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泥土里有什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泥土里有什么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让孩子们了解泥土的组成和特性,理解泥土对生物的重要性。
3. 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泥土的成分:沙、粘土、腐殖质等。
2. 泥土中的生物:昆虫、蚯蚓、微生物等。
3. 泥土的重要性: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各种类型的土壤样本(沙土、粘土、肥沃的农田土等)。
2. 显微镜、放大镜、小铲子、塑料盘、手套等工具。
3. 关于泥土的图片和书籍。
4. 教学PPT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故事或者实物展示,引发孩子们对泥土的好奇心。
2. 探索活动:让孩子们戴上手套,用小铲子挖取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性。
3. 实验活动: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微小生物,如昆虫、蚯蚓、微生物等。
4. 知识讲解:通过PPT或视频,讲解泥土的成分、泥土中的生物以及泥土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泥土在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进行种植活动,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泥土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观察和记录自家花园或附近的土壤情况。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引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
教学评估:1. 观察孩子们在探索和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孩子们对泥土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3. 通过课后作业或项目,如绘制泥土的构成图、写一篇关于泥土的短文等,进一步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
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一、导入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
(板书:土壤里有什么?)二、学习新课(一)用眼睛观察土壤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掌握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和观察。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对社会合作的重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土壤的组成和结构1. 引入:介绍土壤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包括颗粒物、有机质、水分、空气等成分;3. 案例分析:分析土壤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课时: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1. 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土壤组成;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等,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作用;3. 互动讨论:讨论土壤成分的平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时:土壤样本的采集和观察1. 引入:讲解土壤样本采集的意义和方法;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并进行观察;3. 数据分析:分析土壤样本的组成和结构,总结土壤的特点。
第四课时:土壤中的生物世界1. 引入:介绍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作用;2. 讲解: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3. 观察实验:观察土壤样本中的生物,了解其生活习性。
第五课时:土壤的利用和保护1. 引入:讲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困境;2. 讲解:讲解土壤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如合理施肥、防止土壤侵蚀等;3. 小组讨论: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情况。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土壤中有什么》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是由小石块、沙子、泥土、有机物质等组成的。
- 了解土壤中有水和空气。
- 了解土壤的颗粒较小,因此有良好的保水性。
- 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土壤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 培养对土壤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细节特征。
2. 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a. 讲师解释土壤的组成成分,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土壤中有小石块、沙子、泥土和有机物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土壤中的水和空气。
解释土壤中的缝隙可以储存水分和空气,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3. 实地观察与调查(30分钟)a. 将学生分组,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进行实地观察。
b.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所生长的土壤,并记录下所见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多样性,并搜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
4. 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水性,并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b.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发放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一些容器和一些相同大小的海绵。
c. 学生在容器中分别放入海绵和土壤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d. 学生通过比较海绵和土壤的吸水量来验证土壤的保水性,并讨论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讲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多样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用以及来源。
根据课标可知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
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对实验要求比较高。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形成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控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节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b.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
c.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a.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b.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c.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b.讨论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来源。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
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五、实验器材学生分组(每组):小烧杯(带泥土,植物根,蚯蚓等动物)、镊子、试管、药匙、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试管架、石棉网、三脚架、量杯(自制,带25ml左右泥土)、滴管、量筒(带20ml以上水)教师演示:除上述学生器材外,大烧杯(有水),大块泥土(整块)、坩埚、坩埚钳过滤装置、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板书猜测证据结论定性→定量动物有植物有微生物有有机物有生物非生物无机盐有水有空气有 ??六、课程过程(一)情景引入师:上课以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感受下,想一想是什么孕育了这样的景象生:土壤师:(简单介绍,投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依赖着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层脆弱松散的泥土。
没有它,生物就永远不会从海洋里爬上来;就不会有植物、农作物、森林、动物┉┉及人类。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六种基本成分组成的。
2. 土壤的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水分和空气,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土壤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小袋子,里面装有泥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泥土,引导他们思考:泥土是从哪里来的?泥土是由什么组成的?2. 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解释每种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3.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泥土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泥土中的成分。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提出具体的建议。
6.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了解土壤的分布和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土壤组成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作业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实验,深入探究土壤的成分和性质。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土壤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绿化、土壤改良等。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优秀8篇土壤里有什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土壤的组成。
2. 学会观察、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名称和作用。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土壤样本,各种物质(如石头、树叶、昆虫、根等)。
2.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土壤中的各种物质。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铲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探究土壤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土壤中的各种物质。
3. 学习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教师展示图片,介绍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如石头、树叶、昆虫、根等。
4.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铲子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找找看土壤中都有哪些物质,并和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程度,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思考和分享。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对土壤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土壤调查,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收集土壤样本,并分析土壤中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九、教学建议: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说明课程标准中于此相关的具体内容要求)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土壤的观察的课。
