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于GIS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
1. GIS技术概述
GIS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综合性技术。GIS技术依托于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运用空间叠加、网络分析、多元统计以及时间序列等分析方法,完成对地理空间的可视化、定量分析和科学决策的过程。
2. 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的背景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我国,土地资源受到大量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农村工业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向着紧张、稀缺和高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分析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3. 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的研究方法
3.1 土地资源数据的获取
在进行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时,首先要获取各种土地资源的数据。数据来源包括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土地利用/覆盖调查表和各种地理信息数据库。
3.2 土地资源分析方法
所谓土地资源分析方法,即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土地资源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分析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等,通过空间叠加、空间分析、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土地资源数据,揭示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
3.3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的价值、适宜性、质量和价位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方法、单一因素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杨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和遥感监测评价法等。综合评价法是利用多种因素综合评定土地利用价值,而单一因素评价法是基于单一因素,例如土地景观、土地肥力等因素评价土地价值。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规划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规划分析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规划分析的方法和应用,以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分析中的应用
1. 地理数据采集与处理
GIS技术通过采集和处理地理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地形地貌等数据,为土地资源规划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空间分析与模型构建
GIS技术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化、定性化的分析。同时,可以构建土地资源规划的模型,通过模型的优化和模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
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等。通过评价结果,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规划分析方法
1.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对历史土地利用数
据和遥感影像的对比,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同时,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2.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GIS技术,可以构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
支持。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数据、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等,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模拟,为决策者提供不同方案的评估和比较。
基于GIS的广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广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农业生产地,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多样性较高,但其中不同区域的土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基于GIS的广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利用GIS技术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对广西省
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广西省农业土地资源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农业生产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土地资源。
根据广西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广西省的农业土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和水田,其中耕地面积为2435.41万亩,园地面积为1264.93万亩,水田面积为1256.60万亩。广西的农业土地资源中,不同地区的土地类型、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需要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GIS在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技术是地理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分析综合地理信息数据的强
大功能。在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中,GIS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并整合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地理信息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图像处理等手段,为土地
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GIS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决
策支持。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分析综合GIS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的方式,对广西省的农
业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具体研究步骤包括:
1. 数据采集:获取包括土地类型、土壤类型、气候数据、地形地貌等多种地理信息
GIS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苏州古城区为例
GIS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苏州古城区为例
王瑛
【摘要】基于GIS技术,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区域土地评价。研究采用GIS的分析功能,对地下文物分布、土地等级划分提供决策支持,可应用于地下文物保护、城市发展规划等领域。本研究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对苏州古代地图与现代地图进行坐标配准,然后数字化古代地图中的古墓地区域,并对古代地图上的墓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分类、统计,最后与现代城市空间信息进行叠置分析形成综合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结果包括地下文物保护区专题分析,土地评价分析以及今后古城区开发建议,这样既能为苏州文物保护、规划建设部门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古墓地分布范围图,有利于地下文物的保护,也能为古城区各类土地利用者提供一个城区土地价值评价图,有利于城区土地价值的衡量。结论表明GIS技术运用于各类土地评价是一种趋势,可以促进土地评价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名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年(卷),期】2012(000)010
【总页数】4页(P198-201)
【关键词】GIS技术;苏州古城区;历史地图;叠置分析;土地评价
【作者】王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
0 引言
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1]。传统的土地评价是评价者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利用自己的经验,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定性评价。传统土地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且评价成果图件均需手工绘制,相关的计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亦费时费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城市土地评价得到了快速发展,理论和方法研究随之兴起。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空间建模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土地评价是一个空间分析与分类过程,GIS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土地评价中[2,3]。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土地评价在数据利用、评价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研究
