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适合于个性化培养的红茶菌发酵综合性实验
适合于个性化培养的红茶菌发酵综合性实验目录一、实验概述 (2)1.1 实验目的与意义 (2)1.2 实验原理与简介 (4)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4 实验步骤与流程 (5)二、红茶菌的培养基础 (7)2.1 红茶菌的起源与历史 (8)2.2 红茶菌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9)2.3 红茶菌的培养方法与条件 (11)2.4 红茶菌菌种筛选与鉴定 (12)三、个性化培养策略 (14)3.1 个性化培养的概念与特点 (15)3.2 培养基的选择与配置 (16)四、红茶菌发酵过程 (17)4.1 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18)4.2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20)4.3 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21)4.4 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22)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23)5.1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5)5.2 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 (26)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8)5.4 发酵效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30)六、实验总结与展望 (31)6.1 实验的主要成果与收获 (32)6.2 实验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33)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34)6.4 实验报告撰写与提交要求 (35)一、实验概述红茶菌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其中微生物群的丰富性及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最终茶叶的风味、色泽和香气等品质指标。
该实验旨在建立一套个性化培养红茶菌的发酵体系,通过对不同菌株的筛选、组培、培养工艺优化等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个性化红茶菌组合及发酵条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规律。
该实验将结合传统发酵经验与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分析菌群结构、代谢产物、发酵动态等指标,构建一套可度量、可控、可调控的个性化红茶菌发酵模式,为红茶产业提供新思路,推动红茶品质向更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1 实验目的与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红茶菌的发酵培养,探索不同条件对红茶菌生长、代谢产物产生以及最终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
红茶色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红茶品质影响简述
n iu .h t yp o r s nt ea n h ewe nt ime t n u t boo ia a t i i s mmaie . a dvr sT es d rg eso erlto s pb t e epg nsa dt eq ai , ilgc c vt u u h i i h h ly l i y s rz d Ke r s b akta q ai ; e fa is te r bgn ; i—c vt ywo d : lc ; u ly t a vn ; au iis bo at i e t h l h i y
B oo ia cii f h lc e n e fe t nt eQu l y ilgc l t t o eB a kT aa dt c ai A vy t hE o h t
Ⅺ O hn —u P N Y a- NG C agy n. E G u j n u
渐 呈现 出来 , 多 圈家 都严令 禁 止部 分合 成 色素 的使 许
用。 因此 , 开发 和利用 天 然色 素将 成 为一种 必然 趋势 。
而 自 15 年 E A. R br发 现茶 叶 中的茶 黄 素 以来 97 . H. oet
”1
,
作为 一种 天然 有机 色素 的茶 色 素 ,除具 有 合成 色
维普资讯
一
茶褐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2002AE320001)作者简介:代丽凤,女,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官兴丽(1986—),女,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硕士。
E mail:guanxingli1986@126.com收稿日期:2022 10 13 改回日期:2023 03 09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0911[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6 0227 07茶褐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biologicalactivityoftheabrownin代丽凤1,2犇犃犐犔犻 犳犲狀犵1,2 蒋洁琳2,3犑犐犃犖犌犑犻犲 犾犻狀2,3 官兴丽1,2犌犝犃犖犡犻狀犵犾犻1,2 邹小林1,2犣犗犝犡犻犪狅 犾犻狀1,2符宗林1,2犉犝犣狅狀犵犾犻狀1,2 罗 赛1,2犔犝犗犛犪犻1,2 杨 智1,2犢犃犖犌犣犺犻1,2(1.云南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17;2.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217;3.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勐海 666200)(1.犢狌狀狀犪狀犜犃犈犜犈犃犕犻犮狉狅犫犻犪犾犜犲犮犺狀狅犾狅犵狔犆狅.,犔狋犱.,犓狌狀犿犻狀犵,犢狌狀狀犪狀650217,犆犺犻狀犪;2.犉犲狉犿犲狀狋犪狋犻狅狀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犆犲狀狋犲狉犳狅狉犢狌狀狀犪狀犘狌 犲狉犺犜犲犪,犓狌狀犿犻狀犵,犢狌狀狀犪狀650217,犆犺犻狀犪;3.犕犲狀犵犺犪犻犜犲犪犐狀犱狌狊狋狉狔犆狅.,犔狋犱.,犕犲狀犵犺犪犻,犢狌狀狀犪狀666200,犆犺犻狀犪)摘要:茶褐素是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主要组分为多酚类、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与发酵茶的色泽、功能活性密切相关。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红茶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中国茶类,它以其独特的茶色和香气而闻名于世。
红茶色素是红茶独特的色彩的关键所在,它能够使红茶具有深红色浓郁的汤色和芳香醇厚的香气。
因此,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受到了研究者,特别是饮料行业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为饮料制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红茶色素的形成红茶色素在红茶的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叶绿素的光致氧化,二是茶多酚的氧化反应。
在光照作用下,叶绿素经历氧化过程,从而形成红茶色素。
成熟红茶树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多酚能够通过氧化反应与叶绿素结合,形成红茶色素。
二、红茶色素的降解红茶色素的降解是指在温度、pH值和阴离子的作用下,使红茶色素发生降解反应,从而获得不同的色素。
研究发现,当温度在90~110℃的范围内时,可使红茶色素氧化降解,表现为变褐色;而在温度升高至120~140℃时,可使红茶色素氧化降解,表现为变黑色。
此外,红茶色素也可以受到阴离子(如硫酸、氯化物和硫酸钠)的促进作用而进行氧化降解,表现为变淡。
同时,pH值也是影响红茶色素降解的关键因素,当溶液的酸度降低或碱度升高时,红茶色素的降解速度会显著增加。
三、影响红茶色素形成和降解的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影响红茶色素形成和降解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红茶色素的形成和降解。
例如,酶的存在可以加速红茶色素的形成,而金属离子反而会减慢形成速度。
此外,红茶色素的降解也受到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当类胡萝卜素添加量增加时,红茶色素的降解速度会显著降低。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红茶色素的形成和降解作用,指出叶绿素的光致氧化和茶多酚的氧化反应是红茶色素的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温度、pH值和阴离子是红茶色素的降解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几种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红茶色素的形成和降解。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饮料行业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改善红茶的品质,提高制作红茶的产量。
总之,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对于研究红茶的色彩、香气以及品质都有重要意义。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的关 键 物 质 ;作 为 纯 天然 的 有 机 色 素 ,红 茶 色 素 具 有 清 除 自 由基 ,抗 氧 化 、 抗 突 变 、抗 菌 抗 病 毒 等 生 物 活 性 , 综 述 了红 茶 色素 与红 茶 品质 关 系 及 生 物 学 活性 的研 究 进 展 。 关 键 词 :红 茶 色 素 ; 品质 ;茶 黄 素 ;茶 红 素 ;生 物 学 活 性
X O GC ag y n,P N un j I N hn -u 。 E G Y a -u
(.u nnV ct nl o ee f rp a Co s u nnSm o 6 5 0 ,C i ; 1 na oao a C H g oi l rp ,Y n a i a 60 0 hn Y i oT c a
h u ly o l c e ;a a u a r a i ime t t a e t il gc la t i o l t e q ai fb a k ta s a n t r lo g n c p g n ,i h v e b o o i a c vt fei n t g t e f e r dc e n t- xd t n t h i y mi a n r a il ,a i o i a o , i h e i
维普资讯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51 8 S u h et hn u n l f r utrl ce c s o t w s C iaJ r a o i l a i e o Ag c u S n
20 年 l 06 9卷增刊
V0.9 】1
Th ea o ewen t ep g e ta d q ai fba kt a e r lt n b t e h im n n u l y o ic e i t a d r sa c d a c fi ilg c la t iy n e e r h a v n eo sb oo ia c v t t i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当达 到发酵适 度前 , 时间越长 品质越好;当达到发酵适度 程 ,增加 了茶黄 素的含量 ,提 高了红 茶品质 。 21 0 1年第 3期
学 术 专 业 人 文 茶趣
2 5 其它影响因子 .
