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0月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激素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答案】A【解析】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③葡萄糖、CO2和激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④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⑥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⑦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⑧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故选:A.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2.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答案】C【解析】解:A、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花粉过敏,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的浓度而降低的血浆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将会使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进入血浆,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浆.当淋巴管受阻,会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水肿,D错误.故选:C.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本题考查组织水肿引起的原因及常见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3.武汉入秋以来,已经历多次雾霾天气.已知PM2.5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A.PM2.5可以进入人体内环境,比如肺泡中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条件反射C.PM2.5有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D.酸性颗粒物进入血液会使血浆p H明显下降【答案】C【解析】解:A、肺泡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C、PM2.5有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C正确;D、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酸性颗粒物进入血液不会使血浆p H明显下降,D 错误.故选:C.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 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 H为7.35~7.45.血浆的p 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 a+和C 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 a+和C l-.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本题以雾霾为背景,考查内环境、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识记过敏反应的原理及实例;识记反射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B.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神经元之间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变化【答案】C【解析】解:A、b处为突触间隙,其中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A正确;B、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B正确;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故选:C.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突触前神经元,b表示突触间隙,c表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 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传导和传递的机理,识记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识记内环境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5.如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及免疫调节的过程都可以用该图来表示B.信息只能从细胞1传递给细胞2,而不能向着相反方向传递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肝细胞和肌细胞D.细胞1的分泌物,必须依赖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2【答案】C【解析】解:A、从图形可以判定,该图只可以表示体液调节的过程,A错误;B、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B错误;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故细胞2可表示肝细胞和肌细胞,C正确;D、细胞1的分泌物,不一定依赖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2,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进入细胞2是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C.图中所示细胞分泌物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是体液调节过程.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1只能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2和3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C.细胞4属于保留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D.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答案】D【解析】解:A、细胞1为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细胞2是T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错误;C、细胞4为效应B细胞,没有分裂和分化能力,C错误;D、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D正确.故选:D.体液免疫是指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B细胞,B 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增值分化大部分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过程的知识要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升高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D.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解:A、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B、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D、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构乙为神经垂体,D正确.故选: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垂体的甲产生的物质b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的物质c 作用于垂体甲和下丘脑,甲属于腺垂体,产生的物质b是促甲状腺激素;d物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d是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相应的激素,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和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节,准确利用题干信息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8.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 cl-l蛋白和B 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 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C.系统性红斑狼疮D.艾滋病【答案】C【解析】解: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应该降低免疫力,与B im蛋白有关,A错误;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M 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故选:C.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2、分析题图: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 cl-1蛋白和B 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 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B 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原理,能结合图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9.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中已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一定可以提高产量B.苯乙酸和吲哚丁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C.植物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而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植物的根尖合成D.利用青鲜素可延长马铃薯的贮藏期,这是一种既安全又简便的办法【答案】BC【解析】解:A、高浓度是萘乙酸可以抑制果实发育,不能提高桃的产量,A错误;B、苯乙酸和吲哚丁酸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C、植物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乙烯,而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植物的根尖合成,C正确;D、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的贮藏期,但会损害人体健康,D错误.故选:BC.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功能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三、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0.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具有向光性B.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了促胰液素是通过激素调节产生的C.高斯的草履虫培养实验表明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D.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能量分析表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答案】B【解析】解:A、达尔文实验表明了植物具有向光性,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A错误;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证明了有激素调节的方式,B正确;C、生态学家高斯)在0.5m 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到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于是将此数值定为K值,C错误;D、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D错误.故选:B.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本题考查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有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1.在探究不同浓度NAA溶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只有③B.只有④C.③或④D.①或②或③【答案】D【解析】解:①中,相对浓度设置可能偏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会越明显,①可能;②中,相对浓度设置可能偏高,低于相对浓度时促进作用明显,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到高浓度时,抑制生根,②可能;③中,相对浓度属于最适浓度,当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促进作用减弱,过高时有抑制作用,③可能;④中,相对浓度属于“高浓度”,促进生根作用最弱,而当浓度高于相对浓度时,抑制作用应该更明显,所以④中出现的实验结果错误,④不可能.故选D.NAA溶液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进行预实验时,由于不清楚月季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范围,实验中设置的浓度可能会偏高或者偏低.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如图表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B.b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幼苗部位的细胞体积大C.a点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是由b、c点对应的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D.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答案】C【解析】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C、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C错误;D、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D正确.故选:C.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3、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4、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对于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答案】D【解析】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故A错误.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故B错误.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故C错误.D、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故D正确.故选D.具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4.