摘要:在如今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当中,我们应当积极加强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要切实地应用好GIS,发挥出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和技术优势,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高质量推进国家、社会建设。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首先对GIS进行了简单的概念介绍,然后主要就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国土规划;双评估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GIS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等方面成为规划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作科学性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必要手段。GIS能够应用到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用好GIS这门工具,是需要梳理和讨论的问题。
一、GIS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GIS,全称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既地理信息系统,在软、硬件的支持下,全方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描述、显示地理数据、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多门学科、技术,涉及不同领域,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已有的地理数据、空间信息,经由复杂空间分析,及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实现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挖掘,还可以综合气象信息、人文地理、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对地理空间的信息演变和地理价值做出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翔实、直观、可靠的决策和支持,使国土空间规划可以更为的科学、合理。
基于GIS的土地储备动态管理和监测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储备动态管理和监测研究【摘要】
本文针对基于GIS的土地储备动态管理和监测进行研究。在介绍
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接着在分别从土地储备的概念和
特点、GIS在土地储备管理中的应用、土地储备动态管理模型的构建、土地储备监测技术的研究和管理与监测实践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GIS技术在土地储备管理中的作用、土地储备
动态管理和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
究可为土地储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保护。
【关键词】
土地储备、GIS、动态管理、监测、模型、技术、案例分析、作用、发展方向、结论、建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土地储备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应对突
发事件等需要而预先储备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
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储备管理和监测变得愈发重要。传统的土地储备
管理方式存在信息不透明、监测手段粗糙、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
重影响了土地储备的实际利用效益。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GIS的土地储备动态管理和监测研究,通过
对土地储备的概念、特点和管理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借助GIS技术
的优势,探索提高土地储备利用效益的新途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GIS的土地储备动态管理和监测方法,以
提升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效率。具体包括:通过对土地储备的
概念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土地储备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现有的GIS在土地储备管理中的应用,总结其优点和不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GIS技术应用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大大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保持评价定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对于国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进展;
1前言
早在1961年,F.R.吉本斯就明确指出:“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进行分等,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针对性更强,评价成果实用性大等优点。1972年荷兰学者Beek和Benema基于土地质量是否满足某一土地利用用途的程度做出评价,并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接受了这种土地评价思想,并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式指南,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
2研究进展
王敏(2006年)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研究区域,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现有林地、部分园地、牧草地、部分未利用地以及边际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为评价对象,以30*30m栅格为评价单元,在数字高程的基础下、借助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模型,探讨并建立了林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并以此建立研究区林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根据研究区林地不同适宜性的单因子评价,找出不同适宜性等级的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研究区造林树种与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区林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3、用地集约度变化: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村居 民点用地集约度逐渐提高。一些分散的宅基地被整合,一些荒废的土地被重新开 发利用。
Baidu Nhomakorabea
四、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1、政策因素: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导向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影响很大。如城市化政策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政策的实施等都对农村人口和农村 居民点用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1、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历史原 因,部分居民点地理位置不够优 越,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居 民点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合理布局原则: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南岳区的地理、气候等条 件,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规划,确保用地结构合理。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 环境,维护自然风貌。
4、加强监管: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监管, 确保用地合理化和规范化。
感谢观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次演示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年鉴、国土 资源公报等官方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分布、人口等基本信息;二 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基础设施、 环境状况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归纳,建立农村居民点 用地数据库。然后,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绘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分 布图、利用现状图等,便于深入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 ) 位 理论 一 区
土 地 作 为 人 类 一 切 活 动 的 场 所 和 载 体 , 不 可移 动 , 因在 虽 但 其 上 从 事 的 活 动 不 同 , 之 在 空 间上 表 现 出 的利 用 类 型不 同 , 使 地 租 、 价也随之变化 、 替和转移 , 地 演 以致 不 同质 量 、 同 地 租 、 不 地 价 的 地 块 之 间不 仅 有 距 离 和 方 位特 征 。因此 , 城镇 土地 利 用 的 实 质 即是对 土地 区位 的利 用 。
4可 操 作 性 原 则 .
评 价 指标 并 不 是 越 多 越 好 ,另 外 片 面 追 求 系 统 状 态 的 完 整 描 述 , 会 增 加 指 标 获取 的难 度 , 成 指 标 体 系 缺 乏 实 用性 。 都 造
5区 域 性 原 则 .
