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1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1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8ac4d84b35eefdc9d3335d.png)
3.(2019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 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 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 ,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考点 2 通过激素的调节 [考点突破] 1.主要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要点归纳
3.动物生命活动方式
4.激素及其调节的实验探究 (1)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及生理功能的实验验证方法
化学本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解析:本题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有氧运动,因变量是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靠学习记忆 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和学习记忆能力均优于对照 组,而学习记忆的产生离不开海马脑区神经元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所以综合分析可知,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可通过促进海马脑区神经元的兴奋,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促进海马脑 区发育,进而促进学习记忆,B 选项正确。故选 B。
答案:B
3.(2019 年陕西省二模)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在 A 图中,反射弧中包含三个、两种神经元和两个突触 B.B 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a、c 为兴奋部位 C.兴奋在③处和⑥处传导时,信号变化和速度均不同 D.电刺激⑤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二轮复习 大题训练及解析5--生命活动调节A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二轮复习 大题训练及解析5--生命活动调节A](https://img.taocdn.com/s3/m/69602fd3be23482fb5da4c47.png)
大题训练及解析5--生命活动调节A1.(2017北京海淀二模,8)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
(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引起肌细胞收缩。
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秀丽隐杆线虫会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现象。
(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
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
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填“增强”或“减弱”)。
由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
组别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突触数目相对值敲除Z基因转入Z基因Ⅰ组 - - 25.1 Ⅱ组 + - 34.3 Ⅲ组 + + 24.9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
答案 (1)传出突触前膜内正外负(2)持续重复收缩増强2、4、5(3)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②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増加,加之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频率进一步增加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总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因此,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
(2)由题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频率明显增加,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
由2、4、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①第Ⅱ组和第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Ⅲ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Ⅱ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 (2)-学习文档
![2018高考模拟理综生物选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 (2)-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6c5c02827284b73f3425044.png)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1.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差增加C. 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D. 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均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2019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B、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突触后膜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l-内流,导致膜电位增加,B正确;C、γ-氨基丁酸通过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C正确;D、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是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因此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含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C.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2019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递质和抑制型递质,其中兴奋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含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抑制型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A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但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C错误;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故选:D.第 1 页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特点;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单独给Y处一适宜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 如果分泌物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b可能是甲状腺激素C. 在X处给一刺激,导致甲分泌a,该过程为反射D. 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无分泌物a产生,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药物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与递质受体的结合(2019陈笑整理)C(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A正确;B、甲状腺激素可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B正确;C、图中没有完整反射弧,不能称之为反射,C错误;D、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冲动被阻断,推测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D正确.故选:C.电流表偏转几次取决于电流表的两极发生几次电位变化;根据题意可知,给予药物后,检测到神经递质与给药前相同,说明没有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冲动被阻断,推测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推测细胞甲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4.肌肉细胞可接受来自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信号Ach并引起肌肉收缩(如图所示),但该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如: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A. 仅毒扁豆碱B. 毒扁豆碱和箭毒C. 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D. 三者均可(2019陈笑整理)C(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故选: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5.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 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包括某些激素和氨基酸B.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而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C. 