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概念整合视域下高职英语习语教学
562020年01期总第493期ENGLISH ON CAMPUS概念整合视域下高职英语习语教学文/魏如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视角去向高职学生分析和讲授英语习语的含义。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又称概念合成(Conceptual Integration)。
法国认知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在其认知语义构建框架中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举例说明。
本文采纳这一个理论视角,收集了一定量的英语习语表达。
通过文本分析,对其语义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索和对比。
希望通过这种概念整合视域下的讲解,能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习语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其记忆的效果。
【关键词】 概念合成;英语习语;高职英语教学【作者简介】魏如晨(1984-),女,江西南昌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育。
一、概念整合概念整合,也称概念合成,是认知语言学系列理论中的一个视角,其英文是conceptual integration,或是conceptual blending。
该理论视角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活动,它可以用来解释跨域语义的形成。
根据该观点,语言意义的形成有时并非是与语言表达一一对应的。
语言表达很多时候只是引发意义的建构。
这一点,在习语语义的形成中尤为明显。
习语的语义并非是其部分的语义简单相加,习语的语义大于其部分的语义之和。
习语语义最终的形成,就是通过双域概念Double-scope blending整合甚至是多域整合来实现的。
二、典型英语习语分析习语、或者说谚语是在一个民族文化里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的,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它们。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对习语含义的领会和理解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是,有了“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视角和工具,人们可以将这个无意识的过程定格捕捉出来,对其进行放大、解构和分析。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德智融合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所接受和采用。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德智融合理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还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方面,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德智融合理论探讨1. 德智融合概念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7年版)》,德智融合教育是指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学习能力。
2. 德智融合理论基础德智融合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技能,更应关注人的情感品质、价值观念、人格特质等方面,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强调教育目的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应将个人修养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使得教育可以较好地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 德智融合教育的操作实践德智融合教育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教育内容的更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德育内容的融入。
(2)教育方法的变革: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问答教学、讨论教学等,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学习体验。
(3)教育评价的创新:在评价考核上,将德育评价纳入到评价系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使评价可以更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 德智融合理念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联系高职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德智融合教育理念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包括人格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因此,德智融合教育理念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互补性。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中,德智融合理念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德智融合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理念,旨在使人们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能
具备创新、沟通、合作等实践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来
促进德智融合理念的实现。
首先,将英语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英语课程需要紧
密结合生活场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例如,在英语口语课上,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角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与外教或其他英语学习者进行交流,这既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又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实现德智融合理
念的有机结合。
其次,通过开展团队合作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
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团队作业或者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相互协作,提高团队
合作能力。
例如,在英语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进行小组写作,不仅可以锻
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最后,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感和文化素养的人。
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
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英美文化,
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探索视域融合对教材解读的启发
探索视域融合对教材解读的启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更新和改变。
