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18÷1/2 18×1/2 0÷2/5 1-3/4 1÷4/7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

女运动员有多少人?(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篇1今日讲授了《8和9》一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思维开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谓活而不乱,本节课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空间一:课件演示,使学生深刻熟悉7、8、9三个数之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7、8、9这三个数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纳直接拨计数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一个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随教师一起数,当拨完7个后,让学生观看又来了一颗珠子,是几颗?接着又分别演示了又跑来一颗珠子、这颗珠子又走了、它又回来了的过程。

经过这些动态演示,使学生很简单理解了7、8、9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二:脱离点子图比拟7、8、9的大小在比拟大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会比拟8以内数的大小了,所以本节课我脱离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从7、8、9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比拟他们的大小,学生依据已有的根底,很简单的进展了正确的比拟,而且除了比拟7和8、8和9以外,孩子们还正确的比拟出了7和9的大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空间三:看着直尺说发觉,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在出示直尺后我没有将教学只停留在填出7后面的两个数字上,而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着直尺图上的数字说自己的发觉,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

有的学生从数序角度说8的后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学生从比拟大小的角度说7比6大,比8小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和7相邻的数是6和8等等,思维比拟活泼,语言表达清晰。

六上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篇2一学期的工作又完毕了,可以说紧急劳碌而收获多多。

回忆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701、702班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欢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阅历,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展,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喜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

每天来的不算早但走得很迟,无私奉献,严格要求自己,仔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对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讨论交流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找出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张雪莲《数与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雪莲《数与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集体备课内容主备人:张雪莲备课中心问题:1.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过程描述:初稿讨论情况(各教师的观点)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来“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的第一课时,是教材新增添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

课标中还指出: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

教材例1是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平方数(即正方形数)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借助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课标总目标“数学思考”中指出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引言《数与形》是一门高中数学课程,旨在通过数学的思维和几何图形的应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本文将对《数与形》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给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亮点总结在教学《数与形》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亮点:1. 视觉化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和几何图形的展示,我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

这种视觉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和概念,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 实际应用《数与形》课程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我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利用数学的方法和几何图形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的实际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用途,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不足之处然而,在教学《数与形》课程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缺乏巩固练习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充分的巩固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错误和困惑。

这表明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2. 缺乏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整体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

这导致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给一些弱势学生带来了困惑。

3. 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在教授《数与形》的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案例分析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加强案例分析的训练,增加学生的解题能力。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数与形》课程的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 增加巩固练习时间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巩固练习的时间。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学xx—数与形教学反思一、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善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例外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持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二、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便性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无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方便。

三、引导学生从例外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角度探索规律,练习二十二第1题。

既可以发现最外圈的小正方形个数是两个正方形中小正方形个数之差,也可以通过计算发现最外圈的小正方形,用例外方法来计算个数。

例最外圈每边有7个小正方形可以列式:①7×4-4②6×4③5×4+4④7×2+5×2如此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无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小学数学_数与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与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师:上课!出示课件:数学师:同学们认识吗?生:认识。

师:熟悉吗?生:熟悉。

师:学过几年了?生: 六年师:我们学了六年数学,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数学?(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师: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你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看数学的吗?生:想。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师:请默读。

停顿一会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生举手,师叫人,文字消失。

生:老师上面没有了。

师:没有了,文字从屏幕上消失了,我们就说不出来了,这说明同学们刚才只是用眼睛看了而没有动脑思考,要不那我们再来看一遍?生:好。

师:那这一遍要怎么去看?生:应该多思考。

师:请看。

出示课件,停顿30秒师:谁再来读一遍?生读。

师:说的好不好?生:好。

师:非常棒,短短半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已经学会了动脑思考。

而学习就应该多动脑筋。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2、师:我们刚刚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简单点就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哪两个字?生:数,形师:你见过数吗?生:见过。

师:见过形吗?生:见过。

老师同时板书“数”,“形”师:先见的数还是先见的形?生:……师:对,我们先见的是形,等上了幼儿园之后又学的数。

那么你认为数与形有关系吗?老师板书“与”字生:(多数同学都会回答有关系)师:数与形有关系,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数与形。

