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问题隐含条件,缩小参数讨论范围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俞梅清(福建省漳州市正兴学校㊀350600)摘㊀要:在高中数学解题中ꎬ学生能否挖掘和利用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ꎬ影响到了数学解题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然而ꎬ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㊁快速地挖掘数学题干中的隐含条件ꎬ致使解题的准确率有所下降.因此ꎬ本文将结合高中数学有关内容ꎬ就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展开如下研究.关键词:高中数学ꎻ隐含条件ꎻ解题ꎻ研究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0-0020-02收稿日期:2021-01-05作者简介:俞梅清(1992.3-)ꎬ女ꎬ福建省宁德人ꎬ本科ꎬ中学二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通常学生容易忽略数学题中的隐含信息ꎬ导致无法迅速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线索以及问题解决思路ꎬ进而促使解题效果不乐观.为了引起学生对数学题中隐含条件的重视ꎬ本文将重点分析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ꎬ使得学生意识到隐含条件的重要性.㊀㊀一㊁在高中数学几何问题中挖掘隐含条件学生若懂得将隐含在几何问题中的条件挖掘出来ꎬ这样往往可以迅速为解题提供关键的线索与条件ꎬ从而可以顺利地寻找出几何问题的解决思路ꎬ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对于一些非常规思路的解题方式ꎬ往往需要更多的条件ꎬ包括题干中的显性条件以及隐含条件ꎬ而隐含条件则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再进一步的分析ꎬ同时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点ꎬ以让学生养成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习惯与意识.那么从下面这道高中数学几何问题为例:已知椭圆x245+y220=1的焦点为F1和F2.经过原点Oꎬ作直线和椭圆相交于AB两点ꎬ若әABF2的面积为20ꎬ请求出直线AB的方程.解题分析㊀当学生拿到这道关于椭圆的几何问题时ꎬ应该对题目进行详细地阅读ꎬ以了解和掌握题目中的基本信息ꎬ如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椭圆x245+y220=1㊁әABF2面积为20㊁经原点作直线等.在基本认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后ꎬ通常很多学生会想到运用设直线AB方程为y=kx(kʂ0)ꎬ再将题目中的椭圆方程代入进去ꎬ从而计算出直线AB的绝对值ꎬ最后使用F2点到直线AB距离进行有关的求解.虽然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来解答出直线AB的方程ꎬ但是这会花费学生较多的计算时间ꎬ也容易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偏差ꎬ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误.比方说ꎬ题目中的直线过原点O交于椭圆A㊁B两点ꎬ那么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将AF1与BF2相连接ꎬ就可以获知四边形AF1BF2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ꎬ另外也得到әAF1F2也为20的又一隐含条件ꎬ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简单地解答出几何问题ꎬ而不容进行过多的复杂计算.解题过程:设A点坐标为(x1ꎬy1)ꎬ由椭圆方程得知c2=a2-b2=25ꎬ所以c为5.又ȵ|F1F2|=2c=10ꎬʑSәABF=SәAFF=|F1F2|-|y1|ꎬʑ12ˑ10ˑ|y1|=20ꎬ以此得知y1=4(y1>0).又ȵA点位于椭圆之上ꎬʑx245+1620=1ꎬ从这个式子中ꎬ得到x1=ʃ3.所以ꎬ直线AB的斜率就是k=ʃ43ꎬ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到直线方程AB为y=ʃ43x.解题反思㊀通过对几何问题中的隐含信息分析与挖掘ꎬ能够为几何问题的解答挖掘到关键的隐含条件ꎬ从而迅速寻找到解题的思路与路径ꎬ进而提升解题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因此ꎬ当学生遇到几何问题时ꎬ不仅要关注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ꎬ还应该懂得结合多元化的解题思维ꎬ挖掘更多能够使用的隐含条件ꎬ以支撑起新的解题方法ꎬ02从而将挖掘到的隐含几何条件转化为解题的重要线索.㊀㊀二㊁在高中数学代数函数求极值问题中挖掘隐含条件㊀㊀极值问题也是高中数学考试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ꎬ但是一些求极值问题所给的已知条件比较少ꎬ甚至一些题目只给一个函数等式ꎬ就要求学生进行最大最小值的求解ꎬ而学生阅读题目之后会感觉到无从下手㊁毫无思绪ꎬ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进行问题的解答ꎬ从而陷入了解题的僵局.其中ꎬ教师仍可以从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方式ꎬ引导学生从现有题目中挖掘隐含的条件信息ꎬ从而为解题提供更多可用条件ꎬ并将条件作为线索ꎬ进行代数求极值问题的解答.如下例题:请求函数y=x-1+5-x的最大最小值.㊀解题分析㊀对于上述这道代数函数求极值问题中ꎬ很多学生会感觉到难以入手ꎬ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作答问题ꎬ而如果学生能够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条件ꎬ就可以打开解题思维ꎬ寻找到解题的路径.首先ꎬ从题目中ꎬ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变量xꎬ并且结合题目中的函数ꎬ得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1ɤxɤ5.然后ꎬ根据1ɤxɤ5这个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ꎬ学生就将这道看似毫无头绪的代数函数求极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有关问题ꎬ从而结合三角函数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解题过程㊀由x-1ȡ0和5-xȡ0ꎬ得到函数定义域为1ɤxɤ5ꎬ那么0ɤx-1ɤ4ꎬʑ令x=4sin2θ+1(0ɤθɤπ2)ꎬ以此得知y=2sinθ+2cosθ=22sin(θ+π4)ꎬ进而得到函数y的最大最小值为22和2.解题反思㊀通过对上述求极值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挖掘ꎬ能够让学生找到有效地解题路径ꎬ促使学生可以快速地解答出问题.可是ꎬ如果学生没有找到题目中的关键突破口ꎬ就很难寻找到隐含条件ꎬ如本题中的关键突破口就是自变量xꎬ它看似不起眼ꎬ可就是它成为该道问题的解题关键线索.㊀㊀三㊁在高中数学数列问题中挖掘隐含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错解进行分析ꎬ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哪里开始出现解题的偏差ꎬ并在此基础之上ꎬ帮助学生了解错因并重新审题ꎬ以将题目中遗漏的信息重新挖掘出来ꎬ进而引导学生寻找到更为关键的题目隐含条件.如下面这道数列问题:已知数列{an}的前n项之和为①Sn=2n2-nꎻ②Sn=n2+n+1ꎬ请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题分析㊀在解答过程中ꎬ学生往往在数列概念理解上出现错误ꎬ从而进行错误的解答ꎬ如将①an=2n2-n-2(n-1)2+(n-1)=4n-3ꎻ②an=n2+n+1-(n-1)2-(n-1)-1=2n.学生出现上述解答的错误ꎬ主要是仅关注到了题干中的①Sn=2n2-nꎻ②Sn=n2+n+1ꎬ并顺理成章的利用an=Sn-Sn-1的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ꎬ却没有注意到a1=S1的隐含条件信息ꎬ从而解答出错误的答案.因此ꎬ学生应该懂得挖掘题目中的数列关系ꎬ将存在的a1=S1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ꎬ才能真正的求出{an}的通项公式.解题过程㊀①当n=1时ꎬa1=S1=1当nȡ2时ꎬan=2n2-n-2(n-1)2+(n-1)=4n-3ꎬ经检验得n=1时ꎬa1=1ꎬ也适合ꎬʑan=4n-3②当n=1时ꎬa1=S1=3当nȡ2时ꎬan=n2+n+1-(n-1)2-(n-1)-1=2nʑan=32n{㊀(n=1)(nȡ2)解题反思㊀可见ꎬ在这道数列问题中ꎬ如果学生忽略了a1=S1的隐含条件信息ꎬ就无法正确解答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ꎬ这与学生是否认真读题㊁是否真正掌握数列概念有关.所以ꎬ在实际解答问题的过程中ꎬ学生即要树立全面的解题思维ꎬ还要认真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ꎬ从而利用数学概念来帮助自己寻找到题目的关键隐含信息ꎬ进而挖掘出可用的解题隐含条件ꎬ最终正确㊁全面的解答出问题的答案.综上所述ꎬ隐含条件是高中数学解题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条件ꎬ而学生即要懂得挖掘又要懂得利用ꎬ才能发挥出隐含条件的作用ꎬ进而将隐含条件转化为解题的关键线索.因此ꎬ教师仍要注意培养学生挖掘数学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能力.㊀㊀参考文献:[1]汤佳仪.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途径[J].高考ꎬ2019ꎬ2(3):35.[2]郑昭霞.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分析与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ꎬ2016ꎬ10(33):92.[3]钱玮.挖掘数学隐含条件ꎬ找到解题突破关键[J].数学学习与研究ꎬ2019ꎬ12(31):129.[责任编辑:李㊀璟]12。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隐含条件,是指在数学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需要解题的学生自己去挖掘。

