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机械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
管理论坛机械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董文彬张雅晶张华张新伟陈丰(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凤阳233100)1概述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设备也逐渐向着自动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高校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甚至于远远滞后于企业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国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加速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应用型大学是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办学理念先进、培养特色突出、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管理体制科学、运行机制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院校[1]。
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是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将实践教学看作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普遍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处于当前工业机械告诉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我校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高校转型做先行者,为地方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传统本科教育实验环节的薄弱点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产业结构变化快;而我国的机械类本科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又相对落后。
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
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不合理方面。
例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合理--过多的理论课程并不能让学生学完全吸收,使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一些传统课程几乎没有改革过,比如计算机制图课程,绝大部分院校还留在简单的平面制图的阶段。
完全无法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通常都是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及时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从而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中去[2]。
3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及建议3.1合理分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应着重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并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布,不能为了教学方便而将实验教学集中进行。
OBE理念指导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2年2月第6期Feb. 2022No.6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OBE理念指导下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关跃奇,魏克湘,关汗青,陈乐尧(湖南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摘 要] 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趋势,针对机械行业特点,在OBE理念指导下,按照湖南工程学院“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强应用”的人才培养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等课程建设内涵,积极探索,从顶层设计入手,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新工科及智能制造,大胆创新,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湖南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OBE理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作者简介] 关跃奇(1964—),男,湖南湘潭人,硕士,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复杂轨迹加工及机械类专业理论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85-04 [收稿日期] 2021-09-01引言工程教育认证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创新与改革,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重构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架构,进而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1]。
2016年6月,教育部有关专家第一次提出“新工科”这一新的概念,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是我们解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里所说的新工科内容的“五新”[2]。
《通知》要求不同类别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新工科建设,结合新兴产业与新经济的需求,引领新兴产业与新经济的未来发展。
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
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的重要环节。
本文分析了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以此构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育体系,详细分析了阶段性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机械工程类实践性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反观我国高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路程,仍未到达改革应有的效果。
以下就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探讨改革的体系构成及实施途径。
1 构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与阶段性教学内容1.1 构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具备机械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1世纪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能设计、懂经营管理”为标准,同时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的定位,其实现途径与实践性教育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这是因为通过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在工程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以实践育人的目的。