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答案】C【解析】解:A、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B、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C、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 错误;D、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故选:C.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5.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答案】C【解析】解:A、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食物条件、生活空间发生变化,A正确;B、根据图2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B正确;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C错误;D、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群落中,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关系,在稳定的环境中,因竞争失败而被淘汰.图2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频繁变化,不同生物没有出现竞争排除现象.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6.假若某自然生态系统仅有一条食物链a→b→c→d.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为a>b>c>dB.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b<c<dC.四种生物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a固定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答案】A【解析】解:A、食物链a→b→c→d,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生物能量关系为a>b>c>d,但数量关系不一定,A错误;B、食物链a→b→c→d,根据生物的富集作用,长期受汞污染时生物体内汞浓度的顺序为a<b<c<d,B正确;C、四种生物体内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a固定的能量,C正确;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D正确.故选:A.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4)能量传递效率:10%-20%.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1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下列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中学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18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3分)具有A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嘌呤,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2n•B.(2n﹣1)•(A﹣m)C.(2n﹣1)•D. 2n﹣1•(A﹣m)2.(3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A.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B.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末期C.同时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D.分离发生于第一次分裂,自由组合发生于第二次分裂3.(3分)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A.肝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C.次级精母细胞D.精细胞4.(3分)以下为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示意图,①~⑥表示不同的实验分组处理,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形成相互对照B.经⑤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其“有毒”性状能遗传C.DNA酶通过水解磷酸二酯键破坏DNA的结构D.该实验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5.(3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RNAC.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D.要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6.(3分)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参与DNA的合成.DNA合成时,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若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5种7.(3分)如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乙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1:1:1:1B.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1:1:1C.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D.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8.(3分)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数目正确的是()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③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④G的数量为m﹣n.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9.(3分)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B.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C.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10.(3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B.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11.(3分)豚鼠的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如果一对杂合的黑毛豚鼠交配,一胎产下4仔,则4仔的表现型可能是()A.3只黑毛,一只白毛B.两只黑毛、两只白毛C.4只都是黑毛D.除以上可能性外,还有其他可能12.(3分)关于杂合子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合子的成对基因中,起码有一对是杂合状态B.两个杂合子杂交,产生的后代仍是杂合体C.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后代性状会发生分离D.杂合子至少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13.(3分)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1:1),则此生物()A.一定含有一对等位基因B.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C.不可能含有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D.一定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14.(3分)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Ⅰ、Ⅱ桶小球总数可不等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15.(3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16.(3分)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 .B .C .D .17.(3分)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 .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 .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18.(3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 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对于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同样是完全适用的B . 我国现有的人口其实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资源所能允许的人口环境容纳量C . 近年来我国山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我国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D . 只要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生物科技,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二、简答题:(共3小题,36分)19.(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1)在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作用实现的.(2)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3)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若生产者有10000Kg ,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kg .(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 的CO 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mg 的O 2,经过10小时可积累葡萄糖mg .(5)分析A→D 和E→B 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A→D 是以形式,E→B 是以形式.(6)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7)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①改造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④优化建筑结构,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20.(12分)果蝇X染色体上存在控制棒眼性状的基因B,雌蝇X B X b表现为棒眼,X B X B表现为严重棒眼,雄蝇X B Y也表现为严重棒眼,X b X b、X b Y均表现正常眼.请根据题意回答:(1)棒眼雌果蝇与正常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雌果蝇的表现型是,若让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子二代中严重棒眼果蝇的比例为.(2)果蝇的性别由受精卵中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下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其他性染色体异常情况胚胎致死):受精卵中组成发育情况XX、XXY 性,可育XY、XYY 性,可育XO(没有Y染色体)性,不育①果蝇在卵细胞形成时经常会发生同源的X染色体不分离的现象,研究者需要保存这些果蝇进行研究,为保证其后代的雄蝇都可育,应选择性染色体组成为的雌性个体进行保存.②现利用性染色体正常的棒眼雌果蝇与正常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研究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X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若后代中严重棒眼雄果蝇:正常眼雄果蝇:严重棒眼雌果蝇: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为,说明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同源的X染色体均未分离;若后代中严重棒眼雄果蝇:正常眼雄果蝇:严重棒眼雌果蝇: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为,说明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携带B基因的X染色体均未分离;若后代中严重棒眼雄果蝇:正常眼雄果蝇:严重棒眼雌果蝇: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为,说明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携带b基因的X染色体均未分离.21.(14分)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下图是某品系小鼠(2N=40)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鼠最重,aaddff的成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体重的基因型有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2)将小鼠生发层细胞染色体上的DNA用3H标记后(即第一代细胞)转移到无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代细胞进行分裂的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是条.(3)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号染色体上.经多次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的雌雄小鼠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总是,请推测其原因是.(4)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图中母本为纯合黄色鼠,父本为纯合白色鼠.请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仅就体色而言,不考虑其他性状和交叉互换).第一步:选择图中的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第二步: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第三步:.结果及结论:①,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②,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湖北省武汉外国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本题共18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3分)具有A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嘌呤,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2n•B.(2n﹣1)•(A﹣m)C.(2n﹣1)•D. 2n﹣1•(A﹣m)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解答:解:在DNA分子中,腺嘌呤和胞嘧啶之和是碱基总数的一半.根据题意可知,胞嘧啶是(A﹣m)个.一个DNA分子片段,复制n﹣1次后,可得2n﹣1个DNA分子片段,共含有胞嘧啶2n﹣1×(A﹣m).因此该DNA分子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n ﹣1•(A﹣m)个.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及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A.