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的揭露和克服的失败
浅谈西方伦理哲学中的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31
讲座报告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所以,伦理也就是道德。
所谓伦理学,也就是讲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等伦理思想的学说。
道德是外在需要和本性体现的内在结合。
人类结成群体而生活,道德是规范,是必须采取的方式;同时,道德是宇宙人生存在的大道,是人性存在的本真,人是有灵性的生命,而不单单是物质的生命。
道德是人存在的本真,是生命的内在体现。
道德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它总对人与人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规范的内容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不改变、不断完善、不断进化。
道德不同于法律,它不是明文规定、能写在纸面上的,而是人们约定俗成,根植于内心,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德则不同,更多的人们的自觉。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非强制的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它不像法律那样用“疾风骤雨”来改造人,而是如春雨“如物无声”来感化人。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延伸。
一个只有只靠法律来维护的社会,是冷冰冰的社会,人们得不到幸福,统治自然不会长久;当然,一个只靠道德来支撑的社会,是太过于理想化的社会,这种社会曾短暂的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非如此。
至于以后有没有这种社会,我真切的希望有。
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并不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自然,也是靠不住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护。
道德是一种信仰,它不同于教信仰,不同于对某个人的信仰,不同于对某种学说的信仰,它一种全民信仰。
道德,这一古老而又常的命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无数人思考过它,有无数学者研究过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伦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通过仅仅两个多月的学习,也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见冰山一角。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准则;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使我们可以判断社会准则的相对优劣;我们自己的社会的道德准则,并没有特殊的地位,只是很多准则中之一;伦理学中是没有普遍真理可言的,并不存在一切时代对所有人都有效的道德真理;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决定了那个社会中正确的行为方式,那么那个行为就是正确的,至少在那个社会中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试图判断其他社会中道德文化,那么我们就是在冒犯,因为我们对其他文化因采取宽容的态度。
关于利己主义的文献
关于利己主义的文献
利己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观点,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和幸福至关重要。
根据利己主义的理念,个人应该追求最大化自我利益,并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首位。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利己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是通过实现个人潜力和追求个人利益来达到的。
伊壁鸠鲁则强调快乐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个人应该通过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利己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忽视和伤害。
此外,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导致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失,使个人变得自私和冷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的影响无处不在。
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经济领域,个人通过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来实现财富和成功。
在职场上,个人通过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发展来取得职业成就。
在人际关系中,个人通常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幸福。
尽管利己主义存在争议,但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人的自我利益和幸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
识到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并不是与他人的利益和幸福相互排斥的。
相反,通过平衡个人和他人的利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社会。
利己主义不应该被视为自私和冷漠的代名词,而应该被看作是个人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合理方式。
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利益,我们可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和幸福。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最新版)目录1.利己主义的定义和特点2.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3.利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4.利己主义的积极和消极面5.总结正文一、利己主义的定义和特点利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利己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即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过度的利己主义可能导致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社会动荡。
二、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许多名著都在不同程度地描绘了利己主义的形象和故事。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聪明灵敏,但过于追求个人享受,导致家族衰败。
又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家庭和道德,最终走向悲剧。
