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时空节点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_刘钊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二次开发研究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二次开发研究
王浩骅;王卉;刘军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9)003
【摘要】总结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探讨使用模型生成器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的通用方法,并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的详细步骤.事实证明,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将独立的空间分析工具组合成一个新的操作序列,可以提高ArcGIS为公安部门服务的效率,实现对系统的二次开发.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王浩骅;王卉;刘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39
【相关文献】
1.基于ArcGIS的泰森多边形法区域降水量计算二次开发研究 [J], 刘蓬勃
2.ArcGIS地理配准和空间分析工具在改变林地用途案件分析中的应用 [J], 郭树林
3.土地勘测定界中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比较研究 [J], 李致博
4.土地勘测定界中 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的比较研究 [J], 李致博
5.基于ArcGIS的地类统计分析工具研发与应用 [J], 王岩;吴大鹏;周文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一、引言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利工具。
城市用地规划是指将城市用地区划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并优化这些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地理空间分析,提高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原则1.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如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和设施分布情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效率,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
2.实现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环境评价等方法,科学地分析城市用地开发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效率。
此外,GIS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状况,及时调整空间布局,保障城市的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益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城市用地的主要用途。
优化空间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和人口分布情况,指导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方法1.采集城市用地数据为了进行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首先需要采集城市用地数据,如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率、建筑密度、交通网络、环保设施等各种地理空间数据,以作为研究的基础。
采集数据可以用传统的现场调查方法或现代的遥感技术,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2.建立城市用地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城市用地空间分析模型是GIS技术在城市用地优化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系统的设计
效应分析 [D]. 西安:长安大学,2014. [3] 宁昕辰 . 基于 Oracle 数据库的遥感影像数据管理与应用
[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4] 齐瑞俊 .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一张图”信息化工程研究与
1 土地利用概述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基本属性通过一系列的技
术手段对其进行长期管理和治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 与土地进行着价值、物质、能量的交换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 不断提高,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也逐渐频繁。使用 GIS 与 RS 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发现和监测。GIS 技 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及管理,而 RS 则为 GIS 所需求的空间数据采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获取方式,两者 相结合使用为空间信息的解读和展示提供了平台 [2]。
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系统的建设是为了给相关部门业务系 统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其目标是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监测 和发现异常信息;采集其他各方面有关信息;将各类信息进 行处理、归类等统一管理,并实现信息的汇总分析。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三层体系结构 土地利用发现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根据 业界标准的三层体系结构的设计思路而来。使用该结构可以 更加灵活、快捷,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其中主要可分为表示层、 业务层和数据层。 2.1.1 表示层 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进行数据 的收集,并且可以将处理好的数据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在 使用者的操作界面,是重要的应用端的借口。该端口的主要 任务是负责接收操作数据,并且将系统处理的数据输出传送 给使用者。 2.1.2 业务层 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处理的部分。业务层通 过常规的数据处理流程将从表示层接收到的操作信息和指令, 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处理。业务层主要链接数据库,负 责时刻调用不同数据库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 2.1.3 数据层 主要存储空间数据及各个模块处理的数据。 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以保证快速的运算速率 [3]。
破碎还是紧凑?_1990—2015_年中国36_个重点城市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1990—2015年中国36个重点城市用地形态和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规律,深刻归纳了城市用地细胞生长模式、分裂规律和分化类型。
