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民族政策(二)

合集下载

浅析“第二代民族政策”

浅析“第二代民族政策”

浅析“第二代民族政策”作者:彭晓青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学术界有人倡导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文章主要从第二代民族政策及其历史渊源、大熔炉模式与中国国情以及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释第二代民族政策及其不合理性。

【关键词】第二代民族政策;大熔炉模式;去政治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近年来,学术界有人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与56个民族的民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与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与国家认同的政策,即所谓的“第二代民族政策”。

胡鞍钢与胡联合在《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一文中,通过对党中央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的片面解读,提出与时俱进的实现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以第二代民族政策全面替代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推动各民族交融一体,消除民族界限,实现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与伟大复兴。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不仅造成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的良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

一、第二代民族政策及其历史渊源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大熔炉模式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大拼盘模式。

受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中国将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并以此来处理民族问题,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主张者以西方民族国家论说来比对中国,将大拼盘模式作为反面典型,大熔炉模式则作为正面典型,认为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属于大拼盘模式,是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中国应当借鉴美国、巴西等国的成功之道,实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目标,用族群取代民族,否定民族的政治属性与集体权利,去民族标签化,放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消民族特殊政策,推动民族融合,以公民化的手段来治理中国的全体国民。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二)2024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二)2024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介绍民族政策常识的第二部分知识点。

通过对民族政策的深入了解,可以增进对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本文共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国家平等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就业创业支持和民族团结教育。

一、国家平等保护1. 什么是国家平等保护政策2. 国家平等保护政策的意义和目标3. 国家平等保护政策的基本原则4. 国家平等保护政策的实施途径5. 成功案例与启示二、乡村振兴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3. 乡村振兴战略对民族地区的影响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手段5.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与优化建议三、文化传承1. 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 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与保护3. 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式4. 文化传承对民族团结的作用5. 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四、就业创业支持1. 民族地区就业创业的困境与挑战2. 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3. 民族地区就业创业支持的主要形式4. 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5. 优化就业创业支持政策的建议五、民族团结教育1. 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和目标2. 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容3.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4. 民族团结教育的评估与改进5. 民族团结教育的推广与展望总结:通过对民族政策常识的介绍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下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的方向。

国家平等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就业创业支持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将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美丽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余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但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却很大,占全国总面积的50%――64%,而且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防线几乎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边防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坚决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但是,怎样解决好我国的民族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党的民族纲领是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实行联邦制。

党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经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和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运用马列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从我国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建国前就决定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族区域自治区作了明确规定。

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实施纲要》。

中国不采取前苏联的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而制定的。

第一,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大都是交错聚居的,除西藏外,没有一个地区是单一的民族区域。

若要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自成一个民族共和国,很多人要搬迁,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对我国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有很大的适应性,大民族可以自治,小民族也可以自治;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聚居区可以自治,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的聚居区也可以自治;有些民族可以在一个聚居区有自治区,还可以在别的聚居区有自治州、自治县;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还可以实行多民族联合自治。

第二代民族政策在新疆的可行性分析——兼论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第二代民族政策在新疆的可行性分析——兼论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 关键词 ] 第二代 民族政策 ;民族意识 ;公 民意识 ;可行性
[ 中图分类号 ]
D 6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2 0 1 O 年 国家社科基金 西部项 目 “ 南疆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及加强 民族 团结教育研 究” ( 1 0 X M 2 0 0 3 6 )
( 二)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
无论 是从 历史 来看 , 还是 从现实 来看 , 建构 起人 民对 民 族 国家 的认 同 , 强化 其爱 国主义情感 和凝 聚力 , 是 国家 治理
这样大 的社会背 景下探讨 第二 代 民族 政策 中的创新 点和实
用 点 对 于 在 新 疆 实 行 的 可 行 性 具 有 现 实 的指 导 意 义 。
Vo l _ 2 6 No . 1
J a n . 2 01 3
第二代 民族政 策在 新疆 的可行性分析
— —
兼论淡化 “ 民族 意识 ” 强 化 “ 公 民意 识 ”
杨 同飞 ,逯 修 琪
( 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 ,新疆喀什 , 8 4 4 0 0 0 )
[ 摘
要] 民族政策 的制定 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特别是在 新疆少 数 民族地 区。伴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 的进 一步发
步, 从 加强 民族 团结 , 维护 国家 统一 的高度重视 少数 民族 的
各 项事务 。马 克思列 宁主义 的 民族理论 的产生 是 民族 观发
展历 史上 的一场革命 , 成 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领 导社会主义
事 业 中处 理 民族 问题 的指南 。在我 国毛泽东思 想 中有 大量 关 于 我 国社会 主义 时期 民族 问题 的理 论 , 特 别是 毛泽 东在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第二代民族政策旨在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繁荣。