有一定成果 , 主要是研究影 响发酵技术的温度 、 时间及p1 l
红茶发酵过程除上述影响 因子外还与氧气 和p 值有 值等 因子对 发酵过程及成茶 品质 的影 响。这些研究对实 h 关。 红茶发酵是需氧 的氧化作用 , 以供氧量不足会影响 际生产具有 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但对 红茶品质与发酵 所
0 mi F和 T R含量均较 利 于红茶 品质的形成 。 发酵温度过低 , 活性低 , 酚类 夫红茶 品质较好 ,发酵时间 10 n的T 酶 多
5 5 物质氧化聚合 , 不论 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难完成 , 响 高 。刘 玉芳n用春兰 品种制工夫红茶 ,当温度在 2 ℃ ~ 影
8 5 5 h . h 发酵进程 ;温度过高, 多酚类 物质的酶促 氧化速度快 ,聚 2 ℃、湿度在 7 % ~8 % 时 ,发酵时间控制在 3 ~35
(H . 5 ) o 45 . 发酵有利于 T —0 F和 T R形成 ,而 T B明显减少。 员的经验 , 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 容易造成发酵偏轻或过 度 ,无法保证成茶 品质 的稳定性 。
3 发酵方式
变温发酵理论进一步探讨 了温度对发酵及茶黄索和 茶红素形成 的影 响 , 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由 但 于现今国内红茶生产工厂化进度迟缓 , 规模较小 , 很多 山
本文为广 东省重点科研 专项 “ 东省茶叶产 业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内容之 一。 广 作者简介 :赵红霞 ,女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茶叶加工研 究。 通讯 作者 :. h u nz @ c ue uc y uh a g z sa . .n a d
红茶生物化学PPT
充分的酶促氧化
干燥
迅速终止酶的作 用,固定发酵过 程形成的红茶品
质
主要酶类活性变化
揉捻发酵
适度萎调的叶子 揉切后,开始阶 段,酶活性逐步 提高,但是随着 发酵过程的进展 ,酶活性逐步降 低
萎凋
随着失水过程的 进展,PPO(聚 苯醚)等酶的活 性逐步增强,酶 和底物的浓度增 加,叶组织内部 酸化,与酶的最 适pH相适应
红茶制作过程内含物质的变化
小组 成员
We are a team.
尹XX XXXXX 李XX XXXX 张XX XXXXXX 王X XXXX 刘XX XXXXX 杨XX XXXX
目录
加工工艺过程
萎调-揉捻-发酵-干燥
酶活性变 化的意义 及作用
红茶发酵 的实质
红茶制作 过程中酶 的参与总 结
红茶加工中
氨基酸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氨基酸与茶叶香气的关系
氨基酸与茶叶色泽的关系
提高茶叶香气;有的本身具有 味。
与邻醌作用(被氧化) 芳 香物质醛类
改进干茶色泽。
在红茶的干燥工序中,氨 基酸与糖的热化学反应产物 黑色素等,与红茶干茶的乌 润色泽有关(红茶的外形色
与糖热化学作用 形成醛类、
泽要求乌黑油润)。
吡嗪、吡啶、喹啉等芳香水使叶细 胞汁相对浓度 提高,酶和底 物的相对浓度 增加,酶促反
应加速。
与叶组织内部酸化 有关:鲜叶细胞质 的pH从近乎中性降 到 5.1—6.0,与 酶的最适pH相适应, 使酶的活性增加。
结合态的酶, 部分转化为游
离态。
酶活性变化的意义
水解酶活性的提高
以水解作用为主体的生化变化可促进高 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水解,提高萎凋叶中 水溶性成分的含量;
红茶贮藏中温度对茶色素的影响初探
中国六大茶类中 除普洱茶具有 原始增质 越陈越香 的特点外 其它茶均会因陈化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品质下降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 质变主要是茶叶内含成分的自动氧化引起的 影响的环境条件主要是 温度 水分 氧气 光线和异味等 本文将在排除异味吸附 空气氧化和光线直接照射影响的条件下 通过冷藏 常温贮藏和恒温贮藏三个水平的温度处理 以及其间不同含水率对红茶头二个月内茶色素 茶黄素 茶红素 茶褐素 的含量变化 探求贮藏过程中红茶品质不劣变的适宜方法1实验材料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红茶在头两个月内采用不同温度处理 冷藏 0-10C 室温贮藏 12-25C 以及恒温贮藏 26C 对红茶茶色素(茶黄素 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影响关键词贮藏温度茶色素影响红茶贮藏中温度对茶色素的影响初探崔文锐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昆明市6502012.3相关性分析表4 感官分析与生化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性0.05显著水平 **相关性0.01显著水平 2次重复由表4可以看出 与滋味相关性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分别是茶多酚 氨基酸和总糖 由前人研究成果得知 茶多酚具有苦涩收敛性 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 生成醌类物质 导致色泽变褐 汤色加深 同时这些物质还能和氨基酸类物质进一步反应 促使滋味劣变 氨基酸具有鲜爽性 糖类有着甜醇的味道 说明以上三种生化成分对滋味的影响最大 三种不同物质的不同味在碧螺春茶的滋味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外形与叶绿素的相关性在统计学上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在贮藏过程中 叶绿素的劣变导致了茶叶色泽的褪减 从而影响了茶叶的外形与色泽 叶绿素由呈蓝绿色的叶绿素a 和呈黄绿色的叶绿素b 两大部分组成 在茶叶中两者的比例和保留量决定了茶叶的色泽 然而 叶绿素又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 在光和热的条件下 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下 容易分解 失绿而变褐 形成脱镁叶绿素 抗坏血酸与滋味和汤色相关性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分别是0.4和0.412 相对于外形 叶底仍然是最高的 抗坏血酸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 其含量多少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 抗坏血酸容易氧化成去氢抗坏血酸 它能与氨基酸相互作用 生成氨基羰基 即降低了茶叶营养价值 又使颜色变褐 同时使得滋味失去了鲜爽性3 结论由于包装材料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透气率和透氧率 经过八个月的贮藏其透过的水分和氧气虽然量少但影响依然是大的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 加入保鲜剂后其保鲜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本研究表明 以活性铁粉 抗坏血酸 钠 焦亚硫酸钠再加上适量的干燥剂 活性干燥剂 是最佳保鲜剂 不仅感官品质得分高 而且其生化成分保有率也是相当不错的 并且每一类保鲜剂成分不同 其对不同生化成分的保有率也是不同的 活性干燥剂的吸湿能力 再生寿命均比变色硅胶强 并且活性干燥剂的比重比变色硅胶大30%左右 同样的空间中活性干燥剂可以放更多一些 另外 活性干燥剂的价格不到变色硅胶的一半 其废弃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从经济效益和环保方面考虑 在茶叶保鲜中采用活性干燥剂是比较合理的[12]参考文献[1] 华铁民 茶叶包装与贮运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133~148[2] 廖万有 赵和涛 从影响茶叶变质因素谈水藏法保鲜茶叶的设想 J 福建茶叶 1998 2 42~43[3] 咸军 透湿率在膨化食品包装中的理论及应用 J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1 1 15~17[4] 罗星火 茶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J 福建茶叶 20012 22~23 [5] 林灿煌 脱氧包装原理及脱氧剂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J 包装和机械 2004 25 5 115~119[6] 康连臣 果蔬保鲜剂配方及使用 M 成都 四川农业出版社1993 73~87[7] 王登良 绿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J茶叶科学 1998 18 1 61~64[8] 王丽珠 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 J 光谱实验室1997 143 52~54 [9] 张宪政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 J 辽宁农业科学 1986 3 26~28[10] 大连轻工业学院编 食品分析 M 北京 工业出版社 1994196~197[11] 郑小坚 陆小平 桑树组织总糖含量蒽酮比色法测定技巧 J 广西蚕业 2002 2 8~9[12] 倪鼎元 盛祖安 蒙脱石活性干燥剂性能研究 J 航天工艺2000 2 23~26感官外形叶底香气汤色滋味茶多酚0.631**0.3720.1050.605**0.703**0.96**氨基酸!"