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五、社会重建作用社区矫正制度在帮助罪犯重建自己的生活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社区矫正能够提高罪犯的就业能力和社会技能,使他们更有机会找到工作,并成为贡献于社会的一员。

六、挑战与改进尽管社区矫正制度有许多优势,但实际实施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对执法人员的培训、社区资源的不足、社会对罪犯的偏见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政府应该积极投入资源,提升社区矫正的效果。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方式,在犯罪预防和社会重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监督、教育和支持,社区矫正能够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获自由,并重新融入社会。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全。

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研究报告一、引言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背景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是对被判处缓刑或假释的罪犯实施监督和管理,旨在帮助罪犯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社区矫正执行过程社区矫正执行包括刑罚执行前的评估、矫正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等环节。

四、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 制度设计不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如矫正计划制定的不科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不力等问题。

2. 人员配备和培训不足: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了矫正工作的质量。

3. 社会支持不够:社区矫正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但现实中存在对罪犯的歧视和排斥现象。

五、改进措施1.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矫正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求,提高监督和管理的效能。

2. 增加人员配备和优化培训机制:增加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3. 加强社会支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对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罪犯的歧视。

六、其他相关问题的思考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是一项综合工作,还需要考虑如何解决罪犯的就业问题、改善社区矫正设施的条件等。

七、国际经验借鉴有些国家在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八、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某一地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的具体案例,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九、需求与建议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改进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相关人员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身。

十、总结通过对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建议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为罪犯的社会融入提供更好的支持。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是指通过对罪犯进行相应的社区矫正,旨在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这一制度在保障社会安全的也是对罪犯的一种社会回归机制,对于改善社会治安、减少监狱人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区矫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存在一些执行上的问题。

社区矫正的执行需要一支具备专业化的队伍来进行监管和管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缺乏职业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这就导致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罪犯的管理不够精细、个案化服务机制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社区矫正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罪犯的再犯率。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还相对不够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特别是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罪犯的个体差异,制定更为细化的矫正措施和服务计划,以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社区矫正的有效实施。

社会对于罪犯的社区矫正也存在一些偏见和歧视。

很多人认为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还是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或者甚至可能会再次犯罪。

这种偏见和歧视导致了社会对于社区矫正制度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接受度。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矫正制度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完善。

应该加强对社区矫正队伍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社区矫正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法律依据。

还需要加强对社区矫正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对社区矫正的了解和接受度。

还应该注重对罪犯的个体差异化考虑,制定更为细化的矫正措施和服务计划,为罪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社区矫正服务。

也需要加大对社会对罪犯的关爱和包容,消除对罪犯的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对罪犯的重新回归和接纳。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司法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犯罪人员进行有效的再教育和社会适应性帮助,以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一)制度建设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社区矫正法》的颁布实施,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实施情况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在各地得到了一定的实施和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等,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同时,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措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社会影响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由于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导致社会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知度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

三、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例如,对于矫正对象的范围、矫正措施的种类和强度等缺乏明确规定,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二)人员配备和专业素质不足目前,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这导致在开展工作时难以满足矫正对象的需求,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然而,由于宣传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社会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研究(一)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快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矫正对象的范围、矫正措施的种类和强度等,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创新,旨在通过社区资源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帮助,以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矫正制度的执行主体为社区矫正机构,但这些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帮助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中的问题(一)执行主体问题1. 人员配备不足:社区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对罪犯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够。

2. 经费投入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实施范围问题1. 地域覆盖不均: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制度覆盖率较低,导致部分罪犯无法享受到社区矫正服务。

2. 适用对象有限:社区矫正制度主要适用于轻刑罪犯,对于重刑罪犯的适用范围较小。

(三)教育改造手段问题1. 教育手段单一: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罪犯的教育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心理矫治不足:社区矫正制度在心理矫治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罪犯在心理上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改善。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执行主体建设1. 增加人员配备:加大对社区矫正机构的投入,增加人员配备,提高对罪犯的监管和教育力度。