在解题时,学生需要具备挖掘隐含条件的意识,即在审题时,就要意识到“题目中是不是包含了隐含条件?”接下来,就要能够从题目的特征中分析出题目可能存在哪些隐含条件,然后应用挖掘隐含条件的技巧来挖掘出隐含条件。

1结合习题中的概念和性质挖掘隐含条件有些题目没有直接给出隐含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包含在概念或性质中,只有挖掘出这些隐含条件,才能够正确的确定一些数值的取值范围。

在审题时,学生就需要关注概念和性质中有没有隐含条件。

例1:无穷数列中,时,则此数列的各项和为,请完成命题的证明。

解:分析数列通项,可将数列视为分段函数,这是一个隐含条件。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自变量是自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值域为自然数组成的分数。

并且当n=3k-1时,即n被3除不足1时,该项将以的形式呈现,否则,当时,该项将以的形式呈现,那么将数列呈现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将以的方式呈现。

从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中挖掘出题目包含的隐含条件,可以缩小无穷数列的范围,得到三个首项不同,而公比相同的三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2)(3)结合隐含条件完成证明:在解题时,需要分析数学问题的定义与性质,找出题目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条件,比如较为常见的数学问题定义和性质中包含的隐含条件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指数函数的底数是非1正数等。

只有正确分析隐含条件,才能够正确界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2挖掘出数学图形中呈现的隐含条件在解题时,有些隐含条件在文字中难以呈现出来,而如果忽略这些隐含条件,则解题会出现条件不足的问题。

然而如果抽象化的文化转化为直观化的图形,便会发现图形中包含着隐含条件能够呈现出。

当发现习题的条件不充分时,可以思考把文字转化为图形,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

图1例2:已知正方形,边长为4,,F分别是AB,AD的中点,平面ABCD且GC=2,求B点到平面EFG的距离。

第17讲 隐含条件的挖掘技巧

第17讲 隐含条件的挖掘技巧

第17讲隐含条件的挖掘技巧一、从关键隐语中挖掘隐含条件通过反复审读题意,往往可以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找出一些隐含的已知条件,达到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的作用。

比如“增加到”和“增加了”,“5s内”和“第5s内”等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

还有一些临界条件,也需要通过分析关键字才能获得,如“至少”、“最多”、“恰好”等等。

例1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一可移动的胶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气筒慢慢向内打气以增大容器内的压强,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然后打开卡子让气体冲开胶塞,胶塞迅速冲出容器口后,我们会观察到温度的示数将:A、变小B、变大C、不变D、不能确定例2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是:A、若粒子带正电,一定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B、若粒子初速为零,则运动轨迹总是与等势面垂直;C、若是匀强电场,则粒子一定作匀变速直线运动;D、若粒子初速为零,总是从电势能大的地方向电势能较小的地方运动例3如图所示,用绝缘细线悬挂的带正电小球,质量为m,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

在电场力作用下,小球从最低点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b点后还可以再向右摆动。

若用ΔE1表示重力势能的增量,用ΔE2表示电势能的增量,用ΔE表示二者的代数和,在小球由最低点a向b运动的过程中,则ΔE1___0,ΔE2__0,ΔE___0。

(填“>”、“<”或“=”)例4如图所示,两条水平虚线之间有垂直于纸面向里、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电阻为R的正方形线圈边长为L(L<d),线圈下边缘到磁场上边缘距离为h。

将线圈由静止释放,其下边缘刚进入磁场和刚穿出磁场时刻的速度都是v0,则在整个线圈穿过磁场的全过程中(从下边缘进入到上边缘穿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线圈可能先加速后减速B、线圈的最小速度一定是mgR/B2L2C、线圈的最小速度一定是D、线圈穿过磁场的全过程中发热量为2mgd例5如图所示,在气缸B中活塞A封住一部分理想气体,A的质量m=10kg,A的横截面积S=50cm2,A可在B中无摩擦地滑动,当B中理想气体的温度t1=1270C时,A与C接触,但A对C的压力为零,此时B中气柱长L1=30cm,若气缸中气体温度十分缓慢地降至t2=70C时,问:(1)此时气柱竖直长度L2和压强各为多大?(2)在降温过程中,气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大气压强取P0=1.0×105Pa;g取10m/s2)?例6如图(a)所示,光滑的平行长直金属导轨置于水平面内,间距为L、导轨左端接有阻值为R 的电阻,质量为m的导体棒垂直跨接在导轨上。

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隐身术”

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隐身术”

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隐身术”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分析和解题的依据,但很多问题往往蕴藏着“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虽给出但不明显,或没给出但隐含在题意中的某些条件.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或做好条件的转化,化隐为显;或根据题设把隐含在题意中的条件挖掘出来,化未知为已知,从中找到内在联系,这样能避免因忽视隐含条件而造成错解或解答不完整甚至造成解题困难.因此,我们若能在解题中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并充分利用,不仅仅能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还能简化过程、减少运算繁杂性.本文试图通过一些题例来阐明隐含条件中的“隐身术”,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隐在概念内涵外延中例1 已知复数(x2-1)+(y+1)i大于(2x+3)+(y2-1)i(x,y∈r),试求x,y的取值.分析:本题学生若不注意到两复数不是全实数是不能比较大小这个概念,就会无从下手.实质上能比较大小就意味着虚部要为0. 解:∵(x2-1)+(y+1)i>(2x+3)+(y2-1)i,∴x2-1>2x+3,y+1=0,y2-1=0. 解得x1+5,y=-1,点评:在有些数学问题中,若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充分挖掘概念隐含的条件,化隐为显,则能够有效地将问题化繁为简,迅速解题.2.隐在条件相互制约中例2 已知1≤x+y≤3,-1≤x-y≤1. 求4x+2y的取值范围.分析:典型错解是采用类似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分别求x 和y的范围,然后直接代入所求式子求范围,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却忽略了x和y的相互制约关系.解:∵1≤x+y≤3,∴3≤3(x+y)≤9.∵-1≤x-y≤1,∴2≤3(x+y)+(x-y)≤10.∵4x+2y=3(x+y)+(x-y),∴2≤4x+2y≤10点评:本题还可以采用线性规划来处理.解这类题时要注意条件变量间的相互制约性,解题时不经意间就破坏了变量间的相互制约性,经常导致问题的结果范围放大化.3.隐在式子特殊结构中例3 方程(x-2)2+(y-2)2=|3x-4y-6|5表示的曲线为().a.抛物线b.椭圆c.双曲线d.圆分析:本题的典型解法是两边同时平方,移项,整理,化简,得出结果.解:等式的左边是两点间距离公式,右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问题就转化为点(x,y)到定点(2,2)的距离等于点(x,y)到定直线3x-4y-6=0的距离,符合抛物线的定义.故答案应选a.点评:对于某些数学问题,若能细致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灵活运用定义进行求解,则往往可以避免繁杂的运算,使得解题过程得以优化.4.隐在公式结论适用中例4 已知双曲线2x2-y2=1,过点b(1,1)能否作直线l使得点b为直线l被双曲线所截得的弦的中点?分析:本题典型错解:假设满足条件的直线l存在,且与双曲线两交点分别为p1(x1,y1),p2(x2,y2),则有2x12-y12=1和2x22-y22=1.两式相减得:2(x1+x2)(x1-x2)-(y1+y2)(y1-y2)=0.∵x1+x2=2,y1+y2=2;∴kp1p2=y1-y2x1-x2=2(x1+x2)y1+y2=2×22=2.∴所求直线方程y=2x-1.上述解法错在何处?错就错在忽略了“处理直线与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的代点相减法的适用前提是: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即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联立后,得到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即应有δ>0”.事实上,由消去y得2x2-4x+3=0,其判别式δ=42-4×2×3=-8<0. 故直线y=2x-1与双曲线l没有交点.因而,不存在符合条件的直线l.点评:在运用公式和结论时,要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做到“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不会出现混淆公式滥用结论.总之,解题时应充分利用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的各种隐含条件,哪怕是一个“小不点”也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寻找巧妙的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挖掘隐含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挖掘隐含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挖掘隐含信息解决数学问题所谓隐含信息,就是指题目没有直说却隐藏在文字本身的信息。