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后期B.同时发生于第二次分裂末期C.同时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D.分离发生于第一次分裂,自由组合发生于第二次分裂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A错误;B、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生殖细胞或第二极体,B错误;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也发生于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分)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A.肝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C.次级精母细胞D.精细胞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据此答题.解答:解:A、肝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B、初级精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C、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D、该细胞中着丝点还未分裂,含有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不可能是精细胞,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进而判断该细胞的名称,作出准确的判断.4.(3分)以下为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示意图,①~⑥表示不同的实验分组处理,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形成相互对照B.经⑤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其“有毒”性状能遗传C.DNA酶通过水解磷酸二酯键破坏DNA的结构D.该实验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析:由①、②、③、④、⑤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⑥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脂质、多糖、RNA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⑤和⑥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答:解:A、①、②、③、④、⑤、⑥组中成分的不同形成相互对照,A正确;B、经⑤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其“有毒”性状能遗传,B正确;C、DNA水解酶是催化DNA水解的一种酶,在DNA水解酶作用下,DNA被水解为一个一个的脱氧核苷酸,所以DNA酶通过水解磷酸二酯键破坏DNA的结构,C正确;D、①~⑥说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5.(3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RNAC.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D.要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成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解答: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著名实验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思路都是要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过程、现象及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6.(3分)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参与DNA的合成.DNA合成时,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若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5种考点:DNA分子的复制.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双脱氧核苷酸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能与胸腺嘧啶互补配对.解答:解: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GTACATACATG的单链模板片段中共有3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每个都有可能与腺嘌呤双脱氧核苷酸配对,所以以该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4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3分)如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乙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1:1:1:1B.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1:1:1C.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D.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解答:解:A、甲(AaBb)×乙(aabb),属于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A 正确;B、甲(AaBb)×丙(AAbb),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且比例为1:1:1:1,B正确;C、丁(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且比例为1:2:1,C正确;D、A与a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细胞中基因及染色体位置关系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根据题图判断各生物的基因型,其次再采用逐对分析法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8.(3分)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下列有关数目正确的是()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③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④G的数量为m﹣n.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已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A=T=n,则C=G=.解答:解:①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所以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①正确;②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则碱基之间的氢键数,②正确;③双链DNA中,A=T=n,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T的数量为n,③正确;④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数为n,则A=T=n,则C=G=,④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熟记DNA分子结构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应用,能对题中各叙说作出准确的判断.本题的难点是②和③,要求考生明确双链DNA分子中,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同时理解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与每一条单链中该比值相等.9.(3分)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B.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C.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考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两条母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4)能量(ATP).解答:解:A、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A正确;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B正确;C、DNA复制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而转录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以DNA为模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和转录发生的场所、所需的条件(模板、原理、酶等),并能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10.(3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B.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tRNA有61种,其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解答:解: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只起终止信号的作用,A正确;B、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C、tRNA的反密码子只是相邻的三个碱基,不携带氨基酸序列遗传信息,C错误;D、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和tRNA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tRNA的种类、特点和功能,能正确区分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位置及功能,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1.(3分)豚鼠的黑毛对白毛为显性.如果一对杂合的黑毛豚鼠交配,一胎产下4仔,则4仔的表现型可能是()A.3只黑毛,一只白毛B.两只黑毛、两只白毛C.4只都是黑毛D.除以上可能性外,还有其他可能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一、单选题:共40题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B.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人工诱变C.基因工程是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D.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答案】A【解析】基因工程就是有目的的将需要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A正确;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C错误;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基因重组,但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益的,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
2.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A.呆小症和侏儒症B.侏儒症和糖尿病C.呆小症和糖尿病D.只有呆小症【答案】D【解析】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是因为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而引起的疾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在人体消化道内会分解而失去效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内环境而发挥作用,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人体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
3.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D【解析】SARS病毒感染甲后,会引起甲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甲的血清中就会有相应的抗体存在,它能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将甲的血清注射到乙体内,甲血清中的抗体就会在乙体内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所以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抗体。
4.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该育种原理中涉及的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其染色体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答案】A【解析】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对应时间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正确;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其染色体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正确。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4月27日上午11:00—12:00 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第小题3分,共45分) 1.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B.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C. “生态系统”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D. 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相同的9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2.某多肽的分子是为C 22H 34O 13N 6,其水解后共产生3种氨基酸。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NH 2COOHNH CH 2─COOH 2甘氨酸NH CH 3─CH ─COOH 2丙氨酸CH 2─CH 2─CH ─COOH谷氨酸A .合成1分子该多肽将产生6分子水B .在细胞中合成该多肽时一定只需要3种tRNAC .该多肽含1个游离氨基和1个游离羧基D .每个该多肽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所用试剂及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苏丹Ⅲ染液可将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红色 B .观察DNA 与R NA 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用到显微镜 C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需水浴加热D .可以用胡萝卜与斐林试剂反应来证明生物组织中有还原糖4.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英国科学家虎克首先发现活细胞并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B.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5.关于动物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含有磷脂和糖蛋白B. 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 ATP 为CO 2分子通过细胞膜提供能量D.