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高职 第9章

合集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第九章(李瀚荪) ppt课件

电路分析基础第九章(李瀚荪)  ppt课件

通常所说的功率,是平均功率,又称有功功率。
3)瞬时能量:
w R (t1)
t1 p(t)dt
0
t1 U mIm (1 cos 2t)dt 02

UmIm 2
(t1

1 2
sin
2t1 )
4)平均能量: W P t ppt课R件
5
u,i,p p u i
o
P=UI t
wR(t) wR(t) pt
(2) Z

90 ppt课件
纯电感或电容P 0 19
注意:
一 般 地 : 90 Z 90
1)若单口网络由无源元件组成, P>0
2)若单口网络含受控源,可能 Z 90 P0
3)若单口网络含独立源,P可能为正, 可能为负。
ppt课件
20
2.视在功率:
1 S 2 U m Im UI
Pk

I12R 1

I
2 2
R
2

I
2 k
R
k
6.无功功率(无源二端网络)
等于网络中各动态元件吸收的无功功率总和
Q Qk QL QC
Q 2(WL WC )
ppt课件
但 S S 29 k

已知 P = 50 kW
+
i u
_
iL
R
0.5 (滞后)
Pk

I R I R 2
2
1 1ppt课件 2 2

I R 2 k 22 k
Q 1电容电感无功功率定义?和有效值UI关系? Q 2 电容电感无功功率和平均储能关系? Q 3 单口网络视在功率=? 单位? Q 4 功率因数是指?

电路分析基础_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_第9章

电路分析基础_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_第9章
注意负号 之间的关系。
T 参数矩阵
注意 T 参数也称为传输参数,反映输入和输出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② T 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和测定
1 U A 2 U 1 I C 2 U
2 0 I
转移电压比 开路参数
1 AU 2 BI 2 U 2 DI 2 I1 C U
II22 I 2
2 0 UU 2 U2




+ +


1 I Y11 1 U I2 Y21 1 U
2 0 U
Ya Yb
2 0 U
Yb
1 I Y12 2 U 2 I Y22 2 U
1 0 U
Yb Yb Yc
上 页 下 页
I Y U Y U 2 21 1 22 2
1 ,U 2. 解 出U
=Y11Y22 –Y12Y21
1 Z11 U U 2 Z 21
Z12 I1 I1 Z Z 22 I 2 I2
① T 参数和方程

I1
+ U1

I2

1 AU 2 BI 2 U 定义: I C U D I 1 2 2
N
B D
+ U2

1 2 [T ] A U U C T I1 I 2

+

2 ZcI 2 Z b ( I 1 I 2 ) Z I 1 U 1 ( Z b Z c ) I 2 (Zb Z )I
Z a Zb [Z ] Zb Z Zb Zc Zb

精品课件-电路分析-第9章

精品课件-电路分析-第9章

图9-11 例9-4用图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解:根据式(9-5)写出的 U1 、 I2方程为
U 1
R1I1

I2
I1
1 R2
U 1
由此方程即可得二端口的H参数矩阵为
H
R1
0
1
/
R2
系数b称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R1称为晶体管的输入 电阻, R2称为晶体管的输出电阻。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例9-2 试用相量法求如图9-6所示的二端口的Y参数。
图9-6 例9-2用图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解 令 U2 0 , 如图9-7(a)所示, 有
Y11
I1 U1
U2 0 Y1 Y2

Y21
I2 U1
U2 0 Y2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图9-7 电路图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例9-3 一个二端口网络如图9-8所示, 求此二端口的Y
因此函数
I1
UU21
Z11 I1 Z 21I1
Z12 I2 Z 22 I2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图9-2 二端口的Z参数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式(9-1)中的系数Zij(i, j=1, 2)表明了端口电压对 电流的关系, 它们都具有阻抗的量纲, 称为二端口的Z参数。 式(9-1)称为二端口的Z参数方程。 将Z参数方程写成矩阵形 式, 有
作(为响U自应1 变)U量 2(激、励)I时1可,以用由I2自于变网量络为线性、无源U,的1 线因性此U组函2 合数表
示, 即
II21
Y11U 1 Y21U 1
Y12U 2 Y22U 2
(9-3)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图9-5 二端口的Y参数