这些信息要靠我们的思维加工去分析、发掘、揭示。

认真阅读分析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使我们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

如果忽视重要的隐含信息或没有充分利用隐含信息将会造成误解。

因此在解数学问题时,要挖掘隐含信息确定思维起点,充分发挥隐含信息在解题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这有利于探索题目的内在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获得简捷的求解方法。

以下笔者举几例予以说明。

一、从关键词中挖掘隐含信息数学题目中常用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都、不论、任意、平均、互不相等,等等,这些词语背后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和思考途径。

审题就是要以阅读题目为基础,边读边想,扣住关键词,从语义信息中挖掘隐含信息。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3k+1)x2-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与解: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必须满足b2-4ac>0,即(-2■)2-4×(3k+1)×(-1)>0,解得k>-■。

此时解题并没有结束,因为此题还隐含着以下信息:①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②k在根号下。

由①得k≠-■,由②得k≥0。

综合以上可得k的取值范围为k≥0。

二、从数字特征挖掘隐含信息数学问题中一些特定的数字信息往往蕴含着一些特殊的数学关系,例如,3、4、5三个数字隐含着以它们为边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三个数组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等。

仔细观察、感知题目中数字的特征,捕捉它的内隐信息,能为解题者提供解题的线索。

例2.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按此规律下去,这列数中的第7个数是。

分析与解:考查上述数字特征,第1个数为■=■,第3个数为■=■,第5个数为■=■,因此,第7个数为■=■。

深入探究发现数列中各奇数个数字隐含有双重规律,即■=■,■=■,■=■。

因此,第7个数还可以是■=■。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隐含条件;挖掘数学问题的完整性通常包括条件与目标两个方面.问题条件主要具有显性条件与隐含条件以及干扰项.显性条件在解答方面能够提供非常直接的帮助;隐含条件普遍都受忽视,因此需要学生独立挖掘;干扰项使题目难度增加,对学生的思考设置产生影响.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对显性条件进行确认,对隐含条件进行挖掘,对干扰项进行排除,才可以使解题的效率得到提升.一、意义有些数学问题即使表面上看比较有难度,但是若是能够把数学题内存在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就可以使解题步骤得到快速简化,将题中具有的数量关系理清,使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提高.二、方法(一)已知条件方面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质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过程.分析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是通过逻辑思维进行的.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解十分重要,但是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十分关键的.学生进行数学的日常练习时,基本上都会把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进行变形或者拓展,属于将知识进行延伸.所以,学生在练习时,题目难度就会变大.学生在进行具体题目的解决时,若是想得到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需要全面分析与研究已知条件,对已知定理或者设定进行透彻理解与分析,准确找到题目条件所包含的定义与公式,再利用公式变形将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出.例如:已知函数f(x)=loga(x+1)(a0,且a≠1),g(x)=loga (4-2x).求使函数f(x)-g(x)的值为正数的x的取值范围.题目自身较为复杂,学生在表象认识方面存在困难.學生第一眼看到此题目时,会认为此题所给的条件不够,无法解答.有些学生还会被禁锢于题目呈现的简单条件之中,这时若是想在其中发现隐含的条件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将题面上所给的全部已知内容都找到,且在其中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高中数学内一些定理的相似之处.解析:令f(x)-g(x)0,得f(x)g(x),即loga(x+1)loga(4-2x).当a1时,可得x+14-2x,解得x1.因为-1x2,所以1x当0a1时,可得x+14-2x,解得x1,因为-1x2,所以-1x1.综上所述,当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2);当0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1).由解析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从而找到该题目的解题核心即“令f(x)-g(x)0,得f (x)g(x)”.在找到解题关键后,该题由已知条件不完整,变成了一道简单的不等式问题,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解题难度.同时,在上述的题目解析中可以发现,高中数学问题的条件通常不会直接呈现给解题者,而是需要解题者在利用平时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逻辑思维在题干中找到解题关键.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阶段的数学题目正是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推理方面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只需对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就能够使题目难度得到明显降低.题目内具有的隐含条件是将数学问题彻底解决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推理和探究题目,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解题时需要的实质内容.但是一部分题目非常复杂,很难挖掘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只有利用具有严密性的逻辑推理与求证,才能够将隐含条件推导出来,最终将问题解决.例如:已知A+B+C=π,求证:tan2A2+tan2B2+tan2C2≥1.学生在看到此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题目中条件不够,没有办法解题.但是若是经过较为严密的推理就可以将此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到.解析:利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同向不等式相加,可以得到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然后只需证明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1即可.由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可得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结合三角形内角的关系可得tanC2=cot(A+B)2,至此即可求出结果.证明:因为tan2A2+tan2B2≥2tanA2tanB2,tan2C2+tan2B2≥2tanC2tan B2,tan2A2+tan2C2≥2tanA2tanC2,所以将三个不等式相加可得: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tanA2ta nB2+tanC2tanA2+tanB2=tanA2·tanB2+cotA+B2tanA+B21-tanA2tanB2=1,即tan2A2+tan2B2+tan2C2≥1.由上述题目解析可知,仅凭题干的已知条件进行证明是无法直接解开此题的,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找到题中的隐含条件.类似于上述形式的数学题目,在高中阶段的“出镜率”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上述解题过程不难发现,该类题目的出题意图在于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只有掌握固定的不等式关系,才能满足上述题目的解题要求.同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旧需要将自身积累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题过程中,从而为题目“凑齐”解题条件.而这种思维在学生未来进行科学或学术研究时,能够为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通过已知的知识来求证未知知识,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上述的“拼凑”思维,巧妙且合理地将所有知识及条件汇聚在一起,才能解开未知的谜题.因此,学习与练习数学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其日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定义方面定义和性质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着手处,属于浅显的隐含条件,但若是不够重视就会成为非常隐蔽的隐含条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不能是0,指数函数中底数必须是不是1的正数,等等.例如:已知数列{an}中,a1=3,前n项和Sn=12(n+1)·(an+1)-1.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解析:由Sn=12(n+1)(an+1)-1,得Sn+1=12(n+2)·(an+1+1)-1,两式相减后整理可得nan+1=(n+1)an-1,则(n+1)an+2=(n+2)an+1-1,两式相减整理后利用等差中项公式可判断.证明:因为Sn=12(n+1)(an+1)-1,所以Sn+1=12(n+2)(an+1+1)-1,所以an+1=Sn+1-Sn=12[(n+2)(an+1+1)-(n+1)(an+1)],整理可得,nan+1=(n+1)an-1,①所以(n+1)an+2=(n+2)an+1-1,②②-①可得,(n+1)an+2-nan+1=(n+2)an+1-(n+1)an,所以2(n+1)an+1=(n+1)(an+2+an),所以2an+1=an+2+an,所以数列{an}为等差数列.通过上述题目解析可知,在进行数学题目解答时,学生需要准确掌握使数学概念成立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定理的存在与成立都需要一定的固有基础,同时根据定理又能得到相应的固有结论.因此,在一般的数学题目中,既定的充要条件通常不会直接呈现,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对于定理的熟练掌握在解题过程中自行进行补充,从而满足题目的解题需求.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在该方面进行强调,并在讲解新定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定理的结论及条件进行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定理记忆要求时,需要直接配合上述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记忆定理的作用.(四)联系方面在单独地、孤立无援地对已知条件进行审视时,能够在已知条件的联系中发现新的隐含条件.例如:锐角α,β满足条件sin4αcos2β+cos4αsin2β=1,求证:α+β=π2.证明:由已知可设sin2αcos β=cos θ,cos2αsinβ=sin θ,则sin2α=cos θcos β,① cos2α=sin θsin β,②①+②得:cos(θ-β)=1θ-β=2kπ,所以θ=2kπ+β(k∈Z),所以sin2α=cos θcos β=cos2β,cos2α=sin θsin β=sin2β,因为α,β为锐角,所以sin α=cos β=sinπ2-β,所以α=π2-β,即有α+β=π2.由上述类型的题目及对应解析可知,学生在进行数学习题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题干中所存在的固有关系,而该类固有关系正是题目的隐含条件,学生只有及时发现该类隐含关系才能有效解开该类题目.此类题目在发现隐含条件后的整体运算并难,故需要教师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其中在要求学生进行积累时,教师要有所侧重的为学生指出解题重点,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隐含条件的思维能力,切忌放任学生死记硬背.(五)认知动因方面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具备将认知动因进行激活的策略,也具备将认知内容和方法进行激活的策略,前面的内容依据联想,后面的内容依据类比.解题的过程不仅是联想的过程也是类比的过程.例如:在等比数列中,若S30=13S10,S10+S30=140,则S20等于多少?分析:这是一道关于等比数列的题目,要回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首先,由已知条件可得q≠1,S10=10,S30=130,接下来就可以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将其进行变形,进而得到关于q的方程,即可求出q10的值,然后利用等比數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就可以了.解:因为S30=13S10,且数列为等比数列,所以q≠1.因为S30=13S10,S10+S30=140,所以S10=10,S30=130,所以a1(1-q10)1-q=10,且a1(1-q30)1-q=130,所以q20+q10-12=0,所以q10=3,所以S20=a11-q201-q=S10(1+q10)=10×(1+3)=40.从该类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出,此类题目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题干的拆解能力,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过题目后,一定要重点对其隐含条件“q≠1”及等比数到的特征进行总结,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对题干的注意力,从而在后续解题过程中能够发现题干中的隐藏条件.(六)图形方面一位法国数学家曾经说过,代数和几何一旦分道扬镳,那么它们的发展范围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它们在应用方面就十分狭窄,但是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联系,它们就能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就能够加快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完善.例如:已知点A(1,2),B(3,-5),P为x轴上一动点,求P到A,B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分析:从题中能够看出,若不通过数形结合,则很难算出P到A,B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因此,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解题,如下图所示.易得当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点P即是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解:设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B′,连接PB′,AB′,则B′(3,5),PB′=PB,所以|PA-PB|=|PA-PB′|≤AB′,则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2=k+b,5=3k+b,可得k=32,b=12,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32x+12.令y=0,可得x=-13,所以符合题意的点P的坐标为-13,0.数形结合不仅是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发现,也是当下高中数学题目中隐藏条件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将图形与函数进行联系的能力,往往题干中的隐藏条件就存在于图形与函数之间.此外,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多种函数形式,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要求.故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于函数的理解,并在适当时间要求学生自行进行函数图像的描绘,或通过建立函数图像来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三、结语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需要把所学的知识不断运用,这样才可以实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解题时挖掘题中蕴含的隐含条件,并采取与之相关的定义将问题解决,对解题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教你三招,帮你缩小角的范围