未 显 化 的 隐 含潜 力 我 们 确 定 了 以 下 指 标 : 后 备 城 市 用 地 率 : 备 城 市 用 地 市 区 总 面 积 的 比重 , 值 越 大 , 明 可 以 用 于 后 其 说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的后 备 资 源 越 丰 富 , 集 约 利 用 潜 力 就 越 大 ; 旧 地 城改造潜力 : 旧城 需 要 改 造 的面 积 占城 市 建 设 用 面积 比重 , 值 其 越 大 , 明 城 市 内 部 有 待 进 一 步 挖 潜 改 造 的土 地 资 源 越 多 , 就 说 潜 越 大 ; 地 下 浅 层 开 发 潜 力 : 下 空 间 可 以 开 发 面 积 占建设 用 地 ⑧ 地 面 积 比重 , 值 越 大 , 明城 市 可 以开 发 的 土 地 利 用潜 力 越 大 。 其 说 3层 次 分析 法计 算 权 重 原 理 及 步 骤 . () 立 层 次 结 构 1建 根 据 对 问 题 的 初 步 研 究 ,将 问 题 分 解 为 不 同 的元 素并 按 照 各 个 元 素 之 间 的 相 互 影 响 和 作 用 ,将 所 有 元 素按 不 同 的层 次 进 行 分 类 , 一类 作 为一 个层 次 , 蚤 高层 、 间层和 最低 层 的形 式排 每 按 中 列 , 明上 下元 素 之间 的联 系 , 而形 成一 个 多层 次 的结构 。 标 从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1-09-03T06:24:48.68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2期作者:赵杰[导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得以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借助GIS技术,
赵杰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41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得以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借助GIS技术,可以把某评价区域内的各种不同属性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得结合在一起。本文列举了GIS在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的例子,对国内外学者在这几个方面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的综
述。
关键词:GIS,土地适应性评价,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引言
近年来国内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利用区的土地退化比较严重,土地质量也有所下降。研究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探究土地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协调发展,合理且有效地对稀缺土地资源进行配置,都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布局、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土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强大的GIS技术便为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GIS 技术,可以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用地的布局、土地的复垦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人地矛盾。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2.1.GIS在农用土地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研究
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
优化调控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土地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山区县域,由于其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本文旨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山区县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策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GIS技术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模型的构建等。
在评价过程中,本文运用GIS技术,对山区县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了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到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
针对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策略。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加强土地生态保护等方面。这些策略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山区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还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利用ArcGIS的数据输出和共享功能,将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地图、 报表等形式进行输出,并与其他用户进行共享和协作。
0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因素成对比较法 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进行两 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 性,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
熵权法 根据各因素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 确定权重,通过信息熵计算综合 得分,客观反映土地适宜性状况 。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具有操作简便、可视化效果好、精度高等优点 ,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改进 和完善。