结果表明:1)城市用地在25年间以不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东部城市用地规模大多高于中部城市,更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小城市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大城市,但城市间差异更大;东部城市增长率差距随时间逐渐下降,西部相反。
2)城市用地斑块破碎化趋势逐年上升,低于1 km 2的斑块总数超过12万个,大规模和中等规模城市斑块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而小规模城市破碎化程度有小幅度增加。
3)城市用地大多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东部城市用地较为紧凑,西部和中部城市用地较为分散,深圳市是发展最为紧凑的城市;东、中、西部城市紧密度指数都有所下降,同时紧密度差异化越来越大。
研究回顾了我国“上半场”城镇化阶段的城市用地发展路径,为“下半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选择提供更多土地可持续利用方案支持。
Abstract: Nowadays, glob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have promoted the drastic change of urban land use and unlimited sprawl of urban scale in China, and have also caused the fragmentation of land spatial structure and mismatch of functions. The paper is aimed to reveal the growth pattern, division rule and differentiation typ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cells” of 36 major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5.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Urban lan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t different speeds during the 25 years.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in eastern cities is mos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entral cities,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estern cities.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small cities is faster than that of large cities, but the difference among small cities is larger. The growth rate gap of eastern cities decreases gradually over time, while the gap of western cities is enlarged. 2) Urban land fragmentation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patches less than 1 km 2exceeds 120,000.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urban land in large-scale and medium-scale cit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serious, while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of urban land in small-scale cities increases slightly. 3) The growthtype of urban land is mainly edge-expansion, the eastern urban land is more compact,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urban land is more scattered, in which Shenzhen is the most compact city. The compactness index of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ities has decreased, and the compactness index differentiation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 land in the "first half" stag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provides more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support for the new-typeurbanization strategy.破碎还是紧凑?1990—2015年中国36个重点城市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关键词:用地扩张;斑块破碎化;紧凑模式;重点城市;时空演化Keywords: land expansion; land fragmentation; compact pattern; major cities; spatiotemporal dynamicsCompact or Fragmented?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Urban Land Growth in 36 Major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5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国家前所未有的高速城镇化进程。
基于GIS空间分析进行多源信息成矿预测
基于GIS空间分析进行多源信息成矿预测
廖崇高;杨武年;刘登忠;陈建平
【期刊名称】《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年(卷),期】2002(024)002
【摘要】GIS空间分析在区域地质多源信息综合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GIS空间的分析特征及应用于区域地质找矿的两种方法,即统计分析和叠加分析.结合兰坪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作者选取了遥感线性体密度异常、频度异常、遥感环形影像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地质异常及已知矿(点)床的分布等七种控矿因素作为多源成矿预测的空间信息数据源.在此基础上,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出三级成矿有利的区域.【总页数】5页(P146-150)
【作者】廖崇高;杨武年;刘登忠;陈建平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成都,610059;中国地质大学,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5;TP311.13
【相关文献】
1.MAPGIS空间分析在成矿预测中的初步应用 [J], 马慧
2.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成矿预测 [J], 矫东风;吕新彪
3.基于GIS的秘鲁南部多源信息成矿预测研究 [J], 席振;高光明;肖娟;张杨
4.基于GIS空间分析进行多源信息成矿预测——以东天山土屋-延东铜矿床预测为例 [J], 木合塔尔·扎日;郭瑞清;依玛木·塔伊尔
5.应用MORPAS系统证据权重法进行多源信息成矿预测——以澜沧江南段地区为例 [J], 刘星;胡光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规划应用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规划应用研究
袁金锦;赵雷
【期刊名称】《经纬天地》
【年(卷),期】2022()4
【摘要】地理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空间规划领域。