教你三招,帮你缩小角的范围

教你三招,帮你缩小角的范围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是高考中久考不衰的知识点.而在三角函数的求值中,往往牵涉到角的取舍和函数值的取舍问题,只有达到正确的取舍,才能求出正确的答案.角的取舍和函数值的取舍的关键是要缩小角的范围.如何缩小角的范围对同学们来说是个难点,下边教大家三招缩小角的范围的方法.第一招:利用函数值与特殊角缩小角的范围例1.已知0αβ∈π、(,)且1tan()2α-β=,1tan 7β=-,求2α-β的值. 解析:11tan()tan 127tan tan[()]111tan()tan 3127-α-β+βα=α-β+β===-α-ββ+⨯, 11tan()tan 23tan(2)tan[()]1111tan()tan 123+α-β+αα-β=α-β+α===-α-βα-⨯.(0,)α∈π 且1tan 3α=,(0,)6π∴α∈,2(0,)3π∴α∈.(0,)β∈π 且1tan 7β=-,5(,)6π∴β∈π,5(,)6π∴-β∈-π-.2(,)2π∴α-β∈-π-,324π∴α-β=-.点评:当已知条件给出的角的范围比较大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已知角的函数值与特殊角的函数值的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已知角在哪些特殊角之间,从而得到缩小角的范围的目的.第二招: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π缩小角的范围例2.在ABC 中,已知3sin 5A =,5s 13co B =,求s co C 解析:在ABC 中,由5s 13co B =,得12sin 13B =,且02B π<<,由3sin 05A =>得:0A <<π且2A π≠,若2A π<<π时,02A π<π-< 函数sin y x =在(0,)2π上为增函数且312sin sin()sin 513A AB =π-=<=A B ∴π-<,A B ∴+>π.这与ABC 内角和为π矛盾,02A π∴<<,4cos 5A ∴= 5431216cos cos()cos cos sin sin 13551365C A B A B A B =-+=-+=-⨯+⨯=.点评:凡是牵涉到三角形问题,要特别注意三角形内角和是π这个条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的任何两个角的和都小于π是缩小角的范围的关键.第三招:利用隐含条件缩小角的范围例3.在ABC 中,如果4sin 2cos 1A B +=,2sin 4cos B A +=C ∠.解析:由4sin 2cos 1A B +=得:2216sin 16sin cos 4cos 1A A B B ++= ①由2sin 4cos B A +=224sin 16sin cos 16cos 27B B A A ++= ②①+②得:1616sin cos 16sin cos 428A B B A +++=,即16sin()8A B +=1sin()2A B ∴+=. 在ABC 中,有0A B <+<π 6A B π∴+=或56π 56C ∴=π或6C π=.4sin 2cos 1A B += 4sin 12cos A B ∴=-在ABC 中,有sin 0A >,12cos 0B ∴->,1cos 2B ∴<又B 为ABC 的内角,3B π∴>23C ∴<π 6C π∴=点评:利用此招时,要学会充分挖掘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既可能存在于已知条件中,也可能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挖掘隐含条件,打开解题突破口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挖掘隐含条件,打开解题突破口
解 : ∵m2=m+1,n2=n+1, 且m≠n,
∴m,n是方程x2-x-1=0的两个根.
∴m+n=1
mn= -1
法1:m2+n2=m+n+2=3
法2:m2+n2=(m+n)2-2mn=1-2× (−1) = 3
隐含条件:m,n是方程x2-x-1=0的两个根.Fra bibliotek当堂检测:
7. 如果关于 x 的方程(m-2)x2-2x+1=0 有实数解,求 m 的取值范围。
(1)隐含一元一次方程-------忽视“方程有实根”的含义,导致字母系数取值范围缩小
(2)隐含二次项系数a≠0------忽视二次项系数a≠0,导致字母系数取值范围扩大
1、关于x的方程(a2-4)x2+(a+2)x-1=0
(1)当a取什么值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2)当a取什么值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1)
a2-4=0
(2) a2-4≠0
a+2≠0
∴a=2
∴当a=2时,原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隐含条件--------- 隐在其中,含而不露
∴a≠±2
∴当a≠±2时,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推论:如果方程 x2+px+q=0 的两个根是 x1,x2
那么
x1+x2=-p ,x1x2= q
.
温故知新:
6. 隐含条件:
是指已经包含于题目的文字叙述、图示表示或符号表示中,
但又未明确指出的条件.
也指在题目已知信息中没有明显呈现,
但却与题目涉及的数学概念、知识或方法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
当堂检测:
x
当堂检测:
思维拓展,更上一层

