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的实证分析_基_省略_内容分析数据与国际调查结果的比较_吴培群
当前教育现状与教师流动性研究
当前教育现状与教师流动性研究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流动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成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流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
在当前教育现状下,探讨教师流动性的原因、影响及其对教育体系的启示势在必行。
教育现状多元而复杂。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普遍面临着师资短缺、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评估标准多样化等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依然是许多国家亟待解决的课题。
尤其是在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师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学校常常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教师,而乡村或偏远地区则面临教师不足和流动性大的困境。
教师流动性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这方面,流动性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首先,职业发展与晋升机会是影响教师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许多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实现自身价值。
这不仅包括经济收益,也涵盖了职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有数据表明,那些能为教师提供良好职业发展通道和专业培训机会的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其次,工作环境与学校文化对教师的留任率有显著影响。
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反之则可能导致教师流动率增加。
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合理的工作负荷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另外,社会经济因素也在不断作用于教师流动性。
高生活成本、竞争激烈的住房市场以及家庭责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职业选择。
尤其是在大城市,教师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选择更高薪资的岗位,这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对于流动性的影响,不同层面的分析揭示了其对教育体系可能带来的诸多后果。
高流动率往往意味着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这可能会降低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效。
当一名优秀教师在短期内频繁更换学校或地区时,学生将面临教师教学风格变化、课程连贯性受阻等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的运用及效果比较
实证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的运用及效果比较引言: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总结与展示。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研究方法的选择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实证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实证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并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一、实证研究方法概述实证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分析并解释现象和数据,以推断出普遍规律和原则。
实证研究方法强调观察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建立在科学理论和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或定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出可测量的、可验证的结论。
二、实证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的运用1. 研究设计的选择在毕业论文中,研究设计是制定研究方案的重要环节。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来源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实证方法进行论证和推理。
2. 数据采集与整理实证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问卷、实验、观察等手段,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整理。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文献调研、实地调查、网络问卷等,通过采集的数据,可以得到客观、可靠的结果,为毕业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提供支持。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实证研究方法依托统计学、数学模型等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
通过数据的量化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的可信度和普适性,增加论文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同时,研究者需要合理解释数据结果,将其与理论模型相结合,以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的效果比较1. 精确性与可验证性实证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可以得出客观、准确的研究结论。
相比之下,其他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质性研究等在精确性和验证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客观性与普适性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出客观、普适的结论,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教师流动是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成本与收益的视角,运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新建地方院校教师流动的不同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诠释了教师流动的发生机制,提出了有效引导教师流动、实现教师与高校双赢的主要建议。
[标签]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流动流动群体非流动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世界各国教师流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即流动数量增加、流动速度加快。
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教师流动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从教师流动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校资源配置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师流动作为西方教师职业状态的指示器,也是理解和研究教师行为的重要工具,如试用期、合同期教师之间,有任期、终身雇用教师之间,以及学科变化使教师流动都存在显著差异等。
教师流动的实质是教师对流动成本与收益权衡的结果,工资差别被列为仅次于教学负担之后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他如配偶职业、生活成本过高、学校位置等均影响教师流动,也有学者认为反映教师流动意愿的工作满意度与收入无关。
由于教师流动成本与收益的私人性特点,单独对教师流动进行成本与收益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大学制度的差异,西方学者对高校教师流动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尚无类似研究。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质量师资严重缺乏。
随着劳动力日益依赖市场配置,高学术生产力教师也向实力雄厚大学集中⑦。
