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贫困人口9422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中国贫困人口9422万人2010:2688(贫困线:1274)2011:1.28亿(2300)
年份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合计
标准
(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
标准
(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
规模
(万人)
比重
(%)
1984 200
2000 6253209 3.5 8656213 6.7 9422 10.2
2001 6302927 3.2 8726102 6.6 9029 9.7
2002 6272820 3 8695825 6.2 8645 9.2
2003 6372900 3.1 8825617 6 8517 9.7
2004 6682610 2.8 9244977 5.3 7587 8.1
2005 6832365 2.5 9444067 4.3 6432 6.8
2006 6932142 2.3 9583550 3.7 5692 6
2007 7851479 10672841 4320
2008 11964007
方法:1.中央政府或省政府将救助款和物资拨付给地方政府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将救助款交给贫困地区
2、利用现代银行直接对贫困家庭进行资金救助的手段。
3.从长期角度看,最优的方法是迁移人口和集中人口
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一:最大的弊端是许多的救助物资不断不能如数的到达贫困人口的手中,而且将导致中饱私囊或挪为它用的腐败行为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对国家救助资金和物资的有效监控的渠道
方法二:优点在于他能够直接绕过重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救助资金直接到达贫困家庭的手中,从而杜绝了政府侵占、挪用救助款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有许多的基础和成本。首先,贫困人口多出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而在不发达的山区,基础设施极其简陋,没有像样的公路,方圆数十里没有银行,人们甚至对于银行没有一点的概念,由于知识水平和心理成本,不会到银行去办理存取款业务,因此,如何真正使得救助资金到达困难户手中仍然是一个问题。
方法三:1、避免了开发贫困区的各项支出,如修路建桥和救助金支出(假设贫困人口迁出后有就业机会);
1、避免了贫困山区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穷困山区一旦修路后,山内的资源,如煤、木材,就成了过度开采的对象,源源流向山外,资源浪费严重。这种掠夺式的开放对于环境造成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2、贫困山区的人口的集中可以带来规模效应。贫困山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理条件的恶劣以及人口的分散。人口的集中可以带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服务业的开展,可以合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分散条件下,村民各自为生,自给自足、封闭阻塞,因而除了发展小农经济外,谈不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和经济专业化。
4、迁移会增加迁入地的劳动力供给和开发,优越的条件可以使得贫困山区的人口创造财富,发家致富,同时增加迁入地经济的总量和人口的规模,产生小城镇之类的人口集聚效应。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知识、信息、观念等等方面对于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创造更多的条件,国家节省了救助支出,同时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迁移和集中贫困人口的扶贫方法的成本:
1、文化利益冲突:迁入人口无疑会占用迁入地的土地,而土地又是人们非常重视的资产,因此,当地的居民会对外来人进行排挤。不同的习俗、文化也会产生磨擦,产生了政府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的成本。
2、迁移成本:迁移过程中的运输费用、迁入居民的房屋建筑支出、对迁入者的补贴、帮助迁入者开展生产的费用等等。
3、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安置:贫困人口的贫困与他们的地理位置有关,地理位置造成他们观念的闭塞、落后,因此,改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至关重要。对于贫困人口的再教育有利于他们再就业和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