细胞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6.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中酶的种类相同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D. 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7.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A.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B.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C. 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D.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8.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B. 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C. 有丝分裂中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D. 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9.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红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B. 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C. 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D. 同一个体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10.基因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A.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B. 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C. 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D. 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11.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13.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神经细胞内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神经细胞内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神经细胞外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神经细胞外14.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15.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二、非选题(共30分)16.(9分)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精品,附参考答案】
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理科试卷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 .O 2、血红蛋白、H +B .呼吸酶、激素、H 2OC .Ca 2+、载体蛋白质、CO 2 D .Na +、葡萄糖、氨基酸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4.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来源:学科网]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落叶和土壤B .所有植物C .所有动物D .细菌和真菌6.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正确的是A.浆细胞——抗体B.吞噬细胞——淋巴因子C.胰岛B 细胞——胰高血糖素D.垂体——甲状腺激素 7.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 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 淋巴细胞数目增加8.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A .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B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9.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 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 细胞是指: A .B 细胞 B .T 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 细胞 10.有关动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个被发现的动植物激素分别是胰岛素和生长激素B.动植物激素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C.动植物激素都作为原料参加代谢活动D.动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来源:学+科+网]B .神经细胞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传递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 .细胞膜内外K +、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12.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13.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D.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易染病)2. 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3.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A.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D.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 等位基因位于()A.DNA两条链上 B.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C.联会时形成的四分体上 D.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5. 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初级性母细胞中能配对的两个染色体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染色体C.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染色体D.存在于一个四分体中的两个染色体6. 已知玉米有色子粒对无色子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子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A.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可能与植株X相同B.玉米的有色、无色子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玉米的有色、无色子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D.测交后代的无色子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7.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A.同源染色体联会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有纺锤体形成D.着丝点分开8. 卵细胞形成特点不同于精子形成特点的是 ( )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②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③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无联会现象④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9. 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10.已知某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周围虽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但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60
武汉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考试时间:2016年11月9日下午:16:00~17:30 试卷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题1分,共36分)1、家兔的毛色黑(A)对褐(a)为显性。
判断一只黑毛兔遗传因子组成的方式及结论正确的是()A、用一只纯合子黑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B、用一只杂合子黑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C、用一只褐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D、用肉眼观察为黑色,是显性性状,受遗传因子A控制,则其为AA二、下列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D、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的分离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4、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致使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A、若是父亲患病,女儿必然不患此病B、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C、若是外祖父患病,外孙必然患此病D、如果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五、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彼此作用调控生物性状B、生物的性状只受基因决定C、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D、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六、如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散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基因是()7、某株开紫花的植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自交后代中紫花∶白花=1∶1,且后代每代的紫花自交都出现紫花∶白花=1∶1,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A、开紫色花杂合子致死B、纯合子都开白花C、含显性基因的雄配子致死D、杂合子有一半开白花一半开紫花八、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I、Ⅲ),如图所示。
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4)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秋季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②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3、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名称依次是()A.组织液→血浆B.组织液→淋巴→血浆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这几个系统共同维持的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的机制维持了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B.若在甲图电极a左侧给一适当刺激,a与b之间即刻会产生方向为b→a的电流C.乙图中③的释放依赖于⑤的选择透过性,并选择性作用于④上的相应受体D.若用药物抑制⑥中某种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会导致④持续兴奋6、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C.出现尿量异常增多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7、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①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鉴定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同一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A.都适宜于丛林环境B.食性基本相同C.存在地理隔离D.存在生殖隔离2.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3.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但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的生活习性又同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并绘制如图.棕熊、马来熊、眼睛熊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型多样性4.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C.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D.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B6.相同条件下,一棵桃树下列哪一部位的细胞最难产生等位基因()A.果肉B.幼根C.茎尖D.花药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②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③都是先天性疾病④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⑤线粒体基因异常不会导致遗传病⑥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不是遗传病A.①B.①③⑥ 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8.通过显微镜观察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A.特纳氏综合征B.唇裂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9.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B.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帮助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重要意义C.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3条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D.人类将有可能根据个人遗传信息的构成特点,进行更加个人化的治疗方法10.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A.基因重组B.染色体数目变异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11.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人的卵细胞可发育成囊胚”的报道,有人据此推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有可能培育出单倍体人.