教师流动开始引起关注,如收入的约束影响了高校教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费选择;学校之间待遇差别过大,加上校园软环境不同和教师自身因素等是高校教师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个人成长和竞争因素也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有的学者开始提出对教师离职的成本收益分析设想@,并没有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远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受各种条件限制,教师流动问题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稳定难。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在大学论文中,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际数据和事实来验证研究假设或论点的过程。
而讨论分析则是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回答研究问题并提供深入的见解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探讨大学论文中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的重要性及其写作方法。
实证研究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获得的、客观可量化的数据和结论。
在写作实证研究结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和顺序,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一般来说,实证研究结果的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清晰地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这一部分可以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解释研究的动机和目标。
其次,需要详细地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数据采集过程。
这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步骤。
在描述方法时,要确保向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理解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接下来,需要准确地呈现实证研究的结果。
这包括定量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图表和图像,以及定性研究中的描述性数据和引用的案例。
在呈现结果时,要采用清晰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模棱两可的表达,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结果。
在呈现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是讨论分析的核心部分,旨在回答研究问题,提供深入的见解和理论支持。
在分析和解读时,可以结合已有的理论框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对比。
同时,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泛化,以保持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最后,需要针对研究结果和讨论分析提出结论和建议。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概括,建议是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的实践意义和改进方向。
在提出结论和建议时,要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进行,不可片面和武断。
总的来说,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不仅是研究者的劳动成果和学术贡献,也是读者理解和评价研究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写作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应该准确表达,合理论证,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晚年找老伴的注意事项晚年时期,许多人都会感到孤独,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老伴来共度晚年。
然而,晚年找老伴是一项需要谨慎和注意的事项,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保持理智。
在选择老伴之前,应该冷静地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条件。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交需求、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等等。
不要追求完美,但也不能草率决定。
找老伴是为了共度晚年,必须要确保双方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之间的契合度。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沟通。
沟通是维持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和潜在老伴的接触中,需要积极主动地交流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对方的经历和心情。
同时,也要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避免隐瞒或虚伪的行为。
只有通过真诚沟通,双方才能建立起信任和亲近感。
另外,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和独立。
在初期相交时,不要过于依赖对方,也不要试图改变对方的生活方式或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这是生活的基本需求。
要学会尊重对方的独立性,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
此外,要有共同的生活规划和目标。
晚年找老伴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共同度过晚年,并在需要帮助和支持时相互照料。
因此,双方应该共同制定生活规划和目标,包括居住环境、健康保健、经济安排等等。
有了共同的规划,双方可以更好地协调和配合,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
最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找到合适的老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寻找老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人,有的合适,有的不合适。
不要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决定,也不要过分苛求。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缘分,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
晚年找老伴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决定,应该慎重对待。
需要保持理智和冷静,进行充分的沟通,尊重对方的隐私和独立,制定共同的生活规划和目标,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找到合适的老伴,共度晚年的幸福时光。
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测度和影响机制——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测度和影响机制——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测度和影响机制——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概述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发生变动的能力,衡量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教育流动性。
教育流动性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衡量教育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测度和影响机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加入职场。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1300万名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但就国家整体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攀升,并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水平。
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逐渐提升,是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一种表现。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测度方法教育流动性指的是个体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发生变动的能力。
在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测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学历水平的升迁:通过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位变动情况,可以间接反映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变化。
