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8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7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7岳麓版必修2
教学主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教材分析
根据近代化史观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我们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根据比较史观的要求,我们本节课确定的难点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根据人文学科专业术语的要求,本节课的关键点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把握。
根据材料逐条归纳三中全会的背景;根据情境材料和课本熟记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根据音频归纳农村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根据情境式材料城市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及措施;领会小岗人的精神。根据材料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要性;根据材料和课本熟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四、教学环境
讲授
三中全会内容
根据虚拟情景回答
师生互动
自主阅读
三中全会的意义
呈现
讲授
农村和城市改革
虚拟情景回答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探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一手、二手史料
评价
引导、评价、归纳
小组呈现
幻灯片展示词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生形成自我认知
2、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好问题,发挥导向作用
3、对比的方法:农村机构对比分析变化
4、及时的建构:课后让学生编制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对本课内容加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他版本课程资源的运用:保留人教版对于本节课体例和线索的勾勒,穿插岳麓版丰富的史料加以充实。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16、7岁,心理上倾向于感性知识的把握。在知识基础上,能粗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史实,但因为相隔两年的原因,他们脑中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概括能力尚可,但知识升华和内化能力较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材料展示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难点: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路,40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年的5月11日,43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呈现材料】思想大解放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局部)1978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0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PPT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PPT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汽”集团生产的新型汽车
首都钢铁公司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岗 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应如何看待国有 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呢?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个过 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这个问 题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种企业。 发展乡镇企业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 东 乡 镇 企 业
分析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主要内容: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 重点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 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 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农民庆丰收
小 岗 村 丰 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村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C.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3.意义:
A.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长期束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 济建设的转移,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5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5岳麓版必修2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如播放关于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和南方谈话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讲述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时,可以适当利用表格对他们加以对比,方便学生记忆。
教学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
一பைடு நூலகம்教材分析
课本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分别讲述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因为都是00后的孩子,所以很难体会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遥远,要多准备些数据和图片加深他们的理解。联系现实和过去加以对比,学生便能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生活变化。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探究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出具材料
概括分析
论从史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很多学生喜欢音乐,所以导入时用音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伴随歌声轻松进入本课学习。在歌声中体会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做的贡献。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目中,引导学生利用PPT中的数据自主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新)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展示复习回顾内容及方法要求:回顾内容:1)我国的计划经济史如何确立起来的?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56----1976年)出现了哪些失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方法要求:1)小组成员根据幻灯片提供的答案两两互查学案填写情况;2)小组成员两两互提互背,强化落实知识点。

2、5分钟时间,学生互查。

3、导入新课,解读课标。

二、宏观导学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吹响改革号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伊始:农村巨变改革推进:城市飞跃改革深化:新体制确立三、合作学习1、展示学习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学习。

请各组同学在小组长得组织下就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展开合作学习,具体方法要求:1、组内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交流,争取达成共识;3、组长分配展示任务。

(注:展示方式为口头展示;除表格以外的问题请尽量脱稿展示;请综合考虑展示内容多少和同学层次水平,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任务和机会。

)2、5-----8分钟,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查指导。

四、展示交流利用10-----12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口头展示,利用幻灯片展示强化知识点。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特征:包产到户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

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4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4岳麓版必修2
教学重点: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易于接受。。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比较模糊,理论缺乏深度,分析缺乏广度,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教师再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网络运用:实践翻转课堂,课前由学生网络搜集资料、观看视频图片史料,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实现精细化管理,学生自主展示,当堂实现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以得出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史料图片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
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

历史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

(决策 )理论指导
实践
理论形成
凤凰卫视:口述历史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2、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内容)。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体制改革前中国居民的生活 状况(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一: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状况在70年代,工资很 低,每月的工资只有28元,省吃俭用,什么都不舍得买。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理论) ——改革目标
1、确立的过程:分四步
1)提出: 2)写入宪法: 3)理论的创新: 4)初步确立:
2、意义:
• 课堂结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Nhomakorabea村

