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 摘要患者性别比例为751,其中男性161例(34),女性282例(66)。
诱发因素中,物理因素(温度、压力、风吹)占31,食物因素占67,药物因素占32,精神因素占42,蚊虫叮咬占29,其他原因占61,找不到明显诱因占38。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总患者人数的92,其次是皮肤划痕症,占12。
慢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以物理因素为主,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最为常见,遗传因素可能对其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2. 一般资料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瘙痒性风团,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以上。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即反复发作的风团持续时间超过6周。
排除标准包括:急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
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严重程度、诱发因素、合并疾病以及治疗情况等。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血清总IgE、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 抗体(dsDNA)等。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P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段落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研究的基本背景、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确保读者对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 临床资料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者机体 外周 血 C D 8 C D 2 8 一 T细胞 、 C D 4 C D 2 5 T细 胞 比例 与对 照 组 相 比存 在差 异 , C D 8 C D 2 8 一 T细 胞 比例降低 也可 能是 C U致病 机制之 一 。 [ 关键 词 ] C D 8 C D 2 8 一 T细胞 ; C D 4 C D 2 5 T 细胞; 抗 I g E抗体 ; 抗 F c e R I 抗 体 ; 慢 性荨麻 疹 [ 中图分 类号 ] R 7 5 8 . 2 4 [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4 6 8 . 2 0 1 6 . 0 6 . 0 0 5
An a l y s i s o f CD8 CD2 8一 T Ce l l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f r o m Pa t i e n t s wi t h Ch r o n i c Ur t i c a r i a
F c e R I a n t i b o d y we r e me a s u r e d b y E L I S A a n d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C D3 ,CD 4 ,CD 8 ,CD 8
C D 2 8一a n d C D 4 CD 2 5 T c e l l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wa s d e t e c t e d b y l f o w c y t o me t r y i n 8 3 p a t i e n t s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何清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38)005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D-二聚体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50例(慢性荨麻疹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ESR、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清CRP水平与ESR、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CRP、ESR、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CRP的水平与ESR 水平(r=0.51,P<0.05)、D-二聚体水平(r=0.55,P<0.05)均呈正相关.慢性荨麻疹患者ESR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CRP、ESR、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CRP的水平与ES R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呈正相关,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总页数】2页(P694-695)
【作者】何清
【作者单位】丰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江苏徐州2217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PG-SGA评分与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J], 于玲;赵佳佳;姜桂春
2.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J], 谢淑红;温珠妹;郑英城;魏
玉仙;陈力
3.小儿慢性荨麻疹血清IgE水平变化与氯雷他定糖浆结合玉屏风颗粒药浴疗法相关性研究 [J], 罗素芳;吕毅
4.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研究 [J], 刘静;胥学冰;唐亦复;樊霞;王俭
5.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对预后的影响 [J], 郭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
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42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包括临床特点、疾病诱因及临床症状分型等。
结果所有患者中CSU患者最多,共127例(52.48%);在所有典型诱因中,物理因素是造成CU 的主要原因,共43例(17.77%);血管性水肿患者的风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不伴有血管性水肿患者(P<0.05),其他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慢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群体,疾病诱发原因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伴血管性水肿;通过分析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指导。
标签: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症状分型;诱因;临床特点慢性荨麻疹(CU)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病症,临床表现为血管、黏膜或皮肤的炎性充血的或组织内水肿,病因较为复杂。
与国外的慢性荨麻疹流行病学报告相比,目前国内关于该病的研究相对较少[1]。
本研究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42例,男女比例135:107,年龄13~73岁,平均(36.48±2.57)岁。
按年龄划分:其中12~20岁32例(13.22%),21~30岁71例(29.34%),31~40岁74例(30.58%),41~50岁24例(9.92%),51~73岁41例(16.94%)。
按病程划分:病程0.5~1年143例(59.09%),病程1~5年62例(25.62%),病程5~10年23例(9.50%),病程>10年13例(5.37%)。
1.2方法依据WAO制定的CU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研究问卷表,由经相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询问,问卷中的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基本资料、首次发病年龄、发病诱因、是否伴血管性水肿、临床分型等,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与统计。