从国家“十三五”开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地理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
地理信息自融
入全新的技术和理念后,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成果越
来越突出。
本文根据地理信息GIS技术自身特点,探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GIS技术
架构和体系,以及该技术在城市空间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方向和关键技术。
【总页数】4页(P63-65)
【作者】袁金锦;赵雷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测绘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GIS和RS技术下的城市空间规划支持系统设计
2.基于时空GIS的城市空间规划管控技术研究
3.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应用研究
4.基于GIS的城
市规划图则自动制图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以上海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为
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范文
《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GIS空间分析不仅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一门核心技术,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施该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思政建设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重要性GIS空间分析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技术,不仅涵盖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还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该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创新思维: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掌握GIS软件的使用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跨界融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跨界融合。
三、思政建设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中的重要性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中,思政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GIS技术的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GIS技术的应用中关注社会问题。
3.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政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探索中更具动力。
四、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针对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1. 课程设置与思政内容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将GIS空间分析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思政内容。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其中,城市道路网络问题涵盖很多方面,包括交通拥堵、车辆安全、公共交通的发展等等。
如何优化城市道路网络,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研究逐渐得到了关注。
一、GIS技术在城市道路网络优化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工具,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工具。
GIS技术可以将城市道路的空间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研究人员进行基于过往车流情况的分析,从而得出最优的道路规划方案,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二、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模型建立针对城市道路网络的优化问题,建立城市道路网络模型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建立城市道路网络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道路网络模型中的节点数量和连通性:对城市道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2.道路网络模型中的距离计算:基于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中的节点位置,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出车辆行驶所需时间和距离。
3.道路网络模型中的交通状况: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确定车辆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道路上的行驶速度,加入到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中,为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方法在城市道路网络优化中,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道路规划,使得车辆行驶更加顺畅、高效,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以下为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方法:1.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是建立在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上的一种算法,主要是通过计算车辆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得出车辆行驶所需时间和距离的模型。
基于最短路径算法,我们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在地图上绘制出车辆运行轨迹等,方便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优化。
2.交通流模拟算法交通流模拟算法主要是利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历史数据,模拟车辆的行驶情况,从而可以预测道路网络上的交通状况。
基于GIS的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21年6月 Jun.2021
基丁 GIS的城市“多规合 信息平台建役研究
冯浩
(河源市规划设计测绘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 要]借助GIS、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统筹构建了“多规合一”大数据资源中心,搭建了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系统阐述了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框架设计,实现了“一张图”管理、多规冲突检 测和协调、建设项目业务协同、重大项目选址等提升了政府部门规划业务审批能力和信息化决策手 段,为其它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GIS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规划审批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6 -0095 -05