随着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大量毕业生通过升职或跳槽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不断提高。
2. 就业地域的变化: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不同城市或地区就业的情况,可以间接测度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工作,这表明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性逐渐增强。
3. 薪资水平的变化:通过研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薪资水平变化情况,可以间接测度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变化。
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但从就业初始阶段到职业发展阶段,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会随着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提升而提高。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影响机制高校毕业生流动性的影响机制多方面,下面主要从教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教育因素:高校毕业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增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分析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分析与质性研究的比较大学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的学科领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要求也有所不同。
其中,实证分析和质性研究是两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一、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为准,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它适用于那些能够量化和测量的问题,如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等。
实证分析通常采用科学性较强的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证分析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客观的、可验证的结果。
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
此外,实证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对决策制定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实证分析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实证分析过于强调数据和数字,忽视了一些难以量化的现象和因素。
其次,实证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样本和数据,对研究者的要求较为严格,对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实证分析并不是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二、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以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化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它通常采用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质性研究适用于对主观感受、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等进行研究的领域。
质性研究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深入理解和揭示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个体的访谈和观察,可以获得具体、生动的信息,使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此外,质性研究也注重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质性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样本数量较少,质性研究的结论往往只适用于具体的个案,难以推广到整个群体。
其次,由于质性研究的主观性较强,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自身的偏见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和实施质性研究时需要注意数据的选择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机会成本与高校教师流动意向的实证研究
* 本文系 2012 年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变化中的亚洲学术职业”(项目编号:1125-2693)的研究成果 ①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1-2010)》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变动情况”计算。 ② 根据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 2003 年的调查报告,约 19.3%的高校教职工有换工作的打算。 参见: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
二、理论框架 国内外关于流动及其意向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基 于心理学预期理论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模型上。 较早的模型 强 [12] 调流动决策过程中由工作满意度低 到发生工作流动的路径,随后的模型 在 [13-14] 对工作满 意度的前因变量进行扩展的同时补充了外部机会对 流动决策的影响。 而对于“机会”本身,心理学模型未 做更细的讨论。 实际上,不同劳动者面对的外部“机
劳动 力市
场
地区 省人均 GDP
表示地区的分类变量,东部为对照组,中部和西部由两个 述 统 计 和 每 个 变 量 的 缺 失 值 所 占 百 分
虚拟变量分别表示
比。 与以往调查研究一致,本调查中高校
表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 单位万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1 年数据
23%的教师有流动意向。 此外,总体上,约
的外部“拉动”因素进行分解和讨论。
工作流动被经济学家视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 [15]
因此,高校教师进行工作流动决策的基本条件为流动
的净收益大于流动的成本,如公式(1)所示:
ba - b > c
(1)
其中,b 为现有工作给教师带来的收益 ,ba 为 获 得 的
替代工作给教师带来的收益,c 为进行流动所需
由由
摘 要:对 2012 年全国公立四年制本科大学全职教师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机会成本是高校 教师流动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现为,在高校条件无法满足教师期望的情况下,能力强的教师 和在岗搜寻的教师更倾向离开;教师与职业匹配质量越高越不易离开;教师倾向于从相对薄弱 的高校离开。
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__省略_于CHNS九省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_胡霞
2016.8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基于CHNS九省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胡霞李文杰内容提要:本文利用1989~2011年CHNS数据和面板回归模型,在分解收入流动性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城乡收入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的内在影响机制,以探究收入流动性是否会阻止短期收入不平等固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个体间相对收入地位排序改变引起的交换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具有促进作用,收入分配结构变动引起的结构流动性对长期收入均等化具有阻碍作用;收入流动性能否促进长期收入均等化、防止收入阶层固化,取决于交换流动性和结构流动性的力量对比。
因此,在利用税收等手段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同时,增加收入流动渠道、提高交换流动性,将有助于防止短期收入不平等固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交换流动性结构流动性长期收入均等化收入不平等收入阶层固化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基尼系数也在不断增大。
1981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88①,30年以后增加到0.477②。