2. 增加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扩大实施范围1. 拓展地域覆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制度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覆盖率。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究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究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究社区矫正是指对社区犯罪的罪犯采用社区和非禁锢方式进行矫正和管理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其效果也在不断提升。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角度探究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一、法律基础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

《刑事诉讼法》中确有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但实际上它并未具体界定社区矫正的范围和实施细则。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申请难、执行难等问题。

二、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一些省份和城市的社区矫正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例如,山西省推出了“绿色通道”,大大缩短社区矫正人员上岗时间,而有些城市并没有足够的社区矫正机构。

三、矫正措施难以贯彻在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一些矫正措施难以有效贯彻,如暴力倾向偏重的矫正行为以及经济困难矫正人员难以维持生活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矫正人员地心理健康,也减少了他们改造的积极性。

案例一:北京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建设2015年,北京市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提出实施针对社区矫正的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等措施,同时打造多元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到现在,该试点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案例二:广东省社区矫正能力严重不足2019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社区矫正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这项计划旨在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矫正人员、社会组织、社区民众等力量的协调配合,在短时间内将广东省社区矫正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案例三:山东省开展积极的家庭矫正工作2019年9月,山东省公安厅启动了家庭矫正的试点工作。

实践表明,家庭矫正不仅可以有效矫正罪犯,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该项目的试点还提高了家庭矫正人员的意识和矫正行为的规范化水平。

总之,在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加强社区矫正设施的建设和聘任,形成更加透明且负责任的执行体系,增强矫正人员的素质和少数极端犯罪的社区控制能力。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1. 引言1.1 社区矫正制度的背景社区矫正制度的背景可以追溯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刑事司法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98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引入社区矫正制度,旨在减轻监狱的负担,提高刑事犯罪分子的社会再接纳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

2013年,我国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法》,明确了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实施机制,为社区矫正制度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奠定了基础。

社区矫正制度的背景还包括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需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会风气的提升。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目标,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000字】1.2 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在于对犯罪分子进行社会重新融入和矫正,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减少再犯率,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通过社区矫正,可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及时处理和惩罚,促使犯罪分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自我改造。

社区矫正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改正自身错误的机会,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减少监狱的人满为患问题,节约社会资源,并促进社会治安和谐,增强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建立健全的社区矫正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治安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社区矫正机构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一些社区矫正机构存在着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对矫正对象的监管效果不佳。

二是社区矫正资源不足,服务能力有限。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以及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社区矫正资源紧缺,服务能力不足。

三是社会对矫正对象的歧视和排斥态度明显。

社会对矫正对象存在偏见,难以接纳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造成他们在社会中无法获得尊重和支持。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作为我国刑罚执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社区资源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帮助,以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

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制度的不断推进,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社区矫正制度是以国家名义为前提,利用社区资源对犯罪者进行帮助和监管的制度。

该制度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不仅强调罪犯的刑罚执行,更重视对罪犯的改造和教育。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减少再犯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中的问题(一)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

如矫正程序、矫正对象范围、矫正措施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给实际工作带来困难。

(二)资源分配不均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社区矫正工作条件较差,影响了矫正效果。

(三)专业人员匮乏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人员参与。

然而,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专业人员匮乏,导致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四)社会认同度低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社会成员对社区矫正制度存在误解和偏见,认为这是对罪犯的纵容和姑息,导致社会认同度较低。

四、解决策略(一)完善法律体系应加快社区矫正制度的立法进程,明确矫正程序、矫正对象范围、矫正措施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为实际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二)优化资源分配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投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基层矫正机构的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水平。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应加大社区矫正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探索与路径解析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探索与路径解析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探索与路径解析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对于那些轻度或中度违法犯罪的罪犯,从而避免他们进入法律机构的监狱来进行更严格的惩罚。

这种制度主要的目的是矫正罪犯的行为,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也得到了一个较为明显和蓬勃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区矫正制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相比于以往的监狱惩罚制度,社区矫正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社区矫正制度可以有效地减轻监狱的负担。