1.2 构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根据学院优势和专业特色,构建集结基础实验训练、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机制(图1)。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王仲民邓三鹏阎兵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我校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采取“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机电融合、操作与维修融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校企融合,同时开发系列特色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机电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98-02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单位,被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担负着为天津市乃至全国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00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创办“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数控维修方向)”本科专业,2010年该专业获批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天津市品牌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该专业更名为“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始终与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相适应,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学校实施“一体化”课程和“做中学”教学理念的重要基地。
该专业秉承学校“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四融合”,即机电融合、操作与维修融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校企融合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机电类工程技术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机电融合为了将机与电充分融合,机电专业教师将机电类专业课程放在实验室中进行,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如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师对照着机床,将机床各部分结构、运动控制要求、电气控制线路等现场讲解或操作演示,进而将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机械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机械工程 专业课 程 的学 时 数 大 幅减 少 ,教 师 没 有 充足 的 时间 细 致 地讲
解 专 业 课 程 的 主 要 内容 。 因此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必 须提 高 授 课 效 率 ,让 学 生掌 握 机 械 工程 专 业 课 程 的 精 髓 , 并 能将 其 应 用 于实 践口 】 。 在 传 统 实验 教学 中 ,大 部 分 是验 证 性 、重 复 性 实 验 ,而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创 造 能 力 的综 合 性 实 验 较 少 。 当前 知 识 更 新和 老化 周 期 缩 短 ,不 断涌 现 新 知 识 、 新
教 学 模 式 ,提 高 学 生 实 践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 关 键 词 : 实 践 教 学 多 元 化 机 械 工 程 模 式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 i v e r s i i f e d mo d e o f t e a c h i n g p r a c t i c e f o r t h e ma j o r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Lu o Ho n g q i
B e i j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b u s i n e s s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 1 0 0 0 4 8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Ma i n p r o b l e m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f o r t h e ma j o r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O p t i mi z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开展“三性”模式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
的共享 度 和开放度 ,建设 能够基本 涵盖现 代工业 体 系内容 ,满 足机械 工程实 验要求 ,并能适应 现代工
Ab t a t sr c :W i h r s n tt si x e me t e c i go c a ia p c at sa h a k r u d,a n w r cie ta h n y tm t te p e e tsau n e p r n a h n f h i t me h n c ls e il e st e b c go n i e p a t c i g s se c e
wa r p s d a c r ig t e ie fmo ua iai n a d p o r s in sp o o e c o d n o t d a o d lr t n r g e so .T e p a t e ta h n d i Th e - rp r x r n , t a h z o h rc i e c i g mo e Ol r e p o e t e p i c y e me t h t
和体 系着手 ,对实验 教学进行较 全 面深入 的改革与 实践 ,围绕学 校人 才培养 目标 构 建 了 “ 块化 、递 模 进式 ” 业实践 教学体 系。 专 将 原来 按课 程 设置 的实 践教 学 内容 进 行整 合 , 开设 了新 的工程 实践教学 内容 ,构 建反 映课程 体系 的基 础性 实践教 学 、培养综 合应用 能力 的综合性 实
践教 学 、培 养科研 能力的设计 性 和培养创 新人才 的
合 ,构建 符合 “ 三性 ” 实验 教学 的资源平 台。
整合 了原机 械工程 中心实验 室 、机 电国家 与地 方 共建实验 室及 学科教 学资源 ,不断提 高设备仪 器
教育学论文-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马蓉魏敏李霞【摘要】论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人才,提出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并给出了教改具体方案,三年的实践证明,新方案确实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一、前言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在传统的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
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机械类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很大的创新创业潜力。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对于推动机械类专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才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设计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在机械类专业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才选拔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创新。
课程设置方面,应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可以增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创业管理、技术创新与创业、创造思维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还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和资源。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培养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人才选拔方面,要注重选拔具备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
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选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