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C.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都是单倍体D.单倍体都高度不育1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通过下列方法可以分别将它们的后代转变为以下基因型: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13.如图表示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该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组数、该生物体一个染色体组含染色体数分别是()A.3、4 B.4、3 C.3、3 D.4、414.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照B.实验说明活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C.该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D.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析出S型活细菌15.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B.b 过程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a 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只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b 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16.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7.长途步行之后,脚底常常会起“水泡”,把“水泡”挑开,里面会流出淡黄色的液体,该液体的成分是()A.细胞内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18.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19.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选项不会使②液体增加的是()A.①中,蛋白质含量降低B.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下肢淋巴管内C.细胞局部代谢过强,代谢产物积累D.健康成年男子一次性摄入大量蛋白质20.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方面不可能表现为()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C.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21.如图为特异性免疫过程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图中“X”代表的细胞名称是()A.B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浆细胞22.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23.实验组的小白鼠在实验前后血糖含量变化如图所示,则T1时刻注入的激素和T2时刻小白鼠最可能出现的症状分别是()A.甲状腺激素、异常兴奋B.胰岛素、休克C.胰高血糖素、休克D.肾上腺素、正常24.如图能正确反映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激素(TH)含量变化的是()A.B.C.D.25.人在严重感冒时经常要“输液”,即静脉注射,可以短时间内注射大剂量的药物,快速达到组织,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在“输液”之前,一般都要做“皮试”,即皮下注射,以预防人体对该药物的过敏反应.“皮试”和“输液”时药液最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淋巴B.血浆、组织液C.组织液、血浆D.组织液、淋巴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40分)26.1993年,生物学家利用太空搭载的常规水稻种子做“太空条件下植物突变类型”的课题研究.当年,科学家将这些遨游太空后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000多株禾苗,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此后15年的种植培养过程中,这株水稻的后代发生了变异,有糯化早熟型、长粒型、高粗秆大穗型、小粒型、大粒型等十多个品种,有的植株高达1.8米左右.(1)实验结果表明该变异最有可能是,属于.(2)通过太空搭载获得新的水稻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与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的时间较长,其依据的原理是.(3)2000多株禾苗中,只有其中1株出现与众不同的特性,而其后代发生变异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的特点.27.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它被定位于图类第13号染色体上.医生Kundson 在观察研究中发现,某些家庭中儿童恶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比正常图群高1000倍.如表是他记录的甲患者和乙患者的部分信息,基因A表示正常的Rb 基因,基因a表示失活的Rb基因.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类1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 通过 和 过程控制合成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 ),保证了正常的细胞凋亡过程,从而抑制了细胞癌变. (2)甲、乙患者的正常细胞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都发生了 .(3)甲的父母计划再生育一个孩子,他们向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医生认为子代的肿瘤再发风险率很高,基因A 可能变异而失活的两个时期是 和 .为达到优生目的,医生建议他们进行产前诊断,主要是用 的手段对胎儿进行检查.28.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下图回答(1)至(3)题.(1)图中①表示 系统;“甲”表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效应T 细胞或 细胞.(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 .(3)由上图可知,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 )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将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 的浓度,结果如下:①实验中A瓶作为空白对照,可以说明.②据图分析实验结果:D瓶与A、C瓶比较说明:.E瓶与A、C瓶比较说明:.29.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能、不能)收缩.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3)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种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决定的,该结构由图乙中的[] 、[] 、[] 三部分构成.(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5)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 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2016-2017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鉴定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同一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A.都适宜于丛林环境B.食性基本相同C.存在地理隔离D.存在生殖隔离【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东北虎和华南虎,处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存在着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属于两个亚种.【解答】解:A、东北虎与华南虎都适宜于丛林环境,且有多种生物都生活在丛林中,并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B、东北虎和华南虎食性基本相同,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C、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C正确;D、东北虎与华南虎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2.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非糯性抗病(YYRR)和糯性不抗病(yyrr)的两纯种水稻杂交,F1的基因型为YyRr.【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非糯性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糯性不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F1的基因型是YyRr,F1的基因频率是Y=50%,R=50%,连续自交三代,对于水稻非糯性与糯性生活力相当,自然环境没有对其进行选择,对于抗病与不抗病个体,自然环境对其起选择作用,rr(不抗病)的个体可能会患病而被淘汰,而使r基因频率降低,R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在在自然情况下,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基因频率逐渐增大.故选:D.3.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但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的生活习性又同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并绘制如图.棕熊、马来熊、眼睛熊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型多样性【考点】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答】解:棕熊、马来熊、眼睛熊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故选:B.4.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4、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解答】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A 错误;B、Ⅰ、Ⅱ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是由于间期进行DNA的复制,C 错误;D、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b、c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B.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B.基因突变不仅是可逆的,而且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C.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D.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B【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解答】解:A、一般来说,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才能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而体细胞的突变一般不能遗传,A正确;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随机性,并且具有多害少利性,B正确;C、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因为该过程中DNA解螺旋,分子结构不稳定,C正确;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突变后变成其等位基因,不会变成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D错误.故选:D.6.相同条件下,一棵桃树下列哪一部位的细胞最难产生等位基因()A.果肉B.幼根C.茎尖D.花药【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解答】解:桃树的果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高度分化,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分裂能力,所以不能进行DNA 复制,所以很难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而幼根分生区细胞和茎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花药中能进行减数分裂,都进行DNA分子复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故选:A.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②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③都是先天性疾病④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⑤线粒体基因异常不会导致遗传病⑥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都不是遗传病A.①B.①③⑥ 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有关知识.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样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解答】解: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①正确;②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②错误;③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可能要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发病,③错误;④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不是各种遗传病,④错误;⑤线粒体遗传病是线粒体基因遗传导致的,⑤错误;⑥性染色体增加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⑥错误.故选:A.8.通过显微镜观察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A.特纳氏综合征B.唇裂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解答】解:AC、特纳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都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构型可以达到产前诊断的目的,AC正确;B、唇裂为多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产前诊断,B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红细胞不同于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呈镰刀型,在显微镜下可以通过观察血涂片看到异常的红细胞,D正确.故选:B.9.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B.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帮助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重要意义C.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3条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D.