各部门提供支持,如地图服务、目录服务、KPI服务等。
・96・
图3数据库建设架构示意图
3.2数据库建设内容 “多规合一”大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多规成果数据库、部门专项规划数据库、建
设项目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元数据库以及运维数据库。其中基础地理信息库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各种 比例尺电子地图、历年影像数据以及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等;多规成果数据库包括发展规划数据、法定规划数 据、空间管控数据等;部门专项规划数据库包括社会统筹类、生态建设类、历史保护类等;建设项目数据库包括 重点建设项目和普通建设项目等;元数据库包括规划元数据、地理信息元数据等;运维数据库包括用户数据、 部门数据以及日志数据等(图4)。
为实现优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全国开展部门间的“多规合一”工作探索[1],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平 台推广难[2]。2018年,随着新的自然资源部门的组建,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的 规划职能纳入到自然资源体系中,为“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机构保障⑶。2019年 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建立全新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贯穿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调和消除各规划之间的空间冲突和空间叠 加等问题[4]。本文在新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利用GIS、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 构,构建“多规合一”大数据资源中心,开发全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深化平台在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业 务审批协同等方面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
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中
的应用
刘钊;郭苏强;金慧华;谢喆;吴宪;朱小冬
【期刊名称】《测绘科学》
【年(卷),期】2007(32)1
【摘要】传统上用行政区内每千人病床数等指标来评价就医的空间可达性,并未考虑医院(供给)与人口(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及两者可跨越行政区界的潜在相互作用。
基于GIS的移动搜寻法使用较小普查单元的人口数据,解决了内在的人口空间
分布问题;移动搜寻域可以跨越行政区界,更合理地考虑病人与医院潜在的相互作用。
本文通过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的实证研究,展现了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在
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61-63)
【关键词】两步移动搜寻法;空间可达性;北京;GIS
【作者】刘钊;郭苏强;金慧华;谢喆;吴宪;朱小冬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和OD矩阵的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J], 唐波;关文川;王丹妮;闫永涛
2.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的贫困区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J], 任若菡;王艳慧;何政伟;赵文吉
3.基于两步移动搜寻算法的空间可达性服务设计 [J], 郭立强;李晓明
4.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分析——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 [J], 陈鑫;万鲁河
5.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寻法的教育资源可达性分析 [J], 陈尔东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时空节点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_刘钊
第30卷 第1期2014年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Vol.30 No.1January 2014 收稿日期:2013-05-23; 修回日期:2013-08-02 基金项目:刚果(布)一号公路二期工程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刘钊(1967-),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E-mail:liuz@tsinghua.edu.cndoi:10.7702/dlydlxxkx20140109基于GIS的时空节点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刘 钊1,罗智德1,张耀方2,高培超1,谢美慧1(1.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4;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时间地理学框架描述了个体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可用于确定活动双方的时空交集并进行定量的时空分析。
该文分析了活动预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条件,根据个体时空约束类型的不同分别将其表达为时空路径、圆柱和棱镜。
在此基础上,将求解活动双方会面的时空节点问题转换为求解双方的时空交集,并在ArcGIS环境中得以实现。
这种基于时间地理学和GIS技术进行时空节点规划和优化的方法可应用于应急救灾、物流配送、旅游规划等领域,辅助实现对时间和地点的预约及对路径的优化,进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关键词:时间地理学;时空约束;GIS;规划;优化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4)01-0041-040 引言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会面才能完成,例如应急救灾中的物资发放、物流运输中的货物交接、校车接送学生、医疗救护车接收病人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活动发起者(如物资车、送货员、校车等)和至少一个活动参与者(如灾民、顾客、家长等),为使活动顺利展开并尽可能提高效率,往往需要对会面的时间和地点提前预约。
本文将此类活动中预约的时间点和空间位置称为时空节点。
基于GIS的高精度地图更新算法研究
基于GIS的高精度地图更新算法研究近年来,精准地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产物之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出行、导航、搜索还是发布广告,我们都需要有一张精准的地图来辅助我们的操作。
但是,精准地图的更新和维护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一方面,地理环境的快速变化,让精准地图的更新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这个任务的实现依赖于诸多数据和算法的共同协同。
本文的主题是基于GIS的高精度地图更新算法研究。
一、GIS技术简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技术。
简单来说,GIS技术是一个把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处理的工具。