未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源和先进的算法,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更 好地服务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以拓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对土地进行适 宜性评价,得出各评价单元的 适宜性等级。
明确评价目标
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 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指导。
因素权重确定
根据评价目标和实际情况,确 定各因素的权重,为后续评价 提供依据。
结果表达与输出
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 形成土地适宜性分布图,为决 策提供依据。
结果输出与展示
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生成土 地适宜性等级图,以便决策者和管理 者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区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选取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分值及权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土地适宜性分级,并对塔城地区农用地、林地、牧草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塔城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安排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签:土地规划;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1 研究区域概况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貌复杂多样,总的地形特征是南北高,中部低。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2009年,塔城地区土地总面积8370207.48hm2,其中农用地6396039.6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41%,建设用地100357.4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其他土地1873810.4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39%。其土地利用特点为牧地多,林地少,利用比较粗放;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
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见图1。
图1 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3 步骤与结果
3.1 评价因子的选取、分值及权重的确定
根据不同适宜类土地用途的不同,选择起主导限制作用,性质较稳定,且可度量的因素作为参评因子,经过实际调研最终确定了7项相关因子,作为塔城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1],见表1。应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并根据各适宜类对各参评因子的具体要求,以及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适宜类的分类、分级指标,见表1。
如何利用GIS技术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如何利用GIS技术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保护和利用土地资
源具有重要的意义。GIS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在土地资源调查与
评价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GIS技术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
价工作。
一、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 空间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土地资源调查是基于空间数据的,而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采集和整理的优势。可以通过地理仪器设备采集现场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同时,还可以结合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并通过GIS软
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功能对土地资源进行深入
分析。可以通过属性查询、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获取土地资源的关键信息,如土地面积、土地质量评价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功能对土地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及趋势。
3. 土地资源评价与预测
GIS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
利用和规划。可以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属性加权和空间加权的评价方法,得出土地资源的评价结果。同时,还可以基于GIS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预测,为
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案例
1.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历史时期的卫星影像,结合GIS技术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进行监测。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转变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GIS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Mn a )