视域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科技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这项技术可以将不同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多角度、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视域融合技术作为一项新的科技技术,可以为教育领域带来诸多的优势和机遇。
首先,它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如视频、声音、图片和文字等,进行整合和重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其次,视域融合技术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理解和认知。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每个细节的知识点,还可以了解教材中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最后,视域融合技术可以将学习从静态的、单一的教材中解放出来,开创出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例如在线视频课程、网络互动和虚拟实验等。
在视域融合技术的帮助下,教材解读的效果和效率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首先,视域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将教材中的复杂概念和知识点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视域融合技术了解到每个数学公式的相关解释和应用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其次,视域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自主的学习模式,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并更加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最后,视域融合技术可以将学习从单一的教室、教师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拓展了教材解读的渠道和范围。
无论是在辅导班、网络课堂,还是在实验室、图书馆,学生都可以通过视域融合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在视域融合技术的应用中,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德智融合理念是指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融入到智育中去。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德智融合理念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
德智融合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语法和单词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德智融合理念可以通过设置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德智融合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
高职学生通常是为了就业而学习英语,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目的性强,但往往缺少对道德修养的关注。
德智融合理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在英语学习中,德智融合理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智融合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素养。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英语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德智融合理念可以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有效运用德智融合理念,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策略。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和示范引导,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传递正能量。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实践训练、项目实施等方式,促使学生将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哲学诠释学“视域融合”观对教材解读的启示
哲学诠释学“视域融合”观对教材解读的启示作者:石磊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2年第08期在课标教材已经广泛推行的今天我们还是会发现,传统观念仍然在教材解读中影响着人们,那些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观念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参与了教材的解读,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教学执行.在哲学诠释学看来,文本解读是读者与文本两者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前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修正错误前理解的途径是读者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通过对话,读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发生交融能使前理解中的错误成分得以暴露与修正.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论”对我们调和新旧观念与科学地解读教材,开启了新的视角.1 “视域融合”观解析“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的核心,在伽达默尔看来,解读文本就是读者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1 前理解是理解过程中的必要因素前理解是人对事物先在的、意向性的看法.传统诠释学认为,人的前理解是阻碍理解的消极因素,必须给予排除.伽达默尔在成功地为读者前理解具有合法性辩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在伽达默尔看来,人以往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历史性,“我们不能使自己游离于历史进程之外”,文本“所有的意义都是在前知识基础上的推测”,因此前理解不是理解活动的障碍,而是理解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阅读文本不是一无所有地去阅读,总是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本,前理解是人的能动因素,不应当也不可能简单地被消除,如今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观念意识依旧存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理解文本意蕴的关键在于读者如何剔除自己前理解中的错误成分.1.2 主体间的对话是修正前理解的途径伽达默尔认为,读者采用自我理性反思的方式去剔除前理解中的错误成分并不可行,有效的方法是读者不把文本简单地视为理解对象,而是把它看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主动展开“主体间”的对话交流,“谁想理解,谁就从一开始便不能因为想可能彻底地和顽固地不听文本的见解而囿于他自己的偶然的前见解中……谁想理解一个文本,谁就准备让文本告诉他什么”伽达默尔强调:“文本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回答,因此要理解某一文本,就要首先理解作者所关注的、意欲回答的问题.只有找出文本作为其回答的那个问题,才能理解文本.”并一再重申:“虽然一个文本并不像一个‘你''那样对我的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读者如何让文本开口讲话呢?