在GIS技术中,数字地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地理信息,还可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实时更新。
二、精准地图更新的研究意义对于精准地图而言,一样的道路,形态、交通等信息是容易获取的,然而尺度、轮廓线精度、道路拓扑关系精度等却难以保证。
而地理环境的快速变化,例如城市的新楼盘、新建道路、拆除道路、各种交通设施的变动等,都不断改变着我们所依赖的地图数据。
因此,精准地图的更新和维护一直是GIS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各国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目前,唯有通过应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才能保证地图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基于GIS的高精度地图更新算法1. 数据更新在高精度地图的构建过程中,数据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由于地图中的数据项非常多,数据来源也非常复杂,因此如何实现数据有效的更新,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地图显式更新地图显式更新主要是通过地图绘制软件对地图图层进行手动更新。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图层更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但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较大,且更新效率不够高。
3. 自动更新自动更新是一种通过算法自动推导地图更新内容的方式。
基于GIS的路径规划与地应用
基于GIS的路径规划与地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它可以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捕捉、存储、查询、分析和展示。
路径规划是GIS中一项重要的功能,在各种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的路径规划及其在地理应用中的应用。
一、基于GIS的路径规划基于GIS的路径规划是利用GIS中的地理数据和空间分析算法,通过计算最优路径来实现地理空间中点与点之间的导航。
它可以用于交通导航、物流配送、紧急救援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基于GIS的路径规划算法。
1.1 Dijkstra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它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和权重,寻找从出发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种算法适用于无向图和有向图,能够有效解决节点之间有权重的路径规划问题。
1.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综合节点的距离和启发式估计值来选择最优路径。
它在搜索空间过大时具有较高的搜索效率,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较好的解。
A*算法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用于交通导航系统。
1.3 Floyd-Warshall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是一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能够计算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它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逐步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来求解最短路径。
这种算法适用于有向图和无向图,能够应对复杂的路径规划问题。
二、基于GIS的路径规划在地理应用中的应用基于GIS的路径规划在地理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三个典型的地理应用案例。
2.1 交通导航交通导航是基于GIS的路径规划的典型应用之一。
通过利用GIS中的地理数据和路径规划算法,交通导航系统可以计算出最优路径,并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导航指引。
交通导航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司机的行车效率,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节省能源。
2.2 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是另一个重要的地理应用领域。
工程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刘钊
工程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刘钊发表时间:2018-11-17T18:41:54.80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24期作者:刘钊[导读]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国内测绘技术的发展水平已基本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
一些工程调查收集的数据更加准确,管理更加规范。
刘钊身份证号码:3408021988****111x 西北综合勘查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国内测绘技术的发展水平已基本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
一些工程调查收集的数据更加准确,管理更加规范。
相应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GPS技术与GIS技术得到完善发展,并广泛地与现代测绘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工程测量当中,大体上实现数字化测量标准,极大程度上进一步提升工程测量的发展水平。
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工程线路较长的局限,使得测绘技术的某些特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获取数据方面存在误差,必须予以及时改进。
关键词:工程测量;现代测绘技术;应用;改进导言:工程测量在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各项目的施工与进程等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施工单位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新经济市场环境形成的影响下,使得测绘技术快速发展。
其中对各种先进科学设备与技术的使用(GPS、GIS等),在提高自身检测精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科技发展的条件下,现代测绘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其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使得工程测量信息化数字化特征逐渐提升。
1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与问题 1.1 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操作人员在进行基准线坐标计算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使得所计算的坐标系与实际有太大的差异。
传统的测绘技术往往利用线网对基本平面进行控制,控制精度不足,需要更多的条件才能完成。
以水利工程测量为例,部分数据需要借助测绘技术才能够精准获得,无法直接获取。
如利用TCP-COM技术实时测量水利工程作业的时候,是可以完成远距离作业操作任务,无法直接获取以及读取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亟待解决。
《2024年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范文