《土壤中有什么》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中有肉眼看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土壤中到底有什么。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且对科学课课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土壤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生命科学>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猜想和假设,会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的探索,养成创新意识,保持好奇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应用和三者的相互关联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材和学情等方面分析,拟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2.难点: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记录五、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和师生互动教学。
通过阅读文段的形式来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设备用具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烧杯(50ml,3个)、放大镜、记录表、土壤、玻璃棒、自来水、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打火机。
七、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课后
反思
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前
准备
新鲜土壤、、放大镜、烧杯、玻璃棒、水、牙签等。课件
导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14.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腐殖质和盐分)
三、土壤和生命: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 习
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学习探究:寻找土壤的成分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
2.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6.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主题:《土壤中有什么》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培养学生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的主要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土壤的功能:生长植物、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成分。
2.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
3.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成分。
3.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知识的掌握。
4.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5.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6.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土壤样本)、黑板、粉笔。
6.2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科书或教学资源。
6.3 准备工作: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场地,确保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
七、教学资源7.1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土壤学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7.2 视频资源:寻找关于土壤形成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
7.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土壤科研机构或农田,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八、教学拓展8.1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土壤环境保护的社区活动或志愿者项目。
8.2 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土壤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8.3 跨学科学习: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土壤。
九、教学安全9.1 实验室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定,佩戴好防护用品。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中有什么》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四课。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动植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
一方面分析土壤的成分,另一方面寻找土壤源于岩石风化的证据。
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本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熟悉乡间的小路,广阔的田野,学校的绿菌场……但经常看见并不等于了解。
虽然说泥土是他们常见的事物,但由于没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所以只有一些零乱的、粗略的感知。
家长经常对孩子“泥土脏”、“泥土里有细菌”的教育,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激起他们对泥土的心理排斥和反感。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土壤亲近的情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能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土壤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它是地球表面的外壳,是许多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的重要生态基础。
了解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小学科学教案,教导学生了解土壤中有哪些物质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学生能够掌握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实验材料:土壤、玻璃瓶、水、筛网等。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来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我们平时常接触到土壤吗?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2. 知识传递:a. 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介绍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土壤是由岩石破碎、有机物质和水分等组成的。
b. 土壤的构成成分:讲解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植物残渣、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水分等。
c. 不同物质的作用:介绍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如有机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矿物质和水分为植物提供支持和水分等。
3. 实践探究:a. 实验一:利用玻璃瓶、土壤和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变化。
学生将土壤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摇晃几分钟后放置。
观察土壤颗粒和水的分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在哪一部分。
b.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如太阳花、小麦等),调查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生长的情况,并思考不同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可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应用:a.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点: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
三:教学用具有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实验仪器。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出示西瓜的种子,如果我想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子,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生: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也可以把它种到山上去……师: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生:沙漠、海滩、房渣土、炉灰、建筑垃圾等,它们还叫土壤吗?师:为什么这些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们生长吗?新课教学:师:根据你平时的经验,说一说: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生: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土壤里可能有小石头;土壤里可能有空气;土壤里可能有有机物;土壤里可能有动物;土壤里可能有植物……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师:土壤中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生:观察土壤的纵剖面,说说土壤中结构与土壤生物的关系:⑴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土壤最表层叫枯枝落叶层,主要是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的中层叫上土层,植物的根系大量分布在这里,也有土壤生物分布;土壤的最地层叫下土层,少量根系和微生物分布在此,它的下面是岩石。
生:举例土壤环境与植物生长状况的事例。
师:土壤的环境特点包括土壤的湿度、温度、疏松程度和光照,从事例可知:植物与它的生活的土壤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㈠土壤中有空气师:土壤存在空隙,其中是什么物质?生:空气。
师:什么例子可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生:蚯蚓等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要呼吸什么有空气。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土壤里有什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植物根际等的概念;
2.知道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帮助植物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3.了解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4.感知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美妙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植物根际等的概念;
2.难点:了解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一段采访视频,了解专家、科学家研究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工作,以及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的美妙故事;
2.让学生认真阅读一篇有关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植物根际等的文章,归纳概括;
二、讨论:
1.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植物根际等的概念;
2.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帮助植物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3.探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4.分享土壤中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美妙故事;
三、结论:
1.总结土壤中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植物根际等的概念;