Ab s t r a c t : nl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G I S i n l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b e g a n i n t h e 1 9 6 0 s ,wh i c h h a s b e c o me a e s s e n t i a l s y s t e m a n d p l a y e d a l l i mp o r — t a n t r o l e i n l nd a e v a l u a t i o n f o r mo r e ha t n 5 0 y e a r s .B a s e d o n he t
地 资源视 为静 态或动 态为 分类依据 , 将 土地评 价分 成单一 区域 静 态模 型、 单 一 区域动 态模 型和 多 区域模 型 , 对 GI S在 土地评 价 的应 用现状进 行 了分析 。 并 总结 了近年 来应 用 于土地评价 的
数理方法, 对其 优缺 点进行 了比较研 究 。最后 , 借 鉴吸 收 了各 方 面土地 评价 的 先进 理念 , 结合 中国土 地评价 的 实 际 , 提 出了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
实例效果
03
该评价结果可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有助于提
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实例三:草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目标
确定草地的适宜性和品质,为草场资源管理和生态旅游 提供依据。
评价方法
采用arcgis的遥感图像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草地 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和水源等因素进行评价。
实例三:草地适宜性评价
02
定性评价主要采用文字描述、图件和 表格等定性分析方法,对土地的适宜 性进行定性描述;定量评价则采用数 学模型、统计分析和地学分析等方法 ,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综 合评价则是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础 上,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土地的 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03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通常采 用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 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 析和地学分析等方法,对土地的适宜 性进行综合评价。
栅格数据分析
利用ArcGIS的栅格分析功能,对栅 格数据进行重分类、统计、聚合等操 作。
地形分析
通过ArcGIS的地形分析功能,对地 形起伏、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
土壤和气候分析
利用ArcGIS的土壤和气候分析功能 ,对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以 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
模型构建和
01
02
03
模型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式中 Q 是评价结果,可以是分值、等级等,LUT 是土
地利用类型,LC 是土地性质,LMU 为土地评价单元。
计算结果表示为分值如土地指数,再根据指数分布对
其分等。指数可以用加法、乘法或开方来计算,其中
采用加权法的最多,或采用改进的加权法,乘法和开
方则较少使用[26]。因素的赋值有定量如模糊数学方法
Tomlin[39]指出,应用于土地评价中的单一区域空 间模型,需要“根据相邻单元的属性,计算评估值”, 这里的相邻单元可被定义为:“与评价单元的距离在一 定范围内的和/或对该评价单元有直接影响的单元”。 相邻单元对被评价单元的影响构成了评价单元新的土 地性质,也即是与区位有关的土地性质。当这种影响 不随时间而变化时是静态的;反之就是动态的。目前 在国内土地评价中,单一区域空间模型方面的研究较 少,少数的一些研究也主要侧重于评价单元之间的静 态影响,而关于评价单元之间动态影响的研究几乎没 有。 2.2.1 静态影响模型 静态的土地性质在评价期 间不随时间变化,在评价初期就可以计算得到,它包 括评价单元与点(如市场)、线或链段(如最近的河流) 或面(如某个保护区)的距离等。应用 GIS 技术的土 地评价研究将待评价区域划分为“均质的”栅格单元 或多边形,先计算与区位相关的静态的土地性质(如 距离),然后分别对每个单元进行评价。
土 壤 (Soils), 2007, 39 (4): 503~508
国内基于 GIS 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徐梦洁, 梅 艳, 宋奇海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国内土地评价研究中,GIS 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迄今为止,GIS 主要是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辅助 服务。本文从土地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入手,依据土地评价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评价区域的单一性与否,将基于 GIS 的土地 评价研究划分为单一区域非空间模型、单一区域空间模型以及多区域模型 3 类,其中 GIS 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能较好地体现 土地评价单元之间静态或动态的影响。本文对这 3 类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是对近年来国内基于 GIS 的土地评价研究较 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第4期
徐梦洁等:国内基于 GIS 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505
形再次分类。这里并不涉及空间分析,只是根据土地 性质的数据计算评价单元的产量或分值,然后对产量 或分值的高低进行空间表述。由于参评因素主要是自 然属性,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同类图例表述的评 价单元,其最终评价结果也应相同。在这类模型中 GIS 及相关技术仅用于土地性质或质量的栅格或多边形的 空间表述,并生成相应的专题地图。 2.2 单一区域空间模型