《基于“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GIS空间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更是逐渐在各类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提出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中实施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期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建设1. 课程设计思路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的设计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内容涵盖GIS基本原理、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空间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等方面,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项目实践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GIS空间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我们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三、思政建设实践探索1. 融入思政元素在“GIS空间分析”创新课程中,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问题。
例如,在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部分,我们可以介绍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2.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人士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考空间。
3.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思政建设实践探索效果的关键。
浅谈GIS开发大赛中的选题创新与基本功训练
浅谈GIS开发大赛中的选题创新与基本功训练文: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刘钊参加过超图软件主办的几届GIS大赛的决赛评比,感觉学生作品的水平每年都有很大的发展。
本届(第七届)的参赛作品同样也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体现了参赛选手的创新意识、认真严谨的研发工作态度以及较为扎实的GIS研发基本功。
从决赛作品中,可以了解这些参赛项目的一些特点,简单归纳几条如下:1、选题的广泛性:这次决赛作品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传统的数字校园、数字城市系统、城市规划、环保以及水土保持信息系统,有事故应急、矿山灾害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有道路交通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有商业选址与分析系统等。
这些题材,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调研、分析、选择的,既有实用型应用,也有专业化模型研究,具有题材多样化的特点。
2、注重GIS开发的工程化:本届决赛作品所附加的资料表明,GIS系统开发的工程化特点逐渐深入人心,并已成为优秀项目(作品)的重要表现。
GIS开发的工程化是一个项目化管理过程,要求从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与建设、功能模块化、编程实现与调试、系统测试、文档管理、人员安排等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这次决赛作品中,大部分都能够按照这样的过程进行项目组织与实施。
这是个很大的进步,也是GIS应用开发中应有的良好习惯。
3、GIS应用的深入探究:GIS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其空间信息管理能力,更在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在各个专业应用时尤其显得空间分析和建模分析的重要性。
这次决赛中有多个作品都能够深入探究专业模型分析与GIS分析能力的结合问题,并初步地进行了应用。
比如,作品中加进去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规划模型、污染扩散模型、应急决策模型、物流配送模型等专业模型,扩展了系统的专业应用功能,丰富了系统的应用内容。
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能够研究、探讨、开发到这个地步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了。
本届大赛作品还有很多特点,这里不一一赘述。
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研究交通可达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城市交通系统效率和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交通可达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与优化。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逐渐在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交通可达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交通可达性的概念与意义交通可达性是指不同地区或地点之间通过交通工具(如汽车、公交、地铁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交通可达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生活质量以及经济活动的发展。
通过对交通可达性的分析与优化,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通过测量交通网络距离或时间来评价交通可达性。
然而,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交通可达性的实际情况。
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通过结合空间数据、交通网络数据和居民出行行为数据,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交通可达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
三、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优化研究在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中,提高交通可达性已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网络优化:通过优化道路规划和公共交通线路设计,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效率,降低出行成本。
2. 设施布局优化: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交通设施的最佳位置,提高服务范围和覆盖率,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结构。
3. 公交换乘优化:通过分析换乘站点的位置和布局,优化公交换乘线路设计,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4. 出行服务优化:通过GIS技术对不同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汽车等)的可达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居民出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四、案例研究: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实践以某城市为例,通过对城市交通网络数据、人口分布数据和交通设施数据的整合,运用GIS技术进行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