传统监狱制度需要在每一个罪犯身上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而社区矫正制度主要通过监护、管控、宣传和教育用较少的资源来实现罪犯的矫正。

其次,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提高罪犯的矫正效率。

传统的监狱制度通常是强制性质的,有“高墙深沟”的特点,犯人们在牢房里独自呆上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改造。

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罪犯被归还到社会之后会提供一定的康复服务,为他们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再次,社区矫正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死罪制度引起了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议论,越来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质疑。

并且,传统的惩罚制度只有单纯的惩罚作用,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

而通过社区矫正制度,罪犯能够更好的接受矫正和教育,更有可能被社会所接受。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能够减少罪犯的再犯率。

相比较于监狱制度,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更好地针对罪犯的特点和个人情况制定科学和合适的方法。

通过对罪犯进行心理测量和监管,实现对其的密切跟踪,而这种跟踪则可以有效预防罪犯发生再犯的可能性。

但是,社区矫正制度仍然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

尽管社区矫正制度有很多优势,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与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再者,由于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罪犯的矫正并不成功,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矫正制度也会不断地完善与进步。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实现矫正犯罪分子、预防再犯和保护社会安全。

社区矫正的核心理念是以社区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特殊程序为手段,以治疗为主要方式,以司法社会化为目标。

在这一理念下,社区矫正制度试图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个性化的矫正和教育,引导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社会对矫正对象的偏见和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由于对矫正对象的负面印象,许多社区对矫正对象持有排斥态度,导致其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

第二,社区矫正的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由于地区、财政和人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社区矫正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的社区矫正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

社区矫正的监督力度不足。

在一些地区,由于监管人员的数量不足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出现违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和发展潜力。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树立积极的社会观念,促进社区对矫正对象的理解和接纳。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宣传矫正对象的正面形象,消除对其的歧视和偏见。

建立健全的社区矫正监督机制,提高监督力度,保障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加大对社区矫正的投入,提高社区矫正设施和服务水平。

在政府层面,加大对社区矫正的资金投入,提高社区矫正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质量。

在社区层面,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矫正服务,满足不同矫正对象的需求。

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加强对社区矫正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研究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研究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研究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旨在通过监管、教育和帮助,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改造和社会融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适用问题。

因此,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进行研究,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需要考虑犯罪人员的特点和犯罪类型。

不同犯罪人员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是初犯者,有的是多次累犯者;有的是非暴力犯罪者,有的是暴力犯罪者。

因此,在制定矫正方案时,应根据犯罪人员的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矫正计划。

同时,对于一些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也需要注重矫正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社区矫正机构是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对矫正机构的管理和运行进行研究,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还应加强对矫正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确保他们能够胜任社区矫正工作。

再次,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还需要考虑到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支持。

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便捷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社会帮扶,提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以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还需要关注矫正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评估和监测,可以了解其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区矫正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研究对于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果,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研究不同犯罪人员的特点和犯罪类型,加强矫正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社会帮扶,同时加强矫正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

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

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前言社区矫正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罪犯改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矫正工作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采用教育矫正方法,提高矫正效果。

因此,本文将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展开,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教育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以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社会危害的目的。

理论基础教育矫正方法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矫正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心理矫治和行为引导,以达到矫正效果的目的。

教育矫正方法的理论基础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社会学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产物,尤其是贫困、社会不平等等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则强调了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作用。

而教育学则通过研究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的矫正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矫正方法的分类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规范引导法规范引导法是通过规范制度和引导方法,影响矫正对象的行为和心理,达到纠正矫正对象错误和缺陷的目的。

常见的规范引导方法包括行为规范引导、心态规范引导、心理健康引导等。

2. 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法是根据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心理技能和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心理疏导方法包括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自我认知矫正、认知行为治疗等。

3. 教育教学法教育教学法是通过教育和教学,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和学习的引导和促进。

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认识自己、学习技能、改变行为等环节进行的。

教育矫正方法的效果教育矫正方法的有效性对社区矫正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教育矫正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社区矫正效果。