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 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后开始合成神经递质然后释放到突触间隙中(2019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包括某些激素和氨基酸,如肾上腺素,谷氨酸等,A正确;B、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C、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正确;D、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之前已经合成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D错误.故选:D.第 3 页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外流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2019陈笑整理)D(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A、SCN神经元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B、GABA是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C错误;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故选:D.1、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3、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本题考查了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导致的是氯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4分)7.剥制神经-肌肉标本如甲图所示,浸润在液体A中,保持标本活性.图乙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示意图.(1)液体A的成分应和______ 相似,与神经细胞内液相比,液体A中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特点是______ .其渗透压应等于神经细胞细胞内液渗透压.(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______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乙酰胆碱),Ac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变为______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3)巴西蝰蛇毒蛋白可与乙酰胆碱抢夺受体,中毒症状为肌肉______ (松弛、震颤).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中毒症状是肌肉______ (松弛、震颤).(2019陈笑整理)组织液(或“细胞外液”或“内环境”);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突触小泡;外负内正;松弛;震颤(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神经细胞浸润在液体A中,因此A应该是组织液;由于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因此液体A中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2)当兴奋传导到图乙的突触前膜,引发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肌膜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3)巴西蝰蛇毒蛋白可与乙酰胆碱抢夺受体,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因此中毒症状为肌肉松弛;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造成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中毒症状是肌肉震颤.故答案为:(1)组织液(或“细胞外液”或“内环境”)钠离子浓度较高、钾离子浓度较低(2)突触小泡外负内正(3)松弛震颤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通过内环境完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神经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2、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产生和维持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质,又是一种激素.如图是突触中NA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NA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______ 分子,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______ 中的NA释放,作用于突触______ 的上的受体.(3)NA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后,引起______ 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受体,抑制NA的释放,这是______ 调节机制,以提高神经调节的精确性.(4)因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突触后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NA不能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______ 信号的转换,这种疾病称为______ 病.(2019陈笑整理)信息;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钠;(负)反馈;化学信号向电;自身免疫(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NA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2)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中的NA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上的受体(3)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上的受体,引起钠离子内流,是下一个神经元兴奋.NA同时作用于突触前受体,抑制NA的释放,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第 5 页(4)突触后模上发生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转变.因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突触后受体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NA不能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故答案为:(1)信息(2)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3)钠(负)反馈(4)化学信号向电自身免疫根据图分析,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的等参与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9.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1)当坐骨神经a点受到适宜刺激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神经元的胞体传向______;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的结构是______.(3)用蛙的坐骨神经-排肠肌标本做了一个实验(如图甲),探究刺激强度与兴奋强度是何关系,现有两种预测结果,如图乙、丙,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据图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4)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测得了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丁),实验结果符合预测______(乙、丙).(2019陈笑整理)由负变正;轴突(轴突末梢);突触;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丙(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因此,当坐骨神经a便受到适宜刺激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递的结构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突触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因此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神经元的胞体传向轴突(轴突末梢).(3)根据图乙得出的结论是: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根据图丙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4)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测得了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丁),即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这与预测丙相符.故答案为:(1)由负变正(2)轴突(轴突末梢)突触(3)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强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4)丙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0.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1)多巴胺的释放方式是______;伴随着多巴胺释放,突触前膜完成的信号转变是______.(2)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但是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______;长期使用冰毒,还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数量______,因此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造成毒品依赖.(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它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填“内流”或“外流”),从而抑制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使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最终使得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则造成药物依赖.