径、新手段。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建设指标增量紧张,城市更新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1],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探讨落实。
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城市更新专题的研究,对调整完善国土规划、推动存量用地挖潜、引导系统更新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1城市更新内涵与研究框架1.1城市更新的新定义城市更新的概念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完善,从诞生之初的“清除城市中心区贫民窟”,演变为“城市复兴、城市再开发”,从注重城市物质环境的改造向关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更新,以及实现城市复兴的综合方向发展[2]。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以人为核心,关注“三旧”“新区”等所有需要更新的区域,采用精细化、渐进的更新方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提质”和“合理增效”[3]。
1.2城市更新对象的新定义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前,以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的城市更新关注棚户区改造、城市双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自然资源部牵头的城市更新主要聚焦于城镇低效用地,包括“三旧”改造和不符合政策、环保要求的用地[4]。
在新背景下,城市更新对象不仅涵盖低效用地,还应包括对城市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低三重”区域。
“四低”包括低效旧城区(低效居住和商业用地)、低效城中村、低效旧工业区、未利用低效地;“三重”包括城市重要轴线、重要战略节点、未来重点发展意向区。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实现城市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亟须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中系统探讨。
文章提出了一套城市更新专题研究的框架思路:立足城市发展现状和更新需求,在目标和需求的双重导向下确定城市阶段性更新目标与策略,摸清城市需要更新的“四低三重”区域,形成一套分区分级分类的更新导则,建立一套融入新空间治理体系的更新机制。
通过城市更新专题研究,推进存量用地挖潜,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化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对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GIS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空间信息管理基础技术,并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数据、模型和算法,提供基于空间的综合数据查询、分析、决策支持和空间规划等服务,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详实地认识、把握和管理空间信息资源。
首先,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GIS不仅提供空间数据,而且还可以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将各种信息综合进来,实现各种数据的交互作用,帮助决策者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城市规划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和可行性。
其次,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有利于城市资源的综合管理。
城市的各个资源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空间关系与互动影响,GIS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和模拟,通过综合分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形成现实的三维空间模拟数据,分析和预测规划效果。
同时,基于GIS技术,对于城市资源的规划和开发,通过空间交互和综合分析,可以实现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统一调度。
最后,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通过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城市管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布局和格局,以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应对城市中的发展问题。
总之,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各种数据的交互作用,帮助决策者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城市规划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和可行性。
同时,GSI还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统一调度,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让我们期待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基于GIS技术城市空间分析与规划在未来的应用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2014年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Vol.30 No.1January 2014 收稿日期:2013-05-23; 修回日期:2013-08-02 基金项目:刚果(布)一号公路二期工程关键技术 作者简介:刘钊(1967-),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E-mail:liuz@tsinghua.edu.cndoi:10.7702/dlydlxxkx20140109基于GIS的时空节点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刘 钊1,罗智德1,张耀方2,高培超1,谢美慧1(1.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4;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时间地理学框架描述了个体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可用于确定活动双方的时空交集并进行定量的时空分析。
该文分析了活动预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条件,根据个体时空约束类型的不同分别将其表达为时空路径、圆柱和棱镜。
在此基础上,将求解活动双方会面的时空节点问题转换为求解双方的时空交集,并在ArcGIS环境中得以实现。
这种基于时间地理学和GIS技术进行时空节点规划和优化的方法可应用于应急救灾、物流配送、旅游规划等领域,辅助实现对时间和地点的预约及对路径的优化,进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关键词:时间地理学;时空约束;GIS;规划;优化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4)01-0041-040 引言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会面才能完成,例如应急救灾中的物资发放、物流运输中的货物交接、校车接送学生、医疗救护车接收病人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活动发起者(如物资车、送货员、校车等)和至少一个活动参与者(如灾民、顾客、家长等),为使活动顺利展开并尽可能提高效率,往往需要对会面的时间和地点提前预约。