三、利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利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主题,让文学作品更具有现实性和人性;另一方面,它也使文学成为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重要工具,提醒人们关注和防范过度利己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利己主义的积极和消极面利己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一面的利己主义可以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消极一面的利己主义则容易导致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社会动荡。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对利己主义的描绘和探讨,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五、总结总的来说,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主题,也让文学成为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重要工具。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王国旺
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一、什么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
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
个人主义者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
具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
二、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
其危害:一是导致精神滑坡。
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同志想职务多,想责任少;想待遇多,想贡献少;想个人后路多,想集体事业少。
最终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滋长了落后思想;淡化了服务意识,滋长了名利思想;淡化了进取意识,滋长了享乐思想;淡化了责任意识,滋长了懒惰思想。
二是导致权力滥用。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对集体和个人都有益;用不好,既损害集体,也有害个人。
少数干部迷恋权力,滥用权力,自以为得意,但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反面,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三是导致纪律松弛。
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与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对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对不利于自己的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权力运用上,突出表现为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感情高于原则,关系代替政策,甚至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
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职务提升上,突出表现为在个人名利问题上:盯着位置,有的是职务有盼头工作有劲头,反之职务到了头,就觉得再干没奔头,一看到有个“位置”,就觉得该是自己的,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位置”,就埋怨领导不公;有的消极等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快不比慢。
捍卫利己主义的四个策略及其反驳
捍卫利己主义的四个策略及其反驳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利己主义是一种强调追求个人利益、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其核心信念是个体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或福祉。
在当今社会,利己主义的观念逐渐盛行,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成功的生存策略。
然而,利己主义的实施往往带来一系列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捍卫利己主义的四个策略及其反驳。
这四个策略包括:利用资源、追求个人利益、建立个人权力以及推卸责任。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反驳观点,旨在让读者对利己主义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中找到一种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道德准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人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
唯有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的权益和福祉,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通过对利己主义的策略进行分析与反驳,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个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和他人作出积极贡献。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每一个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反驳观点。
希望通过这些讨论与反驳,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利己主义思想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进而建立更加均衡与和谐的人际互动模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组织的框架,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逻辑结构。
在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各部分的内容安排:1. 引言部分:- 1.1 概述:简要介绍利己主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与影响。
- 1.2 文章结构:概述文章的整体架构,说明本文将围绕捍卫利己主义的四个策略及其反驳展开探讨。
-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即探讨利己主义的四个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反驳。
2. 正文部分:- 2.1 策略一:利用资源- 对利用资源策略进行定义和解释。
解读芥川作品《鼻》中的人心
解读芥川作品《鼻》中的人~厶”姚岚(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摘要: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中人物心理的剖析,解读人性的自私、脆弱、甚至残忍。
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苦、悲观与孤独。
关键字:人性;利己主义;病态心理;不信任感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在其短短的35岁生涯中创作了140余篇小说.大都是短篇。
芥川早期作品中的<鼻》就曾受到其老师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高度赞扬,而山本有三甚至说:“<鼻》精彩得足可选进国家选定的教科书中去。
”<鼻》(1916)取材于<今昔物语》和<宇治拾遗物语>。
主要讲述的是内供奉僧因为长着一个硕大的鼻子而苦恼.想尽办法使其变小。
但都徒劳,旁观者表示出些许的同情甚至出谋划策。
可是当内供奉僧鼻子变正常后,反遭人嗤笑愚弄.致使他又盼望恢复原状。
只为不再被人笑话。
芥川龙之介前期的作品都是这样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他多用旧材料。
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
但他的复述故事并不专事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
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
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于系来了。
”f11可能也正是由于芥川善于借古喻今.善于把握亘古不变又瞬息万变的人。
心”的缘故,他的作品虽惜字如金。