基尼系数常被用来测度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
如果根据年度收入计算,它所测度的是短期收入不平等;如果根据某一阶段的平均收入计算,它所测度的是长期收入不平等。
过去30多年间中国居民年度收入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意味着短期收入不平等趋于恶化。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短期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短期收入不平等转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导致收入阶层固化,从而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王海港,2005;章奇等,2007)。
因此,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以探究短期收入不平等是否会转化为长期收入不平等(例如王海港,2005;章奇等,2007;周兴、王芳,2010;雷欣、陈继勇,2012;权衡,2015;张立冬等,2015)。
目前,关于中国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根据分析视角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在大学生的学术生涯中,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以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实证研究结果的呈现在完成大学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之后,需将研究结果进行呈现。
研究结果的呈现应该清晰、准确,并符合学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呈现实证研究结果: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的描述和概括,通常用来展示数据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
该分析方法可以使用多种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通过这些图表,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特征。
2. 实证结果表格:将实证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表格形式,可以使得读者对结果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表格应包含详细的数据,并标明各个变量的说明和单位。
3. 统计推断分析:统计推断分析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
通过使用统计模型和相关检验方法,可以得出某些变量间的相关性、差异、相关性的显著性程度等。
将统计推断分析的结果写入论文,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结论。
二、数据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是大学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它涵盖了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概括的一种方法,可以使用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百分比等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绘制散点图等方法,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正相关、负相关或者没有相关。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可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并进行预测和解释。
4.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因素对一个变量的影响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可以判断这些因素是否对变量产生显著影响。
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与探讨
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与探讨一、调查背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针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在中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包括正式教师、兼职教师等。
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教学工具使用情况、学生评价等方面。
共收到有效问卷314份。
三、调查结果3.1 教学经验在调查对象中,拥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最高,达到54.78%。
其次是拥有3-5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为27.07%。
而拥有1-3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为15.29%,拥有1年及以下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最少,仅为2.86%。
3.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方面,调查对象普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其中讲授式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占比为60.57%。
其次是案例分析式教学,占比为45.86%。
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面,占比为31.08%,仅次于实验式教学,占比为39.81%。
3.3 教学工具使用情况在教学工具的使用方面,调查对象主要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占比达到84.39%。
其次是使用教学软件,占比为49.68%。
而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的占比相对较低,仅为17.52%。
3.4 学生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调查对象普遍受到学生认可和好评。
其中,得100分的教师仅占3.82%,得90分以上的教师占比为59.55%。
而得70分以下的教师仅占1.27%,得80分以上的教师占比高达93.31%。
四、分析与探讨4.1 教育背景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在调查结果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为44.27%,而仅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为39.81%。
同时,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方面表现更加出色。
这表明,教育背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招聘教师时,应更加注重教育背景的考虑。
北京市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流动, 但见微 知著 , 或可 以窥见 中 国高 校教师 国际流
动 的现 状 。 高 校 教 师 国际 流 动 的 形 式 包 括 长 期 流 动 ( 永 久 移 民、 获 得 国J ' t -  ̄职教 职 ) 、 短期 流动 , 及 其研究 与思想 的流动 , 如参 与 国 际 同行 评 审 工 作 、 参e z G o n z  ̄ l e z 等 人从 个 体 体 验 的 角 度 对 E r a s — m u s 项 目中学 生 流 动 的 影 响 因素 进 行 了研 究 , 发现 国
家大小 、 生 活成 本 、 距离、 教育背景 、 大学质量 、 接 收 国 语言 、 气 候 以及 国 家 的 性 格 特 征 和 时 间 效 率 等 , 均会
高校中的国际博士后对“ 教 育 移 民” 的 需 求 不 容 忽视 ; 而 个 体 自身 与 家 庭 的 因素 , 包 括 能 力 层 面 的 客 观 条 件 以及 愿 望 、 观 念 等 主观 因素 也 会 影 响 个 体 的 国 际 流 动 ( 李梅 , 2 0 0 8 ) ; 个 体 所 在 的 国家 和 地 区 、 所 处 的 职 业 生 涯 阶段 、 性别 、 学科领域 、 国 际 流 动经 历 的 时 间 长 短 等
北京市高校教师 国际流动 的现状及 其影响 因素 的 实证 研 究
O韩 亚菲 马 万华
[ 摘要 ] 高校 教 师 的 国 际 流 动 是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研 究 和 实践 非 常 关 注 的 问题 , 但 中 国 高校 教 师 国际 流 动 的 实 际情 况如 何 , 鲜 有 实证 研 究 。本 研 究 对 北 京 市 高校 教 师 国 际流 动 的现 状及 其 影 响 因素 进 行 了 实证 分 析 。 本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大学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在大学论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进行验证和推断,从而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数据分析则是实证研究中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论文中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应用。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证研究方法。