(2019陈笑整理)胞吐;电信号→化学信号;增加;减少;内流;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是胞吐作用,兴奋传至突触前膜完成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第 7 页故答案为:(1)胞吐电信号→化学信号(2)增加减少(3)内流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相关问题:(1)若该图表示人体的神经调节,则在该模型上完成的过程称______ ,其中E 结构由______ 构成.模型中能对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图中的______ 结构(填图中字母).(2)若该图表示人体水盐调节,且A、B、C、E为结构,D为物质.其中C代表垂体,则D代表______ .从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开始,到E结构做出反应为止,整个过程称______ 调节.与酶不同,D物质起作用后,将被______ ,因此需不断的产生.(3)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C、E均代表细胞,则促使C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的B物质包括______ .A细胞最可能是______ .若有经处理的抗原作用于正常人的A细胞,最终E细胞能分泌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此过程还会形成______ 细胞.(2019陈笑整理)反射;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抗利尿激素;神经-体液;灭活;抗原和淋巴因子;T淋巴细胞;记忆B(理综生物思路指导)解:(1)完整的发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图中A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E表示效应器.其中E 结构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神经中枢对信号进行分析和综合.(2)若该图表示人体水盐调节,C代表垂体,则D代表抗利尿激素.从人吃的食物过咸时开始,到E结构做出反应为止,整个过程称神经-体液调节.与酶不同,D抗利尿激素起作用后,将被灭活,因此需不断的产生.(3)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T细胞,E表示B 细胞,则促使B淋巴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的物质包括抗原和淋巴因子.若有经处理的抗原作用于正常人的A细胞,最终B淋巴细胞能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此过程还会形成记忆B细胞.故答案为:(1)反射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答完整才得分,答支配的结构也得分) C(2)抗利尿激素神经-体液(答反馈或负反馈不得分)灭活(3)抗原和淋巴因子(答完整才得分) T淋巴细胞记忆B题干中“其中A、B、C表示可能存在的结构或细胞,d、e、f表示可能存在的相关物质”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激素分级调节的枢纽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也会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从而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本题较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反。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提升三 生命活动的调节
![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提升三 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536ef1ec4028915f804dc286.png)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1.[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2.[2018·江苏卷]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教育】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教育】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五)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4a04125b7360b4c2e3f6495.png)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五)生命活动的调节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1.下列生理活动中只发生在细胞内液的是( )A.人成熟红细胞的呼吸B.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C.脊蛙神经递质的传递D.人体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2.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不同B.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内K+的外流有关C.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D.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3.图甲、乙分别为神经纤维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其中b为ad的中点,即ab=bd,在不同部位给予刺激,指针只偏转1次的是( )A.图甲中的b点B.图甲中的c点C.图乙中的b点D.图乙中的c点4.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此判断错误的是( )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体现了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5. (20xx·甘肃××市高三实战)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
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
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6.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其调节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
2018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训练:第5单元专题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018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训练:第5单元专题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e6b2413c866fb84ae45c8df6.png)
2018·高考仿真练(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17·咸阳二模)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B.植物激素中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C.植物激素都具有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D.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解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没有特定的内分泌细胞,A错误;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C 错误;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能起调节作用,D错误。
答案 B2.(2017·安徽六安联考)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多种激素的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植物可以使细胞的体积增大,因而细胞物质运输效率也增大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C.乙烯只在果实中合成,并能促进果实成熟D.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解析赤霉素处理后,细胞体积增大,但物质运输效率会降低,A错误;植物体并没有专门分泌激素的器官或腺体,B错误;乙烯可在植物各个部位合成,C错误。
答案 D3.(2017·常德模拟)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D点对应的浓度下,茎不能生长B.C点对应的浓度下,对根、茎均起促进作用C.据图可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D.若测得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小于m解析D点对应的浓度下,茎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蒸馏水处理组)”相同,并非“不生长”。
答案 A4.(2017·海南、文昌联考)植物激素种类多样,调控机制复杂,同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应用的非常广泛。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5)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5)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7c664a8956bec0975e380.png)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提升练(五)生命活动的调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其尖端叙述错误的是( )A.能够感受光的刺激B.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横向运输C.生长素能够在尖端内极性运输D.能够生长以使胚芽鞘伸长【解析】选D。
胚芽鞘的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细胞生长而得到的结果,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有关,而非尖端生长。
2.(2018·海南高考)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解题指导】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自身免疫病特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于强大。