浅谈三角函数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浅谈三角函数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浅谈三角函数中隐含条件的挖掘资兴市第一中学 代晓忠在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中,学生往往忽略题目所给的隐含条件,在给值求值或给值求角的问题中出错,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

但是学生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漏解、增解、错解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题设条件中的隐含条件的挖掘不够。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何控倔三角函数中的隐含条件。

一、 注意对轴线角的挖掘轴线角是指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轴轴或y x 上的角,这些角的三角函数值或为特殊值或不存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对轴线角的挖掘。

.cos ,tan 3 tan ,sin 2sin .1的值求已知例αβαβα==误解:βββαααc o s 32t a n 3s i n 2t a n s i n c o s === ,,cos 23cos αβ=∴又因为αβs i n 21s i n =,所以1cos 23sin 2122=⎪⎭⎫ ⎝⎛+⎪⎭⎫ ⎝⎛αα46cos ±=∴α。

评析:上述解法是在0tan ,0tan ≠≠βα的前提下得到的结果,而已知条件却包含了0tan ,0tan ==βα的情形,即)(Z k k ∈==πβα。

此时1cos ±=α也满足题意。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为1或±±=46cos α。

二、 注意对已给出具体三角函数值的角的范围的挖掘当已知某角的三角函数的具体形式时,应将其对应的角缩小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不然将可能产生增根。

.2 ), ,0(, ,71 tan ,21) tan(.2的值求且已知例βαπβαββα-∈-==- 误解:()[]31712117121tan )tan(1tan )tan(tan tan =⎪⎭⎫ ⎝⎛-⨯-⎪⎭⎫ ⎝⎛-+=--+-=+-=ββαββαββαα 43)31(1312tan 1tan 22tan 22=-⨯=-=∴ααα,171)43(1)71(43tan 2tan 1tan 2tan )2tan(=⎪⎭⎫ ⎝⎛----=--=-∴βαβαβα,因为()πβα,0,∈, 所以()ππβα2,2-∈- 故42πβα=-或45π或45π- 评析:这个题主是没有注意已给出的三角函数值的角的范围的缩小。

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有效发掘探究

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有效发掘探究

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有效发掘探究丘荣华摘要:善于分析和解答数学问题是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体现。

但在实际解题中,有的学生不认真读题,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不到题目中的关键解题信息。

文章以数学解题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隐含条件的含义、价值以及如何在数学解题中有效挖掘隐含条件,以引导学生正确解答数学题目。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隐含条件;信息;含义;价值;策略有效挖掘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利于学生正确、高效解题。

但是,隐藏在数学题目背后的条件不易被学生发现、利用。

尤其是比较粗心、不爱审题的学生更容易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影响到解题效果。

因此,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掌握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方法,让学生从题目中挖掘到有用的隐含条件,从而正确、高效解题。

一、隐含条件的含义隐含条件是指隐藏在题目背后的条件。

题目不会直接给出隐含条件,需要学生从题干或已知信息中分析、推理、转换,让其变得清晰、可用,从而为解题提供有效帮助。

二、隐含条件的价值解答数学问题单靠题目中的显性条件是不够的,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数学题目,不仅需要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显性条件,还需要学生对题目中存在的关键词、涉及的公式进行重点分析。

这样才能将题目中的各种信息挖掘出来,并运用于问题的解答中。

另外,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积累分析、理解、构建关系的方法和经验。

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有效挖掘策略1.从数学题目涉及的概念中挖掘隐含条件不同的数学题目涉及的数学概念不同,而这些数学概念经常隐藏可用的解题条件。

因此,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数学题目涉及的概念着手,引导学生利用其中的概念信息挖掘隐含条件。

当学生得到隐含条件之后,就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条件,解答数学问题。

以下面這道数学三角形证明题为例。

在△ABC中,∠B=2∠C,∠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求证:AB+BD=AC。

注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注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注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作者:蔡敏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2期所谓隐含条件就是在题目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客观上已存在的条件,往往给学生造成条件不够的假象.在平时练习或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学生由于忽视了题中的隐含条件,以致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题目做不出来,或是使得求出的结果范围扩大,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而如果将题目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则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得到正确的结果.下面就题中隐含条件的几类题型加以简要说明.一、利用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性质等挖掘隐含条件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函数f(x)= 的图像交于P,Q 两点,求线段PQ长的最小值.解析:乍一看,似乎无从着手.但仔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与函数f(x)= 都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则隐含着:P、Q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不妨设P(m,n)为第一象限中的点,则点Q(-m,-n),且n= ,所以|PQ|= =2 ≥4,|PQ|的最小值为4.(隐含条件:P、Q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例2.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2)的图像关于(-2,0)对称,且当x∈(-∞,0)时,f (x)+xf′(x)>0(其f(x)中是f′(x)的导函数),若a=(3 )f(3 ),b=(log 3)f(log 3),c=(log )f(log ),则a,b,c的大小关系是?摇?摇.本题已知条件中可挖掘出四处隐含条件.隐含条件1:“定义在R上的函数的图像y=f(x+2)关于(-2,0)对称”这句话隐含着函数y=f(x)关于原点对称,即函数y=f(x)是奇函数.从题目中结构特征挖掘隐含条件2:a,b,c的表达式结构相同,可看成是函数y=xf (x)的三个值,由此比较a,b,c的大小可利用函数y=xf(x)的单调性.隐含条件3:f(x)+xf′(x)>0?圯[xf(x)]′>0,所以当x∈(-∞,0)时,函数y=xf(x)是增函数,当x∈(0,+∞)时,函数y=xf(x)是减函数.隐含条件4:0二、从图形特征中挖掘已知图形中存在的但未指明的隐含条件例3.如图是函数f(x)=x +ax+b的部分图像,则函数g(x)=lnx+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A.(,)B.(1,2)C.(,1)D.(2,3)解析:学生很容易从图像中得到f(1)=0,即1+a+b=0①,还可得出f(0)=b>0②,由①②得1+a0.因此有g()g(1)三、从题目本身的文字表述中挖掘所蕴藏的隐含条件例4.已知数列{a }的前项和为S 且a =1,a = S ,n∈N ,求数列{a }的通项公式.很多学生这样解答:由a -a = (S -S )= a ,得a = a ,所以a =()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公式a =S -S 的前提条件为n≥2.因为当n=1时n-1=0,数列中没有第0项.正确的解答为:a = S = ,由a -a = (S -S )= a ,得a = a ,所以a = ·() .(隐含条件:n≥2.)例5.已知f(x)=2x -10x,是否存在t∈N ,使得方程f(x)+ =0在区间(t,t+1)内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方程f(x)+ =0等价于方程2x -10x +37=0.设h(x)=2x -10x +37,利用导数可得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h(x)在(0,)内单调递减;函数h(x)在(,+∞)内单调递增.函数的极小值h()=- .由题中“t∈N ”及“(t,t+1)”这两个式子暗示我们:t的取值在前,t+1在后,即t=3,计算h(3)=1>0,h(4)=5>0.所以,h(3)·h()例6.已知函数f(x)=-|x|+1,若关于x的方程f (x)+(2m-1)f(x)+4-2m=0有4个不同的实数解,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A.m≥B.m>C.m>-D.m解析:方程可看成以f(x)为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那原方程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等价于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但学生容易忽视一点:两根都小于1.其实,函数的解析式已经暗示了函数的值域为(-∞,1].(隐含条件:两根都小于1.)解:令t=f(x)(t≤1),则原方程化为t +(2m-1)t+4-2m=0,原方程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圳t +(2m-1)t+4-2m=0在(-∞,1)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设两根为t ,t ,则Δ>0t +t 0-(2m-1)或m< m>- ,∴m> .通过对上述几类内含隐含条件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解题时应当认真审题,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每个转瞬即逝的隐含条件,方能顺利地达到解题的彼岸,从而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谈数学问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问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 s一 =i-) , s, i 了 (y i一 2 s 一 n , n


l n l一 卜1 y’ < . A , 1 2 ,
正解: i ∈ 一 , ,口 sy [ 11, 又sx [ 11 且÷一i ∈ 一 , n ] n ]
ln [ ii∈一 1 y , ] s 又‘y[l s ∈ 2l ‘i∈一, i 卜了 】 .n s 1 n y ,.