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统计分析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
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在大学论文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来收集相关数据,进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对于社会学领域的论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通过对特定条件下进行干预和观察来验证假设的实证研究方法。
在大学论文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场景和操作变量来验证或者推翻某一假设。
例如,心理学领域的论文中常常会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究特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3.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详细地研究和描述某一现象、事件或个体的实证研究方法。
在大学论文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某个特定案例来揭示一些普遍规律或者进行理论构建。
例如,管理学领域的论文中常常会选择某个企业或组织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运营策略、组织结构等来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与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数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下面将对数据分析中的常用方法进行介绍。
1. 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
在大学论文中,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记录、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整理则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和清洗,以便后续分析的进行。
社会资本与高校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分析
社会资本与高校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分析一、社会资本与高校大学教师流动的关系研究和假设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大学教师的流动反映的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
随着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随之加大。
有流动意向的高校教师的比例增大,其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
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在大学教师流动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当代中国,处于一种“关系至上”的社会体系,社会资本对于大学教师流动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例如,在外留学的实习生曾经发现,如果实验室的主任和副主任为同籍,那么他们所带的实习生则大概率也是同籍。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本”。
作为“社会资本”的早起流动者便是对高校教师流动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在获取信息的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布岗位信息和职位要求,并对最终的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
比如,教师会认为在一个拥有广泛人脉或掌握关键社会资本网络的学术机构工作,未来晋升、课题申请、文章发表等会更为容易;学生会认为,有一个资质深厚,人脉广泛的导师找工作会更容易等等。
另外,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相比有一点不同之处,社会资本主要在流动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对后续的影响逐渐加深,因此,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不同,他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是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促进个人福利的得失。
他重视的是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一种机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一种关系理论。
而高效大学教师的流动是受到“强关系”的社会资本资论影响。
“强关系”理论指的是亲密无间、互动次数多、互惠交换多、感情较深。
对于求职的结果,“强关系”的影响更大,从人情的角度来说,在有能力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伸出援手;从信任的角度来说,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违背正式组织原则的方式提供帮助,因此,在高校大学教师进行求职的过程中“高强度”的社会资本起到了?0定性的作用。
二、社会资本与高校大学教师流动的研究发现和实证分析1.家庭成员影响大学教师流动决策讨论根据调查,近24.8%的人对于“离职时是否与他人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选择是没有与他人商量。
学缘对高校教师流动性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Web内容分析数据
重 庆 高教 研 究
Cho n g q i n g Hi e a r c h
Ma r ., 2 01 5
Vo 1 . 3 NO . 2
第 3卷 第 2期
■ 教 师 发 展 研 究
师 总人数 的 比率 ) 过 高是 导致我 国大学教 师校 际流动 性过 低 的 一个 原 因 , 学缘 越近 , 教师 通 过流动 进入 该校越 容 易。我 国大学教 师校 际流动 是 学缘庇 护下 的能 力流动 。
关 键词 : 学缘 ; 高校教 师 ; 校 际流动 ; 相 关 分析 ; 回 归模 型 ; 实证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5 , 0 2 1 3 . 9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0 1 2 ( 2 0 1 5 ) o 2 — 0 0 6 8 - 0 7
一
、
已有 相 关 研 究 述 评
自从社会 学家默顿提 出包括 “ 普 遍主义 ” 在 内的四大“ 精神 气质 ” 之后, 人们 就在不 断地通 过实证 研究来 验 证现实 的科 学世界是否真 正完全遵循 “ 普遍 主义规范 ” , 这 些 实证研究 的分析样 本 主要来 自于 大学 教师 。上世 纪对美 国大 学教师 的毕业 院校和学术业绩 与伴 随着 流动 的选拔 教师 过程 的实 证分析 结果 表 明 , 毕业 院校 对大
学选拔 录用教师 的作用 大 于教 师学术 业 绩 的作用 , 大学 的人 才 配置 是 由“ 所属 过程 ” 决定 的 ( C r a n e , D . , 1 9 6 5 , 1 9 7 0 ; L o n g , J . S . &A l l i s o n , P . D . , 1 9 6 2 , 1 9 6 3 ; R e s k i n , B . F . , 1 9 7 9 ) 。1 3本 教 育社 会学 家 山野井 敦德 ( 1 9 9 0 , 2 0 0 5 )
大学论文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分析
大学论文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分析在大学阶段,撰写一篇有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的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
一、实证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收集回答来收集数据。
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注意问题的选项和顺序,确保问题准确反映研究目的,并使用适当的量表来收集数据。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受控环境中引入干预措施来验证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因素上的一致性。
3.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整理、分析和评估已有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可以获取已有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并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二、数据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用于总结和描述收集到的数据。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对数据的分布和变异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推论统计分析:推论统计分析用于从样本数据中推断总体参数。
常用的推论统计方法包括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通过推论统计分析,可以对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推广,并得出关于总体的结论。