(2)艾滋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缺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自身免疫病。
A项,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被患者的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故错误。
B项,属于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故错误。
C项,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HIV 破坏T细胞,故错误。
D项,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故正确。
【变式训练】(2018·银川一模)某患者因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患重症肌无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B.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症状D.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对某些物质反应过度引起的【解析】选B。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二轮复习 大题训练及解析6--生命活动调节B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二轮复习 大题训练及解析6--生命活动调节B](https://img.taocdn.com/s3/m/5ec2ee7087c24028915fc394.png)
大题训练及解析6--生命活动调节B1.(2017辽宁沈阳育才学校八模,29)下图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
(1)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通过方式分泌激素甲,能调节这一过程的信息分子有。
(2)处于N点状态时,除了上图所示的调节外,下丘脑还会通过调节增加(激素名称)的分泌,这一分泌过程属于调节。
(3)激素甲作用于靶细胞后,可增加靶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其生理意义是。
答案 (1)胞吐神经递质、葡萄糖(2)肾上腺素神经(3)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解析 (1)激素甲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其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的;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葡萄糖。
(2)N点状态时,血糖浓度较低时,能量供应不足,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乙——胰高血糖素增多,血糖浓度升高;同时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
(3)激素甲——胰岛素分泌量增多,可增加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2017云南昆明一中月考,30)下丘脑中存在着对体温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分别称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它们放电的频率可随着机体体温的升降而变化。
科学家将微探头埋植在狗的下丘脑,通过向探头中灌水改变灌流液温度来改变下丘脑温度,测量A、B两个下丘脑神经元对局部温度变化的反应,得到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受到温度变化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神经元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2)据图分析,当下丘脑温度降低时, (填字母)神经元单位时间内的冲动数,故该神经元为冷敏神经元。
(3)另有实验发现,若下丘脑前部受损,机体就会失去在炎热环境中调节体温的功能,表现为等主要散热途径失控,这说明下丘脑的该区域主要分布的是(填“热敏”或“冷敏”)神经元。
(4)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位于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位于的水平衡调节中枢,再通过刺激垂体抗利尿激素,最终调节并维持水盐平衡。
2018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大题集训生命活动的调节
![2018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大题集训生命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d64fbed16fc700aba68fc4b.png)
高考大题集训(三)生命活动的调理(40分钟100分)1.(12分)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像。
以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余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表示图,A~E代表有关激素,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77982428若处于严寒环境中,激素________的分泌量将会增添,这两种激素在此调理过程中的关系是共同作用。
(2)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理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关于保持动物体内激素C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________;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将会________,家兔的尿量将________,激素E的分泌量将________。
(填“增添”“减少”或“不变”)激素E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几种激素中,肾小管管壁细胞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受体。
【分析】(1)严寒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即激素C、D分泌增添,以增添产热,保持体温恒定。
图中虚线箭头反应了甲状腺激素分泌调理的基本方式为(负)反应调理。
(3)若切除部分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克制作用将减弱,致使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添;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垂体开释的激素 B(抗利尿激素)含量减少,尿量增添,但不影响激素E(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几乎能够作用于浑身细胞,所以肾小管管壁细胞上有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
答案:(1)C、D(2)(负)反应调理(3)增添减少增添不变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2.(15分)为研究重组胰高血糖样肽-1(rhGLP-1)对大鼠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禁食12小时后,A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B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和50%葡萄糖液,C组大鼠注射rhGLP-1和50%葡萄糖液,准时测定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结果以以下图。
最新-2018年高三生物试题精选精析 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
![最新-2018年高三生物试题精选精析 生命活动调节 新人](https://img.taocdn.com/s3/m/15333508cfc789eb172dc853.png)
生命活动调节一、单项选择题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下列有关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往往需要抗体来消灭由靶细胞中释放出来的抗原B.体液免疫针对细菌病原体,细胞免疫针对病毒病原体C.病毒感染时,在细胞免疫前,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定时检测D.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往往需要借助T细胞的呈递与识别解析细胞免疫过程中,当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抗原需要被抗体消灭。
细菌病原体有的属于胞内寄生菌,这些病原体一旦进入细胞内,也需要细胞免疫才能将其消灭。
病毒感染初期,体液免疫首先发挥作用,防止病毒随血液扩散。
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一般地,抗原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答案B2.某成年女性因患病导致性周期异常,第二性征明显退化。
据此推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A.胸腺B.垂体C.卵巢D.乳腺答案C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解析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4.(2018·广东卷,18)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解析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作为信息物质,具有高效的生物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等作用。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质量检测5 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质量检测5 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5b426bcba76e58fafbb00395.png)
专题质量检测(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5·四川乐山二模)右图为人体体液相互转化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O2进入细胞的主要路径是①→②→③B.①与②、③、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入①中解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错误;O2进入细胞的主要路径是①→②→③,A正确;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入②中,D错误。