#!$**0.40.0740.572**0.657**0.922**维生素c 0.518*0.3950.2590.75**0.4120.4叶绿素0.712**0.866**0.709**0.30.4860.105总糖0.673**0.360.1690.688**0.677**0.963**感官0.772**0.704**0.775**0.823**0.608**作者简介 崔文锐 1978- 男 在读硕士 从事茶叶化学方向的研究2005年第2期试验研究6采用云南农大茶学系实习基地的茶鲜叶:品种有云抗10号(国家级优良品种)\云抗14号(国家级优良品种)\天生1号\云山1号\昆明十里香和昌宁大叶种0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O加工方式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工艺进行9发酵后按质量均分为三份采用炒干\烘干和微波干燥分别制得三个茶样S1\S2和S3O2 方法2.1 贮藏方法以上三个茶样炒干S19烘干S2和微波干燥S3分别置于黑色聚乙烯塑料袋内,抽气\封口(隔离空气9并避免光线直接照射)9贮藏一个月后9用对角线取样法分别取样于玻璃圆标本瓶(120﹡150mm)中9加盖9再以黑色聚乙烯塑料袋将玻璃圆标本瓶套紧9抽气9封口后分别放于冰箱里(无其它物品)\室内和恒温室中(干燥\通风9无直射光线)0由此9三个茶样均可保证其贮藏的包装微域内环境和存放条件的一致性9使本实验的主控因子C温度$和茶样客观存在的C含水量$差异性成为影响红茶茶色素的直接参数O2.2 水分测定采用国家标准法GB830587中的第二种方法9120 1h 烘箱快速法[2]O2.3 TF\TR\TB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2]O3 结果3.1 数据记录表1 茶样的水分含量(测次a=30d9b=45d9c=60d9)表2 茶色素(TF\TR\TB)含量3.2 贮藏中茶色素含量平均变化率表3 茶色素含量平均变化率(R)注:C a$为三个茶样第一次测定的平均值9C b$为第二次测定的平均值9C c$为第三次测定的平均值9C R$为变化率=(|c-a|)/(a+b+c)O 4影响茶叶品质劣变的环境因素茶叶贮藏时由于其内含化学成分的自动氧化(香气成分\叶绿素\维生素\多酚类物质等)9水分\温度\空气(主要是氧气)等有一定的限制和促进作用O温度和水分是茶叶质变的直接外因9温度的作用主要是加快茶叶的自动氧化(酶失去活性后分子态的氧对物质进行的缓慢氧化)9使红茶汤色暗淡浑浊O另外9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也极大O在酶活性范围内9低温下酶反应速度很慢9温度升高则酶的活性增强9反应加快O纯化的多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9可以催化儿茶素B环上的39\49二羟基9氧化形成邻醌9再进一步缩聚得到TF\TR和TB等O)在20-35C范围内9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2]O就茶黄素的生成量而言9温度的影响较大9与酸碱度相近而大于时间的影响O从茶黄素单体生成量来看9温度主要影响TF1\TF3\TF4的形成9且生成的茶黄素类中9TF1+TF2的生成量比TF3+TF4的生成量大得多[3]O水分是许多生化反应的介质9水分含量高的茶叶很难保存9劣变快而且程度深O但有研究表明9儿茶素的含量高峰出现在单分子层水分活度附近区域9偏离这一区域则含量明显下降O水分活度对茶叶贮藏过程的影响机理说明9并不是含水率越低越利于贮藏9而是以单分子层时最好[4]O另外9空气湿度大也会影响茶叶的含水量O相对湿度高9茶叶吸湿还潮快9水分含量急剧升高9会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维生素\酮类\醛类及酯类物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9从而使茶的滋味变坏9香气减低9散失新鲜感O氧气主要是促进茶叶的自动氧化而使茶叶褐变O光线能使茶叶中的色素氧化变色9使红茶由乌润变得灰暗9茶叶受日光的照射会增加戊醛\戊烯醇的含量9从而产生不愉快的C日晒味$O茶叶中的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附性9能吸收茶叶贮藏环境中的不良异味气体物质9致使茶叶走味[5]O5红茶贮藏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情况与品质的关系构成红茶滋味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的氧化产物(TFS\TRS\ TBS)及未氧化的残留多酚类物质9其中9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的C灵魂$O茶黄素使红茶汤色橙黄发亮9一定含量的茶黄素会使茶汤表现较厚的C金圈$9滋味呈现出很好的鲜度和收敛性O茶红素含量的高低是决定红茶滋味浓强度的关键9同时9也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物质基础O茶褐素可以辅助干茶表现乌黑油润的色泽O茶黄素含量高而茶红素含量低9则刺激含水率(%)茶样温度处理a b c炒干S1冷藏 4.68 4.46 4.11常温贮藏 4.68 5.07 4.91恒温贮藏 4.68 4.34 4.05烘干S2冷藏 3.94 5.87 6.08常温贮藏 3.94 6.00 6.11恒温贮藏 3.94 5.15 5.67微波干燥S3冷藏 6.427.018.52常温贮藏 6.428.067.87恒温贮藏 6.42 6.367.43TF(%)TR(%)TB(%)冷藏常温贮藏恒温贮藏冷藏常温贮藏恒温贮藏冷藏常温贮藏恒温贮藏a0.11870.11870.11870.11870.11870.11870.11870.11870.1187b0.53130.54430.54070.53130.54430.54070.53130.54430.5407c0.067930.03920.047070.067930.03920.047070.067930.03920.04707R0.70720.11320.10140.10880.15780.13250.05270.02400.0223 TF(%)TR(%)TB(%)茶样温度处理a b c a b c a b c炒干S1冷藏0.04010.5530.502 1.948 3.510 2.908 3.111 5.690 2.062常温贮藏0.04010.6160.0402 1.948 3.243 3.635 3.111 5.381 3.193恒温贮藏0.04010.5640.0375 1.948 3.469 3.635 3.111 5.757 2.281烘干S2冷藏0.1120.5670.0479 1.820 3.368 2.736 2.733 6.405 2.331常温贮藏0.1120.5150.0371 1.820 3.883 3.147 2.733 6.459 3.008恒温贮藏0.1120.5220.0429 1.820 4.466 3.458 2.733 6.476 2.694微波干燥S3冷藏0.2040.4740.0738 2.844 2.945 3.782 2.324 5.390 2.084常温贮藏0.2040.5020.0403 2.844 3.340 4.318 2.324 6.143 2.835恒温贮藏0.2040.5360.0608 2.844 2.209 3.089 2.324 5.956 2.4412005年第2期试验研究7""!!!!!!!!!!!!!!!!!!!!"!!!!!!!"