人类将有可能根据个人遗传信息的构成特点,进行更加个人化的治疗方法【考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1、概念:人类基因的测序并了解其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英文简称HGP.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3、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中国承担1%的测序任务.4、内容:绘制人类遗传信息的地图,主要包括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等.5、意义: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可能导致争夺基因资源、基因歧视等负面效应的出现.【解答】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A正确;B、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帮助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重要意义,B正确;C、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C错误;D、人类将有可能根据个人遗传信息的构成特点,进行更加个人化的治疗方法,D正确.故选:C.10.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A.基因重组B.染色体数目变异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分析】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可遗传的变异又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三者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据此答题.【解答】解:A、基因重组属于生物变异,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B、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生物变异,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C、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变异,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故选:D.11.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人的卵细胞可发育成囊胚”的报道,有人据此推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有可能培育出单倍体人.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C.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都是单倍体D.单倍体都高度不育【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分析】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解答】解:A、单倍体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所以由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错误;C、单倍体指的是生物个体水平,而非细胞水平,C错误;D、由二倍体生物形成的单倍体一般不育,但由某些多倍体生物形成的单倍体则可育,D错误.故选:A.1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通过下列方法可以分别将它们的后代转变为以下基因型: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1.家兔的毛色黑(A)对褐(a)为显性.判断一只黑毛兔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及结论正确的是()A.用一只纯合子黑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B.用一只杂合子黑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 aC.用一只褐毛兔与之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D.用肉眼观察为黑色,是显性性状,受遗传因子A 控制,则其为AA【答案】C【解析】解:A、用纯合黑毛兔(AA)与该黑毛兔(A_)交配,无论该黑毛兔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子代均为黑毛,A错误;B、用一只杂合子黑毛兔(A a)与该黑毛兔(A_)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B错误;C、用一只褐毛兔(aa)与该黑毛兔(A_)交配,若子代全为黑毛兔,则其为AA,C正确;D、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有两种,即AA或A a,用肉眼观察无法进行判断,D错误.故选:C.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对于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掌握杂交法、测交法、自交法的应用,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本题中鉴定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应采用测交法.2.下面对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基因型决定表现型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D.性状分离是由于基因分离【答案】C【解析】解:A、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型决定表现型,A正确;B、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C、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如A a×A a→AA、A a、aa,C错误;D、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D正确.故选:C.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等位基因的概念、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概念、性状分离的原因,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对于遗传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答案】B【解析】解: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都是隐性个体;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F1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故选:B.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考察了植物的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解答本题需了解豌豆与玉米的传粉特点.4.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A.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B.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C.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D.如果祖母为患者,外孙一定患此病【答案】B【解析】解:A、如果父亲患病,则女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A错误;B、如果母亲患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患此病,B正确;C、如果外祖父患病,则其女儿肯定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其外孙,因此其外孙不一定患此病,C错误;D、如果祖母为患者,则其女儿是携带者,但外孙不一定患此病,D错误.故选:B.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种类,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尤其是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5.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生物性状B.生物的性状只受基因决定C.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D.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答案】A【解析】解:A、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生物性状,A正确;B、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B错误;C、由B可知,C错误;D、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故选:A.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有水一个基因可能与多种性状有关,一个性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控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控着生物的性状,生物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6.如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基因是()A. B. C. D.【答案】A【解析】解: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有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A、由图分析可知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图中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图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图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A.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有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以及预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7.某株开紫花的植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自交后代中紫花:白花=1:1,且后代每代的紫花自交都出现紫花:白花=1:1,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A.开紫色花杂合子致死B.纯合子都开白花C.含显性基因的雄配子致死D.杂合子有一半开白花一半开紫花【答案】BC【解析】解:A、根据题意分析,开紫花的植株都是杂合子,A错误;B、由于子代中紫花:白花=1:1,且白花是隐性性状,所以纯合子都开白花,B正确;C、根据后代每代的紫花自交都出现紫花:白花=1:1,说明含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正确;D、杂合子都开紫花,D错误.故选:BC.1、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根据题意分析:让开紫花的植株自交,子代中紫花:白花=1:1,说明紫花的后代出现了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则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运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三、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29.0分)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Ⅱ)上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答案】C【解析】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Ⅲ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Ⅲ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B、由题图可知Ⅱ片段是X、Y的同源区段,因此在该部位会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C、由题图可知Ⅰ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于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则女儿一定患病,而儿子是否患病由母方决定,C错误;D、若某病是位于I片段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方,因此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D正确.故选:C.据图分析,I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着重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正确解读题图理解Ⅰ、Ⅱ、Ⅲ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根据具体问题正确写出遗传图解是解题的关键.9.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答案】B【解析】解:A、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B、F1为双杂合子(A a B 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 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 a B_,aa 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C、F2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D、F2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 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 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D错误.故选:B.由图分析可知: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 B_、A_bb),F1为双杂合子(A a B b).此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相关计算,属于对知识理解判断和灵活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10.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亲本连续自交,某代的纯合子所占比例达95%以上,则该比例最早出现在()A.子3代B.子4代C.子5代D.子6代【答案】C【解析】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亲本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n是自交代数.要某代的纯合子所占比例达95%以上,即1-()n≥0.95,解得n最少为5,即该比例最早出现在第5代.故选:C.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n】.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其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延伸规律,明确杂合子自交n代后,子代中杂合子和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再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该比例最早出现的年代,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1.