电路分析第9章

电路分析第9章
第9章
9.1 9.2 9.3 9.4
电路的频率特性
电路的频率响应 RLC串联谐振电路 RLC串联谐振电路 GLC并联谐振电路 GLC并联谐振电路 应 用
返回
上一节
下一节
上一页
下一页
9.1
电路的频率响应
分析电路的频率响应应先掌握该电路在正 弦稳态下的网络函数, 弦稳态下的网络函数,电路的任何一个网 络函数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都 可称为在指定输入和输出下的频率响应。 可称为在指定输入和输出下的频率响应。
输出相量 H ( jω ) = 输入相量
电压转 移函数
复数形式
H ( jω ) = H (ω )∠ (ω )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H (ω ) = | H ( jω ) |
(ω )
9.1.2 一阶 RC电路分析 电路分析
网络函数(电压转移函数) 网络函数(电压转移函数)
1 & U2 1 jω C H ( jω ) = = = & U1 R + 1 1 + jω CR jω C 1
1 f 2 f 1 + Q0 0 f f0
2
通频带
当电路外加电压的幅值保持不变时, 当电路外加电压的幅值保持不变时,电路中电流不小于谐 1 倍的频率范围,称为谐振电路的通频带, 振电流值的 倍的频率范围,称为谐振电路的通频带,用 2 f表示 表示 通频带的宽度
f = f 2 f1
ω = ω2 ω1
1 & 1 & & & UC = j I0 = j U S = jQ0U S ω0 C ω0 CR
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电感两端电压与电容两端电压有效值
大小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有效值的 大小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有效值的Q0倍。即

电路分析基础(邱关源 罗先觉 著) 第九章 电路 第五版 (邱关源 罗先觉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概要

电路分析基础(邱关源 罗先觉 著) 第九章 电路 第五版 (邱关源 罗先觉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概要

注意 一般情况G1/R ,B1/X。若Z为感
性,X>0,则 B<0,即仍为感性。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同样,若由Y变为Z,则有:
Y G jB
Z
R
jX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6rad/s时的等效并 RL 串联电路如图,求在 = 10 例 联电路。 50 解 RL串联电路的阻抗为:
0.06mH
R’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亦称为有 功功率。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它不仅与电 压电流有效值有关,而且与 cos 有关,这是交流 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主要由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 差。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3. 无功功率 Q
Q UI sin φ
def
单位:var (乏)。
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 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 Q
电流落后电压;
y
I I I I ( I L IC )
2 G 2 B 2 G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等效电路
+
R
(4)C=1/L,B=0, y
j Leg
=0,电路为电阻性,
电流与电压同相。
等效电路
+ -
R
+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5. 复阻抗和复导纳的等效互换
Z R jX Y G jB
+ X U -
电压与电流同相。
z=0,电路为电阻性,
+ R + 上 页 下 页
等效电路
返 回

已知:R=15, L=0.3mH, C=0.2F, 求 i, u R , u L , u C . R R jLL uL + + + u L - +U R + +U R u C 1 U i. I jC -

大学-电路分析基础教案-第九章PPT课件

大学-电路分析基础教案-第九章PPT课件
9.2, 9.4, 9.5, 9.6, 9.8, 9.10, 9.13,9.14,9.15,9.16,9.17,9.19, 9.20,9.23,9.28,9.29,9.31,9.32
3
本章要求
1. 理解正弦稳态电路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无功 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的概念; 2. 掌握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的计算,了解提高功率 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3. 掌握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4. 搞清对称三相负载Y和△联结时相线电压、相 线电流关系;
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
并电容
u
i
R uR C
L uL
34
并联电容值的计算
设原电路的功率因数为 cos L,要求补偿到
cos 须并联多大电容?(设 U、P 为已知)
i
IC
R uR C
u L uL
U
I
IR
L
L
35
分析依据:补偿前后
由相量图可知:
P、U
不变。IC
ICIRs L in LIsin
PU Rc IL oLs
阻抗三角形 电压三角形 功率三角形
Z
X
R
U
U X
U R
S
+ UR _
º+
U
Q_
º
R+
U_X jX
P
19
电压、电流的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
(以感性电路为例)

UX

U

I• UR

I
+ U R _
+ R+
U_
U X_
U R I UI cos P


称U R 为U 的有功分量

瞬时功率-电路分析基础

瞬时功率-电路分析基础

由分流公式得: I2


I1
10 10
j5
1.334
90
A

I3 I1
2019年8月23日星期信五息学院
10
j5 j5

0.6668
0
A
结束
12
结束
第9章 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
电路分析基础