这一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和习俗,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实施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关键措施包括:
1. 平等和包容:倡导民族平等,消除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偏见。

通过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确保每个民族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文化传承和保护: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支持民族语言的保护、教育和使用,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 教育和培训:加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多语言、跨民族交流和理解能力的人才。

鼓励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互学互鉴。

4.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通过给予各民族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平等分配。

鼓励跨民族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5. 民族交流与互助:积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支持。

鼓励跨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体育交流、旅游交流等活动,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6. 民族自治和参与: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和改革,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主治理和决策过程。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协作与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第二代民族政策,旨在建设一个民族团结、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社会,实现民族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这将对国家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2)完整篇.doc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2)完整篇.doc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制度【管理制度】2014年12月16日和17日,教育部公布了四个关于高考改革的配套性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这是对今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的细化。

同时也是教育部指导各省高考改革的操作指南。

其中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分瘦身意见》)针对近年高考存在的因“加分”导致的造假、舞弊以及全民奥数热等乱象,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及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

此外,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地方性加分项目也要取消。

五部门文件重申了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规定保留“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等加分项目。

一、从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谈起当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发布后,在北京不少人看到保留加分的项目有“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下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可该取消了吧!因为北京肯定算不上“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个理解看似合理,但是公众可能并不理解,教育部在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与北京市每年享受高考加分的六七千名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不是一回事。

这里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并不是这次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新规定的,在每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有这样的规定。

五部门这次只是再次重申这个加分项目继续保留而已,并不是从2015年开始对少数民族加分项目重新做出了“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限定。

民族工作知识宣传折页(1)

民族工作知识宣传折页(1)

民族工作知识第一部分《宪法》中涉及民族方面的有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六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

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第一百一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二部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民族理论: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关于民族政策

关于民族政策

关于民族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1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最主要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行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民族矛盾,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了他的不足和缺陷。

制定政策时的片面思考、民族政策贯彻不到位、制定的一些民族政策名存实亡甚至无法落实就是现今中国民族政策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2、完善民族政策的建议。

针对上述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缺陷,完善民族政策、缓和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完善中国民族政策的几点建议:(一)确保民族政策符合各民族发展需要。

1、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民族政策。

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应该切实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差别和实际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2、在实施过程中药不断修正完善民族政策。

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制定的民族政策也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地根据各民族的实际变化相应的调整民族政策,以保证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

(二)保障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1、强化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要落实民族政策,首先我们应该强化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家意识到贯彻民族政策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让人们尤其是相关领导干部有自觉贯彻好民族政策的意识。

2、建立健全好监督机制。

民族政策的实施还需要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

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

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黄铸2012-1-20 11:17:16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2月1月13日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成效显著的,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绝对不能轻易搞什么“第二代”,另起炉灶。

民族问题是关系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又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搞不好就可能引起民族动乱,并给外部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以可乘之机。

那将造成我们国家的大灾难,千万不可玩火。

《新华文摘》2011年第24期转载的胡鞍钢、胡联合的文章《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提出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要求我们国家“与时俱进地实现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实现从识别国内56个民族、保持56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到推动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转变,建构起凝聚力越来越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永不分离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共同体。

”实际上,就是要将党和国家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整套民族政策转变为“推动各民族交融一体”,即实现民族融合,消灭民族界限。