同理设 一 < < 】 0则 ; < . 1 l < , 一 0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 一 1 1 2 A 0.A 4 + 2 A> + + 一 .. ≤ . > I ・
当 A≤4时 , ) (一∞, ) ( 在 一1 上是 减 函数 .
+ +2 一A <1+1+2一A≤ o. 4. ・ I .A>
仍 可追 溯到 单调 函数定 义的逆 用 问题 . 在 大 容量 大题 量 训 练量 的背景 下 , 律 的揭 示 规
关 系式 进行 化简 、 变形 之外 , 还应 考虑到此 关 系中可 能还 隐含 着某个 变 元 的范 围 , 只有 这样 处 理 问题 才
全 面.
例 3 在 0 y平 面上 给定 曲线 y 2=2 , 点 A x设
和等于 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 任意一个内角都在 ( , ) 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 内角的和大于 9 。 0 叮 内, 『 0 等等 , 这些都是隐性 的条件, 解题时要充分地挖掘 , 要 能灵活应 用.
(, ) 口ER, CO , 曲线上 的点 到点 A的距 离 的最小值 为 l ,
口, )求 a 的函数表达式. ) 解 : M( Y 为 曲线 y =2 设 ,) 2 x上任意 一点 ,

综述初中数学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综述初中数学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综述初中数学题隐含条件的挖掘1 分式中分母不为零的隐含条件在分式方程的这类数学题目的求解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常会忘记分母不等于0这一隐含条件,最终导致求得的结果是错误的。

例如:问当X为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分式中分母不为0 ,要想整个分式为0必有分子解得:,最终就高兴的将这个作为正确的答案了,可是我们反过来验证可以得到当时,分母的值为0。

这个题目之所以求解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求解题目,没有对最终答案进行验证,一个答案并不符合题目的隐含条件。

该题的正确求解方式应该是在求出之后,对答案进行验证有时,分母不符合条件,所以正确的答案为时,原分式的值为0。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生忽略的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的条件,会使题目的解不止一个,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会存在一个错误的解,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感觉题目自己都会做,并且也感觉自己已经都作对了,可是最终考试成绩确实出乎意料的差。

2 偶数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应该是非负的隐含条件在初中数学题中经常会有这么一类题目就是根式的化简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会忽略掉偶数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应该非负的这一隐含条件,最终导致求解结果出现错误。

例如这样一道题目:将进行化简。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的解法就是:解:原式= = 分析可以发现在求解这个题目时,学生忘记了偶数次根式下被开方数不为负的隐含条件,如果有意义,那么毕竟有,因此上面的求解方法中的错误就是没有意义。

对于这个题目的正确求解方法应该是:解原式=3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对于数学中的一些几何问题,通过我们平时做题发现,给出的题目中的条件往往对这道题不能够进行解答,但是,题目中会有一些隐含条件,这些条件是不明显地存在题目中的。

有的隐含条件对于解答一些数学几何题目时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只有我们深入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中的特点,只有这样有可能为解答这道题时提供明确的方向。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的几个关键因素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的几个关键因素
答误入 歧途 . 例 2 求 函数 一 2 x一 ,4一 X / 的值域 .
解: 令 一 2 o 0( c s 0≤ 0 , , ≤ r )
则 = 4 o c s 一

又 ∑A 一(一2, , ), l r


所以

一 ( 一 2, , l ) ,所 以 ,一 4 r l ,
所以 A =

( 一 1 2 3 … … , ) , ,, ,, 1
即函数 g z ( )的值 域 为E ,31 6 1- . 评 注 : 题关 键 在 于 确定 g z 本 ( )的定 义 域 , 若 误 认为 [ ,]是 g z 19 ( )的定 义 域 , 会使 问题 的解 将
知条件 , 利用这些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 , 从而达
到“ 暗花明”的境 界 . 面我 们 探 讨 挖 掘 问题 中 柳 下 隐含 条件 的几 个关 键 因素 .
1 深 刻理 解 数学 概念
若 不去 深刻 挖掘 原 函数 的解 析 式 的特 征 , 反 函 则
数 的定 义域 是较 难求 正确 的.
考查 的 又一新 热 点.
维普资讯
墓 参 教考 学
n A+ c s 一 百n- 5 。A 2 - r
nA c s 一 - 。A m 8 '
I sI 竿< < , s0<I sI 0, c 当 时 InI 0, o c i o
解: 要使 g z ( )有意 义 , 须 必
律 , 它 的揭示 和 发现 , 挖 掘 隐含 条件 的途 径 之 对 是


例 3 已 知 A。A 、 … , 为 凸 多 边 形 、 A。 A Al A3 A2 …A 的内角 , lsn + ls A2 …… 且 g iAl g i + n + ls A 一 0 试判 断这 个 多边形 的形 状 . gi n , 解 : 由 已 知 条 件 得 0 < A。< , 且 r , s A。iA iA 一 1 根 据 正 弦 函 数 的 有 界 性 i s n n …s n ,

例谈挖掘隐含条件

例谈挖掘隐含条件
。 。 。 。 。 。 。 。 。 。 。 。 — —一

例1 . 若分式
二 的值为零 , 则 胆—
数根 , 求 m 的取值范围。 错解 : 由题意得 : △: ( 2 m+ 1 ) 2 - 4 m 2 = 4 m+ 1 > 0


此题错解为: 由f I 一 1 - - ' 0 得, ± 1
分析 :错解 中忽视 了分式 中分母 + 鼠一 6 ≠0这一个 隐含条 件, 而当 x = l时 , 分母等于 0 , 分式就无意义 。故 x = l 应舍去 , 正确
的答案应为 — l 。


即 当 m > 一 } 时 , 方 程 有 两 个 不 相 等 的 实 数 根 。
上 述解法仅考 虑了“ △ > o ” , 而忽视 了一元二 次方程 二次项 系
f A = 0 『 2 - 3 a = 0 时, 并且仅当{ B = O所以有{ b + l = 0
l I C
- -
度数
此 题的 8 0 。 可 以是底 角 ,也可 以是顶 角 ,所 以答 案有两 解 : 即为 5 0 o 、 5 0 o 或8 0 。 、 5 0 o

I 【 c + 3 = : 0



3 a + 2 b - c : 3 × 争 + 2 一 × ( 一 1 ) 一 ( 一 3 ) = 3
月r = 6 ②
由于正三角形 的重心既是外心又是 内心 , 所以 由重心的性质 ,
在 实 数 范 围 内 解 方 程 组 ≥ 蓑
分析: 此题看 上去是 由两个方程求 三个未知数 , 似乎不可能 ,
口=


例9 . 已知方程 2 x 2 + 、 / 丁p x + 1 2 = 0的两根分别是正三角形的外 接圆半径 R与内切 圆半径 r , 求 P、 R、 r 。 分析 : 由根与系数 的关 系, 不难得 出 R + r = - - = p ①