社区4种常见慢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社区4种常见慢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程必蕴;李琼;彭素琼【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8(37)10【摘要】糖尿病、高血脂症、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本文观察石坪桥地区社区这4种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作者对在本院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患者共267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
将临床上已诊断为糖尿病、高血脂症、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214例分为4个疾病组,其余53例为对照组。
糖尿病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5~85岁;高血脂症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31~83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30~84岁;冠心病组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37~80岁;健康对照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30~82岁,符合健康人体合格标准。
【总页数】2页(P1135-1136)【作者】程必蕴;李琼;彭素琼【作者单位】重庆市西郊医院,检验科,400050;重庆市西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0050;重庆市西郊医院,检验科,4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相关文献】1.丹江口市社区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普查结果分析 [J], 庞华靖2.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J], 常国杰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分析 [J], 郭瑛;杨菊花4.五种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J], 黄萍5.4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J], 彭后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流变学检验与临床应用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验与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验在临床心内科疾病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实施不用的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患者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流变学检验可以准确反应患者的血液性质,为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116-02血液流变学是指人体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会随着血液成分的变化而变化,临床通常会以血液流变学检验作为相关病症的诊治依据,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心脑血管疾病等[1]。
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可以全面的解释血液与血管之间的作用、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心内科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为(50.2±1.3)岁;病程为2~10年,平均病程为(5.6±2.5)年;其中肺心病患者15例,高血压伴心绞痛患者18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患者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1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情组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检验流程实施检验操作,观察组采用北京众驰ZL4500型标准的血液流变学检验流程实施血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
标准血液流变学检验操作方法如下:1.2.1采集标本血液标本采集前12h禁食动物脂类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放松的心态,且禁止服用对血液流动有影响的药物,比如维生素K、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采血应避开女性患者月经期。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作者:马春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9期【摘要】目的了解和探讨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临床上患有慢性荨麻疹的44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443例患者中,女282例(63.66%),男161例(36.34%);性别比例为1.75:1;平均发病年龄(31.3±12.5)岁;平均病程(38.4±65.4)个月。
诱发因素中物理因素(温度、压力、风吹)为121例(27.31%),食物因素为65例(14.67%),药物因素28例(6.32%),精神因素24例(5.42%),蚊虫叮咬19例(4.29%),其他原因47例(10.61%),找不到明显诱因139例(31.38%)。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230例,为总患者人数的51.92%,其次是皮肤划痕症98例(22.12%);直系亲属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为31.4%。
结论慢性荨麻疹诱发因素以物理因素为主;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最为常见;遗传因素可能对其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分析荨麻疹(chronic uticaria, CU)是皮肤科常见的病症,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以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是其重要的表现[1, 2]。
慢性荨麻疹在欧美人群中发病率为0.1%~0.3%[3, 4]。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443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来了解和探讨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5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443例患者,女282(63.66%)例,男161(36.34%)例;平均发病年龄(31.3±12.5)岁;平均病程(38.4±65.4)个月。