更变电子邮箱的通知本刊原E-mail 于4月l8日撤销7今后来稿请用新建E-mail:fjtea@ 投寄0<福建茶叶 编辑部性强而浓度不够9若茶黄素氧化过度而茶褐素含量太多则汤色暗红7滋味平淡9只有当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较高而比率又协调\茶褐素含量相对较低时(TFs>0.5,C 冷后浑$现象明显7l0<TRs/TFs<l57品质较好9TR/TF<l0则茶汤色泽浅淡7TR/TF>l5则色泽发暗)7红茶汤色才能红艳明亮7才具有C 浓强鲜$的品质特征[2]0红茶的汤色\清澈度\亮度\鲜爽度\强度及口感主要决定于TFs/TRs 的含量及比率0它们是红茶品质最重要的化学品质参数7而且7茶黄素的含量水平也可以客观地反映红茶的品质[6]0在感官审评中7茶黄素和茶红素均与品质成正相关7茶褐素同品质成负相关0其中7TF l (茶黄素)的相关系数为0.89\TF 2(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0.9l \TF 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为0.60\水不溶性茶黄素则可以形成红亮的叶底[7]7TFs 的相关系数为0.875\TRs 为0.633\TBs 为-0.793[2]0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在氧气存在\满足多酚氧化物酶活性的适宜温度下7可以继续被氧化形成各种呈色及呈味物质[9]0研究表明7红茶贮藏一个月后7茶汤最明亮7贮藏2-6个月内7茶汤总色泽和亮度具有一个双峰值[l0]0茶多酚在碱性(pH8-l0) \有充足氧气条件下,80C 易发生氧化形成少茶黄素类多高聚合物茶红素类的物质[8]0但是, 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深度氧化却易形成茶褐素或者是同蛋白质多糖核酸以及多酚类化合物等组分结合为非透析性的高聚化合物,令茶汤发暗,同时, 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还能与蛋白质结合成水不溶性物质存在于叶底中,使叶底也变得红暗[ll]0蛋白质在适度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美拉德反应,有利于形成美好色香味的赖精色苏和组,并使茶叶具有金黄色或棕褐色0红茶中因含有具活性的多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7在系列酶促反应中可以起到C 后熟$作用7一方面使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氧化9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茶多酚降解为可溶性的糖7茶多酚\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内含成分在短期内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7使品质有所改善O 一般这种C 后熟$作用发生在红茶的最初几周内7可以使茶汤味变得醇厚9在持续的贮藏中7l6个月就很难有C 鲜爽$感720个月便完全失去了新鲜度O 而且7随着贮期的延长7陈化作用会不断加强7茶汤滋味也越来越平淡[l2]O 另有研究表明7温度不高于25C 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7在二个月贮藏中7酚类物质降低27.5%\儿茶素降低39.8%7普通红茶的酚类物质和儿茶素分别降低35.4%\53%[l3]9并且7茶黄素含量的下降与贮藏的时间呈线性关系0红碎茶贮藏过程中7茶多酚呈递减趋势7至六个月时降幅最大[l4]0因此7残留多酚类物质及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的再度氧化程度非常深0贮藏环境不好7既使储期很短7也会因为内含成分的自动氧化而使茶黄素和茶红素相对比例大幅降低7而使茶褐素含量增多7或者茶黄素和茶红素被其它物质结合7使红茶品质劣变06结论由表3可知1在2个月内7TF (%)\TR (%)\先增后减呈单峰曲线变化7TB%则一直增加7增幅为常温贮藏大于恒温贮藏大于冷藏9三种温度处理7对茶样的茶色素含量变化差异不大9冷藏处理的茶样TF (%)相对含量高而且显著7TB (%)相对含量低且显著9对于TR (%)7冷藏最低7常温贮藏次之7恒温贮藏最高O 由此可见1常温贮藏下7TF (%)\TR (%)\TB (%)三者变化都最大7恒温贮藏次之7冷藏变化最小O因此7冷藏可以减缓茶黄素的聚合和降解7有利于茶黄素的积累9含水量高7茶黄素\茶红素减少快7茶褐素积累多O 红茶在头二个月内7茶色素在室温贮藏下变化最大7这可能与昼夜大幅度的温差及连续反复相关9而含水量4%-6%(符合商品茶的基本要求)的茶叶7以冷藏为好7茶色素的变化较小7利于保持其原有的品质O 并且7在45天左右7因为后熟作用7茶黄素和茶红素有所增加7可以使红茶品质有所改善O参考文献[l] 刘霞林.茶叶陈化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茶叶通讯,l998,4:24.[2] 王泽农.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农业出版社,l984:l2,29,l37 l46.[3] 李大祥等.儿茶素氧化条件的研究简报,茶叶通讯,2000,22(2):l7-l8.[4] 姚江等.水分活度对茶叶品质及储藏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作用机理研究,广东茶叶,l989,27128 4l.[5] 华铁民.茶叶包装与储运,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l996:l37 l46.[6] P.Okinda Owuor,Development of R eliable Ouality Parameters for Black Tea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Ouality Improvement in Kenya,Tea,l996,l7(2):82.[7] 施伟文.红茶汤品质评定方法的研究,茶叶通报,l996,l8(3):44.[8] 顾谦,路锦时,叶宝存.茶叶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07 325.[9] Martin Obanda,P.Okinda Owuor.changes in Black Tea Ouality chemical Parameters Dueto Storage Duration and Pakaging Method,Tea,l995,l6(l):34 40.[l0] 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等.茶多酚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l2:25-28.[ll] 吴俊明.食品化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87.[l2] P.Okinda Owuor,Martin Obanda.Towards Estabishment of Shelf Life of Black Tea,Tea,2000,2l(l):9 l4.[l3] /ccTGHooFoo KeDHoFo KOH -c/DMH/H B-//ICH/ // Cy6tpoJ. CH}TI: JDoLeccC Xpoecc H 6TT BB 6HH.[l4] 路锦时等.贮藏条件与红碎茶品质的关系,西南农业学报,第七卷增刊,l994.2005年第2期试验研究8。
最新浅析发酵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资料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叶加工学》课程论文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论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年5月浅析发酵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摘要: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主要工序,红茶的发酵程度极大地影响红茶的品质。
本文将从红茶发酵过程中香气、多酚类、滋味物质等的变化分析对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同时论述了发酵叶质量、温度、湿度、时间、揉捻程度以及环境通气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并对红茶发酵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发酵;红茶;品质发酵是红茶形成品质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进内含物发生深刻变化,只有经过发酵工序,才能在最适条件下完成内质的变化,提高茶叶品质,为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准备基质。