要通过考核和评估来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培养和指导。
通过这些实践,该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创业项目,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三、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在探索和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学科较多,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兼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
解决方法是合理安排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进专业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 问题的提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门制订了行动路线,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的有效举措,被寄予空前的厚望。
产教融合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此外,“产教融合”远超出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范畴,它是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打造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
然而,纵观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教育的现状,机械工程专业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布局下,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如何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机械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1 序
言
的发展机 遇 , 利 于 缩 短 与 外 国机 械 行 业 的差 距 。 有 随着全世 界 传 统机 械 行 业 制 造 能 力 的重 新 分 配 转
我 国的机 械制造 业 正 处 于快 速 发展 时期 , 总量
移 , 国机 械行业 的传统 优势如低 人工成 本 , 价 我 高性 比产 品等优 势被逐 渐削弱 。在过 去的行业 快速扩 张 中出现的某些 不平衡 , 原材料供 应 紧张 , 如 核心基 础
Pr c c n n o a o n Cu tv t te n a t e a d I n v t n o li a ng Pa t r i i i o e h n c lEn i e m g Ta e t fM c a i a g ne r l n s ’
S E uz e WA G C e gjn, H N o gS H N Y -h , N h n - u Z A G D n -I I
第3 2卷 第5期
2 1 年 9月 0 1
技
Hale Waihona Puke 术 与 创 新 管 理 V0 . 2 N 5 I3 o . S p . 01 e t2 1
T C E HN O D I OL GY AN NNO VAⅡON MAN AGE ME T N
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申请项目公示名单(5月2日更新)
蒋晓曙 王树锋 宗蕴璋 干为民 刘春节 彭银年 陈秀珍 李玲玲 顾卫杰 段来根 张波 胡剑虹
赵风华、代国忠、刘爱华、李书进
常州工学院
王文琴、徐煜明、曹中心、李亦飞、费 贤举、蒋巍
常州工学院
李菼、丁兆国、张忠
常州工学院
杨小斌、蒋晓曙、余辉
常州工学院
干为民、刘天军、金卫东、沈洪雷、房 汝建、金祥曙
常州工学院
陈志伟
( 高职院校“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曹根基
奖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
究和实践
郝超
果 高职院校“四季活动引领,教学咨询并进”心理健康教育模 成 式的研究与实践
吉梅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三轴三层”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学 与实践
王继水
教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黄天民 庞杰
吴云飞 梅国英 费小平、徐畅、孙淑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公示 “1+2”型高职电气类人才“OPC”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秦益霖 王其红 张志柏 李晴
朱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目 《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
聂章龙 陶洪
张静
吕勇
王璐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东南大学
张宇、王进科、黄雷、吕晓迎、钱卫平 、林海音
东南大学
陈淑梅、邱斌、陈良华、任凤慧、李东 、邵军
东南大学
蒋玉俊、张靖
东南大学
吴之昕、郭锋萍、刘蓉、杨茂霞、邹长 征、石玲
东南大学
陈学武、陈怡、胡伍生、陆建、黄侨、 高英、张航
东南大学
58
机械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专业课程设置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自动控制、机械工程制图、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3)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能力培养。
2、实践教学环境在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境非常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同时,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工程理论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3、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科研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接触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成果。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4、国际化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械工程领域也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学校在培养机械工程人才时应该注重国际化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双学位课程、引进外国教师、组织交流访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他们了解国际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5、就业指导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
可以组织一些就业指导活动,如职业规划讲座、就业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综合考虑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境、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
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探索
这 种 现 状 将 直 接 影 响 我 国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阔 、 尚 、 识 面 广 ; 知 识 广 而 不深 专 业 人 才 培 养全 过 程 的素 质 拓 展 与 创 新 教 育 工 具 备 制 造 工 程 的 知 识 背景 ; 代 信 息 技 术 时 知 但 现 知 识 不 扎 实 , 手 能 力 差 ; 乏 持 续 创 新 的 程 , 实 践 教 学 提 升 到 与 理 论 教 学 同等 重 必 须融 入 其 中 , 学 生能 掌 握 、 作现 代 工 动 缺 把 使 操 能 力 ; 生 熟 悉 工 作 需 要 在 企 业 工 作 3 要 的 位 置 , 实 践 教 学 与 实 际 工 程 背 景 紧 具 有 效 迅 速 地 解 决 工 程 问 题 ; 成 、 合 、 学 ~4 将 集 整 年 。 有 这 些 都 为 我 们 的 工 程 教 育 敲 响 了 密 相 连 , 德 智 体 美 全 方 位 的 素 质 教 育 与 深 化 已有 教 学 改 革 成 果 , 视 对 学 生 创 新 所 把 重 警 钟 , 们 必 须 进 行 教 育 改 革 , 教 育 理 创 新 教 育 贯 穿 于 人 才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 设 精 神 、 践 能 力 和 创业 能 力 的 培养 ; 善 教 我 从 开 实 才 培 走 养 之 路 是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项 重 要