伽达默尔指出:“他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文本)所说的话理解为一种回答,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只有取得问题视域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欲理解文本首先要暂时“搁置”自己的前理解,通过向文本提问去倾听文本的意见,文本的应答能使读者发现自身的偏见并给予修正,修正后再次提出问题,文本又给予回答,如此循环往复的问与答,读者的错误前理解就会不断被暴露并得以修正,从而推动读者认识活动的前进.1.3 理解的实现在于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主体间的对话在何种程度上才能实现对文本意蕴的理解?对此伽达默尔引入了视域融合概念,“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指出:“获得一个视域,这总是意味着我们学会了超出近在咫尺的东西去观看,但这不是为了避而不见这种东西,而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这种东西.”在伽达默尔明看来,“理解等同于达到相互理解或一致意见”“理解总是解释,意义总是解释与对象的‘视域''的‘融合''”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的前理解在对话中被文本的应答所梳理,自身视域随着错误成分被过滤得到延伸,这时读者的视域已不再停留于前理解的处境,视域因“障碍性的经验”被抛弃而走向新的境界,读者的看法与文本意见在双方视域的交融中逐步趋向统一,在视域融合中达成“一致意见”而实现文本意蕴的理解.2 “视域融合”观对教材解读的启示其一,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的前理解,它含有自身难察觉的并且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成分,消除的方法是暂时“搁置”前理解而与教材对话,倾听教材的意见.其二,教材是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和解释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编者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对实现三维目标的回答,因此教材文本具有对话的性质和问答结构特点,这个特点为教师与教材开展对话提供了可能性.2.1 教材知识的解读从教材对物理知识的陈述看,“教材究竟说了什么?”并不总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显而易见.人教版向心加速度一节教材开始是一个“思考与讨论”,究竟要讨论什么问题?教材没有明确写出.如果仅从教材呈现的信息看似乎是有关力的问题,因为两幅插图中的提示语是“地球受力沿什么方向?”以及“小球受合力沿什么方向?”再从教材字面表述上来看,该部分出现“力”与“受力”的频次达12次.对此,有教师觉得教材让学生讨论的是“圆周运动需要一个向心力”的问题,然而疑惑的是向心力又是后面一节的内容,因此认为“思考与讨论”会使这一节的知识逻辑出现混乱.果真如此吗?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弄清“教材究竟说了什么?”,教材陈述是对问题的回答,解读教材陈述的意蕴,就是探寻这个问题.只有探寻到这个“问题”,陈述才能与“问题”形成关联,从而使教材陈述的意蕴得以显现.如果暂时搁置“前见”与教材对话可以会发现,“思考与讨论”真正需要讨论的并不是“圆周运动需要一个向心力”,而是“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是否有加速度?”这个问题.探寻到了“问题”,教材“思考与讨论”的意蕴就非常明朗了,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是否有加速度?)——研究(从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入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是否受力的作用?)——结论(圆周运动物体受到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有加速度.)如此看来,教材“思考与讨论”是为随后展开向心加速度方向以及表达式的学习提供导向.知识解读属于教师与教材在语意层面的对话,教师自身的语言学知识程度影响着两种视域的融合.尽管教材陈述是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但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写在教材中,因而要求教师在解读时树立“问题”意识,主动与教材对话,根据教材文本的应答修正自身的错误判断,只有把问题揭示出来才能说真正理解了陈述内容的意蕴.问题的揭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甚大,如果对教材陈述背后的“问题”不明确,教材上说什么,课堂上讲的就是什么,就会因讲述与问题缺乏关联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感到“不知所云”,不清楚教师到底在讲什么而使思维迷失方向.2.2 科学方法的解读从教材对物理方法的陈述看,“教材应该说什么?”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全面与完整.这是因为教材建立概念和规律所用的逻辑方法比较隐蔽,甚至在推理的过程中会存在中断、残缺的步骤,从而形成学生对结论理解的难点.以人教版对研究“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过程为例:首先描述演示钢球轨道实验,分析得出钢球在白纸上留下的墨迹是钢球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然后陈述了数学切线概念;最后指出,有了切线概念可以得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事实上,如果仅从教材的表述去阅读,想要理解得出的结论不可能的,要得出某点瞬时速度方向与该点切线之间的关系,需要经过相应的逻辑推理,即:从数学方面看,切线是曲线上无限靠近的两点的连线,即ΔS前后两点的连线;从物理方面看,v=ΔsΔt,当Δt→0时,某点瞬时速度方向是Δs的方向;所以,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然而这些推理在教材中省略了.对此,有的教师放弃了这一隐含内容的解读仍按老教材的方式教学,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无疑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物理教材属于自然科学类文本,对教材中逻辑方法的解读极其关键,因为“中学物理概念、定律、定理都是通过运用特定的逻辑方法获得的,使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类比法.”这些逻辑方法贯穿于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当与教材充分对话,发现推理过程上中断、残缺之所在并给予弥补.科学方法的解读属于教师与教材在逻辑方法层面的对话,教师自身形式逻辑知识的储备度影响着两种视域的融合.推理过程涉及几个步骤?哪个步骤缺失了?得出结论运用了哪些逻辑方法?等等,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方法的解读至关重要,遵循概念和规律建立的逻辑过程,教学就有逻辑性,没有遵循获得结论的逻辑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理解结论而导致死记硬背.2.3 教材理念的解读教材理念依然是解读的重要方面,理念是指导思想或是基本精神,解读教材理念就是解读“文本想要说什么?”但却没有在教材中说出的话语.高中课标教材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在教学中一直存在热议,热议的焦点是建立动能表达式的依据.有教师认为,老教材事先安排学习功能关系,即“外力做了多少功,就有过少能量发生转化”,依据这个关系,就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动能表达方式,而课标教材没有明确提出功能关系,推导动能表达式缺乏依据.难道是教材编写的疏漏?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暂时搁置“前见”与教材教材对话可以发现,教材对此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教材写到“通过上节的实验,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根据功与能量变化相关联的思想,这个结果实际上向我们暗示: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蕴:其一,前面的学习告诉我们,通过研究重力做功,我们获得了重力势能的表达;通过研究弹力做功,我们也得到了弹性势能能表达式.