但却能触及人心灵深处。
1.内供奉僧的心理历程及表现。
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内供奉僧生活上受到长鼻子的困扰,但更。
不愿意有人知道他介意于鼻子的事”,比起外在的不便。
鼻子对他内心的困扰更大。
正如文中所说:“内供之所以为苦者.其实却在乎因这鼻子而伤了自尊心这一点。
”内供实为普通凡人。
却勉强作出一副超凡脱俗无所顾念的高僧模样。
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高僧身份。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内供为了“要将这自尊心的毁损恢复过来”.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希望别人或书中人物有跟自己一样的鼻子。
对精致利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批判
思想理论研究对精致利己主2的马克思主2人学批判卢诗杰(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对于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本质、需求、发展规律整体思考的理论。
其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论,对新时代下认识和分析精致利己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从人之发展出发,对精致利己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批判,即从哲学基I、典型表现、短视性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精致利己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弊端和局限。
为克服精致利己主义寻求理论支撑,寻求自我和他者关联、承载使命感和成就感的人之发展路径,应以道德重建、价值重建、生活重建的方式,改变个体价值观,最终实现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生幸福观和实现有意义的公共伦理生活,守护好社会核心价值,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关键词:精致利己主义现实的个人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体精致利己主义者往往以获得利己本能的最大化为目的,不仅完全用个体利益的需要与满足衡量自我存在意义和价值,而且其表现出逐利理性、隐蔽表演性、责任缺失性等特征。
这些表现无疑缺乏对民族、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之心,易导致其人生意义的狭窄化和生活的平庸化,其深层根源在于对人的属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个体与体之的理出现,导致在现生活出现主义人学的现象。
主义人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强调“人的本属性在于一切社会的总和”,出现生活中出现的化现象,这对致利己主义的要源。
,从主义人学视域下,对致利己主义,以人之发展为出发,从学、表现和性三个,致利己主义对人的发的和$为致利己主义寻,是在现与致利己主义的必要$一、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批判精致利己主2的哲学基础、恩格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个范畴,并将“现实的个人”归结为以自然、实践和社会物质生活为的人,的。
“现的个人”主义人学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为主题的人学,这为以马克主义人学为对致利己主义的学的要$(一)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致利己主义的学之一人的社会属性,将现的个人为原子,在现生活中表现为从一己利出发,漠他人与社会利益,以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行为准则,致使人与人内在地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竞争之中,这严离主义人学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主义人学通过的“绝对观念”、象的“类”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唯一者”等概念,在对“现实的个人”阐发中,明确其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在主义人学,人双存在物,既作为自存在物存在,又作为社会存在存在。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摘要:1.利己主义的概念与定义2.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3.利己主义对文学的价值和影响4.利己主义的评价与反思正文:一、利己主义的概念与定义利己主义,顾名思义,是指个人在行为、决策和价值观等方面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一种思想和行为倾向。
这种思想和行为倾向并非全然负面,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个体保护自身权益、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过度的利己主义可能导致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二、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利己主义通常被描绘成一种负面的品质,表现为人物在面对道德抉择时,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利己主义的危害,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修养、关爱他人和追求社会公平。
1.利己主义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利己主义者通常被描绘成贪婪、自私、狡猾和道德沦丧的形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琏夫妇为了一己私欲,不惜牺牲家族利益,表现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特征。
2.文学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文学作品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旨在揭示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以警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利益,追求道德修养。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面临生活困境时,选择抛弃道德原则,堕入利己主义的深渊,最终走上了悲惨的结局。
三、利己主义对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利己主义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题,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揭示了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描绘和批判,文学作品丰富了自身的主题和内涵,提升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1.利己主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文学作品将利己主义作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困境,提升了文学的思想深度。
2.利己主义对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受到利己主义的影响。
通过对人物在利己主义面前的抉择和表现,作家塑造了一批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形象,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
利己主义名词解释
利己主义名词解释利己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类别来解释一些与利己主义相关的名词。
一、哲学1.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种观点通常与道德和伦理问题有关。