机械大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大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快机械大类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
以笔者所在院校机械大类专业为例,阐述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等措施,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
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
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
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
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
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赛”实践教学模式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1 引言德国于1976 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框架法》,经过发展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环节的实践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等的办学特色。
双赢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芬兰通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紧密相连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芬兰模式”。
在国内,蒋义然等(2019)表示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培养胜任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赵宇等(2019)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明确新工科人才特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协同发展为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工科”建设,如何深刻理解新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的新理念、新标准,完善机械信息化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是目前机械类专业面临的重要工作。
加强本科生的数字化计算、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机电装备系统自动化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机械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教-学-赛”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而且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开展好实践教学可以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1-4]。
2 实践教学改革背景2.1 专业建设现状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这四个专业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基于机械工程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以机械计算设计与分析制造为核心,以数字化和机电控制为两翼,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满足智能制造的技术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应用、机电装备与系统控制、产品创新开发等专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机电复合型的机械工程应用领域的高级技术与技能人才。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吉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业(集群)试点专业,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第二批省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试点专业。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科技创新活动 , 使学生 的知识来 源渠道 多样化 , 能力培养 多
元化 。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 、 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的 培养 , 不断完善以培养 学生综 合素质 、 提高工 程实践能力 和 创新精神 为主要 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 系。
械制 图、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 。
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对 培养 什么类 型的人 才有
很大作用。过去机械类专 业的课程 体 系过度注 重基础课 和
三、 构建机械 类专业创 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 程体 系主要 是由人文素 质和科学素
质相结合 的通识教育平台 , 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 的学科 基础教育平台 , 精深 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 的课
“ 填鸭式” 教学 , 学生 注重 死记硬 背 , 忙 于应 付考试 , 培养 出
来的学生 高分低能 , 缺少灵活性 , 缺少创新精 神。所 以, 制定
践 。目前机械类 大学 生在 校 的专 业实 践大 多 是传统 的车 、 铣、 刨、 磨、 钳, 或者重 复一些教 师设计 好 的实验等 。这些 固
一
2 2 —
程模块所 构成 。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立 , 对教师的创新与实践
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 要精通所 教学科 的专 业 知识并懂得相应的教学方法 , 而且还要通晓创新 教育的方法
专业课 , 忽略了学 生兴趣爱 好 、 个 性特 长方 面的课 程。教学 内容往往过 分依赖 教 材 , 教材 往往 相 对滞 后。对学 生 采取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0 . 作者简 介 : 门艳 忠( 1 9 7 0一) , 男, 黑龙 江勃 利人 , 教授 , 工学博 士 , 从事农 机化工程及机械设计等研究 。
实践教学中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关
键
词: 机械专业 ; 实践教学 ; 创 新能力 ; 素质培养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2 . 0
《 国家 中长期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纲要 》 ( 以下 简 称《 纲要 》 ) 提 出高等 教育 要 “ 着 力培 养 信念 执 著 、 品德 优 良、 知识 丰 富 、 本领 过硬 的高 素质专 门人 才
和拔 尖创 新人 才 ” 。其 内涵深 刻 揭 示 了综 合 素 质
类人 才无 处不 需 , 培 养卓 越 的机 械工 程 师 乃 国 家 高 等教育 当 务之 急 。 因此 , 机 械 类专 业 也 是 各 高 等 工科 院校 不可 或 缺 的 专业 。虽 然 各 专业 类 型 、 专业 方 向和特 色不 尽 相 同 , 但 机 械类 学 生 应 该 在 机 械大 类 中交叉 融合 , 拓宽 口径 , 形成 基 础扎 实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7 基金项 目: 吉林 省教育厅 2 0 1 0年重点教研项 目 作者简介 : 陈 庆( 1 9 4一 6 ) , 吉林通榆人 , 吉林化 工学 院教授 , 主要从事 过程装备 与控制 工程专业 的教学 与科 学方 面 的研 究 。
2 0 1 3年 4月
文章编号 : 1 0 0 7 — 2 8 5 3 ( 2 0 1 3 ) 0 4 - 0 0 3 8 - 0 5
实 践教 学 中培 养 机械 类 专 业 学生 工 程 素质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研 究 与 探 索
陈 庆, 高 路, 甘树 坤
( 吉林 化 工学 院 机 电 工程 学 院 , 吉 林 吉林 1 3 2 0 2 2 )