常见的教育矫正方法包括社会技能训练、认知修复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矫正对象的成长和改变,从而提高其重返社会的能力。

结论本文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中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展开,从教育矫正方法的理论基础、分类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旨在改善罪犯生活状态,减轻监狱负担,并实现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中的问题1. 矫正效果不明显尽管社区矫正制度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矫正效果并不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矫正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矫正。

此外,社会对罪犯的歧视和排斥,也使得社区矫正的效果大打折扣。

2. 资源分配不均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资源分配并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设备陈旧,经费紧张,导致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矫正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度不够等。

这导致一些矫正工作人员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解决策略1. 提高矫正效果针对矫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应加强个性化矫正措施的研发和实施。

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提高矫正效果。

同时,应加强社会对罪犯的接纳和包容,消除社会歧视和排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优化资源分配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投入,优化资源分配。

通过增加人员配备、更新设备、提高经费保障等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作者:侯习敏肖杨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0期摘要《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基于教育矫治的功能,将社区矫正对象扩大到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行为人,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教育矫治,无论从有效控制犯罪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还是从优化司法资源和保障人权的视角,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社区矫正基金项目:本课题受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主持人:侯习敏,项目编号:(14ycxjj0030,)。

作者简介:侯习敏,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肖杨,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031-02劳教废止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已不容忽视。

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控制的特殊模式,中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渐进式填补的路径来迎合社会秩序规范运行的需要。

社区矫正制度的深入开展,适应了犯罪控制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常态,实现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与社区矫正制度的耦合。

一、社区矫正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耦合之处社区矫正制度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看似两个不同的制度,但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社区矫正制度是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诸多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内外因素引起个体思潮的变异,为各种失范行为滋生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作为劳教的制度衔接,本着“教育、感化”的理念,与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的刑罚执行方式单一,这与违法行为惩罚格局不相适应,因此,刑法执行机关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变革。

1.社会治安案件频发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种类和方式不足的矛盾。

“当每个人发现自己不能够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通过某种变异的自我感情等形式表现出来。

《2024年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范文

《2024年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范文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对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促进其再社会化,降低再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制度及实施现状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的主导下,以社区为基础,对被判处刑罚的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矫正对象范围有限、矫正措施不够完善、矫正工作力量不足等。

三、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矫正对象范围的界定与拓展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罚的罪犯。

然而,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初犯、过失犯等是否应纳入社区矫正范围,以及如何界定矫正对象的严重程度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未成年犯、老年犯等,如何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矫正措施的完善与创新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主要采取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公益劳动等措施。

然而,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罪犯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为精细、科学的矫正措施,提高矫正效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创新矫正方式,提高矫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三)矫正工作力量的培养与队伍建设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

然而,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力量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矫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四)社区参与与多元共治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因此,如何发挥社区的资源和力量,促进社区参与和多元共治,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考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对犯罪分子在刑罚期满后或者刑事诉讼程序中被依法判处缓刑的一种监督教育措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社区矫正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更加科学的定位和功能。

目前,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未成年犯罪分子和部分成年犯罪分子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监督、教育和帮助,使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社区矫正的功能往往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比如监督不到位、教育缺乏针对性、帮助不够及时等问题。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位和功能,找准工作重点,确保其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

社区矫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协同配合。

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相对比较碎片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顺畅,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问题。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程序,确保社区矫正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人员和技术支持,确保对犯罪分子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准确的指导。

社区矫正也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关爱和帮助犯罪分子,助其重返社会。

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犯罪分子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和心理问题,避免再次犯罪。

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一些社区矫正的新模式和方法,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治理的方式。

社区矫正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大事,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外,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进来,为社区矫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报告一、引言社区矫正是指当犯罪分子被判处刑期较短的监禁或非监禁刑罚时,根据刑罚执行原则,通过对其进行社区服务和矫正教育,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次犯罪。

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矫正成效、降低再犯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1. 社区矫正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应遵守法律原则、矫正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和个案化服务原则,确保矫正工作的公正、合法性和效果。