利己主义者认为,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2.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行为的价值应该根据其对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贡献来衡量。
这种观点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但它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
二、经济学1. 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认为市场应该自由运作,而政府的干预应该最小化。
这种经济体系通常与利己主义有关,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利益。
2. 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企业应该追求最大的利润。
这种概念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或组织的自我利益。
三、政治学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这种政治哲学通常与利己主义有关,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利益。
2. 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竞争和进化。
这种政治哲学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的竞争和自我利益。
四、心理学1. 利己主义心理学利己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自私的。
这种理论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
2. 利他主义心理学利他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关心他人的。
这种理论与利己主义相反,因为它强调个人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总结利己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与利己主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利己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警惕官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警惕官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警惕官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古以来,官场无疑是风云变幻之地,游走其中的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对官场如此追逐,以至于踏上了偏离正义之路。
就在我们不经意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悄然而至,侵蚀着我们的社会良知与公平正义,对于此,我们不能不警惕。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官场中可谓久经沙场,早已经洞察了权谋之道。
他们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和财富,用自己的手段颠覆正常的官场秩序,伤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
他们往往具备高度的智商和谋略,以炫耀自己的才华和一系列不择手段的手法,迷惑他人并牢牢地把持着自己的利益。
首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给人以优雅和温文的感觉,极具观赏性与底蕴。
他们擅长言谈之间的巧妙变换,让人防不胜防。
他们善于运用反讽和夸夸其谈,将自己包裹在“道德”与“羁绊”的外衣下,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公益和高尚的理想。
在面对质疑和指责时,他们总能巧妙地回避和推托,使人疑神疑鬼。
这种行为让人们很难辨别出他们真正的动机和意图,进而被他们巧妙地利用。
其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官场中经常采取联合打压的手段。
他们通常与其他利己主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互相提携,形成庞大的网络。
他们会互相庇护,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对于那些不顺从于他们的人,会采取各种手段诋毁、排挤甚至报复。
他们往往善于发掘他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智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再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具备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们懂得如何避免罪责的降临,往往可以把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巧妙地推卸给他人,将自身祸端转嫁给无辜者。
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他们善于矢口否认,并编织出一个个完美的谎言。
这种拙劣的表演,却在很多时候蒙蔽了大部分人的眼睛,使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得以继续游走在权力的康庄大道上。
然而,我们不能被官场上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蒙蔽双眼,我们需要敢于揭露和批判这种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官场的监督力度,通过建立更加完善和规范的制度来避免官场利益集团的形成,实现权力的公正运行和监督机制的有效展开。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
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 篇小说。
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 年《新思潮》创刊号上。
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引言:人类自古以来,对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这种哲学上的辩论通常涉及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利益而付出。
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两种观点的不同维度,展开一场关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深刻哲学辩论。
一、理性背后的利己在利己主义的观点中,人类的行为是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往往是建立在理性选择之上的。
例如,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常常被描述为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权衡利益与成本,作出最为理性的选择。
无论是争夺资源还是追求利润,这种理性追求利己的行为,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利己主义并非仅仅是对理性的追求。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也被视为一种利己的行为。
个体常常从事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晒幸福的行为正是一个例子。
利己主义不仅仅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背后的利他相对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更加强调对他人利益的关注。
利他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体应该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无论这个付出是情感、精力还是物质上的。