发酵实质是以多酚类化合物为主体的酶促氧化作用,伴随着鲜叶其它内含物质产生一系列的氧化、聚合、缩合等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茶色素、香味等物质,使绿叶变红,综合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的过程。
发酵过程的物质变化与温度、空气湿度和发酵时问、通气状况等技术因子的控制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发酵程度的各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及其控制。
1 红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1.1 香气物质的变化发酵是红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丁序,红茶的香气基本是在发酵中形成的。
在发酵时,红茶中的芳香物质几乎都呈增多趋势,其中以沉香醇和苯甲醇、苯乙醇增多幅度大。
这些导致红茶香气形成的氧化变化,都与儿茶素类物质的酶促氧化相关联。
红茶加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的两大酶促反应,以糖苷存在的键合态香气化合物前体及其水解酶禺葡萄糖苷酶与C6-醛、醇等生成有关的亚麻酸、脂肪加氧酶及醇脱氢酶等对红茶香气生成至关重要[1]。
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刘昌伟;张梓莹;王俊懿;周方;曾鸿哲;张盛;黄建安;刘仲华【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22(43)19【摘要】茶黄素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成的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它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在食品、保健品以及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黄素因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而受到消费市场追捧,近年关于其具体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热点。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茶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调节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涉及广泛,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等信号通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等作用特点。
但由于高纯度茶黄素与茶黄素单体难以获取,茶黄素性质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晰。
本文概述了茶黄素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茶黄素为原料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借鉴。
【总页数】12页(P318-329)【作者】刘昌伟;张梓莹;王俊懿;周方;曾鸿哲;张盛;黄建安;刘仲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4【相关文献】1.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2.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3.茶黄素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4.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5.茶黄素的生物学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揭秘国宝茶色素
20世纪,两大科学发现,诞生了两种名带“素”字的药用物质,打开了人类的健康长寿之门。
一种叫做青霉素,它能迅速地杀死细菌,有效地控制感染和肺炎……很快,全球人均寿命从40岁提升到了70岁,“人到70古来稀”这句千年魔咒顿时烟消云散。
另一种物质则更为神奇,不仅能有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疾病,而且还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据此,很多科学家都大胆语言,这种物质将比青霉素对人类的意义更为重大。
如果说青霉素使人类寿命延长到70岁,那么这种物质为人类延长的贡献将是120岁!这种神秘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素有我国的“国宝”之称的茶色素。
作为一种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极高生物活性的药用物质,茶色素的功效十分突出,而且也早已得到国际公认。
那么,茶色素都有哪些功效呢?简单地说,茶色素主要具有十重功效,分别是:调节血脂作用;抗动脉周样硬化作用;抗凝、促纤溶、降低血脂黏度作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调节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幽门螺旋杆菌;保肝护肾作用。
目前茶色素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但迫于茶色素提取技术的落后,茶叶中所能提取的茶色素的量非常小,所以茶色素一度被称为“绿色黄金”。
我国早在1993年便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提取“绿色黄金”---茶色素的现代化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茶色素”产业化的国家,并获得了发明专利。
曾有欧美国家想出巨资获得其核心技术,但出于对国宝茶色素的保护和尊重,我们国家始终没有答应。
在2003年,我国第一个单方茶色素处方药上市,这也标志着我国茶色素研究开始从科研走向应用。
然而,处方要需要医生处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色素的应用普及。
为了更加广泛地推广和使用茶色素,让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苍生,我国对茶色素的研究步伐不断加快。
尤其是北京天康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茶医学领域的迅速崛起,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祖国茶医学应用领域的先锋!而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天康伟业”竟然能把茶色素的提纯度提高到99%以上,这让实力雄厚的世界同行都自叹不如。
云南红茶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茶红素、茶褐素功效的探究