所以,研究动能表达式可以“根据功与能量变化相关联的思想”——通过分析外力做功途径进行.其二,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得出W∝v2,而不是W∝v,意味着动能表达式必定含v2因子,而不是v因子.其三,通过初中学习已经了解到动能与物体质量有关,所以动能表达式还应当包含m因子.由此看出,研究的思路以及结果预测教材已经暗示,不利用明确的功能关系仍然可以得到结果.课标教材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也是学习的内容.教材理念的解读涉及教师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把握程度,当教材理念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冲突时,不应固执己见而放弃对教材理念的探询,理智的做法是在暂时保留自己的观点与教材展开对话,让观念中那些不合理的成分暴露出来,通过不断修正与教材达成视域的融合.正如张大昌教授所说:“通过课本学习课程理念、通过课本改进教学方法.”。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德智融合的理念,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加强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传授语言知识首先,高职英语教学需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包括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方面。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比如让学生进行听力、阅读练习,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运用。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言水平。
此外,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应注重语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对于那些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应该通过案例研究、模拟实训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职业中经典的英文表述,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对掌握知识点的理解。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其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德智融合理念也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文明,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增加文化自信。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注重传达和教育学生的道德观念,比如对于课堂和生活中常见的道德问题,如何做到公平、正义、诚信等等。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案例或者情境,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让道德观念在实践中更加深入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平等、公正、负责的守则,向学生宣传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
例如,教师可以在任务分配过程中更加平等,教学评估中也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平等的机会。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实践能力最后,高职英语教学中,德智融合理念也要体现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设计实际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典范——评《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典范——评《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外语教学改革得由理论指导实践,许多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围绕着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在各种教学改革中,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词汇的掌握和词汇量的扩大是外语学习五种技能的基础。
教师要达到使学习者掌握英语词汇和扩大自身的词汇量,除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得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就是将词汇教学与有关语言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运用语言学家研究出来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来指导词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芬就是能将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并取得可喜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师之一。
2009年,王芬发现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认知等理论来研究词汇教学新策略———认知策略。
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取得进展的情况下,2009年向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了“原型范畴理论指导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课题,并获得批准,为第二期“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改革课题”中的重点课题(编号:GZGZ7610—009)之一[1]。
王芬带领科研团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实验,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汇成了一部专著《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行。
王芬专著《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出版具有以下意义:(1)该书的出版表明了王芬是高职高专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之一,并为同类学校同专业的教师做出了榜样。
因为有许多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常忽视科研,在教学改革中,通常从经验出发,教改设想往往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也难免片面性。
只有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再积极从事科研,才会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做出成就。
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高职英语教学——评《英语教学论》
问题进行了自 我纠正。
在《 英语教学论》中,编者注重研究人的心理结构,融入智力、意志、情感因素,理论中饱含大量实践案例,并且通过翔实而
幽默生动的语言,以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接受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供了多种参考方案 总而言之, 《 英语 教学论》 兼具实践性和可操作 性,认真 研究,融 会贯通 ,会使师生之 间相互信任 ,关 系融洽 ,因此在现代化高职英语教学 中具 有很好 的借 鉴
前规 定轮流 由几名 同学做F r e e T a l k( 自由演说 ),演说 的内容 不限,既可 以是对话 、故事 ,也可 以是诗歌 、幽默,这样一学期下