出示课件:数与形。

3、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生:正方形。

师:大声说一遍。

生:正方形。

师:几个?生:1个。

师板书1师:现在有几个?生:3个师:屏幕上一共有几个?生:4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数出来的。

师:可以算出来吗?生:可以。

师板书1+3=4师:第一次出的个数和第二次出的个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相加就是总数。

板书2个师:现在有几个?生:9个师: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生:算出来的。

师板书:1+3+5=9师:这3个数相加就得到了总数。

师板书3个师:现在有几个?生:16个。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通用7篇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通用7篇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通用7篇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篇1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索: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纳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供应了亲自操作的时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阅历、学问、方法去探究与发觉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加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猎取感性的熟悉,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熟悉,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制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猎取学问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猎取学问以及探究和发觉打下根底。

回忆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到达应有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所提出的试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争论时间成正比。

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

这样既保证了试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铺张时间。

但在探究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试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意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育。

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头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索,这样掌握了学生思维的进展。

如在讨论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纳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看到全体学生的参加。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篇2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第一章,由于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因而昨天在备课时,特殊设计了几道例题,分别包含了解不等式组的四种状况,要求学生结合数轴求解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局部,学生都能很快的求解,于是再让学生自主观看不等式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共同特点,总结规律。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1今日上了《圆柱的体积》一课,觉得比以前上得轻松,回到办公室细细品尝上课的过程,颇有几分感受:在本课中,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圆柱的体积该怎么求?”时,能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依据已有的学问作出“转化”的推断。

当然,由于学问阅历的不足,表达得不是很清楚。

但学生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这些“猜想”闪耀着学生才智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建精神。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开的圆柱体教具进行验证,在探讨声中,学生获得了真知。

可见,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创建热忱并给以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发展学生的创建性。

在这点上,我对学生的探究精神赐予了充分的确定。

这节课再次让我知道了,信任学生的创建力是我们设计教法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解决“粉笔的体积”等这个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把它当作圆柱体积来求,提出:“误差这么小,是可行的。

”而且那位学生要求的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

但这种计算粉笔体积的'方法可行吗?假如我不提出疑义,也不加以说明,就会给学生造成“圆台的体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的错误相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我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使学生发觉平面图形中的一些规律照搬到立体图形中有时会行不通,懂得学问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其发展性,初步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分,为进一步学习积累阅历。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虽不能很快获得结论性的学问,但却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了情感体验。

这样,既爱护了学生的创建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谁能说让学生经验这样探究的过程,不也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富有主动的意义?数与形教学反思2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受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需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肯定的距离。

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行,加大文章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反思篇1核心提示:陶行知先生说:“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学,方是真学。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本节课我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力争让学生成为...陶行知先生说:“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学,方是真学。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本节课我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力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浓厚兴趣。

当学生解决喜欢这两个项目一共有多少人时,由于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都回答出有人,而教师适时指出不是人,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

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一)联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桥梁数学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是相当的困难的,就像这“数与形”,不用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不知道该从何教起。

如果我们课堂伊始就直接呈现这些内容,会让学生产生胆怯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

为了杜绝这种状况的发生,我在课堂伊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计了看图猜数的小游戏,通过游戏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体验到数与形是有关系的,一下就消除了对“数与形”这个抽象课题的抵触心理。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心理搭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逐渐懂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新授知识是可以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探究得出的。

让学生能够逐渐的形成数学技能,但凡遇到未接触过的数学问题,都知道去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去探究解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对新授知识进行探索。

只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能让下面的探究过程事半功倍。

那么这个探索的欲望如何激起呢?这就需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参与研究。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即将出现的未知的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想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数与形》教学中,我通过猜字游戏为学生做好知识铺垫后,创设了在几秒钟之内快速的算出算式结果的情境。

学生们算不出,这时教师神秘的抛出老师有窍门,想知道吗?学生当然会想知道,由此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