非是对土地的综合评价,而仅仅是评价特定的土地质Leabharlann Baidu
量。如闫满存等[35]在澜沧江下游根据沟道坡度、降水
强度、植被盖度 3 类因素评价泥石流爆发危险性,孙
希华等[36]根据坡度、降雨侵蚀力、土层厚度和植被覆
盖度等 8 个因子,对青岛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
了分级评价。徐天蜀等[37]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
[27]和定性方法两种,而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较多,有
专家打分法[28]、AHP 法、主成分分析法[29]、多元回归
法[30]等。此外,还可直接根据作物产量的高低评价土
地的好坏[31]。此时(1)式变形为(2)式: yield LMU ,(Out ,LUT ) = f 'Out ,LUT ({LC}LMU )
而有些评价人员不仅考虑了单元之间的静态影 响,并且把 GIS 的计算及分析等相应功能应用在其中。 较早的研究有黄瑞红[45]在广东五华县华城镇对城镇发 展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该研究区域特指距现有镇中心 距离 3 km 之内的范围。这些研究主要是对农地评价, 其中所涉及到的 GIS 的功能主要分为距离计算和缓冲 区分析两种。第一类研究中较早的有赵庚星等[46]在山 东垦利县的农地潜力评价,计算了评价单元距离渠道、 水源、排水沟、公路、乡镇的距离;后来聂庆华等[47] 和王铁成等[48]分别在京郊房山区和无锡市马山区的研
关键词: GIS;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301.2
GIS 应用于土地评价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 有美国纽约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LUNR)和 美国明尼苏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LMIS)等。70 年 代以来,土地评价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出现了加拿大国家土地信息系统(CGIS)、新西兰微 型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澳大利亚 SIRO 土地利用规 划信息系统等。8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 展,GIS 在土地评价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 国政府的重视,其理论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完善。1981 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提 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加拿大的杜曼斯基 和斯图尔特据此结合 GIS 技术发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的农业生态区计划方法[1]。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 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球数字化产品的普及应用, GIS 已成为许多土地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决策部门) 必备的工作系统[2]。GIS 在我国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起步 较晚,但发展较快。迄今为止,GIS 主要是为土地资 源评价提供辅助服务。
这些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土壤生物、物 理和化学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 磷、速效磷、速效钾、pH 等,侧重于土壤性状方面的 研究,这是因为研究人员采纳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编著的《土地评价纲要》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理论和研究思路,而《土地评价纲要》的撰写者主要 是从事过农用地适宜性分等研究的土壤学家。实际上 土壤仅是土地评价中考虑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还包 括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其他的 社会经济因素。卢剑波和王兆骞[24]在浙江省安吉县境 内青石山小流域的农业生态信息系统研究中选择了坡
在土地评价工作中,有些评价人员考虑到了单元 之间的静态影响,但却没有利用 GIS 的相应功能来分 析,只是把这些静态影响以定性方式描述,并对评价 单元赋值。例如在陈松林[40]、伍世代[41]、宝鲁等[42]和 张金霞[43]所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都选用了交通条 件为评价因子,并以定性方式来描述,然后再将其转 化为单元分值。陈秋计等[44]在平顶山矿区复垦中的土 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了区位条件,也采用这种方式处 理。
(2)
式中, f '(Out ,LUT ) 为生产函数,产出(Out)的高低与
特定生产系统(LUT)密切相关。如陈芬[32]采用联合
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AEZ)法,在福建对主要
大田作物进行适宜性评价,赵哲远[33]在计算作物气候
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性质对产量进行修正,
对浙江省农用地分等,侯西勇等[34]也在济南市长清县
度、高程、土壤类型 3 类因素,前两类都与地形有关。
有的研究在评价时还考虑了土地利用现状的影响,如
杨海东等[25]在评价广东省的耕地质量时,除考虑了土
壤理化指标和地形地貌因素,还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
参评。
通常评价结果可表示为评价单元中土地性质的函
数(式 1):
{ } QLMU ,LUT = f LUT ( LC LMU )
本文从土地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入手,依据土地评 价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评价区域的单一性与否,将 基于 GIS 的土地评价研究划分为单一区域非空间模 型、单一区域空间模型以及多区域模型 3 类,其中 GIS 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能较好地体现土地评价单元之间 静态或动态的影响,如檀满枝等[3]利用 GIS 建立属性 数据库,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苏州市近 20 年来 城镇扩展对土壤资源的影响,Pang 等[4] 和 Wang 等[5] 结合了 GIS 和 RS 技术对江西省土壤侵蚀程度进行了