利他主义者强调关爱他人和付出的乐趣,认为这种付出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支持,研究表明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利他主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上的关怀。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学者提出了互惠理论,即通过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利他主义者认为,通过为他人付出,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带来个体的福祉,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三、权衡与平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哲学辩论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事实上,现实世界中,个体的价值观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也可能是基于理性的权衡与平衡。
例如,在一个紧急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自我保护,即使这并不符合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
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利己主义理论对于经济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展开讨论,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学和社会伦理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利动机是经济活动的根本驱动力。
他认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的福祉和繁荣。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
他主张个人应该追求自身利益,在市场竞争中自由交换商品和劳动,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信号来指导资源的配置。
他认为市场自由能够使产出最大化,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其次,亚当斯密关注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通过劳动分工,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以针厂为例,详细描述了劳动分工如何提高生产力和商品质量,并且将此概念推广到整个经济领域。
此外,亚当斯密对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效率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市场竞争可能导致垄断和滥用市场力量,损害公众利益。
因此,他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维持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公共利益。
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不仅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道德哲学提供了启示。
他认为,个人的自利行为并不是道德上的错误,而是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机制之一。
他主张人们应该按照道义规范行事,但也承认在市场经济下,个人的利益追求是可接受的。
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在经济学和社会伦理领域产生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纯粹的利己主义过于强调个体行为的自利动机,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亚当斯密的理论将个体和整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较好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总的来说,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摘要:1.利己主义处世文学的定义2.利己主义处世文学的历史发展3.利己主义处世文学的代表作品4.利己主义处世文学的影响和评价正文: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是一种关注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幸福的文学流派。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就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种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和国家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并不被重视。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个人主义逐渐抬头,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的《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利己主义思想。
进入20 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利己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
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此外,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的作品,也都反映出利己主义处世文学的特点。
在当代文学中,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幸福。
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然而,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在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过于强调个人利益会导致道德沦丧、人际关系恶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人性的挖掘和思考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利己主义处世文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在我国文学史上不断发展演变,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
利己主义处世文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利己主义的定义和特点2.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3.利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4.利己主义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正文利己主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文学领域,利己主义同样具有广泛的影响。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利己主义都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首先,利己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两个方面来观察。
在人物塑造上,利己主义者通常被描绘为极度自私、狡猾、虚伪的形象。
他们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背叛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情节安排上,利己主义的主题常常贯穿整个故事,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问题。