来 ,所有 的学生 都有义 务和机 会站在讲 台前 ,面对 同学们进行英语 口语 的训练 。这样一来 ,学生们的英 语演讲 的胆量和能力在不知 不觉 中都有所长进 。 第三 , 《 英语教学论》充分研究了教师和学生的特 点,在教学环节 中增加 了趣味性的活动 。喜欢活动是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 的 天性 。尤其 是在 上课 时,大家都不会喜欢长篇大论 的说教 ,而饶有趣味 的教学活动就会非常吸 引他们的眼球 。这就要求高职 的教师 除了知 识点的准 备之 外,还要认真考虑设计课堂上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就一般 的经验看 ,宜 由易到难,务必使学生 的思想时时处 于一种积极 、活跃 的状态 。 《 英语教学论 》中,大量参考案例 ,为教师准备 了不少素材 ,帮助教师创设新颖有意义 的情景 ,再 由该 情 景过 渡到课 本所展现的情景 中。如果教学 中能够加强学生 间的对话练 习,再结合课本 内容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 查、猜谜 ,或者小 品表演 。必定能够极 大提 高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 四, 《 英语教学论》帮助教师做系统整理,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 握学习要 点、提高学 习效率 。由于不少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
融合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年终工作总结
融合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年终工作总结近年来,融合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其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概念、实践以及效果等方面对融合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概念融合教学法是指将不同的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科之间相互关联,达到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合教学法可以理解为将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通过相互支持和融合,依托学科间的交叉,以及强化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以及创新思维的实践场。
二、实践在实践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融合教学法的好处,并将其运用到中职英语教学中,在这里,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1、教学模式融合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作品,观察到学生们在学习中显然更积极、更主动。
例如,在进行英语测试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不是使用传统的方式,并掌握测试规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来进行英语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交流、城市旅游等方式,从而使其能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热情。
2、教学目标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将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英语教学知识相结合。
例如,在地理知识中引入英语学习,以学习达“世界之最”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制定各种教学目标,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每个目标。
三、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融合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不同之处。
融合教学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在融合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教师将常见的语言学习领域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释学的前见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3 6
2 0. 01 3
Jun f i i gV ct nl& T c n a C Hg o rM o u a oai a Jjn o eh i l o ee c
解 释 学 的前 见 理 论 与 高 职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张 晓 红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江苏苏州 250) 10 8
为构成理解者存在的历史条件的前理解,在内容上,包括一切 构成理解主体的精神因素 ,如语言、动机 、价值观、知识、经
验、方法论等 ,又可 以称为先见、偏 见、前见。这说 明,对于 特定的理解对象 ,理解者本身必须已经有所理解 ,它先于理解
而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从而才能理解特定的文本。 鉴于此 ,本文试图从解释学的前见视角来 探讨 高职外语教学,
解的正确偏见 ( 合法的偏见 )和歪 曲理解的错误偏见 ,而不
是简单 地把偏见抛弃掉。因为解释者要想使过去和现实交织 融合 ,就必须在合法的偏 见的基础 上去理解 。 我们知道 ,在认识过程中 ,作为反思 的对象 ,传统和成 见会发生变化 ,历史也得以发展 ,从而不断地超越传统 。而 从 本体论意义而言 ,创新就在 于对传统 的突破 ,打破过去的
希望不只是给高职外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启示 ,也希 望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更新高职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 ,从而切 实提高高职外语教学的教学效率。
一
、
解 释学的前见
前见 的存在 ,他不可能摆脱 与生俱来 的 自身 的前见 。但 是 , 在 审视文本时 ,应尽量克服 自己的前见 ,尽量避免带着 自己 的偏见去断章取义 ,从而客观地理解文本 。其次 ,前见是理
2 1 . 00 3
解释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
解释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创新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开创新局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是,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使其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有必要引入解释学,牢固树立大课堂外语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学生在文本中的“视域融合”,着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解释学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理解1 解释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理论阐释解释学发展到现代解释学,其应用性更加突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费时费力、效果较低”的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而解释学则为增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实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1高职外语教学的特征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符合职业院校的特征,摒弃大而全的外语教学体系,更加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上下足功夫。