高中数学挖掘隐含条件 缩小角的范围必修4 试题

高中数学挖掘隐含条件 缩小角的范围必修4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挖掘隐含条件缩小角的范围 剖析,帮助同学们增强挖掘隐含条件的意识,进步应变与解题才能.一、三角函数值中的隐含条件求三角函数值或者求交点大小,不仅要注意有关的角的范围,还要结合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把角的范围缩小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例1 ,71,31,0,2-=-=<<-<<βαβππαπtg tg 求βα+2的值. 错解:由题设得,431222-=-=αααtg tg tg 1212)2(-=⋅-+=+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又,0,2<<-<<βππαππβαπαπ220,22<+<<<∴. 47432ππβα或=+∴. 剖析:由于0432<-=αtg ,应将παπ22<<缩小为παπ2223<<; 由于071<-=βtg ,应将0<<-βπ缩小为02<<-βπ. βα+∴2的范围就缩小为πβαπ22<+<,故472πβα=+. 例2设方程04332=+-x x 的两个实根是βαtan ,tan ,其中)2,2(),2,2(ππβππα-∈-∈,求βα+. 错解:由题意及韦达定理得:3tan tan 1tan tan )tan(=-+=+∴βαβαβα. )2,2(),2,2(ππβππα-∈-∈ ,),(ππβα-∈+∴ 3πβα=+∴,或者32πβα-=+. 剖析:事实上04tan tan ,033tan tan >=<-=+βαβα,可以推出0tan ,0tan <<βα,从而)0,2(,πβα-∈,故βα+的范围可以缩小为0<+<-βαπ,32πβα-=+∴.二、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与三角形有关的三角问题,必须注意三角形中的边角等量关系、边角的不等关系及角的取值范围等隐含条件,以免产生增解.例3B A ,为ABC ∆的内角,且53cos =A ,135sin =B ,求C cos 的值. 错解:由53cos =A ,得)2,0(π∈A ,且54sin =A .由135sin =B ,得),2()2,0(πππ⋃∈B 且1312cos ±=B .65566516sin sin cos cos )cos(cos 或-=+-=+-=∴B A B A B A C . 剖析:假设),2(ππ∈B ,那么)2,0(ππ∈-B ,由A B B sin 54135sin )sin(=<==-π,得A B <-π,即π>+B A B 的取值范围为20π<<B ,从而1312cos =B .6516cos -=∴C . 三、变形中的隐含条件解三角问题时,往往要对所求式子进展变形,如平方、开方、同乘一个式子或者同除一个式子等,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增解或者失解.例4γβα,,为锐角,且αγββγαcos cos cos ,sin sin sin =+=+,求βα-的值.错解:⎩⎨⎧=-=-,cos cos cos ,sin sin sin γβαγβα 得21)cos(=-βα. βα, 为锐角,22πβαπ<-<-∴.3πβα±=-∴. 剖析:没有考虑变形过程中隐含的条件,由①知0sin sin sin <-=-γβα,且γβα,,为锐角可得βα<,故βα-的范围应缩小为02<-<-βαπ,3πβα-=-∴.练习:在△ABC 中,假设1cos 3sin 4,6cos 4sin 3=+=+A B B A ,那么C=.。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论文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论文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高中数学题目的条件与所求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是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我们把它称为隐含条件。

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发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有时寻求原问题的隐含条件比较困难,不便于求解,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为此,笔者以从数学问题涉及的定义、图形、结构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入手,对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瞻前顾后,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隐含条件,获得解题思路。

1、从概念中发现隐含条件例1 :已知f(x)=ax2+bx+3a+b是偶函数,其定义域为[a-1,2a],求f(x)的值域。

分析:此题学生可以由f(x)是偶函数,很容易得出b=0,然后根据二次函数求值域的步骤谈论a的正负以及a=0的情况,分别求出f(x)的值域,最终结果中都含有参数a。

表面看来,解答似乎很完善,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他们错误的认为,但其实函数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于是可从定义域的概念中发现出隐含条件.故得:a-1+2a=0, 问题变成了一个确定函数在确定的区间上求值域的问题。

2、从问题条件的相互制约中发现隐含条件例2 :已知,则的值域为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是:由已知得,而,从而,又,由换元法可以求出的值域为。

上述解法错在何处呢?错在忽略了题目中由于两个变量的相互制约所隐含的变量的取值范围。

因为,所以,再结合,所以,有的值域为。

3、从数量关系中发现隐含条件.例3:已知函数f(x)=log3x+2,x∈[1,9],则函数的最大值是多少?分析:此题的关键是所求函数的定义域.许多学生认为定义域就是[1,9],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所求函数解析式中的f(x2)中隐含着x的另一范围。

解:因为f(x)的定义域是[1,9],所以f(x2)中的x应满足从而得1≤x≤3.即函数的定义域为[1,3].又4、从公式、结论的适用范围中发现隐含条件例4:设是方程的两实根,当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为:由韦达定理可得,,则,由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当时,有最小值。

挖掘隐含条件,确定角的范围

挖掘隐含条件,确定角的范围
n2 —


解:] n= n ( ) =1  ̄t a t [ a a 删
 ̄ t ( o )tnd ( )_ , I a 2r =a l + Ⅱ in i l1
 ̄ tn = 1< =a  ̄ , 即0 l a 1tn4 J a < ‘' I T


cx ̄-5. o=/() s-172 2 +
教 参
误 区 分 析
挖掘 隐含条件 , 定角 确
⑩ 四川省 双流 县棠 中外语 学校 康
在一角函数恒等变换一章中 , 遇到求角或求 角函数值时 , 往往会求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 案.若根据题 目中角的范围来 确定是否有增 根时 , 常常无法判断. 就需要 我们挖 掘 题 日中 这 的隐含 条件 , 去缩小 角的范 围, 从而得 到正确答案. 下面就 常见 地 四种隐含条件作探讨.
知s a o i 与cs异号 ,且负数 的绝对值 n
<O. 9
则c =4 。

故s ‘ 詈 =. c= ‘ 。 一 c
比正 数 大 .
例7 已 知 在 AA C ,s A+ cs = ,s B+ cs 1 则 B  ̄ 3i 4 oB 64 i 3 o n n A= , 角C 大小 . 的 解 : 3i + cs = ,s B 3 o l 式 平 方 后 相 加 : 把 s A 4 oB 6 4i + cs 两 n n A=
耵 T  ̄ t 一 > 2 =a T 即 3 r c ( 据 雨 数 值 缩 j l a 一 tn 3r 根


小角的范围 )

i 评 注 : 据 一3v 根
Tr
< <

" 得 到 一3f < ' t 能 确 定 c s 2 <—  ̄不 I T疋 。2

挖掘隐含条件,妙解不等式问题

挖掘隐含条件,妙解不等式问题

挖掘隐含条件,妙解不等式问题发布时间:2021-04-20T10:36:46.57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杨琼芬[导读] 初中数学中教授的隐含条件,就是数学题设中隐蔽的条件,它们通常巧妙地隐藏在题设或给出的已知条件的背后,不容易被发现和有效利用。

从而使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思路受到阻碍,可能仅仅差一个条件就可以使整个结论成立,这种情况常常就是由于学生解题时疏忽隐含条件而造成的。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第一中学杨琼芬 516211摘要:初中数学中教授的隐含条件,就是数学题设中隐蔽的条件,它们通常巧妙地隐藏在题设或给出的已知条件的背后,不容易被发现和有效利用。

从而使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思路受到阻碍,可能仅仅差一个条件就可以使整个结论成立,这种情况常常就是由于学生解题时疏忽隐含条件而造成的。

因此,在“如何巧妙解不等式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挖掘隐含条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完整、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初中数学,隐含条件,不等式问题一、善于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推敲隐含条件(一)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于不等式问题,因为不等式问题题目通常比较简略,只是简单地给出一到两个变量的转化关系,而不等式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测试学生能否把陌生的变量关系转换为教材中熟悉的数量关系。

从初中数学题的题型难度与解题技巧综合因素上考虑,大部分的隐含条件往往就存在于已知条件中。

这时,学生只需要在解题时对题目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转化为更为简单的推算。

然而,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在解题时急于做题,因此十分容易就忽略或错过了题目中的重要条件。