(三)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就要引领着学生去探索研究了。

在这一环节,教师在示范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后,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数与形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数与形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1)
如果我用一个圆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圆的二分之一,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圆的¼,接着又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圆的八分之一,往后又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这样每次都取走剩下部分的一半,没有取的空白部分就越来越小,几乎看不到了,而取走部分几乎占满了一个整圆。
还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1”,先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在左边表示出线段的 ,剩下的部分我又平均分成两份,在靠左的部分表示出线段的¼线段越短,最后就接近是整条线段了。
那如果继续加下去,加到第100个加数,分子还是1,分母是100个2 连乘,第n个加数(分母是n个2连乘),在数學里,我们可以把n个2连乘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那也就是分母是2的n次方,分子还是1(师板书 )
师:再来看看,在计算时,把这些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64(圈64)的分数。通分以后的分母其实就是最后一个加数的分母。他们加起来的结果 ,它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师:同學们,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不仅这个算式的加数有规律,还发现它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板书:数)上节课,我们还學了图形的规律,这个数的规律,我们能不能用图形来反应呢,现在就请同學们像例1一样,用图形表示出数的规律,请同學们试着画一画,
利用图形直观感受相加之和接近1
如果我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 ,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正方形的 ,接着又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八分之一,往后又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这样每次都取走剩下部分的一半,没有取的空白部分就越来越小,几乎看不到了,而取走部分几乎占满了一个整正方形。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
师:这些加数都可以是?
生: 、 .....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算式,它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想算一算吗?为了便于计算,请孩子们自己试算一下这6个加数的和, + + + + + =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测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1.观察比拟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方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数与形教学反思10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10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10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与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与形教学反思1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

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

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2成功之处: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1+3=()1+3+5=(),从而得出 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说课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说课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说课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但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例和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入数形结合的概念。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自己身边的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可以设计一些关键词,如“数与形”、“联系”、“思想”等,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与形》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

数的认识主要让学生掌握较大的数,了解数位顺序,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图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但对较大的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一些复杂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较大的数,了解数位顺序,理解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较大的数的认识。

2.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

3.复杂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兴趣。

例如,通过引入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上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引发学生对这些数的认识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较大的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和图形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用直尺画直线,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表示长度、面积等,从而加深对这些数的理解和图形的性质的认识。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与形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内容的理解:数与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掌握数与形的性质和
运算法则。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
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测试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
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反思与改进: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也要注
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
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和作业等形式,
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之,六年级数与形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
学质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好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新课导入:介绍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练习与拓展: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形结合的思想。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解决问题中,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框架,将数与形的关系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

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6篇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篇1新的学期,孩子带着新的盼望回到校园,我们也有新的任务。

时间飞逝,转瞬间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回首这一个月,有收获,也有圆满,下面是我这一月的反思:这个月我们学习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其次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详细情景,熟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看懂简洁的平面图,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方向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对这一章学习的还可以,通过练习,学生们能分出方向,只是有些学生,在路线问题上,还有待提高,我是让孩子们先确定位置,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再画路线和方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要让学生经受口算除法的探究过程,会口算除数,把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把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习惯,用所学学问敏捷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孩子们对这一章的学习把握的不是很好,大局部学生能把握,但是有些学生现在还不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当中间不够商一的状况,还有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关于0的问题,还有学生比拟马虎,不仔细出错。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是很抱负,这学期要努力了,学生的作业要准时批改,争取每次都能面批,不仅要求质量,也要要求仔细程度,要求孩子们书写仔细,把字练好。

上课多提问中下等的学生,看他们把握的程度,让他们也能在学习中取得乐趣。

这一个月进度不是很快,就是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

下一步将连续进展补差工作,分到的”学生,不仅要提高数学成绩。

还要提高他们的整体成绩。

我还要多听课,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特长,发觉自己的短处,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上课不能总是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样既能避开单调、避开说教,熬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力量,能加深理解,还能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话:
—;
—;
减去的
(理解
那的结果怎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反思一、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用加法怎样列式,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在图中什么地方,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二、使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
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从多样化角度探索规律,练习二十二第1题。

既可以发现最外圈的小正方形个数是两个正方形中小正方形个数之差,也可以通过计算发现最外圈的小正方形,用不同方法来计算个数。

例最外圈每边有7个小正方形可以列式:①7×4-4
②6×4
③5×4+4
④7×2+5×2
如此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