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因控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再用F1代与甲植株杂交,产生F2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A.M m N n U u V vB.mm NNU u V vC.mmnn U u VVD.mm N n U u V v【答案】B【解析】解:由题干已知,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基因型为mmnnuuvv的麦穗离地27cm,基因型为MMNNUUVV的麦穗离地99cm,所以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的高度是(99-27)÷8=9.现将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 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M m N n U u V v,高度为27+9×4=63(cm).F1M m N n U u V v与甲植株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36-27)÷9=1,(90-27)÷9=7,说明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个到7个.A、让F1M m N n U u V v与M m N n U u V v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个到8个,A错误;B、让F1M m N n U u V v与mm NNU u V v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个到7个,B正确;C、让F1M m N n U u V v与mmnn U u VV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个到6个,C错误;D、让F1M m N n U u V v与mm N n U u V v杂交,产生的F2代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0个到7个,D错误;故选:B.由题意分析可知,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每个显性基因对离地高度的作用是一样的,再根据子代高度来判断显性基因的数量.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题目、解决问题的能力.12.Ⅲ10为男性患有色盲,其同胞姐姐患有白化病,经调查其家族系谱如图所示.若姐姐Ⅲ9与Ⅲ7婚配,生育的子女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 B. C. D.【答案】C【解析】解:由于Ⅱ5Ⅲ为女性患色盲,且Ⅲ9只患白化病,所以Ⅲ9的基因型为aa X B X b.由于Ⅲ8患白化病,而Ⅱ3、Ⅱ4、Ⅲ7都正常,所以Ⅲ7的基因型为A a X B Y.因此,Ⅲ9与Ⅲ7婚配,生育的子女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故选:C.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图示为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3.如图是具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如果Ⅲ8是女孩,则其可能有四种基因型D.Ⅲ10不携带甲、乙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答案】D【解析】解:A、根据分析,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A正确;B、根据分析,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C、由于9号患乙病,所以3号基因型为B b X a Y;4号患两种病而9号不患甲病,所以4号基因型为bb X A X a.因此,Ⅲ-8是一女孩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B b X A X a、B b X a X a、bb X A X a和bb X a X a,C正确;D、由于6号正常,而1号和2号都是乙病携带者,所以6号基因型为BBX a Y或B b X a Y;又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BBX a X a.因此,Ⅲ-10不携带甲、乙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D错误.故选: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号个体为患乙病女性,而其父母都不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有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为伴X 遗传病.由于1号和2号个体都患甲病,而6号个体正常,所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控制遗传病甲、乙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据此答题.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谱的能力、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14.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其中一定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解:A、图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能不是卵细胞形成过程,A错误;B、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是精子形成过程,B错误;C、图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也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C错误;D、图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D正确.故选:D.卵细胞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但极体均等分裂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15.如图是来自同一生物体(二倍体)内,处于四个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B.②代表初级卵母细胞C.①与③所示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相等D.如果②细胞含有等位基因,则④细胞也应该含有等位基因【答案】B【解析】解:A、图①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为4,A错误;B、由于图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因此该生物是雌性个体;②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代表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C、图①细胞中着丝点已分裂,不含染色单体,图③所示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8条,C错误;D、如果②细胞含有等位基因,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所以④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16.观察到某生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了某种精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精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答案】D【解析】解:A、精细胞中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A错误;B、染色单体是通过复制得到,如果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如果是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则精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颜色及其上的基因应该相同,B错误;C、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则精细胞中应该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D、由于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导致同源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故选D.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精原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该发生分离,所以该精细胞是异常配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C.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答案】D【解析】解:A、随机受精不会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A错误;B、后代只得到双亲的部分遗传物质,B错误;C、由于细胞质基因几乎都来自母方,因此后代从母方得到的DNA多于从父方得到的DNA,C错误;D、减数分裂能产生多种配子,随机结合导致组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因此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D正确.故选:D.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意义:(1)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减数分裂的特点,明确减数分裂能产生多种不同的配子;其次还要求考生理解配子的随机结合能产生多种组合方式,使后代具有多样性,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解: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正常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0,染色单体为20条;减二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而成为2条子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染色单体数为0.故选:B.本题要充分利用题中所给条件“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由此确定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一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减二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并且不含同源染色体;而在减二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短暂加倍,并且染色单体消失.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够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难度不大.19.如图所示中的甲、乙、丙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三种数量关系,其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分子,那么数量关系正确的个数有()。
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测试卷(答卷、答案全)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测试生物试题(理科)本卷试题满分 100分测试时间 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均为单选题。
其中1-10每题1分,11-35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B.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C.内环境中Na+、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D.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3.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和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4.某小朋友在一次意外中下丘脑受到损伤,这一伤害对下列哪种生理活动影响较小A.体温的调节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促性腺激素的分泌D.促胰液素的分泌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合理的是A.用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施用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C.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D.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7.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8.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命题人:洪山高中张璐审题人:武汉中学张小玉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1-35每题2分,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 人的身高和体重B.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C. 猫的白毛与蓝眼D. 兔的长毛和短毛2. 等位基因位于( )A.DNA分子的两条链上 B.同源染色体上C.复制后的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D.两个四分体上3.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
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D.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4.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某同学分别从两小桶内每次抓取一小球,接连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是Dd小球组合的机率是( )A.1/4 B.1/2 C.0 D.15.一对杂合黑色豚鼠产仔4只,四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A.三黑一白B.全部黑色C.两黑两白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6.两个黄色圆粒豌豆品种进行杂交,得到6000粒种子均为黄色,但有1500粒为皱粒。
