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师一优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景物色彩。(重点)
2.推敲品味,探究作者的人生色调。(难点)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放声朗读。先请第一位同学朗读:朗读后请旁边同学评价。
【预设】读准了字音
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朗读前让这位学生思考,如何能超越第一位同学。学生朗读后提问在哪方面有了超越。
【预设】读出了节奏,包括题目的节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左迁,被贬官;至蓝关,到了蓝田关口;示侄孙湘,写给侄孙韩湘)
接着请第三位同学朗读:教师表示还有超越的余地,给一些读诗的秘诀,比如要读出情感,得让自己慢下来。然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比一比谁读得更慢。
最后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一遍。
二.观物之色彩
【提问】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一首诗,就如同走入了一个画面。当你置身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色彩?(PPT投影)
【预设】①云,灰白色。
问:如果要在色彩前面加一个形容词表现作者笔下云的姿态,你会用什么?(遮天蔽日)的灰白色;(宽广)的灰白色
问:为什么?——云“横”秦岭,体现秦岭绵绵群山上有千里阵云,遮住前路使人茫然。【朗读】请学生读出意象的特点,注意“横”字不可读得太短促。
②雪,白色。
问:什么样的白色?
(苍茫)的白色;(冷峻)的白色
问:为什么?——雪“拥”蓝关,处处都是积雪。
【炼字】“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一个最合适:
①拥抱②拥挤③阻塞(PPT投影)
【预设】“拥抱”,有拟人手法,写出雪一拥而上,显得广阔苍茫;“拥抱”有温度。
语文第八册全册教案
大地的话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三个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八个生字,重点指导“蕊”的写法。
2、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够仿照诗歌续写,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练习配乐朗读投影:生字学生准备:课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教师直接板书“大地”,激活学生思维,思考: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个十分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板书完课题,再预设大地会与谁对话的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尽量将课文读通
2、生字出示生字、词
吐蕊一嘟噜枝丫筑巢驱
赶嫌宝藏
学生“开火车”领读生字。学生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读课文,说说大地在和谁说话?
三、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本篇诗歌共分5小节,前4节内容浅显易懂,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以读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能够自己有效和真情的与文本对话。故在设计品读诗歌这一环节中以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自发抒情,自然续情。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一)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内容,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用心的默读以下课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在读流利的同时,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直书》学习参考
《直书》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526 0801
《直书》学习参考
文化背景
当代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史学发达有三个时期,“曰晚周,曰六朝,曰两宋”,“体例革新,陈义深远,宏文迭出,名家踵武,虽汉唐盛世,未足比隆”。也就是说,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尤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史通》。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学家应具备三种才能,即史才、史学和史识。史才,指驾驭史料、撰著史书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识,指良好的史学见解和秉笔直书的品德与精神。其中,史识最为重要。“三长”之说对后世史学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 高祖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案
"某某省某某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
教学目的:
1.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
3.熟知《史记》首创的“互见法”。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X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X、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X邦、X增、X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X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X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X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X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
(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泛读)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秉笔直书》教案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
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
直言的凛然气节。
3、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高祖本纪--教案(课用)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
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二、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三、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讲解、讨论
五、课时安排:4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 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疏
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和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
的能力和讲授小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
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汉语,包括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和古白话(汉魏以降,随不同时代实际语言发展而变化的较切近口语的语言);而狭义的只指文言。
2023最新-《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5篇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5篇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秉笔直书》课时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四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
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领悟其精神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史传作品粗笔勾勒事实和工笔描绘细节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01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人民日报》曾把屈原称为“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屈原,是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
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而第一篇完整记录屈原生平经历的文章就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活动一:课前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8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2.了解《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
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
《六书》教案
《汉字造字法——六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语文知识和能力:认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汉字。
2、态度和情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热爱我国的汉字和文化。
3、方法和过程: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教学重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