应当承认,作者“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用心是好的,但急于实现民族融合和由此提出的一套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民族融合的远景。

毛泽东也说,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民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任何急于实行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作者把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互联相通的一体化的“地球村”及欧盟的建立,作为在中国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的主要论据,更是欠妥。

当今世界虽然各种交往不断发展和加深,但恰恰又是民族问题突出,民族问题成为热点的时期。

就以最近的几个事例来说,2011年7月22日,挪威男子布雷维克对无辜人群开枪,打死90多人,就是出于他对移民的仇视。

第二代民族政策

第二代民族政策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发布时间:2012年03月31日09:53来源:社会学视野网作者:胡鞍钢胡联合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打印】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逐步增长,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动员和整合作用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在一些群体中得以快速发展,因民族因素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凸显,在一些地区反分裂反恐怖面临的斗争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使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妥善应对的一个特殊紧迫、特殊重要的战略问题。

2010年1月和5月先后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针和要求,[③]这是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开始向第二代转型的标志,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家园、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我们如何促进国内各民族更加主动交往、更加深入交流、更加自觉交融,成为交融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一定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着眼,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充分认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体的特殊重要性,与时俱进地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体,确保中华民族一体化得到不断巩固和繁荣发展。

一、充分认识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建构和强化国族认同的特殊重要性从政治学原理看,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是靠认同,一是靠强制,两者缺一不可。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作者:胡楠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摘要: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他关于民族问题的著述颇丰,这些著作对苏联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阐释斯大林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中图分类号:D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2-01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根据当时的国内及国际环境,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斯大林民族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年后的整个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斯大林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理论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是消灭剥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即是说民族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民族问题才能解决。

第二是民族自决,列宁提出采取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形式实现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同时他还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力。

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第三是民族平等,列宁提出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反对民族特权。

要求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律平等。

“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二、斯大林民族观的具体内容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民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斯大林认为,民族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权力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消灭差距,从民族权力平等转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由“第二代民族政策”谈起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由“第二代民族政策”谈起
二胡以及马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主要观点认为我国的民族识别政策使得每个国民都确定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使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边界清晰化而为各民族设立的自治区域则催生或加强了各族的领土意识以民族整体为对象的各项优惠政策计划生育高考加分自治地方的双语教育和干部名额等的实施也使各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强化这种催生出来的民族意识使保持了几千年统一历史的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步淡化
是不 准确 的
由于历 史和现 实的种种原 因,我国 的少数 民族在经 济 、 文化 、教 育 、科技等方 面与汉族发 展存在很 大差距 ,因此 , 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于少数 民族在税收 、升学 、就业 、升迁等 方面给予许多优惠照顾政策 以加快少数 民族地 区的发展 ,以 期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社会稳定 的 目的。但在二 代 民族政策提 出者看来 ,认为这样会导致对汉族 的 “ 逆 向歧 视” 。他们认 为少数 民族 地区 已得 到很大发展 ,没有必要再 享受优惠政策 了。还有人举例说 “ 在特定地 区,比如新疆特 别边远艰 苦 的和 田,9 7 %是 当地少数 民族 ,3 % 是汉族 ,优 惠照顾了 9 7人 ,那 3个人 是 不 是感 到 ‘ 逆 向歧 视 ’呢?” 我不知道这样 以偏概全 的例子如何 能作 为论据 ,况 且我 国现 行 的民族优惠政策 主要体现在 “ 地域性 ”上。如中央给民族 地方 的财 政转移 支付 和各 种地方 津贴 的截 留 、资 源税补 偿 等 ,是针对整个 民族地 区的 ,受 益群 体是民族地区的各族 民 众 。尤其那些用 于基础建设 、公共服 务领 域的投资 ,大多集 中在城镇及城际之间 , 某种意义上更多惠及 了广 大汉族居 民 , 因为 民族地 区城镇 居民的绝 大多数是 汉族人 口 ( 如 内蒙古 ) 。 因此 ,目前 除了高 考加 分等少数几个优惠政策只针对少数 民 族集体外 , 实际上大多数政策惠及的是 民族地区的所 有民族 , 当然包括汉族 ,无论如何不能说汉族受到 了逆 向歧视。 三 、民族 自治不等于 民族 自决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是符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第二第三章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第二第三章