3.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可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并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
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用于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归纳为更少的关键因素。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降低数据的维度,并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结构性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在论文的结论与讨论部分,需要根据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全面的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的可能性。
总之,大学论文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是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以下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的现状特点: 1、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较高,但机会仍需增加。大部分教师表 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学者是他们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提高自身学术水
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 流的机会仍需增加。
二、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 进行调查。首先,我们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工作满意度、科研工作满意度、福利 待遇满意度和校园文化环境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我们随机抽取了全国各地5所高校的5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 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我们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 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情况及影响因素。
2、加强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提 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例如,开展教学和科研方法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 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强团队合作,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拓展学术视野。
3.改善待遇
为了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满意度,高校应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政策,建立 科学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例如,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制定合理 的薪酬增长机制;加大对教师福利的支持力度,提高福利待遇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师海外留学与学术交流、引入海外人才与教 学资源、参与国际学术组织与活动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高校教师工 作国际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由于不同高校 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师工作国际化的程度和方法也各有不同,相关研究仍需进一 步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2013年5月科研管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4,No.5May ,2013收稿日期:2012-02-18;修回日期:201210-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的资助(项目批准号:12YJA880124),“聘任制下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起止时间2012.1-2014.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机要密码干部流动”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YZDJ1005,起止时间:2010.10-2013.10)。
作者简介:吴培群(1966-),女(汉),山东莱芜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数学教研室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应用统计、比较高等教育、科学社会学。
封化民(1963-),男(汉),陕西富平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计算机博士,研究方向:视频分割与视频语义结构分析、Web 多媒体内容分析,智能信息处理。
文章编号:1000-2995(2013)05-007-0086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基于Web 内容分析数据与国际调查结果的比较吴培群,封化民(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100070)摘要:作者对我国大学教师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得到一个大样本(27所高校的4890名教师),从各校的师资网页上收集了每个教师的简历资料并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得到了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有效个案数2354人);对该数据及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采用“人均校际流动期望值”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中国外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在所有国家中最低,美英德等欧美国家大学教师的流动性高于亚洲各国而居于中等程度;要使我国大学教师的流动性适度提高,必须强化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身份属性、完善职称制度和聘任制度,以优良的学术条件吸引教师人才。
关键词:大学教师;校际流动;内容分析法;人均校际流动期望值;大学制度中图分类号:G515.1,G353.1,O213.9文献标识码:A本文所说的大学教师,指的是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师;校际流动,指的是大学教师所供职高校的变换(兼职除外)情况。
大学教师适度的校际流动,不仅可以保证大学吐故纳新,有利于学术争鸣和交流,而且还可以避免大学学术的“近亲繁殖”,发挥人才互补优势,有助于学术发展和繁荣。
所以,对我国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及相关中外比较分析,揭示我国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的规律性,于我国大学的学术队伍建设、大学评价及大学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但是这样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足以覆盖全国大学教师总体的大样本的实证量化研究,现在国内还极少。
本文报告的正是作者这样的实证研究结果之一。
1引言1.1相关研究述评在欧美国家及日本,建立在对全国大学教师抽样调查基础上的实证量化研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就蓬勃展开了。
比较著名的,可以举出美国社会学家Caplow ,T.和McGee ,R.J.于1958年基于大规模结构式访谈、经济学家Brown ,D.于1965年到1967年间基于全美大学教师抽样问卷调查而分别进行的美国大学教师实证研究。
显然,这些研究中的大规模访谈和问卷调查付出的人力物力之庞大是可以想象到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山野井敦德从日本文部省发布的《学校教员统计调查报告书》中分析得到了日本所有在1978第5期吴培群,封化民: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基于Web内容分析数据与国际调查结果的比较·87·年到1980年间具有校际流动经历的大学教师名单及其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日本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规律。
这种从档案性资料中分析获得研究信息的方法,是一种省钱省力且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又能保证的方法,但却难以取得研究对象的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观”信息。
