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word学案

合集下载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淝水之战》教案教学目的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二、积累文言词语;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

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一、检查、总结作业(一)通假字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动词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使动用法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意动用法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三)特殊句式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二、分析人物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

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淝水之战》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2、积累文言词语;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例如:兵、去、却、于、以等2、分析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例如: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

(判断句)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

(判断句)3、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被动句)4、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句)教学难点阅读理解,认识本文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对战争所起的影响。

教学方法激情导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3分钟)(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诗豪刘禹锡在《乌衣巷》中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

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板出学习目标(1分钟)即教学目标,为了节省时间,可提前把学习目标写到黑板上,到了这个环节,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应把学习目标读一遍,兵做适当的解释。

三、诵读(11分钟)(目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自学(25分钟)(可独立思考,查找资料,也可相互讨论)带着以下问题1、《资治通鉴》有什么特点?2、司马光生平?3、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是怎样的?4、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

高中语文淝水之战语文必修PPT学习教案

高中语文淝水之战语文必修PPT学习教案

(2)偶然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 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 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 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 恐瓦解,变得更加狂躁。所以,当决 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 可信,而他却像一第14页个/共21孤页 注一掷的赌徒, 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
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 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 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 这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 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 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
第6页/共21页
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
3.审美视窗 《淝水之战》鉴赏
淝水之战以前,天下形胜,除荆州、淮南与江南以外,前 秦已得十之七八。前秦的疆域,已是“东极沧海,西连龟兹,南苞 襄阳,北尽沙漠”。这一时期前秦十分强大,“虽五胡之盛,莫之 比也”。但苻坚却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 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 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 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 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 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第8页/共21页
结构图示
第9页/共21页
主旨归纳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战 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 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
第10页/共21页
重点突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 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 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 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 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力,客观上 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淝水之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1实施设想: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

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

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

实施步骤(一)故事演讲1.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

教师相机点拨。

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

教师巡听,相机辅助。

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

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

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

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

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

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

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

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

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

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

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

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

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答案(1)yè(2)Yǎn(3)Yún(4)rèn(5)xiá(6)qū(7)qínɡ(8)wǔ(9)cù(10)huī(11)chónɡ(12)sūn(13)tún bì(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新2020-2021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下载】

新2020-2021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下载】

第12课淝水之战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答案(1)yè(2)Yǎn(3)Yún(4)rèn(5)xiá(6)qū(7)qínɡ(8)wǔ(9)cù(10)huī(11)chónɡ(12)sūn(13)tún bì(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学案 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学案 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

第12课淝水之战本课话题——纳谏一、从课本中积累“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

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

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

”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

“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

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

三、从历史中积累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

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淝水之战导学案

淝水之战导学案

《淝水之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活用词、和文言虚词“以”“而”等,掌握文言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手法以及文章的艺术结构;分析掌握苻坚、谢安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感受“淝水之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案一、作者背景介绍1、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家,陕州人,世称涑水先生。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不闲军旅()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2、古今异义词◆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古:今:◆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古:今:◆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古:今:◆摄书置床上。

古:今:3、一词多义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兵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去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追之()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谢安固却之()却若移陈少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以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昔朕以龙骧将军建业()未尝轻以授人()于阳平公融言于坚曰()安棋常劣于玄()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4、翻译下列句子1)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2)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淝水之战》教案 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淝水之战》教案 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淝水之战》教案语文版必修2教学目的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二、积累文言词语;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

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一、检查、总结作业(一)通假字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动词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使动用法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意动用法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三)特殊句式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二、分析人物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2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 12 课淝水之战3. 联合历史背景,剖析学习目标 1. 累积文言基础知识。

2. 初步认识淝水之战的基本状况。

开战两方输赢的主客观原由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色。

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2)兖州()..(3)郧城 ()(4)左衽 ()..(5)硖石 ()(6)趣洛涧()..(7)勍敌 ()(8)怃然()..(9)蹙而杀之 ()(10)麾兵()..(11)重以饥冻 ()(12)壶飧 ()..(13)豚髀 ()(14)屐齿()...答案 (1)y è(2)Y ǎn (3)Y ún (4)rèn (5)xiá (6)q ū (7)q ínɡ (8)w ǔ (9)c ù(10)hu ī (11)ch ónɡ (12)s ūn (13)t ún b ì (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1) 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授与官职(2)攻克(3)带领 (4) 凑近,此处可翻译为“集合”(5) 捕捉 (6)无,没有(7) 趁便(8)争夺(9)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以下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已”通“以”,表界线(2) “画”通“划”,计划,谋略(3) “闲”通“娴”,熟悉(4) “阙”通“缺”,缺乏(5) “陈”通“阵”,军队的队列,军阵3.写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方,表示序次。