入选标准:①临床上确诊为CU的患者;②性别与年龄不限;③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如实回答相应的问题。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31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31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段娜;郑瑞;周瑞艳【摘要】目的:明确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31水平与瘙痒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5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IL-31的含量,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瘙痒程度.结果:荨麻疹患者血清IL-31水平为28.63±15.38 pg/mL高于对照组的1.74±0.30 p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瘙痒组IL-31水平分别为17.82±14.77 pg/mL,34.28±10.39 pg/mL和37.68±15.18 p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程度可能与血清IL-31的表达升高有关.%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IL-31 levels and itching sever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Methods:The level of IL-31 in 61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nd 59 healthy controls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itching severity was assess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Results:The average serum level of IL-31 in the patients was 28.63±15.38 pg/mL,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1.74±0.30 pg/mL),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01). The average serum levels of IL-31 in the patients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 i tching were 7.82±14.77 pg/mL, 34.28±10.39pg/mL and 37.68±15.18 pg/mL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 P<0.05) . Conclusion:The itching sever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IL-31.【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4页(P592-595)【关键词】慢性自发性荨麻关疹;白细胞介素-31;瘙痒【作者】段娜;郑瑞;周瑞艳【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是皮肤科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CSU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瘙痒。
慢性荨麻疹血清过敏原检测临床分析
慢性荨麻疹血清过敏原检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血清过敏原检测临床分析是为慢性荨麻疹寻找病因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149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别取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取血清进行实验,血清中特异性的IgE就会特异结合到抗体上,特异结合的抗体可被酶联二抗识别,加入显示剂而显色。
结果:149 例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临床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吸、食入同时阳性100 例,单纯吸入阳性17 例,单纯食入阳性32 例。
结论:室尘、尘螨、粉螨、牛奶、鱼虾蟹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荨麻疹特异性IgE 分析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一种疾病。
当前检测方法较多,有些方法可引起不良反应,并存在较多影响因素。
从2005年12月—2007年6月采用美国独资浙江上虞奎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过敏原体体外检测试剂盒,对151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E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1 例中3 例检测IgE为阴性,由于例数少不纳入统计。
检测149 例中,男61 例,女88 例,平均年龄42 岁。
病史中15 例患者有养犬史,3 例养猫史,1 例养鸽史,10 例饮用牛奶后发病,7 例食用海鲜后发病。
其余113 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1.2 检测方法选用QD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其检测原理为:当具有过敏原固化于表面的载体与患者血清培养在一起后,血清中特异性IgE就会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上,此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被酶联的二抗所识别;加入呈色剂后,二抗所联的酶使显色剂由橘黄色变成蓝色,显示深度与血清中特异性的IgE成正比,能定性地检测血清中特异性的IgE浓度。
检测每例患者所需血清为1 mL,测试前把试剂和检测板平衡到室温20~25℃,操作时戴上橡胶手套,将患者血清吸入检测板,在室温下培养100~200 min,退出检测板内血样,用特定试剂灌入任试剂流进,再用自来水冲洗检测板尖端,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尖端,吸入特定二号试剂,在室温下培养100~200 min,用注射器推出检测板内试剂,拉出注射器推杆用1号试剂灌满注射器,任试剂流进重复洗涤,5次后装入注射器推杆,自来水冲洗,吸水纸擦干尖端,吸入3号试剂,培养30 min,观察结果,无反应为黄色,阳性者为蓝色。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慢性荨麻疹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或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 6 周。
其临床表现多样,风团通常为红色或苍白色,大小和形状不一,可伴有瘙痒、灼热感或刺痛感。
血管性水肿则表现为皮肤深层的肿胀,常见于眼睑、嘴唇、手足等部位。
二、流行病学特征1、发病率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发病率高于儿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为 1%至 5%。
2、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女性患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免疫调节机制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3、年龄分布慢性荨麻疹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在中青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儿童时期发病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部分可能在青春期后自愈。
三、危险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家族中有过敏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个体,患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
2、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
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食物和药物某些食物如海鲜、牛奶、蛋类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
4、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以及气候变化、物理刺激(如摩擦、压力、冷热)等,都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因。
5、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6、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并发慢性荨麻疹。
四、诊断方法1、详细的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风团出现的时间、频率、部位、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因、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61例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和临床资料分析
61例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和临床资料分析