要合理制定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目标,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实用外语技能,着眼于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外语教学,培养造就一批掌握专业技术外语、能够阅读外国文献、可以和外国工程师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
在实际外语教学中,必须要遵照语言规律,着力于挖掘本校特色,打造应用型外语人才培育基地,把外语教学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要把学以致用当作外语教学的首要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涉外能力,扎扎实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水平。
走出讲授整个外语体系的误区,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通过大量的外语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外语学习当作一种技能训练,增强外语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高职外语课程的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教材,本应具备“少而精、够用”的原则,侧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尤其是日常用语的灵活使用,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语教材,部分是对本科学校教材删减而成的。
本科的教材,为的是培育综合型人才,更倾向于理论化,词汇量较大,语法知识也较多。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褚红征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20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教育与高校外语课程教学融入研究”(编号:2020WYKT038)、2019年度校级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编号:KY201906)阶段性成果摘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英语因课时多、选课人数广,本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突出而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
高职英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隐性教育,坚持创新和实效。
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一)设置明确的思政目标;(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三)将思政教育贯穿英语教学全过程;(四)加强英语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五)创新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品质。
通过将思政教育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英语;课堂实践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20-0108-04自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门课程都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努力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职英语由于课时多、选课人数广,更是由于课程本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突出而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
高职英语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既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又使英语课程有了灵魂,而且二者的结合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课程思政概念及含义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英语教学:理解与对话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英语教学:理解与对话作者:陈颖红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04期【摘要】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文本,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教育观值得我们借鉴,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理解,理解需要对话。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以文本为中介,交流思想、拓展视野、探求真理,使文本意义不断创生,使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学科素养;英语教学;理解对话一、问题的提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它们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
那么,什么方法能凸显新课程的人文追求、使英语教学更能呼应基础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教育观是我们用于优化英语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理论依据1.英语教学要满足社会对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教“知识”和“技能”,更要在价值观、情操、文化意识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通向“善”和“美”,因此,英语教学既是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个人生活、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2.英语教学是师生、生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创造性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均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作出各自的解读,使双方对于文本的理解具有个人意义。
这种具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再在进一步对话中,进行碰撞与融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或“空的容器”,而都转变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由此可见,哲学解释学的理解与对话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新的方式,即多渠道对话“英语教学”。
这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对话,即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以英语教学为中介而进行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视域融合”与外语学科相关性探究——基于哲学解释学“理解”观的研究
基 金项 目 :黑 龙 江省教育 厅 人文 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1 2 5 3 4 0 9 3)