504
土
壤
第 39 卷
关。 单一区域与多区域评价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评价
目的。单一区域评价模型的评价目的较简单,即在特 定的土地用途下土地评价单元满足土地利用需求的程 度。而多区域评价模型的评价目的较为复杂,首先评 价土地单元质量,然后根据研究区域内对各种土地用 途的限制规定,采用模型对评价结果予以调整,从而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珠江上游九溪河小流域进行了土壤侵蚀程度评价,焦
峰等[38]根据特定区域内的土壤水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
据,绘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图。严格来说,这些
研究只是土地评价的中间成果。
GIS 应用于这些研究时,不考虑评价单元的相互
影响,而是通过一系列模型或方法,计算每个栅格单
元或多边形的分值,然后根据分值对栅格单元或多边
究中,计算了地块与点状要素(如居民点)、线状要素 (如公路)、面状要素(如中心城市)的距离;近几年 欧阳进良等[49]在黄淮海平原曲周县的土地质量变化研 究中,用 Distance 命令计算评价单元距道路、河流、 县城和乡镇的距离。第二类研究如聂艳等[50]在江汉平 原后湖地区对农用地定级评价,对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时,他们利用水渠、道路在空间衰减的特性,进行缓 冲分析,并将缓冲区分为几个典型等级,再据此对单 元赋值,同样他们在鄂州市的耕地定级工作以及在宜 都市的耕地质量评价也是如此[51-52]。还有一些研究是 关于城镇土地定级的,如卢远和杨小雄[53]在计算评价 单元与距离有关的属性值时,按现行《城镇土地定级 规程》利用 MAPBASIC 语言编制计算模块,然后在 MAPINFO 系统中调用评价模型,计算各因子对网格 单元的影响程度;徐建刚等[54]在对上海普陀区的城市 商业土地级差地租评价时,需要计算商业网点与地块 距离,而 PCARC/INFO 并无此功能,所以他们就在多 边形内部赋予一个标识点,用来标记多边形属性,以 该点与商业中心的距离表示评价单元与商业中心的区 位关联程度。 2.2.2 动态影响模型 Sklar 和 Constanza[55]将动态 影响模型定义为对空间模式 Xt 的描述,Xt 是较早时点 空间模式 Xt-m 和变量集 Yt-m 的函数,Yt-m 也与时间相关, 时段数 m 可以是任何正整数 (式 3):
分级,并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本文对这 3 类研究进 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是对近年来国内基于 GIS 的土地 评价研究较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1 土地评价分类
Hoosbeek 和 Bryant[6]在研究土地评价模型和方 法时,根据计算程度、描述的复杂性和研究的层次性 将模型分类为定性或定量模型、函数经验模型或机制 模型、特定研究区域的层级体系或一般性研究区域的 层级体系等类别。Rossiter[7]则依据 8 条标准对土地评 价模型加以分类,这些标准分别是:空间和非空间分 析; 静态和动态数据输入; 静态和动态的评价成果; 是否基于土地质量的评价;以自然限制因素、产量或 经济价值等表示的评价结果;均一和复合的土地利用 类型;空间尺度和最小评价单元;单一区域和多区域。 其中与 GIS 技术最密切的是空间和非空间分析以及 单一区域和多区域这两种标准。空间分析与非空间分 析的主要区别在于 GIS 在土地评价中的作用是空间 分析还是辅助成图;单一区域与多区域的主要区别在 于 GIS 是只为土地评价服务,还是触及了土地评价的 最终目标——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奠定基础,提供决 策依据。
单一区域非空间模型在土地评价时不须考虑相邻 区域的影响,评价结果实际上与其区位无关。无论评 价单元相连或分离,只要其土地性质相同,评价结果 都是一致的。而单一区域空间模型考虑了评价单元与 其所处的空间的关联,即评价结果与评价单元区位相
作者简介:徐梦洁(1973—),女,江西宜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评价研究。E-mail: xmj@njau.cn
2 基于 GIS 的土地评价研究
2.1 单一区域非空间模型 迄今为止,GIS 广泛地应用于单一区域非空间模
型的土地评价中。其中 GIS 应用领域最普遍的是土地 适宜性评价。如王桂芝[8-9]在海南三亚针对热带作物进 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李家永等[10]在江西泰和针对水 稻、旱作、柑橘、茶类、杉木、松树、阔叶林 7 种土 地利用类型所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李勇等[11]在辽宁 省以大洼县小三角洲为研究区,对稻田和苇田的评价 等。近年来基于 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逐渐减少,有 刘长胜等[12]、郑小刚等[13]、郑宇等[14]、邱炳文等[15]在 广西柳城县、河北省万全县、山东省和福建省等地的 研究。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农用土地,但也有关于城 市建设用地的研究[16]。其次是土地资源分等定级研究, 如黄胜利和岳燕珍[17]根据安徽省区域自然特点以及农 林牧生产的要求,进行的区域土地资源分等评价,毕 如田等[18]对山西省永济市的耕地地力及质量评价,石 常蕴等[19]对苏州水田的质量评价,赵小敏等人[20]对江 西省农田等级的划分等。此外,基于 GIS 的土地潜力 评价研究也较多,如张友焱等[21]在山西省中阳县进行 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和杨广斌等[22]在 贵州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的土地潜力评价研究等。土 地潜力评价往往和土地治理或整理工作相结合,如朱 蕾等[23]在浙江省仙居县进行的耕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研究。
评价了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以上研究都是根据土地性质(land characteristic)
或土地质量(land quality)评价土地的适宜性、潜力
或等级。土地性质是指通过常规土地调查方法可测量
或估计其数值的属性,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复杂属性,
通常不能通过常规调查方法直接获取,必须依据一系
列“诊断性”的土地性质推断得知。有时土地评价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