进入21世纪之后,山野井领导的研究小组又采用了多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方法对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情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2]。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大学教师的国际性调查。
1992年至1993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资助并组织了对美、英、日、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师问卷调查(下文称“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调查问卷中有涉及大学教师流动的项目。
日本的山野井敦德对该调查的相关项目做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4个国家和地区中①,除俄罗斯之外,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性最低[3,4]。
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问责、财政紧缩等新情况的挑战,各国大学教师职业需要新的变革,从而对大学教师的国际调查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2007年,参与组织过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的有本章(日本)和Williams K.Cummings(美国)等专家学者,又组织了对20多个国家大学教师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于同年也用同一问卷对我国大陆的大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但至今也未公布“发出问卷数”、“有效回收率”等关键信息和基本数据,所以本文也无法用该次调查数据作中外比较。
另外,从这次大陆调查的参与者发表的论文看,问卷中所谓的“流动”项目,实际上问的是教师的“流动意向”,而非“实际流动情况”②。
1.2问题提出虽然上述大规模的大学教师问卷调查对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价值令人瞩目,但是庞大的人力物力支出下过低的问卷回收率(例如被认为比较成功的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的有效回收率尚不足50%)也常常引起人们的质疑,这种情况在我国尤甚。
事实上2006年之前大学教师国际问卷调查在我国均未成功展开;本文作者于2007年面向我国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也因有效回收率太低而使回收数据失去统计意义[5]。
这说明要在我国对大学教师这个高自主性的职业群体依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是不太现实的。
什么样的信息收集方法对我国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更可行和更有效?实际上,现在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收集大学教师信息的条件:在强调问责和信息公开的现代社会,大多数大学都通过网络介绍教师的学术生涯、学术业绩等信息,这些“官方的”档案性信息,在信度和效度上是远远高于问卷调查结果的。
本文作者就是利用这种网络条件得到了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数据。
另一方面,用什么样的统计量作为国际间比较的指标值更科学?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平均值和百分数这些简单统计量之外,应该开发和运用更精密的指标来进行深度的国际比较分析。
本文参照日本学者的研究,采用“生涯流动期望值”指标,对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更为客观的中外比较。
2数据来源:通过Web内容分析自建的数据库及国际调查数据本文的数据来源有两个,其一是作者自己收集整理的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其二是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数据。
2.1两个数据来源作者先按照大区-省-大学-学院-系(所)的层次顺序对我国大学教师进行分层整群抽样,确定了一个来自27所公办普通高校的4890名教师构成的样本;对样本中的每位教师,以其所在大学网页上的师资介绍为主,收集了他们截止到2008年的简历信息;再设计“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学业经历信息及职业经历信息三大类共计30余个“项目”,用内容分析法对每一份简历进行分析及录入,并分析①②日本学者对卡内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参与调查的埃及尚未提交调查数据,故日本学者分析的是来自14个国家的调查数据。
下同。
见如下论文中的介绍:李志峰,沈红.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1):72-75.谷志远.我国学术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变革-中国大陆"问卷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6):73-89.·88·科研管理2013年出了每个个案的“工作历经大学数”及“校际流动次数”等数值,最后得到2354位大学教师流动情况的数据(以下简称“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
有效个案数(2354)可以与问卷调查中的“问卷有效回收数”相对应,其对样本容量的比率是2354/4890,约合48.3%,该比率可以与问卷调查中的有效回收率相对比[6]。
本文所用的另一份数据来源于1992年至1993年的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这次调查共发出4795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486份,有效回收率40.6%。
日本的有本章教授组织了对这次问卷调查数据的初步统计[7,8]。
他们的统计数据是本文进行中外比较的主要参照内容。
2.2中外数据的可比性分析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与作者自己从网上收集的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在时间上相差15年,二者有无可比性?回答是肯定的,其可比性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两份数据采集时我国与美日等国所处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同,这是可比性的最重要基础。
要从国际比较中借鉴外国成功的高教管理和科研管理经验,相同发展阶段上的中外比较非常关键。
日美等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世纪90年代卡内基国际调查时,它们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峰阶段,准备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与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是极其类似的。
第二,两份数据采集时,美日等国大学教师流动及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情况与我国现在的情况也极为相近。
前者流动高潮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大学教师的流动高潮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本文所用的自建数据库和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都是在各自国家大学教师流动高潮出现20年后收集的,从这一点说,现在我国大学教师市场与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时日美等国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
第三,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的有效回收率(40.6%)与作者自建的上述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的相应比率(48.3%)比较接近。
这三方面,保证了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与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的可比性,使得本文基于这两份数据的中外比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分析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用哪些指标来刻画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的高低?本文主要采用“人均生涯流动期望值”,也用“流动频数”和“人均流动次数”辅助讨论。
3.1“流动频数”和“人均流动次数”历经大学数是可以从教师的工作简历中直接统计到的一项数值,历经大学数减1就是校际流动次数,所以流动频数和人均流动次数是用于不同的大学教师群体间比较流动性高低的最简易的指标。
但是这类指标的最大问题是,它们受样本年龄情况的影响较大,从而不利于横向比较。
事实上,历经大学数和校际流动次数是大学教师既有的流动情况,是一个随年龄不断“累积”的变量,所以,一个大学教师群体的人均历经大学数和人均校际流动次数大,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群体的校际流动性就高。
例如,即使来自同一个大学教师总体,低年龄样本的人均历经大学数和人均校际流动次数显然会低于高年龄样本的相应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