作者简介:王淼 ( 1 9 8 0 一) ,女 ,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翻译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园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2 0 1 3年 第 8期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 C0r q oMY AND CUL TURE
No . 8 . 2 O l 3
( 总第 1 1 6期 )
G e n e r a 1 . No . 1 1 6
【 校园文化 】
‘ ‘ 视域 融合 ’ ’ 与 外 语 学 科 相 关 性 探 究
混合学习视域下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1)
混合学习视域下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尤其是在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们需要更加丰富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混合学习视域成为了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混合学习视域的理念和特点混合学习视域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混合学习视域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构建起学习者与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混合学习视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时间。
2. 多样性:教学内容和资源可以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 互动性: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和频繁的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4. 自主性: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1. 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学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内容以外,还可以引入行业实践案例、商务英语沟通技巧、商务文书写作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在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直播课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学习资源的优化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可以更加丰富和便捷。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到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在线作业等。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分享教学资料和习题,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评估也可以更加科学和灵活。
可以采用在线作业、网络考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德智融合理念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教育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德智融合理念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们对英语教育的不断追求。
德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操与思想道德的引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和热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言魅力。
智育作为高职英语课堂教育的核心,主要体现在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上。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脱口而出的学习方式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举一反三地讲解语言变化规律和语法运用技巧,推动学生掌握实用英语技能和应对实际情况的能力。
融合思维是德智融合理念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英语学科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分组合作、PPT 演示等手段,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德智融合理念的应用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将德智融合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思想道德教育、英语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相结合,为学生在英语教育和实践操作中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并让他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和技能。
视域融合中的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新模式探析
的所有可能的居 民,这不仅应该包括任何年龄阶段 各类形式的继续教育服务 ,如成人高等教育 ,为社 的具有 当地户籍 的居民 , 也应该包括工作生活于此 会 、 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 , 提供技术支持及技术咨询 的外来务 工 人员 , 应 当具有教育形式而言,社 区教育应当不同于普通 从 以上所述可 以看 出,我 国社区教育与高职继 的中小学教育 ,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当地事业 续教育拥有各 自的视域 ,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 的视 单位所进行的企事业单位 内部培训 , 而应 当是形式灵 域重合 , 具体体现在 :
时性的 , 而 且 也 是共 时 性 的 , 在视域融合 中, 历 史 和
一
二、 社 区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 的可能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 的到来 , 一个以全 民学习 、 终 现在 , 客体与主体 , 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 身学习和学 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 的现代社 区教育 , 整体。 取代 了工业 社会 时代 的制 度形 态 的社 区教 育 。何谓 在思想史发展过程 中,视域和视域融合概念逐 社区教育 ?《 国际教育大百科辞典》 指出 : “ 社区教育
渐走 出哲学领域进入各学科领域 ,成为一种被普遍 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将学校和大学当作向所有年龄层 认 同的概念而得到广泛应用 [ 2 ] 。在我国社 区教育研 开放的教育娱乐中心的过程。 ” 《 辞海》 对社 区教育的
究 中视觉融合概念也开始频频现身。 解释是 : “ 由社区人员 与学校共 同参与 的教育活动。
2 0 1 3 年 5 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o f Hu t i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解释学的前见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加 达 默 尔认 为前 见是 历 史 的 产 物 ,是构 成个 人 的 历史 存 在 。 且 为一 切 的 理 解提 供 了基 础 。 见 理 论具 有 四 个 方 并 前 面 的 特 征 : 解 的 积 极 性 、 代 性 、 体 差 异 性 、 态 发 展 理 时 个 动
性 。 “ 认 为 理 解 不是 一 种 对 文本 原 意 的 发 现 和 重 建 , 是 他 而