其次,利己主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描绘和剖析,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从而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也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学价值方面,利己主义作品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修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揭示和剖析,文学作品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促使人们自觉抵制和抵制利己主义的侵蚀。
在现实意义方面,利己主义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审美品位,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利己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在文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通过对利己主义的描绘和剖析,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欧洲文学史
古希腊文学文学背景一.自然条件和民族精神:希腊人对世界的审美性观点,感觉敏锐,性情乐观培养了简洁、和谐、宁静的审美取向二.繁荣的奴隶制经济和商业的发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想当的物质基础。
城邦、经济和海上冒险使得希腊人养成了积极,进取的性格三.民主制度:驱逐四.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1.柏拉图:灵感论2.亚里士多德:模仿说3.斯多葛主义:禁欲、坚韧荷马:盲诗人公元前9——8世纪一位传说性的人物,一位具有高度艺术才能的民间歌人人物分析阿基琉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
神与人之子。
骁勇,重视个人荣誉,急躁任性,固执己见,不接受阿伽门农的谢罪,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阿伽门农:民族英雄身上开始萌发的个人意识,凭借个人权利,无礼夺取阿基琉斯的战俘,滥用权力赫克托耳:是特洛伊老王的儿子,骁勇仅次于阿基琉斯,更富于集体主义精神,把牺牲看成一种荣誉,视死如归,是一个意识到奥德修斯:价值意义1.两部史诗口头相传,正值氏族制度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2.贯穿两部作品共同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实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局限1.史诗形成时期还是人类童年时代,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客观事物的法则,把人的行为以及成败归结于神的意志2.明显的贵族阶级观点艺术特色1.结构布局:巧妙完善,一个情节,一个中心,不枝不蔓2.刻画人物:少心理描写,多动作和语言描写,人物性格较简单,少变化3.荷马式比喻:自然、质朴的口语。
使用了约800个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出来的比喻。
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思考题1.《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情节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2. 荷马史诗的文学价值一.希腊喜剧的产生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羊人剧、模拟剧悲剧的角色是酒神歌颂,喜剧的前身是农民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二.希腊悲剧1.古希腊语意为“山羊之歌”2.大多取材于神话,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斗争三.三大悲剧诗人1.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1)70部悲剧和笑剧,流传7部,其中有一部完整的三部曲2)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2.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1)希腊悲剧家中得奖最多的一位2)120余部,7部悲剧流传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成熟时期的典范作品俄狄浦斯:双脚肿胀的人3.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鼻祖”“舞台上的哲学家”1)92部作品,流传18部,5次得奖2)代表作《特洛伊妇女》《美狄亚》埃斯库洛斯贡献:1)增加了第二名演员,对话成为了戏剧的主要成分2)减缩了合唱队,创造了舞台背景。
利己主义意思解释
利己主义意思解释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egoism)是一种个人行为原则,指的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目的。
利己主义者衡量任何事情的价值和合理性的标准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考虑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个人自我利益,以自身的最大化为目标,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利己主义的本质是自私自利,它认为个人的利益最重要,而不是社会的利益,因此不同于其他以他人利益为目标的行为形式,如慈善、慷慨、乐善好施等。
因此,利己主义可能会损害社会以及他人的利益。
简而言之,利己主义就是以达到最大利益为最终目标,不考虑任何社会因素或他人利益的个人行为准则。
在这种利己主义的准则下,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多的得到他想要的,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其他任何有利于自身的东西,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夏目漱石动物散文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以《文鸟》《猫之墓》为例
夏目漱石动物散文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以《文鸟》《猫之墓》为例□褚婉彤黎跃进/文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豪,在其创作中,经常通过动物刻画知识分子形象。
《文鸟》《猫之墓》两篇动物散文塑造了逃避、冷漠、利己和忏悔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中对文鸟和猫的生活习性、情态的生动描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简化叙事和以小见大的功能。
夏目漱石的第一部小说《我是猫》就以“猫”的视角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两篇动物散文延续了这一创作思路,把动物描写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相结合,这一创作思路也体现了夏目漱石生活艺术化的“余裕”思想。
以动物描写知识分子形象,既能表现人物内在的深层心理和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矛盾性格,也将严肃的社会时代主题进行日常化的轻松处理,体现了夏目漱石深厚的艺术功力。
1 动物散文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夏目漱石不同时期、不同生命体验下,变化的精神世界。
《文鸟》与《猫之墓》两篇散文创作时间相近,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特征以及夏目漱石的内心映射。
1.1 怯懦逃避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在新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既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好选择逃避现实。
这些知识分子既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敢做出行动,因此怯懦充当着社会生活的看客。
《猫之墓》中,猫被邻家“金花猫”欺凌,而妻子和“我”却以“猫老了”为借口,对猫的悲剧视而不见。