2. 社区矫正的程序社区矫正工作应明确矫正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包括立案、评估、规划、执行和评估等环节,以保证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3. 社区矫正的科学评估对犯罪分子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以便确定适合的矫正计划和措施,提高矫正成效。

4. 多元化的矫正手段社区矫正应采用多种矫正手段,如教育、心理疏导、职业培训、文化活动等,满足不同犯罪分子的需求,推动其积极融入社区。

三、社区矫正管理模式1. 个案管理模式个案管理是社区矫正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每个犯罪分子制定个性化的矫正计划,并进行跟踪和评估,以实现矫正效果的最大化。

2. 团队协作管理模式社区矫正工作需依托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如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进行集体研究和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

3. 社区参与管理模式社区矫正应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加强矫正对象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构建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社区关系。

4. 公私合作管理模式政府、社区组织和私人企业等各方联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共同投入资源和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矫正效果。

四、社区矫正的挑战与问题1. 人员短缺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然而当前社区矫正人员短缺,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亟待解决。

2. 资金不足社区矫正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社区矫正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3. 社会接纳度低社会对犯罪分子的接纳度相对较低,大众对矫正对象的偏见和歧视不容忽视,这对矫正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研究近年来,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有效地减少了监狱系统的压力,实现了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社会融入。

然而,社区矫正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法律的规制。

本文将探讨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研究。

首先,社区矫正制度法律规制的目标是确保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罪犯的社会适应。

社区矫正制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定期的监督和帮助,使罪犯逐渐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因此,在法律规制方面,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执行程序,以确保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受到合理的监督、教育和帮助。

其次,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需要注重个案的个性化处理。

每个罪犯的背景和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社区矫正制度需要提供个案分析和评估的程序,以确保对每个罪犯制定个性化的矫正计划。

这就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矫正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以保证矫正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另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还需要保障矫正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程序,不能存在任意逮捕、拘留或剥夺罪犯权利的现象。

同时,社区矫正工作应该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和评估,并且与周边社区保持紧密联系,以确保社区安全和罪犯的教育改造。

此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还需要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

比如,电子脚镣和定位设备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罪犯的监控和管理。

因此,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需要对技术手段的使用范围、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等方面进行规定,以确保技术手段的合法使用和罪犯权益的保护。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需要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

社区矫正工作是刑罚执行的重要环节,需要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一致。

同时,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相衔接,比如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需要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论文摘要《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基于教育矫治的功能,将社区矫正对象扩大到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行为人,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教育矫治,无论从有效控制犯罪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还是从优化司法资源和保障人权的视角,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社区矫正劳教废止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已不容忽视。

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控制的特殊模式,中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渐进式填补的路径来迎合社会秩序规范运行的需要。

社区矫正制度的深入开展,适应了犯罪控制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常态,实现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与社区矫正制度的耦合。

一、社区矫正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耦合之处社区矫正制度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看似两个不同的制度,但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社区矫正制度是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诸多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内外因素引起个体思潮的变异,为各种失范行为滋生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作为劳教的制度衔接,本着“教育、感化”的理念,与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的刑罚执行方式单一,这与违法行为惩罚格局不相适应,因此,刑法执行机关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变革。

1.社会治安案件频发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种类和方式不足的矛盾。

“当每个人发现自己不能够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通过某种变异的自我感情等形式表现出来。

”改革进入深水区,符合劳教并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因素明显增加,但劳教制度已成为历史。

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矫治种类和方式不足,如果把社区矫正制度引入教育矫治执行方式,以上问题便迎刃而解。

2.刑事案件居高不下与缺乏有针对性的矫正项目之间的矛盾。

在罪犯人数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监狱的行刑资源面临严峻挑战,为缓解这一矛盾,《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但现实情况是,基于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人手严、矫正方式单一等诸多原因,社区矫正作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刑罚方式,在罪犯矫正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性的矫正项目,这一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3.社区矫正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对犯罪的惩罚比例失衡之间的矛盾。