云南红茶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茶红素、茶褐素功效的探究石若瑜;陈际名;黄业伟;魏楠;李彤;朱强强;马啸;王宣军;盛军【摘要】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优质红茶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光谱法检测,分析红茶中的茶色素、咖啡因、茶多酚等主要生化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第0、1、3、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咖啡因、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随着红茶储存年份的增加而减少;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下降,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揭示贮存时间对红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红茶科学存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究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影响,探究红茶中的茶色素健康功效.【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6页(P1097-1102)【关键词】云南红茶;咖啡因;茶红素;茶褐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作者】石若瑜;陈际名;黄业伟;魏楠;李彤;朱强强;马啸;王宣军;盛军【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4;TS272.52云南红茶又称“滇红”,原料为大叶种茶,鲜叶含较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茶红素和茶黄素较多,咖啡因及其他浸出物较高,所以香味浓郁、汤色红艳[1]。
茶色素课件
茶色素的抗炎性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反应,但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 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茶色素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 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茶色素的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炎症相关酶的活性有关,这些酶 在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抑制这些酶的活性,茶色 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并缓解疼痛。
要成分之一。
茶红素
茶红素是红茶氧化产物中数量最多 、含量最高的一种色素,占红茶干 物质总量的10%左右。
茶褐素
茶褐素是茶叶深加工产品中的主要 色素,具有色泽深、稳定性好、抗 氧化能力强等特点。
02
茶色素的生物学特性
茶色素的抗氧化性
抗氧化剂是能够消除或减少自由基对 细胞损伤的物质,而茶色素具有显著 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胃肠道不适
过量摄入茶色素可能导致胃肠道 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可能对茶色素成分过敏 ,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 状。
茶色素的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
茶色素适用于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 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 人群。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 导下使用;避免与其它药物同时使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改善心肌缺血
茶色素能够增加心肌供血 ,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对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 防治作用。
茶色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镇静安神
茶色素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能够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提高睡眠质量。
增强记忆
茶色素能够改善记忆功能,对老 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 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改
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管理资料]
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管理资料] 实验五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一、测定意义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红茶茶汤“浓、强、鲜”等特征的物质基础,对茶汤品质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含量,可作为品质感观审评的一种有用的补充,也是品质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测定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动态,对探明红茶品质形成规律及改进工艺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二、方法原理利用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三者的分离,该三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
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型),一部分茶红素(S?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3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三、试剂及主要设备1. 乙酸乙酯(AR):为除去其中游离酸和其它水溶物质,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洗涤2-3次;2. 95,乙醇(AR);3. 2.5,碳酸氢钠(AR):2.5克NaHCO溶于100毫升水中,须现配现用;34. 饱和草酸溶液:20?时100ml水中溶解10.2g。
5. 分光光度计;6. 水浴锅、分液漏斗(125ml、60ml)、容量瓶及吸量仪器。
四、测定步骤: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 )。
S?4、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15ml,加入2.5% NaHCO溶液15ml ,在50ml分液漏斗中迅3速强烈振荡30s,静置分层后,弃去NaHCO水层。
2006年1-4期总目录
刘宗岸 等 黄怀生 等
茶叶 中 ^一氨基丁酸的提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y
… … … … … … … … … … … … … … … …
高旭辉 等 (— 5) 41 颜贻斌 (— 7 41)
(一 8 4l)
R H植物液肥在茶树上的施用效果 …
安溪茶 园发现黄蜘蛛危害及其防治初报
… … … … … … … … … … … … … … … …
张翠香 黄高升
陈佳保 等 (— 3) 12 张娜芬 (— 3) 12 (— 4) 12
可控释缓效茶叶专用 肥的应用研究 …
采 用修剪技术 , 调节铁观音采摘期 …
F0 50防治茶园赤星病 %E o a 水剂防除茶园杂草的试验 … 杨晓慧 1 cm x
“ 天达 一 l6 2 1”叶面肥在茶叶上的应用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1) 22
浅谈变频器在茶 叶加工生产线 中的应用 吕庆生
茶园生态绿肥——百喜草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 … … … … … … … … … … … … … … …