U1 j2 I1 2.98290V


U2 10 I3 6.6680V
2)由题意可得
Z L1 j2 jL1 L1 2H
Z L2 j5 jL2 L2 5H
则两电感的平均储能分别为:
WL1

1 2
L1I12

1 2

2 1.4912

2.223J
WL2

1 2
L2 I 2 2

1 2
5 1.3342

4.449J
则电路中磁场的储能,为两电感平均储能之和
( j0.5)I1 (1 j2 j)I2 0
解得
2019年8月23日星期信五息学院
结束
19
结束
第9章 正弦稳态功率和能量
电路分析基础
电阻的平均功率的总和为
P

I12
R

I
2 2
R

0.36W
电感的平均储能的总和为
WL

1 2
LI12

1 2
LI22

1 2
(0.5632
0.22 )
为平均功率的最大值,它反映了设备的容量。它的单位不为瓦 特,而用伏安(V·A)

电路分析基础课件 第9章 无源二端口网络

电路分析基础课件 第9章  无源二端口网络

电压可表示成 和 U1'' Z12 I2
U
'' 2
Z 22
I2
。式中,Z12 、Z22 是比例系数。根据
叠加定理得
即有
U1 U1' U1'' Z11 I1 Z12 I2
U2
U
' 2
U
'' 2
Z 21
I1 Z22
I2
U1 Z11 I1 Z12 I2 U2 Z21 I1 Z22 I2
由Y参数定义得
Y11 I1
U1 U2 0
jC1 G2
, Y21 I2
g G2
U1 U2 0
再令 U1 为零,即端口1-1’短路,U 2 用电压源替代,等效电路如图9-8 (c)所示,有
I1 G2 U 2 , I 2 G2 jC3 G4 U 2
由Y参数定义得
Y12 I1
G2
如果不满足这一条件,则称为四端口网络。
如果二端口网络仅由线性元件构成,且不含任何独立电源和受控源时,称 为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如图9-3(a)所示。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具有互易性,即 激励与相应互换位置后其结果不变。若二端口网络含有独立电源或受控源,则 称为有源二端口网络,如图9-3(b) 所示。
本章只介绍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的外特性,即端口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联系这些端口电流、电压之间关系的是一些二端口网络参数,如 Z 、 Y 、 H 、 T 参数等,一旦求得这些参数,则二端口网络端口的电流、电压关系也就确定 了,分析其传输特性时就不必再涉及原 来复杂电路内部的任何计算。
U1 11
26 U1
7
2 43
整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求得参数

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第九章

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4版)第九章

2cosx cos y cos(x y) cos(x y)
9-4 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
p(t) UI cos UI cos(2t u i )
其中=u-i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瞬时功率的波形
如图所示
9-4 单口网络的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为
P 1
T
p(t)dt
Ri2
Gu2w(t0,t1)

R
t1 i2dt
t0
G
t1 u2dt
t0
电容:存储能量
p

Cu
du dt
w(t0
,
t1
)

1 2
C[u 2
(t1)

u2
(t0
)]
wC

1 Cu2 2
电感:存储能量
p

Li
di dt w(t0
,
t1)

1 2
C[i2
(t1)
P 1
T
1
p(t)dt
T
UI sin(2t)dt 0
T0
T0
9-3 电感、电容的平均储能
电感的平均储能
瞬时储能
wL (t)

1 2
Li2

1 2
LI 2 m
sin2 (t)