我国《刑法》确立了罪行相适应原则,哈特认为:“惩罚之相对严厉性与犯罪之道德上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而劳教制度明显和上述原则相悖。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法院判决了大量管制、缓刑和假释案件,使矛盾将更加凸显。

为了遵行罪行相适应原则,有必要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案件与社区矫正案件相衔接。

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可以解决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与社区矫正对犯罪惩罚的比例失衡矛盾。

(二)社区矫正是我国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执行方式改革的必然选择1.社区矫正可以根除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行刑方式的实质不公。

劳教废止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新的惩罚控制机制。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比,劳教违法行为较低,但劳教违法行为遭遇的封闭式处遇,很可能比罪犯接受的处罚更加严厉,从而造成实质不公。

我国目前推行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开放式的处遇制度,是现在行刑执行方式改革的大势所趋。

2.社区矫正有助于我国违法行为矫治应然目的的实现。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采取何种执行方式取决于它所追求的实然价值,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秉承“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劳教采取封闭式处遇制度,这种执行方式让被执行者产生“人格减等”的心理耻辱,这无疑是剥落了他们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权利。

社区矫正有利于被矫正人重新回归社会。

从这个视角来看,劳教制度废止后,社区矫正是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最合理方式。

3.社区矫正可以缓解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执行困境。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并没有体现其应然标准功能,随着国内安全形势与经济压力的增大,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性质由原始的福利性措施转型为惩罚性措施,这种处遇模式违背教育矫治的初衷。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与社区矫正相比,监狱行刑资源却不断增加。

社区矫正有利于克服传统的行刑封闭化和罪犯在刑释后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弊端,可以缓解当前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执行困境。

二、社区矫正运行的几个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劳教制度废止后,社区矫正作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执行方式属于大势所趋。

在社区矫正在运行过程中应秉承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依法矫正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因而要做到“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两个基本准则,“法律优先”意味着社区矫正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前提,虽然《社区矫正法》还未面世,但是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必须严格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法律保留”意味着社区矫正的要做到“法无授权即禁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区矫正的严肃性和威慑性。

(二)一般预防理念“一个法律若要恰当地完成其职能,就不要追求正义,还要致力于创造秩序”。

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参考刑事法学中的一般预防论。

即:社区矫正不仅要体现正义的需要,而且更要体现出一般预防的需要。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有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在一般预防理念的要求下,社区矫正应该侧重于保证公众的安宁感,做到矫正项目具有针对性,从而使犯罪控制模式和社会治理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矫正与教育并驾齐驱“矫正意指纠正,改正,是指“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为被矫正对象提供各种改造措施。

使罪犯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矫正治疗,从而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培养品格健全的社会人的实践活动。

”从两者内涵来看,教育的形式往往是“柔性”的,而矫正的形式是“刚性”的。

社区矫正运行中既要考虑“刚性”特征,也要考虑“柔性”需求。

(四)以人为本理念劳教制度之所以一直遭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除了因其欠缺法律依据,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而又合理的社会秩序”,社区矫正的深入推进以“人权保障”为价值准则,因为谋求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社区矫正制度的现实可能性(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取得了良好成效截止到2014年11月,全国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11万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为0.2%以下。

贝卡里亚认为,“立法者应当是温和的、宽大的和人道的。

”这说明在刑罚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刑罚已经不再单纯的追求惩罚犯罪,追求狭义的报应;而是追求报应、威慑、剥夺、矫正一体化的综合行刑目的,这说明了社区矫正作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执行方式逐渐被社会所采纳。

(二)社区建设加速推进为社区矫正深入开展提供了基础社区矫正要发挥作用必须以社区为前提,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政府成为了人民的“守夜人”,社区建设自反原动力和政府主导原因力出现了博弈的过程,这为社区矫正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之下的社区矫正制度构建自社区矫正制度运行以来,学术界围绕社区矫正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

但社区矫正作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正的方式缺乏法律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对矫正措施进行了创新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却是对“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两个原则的违反。

笔者认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应该早日出台,这部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的犯罪控制模式、执行程序、矫正项目等。