两个杂交亲本的基因组合可能为()A.YYRr×YyRr B.YyRr×YyRrC.YyRR×YYRr D.YYRR×YYRr7.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C.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D.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8.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是() A.1:1 B.1:2 C.2:1 D.4:19.下图为正常情况下某种生物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图②之前的时期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C.图③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④时期10.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 B.有纺锤体形成C.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 D.着丝点分开11.以下对减数分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一次,细胞分裂两次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C.果蝇所产生的正常生殖细胞中,含有2对染色体D.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没有染色体复制12.某血友病男孩,他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含有()A.两条X染色体,两条Y染色体,两个血友病基因B.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一个血友病基因C.两条X染色体,两条Y染色体,一个血友病基因D.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两个血友病基因13.右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A.精细胞B.卵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14.在孟德尔进行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①纯合子杂交,F1的性状分离比②杂合子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③杂合子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④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合子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①②④ B.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15.在豚鼠中,毛色黑色对白色是显性,毛皮粗糙对毛皮光滑是显性。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者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是()①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激素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①②③B.②③⑦C.②④⑦D.③⑤⑧2.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3.武汉入秋以来,已经历多次雾霾天气。
已知PM2.5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A.PM2.5可以进入人体内环境,比如肺泡中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条件反射C.PM2.5有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D.酸性颗粒物进入血液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4.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动作电位A.b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B.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神经元之间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5. 下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及免疫调节的过程都可以用该图来表示B .信息只能从细胞1传递给细胞2,而不能向着相反方向传递C .如果细胞1是胰岛B 细胞,则细胞2可表示肝细胞和肌细胞D .细胞1的分泌物,必须依赖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26.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1只能参与体液免疫B .细胞2和3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C .细胞4属于保留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D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7. 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真题(汇编)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真题(汇编)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真题(汇编)
》》》高二上学期生物历年期中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历年期中试题(文)
》》》高二生物上学期历年期中考试题(理)
》》》上学期高二历年期中考试生物卷(含答案)
》》》2016年秋高二生物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真题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二生物第一学期历年期中考试真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官方公众平台--精品高中生正式上线啦,大家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也可搜索微信号“gk51edu”或者直接输入“精品高中生”进行关注!!我们每天会为大家推送最新的内容哦~。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2015年11月12日下午1:30-2:30 满分:90分命题人: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一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盂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C.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D.“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2.某种蛇体色的决定如下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和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dd、bbDDB.F1的基因型全部为BbDd,表现型全部花纹蛇C.让F1花纹蛇相互交配,后代花纹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6D.让F1花纹蛇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83.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
据表分析该种群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5.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
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两种6.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B.③⑥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左图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D.右图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中占的比例为1/167.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2016年11月11日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A、1处B、2处C、3处D、4处2.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仍具活性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生成少、浓度大3.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①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②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④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C、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④组成D、①和②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4.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 3.1~6.8 (pmol·L-1)胰岛素 1.7 5.0~20.0 (mIU·L-1)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6.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7.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几项()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②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③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9.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10.下列各组物质在某调节活动中既不存在协同作用,也不存在拮抗作用的一组是()A、胰岛素、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C、抗利尿激素、性激素D、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11.人体感染白喉杆菌(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后,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的繁殖B、吞噬细胞通过溶菌酶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灭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12.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13.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使胚芽鞘向光弯曲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14.下表格列举了白菜经不同方式处理后,植株的开花情况。
据表格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组别处理方法开花情况1 低温处理,不另外施加赤霉素白菜开花2 未经低温处理,另外施加赤霉素白菜开花3 未经低温处理,不另外施加赤霉素白菜不开花A、赤霉素能促进花的发育B、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C、赤霉素必须经低温诱导才能合成D、白菜必须经低温环境处理才能开花15.生长素、脱落酸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B、乳熟期脱落酸对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C、水稻种子中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合成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16.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地块C、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17.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
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18.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层现象能使植物群落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高矮搭配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9.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达到顶级群落时P/R<1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逐渐发生改变20.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各种群数量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22.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形式沿着①箭号所示渠道流动B、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经②箭号所示渠道C、该系统的所有信息沿着图中箭号所示渠道进行传递D、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后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C、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D、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个体比例都是3∶124.小麦籽粒色泽由4对独立存在的基因(A和a、B和b、C和c、D和d)所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红色,只有全隐性才为白色。
现有杂交实验:红粒×红粒→63红粒∶1白粒,则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的是()A、AabbCcDd×AabbCcDdB、AaBbccdd×aaBbCcDdC、AaBbCcDd×aaBbCcddD、AaBbCcDd×AaBbccdd25.科学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精髓之一。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为更好计算个体数量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二、非选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6.(10分)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
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请回答相关问题。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形式传导,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0.5%的NaCl溶液中,图2中B点值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图1中共有_____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不变”)。
(3) 在图3中,当B处的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27. (8分)甲、乙两组同学欲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1为实验示意图。
请根据甲、乙两组同学所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同学用三个不同浓度C1、C2和C3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测得弯曲角度的值分别为α1、α2和α3,且关系为α1>α2>α3,则根据甲组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果,请你推测一下不同弯曲角度对应的浓度C1、C2和C3之间的大小关系有______种可能;若已知弯曲角度α3对应的浓度C3不是燕麦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请问甲组同学如何通过进一步实验找到燕麦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请设计实验操作思路:______。
(2)乙组同学用另两个未知的不同浓度(C x和C y)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测得去顶尖的燕麦胚芽鞘的弯曲角度的值分别为αx、αy,且关系为αx=αy。
乙组同学为了进一步比较浓度C x和C y的大小,用去根尖的燕麦胚根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胚根向右弯曲生长,则C x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C y,这个实验的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__________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