2.总结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帮助植物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3.总结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4.总结。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罗江县御营镇小学校吴聪2011年11月23日【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玻璃棒、水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燃烧匙、铁片、铁架台、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2分钟)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慢慢地就会变成土壤。
)那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7分钟)(一)观察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
(5分钟)1.观察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①.用肉眼观察。
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
②.用放大镜观察。
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
③.倒入水中观察。
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2.观察之前,老师先提出观察的一些要求:如注意土壤不要弄到桌子和地上,小组要仔细观察,相互合作等。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一、教案名称:《土壤中有什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2.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保护意识;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 土壤的基本组成(颗粒物、有机质、水分、空气等);3. 土壤的特性(颜色、质地、结构等);4. 探究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5. 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 讲解: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3.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物、有机质、水分、空气等成分;4. 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5.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行动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验操作情况;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3. 教学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和特点;2. 开展土壤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土壤科学的知识。
九、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2.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土壤样本等);3. 教学参考书籍和论文。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主要成分有固体颗粒、气体和水分。
2.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3.能够初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养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白板、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土壤有哪些。
2.引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以及这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活动(25分钟)1.分组探究(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使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收集相关信息。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
(4)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汇报和讲解(1)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补充,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定义剖析(1)解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作用。
2.观察和实验(1)学生带上手套,将一小块湿润的土壤放入实验盒中。
(2)观察土壤有无异味、颜色、质地等特点。
(3)在实验盒中加入水,观察土壤的变化。
(4)让学生思考:水中溶解了什么,土壤中有什么?(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课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2.小组合作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水分、空气和有机物等组成的;2.掌握土壤颗粒及其组成;3.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4.养成对土壤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块新鲜的泥土,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是什么东西?-你们小时候喜欢在泥土里玩吗?-你们有没有想过泥土里有什么?2.呈现(20分钟):-学生观察新鲜泥土的外观,并通过用手触摸感受泥土的质地;-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泥土的细小颗粒;-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泥土的组成部分。
3.基础知识解释(2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画图,详细解释土壤的组成:-固体颗粒:包括砂粒、粉粒、黏粒;-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降雨和地下水源供应;-空气:土壤中的空气主要由地下空腔和农作物根部呼吸产生;-有机物:包括有机残体、根系分泌物、腐殖质等。
4.拓展知识(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采样,采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学生回到教室后,使用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土壤样本的组成,进一步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5.思考和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不同地点的土壤有不同的颜色和质地?-为什么有的土壤很肥沃,而有的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6.总结(10分钟):-教师概括和总结本课的内容,并提出几个关键点,让学生回答:-土壤的组成包括固体颗粒、水分、空气和有机物;-土壤中的颗粒有砂粒、粉粒和黏粒;-土壤中的水分来自降雨和地下水源;-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有机残体、根系分泌物和腐殖质等。
7.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并交给教师检查。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以下作业:-家庭作业:观察家中的花盆土壤,了解其中的成分;-课外拓展:了解并介绍其他有机物对土壤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 黄兰
指导老师:吴际君(校长)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4课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
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
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
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
师:我们知道了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最终会变成土壤。
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那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为什么动植物都喜欢
生活在土壤里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
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出示新鲜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是湿润(有水分)的,有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活体。
]
师:实验员把新鲜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们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
师在黑板上写着“直径大于2毫顶米,直径小于2毫米,直径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径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师问: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地质学家,为了分清
颗粒特根据你没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请同学们看书本52页的介绍(或投影出示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
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
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
[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并知道各种颗粒的区分标准和名称。
]
学生想到用筛子筛,用水的方法。
师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约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沉积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条件让每一小组学生都来做一做这个试验。
]
师: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
用酒精灯燃烧放在石棉网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板书:“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
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酒精灯中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板书:“盐分”。
指板书,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请看书本54页方框中的文字或投影、小黑板显示,学生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腐殖质”和“盐份”的这两个概念。
]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师把实验的圆柱形玻璃瓶子拿到各小组让学生看,并作好记录。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
其次是沙粒。
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
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
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猜测、探究、验证,到此,学生通过自身经历的两个实验以及观看教师演示的两个实验,对土壤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已经是水到渠成,非常清晰!]
三、土壤和生命
你知道土壤中有那些生命吗?学生举例子。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课文54页的插图(投影显示)或让学生看书。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样解释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后,读课文提供的资料或直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
师稍作解释。
[这一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看图、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认
识到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二是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的必需养料,三是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四是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土壤,我们人类会怎样呢?
生:……
师:土壤如此珍贵,那我们人来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呢?
生:……
四、总结引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
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这个阅读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