(一)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模式探讨无论是英国的全国缓刑委员会、美国的矫正局管理模式、还是日本的保护观察所,归根结底国外社区矫正强调政府、社区及非政府组织三方共同合作的主导模式。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我国的社区矫正应采取何种运行模式呢?《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立了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公安机关与其共同承担监督考察社区矫正犯的工作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实现专门机构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引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社区矫正的社会化运转,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我国社区矫正应该坚持的模式。

(二)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1.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探讨。

目前,我国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的是司法局,实际操作中,主要矫正任务落到基层司法所。

在基层司法行政部门配套及保障不足、法治观念滞后的情况下,利用社区刑罚对罪犯进行改造和教育的理念还未得到深入推进。

笔者认为,由于刑罚执行的复杂性,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可以在社区矫正机构中配备一定数量的警察,协助社区矫正官开展工作。

2.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中民间组织与行刑社会化时效分析。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开展应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

由于社区矫正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应注重吸收具备多种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同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大社区矫正制度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促进普通民众摈弃“刑罚报应”理念,以达到行刑社会化的时效。

3.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探讨。

我国的社区矫正起步晚,却发展迅速,众所周知,社区服刑人员具有不同的犯罪特征,因此社区矫正工作应注重分类管理和个案矫正,才能实现社区矫正项目的个性化、人性化。

对尚未出台的《社区矫正法》中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执行方式的规定,各界虽存较大争议,但执行方式多元化、具体化却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措施应当细化。

除死刑立即执行外,所有的罪犯都要回归社会,社区矫正的最终目标是使被矫正对象重新回归社会,因为行刑的本质不是创造好的受刑人,而是创造好的社会人。

法治的高度文明必须以规范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在对法信仰缺失与公权恣意的国家,个人的自由必然会受到威胁,刑事法律执行制度对民主与自由的威胁更大。

因为规范的法治将指引社会的和谐,反之则有可能将人引向犯罪。

社会的稳定是法治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制度变革的基石,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刑罚执行方式的优化是每个公民享有自由的保证。

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就是希望能够优化国家犯罪控制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劳教制度废止后的遗留问题,进而为中国民主和法治秩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Seedling0.51seriesmicrocontrollerdesignexamples[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 csandAstronauticsPress,2003[2]ZhangYi,andsoon.MCS-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andthedesign[ M].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2000.[1]buildingran[3]WuKuanming.MCUperipheraldevicespracticalmanual,datatransmissioninterfacedevice[M]. 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1998.HuHancai[4].SCMprincipleandinterfacetechnology[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 6[5]metropolis.BasedonDS18B20thegreenhousetemperaturedetectionalarmsystem[J].Journalof 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2,14(2)91-92107.[6]NationalInstrumentsCorporation[M].CodeInter-faceReferenceManua11998.[7]MaYunfeng,ChenZifu,Daniel Wellington LiPeiquan.DigitaltemperaturesensorDS18B20principleandapplication[J].Electroniccomponentsuse d,2002,2(1):23-25.[8]GanYong,Chunsong.ApplicationofDS18B20digitaltemperaturesensorinmulti pointtemperaturemeasurementsystem[J].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35(4):39239 3ZhaoJianlin[9].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J].smalltemperaturea larm:thefirsthalfof2012(17)59-60[10]weargood0.51microcontrollerClanguageprogramdesignexamplesoffine[M].Beijing:Publis 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6.[11]JIEhamodel-basedsoundlocalizationsystemanditsapplica tionrobotnavigation[J].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1999:34~38.[12]LiQuanli,WeiFengZhong,XuJunedited.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application[ M].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13]YeJing.BasedonSCMtemperaturecontrolsystemdesign[D].Ti 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8[14]HuShousong.Automaticcontrolprinciple[M],Beijing:Science Press,2007[15]YanZhihao.BasedonDS18B20microcontrollertemperaturealarmsystem[J].ChinaSciencean dTechnologyExpo2013(30)180-180[16]ZhaoDe'anetc..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inglechipmicroc omputer(SecondEdition)[M].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