刘 晓 霞 等 (— 2) 22
祝金 虹 等 (— O) 23
不 同类 型叶面肥喷施 茶叶效果研究 … 向永生 等 (— 3 22 )
… … … … … … … … … … … … … … … …
调查报告 ……… ………… …………… 陈孝令 等 (— 8 11 ) 安 溪县梯 田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m林培贤 等 (— o) 12
闽南闽北乌龙茶加工工艺对 比 … … … 谢 芬 等 (— 1 12 )
红茶制作过程中儿茶素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红茶制作过程中儿茶素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红茶制作过程中儿茶素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700字*)一、红茶的发展背景1. 概述:红茶是由普洱茶发展而来,由千百年前茶叶品种普洱茶的分化出的品种。
2. 意义:红茶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儿茶素的组成1. 儿茶素:儿茶素是中国传统红茶中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中重要的一类物质,其在茶叶品质形成、茶香发生和食用体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儿茶素的组成:儿茶素的组成除了其类型、含量都不相同外,还受到几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组分有儿茶素A、儿茶素B、儿茶素C、儿茶素X以及其它儿茶素类物质;三、儿茶素的变化规律1. 不同制茶工艺对儿茶素的影响:不同的红茶制作工艺会影响儿茶素的含量和比例,如炒制红茶会产生更多的儿茶素A,而港式揉捻法制茶则会产生更多的儿茶素B;2. 烟熏对儿茶素的影响:儿茶素和烟熏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儿茶素A、儿茶素B会被烟熏过程中烟熏物质中的2-tert-butylphenol所结合而下降;3. 烘焙过程对儿茶素的影响:烘焙过程中温度和时间也会影响儿茶素的含量,高温长时间的烘焙可以提高儿茶素A、儿茶素B的含量,但是太高的温度会导致儿茶素XX的氧化;四、红茶制作过程中儿茶素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研究1. 茶叶制作过程中活性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儿茶素在制作过程中主要经历烟熏、烘焙、发酵等处理过程,其含量和比例在这些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2. 儿茶素的功能特点:儿茶素是中国特有的活性物质,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到茶叶的机械强度、醇度、形变程度和变色程度;3. 儿茶素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儿茶素与茶叶中类黄酮、特氨酸分子等其他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物质的含量也会变化;4. 不同品种红茶儿茶素的含量:不同红茶品种的儿茶素含量也会不同,比如普洱红茶和西湖龙井的儿茶素含量都比较高;5. 儿茶素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针对儿茶素的抗氧化性,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助于红茶饮用体验,也是红茶生产中重要的物质。
红茶加工中叶内物质化学变化原理及对品质的作用
一片绿油油带着浓浓青草味的茶树叶子是怎么变成乌褐油润口感甜醇的红茶?以上就是这个问 题的解答!每一类茶每一种制茶工序都是几百年来一代代制茶师傅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每一个 制茶步骤都有存在的道理,希望通过这篇文能让大家了解红茶的形成,做一个略懂红茶的喝茶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家都知道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序是发酵,其实萎凋也是共工序中的重中之 重,红茶加工的原理是通过萎凋来增强酶的活性,然后通过揉捻、发酵、以茶多酚的酶促氧化 为中心,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变化,最后形成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
具体归纳为:
1、酶活性的变化与其作用,在萎凋阶段因为茶叶失水液泡浓度的增加酶的活性也进一步增强; 发酵阶段,因为发酵环境提供适宜温湿度茶叶酶的活性增加,其中包含的酶有糖苷酶、水解 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等等,从而促进茶叶中的多糖和蛋白类物质发生水解,多酚类物质发 生酶促氧化反应。到了干燥阶段则是通过高温使酶彻底失去活性,停止茶叶的进一步氧化发 酵,将茶叶品质固定在适宜的程度。
红茶加工中叶内物质化学变化原理及对品质的作用
一片茶树叶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六种工艺加工成六大类茶,大家都知道它的本质是多酚类氧化程 度的不同所决定的,但是色泽、香气、滋味都不相同的六大类茶各自的形成原理都是不尽相 同,其中涉及的化学变化原理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解析红茶加工过程中都是运用了哪些原 理以及形成了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丁其欢;字成庭;周增志;吕才有【摘要】Theaflavins are oxides of tea polyphenols,which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od,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However,the study of theaflavins is not deep enough at present,and lacks of literature references.In this review,the latest research reports of theaflavins were integrated,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formationmechanism,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aflains were elaborated,which will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aflavins.%茶黄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对茶黄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文献参考.综合国内外有关茶黄素的最新研究报告,对茶黄素的理化性质、形成机理、提取分离与测定以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为茶黄素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1【总页数】4页(P85-87,113)【关键词】茶黄素;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者】丁其欢;字成庭;周增志;吕才有【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2茶黄素是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酚性色素,最早由Roberts从红茶中分离得到,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物质,对红茶的汤色、滋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坦洋工夫红茶主要生化成分与品质相关性探讨
坦 洋 工 夫红 茶 主要 生化 成 分 与 品质相 关性 探 讨
黄 先 洲 潘玉 华 田 研 基
周 寒 松