象 . 不 同 的读 者 对 同一 文本 的 理 解 必 然 会 呈 现 出 不 同 的 状
际 、 用 、 效” 实 实 性能 。 职 英语 教 学 应 致 力 培 养 学 生 的实 际 高 运 用 英语 能力 。 而作 为高 职 英 语 教 师 。 如何 在 教 学 中 把握 这
个 “ ” 就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度 ,
第 1 9卷 第 3期
V l 9 No3 o _ . 1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21 0 2年 5月
Ma . 0 2 v2 1
Ju a fE h u U iest o r l z o nv ri n o y
解释学 的前见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的运 用
唐 林 飞
( 江育 英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基 础 部 , 浙 浙江 杭 州 30 1) 10 8
解 释 学指 出 . 们 在认 识 或 理 解 事 物 之 前 , 个 人 所处 人 受
的 环 境 、 件 、 史 地位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 带 有 某 种 程 度 上 条 历 会 的 主 观认 识 或 意识 。它 承 认 前 见 有 合法 前 见 和非 法 前 见之 分 ,它 的 概 念 包 含 它 可 以具 有 肯 定 的 和 否 定 的价 值 ” 20 “ 。[ 3 1 5 同时 , 使 人 们 认 识 到 前 见 的拓 展 性 。 : 们 的 前 见 会 随 又 即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与 “ 学” 的融合 。而不是简单地提 供给学生一个 现成 的答案 ,那样只会窒息教学 的生命与 活力 。在 2 世 纪高职 1 高专规划教材 《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1 》中 ,有一篇 《 akt B c o nt ) a ̄e ,文章讨 论了 cu t le和 c v1e 在 问到 T ee盯e on ̄ i f i f, ti hr
视域 ,又可称为视野,视界。在普通的对话 中, “ 视域” 指的是从—个特殊的立场 出发所看到得一切。 L 由于效果历史的 1 J 存在 ,伽达默尔认为 “ . 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存在一种 ‘ 效果历 史 ’要素。L ‘ ” 但这并不是说 ,我们是靠着把 自身置入一种历 2 J‘ 史处境中而获得这种视域 的,相反 ,为了能这样,我们总是必 须已经具有一种视域 ( 现实理解 的视域)”3 。-在这里 ,理解被认 J 为 “ 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 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_ ”J 4 而这种当前视域同过去视域相结合的状态被伽达默尔成为 “ 视 域融合” ,这个过程是 “ —个新与旧在其 中共同成长的过程。 ” 5 J
不同的视野真正相遇 ,从而实 现师生的相互理解 。无论是对 于教 师 还 是 学 生来 说 ,都 不是 某 种 固定 答 案 的结 论 者 ,教 师 也因学生 的实 际情况 而不断 调整教 学设 计。因此 ,在 教学 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 “ 忘却 自我 ” ,通过对话来 实现
不断地融入当前的视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一种独立 的视野 。
关键词 :解释 学;视域融合 ;高职英语教 学;启示
中 图分 类 号 :G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62 09—9 2 (0 0 4—0 5 5 2 2 1 )0 0 5—0 2
20 00年 1 ,教育部高教 司制定并 颁布 了 《 O月 高职高专 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 充分 体现 了高职高 专 的特色 ,指导我们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从 “ 知识本位 ”向 “ 能力本 位”转变 。因此必 须在 高职英语 中注入 人文 精神 , 关注学生情 感需求 ,以学生 为主体 ,发挥 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从而发掘出他们 的内在潜能。而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 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 的思考 问题的方法 ,也为我们更好地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56
2 0. 01 4
Jun f i in oai a o ra o u a gV c t nl& T c nc o ee l Jj o eh i C H g l a
或最不 喜欢这个人 的什么 。 ( e O rt e o oe Whn vUf s met men , i s
2 1 在教学 中通过对话实现师 生 “ ”与 “ . 教 学”的融合 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 ,教师 的 “ ,就好 比是作家创 教” 造文本 的过程 ,学生 的 “ ,就好 比是 读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 文本的过 学” 程。教师要想激发起 学生学 习的 “ 期待视 野” ,实 现教师 的
“ 教”与学生 “ 学”的双 向融合 ,就必须 要精心设 计教学文 本的 “ 召唤结构 ” 。在这个过程 中,是 双方将 自己的见解纳 入 到对 方 视 野 的 过程 ,是 一种 经 验 的共 享 ,而绝 不 是 以一 方 的存在消融另一 方 的存 在 ,以一方 的体验 代替另 一方 的体 验 。 因此 这 种 融合 是 一 种 心灵 的碰 撞 和 共 鸣 ,也 是 一 种 见 解
在伽达默尔看来,我们理解文本的过程,实际是理解者向文本 敞开自己,与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过程。伽达默尔认为,
理解 者 的视域 总是在 不断 形成 ,不断 地结 合 成某 种 更 富有 生气 的有效的东西 ,当前视域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 ,历史传统又
的分歧和争论。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对话让
三、在理解文本 时 ,由于理解者对前见需要进行 检验 ,因此
不可避免地存在批判 。这种批判不仅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动 和 颠覆 ,也是一种在传统之 中的 “ 实践”反思。它不仅包含理
解 者对 文 本 的 批 判 ,还 包 含 对 其他 理 解 者 的批 判 ,同 时也 包 含 理解 者 的 自我 批判 。 2 解 释 学 视域 融 合 理 论对 高职 英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2 1 . 00 4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晓红 :解释 学的视域 融合理论 对 高职 英语 教 学的启 示) 张
5 5
解 释 学 的视域 融合理论对 高职 英语教 学的启 示
张 晓 红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人文科学系 , 江苏苏州 2 50 ) 10 8
摘
伽达默尔 的视域 融合 的解 释学 原理体 现在 以下三个 方 面 :第一 、理解文本其实就是一 种对 自我的理解。它体现在 理解者 的理解 出发 点本身 是理解 者 自身的前见 和 自我 的视
收 稿 日期 :2 1 —1 0 0 0—1 5
作者 简介 :张晓红 ( 99年一) 17 ,女 ,讲师,硕士 ,从 事研 究方向:英语教育及 应用语言学研 究。
开 展 高 职 外 语 教 学 提 供 了新 的理 论 基 础 。 1 解 释 学 的视 域 融合 理 论
域 ,同时 ,理解还是一种 对理解者视域 的无 限补充。第二 、 理解者 因为历 史间距 的存在 ,总 是从 自身的特 定视域 去理 解 ,因此 ,理 解就是 一种创 造性 的而非 复制 性 的行 为。第
要 :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 。在伽达默 尔看来,作 为理解条件之 一的视域 融合 ,就是 当前视 域 同过 去视域相结合的状态。本文试图通过从现代解释 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来探讨 高职外语教 学,希 望从 中为我们提供 一个新的思考问题 的方法 ,也 为我 们更好地开展 高职外语教 学提供 新的理
论基 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