恩格斯
“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 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 告解散。但在个别地方,最初本是亲 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 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发展到民族
原始群 语言 地域 经济 音节 流动 采集
氏族 氏族语言 固定
部落 语言统一 扩大
国外对“少数民族” 的理解与使用情 况

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 不同的。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 “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前苏 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罗马尼亚对却 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 时也称少数民族。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 “少数民族”一词。
进行了各民族社会发展 形态的调查
过程
1953——1957年国务院 第一次进行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
理论依据、事实依据
依据
民族意愿——按照“名 从主人”的基本原则
1、灵活运用民族定义(理论依据); 2、注重调查研究(事实依据); 3、要求有本民族的代表参与识别; 4、尊重民族意愿(名从主人的精神)。
第一、1950年至1954年的了解情况、确定对 策并取得成果阶段; 第二、1954年至1965年的民族识别并对民族 支系进行归并阶段; 第三、1978年至1987年民族恢复和更改阶段, 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绝大 多数的民族成分都已得到确认。

第三章
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三、民族的消亡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民族形成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 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 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 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为主体,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49%。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使得各民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少数民族曾经面临着排斥和歧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着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第二部分: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1. 平等和团结原则:中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原则,认为各民族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排斥,保障少数民族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益。

2. 民族自治制度:中国采取了民族自治制度,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自治县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可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政策和规划。

3. 经济发展优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相应的税收减免、低息贷款、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优质资源。

4.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本民族语言的教育和研究。

5. 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设立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三部分:民族政策的成果和挑战自实施少数民族政策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传统得到保护和传承。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

然而,民族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

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2、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的 原则: (1)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2)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 (3)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的自由,又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 、性质和组成 性质: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这些自 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规定。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 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 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 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 例将依法给予适当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 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 的人员,即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 优先配备。
中国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 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2、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 中国各民族的长期“大杂居融合,小聚集 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现实,为民族区 域自治提供了基础。


(四)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错的, 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的局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答题表中。

共20分,每题1分)1.下列民族中属原生形态的民族是:BA.回族 B.汉族 C.达斡尔族 D.美利坚民族2.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下列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千万的是哪个民族?D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壮族3.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4.一般来说,最初民族形成于:B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 C.封建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要求,是什么革命的产物: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6.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B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7.冬不拉弹唱是我国哪个民族的曲艺形式:BA.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塔吉克族 D.俄罗斯族8.下列各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识别的依据:AA.族体名称 B.民族特征 C.民族意愿 D.民族源流9.下列四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AA.民族特征 B.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 C.民族政策 D.政治体制10.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实行盟旗制度的民族是:CA.东北的鄂温克族B.川滇交界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C.内蒙古的蒙古族D.贵州的苗族1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DA.人民代表大会制B.联邦制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12.下列文学作品中,哪个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CA.《西藏王臣记》B.《阿诗玛》C.《玛纳斯》 D.《蒙古秘史》13.下列四项中,哪个不属于民族的基本特征:D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血统14.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A.民族矛盾B.民族的社会原因C.民族差异 D.民族交往15.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16.民族理论学科以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什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DA.民族纠纷B.联邦制C.民族区域自治D.民族问题17.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BA.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B.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C.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D.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国家统一18.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A.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BA.1952年B.1984年C.1954年D.2001年20.以下四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属性的是:DA.民族自然属性 B.民族社会属性 C.民族生物属性 D.民族竞争属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符合题意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政策常识(二)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民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3、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

1、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3、我的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4、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
(3)行使自治权
6、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7、每个自治区分别是以那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民族团结。


4◎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切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3、少数民族培养干部的“四化”方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德才兼备的原则。

4、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刑部的具体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或原因)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