周峻;李晓东;徐金华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4(3)4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大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不明,我们对6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过敏原皮试检测,现将临床资料和皮试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236-237)
【作者】周峻;李晓东;徐金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皮肤科,福州,350001;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宝应,22580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24
【相关文献】
1.191例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J], 邹宇;唐清体;赵玲一;邢燕
2.不同职业慢性荨麻疹病人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 [J], 周锦缎;谢启旋;陈钦江;苏良宝;黄毅明;李溶萍;林巧娟
3.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及免疫治疗分析 [J], 刘诗;张东兴;李凌;赖洪涛;曾远娟
4.不同职业慢性荨麻疹病人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 [J], 周锦缎;谢启旋;陈钦江;苏良宝;黄毅明;李溶萍;林巧娟;
5.慢性荨麻疹400例变应原检测分析 [J], 侯秀芳;张力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
方法采用免疫分析仪检测 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从性别上来看,男女在CU 患者血清 25-(OH)D水平无显著差异。
从年龄上来看,年龄≤ 14岁组和年龄>14组在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结论 CU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整体偏低,可能在CU发病机制中存在重要作用,补充维生素D可能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血清25-(OH)D;发病机制基金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N027S)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指风团每周持续或间断发作至少2次,持续时间>6周。
CU病程迁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
近年国外有报道维生素D与CU发病密切相关[3]。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前体,25-羟基维生素D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通过检测它可以确定总体维生素D的情况。
本文通过检测25-(OH)D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并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情况,探讨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治疗CU提供一定的真实世界数据。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 2020年7月至 202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慢性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中的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 ②既往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经电子病历分析和电话随访最终纳入172例患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罗氏cobas e 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25-(OH)D 检测试剂盒。
1.3 结果判定血清25(OH)D水平分为四组:严重缺乏(<10ng>-20ng/ml)、不足(20-29ng/ ml),充足(≥ 30ng/ml)。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35及IL-26水平的变化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35及IL-26水平的变化肖常青;邓景航;罗育武;王菲【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35及IL-26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90例CSU患者为观察组,并分为活动期CSU组和静止期CSU组2个亚组,每组4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IL-35及IL-26水平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IL-3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活动期CSU组、静止期CSU组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活动期CSU组高于静止期CSU 组(均P<0.05);活动期CSU组IL-2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CSU 组与静止期CSU组、静止期CSU组与对照组的IL-2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检验示,CSU患者的IL-35水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74,P<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P>0.05);IL-26水平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24,P<0.05),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15,P>0.05).结论在CSU的发病过程中,IL-35及IL-26水平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3页(P38-39,64)【关键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白细胞介素;IL-35;IL-26【作者】肖常青;邓景航;罗育武;王菲【作者单位】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广州510000;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广州510000;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广州510000;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4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在皮肤科中的发病率高达20%左右[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学指标的改变及对预后的影响
意义( 6 . 2 5 %, 2 / 3 2 v s . 2 5 . 0 0 %, 8 / 3 2 ; X 2 = 4 . 4 7 1 , P= 0 . 0 3 5 ) 。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炎症P水平可一定程度判 断远期预后 。 关键词 : 慢性荨麻疹 ; 预后 ; 炎症 因子 ; 凝血 因子
、 t l I c h r o n i c u r t i c a r i a G U O X i a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D e r m a t o l o g y , Z h e j i a n g H o s p i t a l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1 3 ,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i f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h a n g e s o f h e m a t o l o g y i n d e x e s i n c h r o n i c u r t i c a r i a l p a t i e n t s a n d i t s i n l f u e n c e o n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5 8 .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4 1 5 2 ( 2 0 1 5 ) 1 1 - 1 7 8 9 - 0 3