文 明的重要 物质标 志 。具有 自主知识 产权 的现代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将产业界的需求与教育界的资源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和技术需求,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使得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课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管理模式,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专业三层次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专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当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等。
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浅析
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浅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机械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改变,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探索。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实践环境和设备的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对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对促进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完善。
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比较,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后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研究,还可以为相关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措施,促进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机械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借鉴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和存在的挑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定位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支 , “ 三个层面” 是指将传统本科人才需要 的工程
实践能力分为基础技能层 、 专业能力层 和综合创新 层进行 分 层培 养 、 逐 层递 进 , “ 四个 结合 ” 是 指要 坚持 课 内与课外、 校 内与校外 、 学校与企业 、 教师主导与 学生 自主相结合相补充的原则 , “ 五个模块” 是指在 实施过程中按传统做法分为课程实验 、 实习实训、 课
尹 飞 鸿 金 卫 东 刘春 节 干 为 民
( 常州工学院 江芬常州 2 1 3 0 0 2 )
[ 摘 要】 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苏省特 色专业建设工作、 工科应用型高级人才
培养模式的建设 工作 , 面向培 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 实践 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 才的 目标定位 , 针对机械 工程专 业人 才 多 样化培养 , 论述“ 政 产学研 用” 紧密结合 的合作新机制 , 探 讨 建立应 用型本 科 的全方位 、 多维度 、 差 别化 的 实践 教 学新 体 系, 创
该体系由“ 一个体系、 两个分支、 三个层面 、 四个 结合 、 五个模块” 构成 , 如图 1 所示 。“ 一个体系” “ 两 个分支” 是指该实践教学体 系包括课 内和课外两大
【 收稿日期 ] 2 o 1 3 —0 7 —2 7
一
层
第 二 层 业 能 力
第 三 层 新
[ 中图分类号】 C , 6 4 2 . 0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2 0 ( 2 0 1 3 ) 1 2 — 0 0 8 2 — 0 4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机械工程领域所 需的各类工程建设专 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 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 社会经济类型和 技术层次不断增多 , 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 上 呈 现 了多样 性 … 。为 此 , 分 析 机 械
等 月 尹 飞 鸿金 卫 东刘 春 节干 为 民 : 机 械 工 程 专 业 人 才 多 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培 养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创 新 研 究 。 3
中
职
( 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教 学体 系
该体系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 工 程创新 能 力 为核 心 , 以先 进 制 造 技 术 应 用 能 力 培 养为主线 , 以校企联合 、 工学交替 、 层层推进为途径 , 通过企业学习、 创新训 练、 学科竞赛 , 促进学生练脑
立机械工程类 专业应用型人 才多样化培养 的实践教 学新模 式, 构建循序 渐进 、 分层 递进 的立体化校 内实践教 学新平 台, 汇聚
泛 区域优质教 学资 源, 建 立多样化人 才培养 实践教 学质量保 障与监控 体 系问题 。
[ 关键词 】 机械工程 ; 应 用型本科 ; 专业人 才; 多样化培养 ; 实践教 学体 系
第2 7 卷 第l 2 期 2 0 1 3 年1 2 月
教 育 与 教 学 研 究
Ed u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i n g Re s e a r c h
Vl o1 . 27N0. 1 2 De c. 201 3
机械 工 程 专 业人 才 多样 化 培 养 的 实践 教 学体 系创 新 研 究 *
更好地 实践 贴近工 程 实 际 的培 养 理念 , 针对 普 通 应
用型人才( 传统本科培养模式 ) 、 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 卓越 工程 师培养 计 划 ) 和 高 端技 能人 才 ( 中职 与普 通本科分段培养) 等三种类型的人才 , 构建 了与之相
适应的三种实践教学新体系。
( 一) 传统本科 实践教 学体 系
度、 差 别化培 养 的实践教 学 新体 系的 建立 实 践性 教学环 节是 机械 类应 用型 本科 教育 的核
心, 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的提高起 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9 J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守特 色化原则 , 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 ; 同时也要 遵守 实用 型原则 , 这 是 学 校 生存 和发 展 之 本 。为 了
图 1 传统本科的实践教学体 系
* 基金项目: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 作者 简介 】 尹 飞鸿 ( 1 9 6 ) , 男, 常州工学院副教授 , 硕士。研究方向 : 教 育教 学 , 加 工过程建模与仿真。
・
8 2 ・
2 0
工
支
准高级工 培训
本 科 基 本能 力 培 训
赛
项
目
业
实
习
设
高 级工培训
本 科 阶
段
计
预备技师培训
实
践
教
本科应用能力培训
学
分
支
基 础 实 践 环 节
( 创新 思 维 ) 、 练手 ( 动 手 能力 ) 、 练 口( 交 流 表达 ) 、 练
阶 段
基本 技能 层
实 践
教
初级工培训
中级工 培训
学
分
心( 心智升华 ) , 全 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 能力。该体 系包括基础实践 、 技能实践、 综合实践三个环节 。其 中, 企业学 习分三个阶段进行 , 分别是企 业学 习 I ( 生产 岗位见习) 、 企业学习 Ⅱ( 技术 岗位实习) 、 企业 学 习 Ⅲ( 参 与 技术开 发 ) , 如 图 2所示 。
程设 计 、 毕业设 计 、 科技 实践并 进行 分类管 理 。 。 。
实 践 教 学 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 特别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 式, 是各类地方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课题_ 5 J . L 8 ] 。
一
、
多样化 机 械工 程专 业本 科人 才全方 位 、 多维
课 内 实 践 教 学 体 系I I 课 外 实 践 教 学 体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