文章中猫的悲剧象征着这个黑暗的社会对人的戕害,猫的病情逐渐严重,也就代表着社会的矛盾日趋激烈,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我”选择逃避现实,甚至自欺欺人,无视问题,以求获得暂时的安宁。
《文鸟》中“我”的逃避行为则更加明显,一开始照顾文鸟是“被逼”“不得不”,还未开始就设想退路,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甚至到最后文鸟死亡也一直如此。
《文鸟》中的知识分子“我”主要是逃避自身扮演角色——饲主的责任,从养鸟前到养鸟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的内心活动,“我”不断地逃避,想要通过逃避寻找世外桃源,内心却又因逃避而受到道德的谴责。
摒弃利己主义 崇尚无私精神800字作文
摒弃利己主义崇尚无私精神800字作文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物质享受变得更加丰富。
然而,与此同时,利己主义的思潮也逐渐盛行起来。
在这个以追求自身利益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往往趋向于追求个人目标和私利,而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责任。
1.2 问题提出:然而,我们不可否认利己主义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仅导致了社会关系紧张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普遍存在,还对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摒弃利己主义,并崇尚无私精神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题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摒弃利己主义、崇尚无私精神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无私精神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去践行,从而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
同时,培养无私精神也是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信通过遵循无私精神的理念,我们能够迎接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时代。
2. 利己主义的弊端2.1 自私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利己主义强调个人的私利和自我价值,忽视了社会整体的利益。
这种自私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利己主义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追求个人私利的人往往只顾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忽视了其他人的需要。
这种不公平分配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加大,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紧张局势。
其次,利己主义破坏了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
个人追求最大化的私利时,常常无视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共事务。
他们可能以牺牲公共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更多资源或经济利益,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环境资源。
再次,利己主义加剧了社会竞争和道德沦丧。
在追求个人私利时,人们可能会不择手段地与他人竞争。
这使得整个社会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社会道德观念被动摇,人们信任和团结的基础逐渐瓦解。
2.2 利己主义带来的人际关系困境利己主义思想下,个人私利成为了唯一考量标准,导致了许多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己主义的揭露和克服的失败作者:赵慧敏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4期摘要:对利己主义的揭露是芥川文学的起点及芥川小说的主要主题,前期的历史小说鲜明地揭露了人性的利己主义,《秋》是芥川中期创作的一篇尝试向现实风格转变的小说.本文认为这篇小说与芥川文学中的利己主义主题一脉相承。
作家为了超越利己主义,尝试了种种手段,而失败的结局让他产生了对人性的绝望,感受到生存的痛苦及虚无.关键词:利己主义揭露克服失败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日本近代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前期作品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性利己主义的丑恶,如《罗生门》《鼻子》《蛛丝》等。
秋是一篇尝试由历史向现实之风转变的小说,芥川放弃虚构手法,直接从正面描写现实生活,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遭遇现实的虚无之感.发表初期颇受好评,芥川也很有自信,并打算今后按照这个风格继续创作.之后的不少评论家,认为其主题不够深刻,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从利己主义主题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述尚不多见。
本文着重分析小说《秋》中所体现的作家关于人性的探讨,以期明确作家在创作该篇小说时的动机。
一、关于《秋》《秋》于1920年四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是尝试现代小说的力作,属于芥川的中期作品,发表当时获得好评。
小说人物涉及姐姐信子、妹妹照子,以及和姐妹关系都很好的俊吉。
在别人眼里,信子和俊吉是一对,但信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逐名利,和某商业学校毕业的青年结了婚,但由于与丈夫之间的隔阂,信子过的并不幸福。
后来,她在杂志上看到俊吉的文章陆续发表,不禁有些后悔。
后来妹妹和俊吉结婚了,姐姐对妹妹和俊吉的婚姻嫉妒之心使她无法参加他们的婚礼。
过了一段时间,信子因丈夫公务的关系,有机会去看望妹妹。
面对昔日的恋人俊吉,她希望能重叙旧情。
看到妹妹的幸福生活她艳羡、深深嫉妒,认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了。
第二天当姐妹俩单独相处时,她无心倾听妹妹对幸福生活的描述,妹妹也误解了姐姐,责怪姐姐。
至此,两人的矛盾爆发。
信子离开了妹妹家,感到秋天的阵阵寒凉。
二、《秋》中的利己主义的揭露姐姐信子追求名利、爱慕虚荣,大学毕业后结束了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嫁给了一个商校毕业的青年。
因为喜欢他有教养,衣冠楚楚,鹤立鸡群。
妹妹在信中赞扬了姐姐在爱情上的谦让行为,并深感歉疚,虽然实情并非如妹妹所述,但信子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并没有解释,而是让妹妹继续活在感情债里。
婚后,看到昔日恋人俊吉的小说不断发表在杂志上,已经声名鹊起,她对自己放弃俊吉的选择产生了后悔之情。
之后,妹妹与俊吉结婚,她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涩感。
后来她去看望妹妹,刚巧妹妹不在,她心中期许能和俊吉旧缘重叙,她觉得自己宝贵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要争夺回来。
第二天当姐妹单独相处时,她的这种私心表现的异常明显,听到妹妹的幸福生活之后,她嫉妒心更加强烈,她把自己的不满心情表现在流露在语言上,妹妹哭起来,她感到残酷的喜悦。
妹妹照子知道同学们都非常看好姐姐信子和俊吉的未来,可是照子没有退让,写情书给俊吉,对他展开猛烈追求。
在情书不见了的时候,以为姐姐作祟,于是对姐姐抱恨万分了。
得知信子来家里的时侯,家里只有俊吉一个人,连女仆也不在家,她神色意外、立刻产生疑心。
当晚、信子和俊吉两人单独去院子看鸡,目睹这一切的照子心中燃起一团嫉妒之火。
在看鸡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姐妹独处时,她大谈特谈自己的幸福,向姐姐炫耀,并暗示信子俊吉是自己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女主人。
后来俩人在谈及幸福时发生了争执,更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妒忌在照子的双眸中蒸蒸欲燃。