I 1 l e s t u d y o f t h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a c u t e - p h a s e r e s p o n s e b i o n mk e r s a n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 i f b r i n o l y s i s i n p a i f e n  ̄
泰安地区2047例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 1 1 7 5 8 . 2 4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3 ) 3 9 - 0 0 4 3 - 0 3
荨 麻疹 根据 病 程 的长 短 , 分 为 急性 ( ≤6周 ) 和
( 6 0 . 1 %) , 居住 农村者 8 1 6例 ( 3 9 . 9 %) 。 1 . 2 过 敏原检 测 方法 变 应 原 检测 采 用 北 京协 和 医院变态 反应 科制 备 的变应原 , 分 吸人性 ( 1 6种 ) 和
季2 7 0例 、 秋季 2 4 6例 、 冬季 2 1 6例 , 四季 皆可发 生者
1 . 3 统 计学方 法
一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件 。进行
般描 述 性 统 计 、 检验 、 多 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 分
析 。统计 图采 用 S i g m a P l o t l O . 0完 成 。P≤0 . 0 5为
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慢性 ( > 6 周) 两种类型 , 而绝大多数慢性荨麻疹病 因不明 l j 。自 1 9 9 1 年起 , 我们采用皮内试验法来检 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 , 现将 2 0 年来我院变态 反应 科 临床资 料完 整 的 2 0 4 7例 慢 性荨 麻疹 过 敏 原 临床 流行 病学 的资 料分 析报 告如下 。
为 常见 , 夏季荨麻疹好发者 中多价昆虫 、 葱较其他 过敏原 常见 , 秋 季好发 者则 为多价霉 菌 I、 烟、 尘螨、 牛 肉、 蒜、 西
红柿较其他过敏原 为常见 , 冬季好发荨麻疹者 则 以夏秋 花粉 、 蒿属 花粉及 豚草 较其他 过敏 原常见 ( P均 <0 . 0 5 ) 。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6和IFN-γ的测定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L-6和IFN-γ的测定作者单位:524037 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周琛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IL-4、IL-6、IFN-γ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对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与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IL-4、IL-6和IFN-γ的含量。
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增高,IFN-γ下降,提示IL-4和IFN-γ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标签:慢性荨麻疹;白介素-4;白介素-6;干扰素-γDection of serum IL-4,IL-6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ZHOU Chen,CHEN Xin,CHEN Bao-jiang,GUAN Zhou-yuan.Central People’s Hos pital of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37,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rum levels of 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IL-4, IL-6, IFN-γ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their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urticaria.Methods 105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inclueled into this studly along with 30 normal human control.ELISA was used to study the serum levels of IL-4,IL-6 and IFN-γ in normal controls and patients.Results The levels of IL-4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s (P<0.01).The levels of IFN-γ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P<0.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IL-6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normal controls(P>0.05).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IL-4 is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exhibi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endency with disease activity.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s observed in the serum levels of IFN-γ, which hints that IL-4 and IFN-γ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urticaria.【Key words】Chronic urticaria; IL-4; IL-6; IFN-γ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普遍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各种刺激因素通过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产生风团。
657例慢性荨麻疹血清变应原体外检测结果分析
36例 ; 龄 ( 4 年 3~8 ) , 均 3 . 1岁 平 38岁 ; 病程 2个 月 ~
1 8年 , 均 7 2 平 . 9年 。对每 例患 者 均询 问完整 的病 史
( 包括 发病 时 间 、 发作 持续 时 间 、 发 症状 、 食 或 服 伴 饮 药情 况 、 住或 工作 环 境 变化 、 粉 或 化 学物 质 接 触 居 花 情况) 进行详 细 的体检 ( 括感 染病 灶 、 , 包 口腔 、 内 脏 ) 同时符 合 以下条件 者 人选 为检 测对象 。① 风 团 .
育 , 霉亲 和 素会 和生 物 素 结 合 。将 未 结 合 上 的酶 链
标 链霉 亲和 素 冲洗 干 净 。再 加 入 B 1/ B CP N T酶 作 用 底 物孵 育后 , 发生 特 定 的酶 显 色反 应 , 测 条上 出现 检 沉 淀 。颜 色 深浅 与血 清 中 s E抗体 含 量成 正 比。待 l g
阵发性 复发 或持 续性 复 发 ( 团 可在 2 风 4 h内消 退 ) , 病 程持 续 6周 以上 ; 非 物 理 因 素 ( 力 、 冷 、 、 ② 压 寒 热 日光 、 源性 、 动 、 动 ) 致 的荨 麻 疹 ; 病 史 中 水 震 运 所 ③ 无 明 显 与使 用 药 物 相关 的荨 麻疹 患 者 ; 无 下 列疾 ④ 病 史 的患者 : 斑狼 疮 、 风 湿性 关 节 炎 、 湿 热 、 红 类 风 恶
治疗 困难 . 则 上 应 首 先 寻找 病 因并 加 以 去 除 l j 原 】 。 0
合 和食 人组 : 蛋 白、 鸡 牛奶 、 、 、 、 肉 、 肉 、 鱼 蟹 虾 牛 羊 芒
1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
1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作者:江连枝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目的分析探究诱发慢性荨麻疹的过敏原的具体种类,为治疗以及预防本病提供更多的依据。
方法选择到本院门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186例,通过体外定性过敏原检测系统对他们的血清进行特异性IgE定性检测。
具体检测内容有关于吸入性过敏原检测,共6种,关于食入性过敏原检测,共7种,及总IgE测定。
结果食物组过敏原阳性率为46.2%,其中以虾、蟹、牛奶、牛肉、羊肉为主要过敏原。
吸入组过敏原阳性率63.4%,其中以尘螨、粉螨、猫狗毛皮屑、蟑螂为主要过敏原。