答案:A2.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1/2CD,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时,B点与D点会同时产生电位变化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若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刺激B点,电流表指针不偏转D.③的内容物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速度,因此刺激C处时,B点先于D点产生电位变化,A错误;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刺激D点兴奋不能传递到肌肉和F内,B错误;③的内容物为神经递质,可以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不一定会使神经细胞兴奋,其释放到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性,D错误;由于AB=BC,刺激B点时A、C两点同时兴奋,若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置于AC两点的神经纤维膜外,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正确。
答案:C3.(2015·佳木斯一模)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变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的直接影响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促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植物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解析:神经递质是化学物质,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变,A错误。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3生命调节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3生命调节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f03308e2bd960590c67744.png)
三生命调节(45分钟100分)1.(16分)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网络,据图回答: 世纪金榜导学号73414188(1)图中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三类物质)。
(2)某人长期精神忧郁,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过程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有负反馈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调节类型。
为验证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应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激素的含量。
(4)免疫系统的______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综合分析其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涉及的信号分子有淋巴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
(2)由图可知,长期精神忧郁会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
反射弧的效应器位于下丘脑。
(3)由图可知,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有负反馈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和分级调节三种调节类型。
要验证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应注射糖皮质激素,然后测定CRH和ACTH激素的含量。
(4)免疫系统中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由图可知,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因子还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018版高考(全国)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命活动调节类解题攻略
![2018版高考(全国)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命活动调节类解题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e949d589daef5ef7ba0d3cd1.png)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2.(2017· 山东潍坊一模)正常情况下,突触前膜兴奋时,其中 的 Ca2 通道开放, Ca2 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 使神经递
+ +
质的释放量增加。请回答:
协助扩散 。血钙过 (1)兴奋时 Ca2 进入突触小体的方式是___________
+
高会引起肌无力,这说明 Ca2 对于维持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关集训】 1.(改编题)如图表示现代生物学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内 容,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相关物质。据图分析回答: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1)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科学家做了下列实验:
神经 调节。 ①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 胰液分泌增多, 该过程属于_____
②用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液分泌增多,沃泰默认为是盐酸刺 激小肠相关的神经后起调节作用,若该观点成立,图示中数字
Ⅵ Ⅳ和________ 可表示该过程。
③斯他林和贝利斯用离体的小肠黏膜加盐酸混合研磨后,将提 取液注入同一只狗的静脉,狗胰液分泌也增多,证明了盐酸能 使小肠黏膜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促进胰液分泌,图示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正常人空腹口服葡萄糖后,若检测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
之后 填“之前”“之 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________(
口服的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 后”或“同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 B 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泌胰岛素并释放进入血液,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导致血糖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降低,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CO2、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激素、抗体、H2O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健康的人一次吃过咸食物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解析:抗体、激素及人体细胞代谢所需营养成分及代谢废物均可成为内环境成分,A正确;血浆渗透压过低时可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正确;水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及血糖的调节等均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D正确。
答案: B2.(2017·云南昆明一中三模)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和垂体都是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B.激素、神经递质和酶均作用于特定分子C.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均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D错误。
答案: D3.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C.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D.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解析: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C项正确。
饥饿状态下,胰岛A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A项错误;血糖浓度过低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B项错误;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可通过调控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项错误。
答案: C4.(2017·福建莆田高三模拟)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类型的分泌腺,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是甲型腺体的分泌物B.雄性激素由乙型腺体分泌且在睾丸中起作用C.若甲型腺体为胰岛,则其中的分泌细胞为胰岛B细胞D.促胰液素是由乙型腺体分泌到小肠腔内,再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发挥作用的解析:图示甲型腺体为内分泌腺,其分泌物进入内环境,作用于体内相应的靶细胞,甲状腺是一种内分泌腺,故A正确;雄性激素是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不是外分泌腺的产物,B错误;如果甲型腺体为胰岛,则其中除了有胰岛B细胞,还有胰岛A细胞等,C错误;产生促胰液素的细胞为“S”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黏膜,少量分布在空肠、回肠和胃窦,促胰液素被分泌后进入血液,经由血液运输到胰腺起作用,D错误。
答案: A5.(江苏南京一模)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D.细胞c只能为效应B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解析:过程Ⅰ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中效应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在特异性免疫中,部分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正确。