改 革
乡镇企业

城 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革 建立现代企业
(目标)
——我婆母的口述 材料二:中国农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在那个年代,我和你 父亲每天都要到生产队里去上工,一天下来,你父亲能挣 到一角三分钱,我能挣一角一分钱,一年下来每人还分不 到50元钱。
——我母亲的口述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 生活状况如何?
人们买东西为什么需要各种票证? 说明了计划经济有什么弊端?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4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4岳麓版必修2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设问导入: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制PPT
讲授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请同学们以口答、笔答或实际操作等形式,来实现对学生分析、运用历史的能力的评价,以提取有效信息,以学生成长记录的形式保卑下来,从而实现个案的跟踪和有针对性
微课程
PPT演示文稿
方法指导
情境创设法、讲解法、归纳法
分组讨论法、图表制作法、合作探究法
微视频
知识体系
教师展示板书框架体系
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并与教师构建的概念图进行对比
概念图
训练
网络发送问卷星《当堂达标》我的问卷- 问卷星(免费版)
学生在PAD上完成提交
PAD 网络
问卷星
作业,学生历史思维训练
教师针对重点和学生的思维难点,制作并推送TWT(创新新思维训练)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运用简易音频、视频手段,制作PPT教学课件
二、学生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原来 传统的编年体编排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跳跃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功底,而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 备和认知水平也有限,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辨析能力。因此,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生动形象地因势利导,进行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有价值的历史信 息,进而熟练掌握本节课内容。

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情境在线】有人曾经赋词一首:“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词中赞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提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情境在线】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国家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提示: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2-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2-岳麓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新课导入]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历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而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中有两大突破:(1)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实行国际联合,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论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和国家首先“单独”取得胜利;(2)社会主义不是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先胜利,而是恰恰相反——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了革命胜利。

发展顺序上的这一颠倒,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为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列宁时期进行过探索——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迂回过渡”取代了原来的“直接过渡”,并试图借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进行过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照搬,而斯大林模式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国家也纷纷出现。

于是,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中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至今日,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切入,用大段的语言、用回顾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导课,意在使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知中国关于社会丰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同时也希望通过延伸历史镜头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新课教学]一、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精选四段材料,从四个角度展示1978年的中国——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0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0岳麓版必修2
PPT,图片,视频,小组讨论。
探究(改革伊始)
教师播放视看视频,并分组总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以及各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情况,各组发言并互评。
PPT
探究(改革推进)
通过图片展示,请同学们探究国企存在的问题。
学生发言,国企存在的问题并一起谈及要解决国企存在“厂长出了问题不找市场找市长”等问题并讨论针对问题的处理变法。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展示来量化小组成绩,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合作探究能力,并通过探究形式来激发同学们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3.同学们分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将本组所构建体系通过展台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最后的小组展示,提高发言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视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请同学们在课前观看,并让同学们能根据视频来总结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和确立的过程,对本节课的整个框架和过程有大致了解。
视频《农村经济体制》,课堂指导学生更生动连续的了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并思考每一次的变革有什么目的。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视频《新中国日记》,课堂指导同学们了解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中国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的了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导入
播放视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观看视频,并体会其与“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
PPT,视频
探究(改革之旗)
播放图片,并通过语言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并引导同学们探究“为什么要改革”。
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线,分小组根据图片讨论并展示“为什么要改革”。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2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2岳麓版必修2
2、运用EXCEL制作柱状图、表格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改革的必要性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粮票和超市的图片
感受、思考两种经济模式
POWERPOINT
讲授
提供史料、视频、图片、表格
小组探究
WORD表格、EXCEL等
评价
评价小组及成员活动
小组互评、自评
评价量规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知识,提升感悟
小组互助
思维导图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养成了合作精神。
教学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2、创设情景,引入史料,制作表格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历史,增强了其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主动性。思维导图的使用,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了本课的有关知识,但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对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体验,理解不深;对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不甚理解;对身边的历史感兴趣,但与父母交流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互联网资源,利用问题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和调查能力不高。可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搜索了解本课有关历史知识。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本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经济有一定了解。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提前布置有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回家时完成社会调查任务,初步了解有关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及改革前后农村变化的情况。(因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能够有条件完成。)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
观察分析史料,结合教师的一系列设问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
研讨和探究
结合课标要求和相关史料进行一系列相关设问。
分组讨论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评价
设置选择题检测
分组讨论和解答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史料,利用问题引导。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互联网资源,利用问题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知识体系简明,但概念性、理论性较强,相关史料却十分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的三个方面,利用课件,加强史料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取长补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启发,使学生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有了更深入了解。
1.本节课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了哪些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
2.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丰富史料,强化历史再现,加强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关过程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对概念的理性认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经济体制改革,使学生认识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Ⅴ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一、教材源自析本课教学内容在新中国经济成长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前承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后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看,三者是并列关系。
教学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