( 德职 业技 术 学 院 福 建福 安 3 5 0 宁 5 0 0)
摘 要 : 通 过 对 几 个 坦 洋工 夫 红茶 产 品 的 品质 进行 感 官审评 和 主 要 内合 生 化 成 分 ( 水 浸 出物 、游 离氨 基 酸 、茶 多酚 、茶 红素 、茶 黄 素 、茶褐 素 等) 的测 定 ,探讨 坦 洋 工夫 红
关键 词 :坦 洋 工夫红 茶 ;生化 成 分 ;品质
坦 洋 工 夫 红 茶 是 闽 红 三 大 工 夫 之 一 。 其 以外
形 细 秀 匀 整 ,金 毫显 露 。香 气 清 醇 甜 和 , 滋 味 鲜
水 分 测定 :参 照 GB T 3 4 2 0 测 定 方 法 /8 0 — 0 2
水 浸 出物 总 量 测 定 :参 照GB T 3 5— 0 2 / 8 0 2 0 测
2 1 洋工 夫 红 茶 品质 与水 浸 出物 含 量 的 关 系 .坦
22
斌验 研 究
表2对水浸 出物 的差异 性比较 ( S 检测) SR
水浸 出物含量 的多少直 接影响 到坦洋工 夫红茶茶 汤的滋 味浓度 ,由表2 可知 ,5 不同 品种 制作的坦洋 工 个 夫红茶 的水 浸 出物含 量 ,金观 音含量 最高 ,黄观音 、岩霜 、菜茶 、乌牛早依 次下降 ,金观音 与黄观音 差异 不 显著 ,菜 茶 与黄观音 呈极显 著差异 ,与岩霜 呈显著 差异 ,乌牛 早的水 浸 出物 含量最 低 ,与其他4 均呈极 显 种
由福 安 市 茶 叶 协 会 提 供 的 坦 洋 菜 茶 、 金
观 音 、 黄 观 音 、岩 霜 、 乌 牛 早 5 品 种 制 作 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黄素是红茶色素中研 究 比较深入 的色素 ,茶黄素 主要 由茶 黄 素单 没 食 子 酸 酯 『 括 茶 黄 素 一 一单 没食 子 酸酯 包 3 (F 3 G 、 黄素 一 一单没 食 子酸 酯 F 3 一 ) 茶 黄素 r 一 一 )茶 3 一 G】 ,
类物质经过 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物质 ; 作
为纯天然的有机 色素 , 红茶 色素具有 清除 自由基 , 氧化 、 突 抗 抗
变、 抗茵抗病毒等 生物活性 , 文综述 了红茶 色素与红茶品质 关 本
系及 生物 学活性的研 究进展 。
关键词 : 红茶 色素
品质
茶黄素
茶红素
生物 学活性
15 8 6年 , 英国学 者 w..ekn 发 明了第一种合成有机色 HP ris 素苯胺 紫(av)随后 , m ne, 合成 色素就 以其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 及稳定性好等特点 广泛应用 于食 品工业 中。但 随着科研水平 的发展 , 合成色素 的危害性逐渐呈现 出来 , 多国家都严令禁 许 止部分合成色素的使 用。因此 , 开发和利用天然色素将成 为一 种必然趋势 。自 15 9 7年 R br EAH发现茶叶 中的茶黄 素以 o e .. t 来【 作 为一种天然有机 色素的茶色 素 , 1 ] , 以其 具有合成 色素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以外 , 还具 有无毒无副作 用及 良好 的保健功能 , 逐渐引起了人们 的注意 。目前 研究较 为 深入 的是红茶色素。本 文将 就红茶色 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及其 生物学活性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1红茶色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 红茶色素是指从 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 的一类酚性色素物 质 ,是茶叶中多酚类在酶促 氧化或非 酶性 氧化作用下氧化 聚 合 的缩合产物 ,主要成 分为茶黄 素和茶红 素及 部分茶褐素圆 。 其 中茶黄素和茶红 素与红茶品质呈正相关 ,而茶褐素则对红 茶品质有 负面影响。
11茶黄素 、 . 茶红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要分子量在 7 0 4 0 — 0×14 间, 0之 红茶中其含量在 9 1%t 茶 %一 9 6 J 。 红素类具有较强 的刺激性 和收敛性 、但与茶黄 素类相 比其刺 激性和收敛 性较 弱。它与茶黄素类 一道 , 为红茶汤滋味和色 成 泽的主体 。由于茶红素类 的异质性 , 其结构 、 组成及性质 都不 甚清晰 , 分离纯化存在较大 的难度 。因而到 目前 为止 , 红素 茶
维普资讯
综 述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学活性研究进展
熊 昌云 , 彭远菊 2
(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 南 思茅 6 5 0 云南农业 大学 , 云 60 0 云南 昆明 60 0 ) 5 2 1
摘
要: 红茶 色素 ( 茶红素、 茶黄素 ) 是红茶生产过程 中茶 多酚
类的结构性质和药理作用 尚不清晰 , 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红茶
特有 的 “ 冷后浑”现象与茶红素关系密切 , 其起作用色 素主要 是茶红 素 ( 占 8 % ) 其 次是茶黄 素 ( 占 1% ) 约 6 , 约 2 和黄 烷醇 配糖体 ( 占 2 ) 冷后浑 的形成过程 中, 约 % 。 茶黄素和茶红素具 有协调作用。一般认 为, 茶汤冷后浑 出现较快 、 黄浆状较 明显 、 乳状物颜色鲜明 , 汤质较好[ 5 1 。
密度 脂蛋 白 ( D 的氧化程度 , 可 以通过 与金属离 子络合 L L) 还
3 3 一双没食 子 酸 酯rF 3 3 一 G , 黄 素 ( , 黄 酸 , 1’ , D )茶 ’ 一 1 茶 ’
(F ) 。这 四类茶黄素 的比例大体上是 5 3 1 t r A组成 2: 6: 3 1:11 。 它们是红茶茶汤的主要 黄色色素 , 滋味辛辣 , 具有强烈 的收敛 性, 是红茶重要的滋味因子之一 。茶黄 素对红茶 的色 、 、 香 味及 品质起 着决定性 的作用 , 是红茶汤色 “ ”的主要成 分 , 亮 是滋 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 , 同时也是形成茶 汤 “ 圈”的最 金 主要 物质 。茶黄素与红碎茶汤品质的相关系数为 08 51 . t 。它 74 1 5 与茶红素一起构成了红茶的 “ 灵魂”。茶黄 素组成成分 中, TI F ( 茶黄素 ) T : 茶黄 素单没食 子酸酯 ) 和 F( 都与 汤色审评 给分 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 相关系数分别高达 08 .9和 0 1T 3 茶黄 . 。F( 9 素双没食子酸酯 ) 与汤色也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0 另外 , .。 6 水不溶性茶黄素与叶底色泽有关含量较高时 , 叶底较红亮 。 茶红 素类 是一类复 杂的不均一性红 褐色酚性 化合物 , 主
12 茶褐素 对红 茶品质 的影响 .
茶褐 素是茶红 素进一步 氧化而形成 的一类 暗褐色 色素 , 与红茶汤色呈负相关 , 相关系数为 一 .9 。 0 7 7 2 红茶色素 的生物学活性
21 清 除 自 由基 和抗 氧化 活性 .
多种疾病 的发 生都 与体 内 自由基 过多关系密切 。心脑 血 管疾病 的发生 与人体 内 自由基有 直接关系 , 自由基 引起 的脂
一
茶黄 素的结构 中有 多个酚羟基 , 可提 供质 子 , 能有效 消除脂质 自由基 , 切断脂类氧化 的链式反应 , 起到防止脂质过氧化作 用。 红茶色素还提高超氧化歧化酶 ( O S D) 的活力 ,降低丙二醛 ( A) MD 含量 , 削弱脂质过氧化作用 , 清除 自由基 , 增强供氧和 供血能力 , 因此能有效 防止和治疗 冠心 病。红茶 色素对高血压 的预 防和缓解也是通过提高 S D活力 ,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O 而实现1 7 ] 。茶黄素还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 , 李春美 行 了色 素抗氧化性质 的比较实验 , 表明红茶色素中茶黄素双没食子酸 酯对黄豆 1一脂肪加 氧酶具有很强 的抑制作用。 5 认为癌剂 的抗 癌机理与抗 氧化作用有关。谢笔钧 的实验 研究也表 明茶黄素 抑制脂肪氧化酶的活性 比 E C G G的效果更强 , 茶黄素 的抗癌能 力很有可能胜过 E C 日本原征彦还发现茶黄素对生物膜脂 G G, 质 中因 B P产生 的过氧化 反应有强抗氧化 能力 。La e H ek 和 R n it报道 , ak - nq 茶黄 素类 物质 与金 属离子络 合可 以直接降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