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摘要】高中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中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分析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中观上来看: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

它上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微观上看: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总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其中列举史实为识记层次,说明特点为理解层次。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概念;能够在归纳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以及选官制度演变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政治演变的特点,形成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初步掌握对历史材料的基本处理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知道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用表格对史实的归纳,初步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方法。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一、前言传统历史书籍所记载的历史,大多数是相关事件的发生、人物的成就、战争的结果等等,而对于历史中政治制度的演变,却往往只是在题目上一笔带过。

然而,政治制度的变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运、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有义务将这些关系彻底剖析。

本篇文章将从汉代到元代,介绍其中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二、通识与引入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

一个伟大的民族,其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其文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府往往拥有强大的集中权力,而这种集中权力的背后是一种完备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从汉到元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探讨政治制度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影响。

三、正文1. 汉代政治制度汉朝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始。

汉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规定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实行了选官、考试制度,这些制度体系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三公分别为:太尉、御史大夫和大司马,它们的职责是掌握对皇帝有极大影响力的重言之权、极大化皇权的掌握、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九卿职责则分别是:祠部、光禄、治粟、户、典礼、太仆、卫、冢、水。

通过组织这些卿、公的力量,汉王朝得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具备了对邻国的施行外交权。

2.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分裂时期的出现,而局势失控,使得很多的地方权力集团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局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

在这个时期,政府仍然存在三公和九卿制度。

但是这时候三公和九卿的权力地位已经下降很多,中央公府人数相对减少,下设二千石官员权力比重较大。

所以,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还是比较混乱不稳定。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课件.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课件.

导致的后果如何?

“研”
教学过程
研读史料 获得信息
设计意图:图表、 传播天主教 漫画材料直观 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汉代通过怎样选官制度的创新使布衣有成
为相的可能?
官学
政治管理人 才 做官
中央官学——太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汉代 学校 系统
察举制
私学
教育+选官
教学过程
Y 研
究 中枢成熟在隋唐
评 权钱兵收天下定
• 元朝的行省制度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蒙古帝国图
四、行省源元更流长
设计意图:提供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感受元朝面临困境, 认识元行省制度的作用,实现感
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忽必烈创立怎样的新制度来管理元王朝? 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教学过程
Y 研
研 汉承秦制布衣相

行省源元更流长
中枢成熟在隋唐
权钱兵收天下定
一、汉承秦制布衣相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通过图表提示的信息,你如何理解“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教学过程
一、汉承秦制布衣相
“研”
研读史料 获得信息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有何不同?
概念,并 逐步总结 出中国古 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教学关键点 教学难点
内容整合
汉承秦制布衣相
行省源元更流长
中枢成熟在隋唐
权钱兵收天下定
说课流程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

实战演练 (5分钟) 1.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 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C
A B C D 2.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 皇 权 权
皇 权 皇 权
B
年代
A
年代
B
年代
年代
C
D 18
实战演练 (5分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方法提示:从背景、过程等角度去思考)
制度的制定要因时而生,因势而变 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能力
19
五、说效果预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 落实,又注重能力培养。
20
21
22
3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一、说教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藩镇 割据、行省制度、 等名词概念;了解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 和专制主义的发展 历程。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及其管 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 三维目标 发展历程中, 体会中国古代 通过自主学习,设置 政治制度虽有 问题,培养学生学会 缺陷,但对社 正确阅读、提炼、概 会发展进步具 括材料的能力; 有一定的推动 通过思考、探究,掌 作用。 握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对古代选 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官制度的了解, 明确论从史出,史论 体会古代选官 结合; 制度的利弊得 通过看图片、读史料, 失,认识到古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代政治制度的 5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政治制度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分析给定史料,撰写分析报告,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写作能力。
3.结合现实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顺序,从汉朝到元朝,逐一介绍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个政治制度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
4.针对重点知识点,如内阁制度、三省六部制等,进行深入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线性时间轴布局,左侧列出从汉至元各个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右侧对应列出每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以关键词和关键句为主,辅以箭头和连线表示制度间的演变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政治制度框架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的演变。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PPT、网络资源、在线教学平台等,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互动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

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A.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3、二府三司: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说课共37页文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说课共37页文档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 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朝君主专制的演进 宋朝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理军事, 分割宰相的军权。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1
察举制
2
九品中正制
3
科举制
选官、用官制度的演 变
察举制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孝、廉(才德)
九品中正制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
科举制
科举考试
从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情
教材
分析
分析
课标
说课内容
要求
教学 策略
教学
教学
反思
设计
课标 要求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课标解读:
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分地方与中央两方面 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要依据史实高度概括
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 程《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 代的政治制度》中 第三课,介绍了从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的史实,在本单 元中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关键作用。
2.唐朝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节 度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割 据 势
使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说课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
 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简要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1模块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点作了以下规定:(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此可见,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来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两个大的阶段。

《课程标准》将早期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列为第一条,即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阳新一中蒋兴亮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我叫蒋兴亮,来自阳新一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说课的流程如下: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1、本课地位本课属于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夏商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至元又是该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我们知道,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是这一时期我国封建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制度原因。

学习本课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重大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度、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通过对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制度虽然也有较大的缺陷,但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同学们容易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对比,认为前者先进后者落后。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强调文明多样性的观点,这两种制度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后者更适合中国国情。

3、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说教法根据高一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但理性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举例、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活跃度。
3.精心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整。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2.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采用箭头和连线表示制度之间的演变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展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
2.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保持与教学进度同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精神,提高历史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突出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结合历史人物、事件,讲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如汉武帝的察举制、唐太宗的科举制等。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5.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说课稿说课课件PPT42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说课稿说课课件PPT42张)
元朝的行省制
提问: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有何演变趋势?
时期
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行省制度 收兵权于中央;文官管理地方,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元 宋