1 2
LI
2 [1
cos(2t)]
平均储能
1
WL T
T
1
0 wL (t)dt T

1 2 UmIm[1
cos(2t)]
= Um Im [1 cos(2t)]
22
=UI[1 cos(2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中产生非正 弦波的原因是什 么?举例说明。
试述基波、高次谐 波、奇次谐波和偶 次谐波的概念? “只要电源是正 弦的,电路中各 部分的响应也一 定是正弦波”。 这种说法对吗?
稳恒直流电和正 弦交流电有谐波 吗?什么样的波 形才具有谐波?
9.2 谐波分析和频谱 学习目标: 理解谐波和频谱的概念,熟悉非正弦波的
傅里叶级数表达式中的A是方波的最大值。 参看课本上P132页中的表9.1,表中所示的一些典 型非正弦周期信号的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表明,它们 也都是由一系列正弦谐波合成而得。所不同的是,不 同的非正弦周期信号波,它们各自所包含的谐波成分 各不相同。 寻找一个已知非正弦周期波所包含的谐波,并把 它们用傅里叶级数进行表达的过程,我们称为谐波分 析。 9.2.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非正弦周期信号各次谐波振幅分别用线段表示在座 标系中,所构成的图形称为振幅频谱图。
9.1 非正弦周期信号 学习目标: 掌握谐波的概念,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与
各次谐波之间的关系。 9.1.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产生 1.电路中含有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
D
R 输入正弦波 输出半波整流
2.实验室中的信号发生器或示波器中的水平扫描电压
示波器
输入正弦波 输出周期性锯齿波
3.一个电路中同时有几个不同频率的激励共同作用时
偶函数: 特点是波形对纵轴对称。偶函数的傅里叶级 数表达式中只含有cos项,一般还包含直流 成分。 奇谐波函数: 特点是波形的后半周与前半周具有镜像 对称性,也称为奇次对称性,奇谐波函 数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中只含有奇次谐 波。 特点是波形的前、后半周变化相同。也 偶谐波函数: 称为偶次对称性,偶谐波函数的傅里叶 级数表达式中一般只包含偶次谐波。 零次谐波: 非正弦周期波中的直流分量称为零次谐 波。偶次谐波中一般包含零次谐波。
9.3.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 非正弦周期量通过负载时也要消耗功率,此功率 与非正弦量的各次谐波有关。即:
P U 0 I 0 U1 I 1 cos 1 U 2 I 2 cos 2 P0 P P2 1
显然,只有同频率的正弦谐波电压和电流才能构 成平均功率。 已知有源二端网络的端口电压和电流分别为:
9.2.4 波形的平滑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观察表9.1中的波形1方波和波形2等腰三角波,不 难发现它们都是奇函数且具有奇次对称性,因此它们 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中都是仅只含sin项的奇次谐波。 进一步观察又可看出,方波中含有的高效谐波成 分比较严重,而等腰三角波中含有的高次谐波成分相 对较轻。什么原因呢? 观察波形,方波在一个周期内发生两次正、负之 间的跃变,即波形极不平滑;而等腰三角波则总是在 正、负半周均按直线规律上升或下降,整个周期内并 没有发生跃变,因此其平滑性较方波好得多。 归纳:非正弦周期波中含有的高次谐波成分是否 严重,取决于它们波形的平滑性。即愈不平滑的波形 所含有的高次谐波愈严重。
10 6 Z 1 10 j (314 0.05 ) 126 85 314 22.5 U 1800 I 1m 1m 1.4385A Z1 126 85
三次谐波电压单独作用时:
10 6 Z 3 10 j (3 314 0.05 ) 100 3 314 22.5 U 6045 I 3m 3m 645A Z3 100
谐波表达式,掌握波形对称性与谐波成分 的关系,理解波形“平滑性”的概念。 9.2.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由上节内容可得:方波信号实际上是由振幅按1, 1/3,1/5,…规律递减、频率按基波频率的1、3、5 …奇数倍递增的u1、u3、u5等正弦波的合成波。因此 方波电压的谐波展开式可表示为: 1 1 u(t ) U1m sin t U1m sin 3t U1m sin 5t 3 5 谐波展开式从数学的概念上可称为非正弦周期信 号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1 1 1 u(t ) (sin t sin 3t sin 5t sin 7t ) 3 5 7
4A
非正弦周期信号用傅里叶级数表达式表示还不够 直观,而用频谱图进行表示时,各次谐波分量的相对 大小就会一目了然。 图中每一条谱线代 4A 表一个相应频率的谐波 U1m 分量,谱线的高度表示 U 1m 该谐波的振幅大小。显 U 1m 然,频谱图可以非常直 3 观地表示出非正弦周期 5 信号所包含的谐波以及 各次谐波所占的“比重” 0 3 5
u(t)
0
t
观察方波波形,它不但具有对原点对称的特点, 还具有奇次对称性,因此在它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中 只含有sin项中的各奇次谐波。
u(t)
0
t
观察全波整流波的波形,它不但具有对纵轴对称 的特点,还具有偶次对称性,因此在它的傅里叶级数 展开式中只含有cos项中的各偶次谐波,且包含零次 谐波成分。 掌握了波形与谐波成分之间的上述关系,无疑给 谐波分析的步骤带来简化,根据波形的对称性会很快 找出相应的谐波。
+UCC
直流电源