本文将此类活动中预约的时间点和空间位置称为时空节点。
在上述活动中,规划活动发起者的空间移动路径可用旅行商问题(TSP)的算法求解,即设计一条从确定起点出发,途经所有目标节点并只访问一次,最终回到出发点的最短路径[1,2]。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许多适用于具体问题的成熟算法[2]和软件产品,如遗传算法[3]、蚁群算法[4]、神经网络算法[5]等。
在现有的GIS软件如ESRI、Interg-raph中,已嵌入了一些成熟的最短路径算法[6],得到最短路径后,活动发起者根据路网属性推断到达每个目标点的时间,实现对时空节点的预约。
旅行商问题的算法从活动发起者的角度规划线路,较少考虑活动参与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条件,其得到的方案仍然可以进一步优化。
本文基于时间地理学框架,将活动发起者提前预计的活动轨迹表达为时空路径,根据活动参与者时空约束类型的不同分别将其表达为时空路径、圆柱和棱镜;在此基础上求解发起者和参与者之间的时空交集,以规划双方会面的时空节点并优化活动发起者的行进线路。
1 研究方法1.1 时间地理学工具时间地理学将个体作为研究主体,在时空背景下研究其行为,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时空约束条件,建立一个动态描述和解释行为活动的框架[7-9],认为个体活动有三类限制:能力限制、组合限制和权威限制[9],某项具体活动只能出现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段,个体能借助交通实现用时间换取空间的目标[8,10]。
时空路径和时空棱镜是实现时间地理理论的两个最核心的工具[11]。
时空路径记录了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由控制点和路径段落构成,控制点是已知具体位置和时间属性的点,路径段落是点与点之间的连线[11]。
图1为时空路径的示意图,其中的垂直段落代表个体在该时段内停留在特定地点,倾斜段落代表个体在该时段内有位置上的移动。
时空路径详尽地记录了个体活动的时空属性[12]。
不同个体能见面需要他们的时空路径有交集,图1中的个体A和个体B于T2时刻在Pi处相遇。
本文用时空路径表达活动发起者和严格限定位置的参与者的时空约束。
时空棱镜表达了在已知起点、终点、出发时刻、结束时刻、最高旅行速度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个体所能到达的所有时空区域[13],时空棱镜的边界就是个体所能到达的最大时空范围[14]。
图2为时空棱镜图1 时空路径示意Fig.1 Space-time path的示意图,L1是起点、L2是终点,时间窗口是t1到t2[15]。
若某活动在时空棱镜内发生,如活动a,时空棱镜所表示的个体即可参与其中;若某活动在时空棱镜以外发生,如活动b和c,则时空棱镜所表达的个体将不能参与其中[15]。
本文用时空棱镜表达限定可用时间起点和终点的活动参与者的时空约束。
图2 时空棱镜和潜在路径区域[15]Fig.2 Space-time prism and potential path areaYu、Shaw等学者对时间地理学工具进行了拓展,用于表达虚拟空间的活动[14,15]。
用一条垂直的时空路径表示有线网络接入点,以无线网信号发射点的空间位置为圆心,最大影响距离为半径作圆,再沿时间轴拉伸形成圆柱,用于表示无线网络的时空可达性[15]。
本文用此方式表达限定可用时间长度的活动参与者的时空约束。
1.2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时空约束表达本文将活动发起者的时空约束表达为时空路径,将活动参与者的时空约束分为三类,分别用时空路径、圆柱和棱镜表达。
活动发起者的行进线路在时空环境中抽象为由控制点和点之间的片段组成的时空过程对象,将这些时空对象用三维方式表达,构成一条时空路径。
设活动发起者开始行动的时间为tS,预计结束的时间为tE,规划路径中会经过的点作为控制点,每个点都有对应的x、y坐标和预计到达该点的时间t,则控制点序列可以表示为[9-11]:C={(CS(tS),…,Ci(ti),Cj(tj),…,CE(tE))|ts<…<ti<tj<…<tE}(1)点与点间由直线片段连接,每个片段表达了发起者在该时段内的时空属性变化[11];每个控制点既是上一片段的结束,也是下一片段的开始。
片段的性质由首尾的两个控制点决定,由式(2)和式(3)描述[10,11]。
式(2)表示Ci和Cj两个相邻控制点间的片段,片段Sij除了控制点Ci和Cj外的其余部分的横坐标、纵坐标和时间属性由线性插值获取。
Sij(t)=(1-α)Ci+αCj(2)α=(t-ti)/(tj-ti)(3)对于严格限定位置的参与者而言,其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此类参与者的时空约束类似于文献[15]中有线网络的时空约束,可表达为一条垂直的时空路径,如式(4)所示。
式中,x0、y0表示参与者的横、纵坐标,ts、te为该个体可支配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该路径位于参与者所在的平面位置上,且沿着时间轴在可支配时间内延伸。
Sij(t)=(x0,y0,t) (tS<t<te)(4)对于限定可用时间长度的活动参与者而言,其位置是变化的,但必须满足可用时间长度的限制。
此类活动参与者的时空约束类似于文献[15]中无线网络的时空约束。
在可用的时间范围内,参与者可以到达的空间范围是以其位置为圆心,以最长可达距离为半径的一个圆,将这个圆沿着时间轴拉升,形成一个圆柱。
对于落在圆柱体内的任何时空点P(x,y,t)都满足式(5),Δt为可支配时间长度,v是最高旅行速度。
考虑到参与者需要返回原位置,其潜在活动区域是以起始位置(x0,y0)为圆心、以r=v·Δt/2为半径的圆。
任意时刻,参与者所处的位置P(x,y,t)距圆心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半径r。
(x-x0)2+(y-y0)槡2≤v·Δt/2(5)限定可用时间起点和终点的活动参与者可以从时间起点出发,在限定时段内活动,在时间终点回到原地。
此类参与者的时空约束可用时空棱镜表达,时空棱镜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参与者起始的位置上,可达空间范围受可支配时间长短和旅行速度的影响。
时空棱锥的外边界由起始点Xi、终结点Xj、起始时间ti、终结时间tj、最高旅行速度vij5个条件决定。
每个时空棱镜是由前后两个相向圆锥组成的交集,如式(6)[10]所示。
前向圆锥表示从起点出发可能到达的所有时空点,后向圆锥表示要在指定时间到达终点,个体可能位于的时空点[16]。
前棱锥fi的顶点在出发点,底面位于t=(ti+tj)/2处,位于前棱锥体的点X(x,y,t)满足式(7)[10];后棱锥pj的顶点位于页24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30卷终结点上,底面也位于t=(ti+tj)/2处,位于后棱锥中的点X(x,y,t)满足式(8)[10]。
Zij(t)=fi(t)∩pj(t)(6)fi(t)={X|‖X-Xi‖≤(t-ti)vij}(7)pj(t)={X|‖Xj-X‖≤(tj-t)vij}(8)1.3 时空节点的规划和优化将一个完整的预约活动进行简化:活动发起者通过旅行商算法得到了一条设定的线路,活动参与者拥有自己的时空限制,发起者和参与者需要会面,意味着他们的潜在活动区域有交集,有共同的时空节点。
对时空节点的规划就是寻找到既满足活动参与者的时空限制条件,又尽量节约发起者时间成本的会面地点和时间。
时间地理学工具的优势在于它将个体的时间维和空间维信息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7,12]。
两个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交集,那么他们的时空约束就有共同的时空节点[10]。
本文将预约活动双方的时空约束条件用时间地理学工具表达,在此基础上寻找其间的时空交集,确定适合的预约时间和地点,并据此进行线路调整,实现对时空节点的规划和优化。
ArcGIS三维环境中,二维平面坐标X、Y和时间信息T构成了可视化环境中的3个坐标轴。
1.2节的时空路径由三维点和三维线段构成,圆柱和圆锥则由三维体构成。
寻找潜在的活动时空节点就转化为确定活动发起者的时空路径与活动参与者的时空路径、圆柱、棱镜间的交集。
当限定了参与者的活动地点时,联立式(1-4)得到的交点即是可预约会面的时空节点。
当限定了参与者的可用时间长度时,联立式(1-3)和式(5),求解出既在活动发起者行进线路上又满足活动参与者的时空约束的时空节点P(x,y,t),即可预约的时间和地点,最先出现的时空节点就是可最早预约的点。
当限定了参与者的可用时间起点和终点时,联立式(1-3)与式(6-8),求解出满足式(1-3)和式(6-8)的点P(x,y,t),即可预约的时间和地点,最先出现的点就是可最早预约的点。
如果一个活动只有一个参与者,那么直接求解最早会面的时空节点,即可完成会面过程。
如果一个活动有多个参与者,需要在每实现一个参与者的会面后,将该参与者从清单中删除;再以活动发起者所处的位置和时间作为其新的时空路径的起点,根据剩下的参与者的时空约束重新规划活动方案;亦可将新的活动参与者添加进列表,进行整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