西汉武帝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推恩令 郡国并行
西汉初
课题展开——主题学习,合作探究
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
汉:中外朝制度 决策机构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五代的建立者有何共性?
创设情境
如果你是五代十国之后一个统一 王朝的创立者,你会怎样解决这一问 题?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 自安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 学法
情景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 图示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材料研习法
教学特色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创设情、激发兴趣第二环节学习新课----主题学习、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延伸主题
收精兵 兵:______ 措施 削实权 权:______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 贫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设通判负责监督 积 弱。”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朱子语类》 弱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 积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控财权 钱:______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阳新一中蒋兴亮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我叫蒋兴亮,来自阳新一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说课的流程如下: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1、本课地位本课属于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夏商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至元又是该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我们知道,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是这一时期我国封建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制度原因。

学习本课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重大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度、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通过对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制度虽然也有较大的缺陷,但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同学们容易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对比,认为前者先进后者落后。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强调文明多样性的观点,这两种制度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后者更适合中国国情。

3、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说教法根据高一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但理性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

教具:课本、地图册、粉板等。

三、说学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由此,我制定的学法是课前预习加分组探究。

我预先制作一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

然后,根据四个思考探究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毛泽东《沁园春·雪》诗句导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五位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如果说秦始皇是开创者的话,那么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则是继承者。

这个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点出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时期。

【讲授新课】:【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第一对矛盾。

首先引导同学们归纳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西汉王国以及唐朝藩镇设置的初衷都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汉初以及唐朝地方割据的原因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得出史论的方法,我设计了思考探究一:汉初王国以及唐朝藩镇为什么会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首先引导第一小组同学观察地图册第6页《两汉郡国交叉局部形势图》以及《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然后出示材料一:参加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宣称“敝国(吴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材料二:(藩镇)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

(节度使)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导第一组同学联系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大小(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该组学生能够想到关键在地方权力过大(政军财)。

所以,北宋彻底解决地方威胁中央就从权力的三方面着手。

北宋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但又导致了“三冗”问题。

元朝创造的行省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又一次变革。

有同学可能对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解,或者他们会问元朝如果实行郡县制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思考探究二:秦朝的郡县制是否适合元朝?具体思路是,引导第二组学生对比观察课本第8页和第13页《秦朝疆域图》和《元朝行省图》,然后出示材料三:秦朝版图面积约34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到1800万;元朝版图面积约1372万平方公里,元初人口约7500万。

面积约4倍,人口近5倍。

秦朝一级政区郡的数量约四十个。

教学实践表面,第二组学生会想到若元朝实行郡县制,郡的数量会设置过多,显然容易加重中央政令负担。

由此得出,行省制的好处在于既不加重中央政务负担,又能使中央政令逐级(行省-路-府-州-县)下达,从而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集中体现的第二对矛盾。

关于本目内容,我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发展趋势,即君进相退。

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古代削弱相权的两个途径,即分割事权(唐、宋);另起炉灶(汉)。

三省六部制是一个重点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征的作法是否合法?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程式,同时达到强化论从史出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材料四: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供职于门下省的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生甲:不合法。

因为皇帝独尊臣下必须无条件服从君主。

生乙:合法。

因为门下省主管封驳,可以对中书省的决策提出异议,甚至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师:按照三省的运行程式,魏征的作法是合法的。

这反映出,虽然古代政治总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但是君权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学思之窗的例子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

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世袭阶段:世卿世禄制;荐举阶段: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考试阶段:科举制。

为了让学生归纳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活动。

活动设计:假如你生活在西周要成为鲁国国君以及在西汉、东晋和唐朝,如果要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从第三小组中通过自荐挑选出四名同学。

他们是这样展示的:生A:如果我要成为鲁国国君,必须出生在国君之家,而且必须是大老婆的大儿子。

才干并不重要,哪怕弱智也行。

生B:如果我想做官,必须品学兼优,才能被地方官向上级推荐。

生C:如果我想做官,得依靠点评官评定等级,最好是高干子弟“官二代”,这样评定等级会高些。

生D:如果我想做官,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进士或者明经等科目的考试,成绩优异就有机会。

由此,学生归纳出选拔的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发展为真才实学,选拔的方式逐渐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

这个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渐趋成熟的体现。

科举制的作用是本目的重点内容。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即谈谈科举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于这个辩题,我将第四组同学分为正反两方。

然后提示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描述探讨。

比如,范进中举、孔乙己。

以及俗语,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

五、布置作业课后做完学习延伸六、板书设计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2、唐朝:藩镇割据3、北宋:强干弱枝4、元朝:行省制度总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中外朝制度2、隋唐:三省六部制3、北宋:二府三司制4、元朝:中书省制度总趋势:君(皇)权不断强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世卿世禄制2、察举征辟制3、九品中正制4、分科举士制总趋势: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到真才实学;选拔方式由世袭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七、说教学反思本课内容年代跨度大,概念多,线索有点杂乱。

首先,我始终让学生明确两条发展线索。

即: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和皇权的不断加强。

这样学生可以做到思路清晰。

第二点感受,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但是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必须要给学生必要的材料铺垫以及较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学法指导,这样探究活动才可能较好地开展。

第三点感受,课堂是预设的,同时也是生成的,所以教师要做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准备。

比如在评价科举制的消极作用时,一个同学提出科举制导致高中的应试教育。

这个学生能将科举制与当前教育体制联系是不错的,但是认识有偏差。

我马上进行了说明: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应试本身也是能力的体现,只是为了应试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

是弊病所在至少当前高考制度是相对公正合理的选拔制度。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