结论尘螨粉螨、蟑螂、猫狗毛皮屑、虾、蟹、牛奶、牛肉、羊肉为泉州市导致患上慢性荨麻疹的重要致病过敏原。
不过,此病的发病原因还很复杂,绝大部分患者发病都是由于食入性或吸入性过敏原造成的。
利用患者血清开展体外过敏原检测,为今后进一步治疗及预防提供了更多的资料与依据。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结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163-0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前来本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患者中挑选出186例,他们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要求。
其中,男性患者有97例,其余89例为女性患者,他们年龄从8岁到2岁不等。
病程最短的有3个月,最长的有8年,平均病程为3.3年。
全部患者都属于我们泉州地区常住人员。
慢性荨麻疹诊断符合《杨国亮皮肤病学》诊断标准。
这些患者中有28例的家族中有过敏患者。
全部患者在2周里面,都没有服用相关的抗组胺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
1.2方法试剂具体方法采用纸片法检测,一般利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
其中,试剂盒来自德国领检公司,属于原装进口产品,同时,严格遵循使用说明来操作检测。
2结果2.1总IgE阳性率及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血清总IgE〈100IU/L为阴性,IgE100-200IU/L为阳性,IgE>200IU/L为强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的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治疗前后上述7项指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环或微循环障碍。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血液流变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真皮局限性暂时性水肿。
其中慢性荨麻疹由于很难找到病因,可反复发作。
我院从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探讨慢性荨麻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7例,诊断符合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标准。
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7例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12~74 岁,平均(43.1±4.2)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8.1±2.9)年;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11~74 岁,平均(42.8±3.9)岁,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检测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口服西替利嗪片5 mg/d, 治疗8周后再检测以上指标。
1.3诊断标准
根据《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突然发作, 皮损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板块, 境界清楚; 皮疹反复发作,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无固定, 发生消退都较快,起疹时伴瘙痒,消退后无任何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 或有发热、关节痛的症状,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甚至引起窒息。
患者一个月内未使用过长效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治疗前后上述7项指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慢性荨麻疹亦称季节性皮肤过敏,常可因气候变化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大量液体透出而出现的一种皮肤局限性水肿性反应。
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图状,境界清楚,一般消退迅速,不留痕迹。
以后成批出现,或隐或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有瘙痒或烧灼感,有怕冷、怕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体内外多种因素皆可引起发病。
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E( IgE)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升高比例较高[1]。
引起荨麻疹的抗原性物质很多,如食物、尘土、真菌、人与动物的皮屑、羽毛、昆虫、寄生虫、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
当抗原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时,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肥大细胞(MC)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2]。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环或微循环障碍,患者不仅在皮损出有微循环障碍, 在无皮损的甲皱处也同样有潜在的微循环异常[3]。
本组资料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低(P<0.05),其他指标仍较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本病患者存在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存在全身的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
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可以影响血浆粘度,血液粘度与血浆粘度的升高,导致微循环减慢,血流不畅,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研究表明,患者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增高可能与炎症修复反应的存在有关,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微循环减慢[4]。
当微循环出现障碍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会加速白蛋白等血清物质的外漏,从而又
加重微循环障碍[5]。
总之,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可为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如
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的情况,可以选择活血化瘀药物,以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以达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倩丽,陆学东, 张小艳.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 4、IFN- C及IgE 水平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29(4) : 208-209.
[2]张虹亚, 刘涛峰, 卓秀珍.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 22 ( 3) : 33-34.
[3]唐家发,王海丽.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J] . 中国实用医药,2010,(7):72-73.
[4]张虹亚, 刘涛峰, 卓秀珍.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 .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 31 ( 7) : 432-433.
[5]向茯芝,梅巍,余银霞.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荨麻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4):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