三教学难点:指事字会意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教学:文字的长生:仓颉造字说人民造字说
二导入“六书”
三讲授“象形文字”
概念:“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1描摹出事物的突出特征:羊牛子象
2描绘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山水月鼎豆等
四讲授“指事字”
概念:“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符号代表事物的局部:寸亦本末刃。
2符号代表抽象的概念:旦甘上夕天。
五讲授“会意字”
概念:“会意者,比类合意,以见指挥。”
1、会形合成:耳步涉舂等
2、会义合成:班秉臭莫等
六讲授形声字
概念:“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1左形右声:桐钢秧纹爬2右形左声:飘期鸠雅切3上形下声:雾竿宵草窝4下形上声:背斧驾照架5内形外声:问闷闻辩载6外形内声:历围运衷裹七简单讲授转注字和假借字
八课堂练习
九板书设计:
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意,以见指挥。”“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导读先秦历史散文和_史记_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初步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鉴赏
(一)中国散文的起源
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由于刀锲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
《易经》卦爻辞则是散文的过渡形态,它具有了更多的文学因素,运用了记叙、议论、比喻、象征、起兴等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已有了一定的中心和层次,比起甲骨卜辞来有显著的提高。但真正定型的散文是《尚书》,《尚书》出自史官之手,多记人事,其中《盘庚》篇,语言富于感情色彩,多用比喻和格言;《无逸》篇、《秦誓》篇等手法多样,是比较成熟完整的论说文。《尚书》之后是《春秋》,《春秋》记事粗略,不足成文,在散文发展上本不足道,但它首创“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的编年体,遣词造句十分审慎,注重“春秋笔法”,其史事编排和文字表达的技巧比《尚书》有显著的进步,为后世的历史散文提供了借鉴。甲骨卜辞和易卦爻辞的语言还只是实用记要性质,属于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发展阶段。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7篇)
《秉笔直书》课时教案(优秀7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人教课标版优教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 认识我国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回顾学习过的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作及其编写体例。
. 认识《左传》的基本内容、叙事风格、史学地位。
. 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思想倾向,解析用以支撑看法的资料,领悟其中包括的“尊礼
重民”思想。
. 掌握《直书》中“直书”的内涵,理解作者经过大量事典提议秉笔直书史学精神的观
点。
. 研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现代看法审查“春秋笔法”的内涵,议论其积极意义与
历史限制,从中搜寻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知识梳理】
. 填空。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和《》,这两部书此后都成为儒家经
典,被列入经史子集中的“”部。
()中国的史学在时期经历了第一个巅峰,出现了好多优秀历史著作,流
传到此刻的有《》《》《》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两部史册是《史记》和《汉书》,《史记》创立了
体史册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个巅峰,由于朝代更迭频频,社会思想活跃,
除了史官编写史册外,个人撰史也相当宽泛,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隋唐五代时期出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册
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巅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
. 依照选项填表。
①著作:《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②作者:司马迁司马光刘知几班固左丘明
③史册体例:纪传体编年体
④史实年代跨度:通史断代史
著作作者史册体例史实年代跨度
. 讲解词语“春秋笔法” :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语言积累】
《春秋笔法》 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选取给学生做介绍)
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
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其人其书
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识,是历史见解。“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
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第一段(1)
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第一段(2)
原文: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译文: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
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第一段(3)
原文: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译文: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
第一段小结: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第二段(1)
原文: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译文:(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第二段(2)
原文: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译文: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
第二段(3)
原文: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译文: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第二段(4)
原文: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译文: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用这种办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
第二段小结: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第二课时
一、第三段(1)
原文: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译文: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
第三段(2)
原文: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译文: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
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第三段(3)
原文: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译文: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历代的欺骗蒙蔽,这时才澄清。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
第三段(4)
原文: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译文: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害怕。不畏强暴,大概就是这类人吗?
第三段小结: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
第四段(1)
原文: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译文: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
第四段(2)
原文: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译文: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第四段(3)
原文: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译文: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董、韦、崔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却是埋于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高低之别啊。
第四段小结:总结。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王沈、董统“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二、写法研讨
(1)探讨主旨
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2)从文体上说,本文是骈文。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的都很突出。用典,不仅用了很多事典,还用了很多语典。
语典:
“直如弦”四句(《乐府集》郭茂倩《注》云:《后汉书五行志》,顺帝之末京都童谣。)“为于可为”二句,扬雄《解嘲》中语。
“刚亦不吐”(出自《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