细胞a可能是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b可能为T淋巴细胞或记忆T细胞,C 错误。
细胞c能产生抗体,只能为效应B细胞;细胞d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只能为效应T细胞,D正确。
答案: C6.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B.该过程中参与的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再次进入血浆参与体液运输C.该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进入细胞的抗原特异性结合D.该过程中效应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解析:激素与神经递质一样,被受体识别后立即被分解,不再参与体液运输,B错误。
答案: B7.(2017·河南郑州预测)下丘脑与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内B.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C.下丘脑损坏后,实验动物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致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体内渗透压出现异常D.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都可以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解析: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A项正确;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会分泌较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项错误;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调节中枢且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损坏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致使体内渗透压异常,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都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过多时,都可以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D项正确。
答案: B8.(2017·兰州第三次诊断)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浆细胞及其所分泌的抗体都可以特异性地识别抗原C.HIV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从而破坏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D.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促使下丘脑分泌细胞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解析:激素是信息分子,只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HIV营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会受到影响,但对非特异性免疫影响不大;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促使下丘脑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但该激素通过垂体释放。
答案: A9.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人体大量出汗后的反射弧,则c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c为性腺,则c分泌的激素对a和b的活动的影响属于反馈调节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不一定发生于细胞核中D.如果a、d表示抗原和淋巴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一部分c细胞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解析: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由此引起水平衡的调节,有关反射弧为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上的中枢→垂体,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均属于体液调节的范围,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而图中c应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答案: A10.(徐州质检)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a、b表示刺激位点,A、B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A表示感受器,B和肌肉组成效应器B.刺激a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分别刺激b点、肌肉A处,电流表指针将对应发生1次、2次偏转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肌肉为感受器,由B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构成效应器。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a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刺激b点,兴奋不能传到前一个神经元,电流表指针只偏转1次,但刺激肌肉A 处时兴奋会由a点传至b点,因此发生两次偏转。
答案: C1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代表免疫系统,甲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图中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产生的C.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的信息分子“丙”是神经递质D.由图可知,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解析:由图示分析可知,①代表免疫系统,甲代表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丙代表神经递质。
内环境稳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才能维持。
答案: D12.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B.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从防止落花落果,但不能疏花疏果C.生长素的运输和积累与赤霉素无关D.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解析:杨树顶芽本身就产生生长素,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促进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生长素类似物若一次喷施较多,会造成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一个作用是促进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植物体内的某些激素会对基因组的表达起调节作用,包括脱落酸。
答案: D13.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的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为单向的,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而不是⑥⑤④;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表明该过程不经过大脑皮层,是由脊髓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其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③和⑦之间有突触,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 A14.下列对人体调节有关曲线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则曲线b可代表低Na+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乙图可表示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和HIV数量的变化关系C.丙图可表示环境温度由25 ℃下降到15 ℃时人体散热量的情况D.丁图表示正常人一次饮完1 000 mL清水后尿流量的变化解析:Na+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有关,在低Na+海水中膜电位变化较正常浓度中低,A正确;HIV侵入机体的早期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作用,病毒数量降低,随着T细胞被破坏,免疫能力降低,HIV数量升高,B正确;环境温度由25 ℃下降到15 ℃时,由于人体与外界的温差加大,因此散热量加大,C错误;正常人一次饮完1 000 mL清水后,由于渗透压降低,尿流量加大,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D正确。
答案: C15.对下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图一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B.图二中生长素含量D>C,B>AC.图三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根向与圆心相反方向生长D.图一、二结构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而图三未发生解析:图一中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向左侧运输,所以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图二中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生长素含量D>C,B>A;图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生长素向离心侧运输,根对生长素很敏感,因此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根向与圆心相反方向生长;三个图均体现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