要快速做到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学生首先要根据条件隐藏含义的不同,思量比较过后再开始题目解答,当中则要对应具体的题目条件进行细致分析,巧妙利用隐含条件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最后通过原始的运算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问题隐含条件,缩小参数讨论范围徐 开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215006)
在一些包含参数的数学问题中,由于要对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因此思维量和计算量均显得较大.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观察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从而缩小参数的取值范围,就能减少讨论的工作量,提高解题效率,让学生体验到解题的成功感.首先看2008年江苏省高考数学第14题:设函数犳(狓)=犪狓3-3狓+1(狓∈犚),若对任意狓∈[-1,1],都有犳(狓)≥0成立,则实数犪的值为 .
分析 由题意,需对函数犳(狓)的类型进行讨论.当参数犪=0时,犳(狓)=-3狓+1为一次函数,不合题意(因犳(1)=-2<0,舍去).当犪≠0时,犳(狓)是三次函数,因此需利用导函数犳′(狓)=3犪狓2-3研究原函数犳(狓)在区间[-1,1]上的单调性.当犪<0时,犳′(狓)<0,故原函数犳(狓)在[-1,1]上单调递减,所以犳(狓)
min=犳
(1)=犪-2<0,不合题意,舍去;当犪>0时,导函数犳′(狓)=
3犪狓2-3的零点为狓=±1
槡犪
,然后再对1
槡犪
与1的大小关系进行讨论(分0<犪≤1和犪>1两种情况),求犳(狓)在区间[-1,1]上的最小值,并令该最小值大于等于0后,解出参数犪的范围,最后求出犪的值.
上述求解过程尽管严谨,但是费时费力.稍加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先由题中隐含的关于参数犪的必要条件
犳(-1)≥0,
犳(1)≥0
{,得-犪+4≥0,
犪-2≥0
{,即2≤犪≤4.在缩小了犪的范围后,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我们发现原函数
-2(狓2-1)-2狓+1<0,
2(狓2-1)-2狓+1<0
{,得槡7-12<狓
<槡3+1


评注 本题显然不能用变量分离法,应采用
构造函数法,但构造函数时一定要选准自变量.学生习惯把狓作为自变量,而把犽看作常数,实质是没有真正理解自变量的含义.本题中狓范围的变化是由犽的变化引起的,把犽看做自变量,则狓为因变量.
例5 若不等式狓2-log
犪狓<0
在狓∈0,
()12时恒成立,求实数犪的取值范围.
解析 (构造函数法:借助图象)由题意知狓2<log犪狓在狓∈0,
()12时恒成立.令犳(狓)=
狓2,犵(狓)=log犪狓,则
0<犪<1,
犳()12≤犵()12





0<犪<1,
14≤log犪


烅烄烆

得1
16
≤犪<1.
评注 采用构造函数的方法时,若发现构造
一个函数解题比较困难,不妨试着去构造多个函数,或许就能找到突破口.
总的来看,对于题型2可优先采用变量分离法,若变量分离有困难,则可采用构造函数法来解答.
题型3 多个变元的恒成立问题
例6 已知实数犪,犫满足:关于狓的不等式狘狓2+犪狓+犫狘≤狘2狓2-4狓-16狘对一切狓∈犚均成立.若对一切狓>2,均有不等式狓2+犪狓+犫≥(犿+2)狓-犿-15成立,求实数犿的取值范围.解析 (赋值法)由题意知狘16+4犪+犫狘≤0,
狘4-2犪+犫狘≤0
{,故16+4犪+犫=0,
4-2犪+犫=0
{,得
犪=-2,
犫=-8
{.经检验犪=-2,
犫=-
{8符合题意,于是对一切狓>2,均有不等式狓2-2狓-8≥(犿+2)狓-犿-15成立,即犿≤
狓2-4狓+7
狓-
()
1min

令犳(狓)=狓2-4狓+7
狓-1
=(狓-1)2-2(狓-1)+4
狓-1
=(狓-1)+

狓-1
-2≥
2,当且仅当狓-1=4
狓-1
,即狓=3时等号成立,故犿≤2.
评注 题型3的解题思路是通过赋值法将题型3转化为题型1或题型2.
·


·
2015年第3期 中学数学月刊
犳(
狓)是三次函数,并且导函数的两个零点±1槡犪∈(
-1,1),因此犳(狓)的极小值犳1槡()
犪=1-2

犪≥0,
由此解得犪≥4.又犪≤4,故犪=4.这种解法充分利用了隐含条件,
缩小了参数犪的取值范围,降低了讨论的复杂性,给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般来说,根据参数出现的位置,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尝试缩小参数的讨论范围.1 利用最值极值等约束条件缩小参数的范围
例1 (2013苏中四市第二次调研第18题)
已知函数犳(狓)=(犿-3)狓3+9狓.(1)若函数犳(狓)在区间(-∞,+∞)
上是单调函数,
求犿的取值范围;(2)若函数犳(狓)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4,
求犿的值.分析 (1)过程略,犿≥3.(2)本题如果按常规做法,需要分两大类情况讨论,即分犿≥3和犿<3进行讨论.当犿<3时,又要分犿≤0,0<犿<94和94
≤犿<3三种
情况进一步讨论.整个解题过程繁琐冗长,对于基本功不太扎实,运算能力稍显欠缺的学生来说,要想做对这一题还真不那么容易.
但是,稍加分析我们发现由题设“犳(狓)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为4
”可以得到犳(
1)≤4,犳(2)≤{

这样一个必要条件,解得
犿≤-2,
从而缩小了参数犿的范围,大大减少了讨论的情况数(这样做就不需要再讨论).接下来有犿-3≤-5,又狓∈[1,2],所以狓2∈[1,4
],从而犳′(狓)=3(犿-3)狓2+9≤-6<0,所以犳(狓)在[1,2]上递减,所以犳(狓)max=
犳(1)=犿+6=4,解得犿=-2.
说明 充分利用函数犳(狓)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这一条件,不仅缩小了参数犿的范围,而且水到渠成地得到了犳(狓)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接下来犿的取值也就呼之欲出了.
2 利用函数的定义域收缩参数的范围
例2 已知集合犃={狓狘(狓-2)(狓-3犪-1)<0},函数狔=lg2犪-狓狓-(犪2
+1
)的定义域为集合犅,
若犃=犅,求实数犪的值.分析 本题的集合犃={狓狘(狓-2)(狓-3犪-1)<0
}中需要比较2和3犪+1的大小,但是如果注意到集合犅非空,并结合2犪≤犪2
+1且犪≠1这样一个隐含条件,可得2犪<犪2+1,故犅为(2犪,犪2
+1),所以集合犃只能是(3犪+1,2),所以2犪=3犪+1,
犪2
+1=2{

犪=-1.这样就免去了繁琐的讨论过程,
使得解题更为简捷,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说明 挖掘题设中对数函数定义域的特征,
从而避免了对犪的取值情况的谈论.
3 利用函数值域的有关性质缩小参数的范围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犳(狓)=犪狓2+犫狓(犪,犫为常数且犪≠0),满足条件犳(狓-3)=犳(5-狓),且方程犳(狓)=狓有等根.(1)求犳(狓)的解析式.
(2)是否存在犿,狀(犿<狀),使犳(狓)的定义
域和值域分别为[犿,狀]和[3犿,3狀]?如果存在,求出犿,狀的值;
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 (1)过程略,犳(
狓)=-12狓2
+狓,狓∈犚.(2)因为犳(狓)=-12(狓-1)2
+12≤12,
所以3狀≤12,即狀≤16,故犳(狓)=-12

狓-1)2
+12在[犿,狀
]上递增,所以犳(犿)=3犿,犳
(狀)=3狀{
,即-12
犿2+犿=3
犿,-12
狀2
+狀=3
狀烅
烄烆.结合犿<狀,得到
犿=-4,狀=0{,故存在犿=-4,
狀={

满足题意.说明 本题在定义域、值域的端点出现了参数,由于犿,狀的取值范围未知,故定义域中的数与值域中的数的对应情况不确定,
也就是函数犳(
狓)在[犿,狀]上的单调性是解本题的关键.如果能发现3狀≤犳(狓)min=12
这一重要信息,进一步得到犳(狓)在[犿,狀]上单调递增,问题就大大简化,从而不需要漫无目的地去讨论犳(狓)在[犿,狀]上的单调性.
类似的题目在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和高三模拟试题中屡有出现.如果考生能够抓住题目中一些隐含条件,
比如关于定义域、值域的条件或者其他有关函数相关性质的约束条件,缩小参数的范围,则能简化讨论的情况,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的正确率,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6· 中学数学月刊 201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