她奋力谴责姐姐“那末,姐姐,——昨天夜里姐姐为什么……”信子丈夫表面上温文儒雅,实际上是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
比如他“对那些低劣的同事们却似乎抱着意料之外的亲切感呢”。
可以想象为什么丈夫对低劣的同事有亲切感?物以群分,人以类聚。
尽管外貌冠冕堂皇,可内心里却是低劣啊。
在卑劣的众人面前体现自己的高大。
信子喜欢看书、写作,丈夫不满她的兴趣爱好,嘲讽她、指责她,希望信子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家庭妇女。
他要的是信子做一个能帮他每个月节约开销的家庭妇女。
信子结婚后,在丈夫的威逼下,一步一步放弃了自己文学青年的理想,从一个刚结婚高谈文学评论,到后来变成附和丈夫谈一些家庭开支,甚至还得时常怪可怜地看丈夫的脸色行事的家庭主妇。
可是丈夫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导致信子再三声明小说什么的,我不写了,活活扼杀了信子的写作才华,击碎了信子的理想。
一般来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交织点,是作品思想倾向的基本体现。
作品中的矛盾都是缘于各自利益的冲突,而探究起来这冲突的根源是人的利己之心。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这篇小说中探讨人性是芥川这篇小说的创作思想,。
三、利己主义的特征小说《秋》出场人物共四位,但就在这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小世界里,充斥的是充满了人性利己主义的身影,充满了人性的丑恶。
笔者认为《秋》中揭示出人性利己主义具有隐蔽性、虚伪性、顽固性的特征。
芥川一直关注揭示隐蔽的不易被人辨别和识破的利己主义行为。
隐蔽性是在本人不知觉的情况下,实施了利己主义行为的,因而具有不易被人识别和察觉,具有更大的危害。
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实施者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
利己主义者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能察觉,在芥川成名作品《鼻子》里芥川曾以其神奇的笔触为读者剖析了隐性的旁观利己主义。
众人在嘲笑内供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内供造成伤害,但却在周围人的耻笑、奚落下活得忧心冲冲。
在《秋》中,芥川以其犀利的文笔继续一层一层的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不易被人辨别的利己主义现象。
当同学们看到信子和俊吉这一对恋人,幸福的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产生了妒忌的心理,这时候他们可能并不意识到时人性中丑陋的本质在驱使他们看世界,看人间。
如姐姐收到照子来信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妹妹所说的那么无私,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出自私欲的需求,对自己的私心感到不安。
她想从妹妹手中抢回曾经的爱情,当看到妹妹哭泣才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
芥川无疑是从细小,从微观的角度描写人们的利己主义,深刻揭露利己主义人性的高手。
有些利己主义事情虽小,自我不能够很明显识破或辨别的利己主义,几乎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这种潜意识的利己主义是一种恶,看起来是一种小“恶”,一种恶尽管很小但由于很普及而且不容易识别,这种恶就会演变成公共之恶,这种恶就会因普及而根深蒂固,这种恶的不易识别使人们陷于恶之中并不知道,反而认为这种恶属于正常,于是就很难清除。
自私的人往往会在谎言和假象之中,隐藏其内心自私的本性。
明明是损人利己,却说是替他人着想。
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之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隐秘性。
比如妹妹照子在爱情上有私心,但她在信中一味赞扬姐姐的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自己是被动得到俊吉的,为自己的私心找到一个正当理由,以此来掩盖自己私心。
姐姐婚姻的选择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但这种动机不易察觉,所以妹妹误以为姐姐为自己做了牺牲。
而姐姐接到信后,知道妹妹误解了,并没有告诉妹妹事情的真相,继续伪装成利他主义者。
姐姐嫉妒妹妹的婚姻,不愿分享她的幸福,在信中以有事推托。
妹妹其实对姐姐与丈夫单独相处已经深深不满了,但姐妹聊天时,她还是极力掩藏,表面上很关心姐姐的生活是否幸福,旁敲侧击暗示俊吉是自己的。
只有在利己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挑战时,才会撕下所有的表皮,呈现出赤裸裸的状态,得到充分的暴露。
妹妹的歇斯底里的哭泣就是这一表现。
联想到罗生门中的老太婆的虚伪口号:“不干就得饿死” 只要有了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人间所有的恶行都是合理的,理当完全被宽恕。
由于人类的生存至欲,这种看似荒谬的个人逻辑,又必将为所有人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逻辑。
在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社会逻辑下,个人之恶堂而皇之地上升为整体世界的普遍之恶。
正是这种恶成就了世界的整体堕落。
在《罗生门》中,最可怕的不是人物各自的恶行,而是使他们的恶行合理的普遍社会逻辑——作恶才能活着,活着必须作恶。
利己主义面前,夫妇、姐妹之情全无。
夫妻、姐妹不过是生存秩序,都受到人性深处的利己之心的支配。
我认为,这一篇小说也反映了作家登入文坛时就一直在探讨的利己主义这一主题,在利己主义主题的挖掘上不遗余力,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丑恶人性。
四、利己主义的克服的失败作家没有像自然派那样纯粹描写人性丑恶,而是积极寻求拯救手段。
一开始,他抱有人虽然又丑恶的利己之心,但不代表人就无药可救的想法,认为某些情况下利己之心是可以得到克服的。
在写秋之前,作家曾在人道、宗教、艺术上进行探索,寻求超越的方法。
芥川小说涉及面较广,它的小说中曾出现刹那的光辉,在《秋》之前,芥川曾写过发人深省的《罗生门》《蛛丝》,读来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奉教人之死》、《杜子春传》,《桔子》让人看到一丝光亮。
芥川的对人性的认识的反复让它的作品时而忧伤、时而明快,本文认为秋这篇小说对芥川之前所做的拯救尝试进行了一个总结,里面涉及到多种拯救手段,全篇悲凉的秋意否定了人利己心的可救赎性,也透露出作家超越失败的迷茫。
芥川的利己主义主题的作品题材广泛,不少取材于宗教。
之前,作家在《鼻》中写到佛教可以克服利己心,但在之后的《蛛丝》中推翻了这个观点,揭示了人性的难以拯救。
他转而又寻求基督教的帮助,《奉教人之死》就叙述了利己主义者被基督教徒感化,向神灵忏悔的故事。
而《秋》中似乎传达了对基督教拯救的怀疑。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信子在女子大学读书,在她的话语中“不时流露出带着基督教味道的女子大学情趣的人生观”。
可以推测信子信仰基督教,或者说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并且在家里宣扬这种思想。
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应该通过信仰上帝来克服。
但在信子身上仍能看到人的贪婪、自私的利己主义本性,信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接受基督教就有有所改观,自己不能超越。
她用基督教趣味的人生观和丈夫交流时,丈夫不发表意见,而他的丈夫也是对此很不满,他说道“你不能总是一个女学生吧”,似乎对她的这种信仰并不认同、讥笑她。
最后,她屈从于丈夫,放弃写小说,从一个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市民。
在小说末尾写了信子孤寂的心情。
我们可以理解成,信子这一人物的创设正是芥川不断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又不断在宗教中自我否定的体现。
爱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不学而能、不经道德教化便可出现的自然的、天赋的道德感情、是源于个人的非道德需要的道德感情,它是无私利人动因之一方面。
对爱有怀疑的芥川笔下也曾流露出爱拯救丑恶人性的光芒。
作家相信人间真情的存在,之前曾塑造了亲情的召唤下的无私利他的美好道德形象。
在《桔》中歌颂了姐弟情的珍贵,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色的桔子一般温馨,在周围沉闷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