【教育专用】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2

【教育专用】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必备】最新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必备】最新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淝水之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淝水之战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 淝水之战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通“以”。

②所陈策画.:通“划”,计划,谋略。

③不闲.军旅:通“娴”,熟习。

④兵甲无阙.:通“缺”,缺少。

⑤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

(2)一词多义①兵⎩⎨⎧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武器民每十丁遣一兵.:士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军队 ②去⎩⎨⎧ 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离开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距离 ③信⎩⎨⎧ 今陛下信.而用之:信任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3)古今异义①可先为起第.古义:宅第。

今义:表顺序。

②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古义:年轻。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上述年龄的人。

③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古义:鼓励,鼓动。

今义:劝说,规劝。

④桓冲深以根本..为忧古义:本文指京城建康。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的或重要的;完全,彻底。

⑤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古义:距离。

今义:离开。

⑥融亦以为然.古义:可以。

今义:与“而”一起表转折关系。

⑦融驰骑略.陈古义:巡视。

今义:简单,不详细;省去,简化。

⑧其走.者闻风声鹤唳古义:逃跑。

今义:走路,步行。

⑨潸然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⑩谢安得驿书.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4)虚词归纳①于⎩⎨⎧阳平公融言于.坚曰:对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到问计于.谢安:向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在②而⎩⎨⎧今陛下信而.用之:并且,表并列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表修饰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却,表转折秦兵逼肥水而.陈:表顺承2.词类活用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名词用作动词,下达 (3)栅.淮以遏东兵: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5)使不得上.: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 (6)时方与客围棋.:名词用作动词,下棋 (7)若败.其前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3.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晋兵所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汝,谁与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宾语前置句(6)省略句4.语句翻译(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学案《淝水之战》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学案《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学案教学目的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二、积累文言词语;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请阅读《淝水之战》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

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郧城。

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

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

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

”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肥水之战教案.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肥水之战教案.doc

肥水之战一、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技巧;2、领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一、教学步骤:1、诵读课文;2、复习旧知;3、疏通课文;4、梳理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诵读课文(二)复习旧知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

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2、司马光: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深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源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尤其,是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word学案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word学案

12、《淝水之战》学案编写:贾视光张文杰【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淝水之战2、积累文言词语;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本学时要点:通读全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一、司马光及《资治通鉴》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该书由司马光负责编纂,由神宗赐名并作序,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淝水之战》学案编写:贾视光张文杰【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淝水之战2、积累文言词语;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本学时要点:通读全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一、司马光及《资治通鉴》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该书由司马光负责编纂,由神宗赐名并作序,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二、淝水之战背景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

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

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

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

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

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

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

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以后南朝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不能久驻。

北朝的侯景反复叛变,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

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

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三、梳理文言知识(一)给加点字注音兖州()郧城()硖石()勍敌()怃然()蹙眉()麾()壶飧()左衽()游陟()(二)指出句中通假字:1、年二十已下:()通()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通()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通()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通()5、秦军逼水而陈: ( )通(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7、若败其前锋8、欲不战以老秦师 9、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桓冲深以根本为忧古:今:2、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古: 今: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古:今:4、坚谓张夫人曰:“吾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古:今:5、其走者闻风声鹤唳古:今:6、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古:今:(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非汝,谁与成之翻译: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翻译: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翻译: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翻译:5、马倒,为晋兵所杀翻译:四、课堂展示最精彩简要复述淝水之战故事情节五、作业1、熟读、翻译课文2、完成学考教程《淝水之战》学案第二课时本学时要点:研读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

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

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①、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②、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甲】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

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乙】谢太傅盘桓东山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注释:②祚:皇位,国统。

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答:2、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

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

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

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②③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③误导瓦解军心。

四、总结题淝水之战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附:补充资料文言文参考译文:【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

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

”接着就不说话了。

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

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

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

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

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

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

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

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

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

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

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

”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

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于是和他一起赴宴。

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

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

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

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