uS

交流电源
输出波为非正弦波
4.计算机内的脉冲信号
T
t
9.1.2 非正弦周期信号 定义 随时间按非正弦规律变化的周期性电压和电流。
u(t)
0
t
上图所示的周期性方波电压,是一个典型的非 正弦周期信号波,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大小 不同的、频率成整数倍的正弦波的合成波。
以一个周期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如果把振幅频谱的顶端用虚线连接起来,则该虚 线就称为振幅频谱的包络线。参看课本图9.3(a)。
9.2.3 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观察表9.1中各波形可发现:方波、等腰三角波只 含有sin项的奇次谐波;锯齿波和全波整流都含有直流 成分,且锯齿波还包含sin项的各偶次谐波,全波整流 则包含cos项的各偶次谐波……。 显然,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成分与其波形有关! 谐波分析一般都是根据已知波形来进行的,而非 正弦周期信号的波形本身就已经决定了该非正弦波所 含有的谐波。根据波形的特点我们解释几个名词: 奇函数: 其特点是波形对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傅里叶 级数中只含有sin项,不存在直流和偶次谐 波。
五次谐波电压单独作用时:
10 6 Z 5 10 j (5 314 0.05 ) 51.278.7 5 314 22.5 U 5m 2018 I 5m 0.39 60.7A Z 5 51.278.7
电流解析式根据叠加定理可求得:
i(t ) i1 i3 i5 1.43 sin(t 85) 6 sin(3t 45) 0.39 sin(5t 60.7)A
已知电路中: u s (t ) 40 180 sin t 60 sin(3t 45) 20 sin(5t 18)V, f=50Hz,求i(t)和电流有效值I。
零次谐波电压单独作用时,由于直 流下C相当开路,因此I0=0; 一次谐波电压单独作用时,应先求出电 路中的复阻抗,然后再求一次谐波电流
9.4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下 的线性电路分析 学习目标: 了解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
下的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较为简单 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一般步骤
1.将电路中的激励展开成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2.将激励分解为直流和一系列正弦谐波(一般计算至 3~5次谐波即可); 3.对各次谐波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分别进行求解; 4.求解出的响应均用解析式进行表示; 5.将电路响应中的各次谐波分量进行叠加后即为待求 响应。
电流的有效值:
1.43 2 6 2 0.39 2 I ( ) ( ) ( ) 4.37A 2 2 2
其中三次谐波电压、电流同相,说明电路在三次 谐波作用下发生了串联谐振。
计算非正弦量作用下的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1.当直流分量单独作用时,遇电容元件按开路处理, 遇电感元件则要按短路处理; 2.任意正弦分量单独作用时的计算原则与单相正弦交 流电路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必须注意:不同 谐波频率下电感和电容上的电抗各不相同。 3.用相量分析法计算出来的各次谐波分量是不能直接 进行叠加的,必须根据相量与正弦量的对应关系表 示成正弦量的解析式后再进行叠加。 4.不同频率的各次谐波响应是不能画在同一个相量图 上,也不能出现在同一个相量表达式中。
u(t)
U1m u1 u1与方波同频率, 称为方波的基波 u3的频率是方波的3倍, 称为方波的三次谐波。 u3
1/3U1m
0
u1和u3的合成波, 显然较接近方波
t
u(t)
u5的频率是方波 的5倍,称为方波 的五次谐波。
1/5U1m
u5
0
u135
t
u13和u5的合成波, 显然更接近方波
由上述分析可得,如果再叠加上一个7次谐波、 9次谐波……直到叠加无穷多个,其最后结果肯定与 周期性方波电压的波形相重合。 即:一系列振幅不同,频率成整数倍的正弦波, 叠加以后可构成一个非正弦周期波。 分析中的u1、u3、u5等等,这些振幅不同、频率 分别是非正弦周期波频率k次倍的正弦波统称为非正 弦周期波的谐波,并按照k是非正弦周期波频率的倍 数分别称为1次谐波(基波)、3次谐波……。 k为奇数的谐波一般称为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奇次 谐波;k为偶数时则称为非正弦周期波的偶次谐波。 而把2次以上的谐波均称为高次谐波。
u [50 85 sin(t 30) 56.6 sin(2t 10)V i [1 0.707 sin(t 20) 0.424 sin(2t 50)A
求电路所消耗的平均功率。
85 0.707 56.6 0.404 P 50 1 cos[30 (20)] cos(10 50) 2 2 P0 P1 P2 50 19.3 9.2 78.5W
I I 0 I1 I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